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为什么人们称呼刘邦为汉高祖?
后世之所以称呼刘邦为汉高祖,这其实是因为司马迁老爷子这样称呼,后来大家约定俗成,就这么继承了下来。
如果按照严格的谥号来称呼,那刘邦其实就应该被称作‘汉太祖’。
在解释汉太祖和汉高祖的区别之前,我们得首先来了解一下,古代庙号和谥号的区别。
所谓庙号,就是指一个皇帝死后,在自己家宗庙牌位上的称呼。庙号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的时候。商朝是一个很有趣的朝代,在历朝历代当中,商朝应该是最信鬼神的一个朝代,所以中国历史上很多和丧葬祭祀有关的习俗,最开始其实都是起源于商朝。
而在商朝的时候,商朝的君王为了祭祀自己的祖先,所以就发明了庙号这种东西。但是请注意,在先秦时期,不是每一个皇帝或者君王,都有资格被授予庙号的。因为在先秦时期,庙号一般是只有一个政权的始祖才能用的。而除了始祖之外,只有某些对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后辈君王,才有资格被授予庙号,享受和始祖同等级别的待遇。
另外,按照商朝制定的庙号规则,庙号其实只有四个,分别是‘太、高、世、中’这四个字。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另外再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标准,确定庙号的第二个字。
所以,后世熟悉的太祖太宗、高祖高宗、世祖世宗、中宗这几个庙号,就这样出现了。
不过接下来,商朝灭亡之后,作为继承者的周朝,却并没有继承这套庙号制度。因为周王室的历史同样很悠久,丝毫不逊色于商朝王室。所以,周王室在取代商朝之前,人家就有了一套自己的祭祀制度。
只不过,周王室用的不是庙号,而是谥号!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商朝的庙号只有七个,而周朝的谥号则可以一人一个。另外,庙号只有王才能用,但是谥号是王和大臣都可以用的。庙号是用来放在宗庙当中祭祀的称呼,而谥号则是某个人死后,后人为他一生的成绩盖棺定论,给他的一个称呼。
所以,我们会发现,周朝没有什么周太祖、周太宗之类的说法,只有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原因就在这里了。因为周朝压根就没有庙号,只有谥号。
而周朝之后,接下来的秦朝,则是更为干脆。秦朝直接把庙号和谥号都给废了。因为秦始皇认为,不管是庙号还是谥号,都是后人评价前人,儿子评价老子。自己这么伟大,怎么可能让后人和自己的儿子,给自己盖棺定论呢?
所以,秦朝就成了唯一一个既没有庙号,也没有谥号的朝代。至于如何称呼皇帝,秦始皇想得就比较好了,直接用数字代替。秦始皇本人作为秦朝的第一个皇帝,称之为始皇,接下来就按数字排列,分别称之为秦二世、秦三世就好了。如果秦朝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话,那今天在位的皇帝,说不定就会被称之为秦八十七世了。
秦朝之后,便是汉朝。和秦朝什么都不用相比,汉朝则是走了另外一个极端,直接把商朝的庙号制度,以及周朝的谥号制度,都给继承了。
按照庙号制度,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最合适的庙号,自然就是太祖了。至于谥号,则是在刘邦死后,吕后给刘邦加上的。吕后掌权的时候,让大家讨论刘邦的功过得失,最终给刘邦加上了一个‘高’字的谥号。
一个高字,用以概括刘邦一生的功绩。按照古代的谥号规则,高这个字代表的,是‘德覆万物、功德盛大、覆帱同天’的意思。给刘邦加上这个高字的谥号,基本就是为了吹捧刘邦,说刘邦的功劳足以覆盖整个天地的意思。
所以,刘邦庙号是汉太祖,而谥号则是汉高帝。而刘邦在后世史书上的全称,其实应该是‘太祖高皇帝’。
那刘邦的‘汉高祖’这个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要说到后来写《史记》的司马迁了。
众所周知,司马迁的史记,气势恢宏,内容平实,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对史记内容的整体把握,也是有自己的风格和逻辑的。作为一个史官,司马迁只想公正地去记录历史。在司马迁眼里,刘邦不是什么神,只不过是自己笔下的一个历史人物。
在司马迁之前,汉朝人提到刘邦,基本上都会用‘高帝’这两个字来指代,也就是说刘邦的谥号。这也比较符合当时的习惯。
不过,司马迁在写刘邦的时候,把刘邦的这篇传记称之为‘高祖本纪’。这个高祖,就是把‘太祖高皇帝’给简化了,简化成了高祖两个字。但问题是,高祖这两个字,偏偏又和庙号中的那个‘高祖’重叠了,所以才会给后人造成误解。
简单来说,就是司马迁当时为了图省事,少写了几个字。而后世的史官,因为约定俗成的关系,也就延续了司马迁的说法,直接称呼刘邦为‘汉高祖’了。
刘邦的汉高祖,就是这么来的。
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为什么人们称呼刘邦为汉高祖?
这就是一个习惯上的约定俗成,起源是司马迁的史记这么写,估计也是时人对刘邦的一种尊称。但你不能说这种叫法错了,因为当时根本没有标准规范,又何来对错?
(周秦二代无庙号,汉朝庙号虽承袭与商,但时隔八百年,刘邦的太祖庙号等同开创)
谥号与庙号,后世分得非常清楚,谥号是古人死后盖棺定论,古之帝王大多都有(秦代除外),而庙号却不同。庙号相传始于商代,但众所周知,商代用的是甲骨文,至今许多字难以破译。所以对于商代的庙号究竟如何使用,后世所传也是莫衷一是,真伪难辨。周代只有谥号,没有庙号,到了秦代更是连谥号都取消了,说了以子议父,以臣议君不恭。直到刘邦建立汉朝,才重新恢复周代的谥号和商代的庙号。
(周代不用庙号,停了八百年,汉朝才重新用,等同开创)
但是,周代谥号好办,毕竟才停了几十年。商代庙号那可是整个周朝八百年都没人用过。所以刘邦的这个“太祖”庙号,虽然不是首创,但也几乎和首创无异了。既然如同首创,你又怎么能要求别人一下就知道这个应该怎么叫呢?
(汉朝皇帝除刘邦外,其他人谥号都是两个字,“孝某”皇帝)
如果叫刘邦太祖,那别的皇帝也要叫庙号,但是庙号最初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刘邦有庙号太祖、文帝刘恒有庙号太宗,但惠帝刘盈、景帝刘启都没有庙号。所以,用庙号显然不便。如果谥号呢,倒是可以,不过有个问题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汉朝皇帝,自刘盈以后的所有皇帝,谥号都不是一个字,而是两个字。也就是说,惠帝刘盈的标准谥号是“孝惠皇帝”,文帝刘恒是“孝文皇帝”,景帝刘启是“孝景皇帝”,武帝刘彻就是“孝武皇帝”。如果按照谥号叫刘邦,刘邦的谥号是没有“孝”字的,他就是高皇帝,那高皇帝比“孝某皇帝”来看,似乎少了一个字,显得不那么气派了。
所以,刘邦庙号太祖,又是汉朝开创之祖,可能当时的人就觉得,将祖字加在高这个谥号之后,称为“高祖皇帝”,于是就与“孝惠皇帝”、“孝文皇帝”等一样都是四个字。不显得低人一等。又开宗明义,时刻告诉世人,刘邦是汉朝之祖。而这种习俗经司马迁在《史记》中记下来,也就约定俗成了。
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为什么人们称呼刘邦为汉高祖?
史书记录造成的习惯问题。
一、关于庙号从商周时期开始,对于某一宗族的第一位祖先,都会有一个特定的称号。在西周,根据《仪礼·丧服》记录,将第一位祖先称为“始祖”。
在周代,“太(大)祖”与“始祖”同义,《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是指三昭、三穆与大祖庙。
庙号,也就是皇帝死后,建立一个庙来祭祀他,祭祀祖宗嘛,这样容易记忆。
在刘邦逝世后,群臣沿用古礼,尊他的庙号为“太祖”,所以如果以庙号来称呼刘邦,那应该叫“汉太祖”。
在汉代,庙号的使用非常严格,只有卓越的皇帝才有资格享有庙号(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
二、关于谥号刘邦的谥号是“高”,所以按照称号来记录他,那应该叫“汉高帝”。
谥号是国君/皇帝死后,朝廷综合评估他在位时期的作为,而给的一个评价,谥号有褒有贬,大部分朝代在这方面较为客观。
几乎所有皇帝都有谥号,当然,也存在例外,这就是我们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以及他的儿子秦二世)。统一天下后,他认为,让大臣评价皇帝、儿子评价老子,这也太不正常了,从今以后,我就叫始皇帝,我的儿子叫二世皇帝,以此类推,千秋万载~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不过在这件事上,后世的王朝并没有学习秦始皇,还是沿用了谥号的做法。这也好,毕竟大部分皇帝害怕在后世留下坏名声,做事不敢为所欲为。
除了皇帝,朝廷一些要员也有谥号。
三、关于刘邦为何叫“汉高祖”这是史书记录造成的后世习惯。
据史书记载,在刘邦死后,他的臣子在称呼他时都会用“高帝”这一称呼,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却用了“高祖”:
五月丙寅,葬高帝于长陵。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
后世的《汉书》、《资治通鉴》陆续都沿用了这一说法。其实可以理解,称呼第一位皇帝,一般都会偏向用庙号,显得特殊。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用高祖这一代称,来专指刘邦。
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为什么人们称呼刘邦为汉高祖?
中国人极其富有创造力,光是如何称呼别人这件事上,我们就至少研究出了十几种不同版本的叫法,例如称姓名、年号、谥号、庙号、籍贯、郡望等等。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区分不出其中的区别,总是把它们搞混淆。
常见的像刘邦的庙号为“汉太祖”,谥号为“高皇帝”,但为何司马迁和班固在史书里还称他为“高祖”而不是“太祖”呢?
今天,我们就借“刘邦到底该称呼为太祖还是高祖”一事来聊聊传统文化中,很容易被人混淆的称谓一事。
一、刘邦到底该称呼为太祖还是高祖?“太祖”和“高祖”都是属于开国之君的庙号,长期以来,我们都将刘邦称为“汉高祖”,但实际上刘邦的庙号其实是“太祖”。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记载:“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
按照《史记》的记载,“太祖”是刘邦的庙号,“高皇帝”是刘邦的谥号,依据封建王朝皇帝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的称呼习俗,刘邦的全称应是“(汉)太祖高皇帝”。
此时,有细心的朋友就会发现,既然西汉时期就已公认刘邦的庙号是“太祖”了,为何东汉时期的班固依旧在《汉书》中用“高祖”称呼刘邦呢?
这里就不得不谈一下,谥号和庙号的由来了,因为这件事还和秦始皇的举动有点关系呢。
二、关于谥号和庙号的区别;1、谥号和庙号制度的由来;
庙号的由来要比谥号早很多,至少可以追溯到商朝中期,而谥号要到西周时期才诞生。
根据《逸周书·谥法解》的记载,谥号是由周公创立,其目的就是取代商朝的“庙号”制度,用一种更加大众化、易于推广的制度来评判一个人的生平行迹:“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法解》)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庙号还是谥号都仅仅局限于当时的贵族阶层。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满意子孙、臣子议论君臣生平,为君主制定谥号的做法,特别规定下令废除谥号,由此谥号也随着消逝近千年的庙号一样短暂退出了历史舞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其大意就是,我听闻远古时期有称号但没有谥号,中古时期有称号,死后大臣和子孙还会依据其生前的行为制定谥号。就是这种儿子议论父亲,大臣议论君王的行为,是非常没有意义的,我决定不采取这种做法,从此以后,废除谥法。
到了汉朝时期,天下初定,众人因刘邦功大,祭祀他有助于获得民心、稳定天下,便重启了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近千年的庙号制度。
至此,庙号制度和谥号制度,再一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2、谥号和庙号的区别;
庙号是“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主要用于祭祀供奉,而祭祀在古代被看做是关乎国家兴衰的大事情,可想而知,庙号这种东西一定是拥有门槛的,并且还不低。
首先,起步就要是君王级别,然后还要做出被后人看作是对国家十分有利的大功绩,才有可能被后人供奉到庙宇当中。
以西汉为例,西汉朝共有15个皇帝,其中拥有庙号的仅仅有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和汉中宗刘询,这足以说明,在最初的时候,哪怕是皇帝,想要获得庙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比起庙号而言,谥号就要大众很多了。
因为谥号是人死后,后人所给的评论(不一定是亲人,因而评价有好有坏),庙号和谥号二者虽然都有评价的意思,但由于庙号主要是用于祭祀,所以往往庙号的获取门槛要更高一些,其情感基调也更加正面化一点。
举两个例子,商纣王帝辛和明崇祯皇帝。
其中,商纣王帝辛,他的名字叫做子受,按照商朝人的称呼方式,辛代表着天干,帝代表着他商王的身份,而“纣王”则是后人依据他的行为,给出的谥号评价。
至于明崇祯皇帝,崇祯是他的年号,他的谥号有两个,一个是清朝给的“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另一个是南明弘光帝给的“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商纣王和崇祯的谥号很直观地看出,这两位的后人评价,也可以看出在评价这件事上,后世基本上都是尽量把相关的字都给加上去了,所以显得长度尤其夸张……
三、谥号和庙号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谥号的内卷膨胀,从最初的一个字,膨胀到了明清时期的二十二个字,这件事说来相当有意思,这足可以见到身后有一个好的名声,在古人心目中,是多么可贵的一件事。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周公创立的这种谥号制度,是对儒家礼教文化的一种补充。
前面我们提到过,古代人的称谓方式多达十几种,其中庙号和谥号又都是针对人的身后评价,可想而知,对于追求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人而言,能够在身后有一个好的评价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而庙号又是那种“祖有功而宗有德”具有典范案例的人才能获得的,其难度比考状元还大,故而退而求其次,拥有一个好的谥号就成了绝大多数人的理想选择。
在这种前提下,拥有赐谥权和议驳权的朝廷,等同于跟士大夫精英阶层签订了一张互惠互利的合作契约:你给我好好做事,我给你功成名就的机会。
为了显示自己的公平性,表面上这种事情是由礼部拟定,还有相关掌管经学的国学官员负责审核,实际上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若是皇帝不同意,拥有封驳权的给事中也无法左右皇帝的最终意见。
故而,谥号制度在封建社会,其实也是皇帝管理约束大臣的一种有力手段,毕竟对于那些守序的大臣们而言,显然是想要流芳百世,而非遗臭万年。
谥号这种东西,其实可以看作另外一种形式的墓志铭。
正因为此,在谥号演变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首先谥所用的字词其实是相对固定的,因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谥号的基数是非常庞大的,在这种背景下,跟我们起用户名一样,后来的人一不小心就会和别人重名了。
为了有所区别,并且凸显出大佬高大上的形象,后世负责拟谥的人就掌握了一种独到的技能:堆砌褒义词。
例如康熙的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其中“合天”说的是他合乎天道,后面的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和仁都是在夸赞他的个人品德及文治武功。
相比较于刘邦的“汉太祖高皇帝”而言,康熙这样谥号无疑看上去要夸张很多,区分度也是相当高了。
那么,民间人士如果想要谥号,有没有办法呢?
其实,也是有的。
不像先秦时期那么严格,在两汉时期,庙号和谥号还处于复兴发展阶段,当时的人私下里也会有互相起谥号的习俗,这种一般是长辈去世后,老人的门生故吏或者相识的故友所赠。
魏晋南北朝以来,这一习俗更加普及化,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谥号只能由官府赐予的空缺。
与此同时,在谥号演变的一过程中,庙号制度也在逐渐降低标准,以至于后面泛滥成灾,稍微有点势力的小军阀也敢设庙祭奠自己先辈。
故而,庙号的权威性在后世来讲,其意义并不是特别大,对于我们今人来讲,能叫得上的庙号也没有几个,几百个庙号中我们常听到的也无非:太祖、高祖、太宗和仁宗等等。
造成这一现象的很大原因,其实恰恰就是庙号的普及化,即评选标准的降低。
原本君王要获得庙号,需要达到“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这也间接要求君王提高业务能力,不说多优秀,至少要少犯错。而等到标准降低后,庙号的公信力荡然无存,对我而言更多时候看古代君王的庙号,大概也就是称号开头的一个装饰板了。
文/脑洞趣味历史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可以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吗,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
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为什么人们称呼刘邦为汉高祖?
《资治通鉴》是依据《史记》《汉书》来采写的,对刘邦的全称是“太祖高皇帝”其下有对他称帝过程的简短介绍:
“帝姓刘氏,讳邦,字季,沛丰邑中阳里人。秦二世元年,陈涉起蕲,沛父老立季为沛公。二年,项羽更立为汉王。明年称汉元年。五年即帝位。”
这是有史书记载,唯一全面的由平民经过奋斗而成为帝王的人。不错太祖是庙,高祖一般称之为对创建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因此我也认为将高祖二庙号加于刘邦一身,是对其功劳的肯定,况且他父亲实是一个普通人。例事成宗,这样也就传了下来。
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为什么人们称呼刘邦为汉高祖?
🈚️🈶汉高祖?何🈶汉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