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突发,为何主力被瞬间扑灭?
大名鼎鼎的黄巾起义,之所以会很快被扑灭,主要是因为当时东汉政府还比较强大。
而且,因为东汉的体制原因,导致黄巾起义爆发之后,各地士族阶层,也都尽全力镇压农民军。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军面对的镇压力量,过于强大,自然很快就被扑灭了。
想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黄巾起义的过程说起。
东汉末年,东汉高层常年内斗,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为了争夺权力,斗得你死我活。与此同时,地方上的士族,又开始大规模兼并土地。百姓没了土地,没了赖以生存的资本,只能靠帮士族种地,或者直接卖身为奴,才能勉强生活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来两场天灾,那老百姓就彻底活不下去了。老百姓要是活不下去了,那起义自然也就成了唯一的选项。
同样的剧本,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上演过太多次。不过,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这个剧本稍稍有点不太一样。
因为东汉从开国年间,就一直推崇道家思想,而且推崇谶纬之学。这就直接导致,东汉时期,道教十分盛行。而到了东汉末年,很多信仰道教的组织,也开始频繁出现。
百姓生活艰难,土地兼并严重,国内天灾不断,统治阶层腐败,再加上很多宗教组织开始出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当时有个叫张角的道教信仰者,靠着自身的医术,招揽信徒,推行自己的思想,最后创立了太平道。这个太平道,可以理解成是道教的一个分支,和后世的全真、武当等门派差不多。
而张角创建了太平道这个宗教门派之后,很快就迅速壮大了起来。因为当时的老百姓,实在是生活得太难了。这种情况下,宗教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而随着太平道逐渐壮大,信徒越来越多,张角觉得太平道已经有足够的力量,来推翻腐败的东汉政府,开创新的时代。于是接下来,张角开始暗中筹划起义的事情。
当时的太平道,信徒遍布全国,信徒总数达到了数十万人之多。数十万信徒是个什么概念呢?要知道,当时东汉全部的人口数量,应该在五千万左右。也就是说,张角如果想起义的话,东汉每一百个人里面,就至少有一个人,马上就会去跟着他起义。
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过很多次。但是,在刚刚起兵的时候,便拥有数十万人组成的军队,黄巾起义是唯一的一次。
既然手里的实力这么强,张角自然也不愿意走正常起义的路线了。整个东汉王朝所有的军队,加起来也未必超过太平道的信徒数量。既然这样的话,直接指挥信徒,攻陷各地的官府,然后取而代之,那岂不是更容易一些吗?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张角接下来制定起义计划的时候,也极为大胆。
首先,张角将全天下的信徒,划分为三十六方。每一个方,设置一名‘渠帅’,渠帅直接听命于张角。然后,张角和各地信徒,约定好起义的时间,将起义时间,定在了公元184年三月五日。时间一到,大家同时冲击各地官府,取而代之,直接控制当地。
另外,张角还联系了京城那边的两个宦官。打算起义之后,让京城周围的信徒,直接冲击京城。两个宦官同时打开京城的城门,放大家进去。如此一来,太平道便可以迅速控制京城。再加上各地官府都被控制,东汉自然也就瞬间改朝换代了。
不得不说,张角的这个计划,真的是极为大胆,而且简单粗暴。不过,有时候越是简单的计划,却越是行之有效。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张角的这个计划,如果可以完美实施,或许还真有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取代东汉朝廷。
但问题是,张角忽略了一点:作为一个民间宗教组织,太平道的组织能力,是很有限的。几十万人的行动,怎么可能保证完全不泄密呢?
果不其然,就在约定起义日期的一个多月以前,起义计划败露了。当时张角为了联系京城那边,派自己麾下一个叫唐周的弟子,前去传讯。然而唐周到了京城之后,却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直接向东汉政府,举报了这次起义活动,而且供出了太平道在京城内联络的对象。
这下,所有计划都毁了。
得知此事的东汉政府,开始迅速行动,在各地逮捕太平道的信徒,同时派人前往冀州,去逮捕张角。
眼见消息泄露,张角不得不将起义的时间提前。但是,东汉那会儿又没有手机,想要通知那些千里之外的信徒,自然是不太容易的。所以最后,离冀州这边越近的地方,黄巾起义就闹得越厉害。而离冀州远一些的地方,可能还没来得及起义,就已经被东汉政府给逮捕了。
按照约定,所有起义军起义之后,都会头绑黄色头巾。所以这场起义,后世便称之为黄巾军起义。
虽然是提前起义,但因为太平道的信徒实在太过,实力确实很强。所以在短短一个月之内,东汉境内的二十八个郡,都发生了起义。要知道,整个东汉,一共也才不到一百个郡。所以这场起义,称之为席卷全国,也丝毫不为过。
尤其是在冀州和颍川、汝南两地,黄巾军更是实力极强。冀州那边,是张角的老家,太平道自然根深蒂固。而颍川一线,则是张角布置的重中之重。因为这地方的黄巾军,是要直接冲击京城的。
不过,就在黄巾起义爆发后不久,张角很快发现,苗头似乎有点不太对。就在黄巾军起义几个月之后,大部分地区的黄巾军,很快就被迅速平定了。非但没能推翻当地的朝廷,反倒是把自己也给折进去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黄巾起义之后,各地士族开始参战了。黄巾起义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各地世家大族的利益。所以,这些士族很快站到了东汉政府那边,帮着东汉政府,一起镇压农民军。
如此一来,黄巾军这边,有的只是几十万信徒的支持。而东汉政府身后,则是有着庞大的国家机器,以及各地士族作为支持。这样一来,双方的整体力量,相差的就太过悬殊了。
不久之后,除了冀州等少数几个地方,被黄巾军彻底占领之外。其他地方的黄巾起义,基本上都被粉碎了。与此同时,东汉政府也开始派出大军,前去镇压农民军的主力。
在这个过程当中,东汉政府派出卢植率军,去镇压幽州一带的农民军。又派出皇甫嵩及朱儁,率军前去进攻颍川一带的黄巾军。
以上出场的三位将军,被后世称之为汉末三将,都算是极为能打得猛将。不过,因为东汉政府这边,也是仓促之下组织的军队,军队战斗力相对有限。所以这三位猛将,在第一轮进攻当中,都没有取得太大的胜利。
但是接下来,随着庞大的国家机器开始发动,大量援兵和补给被运往前线,黄巾军这边开始撑不住了。
在此期间,颍川一线的黄巾军,好不容易围住了皇甫嵩的主力。结果东汉政府马上派来一个叫曹操的将领,然后,皇甫嵩、曹操、朱儁三路夹击,很快就重创了颍川一带的黄巾军主力。
残存的黄巾军,向宛城方向撤退。结果还没等他们在宛城站稳脚跟,朱儁麾下一个叫孙坚的年轻将领,马上打了过来,最后攻下了宛城。
经过这样一番围攻之后,豫州地区的黄巾军,基本上就全都被镇压了。
至于冀州那边,同样进展十分顺利。卢植首先率军,重创冀州黄巾军主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卢植有两个学生,靠着镇压黄巾军脱颖而出。一个叫公孙瓒,另一个叫刘备。
但是接下来,因为有宦官陷害卢植,卢植被临阵换帅,取代卢植的这个人,名叫董卓。与此同时,随着豫州一带的战事结束,皇甫嵩和朱儁率军北上。黄巾军的败亡,似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了。
更要命的是,就在双方对峙的关键时刻,张角忽然病死了。张角死后,黄巾军便由张角的两个弟弟,张梁和张宝,继续统领。但此时的黄巾军,已经是穷途末路。
不久之后,皇甫嵩迅速率军北上。在河南邢台地区,一场大战干掉了张梁。然后又在保定曲阳地区,干掉了张宝。
至此,张家三兄弟,全部去世,黄巾军主力,也被彻底消灭。轰轰烈烈的黄巾军起义,自然也就彻底结束了。
从被迫提前起义,到张宝战败被杀,整个黄巾起义,其实只持续了不到一年而已。
纵观黄巾军起义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黄巾起义之所以会失败,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因为当时的东汉政府,虽然非常腐败,但残存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其次,黄巾起义爆发后,黄巾军直接影响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直接招来了整个地主阶级的反扑,这才是黄巾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
另外,黄巾军这边,因为大多是农民出身,自身指挥能力有限,而且缺乏大局观。反观东汉那边,能打的猛人确实比较多。所以最后黄巾军这边战败,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场起义,却彻底动摇了东汉政府的统治根基。为了镇压黄巾军,以及黄巾起义之后,各地陆续发生的一些叛乱。东汉政府不得不给予地方力量,更多的实权和军权。所以最终,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东汉政府的统治,也基本到头了。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突发,为何主力被瞬间扑灭?
导语:
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型农民起义。它是一场有政治主张有主要领导人,并有组织有计划的一场农民起义。公元184年东汉汉灵帝在位,天下干旱,农民饥饿交加,民不聊生。官府剥削年复一年加重,地主阶级兼并土地扩大化,东汉老百姓食不裹腹。以是张角兄弟以行医济世扩大影响,成立太平道组织。终于喊出苍天巳死!黄天当立的口号造反起义。
黄巾起义军开始因为东汉政府措手不及,被打了个突然。所以黄巾军很快占领了很多的州郡。但是因为黄巾起义军都是农民,一,准备不足,叛徒出卖,仓促起事。二。武器装备不行。缺少铁甲和弓箭。三,没有远大的战略布局,进行的流动作战。最终起义失败了。
一,起义准备不足,叛徒出卖计划,仓促发动。
张角本来密谋公元184年3月5日起义,并准备聚众攻占洛阳城,来一个斩首计划,一劳永逸先占领京城,占据天下制高点。所以联系京城内应宦官封胥,徐封里应外合共同发动。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张角门下有弟孑唐周入京城告密。从而让擒贼先擒王斩首计划泄露,只好提前一个月仓促起义,准备不足。
二,武器装备简陋,没有铁甲和弓箭,没有军事训练,战斗力低下。
黄巾军起义后,挟持流民作战。并没有什么武器装备。缺少战斗需要的铁甲和弓箭,刀枪盾也一样缺少。更重要的是农民军根本没有骑兵。加上只是一帮老百姓拿杆木棍冲锋陷阵,所以农民起义又称揭杆而起,足以证明武器只能是木棍。这样的装备,面对东汉军队武装到牙齿的力量,一触即崩溃,屡战屡败。
三,没有根据地,流动作战,缺少粮草和兵员,必然失败。
黄巾起义军并无根据地,他们只是一群流民,走一地抢一地。到处流动游击。没有稳定的后勤粮食补,农民军的持续作此能力很弱。有军事素养和训练的兵员也得不到补充。只能是失血丧失元气。面对兵精粮足的东汉军队,只能任凭屠杀。
最后总结:
黄巾起义因为上面三大缺陷,虽然在初期挟裹老百姓几十万,攻占州郡数十个。看起来轰轰烈烈,声势浩大。其实外强中干,在真正知兵法皇甫嵩,朱㑺,卢植镇压下,很快烟消云散。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突发,为何主力被瞬间扑灭?
黄巾起义爆发时,整个东汉王朝的行政机能已经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无法顺利运转。
刘秀当初建立东汉王朝时,大多为豪族拥立,所以见过之后,东汉的豪族们享受的福利最多,掌握的资源也就最多。
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江山,而又不想像刘邦那样屠戮忠良,刘秀想了一个更加合适的办法。
---将东汉王朝和地方豪族打造成为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地方豪族掌管地方上的人口、土地红利,而中央王朝则一套固有的体制。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在东汉王朝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无论是察举制、还是征辟制,刘秀将地方上的选官制度下放,给与地方豪族一定的权力。
这也造成了地方豪族们很听话,因为他们可以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掌握所有人的仕途,或者控制所有人的命运。
中央的官员可以一直稳居高位,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而地方上的官员则控制天下的读书人一直留在地方,无法染指权力中心。
刘秀以控制地方读书人的途径,控制着权力高层的稳定。
可他不知道,一旦权力高层的运转枢纽瘫痪,整个王朝就会变得很悲哀。
所以,一切的关键节点都在皇帝的身上。
而到了东汉末年,大多为少主登基,他们又无法彻底掌握朝纲,朝政大权完全需要太后主持。
太后摄政,也就意味着外戚势力的崛起。
但少主长大后呢?
他怎么夺权?
只能依赖宦官!
这也是为什么东汉末年的政治生态最终被外戚和宦官联合把持,少帝们压根没有反抗的余地。
公元184年,甲子年。
时间回到十年前,东汉各地屡屡发生地震、洪灾、蝗灾。(十年间,地震7次)
冀州、青州、徐州惨遭水患
兖州、豫两州惨遭蝗灾
荆州、扬州水稻断绝
并州、凉州,羌戎叛乱
这一连串的问题,一下影响到了东汉王朝的内脏,剧毒迅速蔓延,那些平时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因为这些天灾、人祸,不得不选择离开家乡逃难,成为流民。
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不断传播教义,宣传太平道的好处,在全国八州之地,建立起了群众组织。
公元184年,二月。
黄巾起义爆发!
黄巾起义率先在颍川郡、钜鹿郡两个地方发难。
历史上,但凡农民起义之初,第一场战斗力很爆表,为何?
因为,初生牛犊不怕死嘛!
只要中央军稳住了阵脚,统帅略微得力,第二波战役的时候,打倒敌人还是没有问题滴!
黄巾事起,汉灵帝下令两线迎战:
南路军:皇甫嵩、朱儁引兵南下,进入颍川
北路军:卢植带领引兵北上,进入钜鹿
东汉军开拔之后,还未抵达战场,南阳、广阳、汝阳三郡被黄巾军攻占,形势不容乐观!
南路军中,朱儁率领前锋军又被黄巾军将领波才击溃,他和皇甫嵩两人退守长社,被波才引兵包围。
只是,波才的大营驻地有问题,这家伙把大营安置在了草地上,而且是密密麻麻的草地。
皇甫嵩得知这个消息,马上下令深夜突袭,曹操也几乎在同一时间赶到,三人一举击溃波才,斩敌数万人。
皇甫嵩、朱儁两人趁势反扑,分兵拿下阳翟、汝阳,陈国、东郡,马上进入北路军交战的地盘上。
再看看北路军,卢植统领北路军先是击溃张角,将其围困在广宗城。
汉灵帝下令让宦官左丰视察前线,这小太监向捞钱,可卢植没给他好脸色。
老子拼了命的打仗,给你钱,你哪来的脸?
真臭不要脸!
左丰愤怒离去,回到洛阳的他马上向汉灵帝告状,卢植这小子打仗不尽兴,都已经包围了张角,还迟迟不肯进攻,简直视战争入儿戏,不想为朝廷效力!
汉灵帝一听,马上拿下卢植,押往长安,而北路军由董卓全权负责。
可董卓也没办法,人家不出来,没法打啊!
这个时候皇甫嵩已经进入河北,汉灵帝下令让皇甫嵩全权负责北部战事,负责进攻黄巾军。
皇甫嵩刚刚接手,张角病死!
哎,这就是命运呐。
不想认命能吗?
皇甫嵩马上下令进攻,预计一举拿下广宗城,可广宗城城池险固,皇甫嵩失败了。
他下令大军撤离城下,不打了,太特么难打,咱们休息。
城中的黄巾军终于松了一口气,自以为皇甫嵩也怂了。
没想到,当天夜里皇甫嵩便下令再度进攻,大军于黎民时分进抵城下,两军在城外大战,黄巾军被斩杀三万人,张梁战死。
皇甫嵩趁势北上,又在曲阳和张宝展开大战,斩敌十余万,铸成了一座“京观”。
黄巾初期的主力被全部荡平。
但是,此番黄巾起义,虽然十几万主力没了,其他各地的势头却也开始烧了起来!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突发,为何主力被瞬间扑灭?
不是真命,自然而然被反灭。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突发,为何主力被瞬间扑灭?
前言:公元184年,也就是东汉灵帝光和七年,著名的黄巾大起义爆发了。
但是,在东汉政府和地方豪强武装的残酷镇压之下,黄巾起义很快就失败了。
黄巾起义是一次经过长期准备,有着明确政治目标,而且计划非常周密的大起义。可是,它很快就被腐朽的东汉政府镇压下去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以我看来,黄巾起义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东汉政府的军事力量依然很强大。
尽管汉灵帝时期,东汉王朝已经腐败不堪,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外戚与宦官相继专权,祸乱朝廷。但是,东汉朝廷及地方官府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
而且,东汉政府此时还有诸如皇甫嵩、卢植、朱儁这些宿将,又出现了曹操、孙坚等军事新秀。这些将领的军事指挥能力远远胜过了黄巾起义军的领袖们。
二.起义计划被叛徒告密泄露,损失惨重,被迫提前起事。
由于起义前夕,叛徒唐周向东汉政府告密,致使起义计划泄露;并且导致洛阳地区的起义人员被东汉政府斩杀殆尽,使得张角原来突袭洛阳的计划落了空。
在计划泄露的情况下,张角只得决定立即发动起义。这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一个月,使各地的起义军措手不及,起义显得异常仓促,力量未能完全集中起来。
三.起义军力量分散,未能集结起来,各地义军一直是各自为战,互不配合。
黄巾起义军的人马实际上是非常众多的。可惜的是他们始终没有把所有力量集中起来,形成有力的重拳,狠狠打击敌人。
黄巾军各部在各地独自奋战,相互之间既不支援,又不配合作战,最终,被东汉政府所乘,把他们各个击破了。
四.起义军领袖过早死去,致使起义军群龙无首。
起义刚开始不久,领袖张角就病死了。随后,他的弟弟张梁、张宝又先后战死。这就使黄巾军丧失了领导核心,也使本就陷入被动的各自为战的局面更为恶化了。
五.黄巾军拘泥于城市攻防战,完全失去了作战的机动性。
黄巾军从一开始,就一直沉溺于围城战和守城战,没有发挥流动作战的主动性。总是城市攻防战中与东汉政府军死拼硬打,消耗了自己的有生力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黄巾军在南阳的守城战。公元184年3月,黄巾军在张曼成领导下,攻占宛城。从此,他们就在这里跟东汉军队展开了攻防战。
张曼成牺牲后,南阳黄巾军相继在赵弘、韩忠、孙夏几任领袖的率领下,始终坚守宛城,浴血奋战到最后,把自己的力量全部消耗在了这座城池上。
结语:黄巾军的主力始终未能集中起来,共同作战,再加上黄巾军的领袖们都不具备军事统帅的才能,所以,在庞大的东汉政府军和各地豪强武装的联合攻击下,黄巾军的主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覆灭了。
但是,散居各地的黄巾军余部一直坚持战斗到了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突发,为何主力被瞬间扑灭?
黄巾军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场农民起义直接导致了东汉王朝的四分五裂。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迅速就土崩瓦解了。
(黄巾军起义)本来这场起义,席卷了整个国家,其影响力甚至比之前的陈胜吴广起义还大。但是,其衰败得也很迅速。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一,领袖神化自己的方式犯了策略性错误。古代所有的农民起义,在发动之前,都会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神化自己。
洪秀全、方腊等说自己是天神下凡。陈胜、刘邦、赵匡胤、刘秀等说自己得到了上天的“天命”,上天让自己当真龙天子。他们这种神化自己的做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黄巾军的“三张”,也知道应该神化。不过他们的神化方式是值得商榷的。他们提出的说辞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里的“苍天”是指汉朝,汉朝为“火德”,所以叫“苍天”。“黄天”则指的是黄巾军。他们认为黄巾军是“土德”。“土德”代替“火德”,是历史的必然。
“三张”在这里,所用的是“五德”学说。这个“五德”学说,实际上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经过汉儒们大肆宣扬定型的一种学说。讲的是一个朝代,到了一定的时间后,就会灭亡。之所以会灭亡,是因为“五德”相生相克。
这个学说,对于巩固一个朝代的统治,作用是很大的。但是用来推翻一个朝代的统治,意义却并不大。当年王莽就曾用这个理论大肆宣传。结果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而王莽最终也失败了。
之所以不起作用,是因为这个学说并没有直接神化起义领袖。也许东汉的“火德”衰败,到了灭亡的时候。但就算灭亡,也不一定就是“三张”来当领袖啊。“三张”并不一定是真命天子啊。所以,“三张”虽然让整个东汉土崩瓦解,但是,他并不能就让天下老百姓凝聚在自己身边。反而是袁绍、刘备、曹操这样的贵族后人,更能够获得老百姓的支持。
可以说,这是黄巾军领袖神化自己的方式,犯了一种策略性的错误。
(陈胜吴广起义)其二,黄巾军被别有用心的诸侯们群殴。黄巾军起义,所遭到的打击,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陈胜吴广起义,在后来风起云涌的诸侯混战之前,就已经被秦朝给消灭了。实际上,就算不被秦朝消灭,那些混战的诸侯们也不会刻意去打他们。因为在诸侯们看来,他们是反对暴秦,是正义的。后来的农民起义,也没有遭到过这样的打击。李自成起义,虽然明军一直在围剿。但由于当时明朝对军队有极大的控制力,因此这些围剿的军队,其实是三心二意的,是有很多顾虑的。因此李自成起义受到的打击,并不严重。
而黄巾军起义受到的打击则是非常严重的。
当时,黄巾军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可是那些地方上的诸侯们,却与黄巾军打相反的旗号,认为必须要维护汉朝的统治。汉朝才是正统的朝代,其它那些做法都是乱臣贼子。于是他们招兵买马,全力剿灭黄巾军。本来只是卖草鞋的刘备,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崛起的。
当这些诸侯打这样的旗号的时候,他们非常有市场,迅速就召到了不少的人马。那么,为什么这些诸侯们通过这种方式,能召到这么多人马呢?原因至少有三点。
(刘备画像)一是汉朝前后延续了四百多年。这么漫长的时光,早就在老百姓心中,形成了刘汉才是真命天子的意识,所以大家极力维护。
二是在两汉之间,曾发生过王莽篡汉,及绿林、赤眉起义这样的事情。而最终又被刘秀给镇压下去了,刘秀又是刘汉的后人。这样一来,就相当于那些乱臣贼子们,最终肯定是会被镇压的。黄巾军起义,董卓专权,他们就是这样的乱臣贼子。
三是那些诸侯们,大都是贵族之后。比如袁绍、袁术就是“四世三公”,刘备是“皇叔”等。这些诸侯因为是贵族的身份,因而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在老百姓的意识中,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当皇帝,泥腿子是没有这样的资格的。就算要改朝换代,也只有诸侯们能够改朝换代,而不是“三张”这样的人。
因为老百姓有这样的认识,所以,当诸侯们打着剿灭黄巾军的口号拉队伍的时候,他们获得了极大的拥戴。
而这些诸侯,也利用这种拥戴,极力发展队伍,同时极力剿灭黄巾军。
黄巾军遭受了天下群豪这样的群殴,所以最终很快就被消灭了。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