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什么职位?

正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啊!一般见到当官的一般都往大了叫,一方面人家愿意听心里受用,另一方面,你也会给人家留下好印象,方便办事。要说古代的官职也是五花八门的,在清朝见面也是把官位往大了叫,主要是在清朝的官职里很少有副职,所以糖衣炮弹之类的彩虹屁都可劲的往一个人身上吹。

就拿制台来说吧,它也叫总督、制军,但是好多人一见面喜欢称呼大帅、制军,因为总督兼兵部尚书掌管天下的兵马,这种称呼显着威武霸气。

那么制台、总督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这还要追溯到明清时期。明朝正统六年的时候,大将王骥则领用了这个官衔,兵部尚书加上总督。说白了,这个官职是中央官,虽然有时候下派到地方上,但是代表的是中央的权威,多为一种监督作用。例如,三边总督,负责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到了清朝则略微有所不同,总督或制台为地方行政的最高长官,好比封疆大吏。但是这种封疆大吏比如今的省长权力要大,因为他可能监管的不止一个省,有可能同时统领多个省份的政务,例如两广总督和东三省总督。

从级别上来看,制台或总督属于正二品官员,如果要是有兵部尚书这个头衔就是从一品官位。正常来说,从雍正时期起,制台或总督大都兼任着兵部侍郎或兵部尚书这个头衔。

抚台这个官职我们一般常听到的是叫巡抚,这一官位来源已久并不是明清时期才开始设立的官位,从南北朝时期就存在了类似的职位,统领政务和军事两项职能,有时候地方有天灾还需要前去赈灾。

从官位品级上来看,巡抚或抚台也是从二品。从主管政务来看,抚台是一省之长,主管一省的军事和政务。从管辖范围来看,巡抚管辖的地区可能比制台管辖的地区少一些,但是绝对不是完全听命于制台。制台对巡抚有节制权,可以直接插手具体的事务或下属人员调动。两江总督曾国藩就和巡抚沈葆桢起过冲突,二人互相不爽。但是曾国藩对沈葆桢就有节制权,可以直接告状弹劾他。

这两种官职虽然在一省之内职权有些重叠和模糊,但是也是统治者为了权力的相互制约而设立的。为的就是不让封疆大吏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让他们相互制约才方便中央控制。

臬台也叫按察使,是按察使的尊称,在官位上来看属于正三品的官衔。是一个省的最高执法长官,好比如今的公检法最高长官。

藩台,是对布政使的一种尊称,在品级上来看比臬台官位要大,属于从二品。负责掌管一生的行政,不过他的这个行政一般特指总管一省的钱粮,总管全省的钱粮出纳。凡是要向各个地方传达的政务和通令都需要通过布政使来颁布。管理官员,给官员发工资也是需要通过布政使去做。藩台还要管理一个省份的税收和户籍,以及统计整个省份的人口数量是多少。凡是参加具体政事的讨论一定要有藩台的在场,必要时藩台还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

历史上有几个比较出名的人也都当过布政使,例如,雍正的家奴李卫在雍正二年的时候就当过布政使,还有著名的爱国政治家林则徐就曾经当过五个地方的布政使,在清朝道光年间,曾担任过江苏、湖北、陕西、江宁、河南等地的布政使。

道台也叫道员,属于正四品的官衔。根据清朝的官衔制度,道台是介于省大员总督、巡抚与地方知府之间的长官。有专门管粮的官员叫做粮道,有管河道和河工的叫做河道。这个职位多和布政使接触,有时候也是布政使藩台的副手。但是道员并不具备地方政府的性质,官位也可大可小,偶尔有三品的道台,但是也是极为罕见,多是清朝末年的乱象所致。

道员再细分也有管巡、守、茶、盐、粮、水利、驿站的道员,也可以认为是打酱油的职位。但是比知府和县太爷的官衔高一点,主要体现在道员还可以称之为台,但是县太爷只是一个爷,称不了台。但是可不要小瞧了县太爷,县太爷实际捞的好处并不比道员小,只比道员大。

知府也叫府台,好比如今的市一级的市长,是清代州府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知府衙门是知府的办事机构,主要有府堂、经历司和司狱司,大家一般都在府堂里边办公。后来明朝仿照中央的机构将知府设立六房,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六个。清朝则沿用明朝的制度,在此之上更设立了铺长房和承发房,各个房的人员都可以叫做典吏。

学台是学政的称呼,主管全省的教育学习工作,相当于如今的省教育厅厅长。但是这并没有固定的官职头衔,因为一般担任这个职位的都是状元或者进士,有可能是从翰林或者侍郎那里的派过来的。如果由部院里面派来的那么可能是五品官,但是凡事也有例外,一些大儒或者帝师也当过学台,例如皇帝的老师翁同龢。

因此,从官位由大到小来看应该是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制台官位最大。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什么职位?

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是清代地方官员的尊称,把这些官员搞清楚了,对清朝地方官僚系统会有一个大概的认知。

但是清代地方系统最为复杂,在不同时期,官僚制度变化挺大,本文竭尽全力给大家来了一个全面的概况性介绍,有问题的地方,也请多多包涵。

制台,就是总督,正二品官员,加兵部尚书衔可达从一品

总督是清代掌管地方一省到多省的地方行政大员,官方叫法应该是总督,但是下属为了表示敬称,通常称其为制台,其他地方官员也都被尊称为各种台。

总督的主要职能是“掌治军民,总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通常说的封疆大吏就是总督了,在地方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

清朝中期总督体制稳定的时候,设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和陕甘总督八个总督,清朝末期设置东三省总督,号称九大总督。

在清朝中前期的总督主要掌管行政,到太平天国运动后,总督逐渐掌握军权,逐渐有了与中央分庭抗礼的资本。

抚台,就是巡抚,从二品官员,加兵部侍郎衔可达正二品

抚台也是巡抚的尊称,是一般掌管一省的事务,大家可能会认为清廷是一个省设置一个巡抚,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清代大概有十二名左右的巡抚,远远低于省份的数量。

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总督掌管多省的行政辖区内,总督驻地的省份不设置巡抚,在非总督驻地的其他省份设置巡抚,我们简称为督抚不同城(大多数情况下这样)。

所以,巡抚与总督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很微妙的,是清代统治者防止地方某一行政长官权力过大而采取的钳制方案。

正因为如此,巡抚虽然品阶比总督低,但是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同时对中央负责。

清代督抚制度小结

督抚制度是清朝统治地方最重要的官僚系统,清政府虽然让督抚互相牵制,但是还是不放心,前期并未将军权全部放到督抚手中,比如八旗的将军制度和绿营的提督制度,这两套军政系统都是与督抚制度并行,并且互相牵制的,一直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八旗和绿营垮台,督抚才彻底掌握地方行政大权。

当然,清朝统治时期,极少发生地方政府反叛中央的情况,主要原因并不局限与此,在具体管理地方政务当中,又设立布政使、按察使、学政来负责具体事务,虽然对督抚负责,但是都有直接上奏中央的权力,尤其是学政更是受中央直接委派,类似钦差身份。

下面再来将布政使、按察使、学政这掌管地方的“三驾马车”。

藩台,就是布政使,从二品官员,全省行政和财政

藩台也就是布政使,是仅次于巡抚的地方行政官员,在清朝之前督抚没有成为专职官员前,布政使就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虽然在级别上跟巡抚一样都是从二品,但是二者是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因为巡抚都会加兵部侍郎衔变成正二品,真遇到未加衔的从二品巡抚,二者在品级上真就差不多。

当然,具体还是在职务上,在清代督抚成常设官职后,布政使成为督抚的属官,负责一省的财赋和人事等行政事务,相当于行政和财政两个口,实际权力大得很!

臬台,就是按察使,正三品官员,负责全省司法体系

臬台也就是按察使,和布政使都是督抚的属官,虽然是正三品官员,但是具体工作很重要,那是负责全省治安、司法乃至刑狱的全部相关工作。

实际权力比现在的公检法加到一起还要大,因为古代没有警察维持治安,需要依靠军队来实现很多事情,所以按察使能够指挥一部分的绿营。

古代不是法制社会,官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谁的手里有兵,谁就牛啊!

当然,臬台在地方司法实践当中,也有重大的影响力,基本打大官司,后来都要臬台来定,在清末四大疑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两个人在地方政府因为屈打成招,浙江臬台认为其中有问题却并没有推翻重审,最后也受到牵连。

学台,就是学政,没有固定品级,掌管一省教育科举

学台是学政的尊称,学政全称为“提督学政”,是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员,与布政使和按察使同是地方官僚体系的三驾马车,甚至比前二位还要高一点。

很多人可能认为一个管教育体系的官员有什么了不起的,竟然比掌管财政、司法的布政使和按察使还要牛叉?

学政虽然没有固定品级,却是皇帝亲自委任的,有钦差的身份,本身就是京官(翰林院系统的),只有科举考试的时候,才到地方去主持考试,地方官见了自然是溜溜的。

曾国藩在当京官的时候,最大的美梦就是到地方就主考,地方官会以一些名义给主考官几千两银子。

在他编练湘军之前,朝廷安排曾国藩到江西去主持乡试,结果赶上自己母亲过世,按照清代的规矩,官员父母去世的时候,官员要守孝,但是曾国藩又想要江西官场的孝敬,特地不发丧,等到了江西地界收了钱,然后再跟朝廷请求守孝。

学政之所以在地方有面,除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想因素,更重要的是,学政不仅负责科举这种古代读书人最大的事,就连生员犯了罪,也都直接绕过按察使由学政来负责审理,而生员在赋税问题上也有诸多特权,这是布政使也管不着的。

清朝时期,生员数量接近百万,全部由学政掌管,可见学政体系有多牛了。

清代省级行政机构小结

从上面的官员介绍,大家应该可以看出,督抚制度下,总督和巡抚是地方名义上最高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学政是督抚的属官。

但是实际上,学政是直接对朝廷负责,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向中央直接汇报的权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对督抚的一种监视。

当然,督抚与布政使、按察使、学政五人,基本构成了清代地方行政机构中省一级的领导班子,职务有重叠,关系很微妙。

归根结底,这都是省一级的官僚体系,与此相对应的是,地方其他一级的官僚体系。

道台,就是道员,正四品上下,介于省府之间,职责不固定

清朝地方管理体系分为“省—府—县”三级,上面讲的都是省一级的,在省一级之下,其实就应该讲府了,但是清代的三级地方官僚体系并不完全,在省府之间又夹了一个道台衙门,掌管为道员,尊称为道台。

其实,设置这个道台,也是清廷对地方官僚体系的一个分权制衡,担心总督、巡抚职权过大,将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职权单独划出,派道员专门负责,比如粮道、河道、驿传道等。

在清朝之前,这是由布政使下面的参政和参议的官职干的事,清朝之后,给拔了出来,也有直接向皇帝密奏的权力。

在级别上,道员表面上是正四品官员上下,由于有密奏的权力,在有些地方的特殊道员,甚至可达到二品的品阶,完全可以与省级官僚分庭抗礼。由此可见,清廷为防止地方造反,究竟设置了多少道“保险”。

府台,就是知府,从四品,是地方行政官僚中层干部

通过对省一级的官僚系统介绍,大家应该能够看出,清朝地方官僚设计的“精华”部分全是围绕着省级行政权力绕圈圈,真正到知府一级的时候,已经不在中央直接控制范围内了。

换句话说,道员能够直接向中央密奏,这在清代之前是很难发生的事情,清朝办到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要直接过问知府一级的具体事务,那是相当困难的。

当然,这并不表明知府的日子就好过,由于在省一级的官员中,清朝加持了太多的杠杆,最后都是需要知府一级的衙门来完成,这就导致知府遇事,像分类垃圾一样先归拢归拢,生员方面的当然是报告学政,赋税、人事调动报告布政使,司法方面报告按察使等等。

为了能够顺利交差,自然免不了上泡,由于有着更加综合的权力,知府贪赃枉法起来更是容易,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如此的豪横。

在知府下面,还有知县一级的官员,代表了清政府能够有效统治的最底层行政机构,平均在七品左右,对知府负责。

全篇总结

综合起来,清朝的地方官僚系统设置的十分精妙,通过这一套制度,把地方官员拿捏的死死的,但是这里面也存在一个问题,明明很多事情一个官员就能做的事情,偏偏要用一大堆的官僚来掣肘,结果就是整体办事效率极低。

在如此低效率的行政官僚体系下,却依然缺乏监管,导致地方官员往往“打成一片”,形成官官相互的局面。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什么职位?

谈秦说汉(355)

清朝的各部门一把手之称呼基本上都是在职务后增加一个“台”字,例如制台、抚台、潘台、臬台、学台、府台、道台、府台等。“台”即为尊号,并非官方正式命名。但能够以“台”为尊的各级官员都是实权人物,能对各自管辖区内事务说了算。

古之地方官员,在衙门内办公时,一把手的办公位置略高于属下各级官员,因此各级下属亦自觉地称呼一把手为“台”。但制台、抚台、藩台、臬台、学台、道台、府台虽然都是各级地方或部门的“一把手”,但相同的官职其官衔品级却不同。

  • 制台

制台即总督,管理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军事之最高长官。正德十四年,明武宗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改总督为总制。明嘉靖三十年,又以“制”字非臣子所用,复名总督。清承明制称总督为制台,也称督宪、制军。

清朝设置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浙闽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陕甘总督,还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共十一处总督。总督统辖辖区内的绿营兵马,官衔一般为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为从一品,加大学士衔为正一品。

总督是朝廷派出的“驻地”官员,严格意义上讲不属于地方官,但对地方却有很大的决定权,手握绿营驻军的调动权,被称为封疆大吏。清朝比较著名的总督有李鸿章、曾国藩、袁世凯、刘墉、李卫等人,其中李卫虽识字不多却开办了莲池书院。

  • 抚台

抚台即巡抚,掌管地方一省行政的最高长官,官衔一般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巡抚虽然职务比总督略低,但没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不设总督之行省,巡抚则会加提督军务衔,以节制本省各镇绿营总兵以下武职,并兼理粮饷事务。

南北朝时期就有“巡抚”之职,管理地方的部分军事与民事之职能。唐代正式开始在各省设立巡抚使,经过宋朝、明朝时期的逐步完善,到了清朝已经成熟定型。而从明朝开始,巡抚就已经列入中央之督察院系统,由朝廷委派,而非地方任命。

清朝初期,巡抚的管辖范围并非与各省总督之辖区一致,其设置也并不以省为标准,到康熙六年才逐步统一。由于巡抚与总督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反而形成了相互之间的制约,总督与巡抚为争夺权力而各自向朝廷递折子,有利于朝廷控制地方。

  • 藩台

藩台即布政使,掌管一省民政和财政,清朝的官衔为从二品。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撤销中书省,设立布政司,改参知政事为承宣布政使,设立左、右布政使。而布政使一般通过科甲进士选拔,经中央任命,委派到地方。

清朝时期,布政使虽然由中央任命,但事实上其工作要向地方报告,不能直接向朝廷上书,是巡抚的下级官员。但到了清朝后期,朝廷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也渐渐赋予了布政使在必要的时候,拥有越级向皇帝上密折奏报“政务”的权力。

清朝的布政使主管一省经济,主要工作为:一、承宣政令,宣传及执行朝廷之法令与政策;二、管理属官,考核属下各级官员的为官政绩;三、征收税赋,负责财政收支,统计全省户籍、税役、人员、田亩等;四、协调生员之考试及参议政务。

  • 臬台

臬台即按察使,掌管一省司法,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类似于现代的公、检、法机关,官衔为正三品。“按察”相当于古代的“陈臬”(象征标准法度之测日影的标杆),因此称之为“臬台”。 唐朝初年,仿汉朝的刺史制度设立。

明朝时期各省级地方官员分为三司,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管“刑名”。清承明制,但按察使的职务比布政使略低,二者的工作都是向巡抚汇报。臬台掌管司法、监察,还管理着邮驿。清宣统三年,按察使被改称提法使。

按察使负责治安、刑狱、司法,也就是拥有逮捕、审讯、判决的权力,有一个独立运行的系统。到了清朝末年,按察使还拥有给朝廷上密折奏事的功能,因此权力极大。

  • 学台

学台即学政,是掌管一省文化教育和科举考试的最高长官,明朝时国子监与国子学合一,清代国子监沿袭明制。清朝光绪年间设立学部,各省设提督学政,简称学政,也称督学使者,别称学台,也称学院、学宪。

学政严格意义上说并非地方官、而是由皇帝亲自委任指派的官员,类似钦差的性质。学政调任各部院侍郎时,官居从二品;任大理寺、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时官居三品或四品;任翰林院修撰编修侍读侍讲,官居五品或六品;任都察院六科的给事中,官居正五品。

可以看出,学政其实并无固定的品级,皇帝委任到哪个地方,就有对应的官阶品级赐给,基本上是有一定的任期,完成某个项目之后就裁撤了。但由于其由皇帝直接任命,因此有独立上奏的权力,因此各地方往往不敢怠慢。

  • 道台

道台即道员,是介于省、府之间的地方官员,清初官阶不定,乾隆十八年规定道员官衔一律定为正四品。道员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分守道、分巡道,一类是专责道员。有河道、驿马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等,有的地方单设,多数为兼任。

分守道就是布政副使,协调省布政使与地方各府之间各种关系,一个分守道可以下辖一至多个府不等。分巡道是按察副使,功能与分守道类同,但拥有密折奏事权,所以往往实质的权力超越了知府。专责道员是负责某道的主管,类似项目经理。

  • 府台

府台即知府,东汉时期称州牧,隋代称为刺史或太守,唐宋时正式设立与知州平级的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代正式称之为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职责。

清朝的地方官僚系统为省、府、县三级,知府的官衔为从四品。而知府作为一府之长,在上需秉承巡抚、布政使等省级官员的命令,在下又需领导县级官员来推进各项工作。清朝的知府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后又增设铺长、承发房。

  • 结语

清朝的官僚系统虽无明文规定,但一般将总督称为制台,巡抚称为抚台, 布政使称为藩台,按察使称为臬台,负责各级学政的称为学台,治理一省之内各道的官员称为道台,知府称为府台。而制台偏重于地方军事,抚台偏重于地方民政管理。

2021/2/26

我是秦砖汉瓦里的拾荒人,感谢阅读,人走留香,点个赞呗,不胜感谢!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什么职位?

制台,也叫制军,是总督的雅称,清代为正二品大员,相当于今天的大军区司令员,但也监管行政。

抚台,就是巡抚。巡抚在明朝是个派出机构,清朝逐渐固定了下来,驻扎在本省城内,负责一省的全面工作,二品官,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需要注意的是,清代早期河北有巡抚,驻真定府,后来废除后就没有了。

臬台,就是按察使的雅称,清代一省的司法总负责人,类似于今天的省政法委书记。

藩台,就是布政使,一省的主要行政长官,负责民政财政等方面,类似于今天的省长。

道台,道员的雅称,道是明清的一个特殊行政区划,介于省和府(地级市)之间的一个巡查机构,有负责监查的分巡道,有负责盐政的盐道等等。类似于今天的巡视员。

府台,就是知府,一个府的最高行政长官,类似于今天的市委书记。知府在当时雅称还有有太守、郡侯等。

学台,就是学政。一般由中央官员充任,主管一省的教育工作,主要负责地方上的考试、生员的考核等。

除此之外,还有州的长官知州,县的长官县令。府县的行政副职、属官还有同知、州同、照磨、推官、经历、县丞、主簿等,教育类的教授、教谕等。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什么职位?

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这些都是清代对部分地方官员的尊称,涉及到上至省,下至府的地方主官。可以说,若是了解了这些官职,基本也就了解了清代的地方官制大概的模样。

制台

清代,将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制军”等。首先,总督这个官职本身的品阶为正二品,但因总督职责重大,对清朝稳固地方的统治尤为重要,所以当时清代往往会额外给予担任总督的官员一些其他的官职,以此让他可以更加顺利的节制地方。如此,有时就会出现任总督者会被授予一些比总督这个官职的品阶还要高的官职,因此清代任总督者,他的品级有时往往就会高于正二品,可能是从一品,甚至是正一品。

康熙三十一年,定总督加衔“由各部左、右侍郎授者,改兵部左、右侍郎;由巡抚授者,升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即六部左右侍郎升总督者,加授兵部左或右侍郎衔;巡抚升总督者,加授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此时,因总督所加之职皆为从二品或正三品衔,所以此时任总督者,他的品阶不会有超出二品的变化,是为正二品。

乾隆十三年,定“大学士兼管总督者仍带原衔”,即允许在大学士外任总督时,带大学士衔。这时,总督的品阶开始有了变化,因大学士为正一品或从一品官职(三殿三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因此此时若是官员以大学士的身份任总督,那么他的品阶就不是正二品,而是从一品,甚至是正一品。

乾隆十四年,定总督加衔“改授右都御史衔,其兵部尚书衔由吏部疏请定夺”,即无论何职升迁至总督,俱授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若要加授兵部尚书衔,则需特恩。因此时任总督者会被加授从一品都察院右都御史或兵部尚书衔,所以此时任总督者,他的品阶就为从一品。

嘉庆十四年,定总督加衔“以二品顶戴授者兼兵部侍郎衔,俟升品秩再加尚书衔”,即二品顶戴以下官员升至总督后,则加授兵部侍郎衔,若日后要升,则加授兵部尚书衔。此时,因嘉庆定二品以下官员升总督者,一般加授兵部侍郎衔,由此此时任总督者也就多为正二品。

综上所述,清代任总督者,其品级是根据其所加之官职而定的。正常情况下,因总督职务的特殊,任总督者都会有加衔,但是因总督所辖地区有轻与重之分,皇帝对任总督者也有信与不信之分,所以每个地区的总督其所加之官职的品级也是不一样的。

而据《清史稿》可知,有清一代,自雍正元年始,九位地方总督被明确规定会加从一品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只有东三省总督、两江总督、陕甘总督这三位总督,其他六位总督则未有定制,一般只加授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至于为何只有东三省、两江、陕甘总督会加衔从一品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主要是因其所处的位置对清廷而言,尤为重要。东三省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是命脉所在;两江是清朝的赋税重地,全国三分之二的赋税出自两江;陕甘是清朝的边疆要地,清朝所面临的外患,基本都在陕甘边界。

当然,无论总督是正二品,还是从一品或正一品,他都是清代地方上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官员。“掌釐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清代的总督是一省或数省的最高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比如两江总督,他就是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最高长官;四川总督,他就是四川的最高长官。当时,地方上至巡抚、提督,下至知县、千总,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总督都有权节制,可谓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除此,有些总督更会兼任所驻省份的巡抚一职,直接管理一省的军政、民政、赋税、科举、刑狱、盐漕和粮饷等事务,比如四川总督兼任四川巡抚、闽浙总督兼任福建巡抚,而这些兼任巡抚的总督,其权力就更是大。

抚台

清代,将统辖一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巡抚”,尊称为“抚台”。首先,巡抚品阶为从二品,但同总督一样,自雍正元年始,巡抚也会有额外的加衔,且也会因加衔升至比从二品高的品阶,升至从一品

雍正元年,定巡抚加衔“由侍郎授者,改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衔;由学士、副都御史及卿员、布政使等官授者,俱为右副都御史;由左佥都御史或四品京堂、按察使等官授者,俱为右佥都御史”,即由侍郎升巡抚者,加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衔;由学士、副都御史及卿员、布政使升巡抚者,加右副都御史衔;由左佥都御史或四品京堂、按察使等升巡抚者,加右佥都御史。

乾隆十四年,定巡抚加衔“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其兵部侍郎衔,疏请如总督”,即只要不是由侍郎升至巡抚的,其余皆加授右副都御史,同时根据其所辖之地的实际情况,决定其是否要加兵部侍郎衔。

同时,自乾隆开始,清廷会在一些比较重要或是需特别关注的省份,加该省巡抚从一品提督衔,如嘉庆八年,安徽巡抚加提督衔;乾隆八年,山东巡抚加提督衔。因此,这些加了提督衔的巡抚,他的品阶就变为从一品。

清代,巡抚是地方上除总督外,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地方主官。“掌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覈群吏,会总督以诏废置”,巡抚执掌一省的军政、民政、刑狱、吏治、盐漕、赋税、科举和粮饷等事务,可节制自布政使、提督以下的全省官员。

同时,需注意的是,总督虽可节制巡抚,但巡抚同样也可以节制总督,总督、巡抚皆有直接向皇帝单独上奏的权力,两者并非是上下级关系,而是相互牵制,又相互监督的关系。想来也是,清廷肯定是不容总督在地方一家独大的,继而威胁到中央朝廷对地方的统治的,肯定是会再找一个人去牵制总督的,由此巡抚能钳制总督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臬台

清代,将主管一省刑法的长官称为“按察使”,全称“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尊称为“臬台”。

按察使品阶为正三品

按察使一职,由宋代提点刑狱演变而来,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公、检、法机关,是为一省司法长官。

清代按察使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所至录囚徒,勘辞状,大者会藩司议,以听於部、院。兼领阖省驿传。三年大比充监试官,大计充考察官,秋审充主稿官”,主管一省刑名按劾,并带有监察地方官,澄清吏治之责,同时会试时充任监试官,监督会试公平的进行;大计(对地方官进行考核,每三年举行一次)时充任考察官,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秋审(清代死刑案件的复核制度)时充任主稿官,负责拟定判决文书事宜。

藩台

清代,将主管一省财赋和人事的长官称为“布政使”,全称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尊称为“藩台”。

布政使品阶为从二品

布政使一职,源于明代。明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撤销行中书省,而后在全国各地陆续置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由它们总领全国府、州、县,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都指挥使分掌一省民政、司法、军事,合称三司。

清代延续明制,由布政使主管一省财赋和人事,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布政使掌“宣化承流,帅府、州、县官,廉其录职能否,上下其考,报督、抚上达吏部。三年宾兴,提调考试事,升贤能,上达礼部。十年会户版,均税役,登民数、田数,上达户部。凡诸政务,会督、抚议行”,布政使的职责,首先负责承接上级指派的政务、法令,将其宣达到各府、厅、州、县,并督促其贯彻实施。其次管理府、州等各级官员,按期发放俸禄,考核其政绩,并将考核结果上报督抚。再是征收全省各地赋税,负责财政收支,统计全省各府户籍、税役、民数、田数等民事内容,将其上报户部。

学台

清代,将主管一身科举和教育的长官称为“学政”,全称“提督学政”,尊称为“学台”。

学政是没有品级的,带原衔品级

清代,学政非正式官职,只是临时性官职,类似于钦差,三年一任。“提督学政,省各一人。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属等官进士出身人员内简用”,清代的学政主要是从各部院侍郎(从二品),京堂(大理寺、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等,为三或四品京官),翰林院修撰编修侍读侍讲(五或六品),科(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正五品),道(都察院十五道监察御史,从五品),各部院郎中(正五品)等两榜进士出身(非进士出身不得任学政)的官员中选拔而出。

因此学政的品级不固定,有可能是二品,也有可能是五品,甚至是六品,比如清乾隆名臣纪晓岚,他当时就是以五品翰林院编修的身份,前往福建担任学政。

清代学政“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巡历所至,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升其贤者能者,斥其不帅教者。凡有兴革,会督、抚行之”,学政的职责,首先是主管一省的文化教育事务,当时只要是所在辖区有关教育的事情,学政皆有权管辖,比如儒学的管理,儒生学额的制定,儒学教授的升降等等。

其次,负责岁、科两试,清制定“各省学政一任三年,到任后第一年举行岁试,第二年举行科试”,童生通过岁试即可为秀才,岁试前三名可直接参加二年后举办的乡试,剩余则需参加科试,考试合格者方可继续参加乡试。再是巡视所在省的府州县,考核当地儒学的生员和教授学习、教学情况,好则奖,坏则惩。

道台

清代,将介于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称为“道员”,尊称为“道台”。

道台品阶为正四品

清代道员的职掌颇为复杂,或专责某事,或作为布、按副使。专责者有督粮道或粮储道(负责督运漕粮),简称粮道 ;管河道和河工道(负责河务),简称河道;盐法道或盐巡道(负责盐务),简称盐道。海关道(负责监督海关),简称关道等等。这类专职某事的道员,多数不单独设置,而是由当地同品级的官员兼任。

作为布、按副使有分守道(由布政参政、参议改置而来)和分巡道(由按察副使、佥事改置而来)。

分守道,最初只是布政使派驻于一府或数府,协助其执掌该地区钱谷,督课农桑,考核官吏的佐官。但是,在乾隆、嘉庆二帝的重用下,分守道不但拥有此前只有督抚才有的密折封奏权,还被加兵备衔,负责节制所辖地区的军队,自此之后分守道逐渐成为介于省与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掌一府或数府军政事务。

分巡道,同分守道一样,最初也只是协助按察使监督﹑巡察其所属州、府、县的司法和吏治等方面的情况,但是经过乾隆、嘉庆二帝的重用下,分巡道也逐渐成为介于省与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掌一府或数府军政事务。

府台

清代,将主管一府(相当于现在的市)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知府”,尊称为“府台”。

知府品阶从四品(初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从四品)。

清代知府“总领属县,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奸。三岁察属吏贤否,职事修废,刺举上达,地方要政白督、抚,允乃行”,掌一府之军政令,总领数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以上即为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的大概介绍。这些官员皆为地方主官,或掌一省或数省军政事务,或掌一府或数府军政事务,或掌司法事务,或掌经济事务,或掌教育事务,总之皆为地方高官。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什么职位?

凡是喜欢历史,或者看过清代官场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儒林外史》等的读者基本都明白这些。下面分别说一下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的情况。

一,制台

制台,是清朝总督的尊称。因为有直接管理军队的职权,因此,也有下属官员直接尊称他们为制军、大帅的。

总督一职,从明代开始设置。据说,一开始的时候,属于临时差遣,有管辖地方与管辖专务的不同,如总督某处军务或总督漕运等。

到清代的时候开始,正式成为一个固定的官职,总督地方最高长官,有的管辖一个省,有的管辖二到三个省。总理军、民要政,一般情况下为正二品官。如果是加兵部尚书衔,便是从一品。因此,总督一般是从一品到正二品。事实上,总督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已成清朝定例。

此外,另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专管河道或漕运事务。

在官场中,一般说的总督,是指管理一省或几省大权的官员,通称为“制军”、“制台”,尊称“制宪法”,省称“督”。最早与布政使、按察使合称“三大宪”。后来,布政使、按察使成为总督的下属官员。

在清朝地方长官里,总督(制台)是很大的官职,而且全国只有九个总督。比如清朝的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两湖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东三省总督。

过去说的封疆大吏,一般就是指制台(总督),类似于唐宋时的节度使。不过宋朝节度使,慢慢成了虚衔。

二,抚台

抚台,是巡抚的尊称。

由于有很多文学作品反映清朝的官场情况,受其影响,现在大多数人或许认为“巡抚”这一官职是明清时代的产物。

其实不然,“巡抚”之名,早在南北朝的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南北朝时,巡抚就已经初步具备了军事与民事这两项职能,时有派遣巡抚出巡边镇及赈灾抚民的情况。

到了唐代,正式设立巡抚为职官,并改巡抚为“巡抚使”。武则天时期,狄仁杰以冬官侍郎,任江南巡抚使。不过,在唐代只有三个人担任过巡抚使。到了宋代,巡抚使制度日趋发展,“巡抚”一词开始常常见诸于史籍,为明清时期巡抚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清代的巡抚,就是一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从二品。若加兵部侍郎衔,则为正二品。

三,臬台

提刑按察使的代称、尊称。唐初仿照汉朝的刺史制设立按察使。按察使的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代的省级公、检、法机关,由宋代提点刑狱演变而来。

清朝时,这个官职已经固定了下来,就是掌管一省的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比藩台(布政使)低一级,正三品,是总督、巡抚的下属官员,由巡抚任命。

四,藩台

布政使的代称、尊称。相当于各省巡抚的副职,犹如后来的副省长。

明朝时,藩台掌管一省的财政、民政。明初,沿袭元朝制度,于各地置行中书省。后来,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比布政使职位高。

清朝时,正式把布政使定为总督、巡抚的下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考核、任免。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从二品,由巡抚任命。

藩台的权力和工作如下:1、接受上级指派的政务、法令,传达到各道、府、州、县。督促其贯彻实施。2、管理道、府、县等各级官员,按期发放俸禄,考核政绩,上报总督、巡抚。3、负责征收全省各地赋税,负责财政收支。统计全省各道、府、县户籍、税役、人口数、田亩数等民事内容。4、对各道、府、县官员考试。

除此以外,一般的各省设有三个衙门,分别是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品级不同。都指挥使负责指挥军事,很少参与地方政治,故很少提及。

在清代,藩台(布政使)尽管是抚台(巡抚)的副职,但实权很大,清末地方上所谓的卖官鬻爵,主要是由藩台衙门实际操作。

《官场现形记》第4回“白简留情补祝寿 黄金有价快升官”:

且说这位藩台大人,自从改定章程,划一不二,却是“臣门如市”,生涯十分茂盛。内中便有一个知县看中一个缺,一心想要,便走了藩台兄弟的门 路,情愿报效八千银子。藩台应允,立时三面成交。正要挂出牌去,忽然院上传见,赶忙打轿上院。护院接见之下,原来不为别事,为的是胡巡捕当了半年的差,很 献殷勤,现在护院不久就要交卸,意思想给他一个美缺,无非是调剂他的意思。不料护院指名所要的那个缺,就是这位藩台大人八千两头出卖的那个缺。护院话已出 口,藩台心下好不踌躇。心想:“缺是多得很。若是别一个还好,偏偏这个昨天才许了人家,而且是现银交易。初意以为详院挂牌,其权仍旧在我,不料护院也看中 是这个缺,叫我怎么回头人家呢。”

对于藩台卖官的事,制台(总督)、抚台(巡抚)两位上司,一般都是睁一眼、闭一眼,假装不知道。当然,藩台卖官所得,也不可能一个人独吞,制台、抚台都会有好处。假如制台、抚台个人收了某位候补官员的钱,也会给藩台通气,藩台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因为不管是制台,还是抚台,都得经过藩台衙门,才能任命某人官职。由藩司衙门挂牌,就像现在的任命公示。所不同的是,只要公示出来,就算任命了。比如“命某某人署理某某职位”,这是清代官场程序。

五,道台

清朝的道台是巡抚(省)与知府(市)之间的地方长官。

在清朝时期,道台也叫做道员,在清朝初期的时候,道台的官职品级不定,到了乾隆十八年的时候,才把道台的官阶品级统一定为正四品。那时,在各省都设有道台这个官职,有专门监管一省粮食的督粮道台,简称粮道,也有负责河工修建的道台,叫河道。道台这个职务,大多时由一个地方的长官兼任,比如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和茶马道,一般都是由当地相同品级的官员来兼任。

总之,道台,就是协助总督、巡抚及藩台、臬台等长官监督、管理下属地方政务。由藩台(布政使)派出的道台,叫守道;由臬台(按察使)派出的道台,叫巡道,两者合称巡守道。此外,还有按照专门行业、领域划分的道台,比如粮道、盐道等。

道台,原先是个临时性派遣官员,到了清朝乾隆十八年,才将道台正式设置为一级地方行政长官,正四品。

六,府台

知府的代称、尊称,州府行政长官。州府掌管一府之政令,管辖所属各县,宣布国家政令,治理一府之百姓,审结讼案,考核所属各县长官,征收赋税钱粮等,都是其职责范围之事。知府,类似于现在的市长。

七,学台

学台,是指国子监与国子学合一,清代国子监沿袭明制设立的一个专门管理一省教育事业的最高长官。也称学政,或督学使者,别称学台。

八,关于上述官员的品级

上述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官员里,制台无论是品级,还是权力、管辖范围,无疑都是最大的。

制台(总督),按照清制,是从一品到正二品。不过按惯例,都加兵部尚书衔,为从一品。

抚台(巡抚),按照清制,是正二品或从二品。不过按惯例,都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

藩台(布政使):从二品。

臬台(按察使):正三品。

府台(知府):从五品。

道台:正四品。

学台:学台的品级不好揣测,一般由上面指派。原来是什么级别,下来以后,品级一般不会改变。也有从地方上学界影响特别大的人物里产生,这样的人尽管影响力非常高,但品级一般也就不会太高。

九,特别说明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各省总督(制台)、巡抚(抚台)、布政使(藩台)三者的关系。无论从品级上看,还是从职位上说,总督大于巡抚,这是肯定的;总督有节制巡抚的权力。但这个“节制”二字很有意思,理解为管辖、领导也可以,但无论是总督,还是巡抚,都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二者的关系历来就非常复杂、微妙。在清朝,巡抚一般对总督都比较尊重,视为上级。但这种尊重,是建立在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基础之上。因为,无论是总督,还是巡抚,都有直接上书皇帝奏事的权力。

而布政使(藩台),相当于巡抚的副职。是巡抚直接任命的官员。在行政上,尽管从属于总督、巡抚,但直接受巡抚领导,总督很少直接给布政使下达命令。假如总督给布政使下达的命令不损害任何人的利益,布政使也会乖乖执行;如果总督下达给布政使的命令损害了巡抚和自己的利益,布政使一般便会“打太极”,阳奉阴违,口是心非,表面上毕恭毕敬,但实际上不一定会真的执行。

因此,在地方上,总督和巡抚各有各的衙门,在平时基本上都能够相安无事,和睦相处。矛盾之处在于,巡抚掌管地方行政大权,总督比巡抚官位高、品级大,自然有时也想在财政、赋税上捞上一把,这就和巡抚的职责范围难免发生一些冲突。但专门落实管理财税、人事任免的布政使(藩台)却是由巡抚任命的自己人,因此,总督想要强制性地在财税方面插上一脚,也是不太容易的。

然而,如果是和平年代,为了大家和平相处,不生事端,巡抚们一般也都不愿意和总督发生直接冲突,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人家比自己职位、品级都高。故此,巡抚们一般也不会“得了便宜卖乖”。为了平衡关系,不至于把关系闹僵,巡抚们都会在“岁例”(好处)上给总督孝敬一份,以求得大家相安无事。

假如是在战乱时期,总督由于是“大帅”,有直接管辖军队的职权,巡抚都会乖乖地听命于总督。毕竟“印把子抵不过枪杆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或许也是朝廷有意安排的这种局面,意在相互牵制、掣肘,避免有些地方官员权力太大,在地方上做大做强,尾大不掉,形成法外之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