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什么被贬到黄州?

一代文豪苏轼,之所以会被贬外放,主要是因为他反对当时宋朝实行的新政,遭到皇帝本人的厌恶。在被御史弹劾之后,皇帝以苏轼的诗文讥讽朝政为名,将他流放了。

这件事,史称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看似只是一个普通的案件,但其实涉及到了诸多方面。要想详细解释的话,那可就真的说来话长了。

北宋中期,随着国家承平已久,三冗问题开始凸显出来。所谓三冗问题,是指冗官、冗兵、冗费。三冗问题的核心,就是当时不做事的官、不打仗的兵太多,不该花的钱也太多,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极大的负担,甚至到了即将拖垮国家的地步。

宋神宗即位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客观来说,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很好的。但是,王安石忽略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他的变法,影响了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而且在施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于是被很多人反对。

苏轼便是其中的反对者之一。

在王安石变法开始之前,苏轼正是宋朝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苏轼21岁参加科举,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看中。在后来的‘三年京察’当中,苏轼亦是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这里要稍微解释一下,北宋从开国以来,制科考试中的一等、二等一直为虚设,第三等便是最高等级。

这样的苏轼,不管怎么看,都是前途无量,将来入阁为相,似乎也已经近在眼前了。

可惜的是,在这场京察之后,没过两年,苏轼的父亲苏洵就病逝了。按照当时的礼制,苏轼不得不回家给父亲守孝三年。就是在苏轼守孝期间,宋神宗即位,开始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所以,等到苏轼结束守孝,返回朝中的时候。此时朝堂上的情况,早已和他离开之前,大不相同。他的很多师友,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和,反对新政,都已经离开了朝堂。而对于王安石的新政,苏轼亦持反对态度。回朝之后,苏轼多次给宋神宗上书,反对新政,也因此遭到了王安石一派的排挤。

公元1071年,在王安石一派的排挤之下,苏轼自请外调,前往杭州担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前往密州任知州,六年后改任徐州知州,八年后改任湖州知州。

在做了几年的地方官后,苏轼越发坚定的反对王安石的新政。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倒还真不是出于私怨。而是因为王安石的变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王安主持的新政,着重于开辟新的财源,尽可能地增加国家税收。但这样一来,就难免加重底层百姓的负担。再加上各级官吏在执行新制度的时候,难免会歪曲新政,这就使得百姓的生活更为艰难。

苏轼反对新政的原因,正在于此。

到了宋神宗在位后期,因为反对派的声音实在太大,宋神宗也不得不罢免了王安石的相位。但同时,在贬黜王安石之后,宋神宗依然坚持执行新政。此时的新政,已经不再是王安石主导,而是由宋神宗直接主导了。

就是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乌台诗案发生了。

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后,按照当时的规矩,得给皇帝写一份谢表。这种东西一般就是例行公事,但苏轼作为一个极为有才的大诗人,却在这份公文当中,掺杂了自己对新政的不满。

当这份谢表被送往京城之后,京城内的很多拥护新政的大臣,开始借题发挥,弹劾苏轼,说苏轼恶意中伤朝廷,反对新政,对皇帝不忠。此时的宋神宗,恰好正需要杀鸡儆猴,自然打算着重处置苏轼。

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刚刚调任为湖州知州仅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逮捕,随后押往京城。因为当时御史台附近种植大量柏树,有大量乌鸦栖息其上,所以御史台当时也被称之为乌台。苏轼的这个案子,也就被后世称之为‘乌台诗案’。

苏轼被押往京城之后,保守派和新政派,在如何处置苏轼这件事上,起了极大的争议。保守派就是反对变法的那一派,对于保守派而言,如果苏轼被重罚甚至处死的话,那么以后保守派将会受到严重打击,再无人敢反对变法,所以纷纷下大力气营救苏轼。

而新政派为了执行新政,必须要杀掉一个保守派的中坚人物,所以非要至苏轼与死地。

一时之间,保守派和新政派之间,因为苏轼这个案子,开始彻底对立起来。而苏轼这个案子,也从原本一桩其实并不算严重的文字案件,变成了一桩政治案件。

最终,就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一个关键人物的话,救了苏轼一命。

这个人,就是已经被罢黜相位的王安石。

王安石此时虽然已经被罢黜,但在新政派当中,王安石依然称得上是新政派的中坚人物。对于苏轼,王安石很欣赏苏轼的才华,觉得既然只是政见不和,没必要非得至苏轼与死地。于是王安石上书宋神宗,请求从宽处理。

王安石的这份上书,显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王安石上书之后,宋神宗选择对苏轼从轻发落,只是将苏轼贬黜到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受当地官员的监视。

就这样,苏轼被贬到了黄州。乌台诗案,也至此告一段落。

不过,有趣的是,几年之后,宋神宗病逝,宋哲宗即位。宋哲宗即位后,因为年龄实在太小,所以由高太后临朝听政。高太后临朝后,反对变法,重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相,打压以王安石为首的新政派。

保守派全面胜利后,苏轼这个被新政派打压多年的保守派人士,自然得到了重用。但有趣的是,苏轼在迅速升迁至中枢以后,又向身后的保守派开火,上书抨击保守派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

就这样,苏轼直接把保守派和新政派,全都给得罪了。

得罪了两派之后的苏轼,自然也就无法继续在中枢做官,只能再次请求外调。

从乌台诗案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苏轼的这个案子,其实原本只是文人简单地发发牢骚。但因为涉及到了一些政治问题,加上恰好处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点,所以才被人借题发挥,最后闹大。如果不是苏轼运气好,恰好生在了宋朝,宋朝恰好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而作为新派领袖的王安石,又比较惜才。估计在这个案子当中,苏轼最后肯定是必死无疑了。

苏轼为什么被贬到黄州?

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乌台,是指御史台,因御史台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身世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四川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父亲苏洵,号称“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1048年(庆历八年),苏洵因父丧居家后,把自己的一生所学都传授给了孩子们。

乌台诗案起因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从事改制。1079年(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到湖州上任知州后,他例行公事,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由于苏轼是诗人,在官样文章上也很自然地加上了个人色彩。他在文章后面加了一番感慨: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悲催的是,苏轼的这些言辞本不足以被定罪,但是当时恰好出版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机会。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dǎn)经过几个月的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罗列罪证后就上奏弹劾他。

在舒亶开始弹劾苏轼后,很快就在朝廷掀起了一场风波。御史何正臣和李定也随后上表弹劾苏轼,说他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并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弹劾苏轼的官员不仅污蔑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还说他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费尽心思,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了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因此,朝廷内很快就出现了一片反对苏轼的声音。

紧接着,刚在湖州上任三个月的苏轼就被御史台逮捕押往京师。这个案子牵连了几十人。

乌台诗案经过

乌台诗案是苏轼生命中重大的转折点。一方要置他于死地,另一方又全力以赴要为他伸张正义。在这些救援他的人中,既有和苏轼三观一致的元老,也有原来是王安石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他们纷纷上书,劝谏神宗不要对苏轼下死手。就连太皇太后曹氏、章惇等人夜出面力挽狂澜。

最后,还是因为已经退休的王安石上书“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而使苏轼逢凶化吉。

神宗之所以看了王安石的这句话而改变了杀苏轼的主意,是因为当年太祖皇帝立下的规矩是不杀士人,也就是不能因为读书人的言论而定他们的罪。如今正值大宋王朝的太平盛世,因而神宗对苏轼从轻发落,将他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王安石)

苏轼在狱中度过了惊心动魄的103天,成了他终生都难以忘怀的经历。

“东坡居士”的来历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还要被当地官员监管。苏轼一度感到郁闷和心灰意冷。好在他有诗人的浪漫与才情,他到了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一番和古人的跨越时空的“对话”,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名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此来寄托他远大的志向。

黄州物质贫乏,苏轼便在公务之余,向当地官员借了城东的一块坡地,开垦种田以贴补生活。不久,他便自诩为“东坡居士”,纪念在黄州的岁月。

成就

苏轼的一生,在文学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杆。除此之外,他在书法、绘画、医药、烹饪、水利等各项领域中也颇有建树。后人把他当成最能代表宋代文化的精神。他的人生态度“进退自如、宠辱不惊”也被人敬仰。

苏轼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为什么被贬到黄州?

苏轼为什么被贬到黄州?这还用说,得罪人了呗!《三言二拍》上竟然说是因为苏东坡改了王安石的诗,被王安石发到黄州去看“落地的菊花”,这说得也太勉强了。

不过这位苏老兄一向嫉恶如仇,看不惯的事就想一吐为快,也正是这种性格成了他一生颠沛流离的原因。

熙宁九年(1076年)年底,苏东坡调离密州(山东诸城),本来改派到山西西南的河中府任职。可这段时间他去了济南,找他在济南的弟弟子由告别,济南的“把子肉”太好吃了,让这位大诗人留恋不舍,可能是在这里苏东坡才知道了肉还可以这样吃,与他下一步在黄州发明“东坡肉”不无关系。

可惜这时候正是冬天,不然他也会像是乾隆一样去大明湖寻找夏雨荷了!

被贬黄州的前因

也正是苏东坡在济南这一耽搁,改派徐州上任。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黄河洪水到了徐州,威胁徐州的安全。在这以前王安石曾经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十万缗,工程失败,负责工程的工程师畏罪自杀。

而此时,黄河又在距徐州五十里处决口,水势漫延,淹没了几百平方公里。苏东坡亲自参加抢险几十天不下城墙不回家过夜,苏东坡又亲身去见禁卫军指挥官。

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被苏东坡的精神感动欣然应允,这也体现了最早的军民鱼水情。

洪水在威胁徐州四十五天后,黄河终于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入海,洪水退去。

苏东坡开始在徐州兴建一座楼,名之为“黄楼”。“黄”代表土的颜色,而在中国五行中“土”克“水”,苏东坡显然是想通过黄楼来克制徐州的水患。神宗元丰(1078年)九月初九,黄楼举行盛大落成典礼。

中国文化的好处就是中规中矩,每一个细节都与风水和文化息息相关。苏东坡写了一篇文章记此盛事,刻碑纪念,后来苏东坡遭朝廷流放,所有带苏东坡名字的石碑被毁坏,此石碑被投入护城河中,后来的太守还因此发了一笔财。

这时在王安石势力下蹿升起来的一些小人,在朝廷上下遮天,打击正派势力,苏东坡就在他们的打击范围之内,不过他们一直没找到什么把柄,可接下来在苏东坡的一份谢恩表上发现了玄机。

徐州任期满,苏东坡于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他调任湖州。在他给皇帝的谢恩奏章上,他说了几句朝廷当权派过分的话。并且直接指明那些小人。

哥,你婉转一点好不好?你又不是御史,你这也是打皇帝的脸啊!

特别是“新派小人”李定和舒亶。这让他们很难堪啊!这类人唯利是图、随风转舵。

苏东坡过去不断给皇帝上表,华丽的言辞,真知灼见的分析,入情入理。让身处庙堂之高的皇帝每每读来,都情不自禁地由衷感叹。皇帝每次看完苏东坡的表章,就向侍臣赞美苏东坡。

“乌台诗案”苏东坡入狱

在这一年的六月,一个御史把苏东坡谢恩表中的四句话挑出来,说他藐视朝廷而开始弹劾他。说朝廷的不足,正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啊!难道光说好?

数日之后,那个曾经被苏东坡指责的小人--舒亶,露出了小人嘴脸,找了几首苏东坡的诗,是涉及朝政变法内容的,包括农民青苗贷款、农民三个月没盐吃,还有燕子与蝙蝠争论的寓言。

舒亶在给皇帝的表章中诋毁诬告苏东坡说:

臣伏见知湖州苏轼近谢上表,有讥切时事之言。流俗翕然,争相传送,忠义之士无不愤惋。且陛下自新美法度以来,异论之人固不为少,然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

伏望陛下,付轼有司,论如大不恭,以戒天下为人臣子者。不胜忠愤恳切之至。

李定已经升为御史中丞,他和舒亶竟要置苏东坡于死地,这个李定当年为了官位 隐瞒母丧,曾经被司马光骂作禽兽不如。

李定陈述四个理由,说苏东坡必须因为无礼于朝廷应被斩首。他说:“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到儒馆。”他又接着说苏东坡急于获得高位,在心中不满之下,乃讥讪权要。当杀理由之一是,皇帝对他宽容已久,冀其改过自新,但是苏东坡拒不从命。

另一个当杀理由是,虽然苏东坡所写之诗荒谬浅薄,但对全国影响甚大。李定给自己带高帽子说:“臣叨预执法,职在纠奸,罪有不容,岂敢苟止?伏望陛下断自天衷,特行典宪,非特沮乖匿之气,抑亦奋忠良之心,好恶既明,风俗自革。”

于是,皇帝把这件案子交给了御史台审理。

这下李定有了足够的理由来收拾苏东坡了,他挑选了一个极其能干的官吏去湖州,又免去苏东坡的官职押解来京受审。李定请求,一路上苏东坡必须关入监狱过夜,皇帝没有批准,神宗无意杀害苏东坡。

百姓们听说了,都出来送别苏东坡,他们以为这是永别,都泪如雨下。东坡家人都以为都是苏东坡写诗、写书惹的祸,于是就焚烧他的手稿,后来苏东坡发现残存者不过三分之一,多可惜!那可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啊!

文字狱自古有之,而苏东坡这“乌台诗案”,在历史上也是比较著名的。

苏东坡于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皇家监狱。在里面前后呆了四十多天。在监狱里,那个狱卒心肠非常好,对他十分恭敬,每天晚上给他热水洗脚。

乌台诗案判罚的结果

对苏东坡的审问是在八月二十日开始的,最初,苏东坡承认他游杭州附近村庄时看到农民因受变法困扰,食无盐、被贷款的弊端曾出怨言,以及弹劾表章中的其他若干情节。

但是,主审官想让他供出其他人来,把这件案子做大、做实,苏东坡否认给朋友写过讽刺诗,一直声称无罪。这样拖了十几天,直到八月三十以后,他决定服罪。

于是,他承认曾写过讽刺诗互相投寄。审讯期间,他奉命在供词上签字:“入馆多年,未甚进擢,兼朝廷用人多是少年,所见与轼不同,以此撰作诗赋文字讥讽。意图众人传看,以轼所言为当。”

在苏东坡的朋友当中,有二十九人受到牵连,有一百多首诗在审问时呈阅,每一首都由作者自行解释。

他曾把当政者比喻为鸣蛙、鸣蝉、夜枭、乌鸦。最不能使人忍受的是他骂他们为“沐猴而冠”,不是人而装人。

其实苏东坡大可不必,一方面朝廷的确有用人不当的地方,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苏东坡感觉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的缘故。

审问结束,证据呈给皇帝。牵连的人很多,包括驸马王诜,他也是判罚最重的一个,削除一切官爵。

这时候恰巧太后染病而死。这位仁宗的皇后对苏东坡印象一向颇好,临终前她对皇帝说:

“我记得苏东坡弟兄二人中进士时,先帝很高兴,曾对家人说,他为天子物色到两个宰相之才。现在我听说苏东坡因为写诗正受审问。这都是小人跟他作对。他们没法子在他的政绩上找毛病,现在想由他的诗入他的罪。你可别冤屈好人,老天爷是不容的。

作为临终遗言,太后的话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遇有国丧,国家都要大赦,所以按照惯例苏东坡应该获释。那些御史本打算把反对派乘机一网打尽,如今倘若一大赦,他们的心血岂不白费!李定和舒亶十分郁闷。这其实也体现了“天意”!

李定便上奏一本,对那些可能赦罪的犯人,力请一律不得赦免。舒亶更是气急败坏地奏请将司马光、范镇、张方平、李常、孙觉以及苏东坡的另外五个朋友,一律处死。这是多大的仇恨啊!杀父!夺妻,或者把你孩子推下井了?做人要厚道才行。

皇帝自然有自己的主张,他可不是随便左右了的人,因为他需要平衡朝廷两派,这样才能便于统治,并且也需要给这些自以为是的干吏能臣一点磨砺,免得他们对自己指手画脚,管的太严。

十二月二十九日,让舒亶、李定大失所望的是,仅仅把苏东坡贬往黄州,降低官位,成为团练副使,但不准离开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

为什么轰轰烈烈的“乌台诗案”雷声大,雨点小呢?当然皇帝有他的想法,这其实就是“帝王之术”,所谓的帝王之术就是用人之道。

在今年除夕,苏东坡被释放出狱 ,在监中度过了四个月又十二天。感觉如何?空气都是甜的。

苏东坡又作诗曰: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真是旧习难改啊!

苏轼被贬黄州,乃是帝王之术的结果

所谓的帝王之术其实就是帝王之“驭人之术”。苏东坡的“乌台诗案”以及被贬黄州都是神宗帝王之术的缩影。

每一个有点能力、有点思想的帝王都会运用帝王之术驾驭臣子。

苏东坡才能出众、锋芒毕露,神宗欲大用,但是知其能力太盛,故借政治上的对手磨其锋芒,以来备用。

小样,整不死你!或不整死你,就是让你变得谦虚、谨慎、知礼、守节。这是帝王用人之道。

本来,神宗想留着自用,可谁知道还没用就撒手人寰了,所以留给了儿子。

为什么这样说呢?看看《宋史·苏轼列传》就知道了。

元丰三年,神宗几度要起用苏轼,但都被当政大臣阻止了。神宗曾经对宰相王圭、蔡确说:“国史至关重要,可以命令苏轼修撰国史。”王圭面有难色。

神宗又说:“苏轼不可用,姑且用曾巩。”曾巩进上《太祖总论》,神宗不满意,于是亲自写信将苏轼调到汝州,在信中神宗这样说道:

苏轼贬谪居住黄州期间反思自己的过错,经过一年认识更加深刻,人才确实难得,不忍心一直弃之不用。

苏轼在黄州一年多时间,可在这里是他生命的转折点,或者说一个新的起点,在这里他开始种地,达到衣食自给自足。并且在这里他改变了当地一种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这也是苏东坡一生中难得的大功德。

皇帝亲调苏东坡到汝州,而苏东坡又上书陈述自己贫穷,这公务员当的也是打皇帝的脸[捂脸]还没有饭吃了,所以请求去常州,因为常州有自己的地,希望能去常州居住,神宗答应了。这次调任是平调。

结果到了常州,神宗死了,哲宗继位,恢复苏轼为朝奉郎、知登州,召入朝廷担任礼部郎中。

从哪里看出神宗的帝王之术来呢?

我们看看苏轼回京后,当时执政的宣仁太后对苏东坡是怎么说的:

问:“你前年担任什么官职?”

答:“我担任常州团练副使。”

问:“现在担任什么官职?”

答:“我现在任翰林学士。”

问:“你为什么被迅速擢升到这个官职?”

答:“我遇到了太皇太后、皇帝陛下。”

宣仁太后说:“不是。”

苏轼:“难道是大臣们举荐的?”

答:“也不是。”

苏东坡吃惊地说:“我虽然不肖,但是也不敢从其他途径得到提拔。”

宣仁太后说:“这是先帝的意思。先帝每次读你的文章,必然感叹说:‘奇才,奇才!’只是没有来得及提拔任用你罢了。”

苏轼不觉放声痛哭,太后和哲宗也哭泣。

帝王之术、让人服气啊!老苏啊!你好好地报答皇恩吧!

苏轼为什么被贬到黄州?

因为乌台诗案,反对变法,讥讽朝廷而被贬黄州。

苏轼为什么被贬到黄州?

表面上是贬到黄州!实际是保护苏轼!免遭不幸!苏轼的脾气和性格是无法长期和皇亲国戚共享春光与权贵的!皇帝是爱才的!离京越远就越安全!也是权宜之计!

苏轼为什么被贬到黄州?

你好,我来回答您的问题。起因是苏轼在王安石以后补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黄州的菊花的落的,所以王安石把他贬到黄州,让他看看菊花到底落不落?出处在《警世通言》第三回

东坡在湖州做官,三年任满朝京,作寓于大相国寺内。想当时因得罪于荆公, 自取其咎,常言道:“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分付左右备脚色手本,骑马 投王丞相府来。离府一箭之地,东坡下马步行而前。见府门首许多听事官吏,纷 纷站立,东坡举手问道:“列位,老太师在堂上否?”守门官上前答道:“老爷 昼寝未醒,且请门房少坐。”从人取交床在门房中,东坡坐下,将门半掩。不多 时,相府中有一少年人,年方弱冠,戴缠騣大帽,穿青绢直摆,攦手洋洋, 出府下阶。众官吏皆躬身揖让,此人从东向西而去。东坡命从人去问相府中适才 出来者何人,从人打听明白回复,是丞相老爷府中掌书房的,姓徐。东坡记得荆 公书房中宠用的有个徐伦,三年前还未冠,今虽冠了,面貌依然。叫从人:“既 是徐掌家,与我赶上一步,快请他转来。”从人飞奔去了,赶上徐伦,不敢于背 后呼唤,从傍边抢上前去,垂手侍立于街傍,道:“小的是湖州府苏爷的长班。 苏爷在门房中,请徐老爹相见,有句话说。”徐伦问:“可是长胡子的苏爷?” 从人道:“正是。”东坡是个风流才子,见人一团和气,平昔与徐伦相爱,时常 写扇送他。徐伦听说是苏学士,微微而笑,转身便回。从人先到门房,回复徐掌 家到了。徐伦进门房来见苏爷,意思要跪下去,东坡用手搀住。这徐伦立身相府, 掌内书房,外府州县首领官员到京参谒丞相,知会徐伦,俱有礼物、单帖通名, 今日见苏爷怎么就要下跪?因苏爷久在丞相门下往来,徐伦自小书房答应,职任 烹茶,就如旧主人一般,一时大不起来。苏爷却全他的体面,用手搀住道:“徐 掌家,不要行此礼。”徐伦道:“这门房中不是苏爷坐处,且请进府到东书房待 茶。” 这东书房,便是王丞相的外书房了,凡门生知友往来,都到此处。徐伦引苏 爷到东书房,看了坐,命童儿烹好茶伺候。“禀苏爷,小的奉老爷遣差往太医院 取药,不得在此伏侍,怎么好?”东坡道:“且请治事。”徐伦去后,东坡见四 壁书橱关闭有锁,文几上只有笔砚,更无馀物。东坡开砚匣,看了砚池,是一方 绿色端砚,甚有神采,砚上馀墨未干。方欲掩盖,忽见砚匣下露出些纸角儿。东 坡扶起砚匣,乃是一方素笺,叠做两摺。取而观之,原来是两句未完的诗稿,认 得荆公笔迹,题是《咏菊》。东坡笑道:“士别三日,换眼相待。昔年我曾在京 为官时,此老下笔数千言,不由思索。三年后也就不同了,正是江淹才尽,两句 诗不曾终韵。”念了一遍,“呀,原来连这两句诗都是乱道。”这两句诗怎么样 写?“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东坡为何说这两句诗是乱道?一年 四季,风各有名: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和、薰、 金、朔四样风配着四时。这诗首句说西风,西方属金,金风乃秋令也,那金风一 起,梧叶飘黄,群芳零落。第二句说:“吹落黄花满地金。”黄花即菊花。此花 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 说个“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错误了?兴之所发,不能自已,举笔舐墨,依 韵续诗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便写了,东坡愧心复萌:“倘此老出书房相待,见了此诗,当面抢白,不 像晚辈体面。”欲待袖去以灭其迹,又恐荆公寻诗不见,带累徐伦。思算不妥, 只得仍将诗稿折叠,压于砚匣之下,盖上砚匣,步出书房。到大门首,取脚色手 本,付与守门官吏嘱付道:“老太师出堂,通禀一声,说苏某在此伺候多时。因 初到京中,文表不曾收拾,明日早朝赍过表章,再来谒见。”说罢,骑马回下处 去了。 不多时,荆公出堂。守门官吏虽蒙苏爷嘱付,没有纸包相送,那个与他禀话, 只将脚色手本和门簿缴纳。荆公也只当常规,未及观看,心下记着菊花诗二句未 完韵。恰好徐伦从太医院取药回来,荆公唤徐伦送置东书房,荆公也随后入来。 坐定,揭起砚匣,取出诗稿一看,问徐伦道:“适才何人到此?”徐伦跪下,禀 道:“湖州府苏爷伺候老爷,曾到。”荆公看其字迹,也认得是苏学士之笔,口 中不语,心下踌躇:“苏轼这个小畜生,虽遭挫折,轻薄之性不改!不道自己学 疏才浅,敢来讥讪老夫!明日早朝,奏过官里,将他削职为民。”又想道:“且 住,他也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叫徐伦取湖广缺官册籍来看,单 看黄州府,余官俱在,只缺少个团练副使,荆公暗记在心,命徐伦将诗稿贴于书 房柱上。 明日早朝,密奏天子,言苏轼才力不及,左迁黄州团练副使。天下官员到京 上表章,升降勾除,各自安命。惟有东坡心中不服,心下明知荆公为改诗触犯, 公报私仇,没奈何,也只得谢恩。朝房中才卸朝服,长班禀道:“丞相爷出朝。” 东坡露堂一恭。荆公肩舆中举手道:“午后老夫有一饭。”东坡领命。回下处修 书,打发湖州跟官人役,兼本衙管家,往旧任接取家眷黄州相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