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赵高到底是什么来历?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宦官之一,赵高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实际上,赵高这个人,在正史上是没有传记的。他的所有事迹,都只是在秦始皇、李斯、蒙恬等人的传记当中,顺带提及。再加上秦朝太过久远,很多相关的史料记载,早已遗失。这就导致我们今天对于赵高的人生,尤其是赵高的早年经历,并不是太过了解。

据现代史学家考证,赵高应该是出生于秦昭襄王末年。也就是说,赵高和秦始皇其实是同龄人,两个人的年龄差距不超过三岁。

另外,赵高是嬴姓,赵氏。在先秦时期,姓和氏往往是分开的,而且只有贵族才有氏。所以据后世史学家推测,赵高的母亲,应该是赵国王族的后裔,后来流落到秦国,逐渐成了普通秦国百姓。

再后来,赵高的母亲犯了罪,被收为了奴婢。此后,赵高的母亲在此期间,生下了赵高,以及其他多个子女。但是对于赵高的父亲,史书上依然没有任何提及。后世史学家推测,赵高的父亲,极有可能是秦国的一个普通小吏。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导致赵高虽然起点比较低,但是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赵高成年之后,不但学识渊博,还通晓秦国的法律。甚至在书法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甚至堪称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赵高被秦始皇派到了胡亥的身边,教胡亥法律和判案。大家其实可以想一下,能够被秦始皇看中,并且作为自己儿子老师的人。这样的赵高,显然是相当优秀的。

但是,因为史料的缺乏,目前我们对赵高入仕之后,在官场上的升迁之路,一无所知。而且,虽然目前史学界,普遍以赵高是一个宦官为主流看法。但实际上,就连赵高到底是不是宦官,其实也是有很大争议的。

因为在正史上,唯一对赵高的仕途记载,就是秦始皇曾任命赵高,担任中车府令,负责掌管皇帝的车马。这个官职,在不同的朝代,职能是不一样的。有的朝代,是必须由宦官来担任的。但也有一些朝代,管理这方面工作的人,是朝中的大臣。

另外,对于中车府这个机构,目前能够查到的史料,也是寥寥无几。我们也不知道,这个机构到底是隶属于宫里,还是隶属于朝廷。

而对于赵高成为宦官的原因,史学界其实还有另外一种猜测:赵高本来是继承了自己父亲的官吏之位,靠着自己的才华,逐渐成了中车府令。但后来,因为赵高犯了法,负责审案的蒙毅,最后判了他死刑。

但是,秦始皇比较惜才,赦免了赵高,将赵高的死刑改为阉刑。所以自此之后,赵高才成为了宦官,并且继续担任中车府令的职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赵高有子嗣,但遭受阉刑之后,赵高性格大变,想要报复秦朝,所以才会有了后来的那些事情。

因为史料的缺乏,直到今天,我们对赵高早年经历的了解,依然是迷雾重重,无法下定论。而对赵高的详细记载,其实是从公元前210年开始的。

这一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身为掌管皇帝车马的官员,赵高自然也是一路跟随。然而,就在这次东巡的路上,秦始皇病重了。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就比较熟悉了。

秦始皇病重之前,让负责掌管印玺的赵高,草拟一份诏书,让当时正在北方监军的公子扶苏,返回咸阳。但是赵高接到这个命令之后,因为他和扶苏不合,担心扶苏即位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就扣下了这份诏书。

不久之后,秦始皇去世,丞相李斯害怕,秦始皇突然驾崩,会导致天下大乱。恰巧在这个时候,赵高找到李斯,并且最终说服了李斯,两人合谋拥立胡亥。此后,两人封锁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并且假传诏书,送去北方逼扶苏自尽。

等到一行人回到咸阳之后,赵高和李斯马上拥立胡亥即位,公开了秦始皇的死讯。同时,赵高也被胡亥封为郎中令,一跃成为整个秦朝的决策者之一。

不过有趣的是,这件事,明明是赵高和李斯、胡亥三人的密谋,但是后来却被搞得天下皆知。甚至就连陈胜起义的时候,也是打着扶苏的旗号。上百年后的司马迁,更是对这事记载的极为清晰。所以这件事到底是怎么传出去的,也是一个千古之谜。

而胡亥登基之后,开始穷奢极欲,胡作非为,大肆滥用民力。赵高则是借着胡亥对自己的信任,主要掌握了生杀大权,在咸阳城内大肆屠杀反对者。不但杀掉了许多秦国宗室,以及大量反对他的官员。就连丞相李斯,后来都被赵高陷害,最后扣上了一顶谋反的帽子,含恨而死。

与此同时,因为胡亥即位之后,非但没有休养生息,反倒是继续穷奢极欲,终于逼得底层百姓开始起义了。公元前209年,就在胡亥大肆清理反对者的时候,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正式拉开了秦朝灭亡的序幕。

而面对汹涌的农民起义,咸阳这边,非但没有积极应对,反倒是在继续内斗,杀掉了大批官员。公元208年,随着李斯被杀,赵高继任为丞相,在朝堂上已经一家独大。接下来,赵高就导演了一出著名的‘指鹿为马’的戏份,杀掉了那些和自己意见不统一的官员,彻底架空了胡亥。

就在胡亥抓紧夺权的时候,汹涌的农民起义,已经蔓延全国。以项羽和刘邦等人为首的联军,已经攻入关中,即将兵临咸阳。此时的赵高,非但没有积极抵抗,反倒是突然发动政变,干掉了胡亥。此后,赵高拿着玉玺和皇帝的信物,来到大臣们面前,直接打算自己称帝。

但是,当他开始打算称帝的时候,满朝大臣,虽然迫于他的威严,不敢反对,但也没有任何人表示支持。

此时的赵高,终于知道,自己就算掌握了所有大权,终究还是不得人心。于是最终,赵高只能将玉玺给了秦国宗室成员子婴,拥立子婴即位。但子婴被拥立之后,假意推脱有病,赵高只能亲自去请。而赵高来到子婴的地盘后,子婴手下的宦官韩谈,直接上前一刀,结果了赵高的性命。

就这样,一代权宦赵高,以一种十分荒谬的形式,走完了自己荒诞的一生。

历史上真实的赵高到底是什么来历?

说到亡秦的赵高,千百年来世人的第一印象,这厮是阉宦的鼻祖。

其实这种论调是自东汉以来历代史家的刻意丑化,意在声讨那些祸国乱政的阉患。如果深究的话,历史上真实的赵高,非但不是太监,相反是个文武全才。

借这个问题,不妨来深入地讲一讲。

赵是赵国王族的姓氏,由赵高的姓氏可以推断,赵高的父系应该是赵国王室的疏族。

何为王室疏族呢?战国时代,天下合纵连横,各国之间频繁结盟换约,为了表达诚意,约束对方,相互之间往往以王室公子作为质子。这些押在别国的质子,大多都是不受国君宠爱,遭到国君疏远的王室边缘人。

那年月,王室公子一旦被选定为质子,一辈子基本上也就毁了,能逆袭的是少数,多数都是长期滞留异国他乡,要么穷困潦倒,至死无法归国,要么中途就被迫害致死了。

赵高的祖上,大概就是由赵国到秦国做质子的这一类不幸公子,因为在赵国无宠,在秦国无援,最后就彻底滞留在了秦国,再一娶妻生子,后代也就成了与普通庶民无异的秦人。

《史记·蒙恬列传》中说,“赵高兄弟皆生隐宫”。“隐宫”这两个字一度被解释为去势的宫刑,东汉时期有人借题发挥,说赵高的父亲受宫刑去势,做了太监,他老婆与人野合生下了赵高兄弟。赵高兄弟冒姓赵,后来也受宫刑去势,成了太监。

1975年,《睡虎地云梦秦简》出土后,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根据这批秦简推断,“隐宫”一词应是“隐官”的误写。1983年,《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后,这种说法得到了印证,秦朝“隐官”既用来指称刑满人员的身份,也用来指称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与宫刑完全没有关系。

明确了这一点,赵高的身世极可能是这样的,赵高的母亲因为有罪受过刑罚,获得赦免后由于受刑后身体有残疾,不便见人,也不愿见人,后来就一直在隐官(劳动作坊)中劳作生活。

赵高的父亲,极可能是在隐官工作的下层文法官吏,在隐宫任职期间结识了赵高的母亲,组建了家庭,后来生下了赵高兄弟。

做这样的推断,是有依据的。秦是注重世业的国家,子承父业,以吏为师是大秦的国策。赵高成年后之所以能够走文法入仕的路子,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子承父业,他父亲就是文法官吏,而不是什么太监。

赵高生于秦昭王末年,大概是在昭王五十一年前后,生于秦国都城咸阳。明确了这个时间点,可知他与后来的秦始皇嬴政是同龄人,嬴政只大他三岁。更为巧合的是,亡秦的赵高和建汉的刘邦,竟然是同岁之人。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以耕战立国,以法律治国,军人、官吏的社会地位最高,男子十七岁成年后,要想入仕,无外乎从军和为吏两条正道。

赵高走上仕途,可不是割一刀,进宫成小太监那样不堪,某种程度上讲,他走的是大秦“学霸”的路子。

秦朝的法律规定,成年男人出任官吏有两条途径,一是杀敌建功,一是入学室学习,然后接受选拔考试。

所谓学室,就是专门培养文法官吏的官设学校,分别设置在都城和各郡。学生多从文法官吏的子弟中选拔,十七岁入学,学习三年,主要学习识字、书法以及法律。学满三年后,所在学室会举行资格考试,能背写五千字以上者为合格,授为史,并可参加全国初等选拔考试。

全国初等选拔考试在各郡举行,答卷送到咸阳,由少府属下的大史审阅判定。成绩最优秀者被任命为出身县的令史,相当于县令秘书,更关键的是,三年后,出任令史者还有一次参加高等选拔考试的资格。高等选拔考试将选出最优秀者一人,进入宫廷担任尚书卒史,官虽不大,却有机会见到秦王。

赵高就是这样进入秦宫的,十七岁以文法官吏子弟的身份进入学室,三年后参加资格考试,被授为史,继而又参加全国初级选拔,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出任令史。锻炼三年,再参加高等选拔考试,又考第一,从而进入秦宫,担任尚书卒史。

可以说,赵高是大秦全国公务员考试的当年状元。

这时候的赵高多大呢?

大概二十三岁左右,而且赶上了好时候。

此话怎讲呢?

赵高进入秦宫,大概在秦王政十三年左右,这一年,嬴政二十六岁,亲政了五年,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

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从赵高随后的表现看,用学霸来形容这厮居然是远远不够的。

秦朝文法官吏的升迁,多要例行考核,积年累进,少有捷径可走,可赵高后来居然就以极快的速度从诸多尚书卒史中脱颖而出了,而且还是以秦王嬴政直接破例提拔的方式,而且让他担任的还是极其重要的中车府令。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中车府令。

中车府令,就是宫中禁内的车府令,职务相当于秦王的车马侍从长,这个职务不是秦王的绝对心腹亲信,不能担任,不是大内高手,不能胜任。

能赢得秦王嬴政特别的赏识信任,赵高靠的可不是运气,而是真才实学。论书法,整个大秦除了李斯,无人能出其右;讲文字小学的造诣,他著的《爰历》六章,是大秦官定的识字课本;比法学,那是他的老本行,绝对的专才、大家。

如果与后世乾隆朝对比的话,赵高可以说是升级版的和珅,情商、智商、学历、执行力都是出类拔萃的。

按说,这样的人才应该是个纯粹的知识分子模样才对,但赵高又一次颠覆我们的认识。

秦朝的中车府令可不是知识分子能干的差事。秦法有规定,驾驭车马的合格车士,要求年龄在四十岁以内,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步履矫健,能够追逐奔马;身手灵活,能够上下驰车;车技熟练,能够驾车前后左右周旋;强壮有力,能够在车上掌控旌旗;武艺高强,能引八石强弩,在驰骋中能前后左右开弓。

对一般合格的车士尚且如此要求,中车府汇聚的尽是大秦车士的精华,而中车府令又是这批精华的统领,想想看,赵高的“武功”得多高呀?

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以二比一的比例实景展现了始皇帝车驾的样子,驾车的车士佩剑置弩,那叫一个威猛无比。

由此可见,赵高不仅是大秦一流的文士,还是大秦一流的武士,绝非一个上不了台面的阉人。

客观地讲,赵高后来要是没有黑化,他的仕途之路比李斯更标准,更光鲜。

说到赵高的黑化,源头在哪里,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史家多认为,正当前程看好时,赵高触犯秦法,获大罪入狱,当是他黑化的源头。

赵高获罪入狱后,始皇帝命蒙毅审理。

蒙毅审理的结果,赵高应判死罪,解除官职,听候行刑。

由于是始皇帝身边的人,事关重大,蒙毅审理后不敢自作主张,后将案情及审理结果呈请始皇帝定夺。始皇帝惜才不忍,最后不仅下令赦免了赵高,而且恢复了其中车府令的官职。

但这一份幸运没能净化赵高,而是黑化了他——经这一遭鬼门关,赵高恨透了蒙氏兄弟,也更加体会到了什么是权力,什么是世事难料,这一切最终促使他一步步蜕变成小心翼翼、伺机而扑的野心家。

历史上真实的赵高到底是什么来历?

赵高,赢姓,赵氏。原本是秦始皇帝的宠臣,由于精通律法,擅长书法,深的秦始皇帝的信任,并且担任教导皇子胡亥的重任。

在秦始皇帝时期表现的默默无闻忠心耿耿,实际暗藏祸心野心极大。一直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第五次出巡途径沙丘,与丞相李斯合谋在秦始皇帝病逝后逼死长公子扶苏,拥立胡亥继位,不久过河拆桥又杀害李斯。

在秦二世胡亥时期更是指鹿为马,专权跋扈,朝臣莫敢不从,最后又指使女婿阎乐杀死胡亥,准备自立为帝,不被朝臣所认同,不得不暂立子婴为帝,在子婴登基前被子婴派韩谈杀死,诛三族。

赵高的身份,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赵国王族成员,是作为俘虏到秦国,机缘巧合之下得到秦始皇帝的赏识提拔重用,但赵高一心为报灭国之仇所以处心积虑拥立胡亥继位并怂恿胡亥胡作非为来搞垮秦国。

另一种说法本是秦国远支王族后裔,由于利欲熏心一心自立,所作所为都是都是为了自己私利,虽然把控朝政几十年仍旧不被朝臣所认同。

因为秦始皇帝早年在赵国的悲惨经历以及后来赵国拼死抵抗深恨赵国,赵高如果是赵国王族又怎么会放在身边并且教导自己的幼子?赵高应该是和秦国王族有关,否则也不敢图谋秦国帝位。5

历史上真实的赵高到底是什么来历?

首先,赵高不是宦官。史书记载他有个女儿,嫁给了阎乐。阎乐曾任咸阳县令,受赵高的指使于公元前207年,发动宫廷政变,逼迫秦二世胡亥自杀,史称望夷宫之变。

其次,赵高是胡亥的老师。有史料记载,胡亥少时向赵高学习律法。能给始皇的公子当老师,可见其学识的渊博和社会声望。也由此,获始皇和二世胡亥的信任而弄权。

其三,赵高是个书法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可见其书法影响。

其四,赵高是秦权臣。公元前210年始皇死,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迫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

赵高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指鹿为马”的典故出于此。公元前208年,赵高杀李斯,继任丞相。前207年,迫二世自杀, 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死。

历史上真实的赵高到底是什么来历?

指鹿为马的始作俑者——赵高!

咱们扒一扒赵高的老底,首先要还原赵高不是阴阳人即赵高不是太监。

赵高是嬴政的发小,也就是从5岁时候开始,他俩就开始玩儿了,也就是咱们俗称的“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当然了,他们俩肯定不是像平常孩子那样无拘无束。

赵高是赵国人,是秦始皇他爹——异人在赵国做人质的那个赵国。后来他随着嬴政他们一家子从赵国去了秦国,直至后来秦始皇死,期间赵高再也没有和嬴政分开过。

后来嬴政登基之后,赵高在帮助秦始皇铲除嫪毐及其反秦始皇集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一直陪着秦始皇,帮他联络蒙恬等关键人物,帮助嬴政制定了详细的灭嫪毐策略。后来冲进后宫亲手杀死嬴政的同母异父的两个孩子,帮嬴政铲除了后顾之忧并为嬴政背了黑锅。

这是其对嬴政的其一贡献。

其二贡献是荆轲刺杀嬴政的时候,嬴政慌乱拔不开剑的时候,是赵高给嬴政挡剑。

除此之外,赵高书法写的也非常好,和李斯齐名。

嬴政在世的时候,他可以压制住赵高,等到公元前209年嬴政死了之后,无人有那么大的权威可以压制赵高了,于是,赵高的权利欲望越陷越深。

后来所发生的事包括谋杀李斯、蒙恬蒙毅、毒杀扶苏以及其他无数三公九卿。

随着赵高权力的鼎峰和皇帝梦碎,他又勾结刘邦,让刘邦到汉中,并让刘邦封他为关中王。胡亥当上秦王之后,和他的两个儿子设计把赵高铲除了!

综合评语: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要适可而止,千万不可贪心不足蛇吞象。

历史上真实的赵高到底是什么来历?

历史上真实的赵高是沙丘政变的主谋,也是毁灭大秦帝国的始作俑者。有关赵高的身世,两千多年来一直被曲解为宦阉,但实际上不论司马迁还是东汉以前的史籍都没有明确记载赵高是官阉。赵高是有儿女的人,他的女儿嫁与阎乐,阎乐曾任咸阳令,参与了杀害秦二世的望夷宫政变。但为什么后人都喜欢把他视为宦阉呢?

本答案三部分,分别为赵高的身世介绍,才学及客观地评价赵高。

赵高到底有没有受过宫刑

这可能主要来源于《史记》的记载。太史公没有为赵高立传,可能因为司马迁也实在痛恨这类小人,对于赵高在《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和《蒙恬列传》等文中,可见赵高生平行事。

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赵高为“宦人”,有“宦籍”,这是赵高被误解为宦阉的重要史料。对于两千多年前“宦人”的解释,随着考古发掘物的增加有了最新的解释。

根据《张家山汉墓竹简》记载,所谓“宦”就是在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宦人”就是在宫内上班的工作人员,有可能是皇帝身边的侍卫近臣。“宦籍”就是出入宫门者的登记薄,也就是说,在秦代,即便是宦官、宦人、宦籍都带有宦字,也不能证明就是受了宫刑的人。

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又记载赵高为隐宫,东汉有位为《史记》作注解的人士,将“隐宫”的“宫”字解释为受过宫刑的人,然后有了更多的演绎。说赵高的父亲受过宫刑,赵高和弟弟是他的母亲与他人野合生下的,之后赵氏兄弟因冒姓赵,也因此受了宫刑。到了唐代,赵高的身世基本稳定下来,从父到子都是宦阉。

事实上赵高的父系是赵国王室的疏族,受累于战国时代各国间的结盟换约,赵高祖上很可能是由赵国打发到秦国做质子的一类王室成员,流落他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娶了秦人为妻,生下赵高兄弟。如果是这样,那赵高与秦始皇倒是缘分不浅,秦始皇缔造了一个空前的帝国,而赵高亲手将这个帝国送上了死亡列车。

两人年龄相差三岁,秦始皇的父亲正好走了赵高祖辈的反向路线,他们在历史上都曾扮演过被抛弃的角色。如果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没有回到秦国,那嬴政在赵国的情况远比赵高还要惨,但幸运的是,秦国足够的强大,子楚又遇到了吕不韦,秦始皇的命运被彻底改变,相比之下,赵高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但赵高最终又以毁灭大秦的角色登场,这样的巧合实在耐人寻味。

有学者指出“隐宫”实际为“隐官”别字,根据《云梦秦简》记载,“隐官”为官府的手工作坊,收容那些身体有残疾的受刑者,也可作身份的代称。据史记载,赵高的母亲有罪“被刑僇”,意思是受了耻辱刑,具体哪种无从知晓,因而造成身体残疾,赦免后被安排在“隐官”工作,在此期间生下了赵高兄弟。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太史公记录赵高兄弟为: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赵高的卑贱地位主要源自于其母,因为隐官是介于普通庶人与奴隶之间的一种身份,是一种被法律定义明确的身份,赵高兄弟皆出生于隐官,尽管隐官的子女身份等同于庶民,但在无形之中仍无法抹去来自上辈的烙印,故史称赵高世世卑贱。

赵高:也曾是“学霸”一枚,怎奈阴谋太重

秦始皇爱才惜才,但对于才子的品相大概不在他的考量范围之内,赵高死而复生就是一个证明。赵高曾被判处死刑,被蒙毅定为死罪,后又被始皇赦免,官复原职,历史曾经给过秦始皇一个诛杀赵高的机会,但被始皇浪费掉了。为此秦王朝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蒙氏兄弟上了赵高的黑名单,秦王的宝座也成为他觊觎的白日梦。

赵高是秦始皇的“机要秘书”,精通律法,书法精湛,以致于晚年的秦始皇将小儿子胡亥委托赵高来教育,哪知赵高也拿出了吕不韦的商人思维,认为“奇货可居”,适合放长线钓大鱼,这一教直叫大秦王朝变了天。

从秦始皇到吕不韦,再到李斯,到赵高,这些以利益为重的秦代重要人物,都在短期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都如流星一般,一闪即过,历史最终带给他们更多的是遗憾。

史书记载赵高的父亲是文法官吏,赵高兄弟扎实的文法基础大概率出自于父亲的严格教导。而且赵高本人也十分精明强干,勤奋好学,17岁以文法官吏子弟进入学室,所谓学室是专门培养文法官吏的官设学校,分别设在首都和各郡。

赵高习满三年,参加学室考试,以背写五千字以上者为合格标准,赵高圆满毕业,竟而除授为史,也就是可以担当文法事务的办事员。过关者还可以参加由中央政府组织的初等选拔考试,考试地点在各郡举行,阅卷却在首都咸阳,统一由少府属下的大史审阅判定。成绩优秀者可以到出身地县令的手下工作,当一名令史,相当于秘书。三年后,还可以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最优秀的人,一般是第一名,可以进入宫廷当尚书卒史,也就是内廷秘书,直接在秦王的左右工作。

也就是说,赵高要想见到秦王,至少要经过:史学童-史-令史-尚书卒史,这几道程序,并且要保证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才有可能见到秦王的面。即便成为秦王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想得到秦王的青睐,没有几把刷子也不行。

秦始皇赏识赵高,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是有原因的。首先,考试成绩突出,这是最基本的敲门砖。赵高的文字书法堪称一流,可与丞相李斯媲美。他所著的《爰历》六章成为官方识字课本的一部分。他还精通法律,达到了“通于狱法”的境界,这是硬件。其次,他的软件也不差,身材魁梧,为人谨慎,善于见风使唤舵,巧舌如簧,左右逢源,在宫中口碑也不错。

第三点,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赵高的行政能力也很强。中车府令是皇帝侍从车马的班长,对于车马的驾驭管理,保卫皇帝安全的能力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在秦代,一般的车马司机至少要经过四年的严格训练,合格者才能当职。并且对于车马司机的年龄和身体素质要求相当高,其中武艺高强,能在驰骋中前后左右开弓者为佳。

由此可以推断,赵高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全才,再根据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车马司机均佩剑置弩,束带着冠,髭须飘逸,威武沉着,一副英姿威武的勇士形象,可以想象,赵高本人也曾是一枚雄姿英发的美男子。

成为中车府令,对于赵高的人生意义重大。取得了秦王政的信任后,他逐步涉足秦国政治权力的核心和中枢,触摸到国家级的机密,大概从那时起,他对权力充满了向往,以致于想取而代之,最终走上了一条加速秦朝灭亡的列车。

客观地评价赵高

秦朝的速亡,赵高脱不了关系。他不仅是沙丘政变的主谋,而且二世期间的胡作匪为大多也出自赵高之手,因此,对于赵高的评价大多以贬斥为主。

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出发点来看,赵高就是一个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但是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秦朝的灭亡并不能完全归结到赵高头上,没有人能保证,即使扶苏当政,蒙恬为相的秦朝就不会覆灭。

秦帝国的灭亡也有其自身的客观原因,汉代贾谊的《过秦论》不失为一个参考。贾谊认为,秦帝国的速亡,从秦始皇到秦二世,再到末代帝王嬴婴都负有重大责任。三位君王的共同错误在于,没有与时俱进,面对变化了形势没有及时调整施政方针。

秦国经过六代秦王的150年的治理,基础雄厚,特别是经历了商鞅变法之后,崇尚以法治国,但这个“法”并不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法”。秦国的“法”,其条例严苛,惩罚手段残暴。秦国虽然一举灭了六国,但六国人民的人心所向是难以泯灭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始皇以暴制暴的结果,只能是暂时得到了一个表面上的平静,但人心所向却在暗中不断涌动,时刻酝酿着爆发。

再加上,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大规模动用人力修建长城,他又酷爱建筑,宫殿修了一座又一座,恨不得把六国宫殿都搬到咸阳。这样大规模的工程,都是要靠人力去完成的,百姓有服不完的徭役,稍有不慎,便有暴力加身。

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战乱之后,百姓渴望的是一个生活安定的统一大国,秦始皇最先做的一件事应该是安抚民心,大力发展经济,为百姓营造一个稳定的局面。但秦的暴政将民众推入一座人间地狱,从而引起了百姓的强烈不满,所谓失道者寡助。

到了秦二世,在赵高的搅局下,不仅没有减免赋税徭役,宽缓严刑峻法,反而继续始皇未完的工程,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更残暴的是,滥施刑法,将矛头对准了宗亲和功臣,造成了自上而下,人人自危的局面。陈胜振臂一呼,宛若星火,很快便成燎原之势,尽显秦朝的败亡之相。

嬴婴杀了赵高之后,接过来的秦朝已是人才匮乏的空有其名的大国,再加上嬴婴本人只是一个平庸之才,已无力挽回秦朝的颓势,亡国就是最后的结局。

或许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唯利是图是基本生存之道,没有伦理道德的约束,每个人都像失缰的野马,自由的裸奔之后,随即陷入人生的另一重困境,人物是悲剧,大秦也是一个悲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