自然界中的雌性动物是不是都比雄性动物弱小?

不是,自然界雌性大于雄性的动物更多。

▲雌性大于雄性的哺乳动物——斑鬣狗

也许是我们人类是雄大雌小,而我们平时接触的动物也大多是雄大雌小,因此让很多人误以为整个自然界都是“男权社会”,在哺乳动物当中确实是如此,只有极少数是雌大雄小,但哺乳动物仅仅只占地球所有物种的0.4%,而昆虫占50%左右,包括昆虫在内的节肢动物则占80%左右。所以哺乳动物无法代表整个动物界。

科学家对73个动物纲的雌雄体型差异研究得出下面的饼图。

灰白色:雌雄体型无差异。

纯蓝色:雌性大于雄性。

纯红色:雄性大于雌性。

也就是说,自然界雄性大于雌性的动物占比很小。

为什么哺乳动物绝大多数是雄大雌小呢?其中的原因太过复杂,根本原因就一个,那就是繁殖策略。

哺乳动物是非常特殊的群体,会哺育后代,直到其拥有独自生存能力,哺乳动物生育后代的性别比例大致为1:1,也就是正常情况下雄性和雌性数量一样多,但哺乳动物基本都是一夫多妻制动物,一个雄性可以和数个雌性一起繁衍后代,这时候雄性就显得多了。比如某种哺乳动物雌雄个体都是十个,其中两个雄性各自霸占了5个雌性,剩下的8个雄性就成了“光棍”。

那为什么不少生一些雄性,多生一些雌性呢?因为这样不利于种群的发展,个体有优劣,有的基因好,有的基因差,为了保障种群的繁荣,就要让基因好的多繁衍后代,基因差的少繁衍后代。如何决定基因好坏呢?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打,谁更能打谁就更优秀

因此,哺乳动物当中,雄性拥有比雌性更大的体型,就是为了争夺交配权和繁衍机会。为了让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雄性哺乳动物就要长得更大更强。

简单来说,就是哺乳动物当中雌性是不竞争的,雄性是相互竞争的,竞争促进发展,所以雄性的体型就比雌性大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象海豹。

象海豹可以说是雌性体型差距最大的哺乳动物,雄性的体型可以达到雌性的3-5倍。

南象海豹雄性平均1.8吨,地主象海豹平均2.2-2.5吨,最大超过4吨;雌性平均517公斤,最大1吨。

北象海豹雄性平均1.5吨,最大超过3吨;雌性平均488公斤,最大1吨。

雄性象海豹为了拥有更多的雌性,相互之间会发生激烈的战斗,往往打得皮破血流,胜利者能霸占一块海滩上的所有成年雌性,失败者会被赶到海里。

如此激烈的竞争会产生这样一个后果,80%以上的雄象海豹会打一辈子光棍,而不到20%的雄象海豹平均下来一辈子会拥有250个老婆。

正是这种繁殖策略,让哺乳动物普遍雄性大于雌性,但也有特殊。比如陆地上的斑鬣狗,海里的以蓝鲸、座头鲸、露脊鲸为代表的几种鲸类,都是雌大雄小

地球有史以来最大的动物个体是雌的,一头全长33米的雌性大个体蓝鲸怀孕后期,也就是将所有可能的增重情况都加上,它的体重可以达到239吨

自然界中的雌性动物是不是都比雄性动物弱小?

先说答案:当然不是,自然界中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强大的比比皆是,而且在“女强男弱”的动物中,雄性动物的下场大都不怎么好。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简单的来列举一下几种雌性强于雄性的动物。

黑寡妇和螳螂

说起黑寡妇这个名字,许多小伙伴会跟漫威的动画联系在一起,其实,它不仅仅是漫画中的超级英雄,还是有着剧毒的蜘蛛。确切的说,黑寡妇是雌性的红背蜘蛛,它之所以有着黑寡妇之称就是源于它性食同类的习性。

雌性红背蜘蛛在交配完成后,99%的可能性会吃掉自己的伴侣,而且雄性红背蜘蛛在雌性面前毫无抵抗力和战斗力,这是因为雌性红背蜘蛛被雄性的体型大4倍左右。所以,在交配完成后,即使雄性蜘蛛想要逃,也无法逃脱。

螳螂也是一样,雌性螳螂的体型比雄性也要大3倍以上,而且雌性螳螂在交配完成后,也有吃掉伴侣的习性。

因此,黑寡妇和螳螂都是雌性比雄性体型大的动物,而且它们吃掉伴侣的理由很简单,就是饿了。

毯子章鱼

毯子章鱼是章鱼的一种,它与其他的章鱼有着明显的不同。大多数的章鱼的触角都是分开的,但是毯子章鱼的触角之间有着肌肉膜的连接,所以在它游动时,整个身体就像一张毛毯一样。

毯子章鱼的雌性差异非常的大,成年的雌性毯子章鱼的体长在2米左右,而雄性毯子章鱼的体长仅有3公分左右长。由于这种巨大的体型差,雌性章鱼在繁殖期寻找异性时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看到这里,有的小伙伴就会问:体型差距如此的大,它们是如何繁殖的呢?

当然,毯子章鱼的繁殖方式与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体型差,毯子章鱼在繁殖时,只能通过自己的触角进行繁殖。通常雄性会将饱含精细胞的一条触角扯断,此时雌性就会将这条触角带走完成受精。而断了一条触角的雄性毯子章鱼就会待在原地静静的等待死亡的来临。

当然,除了上面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动物外,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动物都是雌性体型大于雄性。许多小伙伴可能对这一点有些疑问,下面我们上图:

上图是生物学家调查了动物纲下73个物种的体型差,灰色区域(24种)为雌雄体型无差异的动物,蓝色区域为雌雄体型大于雄性的动物,篮网格内则是雌性和雄性都有大的,但是雄性体型比雌性大的占比较多的,只有红色网格内是雄性比雌性大的。

因此,在自然界中,雌性体型大的占比确实比雄性体型大的要多一些。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雌雄的体型差异呢?

决定雌雄体型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说几种比较重要的。

第一,配偶的占比。如果是群居动物而且一种性别的动物拥有多个异性伴侣,那么,这种动物雄性比雌性体型大的概率就要大很多。这是因为“一夫多妻”的生存模式下,雄性的基因是否强大就显得极为重要了。通常,雄性需要通过与同类决斗来决定交配权,而在战斗中,体型显然是胜负的关键。所以,配偶占比较多的动物,通常就是雄性要大于雌性。

第二,繁殖能力。如果雌性动物的繁殖能力很强,一次就需要繁殖大量的后代,那么这就对雌性的体型有一定的要求了,显然体型更大,能够孕育更多的后代而且也能为后代的孕育提供足够的营养。这种动物大都是雌性大于雄性。

总结

在大自然中,并不是大多数的雄性比雌性的体型大而且强,相反的,雌性比雄性强的动物占比相对要高一些,比如几乎所有的昆虫都是雌性强于雄性。

而动物同类异性之间的体型差的决定因素有很多,主要是繁殖能力、配偶的占比等因素决定的。总之,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强,都是物种为了更好的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界中的雌性动物是不是都比雄性动物弱小?

当然不是这样,螳螂就是雌性体型远大于雄性,这也是大约30%的雄性螳螂被雌性吃掉的原因,雄螳螂也不甘被吃掉,但是由于体型差太多一旦被雌性捉住就是死路一条。

动物体型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而不同生物的生存环境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影响造就了体型差异。我们日常所见的多数动物都是雄性个体大于雌性,但不能认为所有动物都是如此。我们日常生活所见的动物一般是雄性个体大于雌性,像鸟类、各种牲畜都有这样的特点,人类也是这样的特点,可能是因为在演化过程中的性选择,更强的体型在求偶活动中更容易接近异性,也能更好地保护家庭以及占据一定的领地,保证家族生存所需的能量供应;而另有一些动物的体型则相反,像螳螂、部分鳄鱼、鲸鱼则是雌性远大于雄性个体,这类生物似乎又是因为带崽或者孵化卵的原因,更大的体型能够生下更多的后代,也能更好地养育和保护后代,环境选择就使此类动物的雌性个体大于雄性。

任何物种都逃不脱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繁衍是生物的本能之一,后代的生长发育繁殖也必须能量的供应,所以供给后代的能量的多少才是影响生物体型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大多数两性繁殖的动物都是由雌性承担更多的繁殖任务,无论是鸡下蛋还是人类女性怀孕,雌性个体直接供给给后代的能量更多,雄性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就是那一点精华,换算为能量并没有多少,对于雌性来说,如何平衡自身能量消耗和供给后代的能量是一个关键的因素,需要雌性个体供给后代的能量最大化。

美国格雷-贝洛夫斯基以食物营养为主的数学衡量方式,发现在有蹄类动物中,有一些动物体型越大自身消耗的能量比例反而越小,供给给后代的能量反而更多,也就是能够更好地养育后代。但这种数学模式又不能衡量雄性体型。

很多科学家致力于研究生物体型差异,但无奈物种很多而每一种物种的能量获取方式、生殖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受生存的环境影响,所以生物体型差异的影响因素很多,有些动物是雄性个体体型更大,而有一些动物则相反。

自然界中的雌性动物是不是都比雄性动物弱小?

不是。雌性动物在自然界承担繁衍重任,会受雄性动物保护。看似弱小,但生存技能确实不输雄性,养育保护下一代都是雌性。

自然界中的雌性动物是不是都比雄性动物弱小?

不是,这是个常识问题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