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有足够实力,为什么不篡汉?

西汉权倾朝野的大司马霍光,之所以没有谋朝篡位,主要是因为霍光忠于汉武帝,没有谋朝篡位的野心。

更重要的是,就算霍光敢篡位,他也没有多少成功的可能,更没有实力能够保住江山。

历史上真实的霍光,其实是个大帅哥,史书上曾经对于霍光的颜值,有过一段非常详细的描写,“光为人沉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一个小伙子,一米八大个,身材魁梧,白皮肤,眉目舒朗,沉静自持。要是放到现在,那绝对是电影明星的水平。要是生到现代的话,估计光靠颜值就可以吃饭了。

当然,霍光能够走上仕途,这和他的长相没什么关系,主要是因为他关系够硬。霍光他哥,就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超级名将霍去病。

据史书记载,霍光和霍去病,他们是一个父亲,但不是一个母亲。霍家老爹是山西那边的一个基层小官,当年去京城办事的时候,和公主府上的一个丫鬟私通,生下了霍去病。后来霍家老爹始乱终弃,公事办完了之后,也没管这个丫鬟,直接就回家了。而回到山西之后,霍家老爹又娶了一个媳妇,这才生下了霍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霍家其实都不知道霍去病的存在。更不知道,那位昔年和霍家老爹偷情的丫鬟的妹妹,被汉武帝看中,成了汉武帝的皇后。

如果霍家老爹知道这件事,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霍家人知道霍去病,那是很多年之后的事情了。当时霍去病已经是赫赫有名的骠骑将军,准备带着大军去北方打匈奴。就在这个时候,霍去病他妈忽然告诉了霍去病,有关他身世的事情,告诉他原来他爹还活着。所以在这之后,霍去病率兵北上,恰好又路过山西,所以就顺道去了一趟霍家,和霍家老爹父子相认。

而当霍去病回到霍家,认祖归宗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竟然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亲弟弟,也就是霍光。当时霍光也就十几岁,还是个孩子。虽说两兄弟之前从来没见过面,但血缘这种东西,向来都是很奇妙的。所以霍去病见到霍光这个弟弟之后,也很喜欢。

就这样,等到霍去病带兵深入草原扫荡了一圈,在北方得胜归来之后,霍去病再次率军路过山西。这次返回京城的时候,霍去病直接把霍光也带去了。而到了京城之后,汉武帝正发愁不知道怎么赏赐霍去病,见到霍去病带了霍光这么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孩,所以就把霍光留在自己身边,做了自己的侍从。

霍光的仕途,就是这样开始的。

而入宫之后,霍光则是靠着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虽然霍光年纪小,但是办事谨慎,很少犯错,这对霍光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所以接下来,在汉武帝的提拔下,霍光一路从郎官做到光禄大夫。

不过,在霍光官运亨通的时候,另外一边霍家的荣耀霍去病却英年早逝。

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痛失爱将,非常悲伤。霍去病在的时候,为汉朝夺回了很多土地,震慑了西域诸国。所以,汉武帝对霍去病的那份愧疚和遗憾,后来就逐渐转移到了霍光的身上。

再加上后来巫蛊之祸以后,外戚卫家彻底消失。霍光因为是霍家人,得以和霍家撇清关系,最后心存了下来。不过,后来汉武帝对卫家的亏欠,反倒是进一步转移到了霍光的身上。

就这样,霍光逐渐步步高升。到了汉武帝晚年的时候,霍光已经是汉朝中央,权力金字塔最上层的几个人之一了。

而到了汉武帝晚年的时候,因为汉武帝几个儿子里面,年龄较大的几个,各自都有各自的缺陷,根本无法做皇帝。所以最终,汉武帝不得不选择了自己的幼子刘弗陵,让刘弗陵继承皇位。不过,当时刘弗陵只有八岁,需要一个靠谱的人辅佐。

从情感上来说,最好的人选自然是刘弗陵的母亲。但问题是,汉朝之前发生过多次外戚掌权的事情,而且还出过吕后临朝称制这种事情。所以为了防止在出现吕后掌权的这种情况,汉武帝在临死之前,是绝对不敢把江山交给刘弗陵的母亲。所以后来,汉武帝虽然选择了刘弗陵,但却同时把刘弗陵的母亲处死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去母留子事件。

既然刘弗陵的生母不行,那汉武帝自然要再挑选其他合适的辅政人选了。在油尽灯枯之前,汉武帝仔细盘算了一下手里的可用之人,发现真正能挑大梁的人没有几个,只剩下霍光和桑弘羊等少数几个人,还算勉强靠谱。

所以最终,汉武帝经过慎重的思考,决定将辅政大权交给霍光,同时命女儿鄂邑公主照顾刘弗陵的起居,同时又让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辅助刘弗陵。

将一切朝政大事都安排好之后不久,汉武帝就撒手人寰了。而汉武帝去世之后,四大辅臣当中,金日磾首先去世,上官桀和桑弘羊两人,后来又因为图谋不轨,想要发动政变废黜刘弗陵,所以最终被杀了。

等到这几位辅臣都先后去世之后,霍光在朝中已经是一家独大了。更巧合的是,在这之后不久,年轻的刘弗陵,竟然因病去世了,死时仅仅不过二十岁。而刘弗陵死后,他的皇后还是霍光的外孙女。

所以,刘弗陵死后,汉朝的最高权力,基本上已经全都落入了霍光的手里。此时的霍光,虽然没有皇帝之名,但却有皇帝之实,完全有篡位的能力。

但即便如此,霍光却依然没有选择篡位。非但没有篡位,后来霍光还先是挑了一个昌邑王刘贺,拥立做了新的皇帝。等到刘贺登基之后,霍光发现刘贺并不是一个好皇帝,所以就直接废黜了刘贺,然后又选了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做皇帝,也就是汉宣帝。

而汉宣帝登基之后,霍光依然尽心尽力,辅佐汉宣帝坐稳了皇位,从来没有任何想要谋朝篡位的念头。直到汉宣帝登基多年之后,霍光因病去世,临死之前将最高权力彻底还给了汉宣帝。一直到死,霍光都始终坚持了自己作为臣子的本分。

那么,霍光掌权的时候,为什么没想过谋朝篡位呢?从汉昭帝去世的那一刻开始,霍光其实已经完全具备了篡位做皇帝的资格,那为什么霍光却从来没有这样做过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

最核心的原因,其实就在于霍光既没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力。

对于霍光来说,他一生的荣耀,原本就是汉武帝给予的。汉武帝对霍光而言,那是有着知遇之恩的。一直到死,汉武帝都从来没有怀疑过霍光。后来刘弗陵即位之后,对霍光也是言听计从,从未怀疑过。

这种信任,在冰冷的权力场当中,其实是非常可贵的。权力固然可贵,但有的时候,人的感情,或许更加珍贵。

霍光早年特殊的经历,让他不愿意去辜负汉武帝,更不愿意去抢老刘家的地位。从内心深处来说,霍光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回报汉朝两代皇帝的信任和提拔。

除了内心不愿篡位之外,就当时的局势来说,霍光其实也不具备篡位的资格。

要知道,汉朝所施行的,并不是完整的郡县制。经过汉武帝时代的削弱之后,老刘家的藩王们,虽然权势大不如前,但整体上的实力,其实依然很强。霍光当时虽然身居高位,彻底控制了中枢。但只要他敢造反,各地老刘家的宗亲,肯定都会起兵讨伐他。所以,就算霍光能成功篡位,最后也坐不稳皇位。

对此,霍光其实心知肚明。既然篡位之后也坐不稳,那为什么还要篡位呢?保持自己位极人臣的身份,做皇帝身后的‘站皇帝’,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除此之外,霍光掌权的时候,不管是汉昭帝还是汉宣帝,都不是那种昏庸无能之辈。他们的存在,也让霍光感到忌惮,同时也无法彻底架空皇帝。

有这些原因的存在,霍光本人又是一个聪明人,自然不会选择篡位了。

霍光有足够实力,为什么不篡汉?

从汉宣帝即位至霍光去世,汉代朝政是一种二元化的政治态势。汉宣帝刘询与霍光为首的霍氏家族的关系,在西汉君臣关系史上颇具典型意义。汉宣帝与霍光彼此都有求于对方,政治上二人有一定程度的配合,共同推行一系列有助于稳定时局的政策;但双方又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暗中的斗争也是极为激烈的,对王朝的稳定也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

(霍光)

霍光有拥立宣帝之功,然而死后不足三年 ,霍氏家族却罹灭族之祸。 究其原因,与当时政局的复杂多变有关,汉宣帝刘询与大将军霍光及其家族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昭帝去世后,霍光在旬月之间废立两帝,可见其权势之盛。因此初登大宝的汉宣帝,对霍光颇为忌惮,在谒见高庙时,“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汉宣帝深知,想坐稳皇位,就不能冒犯霍光的权威。因此,汉宣帝对霍光十分客气,“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封霍光食邑一万七千户,使得霍光权势益重。而处在风口浪尖的霍光,为表示自己不专断国是,也有意识表现出一定的让步。比如丞相杨敞死后,霍光谢绝了让他出任丞相的建议,以御史大夫蔡义为丞相,表现出一副自己不专擅朝政的姿态。但是大家都知道蔡义是霍光的亲信,实权还是在霍光的手中。

(汉宣帝)

汉宣帝十分注意在汲取被废的昌邑王刘贺的教训。刘贺所以能被霍光立为皇帝,是霍光认为他比另一个侯选人广陵王刘胥更容易控制。而刘贺的被废 ,也不完全在于其行为昏乱、荒淫失道,而是这个年轻的皇帝上任伊始就迫不及待的与霍光争权。早在刘贺进京之初,他的手下、昌邑中尉王吉就告诫过刘贺,对霍光要: “事之,敬之,政事壹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但是刘贺并没有听从王吉的告诫,急于想让自己手下的昌邑群臣取代朝臣,这才引起霍光的警觉,促使霍光采取措施废黜了刘贺。

至少从表面上看,汉宣帝和霍光相处十分融洽。本始四年四月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霍光专权,侵迫阴阳,天文失度造成的。但是宣帝主动站出来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又是下罪己诏,又是要求群臣奏陈自己的过失,让地方举荐贤良方正之士,并推行德政,素服避正殿以思过,尽最大可能消除地震给霍光带来的消极影响。

那么汉宣帝是不是一个没用的老实人呢?当然不是。只不过宣帝汲取了刘贺的教训,所以采取一种极其隐晦的手段来发展自己的势力罢了。

汉宣帝身份特殊,他虽然是汉武帝的曾孙,但其祖父是死于“巫蛊之祸”的卫太子刘据。受到祖父的牵连,宣帝是以庶人的身份,在宫外长大的。所以宣帝即位时,朝中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势力,比带着众多昌邑旧臣进京的刘贺更显得势单力薄。在这种情况下,政事听霍光的安排,是宣帝惟一正确的抉择。

宣帝的帝位继承关系,在合法性与正统性方面也都存在着极大欠缺;同时宣帝与宗室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疏远,所以他在尊崇、礼敬霍光的同时,不断施恩宗室,以期得到宗室的认可与支持。此时的宗室虽然手上无权,但是在法统上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他们的支持,在必要时也是一股强大而重要的力量。

对于霍光的亲信,宣帝也时刻不忘拉拢。车骑将军张安世是霍光的副手,位高权重,宣帝便有意识地拉拢张安世。宣帝即位后,以定策之功将张安世的食邑增加到一万零六百户,将张安世的三个儿子都任命为中郎将或者侍中,张安世渐渐地与宣帝结下了君臣之谊。

对于置身于霍氏集团的包围之中的宣帝而言,他如果需要培植绝对忠诚于自己的力量,那么提拔自己的外戚,是一个最便捷的办法。

宣帝即位后,霍光有意让他的小女儿霍成君当皇后,可是宣帝在即位前便有正妻许平君。但是宣帝知道自己不能公然违背霍光的意愿,于是下诏“求微时故剑”,以表明自己不忘糟糠之妻的心意。朝中大臣们读懂了诏书后面的意思,有不少人想到一旦霍光死后,宣帝便要亲自执政的,为了以后的仕途,许多大臣纷纷上书,请立许平君为皇后。由于众议难违,霍光只得在元平元年,立许平君为皇后。

对于在“巫蛊之祸”中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那些宗室大臣和外戚们,宣帝也对他们进行平反,将他们纳入到自己的阵线之中,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汉宣帝这种温水煮青蛙的作法,霍光也是有所警觉的。但是宣帝每一步都迈得不大,让霍光抓不到什么反对的理由。霍光十分清楚政治斗争的残酷,他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是一个围绕在自己身边庞大的利益集团。他必须抓住权力,否则这个庞大的利益顷刻间就会遭到灭顶之灾。对于处在权力巅峰的霍光来说,权力是不能放弃,也无法放弃的,这是他的宿命。所以他必须对宣帝作出反制。

在宣帝为当年死于“巫蛊之祸”的祖父刘据定谥号时,霍光指使亲信、丞相蔡义将刘据的谥号定为“戾”,这是一个恶谥。按《逸周书·谥法解》上的解释:“不悔前过曰戾。”定下这个谥号,意味着朝廷对卫太子的平反是有限度的,也是变相否定了宣帝刘据这一脉在法律意义上的父子系。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从礼制上确认了汉宣帝是昭帝的后人,在礼法上说,确保了皇权传承系统的稳定,最为关键的是,不承认让宣帝的母家和祖母家是皇室外戚,他们仅获得了诸侯王外戚的待遇,也就不能名正言顺地进入政治中心,成为宣帝的左膀右臂。这一招十分高明,任何人都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宣帝的母族和祖母一族当不了外戚,还不能让霍光放心,因为许平君是名正言顺的皇后,她的家人外戚身份是连霍光也无法否认的,这也是一股让霍光不放心的力量。于是在本始三年,霍光的夫人利用许皇后临产前得病的机会,指使女医淳于衍暗中除掉了皇后许平君。

史载“皇后免身后,衍取附子并合大医大丸以饮皇后,有顷曰:“我头岑岑也,药中得无有毒?”对曰:无有。遂加烦懑,崩。”

皇后暴毙,那些医生全部被捕,特别是女医淳于衍遭到连续的拷问。霍夫人把实情告诉了霍光,而霍光的反应是:“光大惊,欲自发举,不忍,犹与。会奏上,因署衍勿论”。这段话的意思是,霍光知道自己的老婆毒杀了皇后,大惊之下,准备造反,后来想了想,又忍住了。后来他在给淳于衍定罪时,坚持医生无罪,认为皇后死于难产,是正常死亡。宣帝见霍光如此坚持,此时自己羽翼未丰,也不敢再深究,只好放了淳于衍。

许皇后死后不到一年,霍光的女儿霍成君名正言顺地做了皇后,宣帝想倚重许氏外戚的愿望又成了泡影。

霍光当政之初,实行内结宗室,外联群臣的方针,得到了大多数大臣们的支持。但是随着汉宣帝逐渐培育自己的势力,霍光也感到了心慌。他在辅政时,一改之间的宽松政策,突然“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就是不自信的表现。他杀掉了有转投宣帝阵营嫌疑的廷尉王平、少府徐仁及左冯翊贾胜胡等人,接连任命唯自己马首是瞻的张敞、蔡义、韦贤等人为丞相,也将一些大臣们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

车骑将军张安世也是三朝元老,拥立重臣,在霍光过分集权、为政严酷之际,他十分担忧霍光会对自己下手,除掉自己震慑宣帝,所以义无反顾的转投到宣帝的阵营之中。而正是由于张安世的支持,汉宣帝才能将霍光的大女婿长乐卫尉邓广汉、二女婿羽林监任胜、三女婿度辽将军范明友、姐夫光禄大夫张塑、孙女婿中郎将王汉调出京师,由张安世为担任卫将军,掌握长安十二门的警卫部队和北军。霍光见势已至此,叹曰“霍氏世衰,张氏兴矣”。

总之,宣帝即位后,表面上与霍光相处颇为和睦,但暗中双方的权力博弈却相当激烈。但是宣帝扩权的手段绵密而细致,又对霍氏家族严加防范,使霍光在对其心生疑忌之时,又意存希冀,让霍光始终下不了叛乱之决心。当后来张安世、杜延年、丙吉等人都倒向宣帝时,霍光再想反叛已无可能,从而为宣帝在霍光死后,清除霍家势力赢得了时间。

霍光有足够实力,为什么不篡汉?

霍光是有实力,可他完全没有篡汉的资本,只要他胆敢走出篡位的一步,整个霍氏家族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别看霍光在汉昭帝时代以及汉宣帝前期,权倾天下,连皇帝都要让他三分。

但事实上,霍光的权力是很脆弱的。

原因就在于,权力来源于自下而上的支持,霍光虽有权力,但那是基于皇权而存在的。

自古以来,那些篡位成功的权臣,一定是具备自下而上的支持,从士兵、基层官吏,到朝廷大臣、士大夫都支持他,才能成功。

为什么这些人会支持权臣呢?

因为,往往在王朝末期的时候,由于正统的皇帝昏庸无道,瞎折腾,导致民怨沸腾,致使皇权威信扫地。

当原本的政权失去了来自中下层的拥护,而权臣的威望又比较高,就会受到多数人的支持。

汉朝在汉昭帝、宣帝时代,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刘氏的皇权是受到拥护的。

这种拥护来源于两个原因:

一是,君权神授思想的作用。

刘邦斩白蛇起义,为自己的起兵披上了神化外衣,到汉武帝时,更是在思想上改造了当时的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君权神授思想深入人心。

正常情况下,在人们眼里,刘氏就是正统,皇权神授,不可侵犯。

二是,刘氏皇权拥有民心。

在汉昭帝至宣帝前期,朝廷执行了汉武帝末期的修生养息政策,与民休息,吏治清明,百姓安居。

这一切,是以刘氏为首的朝廷带给他们的,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为什么要去支持一个权臣作乱呢?

当时的中下层士兵、官吏,朝廷士大夫、高级军官,都是拥护刘氏的。

因此,刘氏的正统地位是得到自下而上的拥护的,而霍光恰恰最缺的就是这种拥护。

其次,西汉分封的诸侯王还有一定实力。

虽然汉武帝通过阳谋推恩令,将诸侯国拆得七零八落,已经不具备威胁。

但是,当汉室正统地位受到威胁时,只要有一个分封王高举恢复汉室的大旗,在刘氏有广泛拥护的情况下,可以迅速号集强大的武装力量。

只要霍光胆敢走出篡位的那一步,他立马就会遭到各方讨伐。

西汉末年的王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王莽篡汉之后,刘氏宗族四处起兵,高举匡扶汉室的旗帜,叛乱到处都是。

仅仅过了十五年,王莽就被刘氏宗族出身的光武帝刘秀给灭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汉室拥有广泛的拥护,这种拥护是自下而上的,群众基础就是统治的根基。

东汉末年为什么就不行了呢?

东汉末期,先是董卓作乱,接着又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皇帝就是任人摆弄的傀儡。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东汉经历了昏庸无道的汉桓帝、汉灵帝两朝,这俩人瞎折腾,搞坏了吏治,让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这种折腾持续较长时间后,汉室就会失去民心,失去中下层的支持。

没有人拥护它的时候,原本是正统的汉室皇权就失去了统治的根基。

这时候,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正统的汉室也给不了他什么,谁给发工资就听谁的呗,谁实力强就听谁的。

总的来说,霍光之所以不敢篡汉,就是因为霍光所处的时代,汉室有自下而上的广泛拥护,统治根基强盛。

所以霍光缺乏这种拥护,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篡汉。

而到了东汉末年,汉室原本建立起来的广泛拥护被几个皇帝给折腾没了,失去了统治的根基,被人篡位是正常的。

霍光有足够实力,为什么不篡汉?

霍光是西汉武帝时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的异母弟,因霍去病的举荐受到武帝刘彻的信任和重用。霍光能力过人,侍奉武帝二十余年没有出现过错误。公元前87年,汉武帝临终时,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与另三位大臣为托孤之臣。

汉昭帝八岁的刘弗陵既位不久,托孤大臣金日磾病亡、上官桀、桑弘羊后来获罪被诛杀,霍光权倾朝野。霍光采取休养生息的措施,多次大赦天下,鼓励农业,使得汉朝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年二十一岁,在位十三年,没有子嗣。霍光迎立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但二十七日之后就以淫乱无道的理由报请上官太后废除了他。霍光又同群臣商议后决定从民间迎接武帝曾孙刘病已(后改名刘询)继承帝位。这就是汉宣帝。

由此可见,霍光的权势可以废立皇帝不可谓不大了,但霍光始终忠于汉朝没有篡汉自立。分析原因有二,一是霍光是权臣而非叛臣,他在思想上就没有篡汉之心;二是篡汉自立要拥有的权力,远比废立皇帝要大,霍光并不具备。

霍光有足够实力,为什么不篡汉?

霍光的本族已经被汉武帝清理得差不多了,他凭个人能力再次受到汉武帝的青睐,并且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之一。汉武帝死后,霍光迅速凭借运气以及手段成为汉昭帝的唯一辅政大臣,汉昭帝死后他又行废立之事,成为汉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与此同时,他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势力网——《汉书》记载:

自昭帝时,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中郎将,云弟山奉车都尉侍中,领胡越兵。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昆弟、诸婿、外孙皆奉朝请,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

下面这个名单则可以更清楚地罗列以霍光为代表的外戚势力:

霍光之子:中郎将霍禹。

霍光之孙:奉车都尉侍中霍山、中郎将霍云(与霍山一起被过继给霍去病),霍皇太后(外孙女)。

霍光之婿:长乐卫尉邓广汉奉车都尉金赏,骑都尉、光禄大夫赵平,度辽将军、未央卫尉范明友,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给事中光禄大夫张朔(外甥女婿),中郎将王汉(孙婿)。正是“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

但是霍光并没有篡位,其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在于他不想篡位,或者说时机未到,不如先做“周文王”。在霍光之前,诸吕势力以及卫霍势力被彻底消除,这场血雨腥风他怎能忘怀?

但是霍光也忽略了两个最致命的问题:第一、身居高位数十年,他的手太不干净了,他给当今的皇帝留下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以至于汉宣帝每次见到他都感觉后背发凉啊!第二、自己的子孙不争气啊,如果有一个和他才能相似的子孙,那汉朝就真的要改名换姓了。

霍光有足够实力,为什么不篡汉?

霍光有足够实力,为什么不篡汉?

  西汉时期的霍光,在人们的眼里,是能与商朝大佬伊尹并称的一代权臣,一代能臣,他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在他辅政的漫长历程里,曾经主持过立刘贺废刘贺的大事,生前死后都极尽荣宠民,史上难得一见。

  霍光手里有足够的权力,兵力篡汉自立,但是他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个人感觉和当时人们的观念,和霍光个人的操守,有很大的关系。

  在霍光生活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天下只能是刘家人的天下,皇位只能是姓刘的人来坐,其他的人靠边站!这一点,哪怕是到了汉末三国,也依然有市场,咱们想想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就知道了。

  霍光是个相当小心的人。咱们都知道,卫氏一系的人们,从出生似乎就负有使命,比如卫子夫生太子助汉武固皇位,卫青霍去病,生来就是为了打匈奴安汉家的,霍光要干什么呢?他要辅佐汉昭帝,直到扶汉宣帝上位,完成卫太子一系的使命。

  霍光的小心,由来已久:

  乃将光西至长安,时年十余岁,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霍去病对霍家人,还是很看重的,在他风光无限的时候,就把霍光这个异母弟弟安排到了汉武帝身边,做汉武帝的侍从官,咱们都清楚,做侍从,可不是光长得好看就够,还得有实力保护帝王,十多岁的霍光,有什么天生异秉天授神力?没有,明眼人都清楚,霍去病的目的,汉武帝也知道。霍光虽是荣宠无比的霍去病的弟弟,却没有什么特别张扬的地方,他跟着武帝进出宫闱二十多年,从来都没有过犯错的时候,哪怕就是小错,这是怎样的一种谨慎?

  在史书上,对霍光多年的行程有一句描述,可资佐证:“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怎样?他进出殿门,连每一步,每步走多少都掌控得一模一样,这一坚持,就是几十年,这功夫,几人做得到?

  在汉武身边的所有人,或多或少的,都会犯错,可是,霍光在汉武一朝,平安一辈子,这份谨慎无人能及。咱们都清楚,汉武不是无能之君,相反,他雄才大略,眼光毒,心也狠,在他身边,只有谨慎,肯定是干不好差事的。可是霍光能被他看中做为托孤大臣,不简单。

  后元二年春天,汉武快驾崩了,霍光泪眼婆娑,问汉武,“如有不讳,谁当嗣者?”汉武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汉武要立刘弗陵,霍光不知道吗?其实是知道的,因为当时没合适的人了。汉武要让他当周公,霍光不知道吗?霍光其实也是知道的,因为还是在很早以前,汉武就派了黄门画者画了一幅周公负成王成王朝诸侯的画给霍光,可是霍光就是这么小心,一定得问问回光反照时的汉武,确定是不是。得到肯定回复后,他还表态自己不如日磾——估计他拍着胸脯说自己能行,汉武恐怕会交代人,把他带到极乐世界继续当秘书,金日磾当然也不傻,说自己是外国人,肯定不如霍光当得合适。就这样,霍光成了大司马大将军,如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统统接受遗诏辅佐少主。咱们看这排名,就很能说明,在汉武帝的心中,没有谁比霍光合适,这既是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人品的肯定。

  以后许多年,霍光都一直小心谨慎,哪怕是上官桀等人联合刘旦等人一再出招,他也都一一化解。靠的,不仅是帝王的信任,更是他自身行止的不越矩。

  昭帝一朝,君臣相得。

  咱们当然都清楚废立刘贺的过程,但是细看史书就会明白,霍光并没有一人独断,而是在与众人商议后,牵了个头,从皇太后那里讨得旨意再行事,再扶汉宣帝上位,程序没有问题,也是他职责所在。

  当然了,霍光活着的时候,霍家难免成了超级大树,但是单看霍光本人,能,也忠,所以他死后,极尽哀荣。只是万事万物,都逃不过盛极而衰的定律。霍光死后,霍家被族诛,为什么呢?宣帝不算毒,是霍家出了丧门星,霍光的妻子霍显(真名是不是不重要,反正史书都这么称呼她)行事太不着调,她为了女儿上位毒死许皇后,还要加害太子,这就是作大死了。

简单说几句,祝朋友们平安,盼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