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统一战争中北伐蒙元这部分进程是否过于容易?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北伐战争。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北伐、东晋时期的祖狄北伐、南北朝时期的刘裕北伐……然而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北伐战争,基本都是以失败告终。
唯一成功的一次,就是元末明初的朱元璋北伐。
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两人,率领25万大军挥师北伐。大军所到之处,势不可挡。仅仅一年之后,明军便一路打进了北京,逼得元顺帝北逃草原。
朱元璋能够北伐成功,原因当然很多。不过,要说明朝北伐很容易,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明朝的这次北伐,虽然仅仅只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但前期的经过和北伐的过程,却是无比艰难。
元朝末年,因为元朝政府统治腐败,内部分化严重,底层百姓生活越来越艰难,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走投无路的底层百姓,在白莲教首领韩山童的带领下,走上了反抗元朝暴政的道路。
公元1351年,韩山童正式起兵,因为当时农民军皆头戴红头巾,所以后世史称红巾起义。
韩山童自称是宋朝皇室遗孤,靠着这杆大旗,再加上当时底层百姓确实生活得很难。所以起义爆发之后,大量底层百姓加入到农民军的阵营当中,尤以南方为最。各地的起义军虽然鱼龙混杂,各有首领,但大家都尊韩山童为领袖。
当南方的农民起义,闹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元廷这边,却无法抽调出足够的兵力,来对南方的农民军进行有效镇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当时的元朝军队,战斗力下滑得太过严重。因为吏治腐败,元朝开国日久,昔日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此时战斗力实在堪忧,连普通的农民军都打不过。
其次,当时元廷内部,也有很多矛盾,分化极为严重。
元朝和其他大一统朝代不同,因为是由游民民族建立的关系,所以在集权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一般。尤其是到了元朝末年,各地的将领更是纷纷拥兵自立,导致元朝皇帝根本无法有效调动所有的元朝军队。
当时的元朝,出现了一个很奇葩的现象:元朝皇帝如果看某个地方的割据将领不爽,觉得威胁了自己的位置,很难直接下达命令,让某一支元朝军队去进行征讨。而是要发出号召,让各地的将领共同去讨伐。这样一来,大家就算出兵,其实也不单纯是因为元朝皇帝的命令,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在这种局面下,元朝皇帝哪怕明知南方已经逐渐被农民军占领,仍是无法主动派遣所有元军,前去进攻农民军,只能眼睁睁看着农民军迅速做大。
农民军方面,就在农民军刚刚起义的时候,韩山童便被元军俘虏,而后被杀害了。不过,在韩山童死后,他的部下刘福通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率领农民军反抗元朝,后来又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帝。不过,起义军的实际指挥权,还是在刘福通手里。在刘福通的带领下,南方的元朝统治阶层,很快便土崩瓦解。虽然此时的农民军,内部也早已分裂,各立山头,但大家整体上还是尊韩林儿为帝,共同对付元朝政府。
就是在这个时候,底层出身的朱元璋,加入到农民军当中。而后开始在农民军中地位越来越高,再之后开始自立山头,逐渐做大。
随着起义军势力越来越大,刘福通认为,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开始进行北伐。公元1357年,刘福通分三路北上。因为元朝内部的腐朽,刘福通麾下的农民军,很快便势如破竹,攻下了大量的地盘。
以毛贵为首的东路军,一路横扫山东河北,最后甚至打到了距离北京只有不到百里的地方。很多元朝贵族,被吓得纷纷逃离了北京,逃回草原。由关先生、破头潘等人率领的中路军,由山西方向进攻,最后甚至一度攻破了元上都。由李喜喜、白不信等人率领的西路军,则是进军关中,攻占长安,然后转战甘肃宁夏等地。
随着三路大军全都取得了较大战果,中原大部分地区,已经全部落入了起义军手中。到了这个时候,刘福通的北伐,其实已经算是成功了。因为传统意义上的中原汉地,已经几乎全部被起义军拿下了。所以,当刘福通攻破了汴梁之后,刘福通直接以汴梁为首都,宣布宋朝复国了。
昔日的宋朝,便是以汴梁为都城。而身为皇帝的韩林儿,也号称是昔日宋朝皇室的遗孤。再加上此时农民军占领的地盘,其实已经比南宋昔日全部的地盘还要大。所以,说宋朝就此复国,其实也不算错。
此时,距离红巾军起义爆发,仅仅只过去了7年而已。此时的朱元璋,则只占有江浙一带的一小块地盘而已。虽然麾下兵马已经超过了十万,但相比南方几个最大的割据势力,其实并不算最强。
此时的起义军,看似形势一片大好,北伐似乎已经彻底成功了。但实际上,此时的农民军,却面临着三个巨大的隐患。
第一,起义军内部分化严重,各地山头林立。而且绝大多数的割据势力,都心怀异志,很容易被分化瓦解。
第二,此时的元朝政府,依然十分强大,拥有为数众多的军队。尤其是北方草原,仍处于元朝政府的控制当中。
第三,在起义军横扫天下的过程当中,中原地区的汉人地主阶级,站到了起义军的对立面,坚决反抗起义军。这主要是因为,起义军的到来,抢夺了他们的土地,分给了那些百姓。所以地主阶级坚定支持元朝政府,反对起义军的统治。
有这三个原因在,农民军看似形势一片大好,但这种大好形势,显然无法支撑太久。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元朝政府的反扑就开始了。
为了彻底镇压起义军,元朝政府一边拉拢起义军内部的几座大山头,对南方的一些起义军首领进行册封。南方的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都接受了元朝的册封,摇身一变,成了起义军的敌人。然后,元朝政府还大力支持汉人地主阶级,只要愿意征讨农民军并且获得足够的战功,便能够得到元朝政府授予的高位。
与此同时,元朝统治集团内部,也暂时放下了彼此之间的战斗,开始联合起来,优先解决农民军。以察罕帖木儿(也就是王保保)为首的一众元军将领,得到了重用,开始向起义军疯狂进攻。
如此一来,农民军的形势,瞬间由盛转衰,情势急转而下。
再加上先前刘福通派出的三路大军,彼此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调度。最终,三路大军被元军各个击破,而后绞杀殆尽。一年之后,察罕帖木儿攻破了汴梁,刘福通被迫率军后撤,而后刘福通领导的势力,被一步步压缩,越来越弱。
就在刘福通逐渐衰弱的同时,南方的起义军领袖们,开始相互兼并,几个大势力开始逐渐成型。这其中,朱元璋便是其中之一。此后的几年里,朱元璋开始迅速发展,实力越来越强。在这个过程当中,朱元璋和陈友谅双方,在鄱阳湖大战一场,最终打败了陈友谅。朱元璋也由此吞并了陈友谅的地盘,一跃成为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反观刘福通,在元军和南方起义军的压缩下,几乎已经丧失了所有的势力范围。此时的刘福通和韩林儿,也就只剩下了一个‘义军共主’的名头,实力其实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公元1366年,朱元璋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已经近乎统一了整个江南。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派人去请韩林儿和刘福通,想要把他们接到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然而韩林儿和刘福通在前往应天的路上,却遭遇了沉船事故,两人全部溺死。
后世普遍认为,韩林儿和刘福通的死,是朱元璋下的黑手。朱元璋害怕两人到了应天之后,自己只能做他们的臣子,所以选择在路上干掉了他们。
韩林儿死后,朱元璋占据了整个江南,而且头上也没了领导,终于可以自己当家做主人了。同年,朱元璋改年号为吴,自称吴王。而后令徐达常遇春二人领兵25万,再次进行北伐。
两个月后,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明,明朝自此开始。
明朝开国之后,北伐大军仍在进攻当中。不过此时,明军面对的局面,比几年之前刘福通面对的局面,要好了太多。
几年之前,刘福通的北伐,已经近乎打穿了整个中原北方,让元朝统治阶层损失惨重。而随着刘福通被打败之后,元朝内部再次爆发了剧烈的权力冲突。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等元朝将领,为了自己的地盘开始陷入混战。都城那边,元顺帝开始沉迷于享乐,将朝政完全交给了太子。太子为了提早上位,开始在元廷内部大肆斗争,对外拉拢王保保,元朝甚至一度出现了两个合法政府的局面。后来王保保势大,元朝政府又以王保保不听调令为由,前去讨伐王保保。
在元朝高层内斗的同时,北方草原上也开始陷入乱局。漠北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起兵,一度打到了元上都。后来虽然被镇压,但也极大地消耗了元朝内部的力量。
就是在这样的乱局下,朱元璋开始正式北伐。而此时的元朝,经过连番折腾之后,能够调动的力量,已经不多了。
北伐开始后,朱元璋亲自坐镇后方,从大局上指挥战争。北伐军先取山东,再取河南,占领了潼关。如此一来,关中地区的元朝残余力量,便被彻底切断了和元大都方面的联系,再也无力进行支援。此后,朱元璋亲自赶赴汴梁,在第一线指挥战斗。
在朱元璋的指挥下,明军层层推进,一步步稳扎稳打,实现了所有的战略规划。而在进攻的过程当中,朱元璋吸取了之前刘福通的教训。每到一地,都大肆拉拢当地的地主阶层,得到了地主阶层的支持。如此一来,明军每打下一个地方,便可以真正实现占领,形成有效的统治。
公元1368年7月,各路明军沿运河开始逐渐会师于天津,准备对北京发起总攻。八月,明军正式进攻大都,元顺帝提前带着后宫和元朝政府,逃离了北京,逃往元上都。
至此,朱元璋终于拿下了元大都,收复了燕云十六州。
不过,此时的北元残余力量,依然十分强大。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朱元璋又先后进行八次北伐,将北元政府越打越弱。最后,终于在捕鱼儿海彻底摧毁了北元朝廷的中枢。直到这时,朱元璋的北伐,其实才算是真正成功。
如果以朱元璋从应天起兵开始,直到攻下大都结束来计算,这其中仅仅只过了十个月。在这十个月当中,明军稳扎稳打,一路大胜,几乎没打过败仗。这样说来,朱元璋的北伐似乎确实挺容易的。但是,朱元璋的北伐,其实是建立在刘福通北伐的基础之上,才能成功的。
如果从刘福通1357年第一次北伐开始算起,直到1388年捕鱼儿海之战结束,这期间一共过了31年,才最终北伐成功。要是这样算的话,朱元璋主导的北伐,其实也很不容易。
明朝统一战争中北伐蒙元这部分进程是否过于容易?
重点放在前面:1.我们很多人都弄错了元末农民战争的性质。
2.十七年汉人复国战争,其中明(吴)军和元军只打了一年。
3.朱元璋大量消灭蒙元军队,是明朝建立之后的明蒙战争了,不过此时北元已经降格为一个地方政权,战争性质已经不是元明两朝之间的战争,而是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了
………………正式答案在下边………………
其实明军北伐期间也打了不少大仗,只不过难度和影响力都被鄱阳湖之战掩盖了罢了。
不过这也反应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内战”远比对元朝的战争规模要大,也更重要。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弄错了元末农民战争的性质。
因为元朝是外族统治者统治,再加上那句经典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自然让很多人认为元末农民战争是汉人的一次民族解放战争,明元之间的战争应该是这场战争的主线。
但是着很显然是受到了今天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事实上,在元末绝大多数时间内,元末农民战争的本质都是军阀混战。
韩山童刘福通发动的起义是标准的农民起义,事实上消灭元军主力的也是这一只,刘福通打出了“宋朝”旗号,还一度占领了汴梁,成了实打实的宋朝,并且派兵北伐,甚至有一路打到了高丽。这段时间的刘福通韩林儿起义军还是有一点“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的。
此时其他各路义军名义上还在韩宋政权领导下,但其实早已脱离韩宋政权领导,并且军事行动已经主要以抢地盘为主。朱元璋就在这段时间攻下了南京,这已经是朱元璋北伐前对元政府最大的战果了。
此时的元朝中央政府已经濒临崩溃,元顺帝已经准备逃往济州岛了。按照正常发展,“驱逐胡虏”的历史功勋就要落到刘福通头上了,即使将来在内战中胜利,明太祖朱元璋的历史贡献可能只剩下统一全国了。
但此时天降狠人察罕帖木儿,就是赵敏的爹,张无忌的老丈人。干净利索打垮了刘福通,逼得张士诚方国珍投诚,连朱元璋此时都动了被朝廷招安的心思。
不过就算察罕帖木尔真消灭了农民军,元朝崩溃的命运也不可避免了,因为此时的元军主力都已经是察罕帖木儿这样的大军阀。此时的元朝和汉朝唐朝末期一样,只能选择亡于谁之手了。
此时支持元政府的主要军阀有:色目人察罕帖木儿,蒙古人孛罗帖木儿,汉人李思齐,汉人陈友定。唯一的蒙古人军阀孛罗帖木儿,反而是被元顺地派人暗杀的。所以,此时的战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已经很弱了,已经变成了纯粹的军阀混战。
不过,就在察罕帖木儿节节胜利时,却突然被人刺杀,养子扩廓帖木儿继承了他的势力,就是历史著名的王保保。
朱元璋终于松了口气不用当汉奸了,于是开始了统一南方的进程。
按道理此时的元朝应该趁火打劫才对,但是此时元朝的各路军阀和中央已经打成一团了,根本没有管南方的事,其中王保保和李思齐之间就打了不下一百次,远比朱元璋陈友谅激烈多了。
于是此时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局面:支持元朝政府的军阀打成一团,南方起义军的军阀打成一团。南北双方之间反而相安无事。
而且到了后期,元朝中央政府的财政已经破产,元顺帝的日常开销竟然是靠张士诚和方国珍支持的。
和自己同宗同族的蒙古人互相征伐搞暗杀,南方四等汉人的义军却给自己送钱送粮。此时的元末战争,早已经是彻彻底底的军阀混战了。
到了1367年,朱元璋已经陆续消灭了南方所有势力,淹死了韩林儿,做好了北伐的一切准备。为了获得更多汉人的支持,朱元璋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这时起,元末战争才重新有了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
不过此时的北方依然打成一团,大家完全没有同仇敌忾的想法。不过也可以理解,对王保保来说,只要朱元璋不占自己的地盘,那他就比孛罗帖木儿李思齐什么的好多了。
以至于,明朝北伐的最大对手,并不是元顺帝,而是盘踞山西的王保保。此时的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当年朱元璋陈友谅已经完全反了过来。自然就给了明朝打元朝很容易的感觉。
于是这个问题可以这么理解:朱元璋通过艰苦的斗争消灭了主要对手陈友谅,统一了南方。然后北伐消灭了北方最大军阀王保保,统一了全国。
事实上从起兵到元朝灭亡,朱元璋的明朝也没消灭掉多少蒙元军队。
朱元璋大量消灭蒙元军队,是随后二十年的明蒙战争了,不过此时北元已经降格为一个地方政权,无力对明朝的统治根基造成威胁,所以这段时间的战争已经不能算作汉人复国战争了。
所以虽然这几次北征沙漠战争规模都超过韩宋政权的北伐,但是历史上的名气却远不如同时期发生的淮浙党争,三大案。因为此时大家也认识到此时的“北伐”已经不是元明两朝之间的战争了,而是中原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的战争了。
当然这其中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的意义又最具代表性,这次北征此后的战争性质和目的和以前又有所不同,有时间再更。
明朝统一战争中北伐蒙元这部分进程是否过于容易?
其实元朝灭亡是有他的必然性的,元朝期间100年,对带中原地带的民众苛捐杂税颇多,人民苦不堪言。腐败日益猖獗,游牧民族军队的战斗力,经过百年的安逸生活,战斗力大不如从前。
还有就是明朝朱元璋及其智囊团,北伐战略的高明处,以及明军严明守纪。才能迅速的打败蒙元。
战争发起后,明军的思路是稳扎稳打,精兵开路,大军配合骑兵的策略。并大肆购买马匹,训练骑兵,与善于骑马的游牧民族士兵周旋。
而后大量训练步兵使用长枪。而大量擅长使用长枪战阵的精锐步兵就是北伐明军以步制骑的胜利保证。
运用这一整套策略,最终击败了强悍一时的蒙元帝国。
明朝统一战争中北伐蒙元这部分进程是否过于容易?
我是笔削春秋话史家,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题目是明朝统一战争中北伐蒙元这部分进程是否过于容易?
从题目分析出几个关键词,明朝统一战争,北伐蒙元。
明朝统一战争:元末农民起义,主要势力有刘福通,韩山童,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
刘福通和韩山童占领汴梁后,宣布建立韩宋政权,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意志下,各路人马还能聚集在一起,打着民族解放战争的名义共同与元朝作战。
但是在红巾军节节胜利的时刻,元朝冒出来一个叫察罕帖木儿,打垮了刘福通,让张士诚,方国珍投降,此时的起义军看到领头的都没了,立即拥兵自重,多占点属于自己的地盘。
这就有点军阀格局的意思了,再来看察罕帖木儿势如破竹,节节胜利之际,谁想到被刺杀了,养子扩廓帖木儿继承了他的位置,就是有名的王保保,这时候看看元朝的势力分布,李思齐,张良弼等等北方也都有自己的势力与地盘。这个时候的王保保没有接着察罕帖木儿创出来的好形势打下去,反而参与党争去了,跟元朝的各大势力互相攻阀,自己内耗。
与此同时,在韩宋政权消亡之后,南方的起义军势力也形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这南北方,仿佛商量好似得,都在打内部消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事先放着,统一南方再说。
天下形势就是这么微妙,此时的元末的形式竟然成了南北势力军阀格局,互相混战,互相内耗了。
从1362年,察罕帖木儿被刺杀到1367年之间,朱元璋在忙着同一江南,以后仅用了一年的时间,1368年就攻破了元大都,此时元顺帝早就跑了,只要对手就只有盘踞在山西的王保保了。这时候已经称“明朝”了,“元朝”灭亡,双方性质的互换,也就是一个是中央政府,一个是地方割据。此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可以更加响亮的叫出来,吸引更多的人参军打仗。一个朝代打一个地方势力,自然比较容易了。
北伐蒙元,朱元璋一生一共进行了八次北伐,第一次是1370年,而此时,明朝已经建立,北方人民看到民族解放战争已经成功,被压迫的感觉没有了,也都积极的帮助朱明政权。明朝初建,兵锋锐利,士气旺盛,相比于此时逃到大漠的北元已经没有建制可言,无法组织起大规模的抵抗了,所以北伐蒙元的进程也就容易了许多。
这是我的回答,欢迎评论,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
明朝统一战争中北伐蒙元这部分进程是否过于容易?
说容易的人都是异想天开,没有一个改朝换代是容易的。朱元璋一开始也不会想到是自己推反了元朝统治。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大成功者大付出。
明朝统一战争中北伐蒙元这部分进程是否过于容易?
确实很容易,朱元璋政权刚建立时,包括已经建立很久后,最危险的对手都是汉族武装,比如陈友谅,而不是元庭…
因为元庭在镇压北方红巾军(刘福通等)时,已经国力大为衰减,不仅朝廷内部乱成一锅粥,外部也产生了几个大军阀(王保保,李思齐等),彼此攻杀不止…另外,王保保也叫扩廓帖木儿……
当时北方元朝内部攻杀不止,南方汉族武装攻杀不止,结果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朱元璋叹曰,天下不难定也…
朱元璋北伐,北方各路军阀置之不理,依旧打个不停,快打到元大都时,元顺帝,终于和王保保和解…一致对外…
结果没用,元顺帝北逃,然后,明朝继续攻打元朝各个军阀…
所以朱元璋的武功,和陈友谅争霸天下反倒盖过了攻打元朝…
一是,北方刘福通韩山童等红巾军和元朝那是真正的对抗,他们挡住了元朝对南方的大部分压力
二是,元朝内部乱的一塌糊涂,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方面,很有意思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