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风华》朱棣与建文居然见面了,历史上朱棣到底有没有找到建文?

我记得在历史上朱棣就一直没找到建文。到底哪一种说法是真的?

由汤唯、朱亚文等主演的历史剧《大明风华》,讲述了主角孙若微从靖难遗孤,一步步的成为了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到最后成为太后的故事,虽然主要讲述的是孙若微,但是因为她和当时的皇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也会带到明朝的皇室的戏份。

大明风华用明宣宗朱瞻基的回忆,将背景瞬间带回了燕王朱棣率领大军攻入都城南京的时候,都城南京因为战乱而满目疮痍,虽然燕王朱棣大军的节节深入,很快就要攻入皇宫内院之中,皇宫内院的人纷纷逃跑,谋求生路。

建文帝朱允炆在燕王朱棣的大军尚未找到自己之时,用剃刀削去了自己的头发,逃往了别处,燕王朱棣在经过一番找寻之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为了稳固住自身的地位,将忠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官员全部屠杀,之后没过多久,朱棣称帝,史称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建文帝朱允炆,最终成功的见到建文帝朱允炆,只不过这个时候的建文帝朱允炆是以僧人的形象出现,身边还有两位带刀的暗卫保护着他。

建文帝朱允炆与明成祖朱棣见面后进行了一番交谈后,最终选择了冰释前嫌,不过这样的情节看看就好,毕竟是影视剧,但凡是影视剧都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存在,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历史。

公元1402年,随着靖难之役的战局不断的深入,燕王朱棣率领大军很快的打到了长江北岸,而这个时候的建文帝朱允炆,在战局接连失败后,选择了燕王朱棣谈判求和,建文帝朱允炆将庆成郡主作为谈判代表,用割地求和的条件,与燕王朱棣谈判求和,不过被燕王朱棣拒绝了。

历经一个多月的时间,燕王朱棣率领大军成功的抵达了都城南京的金川门,这也是都城南京最为重要的城门,谷王朱橞和李景隆见朝廷败局已定,选择归降燕王朱棣,于是在之后打开金川门迎降,都城南京就此攻破。

因为有谷王朱橞和李景隆的配合,使得燕王朱棣率领大军,很快进入皇宫之后,在进入皇宫之后,燕王朱棣的大军与皇宫内院的人们,又进行了一番混战,死伤无数,之后皇宫的一场大火,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燕王朱棣立即叫人前去灭火,经过一番努力,最终成功的扑灭大火。

在大火被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三具遗体残骸,由于烧的太焦,已经不能够准确的辨认,不过具当时的皇宫中的太监回忆说,这三具遗体残骸,分别是建文帝朱允炆和皇后马氏,以及长子朱文奎的,不过因为遗体残骸已经无法辨认,不能够就此证明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遗体残骸,自此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就成为了谜案,一直存有多种说法。

有的说建文帝朱允炆出家为僧了,还有的说建文帝朱允炆当了道士,虽然都有相应的证据,不过最后这些证据还是都被一一推翻了,不过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一直追寻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的表现,也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事实。

按照真实的历史来说,明成祖朱棣用尽半生的时间,都没能找到建文帝朱允炆,至少表面上是这样,也许明成祖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私下里见过面,只是史书上没有记载了,不过即便是见面了,也不可能会像大明风华里演的那样,最终冰释前嫌。因为这两人之间的恩怨太深,并不是短暂的见面能够冰释前嫌的。

《明代风华》朱棣与建文居然见面了,历史上朱棣到底有没有找到建文?

《大明风华》中,朱棣与建文帝见面了,这事其实很靠谱。

当然无论正史野史都是无法记录这一幕的,因为它回避不了一个实质性问题,那就是见面后,朱棣和建文当如何自处?

《大明风华》其实按照几个已经被很多人都认为合理的逻辑来叙事铺排的。那就是,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目的就是为了找建文;建文帝就在福建,而且甚至还有一个专门和朱棣对抗的地下组织联络处。还有就是姚广孝知前知后,知道建文的下落,甚至知道朱瞻基的命运。

但是有一个很幼稚的逻辑,既然连锦衣卫都知道建文帝在福建,朱棣又何必让郑和六下西洋?

其实剧中这些逻辑都是我们现代人对建文下落的探寻结果,以及对朱棣寻找建文的猜想。

总体逻辑基本符合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的逻辑。由于《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我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在一个深夜,胡濙不远千里赶回求见朱棣,朱棣原本已经睡下了,但听见胡濙回来了,立马召见,谈了很久。因此必然是建文的下落有了了结。

但究竟是个什么结果,《明实录》并没有给我们答案。

但是到了2008年,历史再次给出了最接近可能的答案,那就是建文帝在福建,并且是以僧人的身份离开的人世。

2008年,在福建宁德金涵乡发现了一处后经鉴定为明初的一处古墓,墓中竟然发现了有象征皇室的龙头和纹饰,与明皇陵纹饰极为相似。疑似明皇陵出现在福建深山,这是相当不寻常的事情。

更有价值的是在古墓舍利塔碑上,刻着的“御赐金襕佛曰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这几个字非常有内涵。“圆明大师”的意思是“明朝创始人”,也就是暗指朱元璋,朱元璋的“第三代”,暗指建文;“沧海珠”指天下唯一正宗,这同样指向建文。

而这碑最有可能是谁立的呢?“御赐”又说明了很多问题。

朱棣或许真的和建文见过面,即便没见过面,也通过其他人沟通谈判以后达成了共识。

那就是朱棣继续当他的皇帝,建文继续当他的和尚,并且不对外透露自己还活着的信息。而暗中实际上受到朱棣的照顾,毕竟还是一家人的么。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明代风华》朱棣与建文居然见面了,历史上朱棣到底有没有找到建文?

永乐帝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有没有见面?众多考证数据迹象显示,绝没有可能!

这有什么依据吗?

有!

谁能想到,大西南深处的一座悬崖绝壁之上,刻着像画不像画,像字不像字的“外星文字”,几百年来无人能解,当地人纷纷传说和埋藏的宝藏有关,而一个材料工程师用了十年时间,发现了其中的奥妙,竟然深藏着明朝皇帝的一段爱恨情仇。

真相让人唏嘘不已!

事实上,后世学者反复研究后,发现了建文帝多个藏身之处,已经粗略地形成了他的出亡大致路线图,就是:

南京—→湖南—→福建—→四川—→贵州-→青海。

隐匿藏身地指向→贵州, 而最终归隐处却是,青海“皇家寺院”。

关于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的学者数十年如一日地穷追不舍,乐此不疲,在近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并且形成了多个接近真相的版本。

而这些学说综合起来,却都越来越多地指向一个事实,建文帝活着,却是在东躲西藏的逃亡生涯中度过了一生。

那么,是不是可以确定,朱棣就没找着建文帝,而建文帝却无奈地活着呢?

事实上,能确定结果的却是在多年以后,在贵州大山深处的历史难题之谜被破解后,这些困扰人们五百多年的秘密才有了更清晰地解释。

建文帝狡兔三窟,和永乐皇帝捉迷藏?

《大明风华》虽然安排了朱棣与朱允炆的会面情节,但不能不说,这是编剧按照剧情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合理的艺术创作,作为影视剧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影视的艺术加工等创作行为和历史划上等号,那就不对了。

根据明史记载,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死于宫中大火。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史学界的认同。

近年来,更多的证据却指向一个事实,他还活着。

活着,有无数证据,这不是问题。问题是他如何活着?在哪里活着?

种种迹象表明,即便建文帝的确活着,可他依然处于隐居状态,从来没有公开身份,这才是造成后世对其隐匿身份有了各种猜测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随着对建文帝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各地不断有新的证据发现,对他的隐居生活有了更多的说法。虽然有了更多的证据都指向支持“和尚说”,但他究竟隐居于何处,成了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

目前,关于建文帝的隐身之处,有多个版本。

一是湖南说,二是福建说,三是江苏说,四是贵州说, 五是四川说,六是青海说。

这些版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究其原因,建文帝在多地短期逗留,名为“避难”,实则担心行踪暴露。一旦有风吹草动,就溜之大吉。而为了防止被朝廷发现行踪,甚至使用冒牌的建文帝瞒天过海,这就让他所途径各地虽留下了不少蛛丝马迹,却真真假假,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真假莫辨。

为什么找不着?建文帝藏身之处太隐秘?

建文帝既然活着,为什么得不到史书的相关明确记载呢?

又为什么没有确凿的藏身之处的相关记载呢?

他究竟藏身何处?

历史记载,假冒建文帝的情况时有发生,永乐帝却很难找到可靠的线索!那些所谓的蛛丝马迹都变成了无数个诱饵和烟雾弹,让人一头雾水,不知建文帝所踪。

他究竟藏身何处?

答案,答案,哪里寻找?

一代代学者,为解开这个历史谜团,皓首穷经,倾注了无数心血和热情,期待尽快解开这个困扰后人数百年的历史之谜。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叫徐作生的上海学者,发现了建文帝出行的历史遗迹,并在其后数年出版了专解中外历史重大悬案的专著,他的名声大作,当时学界对其研究进行了肯定,大有盖棺定论之势。

原来,徐作生几十年来,一直以浓厚的兴趣,持之以恒地对这个重大历史之谜倾心研究、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他认为,建文帝“流亡西南”,过程中受到了姚广孝的保护,殁于永乐21年,长期隐匿并葬于江苏吴县“穹隆山”。

而针锋相对提出质疑的学者张一鸣,却大举反击,认为姚广孝不可能是保护人,建文帝死亡时间不准确,从而否定了穹窿山的说法。但他在结论中依然强调,“流亡西南说,暂难否定”。

至此,史学界对朱允炆的生死逐渐形成了统一共识,那就是,他逃出了那场杀戮,但去向成谜。这也成了很多影视剧热衷于创作他去向的话题。从此,结合史书论述,建文帝地道逃生、出家为僧的认识,逐渐占据了主流观点。

新的发现,让本已接近真相的谜团更显得扑朔迷离。

然而,随着上个世纪末年,一项重大的历史迷团的破解,朱允炆的去向有了新的研究突破,证实朱允炆和朱棣是没有可能见面的。

这项神奇的研究发现不但证实了朱允炆还活着,而且,对他的皇叔朱棣篡位一直耿耿于怀,至死都没有释然。这和大明风华的冰释前嫌,举重若轻的处理态度截然相反。

这个说法有什么根据呢?

原来,在我国贵州流传了六百年之久的红崖石刻终于破解了朱允炆逃亡之贵州隐居的事实和经过。

在被称为“红崖天书”发现珍贵石刻第一现场的贵州一个偏僻的山村,数百年来流传着一个“宝藏传说”。

因为此处地处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过去一直把该处石刻和历史上,三国诸葛亮大破彝人之地联系在一起,却无人能破解这个谜团。

上世纪末期,来自于上海的一个船厂的高级机械工程师林国恩,利用古文字学,结合图形的象形会意功能,终于解开了朱允炆的“天书”秘密。

通过“天书”的破解,一个惊天秘密被发现。

其一,建文帝自始至终都想恢复他的皇帝宝座。

林国恩认为,建文帝从天书中表达了“决不投降,报仇雪恨”并抗争到底的决心。

其二,天书表达了建文帝强烈的复仇意识和无可奈何的复杂矛盾心态。

其三,由于天书的过于晦涩难懂,并没有真正起到唤起人们跟随他一起复仇的行动。

这或许是建文皇帝意识到,木已成舟,回天无力,任何企图,已经无法改变既成事实的无限悲凉和凄苦落寞孤独的穷途末路的无奈现实。

其四,字里行间透露出建文帝,渴望重振山河的向往之情。

这就是流传了数百年、曾经无人能识得破的“天书”。

它完全按照“圣旨”格式书写,从右→左,采用了大小篆体、楷书,金文等多种字体,结合图画形式,落款是一个“鲜明的”“允”字。

它已经被业内专家确定为最接近原始的版本,他从古书中复制出来加以研究。

经过九年多的艰苦努力,最终找到了天书表达的本意。

原来,这是朱允炆找人镌刻写在红崖之上、讨伐朱棣的一份“讨燕檄文+诏书”。

其内容破解如下:

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讨金川门破,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须降服燕魔,作阶下囚。

允炆御制

有了这些发现,是不是就证明建文皇帝在贵州呢? 远不止于此!

还有更令人惊奇的发现。

这里有个村子叫,思京村!

你没有听错,就是思念京城的意思。这里的人自称是从南京迁移来的移民后裔。这难道只是巧合吗?

那么,还有比这个发现更神奇的,那就是这里的人们都喜欢跳一种舞蹈,当地人称为“地戏”。

地戏什么样呢?他们插着护背旗,舞动刀剑,你以为是京剧等传统戏剧?太像了!而专家考证后证实,这是流传了近六百年,于明朝初年诞生在“南京”的地方戏曲。

难道南京戏曲长了翅膀飞到了贵州?必定事出有因!没有这么巧的!

还有吗?真的还有?!

专家们在附近还发现了一块大石碑。碑文的描述让一切疑问悬念终于浮出水面。

就是这块大石碑,“石破天惊”,在思京村附近被人发现。上面清楚记录着“皇太孙建文帝避难此间”等若干文字。

这个证据发现,无疑证实了建文皇帝还活着,证实他躲过了宫中大火,那是掩人耳目的烟幕弹。趁着火灾,他躲过众人耳目逃了出来。

至此,林国恩破解的红崖天书,和石碑、地戏,自以及村落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让建文帝的归隐出浮出水面。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人们也还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坟墓。如果能找到,其它关于建文帝隐匿之处的学说都可以“寿终正寝”了。

而那块石碑或许当初就是设立在建文墓前,数百年间被人为移动到了思京村附近。以至于,再也无法找到建文皇帝的真实墓地了。

而自从林国恩的研究成果发布后,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和认同。尽管也出现了些许质疑的声音,但国家权威部门依然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还为此颁发了证书,权威媒体也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林国恩的研究表明,建文帝至死都向往着恢复他的江山,重新坐上皇帝宝座。

而且,他并不敢公开号令天下反燕,毕竟,朱棣的东厂西厂耳目众多,他唯恐逃之不及,所以,处处提防,处处小心。

在他的耻辱逃亡生涯中,无论是江苏、湖南、四川、福建等多地都成了他逃亡路上的暂居之地,他也成了一路上的匆匆过客。

这也恰恰印证了国内研究的众多学说都不能最终盖棺定论的根本原因。

建文帝的归隐之处,难道另有玄机?

既然,永乐帝在世和建文帝没有见过面,那是不是说,明朝皇室和建文帝始终没有建立联系呢?

近年来,在大西北的青海省发现的一座“皇家寺庙”却又隐含着另一个重要信息。

这个寺庙在当地是藏传佛寺,名叫瞿昙寺。它的建筑结构却是典型的汉式仿造紫禁城而建,有着“高原小故宫”的美誉。

寺庙主殿隆国殿竟然和故宫的太和庙几乎一模一样的仿造。

里面立着一个木牌子,牌子正面用汉藏梵三种字体写着“皇帝万万岁”五个字,背面的落款是明朝宣德年间,并且是几个署名太监建立。

更奇怪的是,壁画上,有个年轻的僧人在诵经,不但有随从,不远处还有兵将保护。有研究者认为,这个年轻的僧人就是建文帝!但只是猜测,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

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皇帝朱瞻基于1427年(宣德二年)修建如此豪华的寺院。

此时,距离建文帝1377年出生,相隔了50年。

距离建文帝1402年失踪,相隔了 25年,建文帝该有50岁了。

偏偏这时候,朝廷仿造故宫修建皇家寺庙,如果说和建文帝没有关系,简直又匪夷所思!

史料记载,明朝13个皇帝有7个皇帝为该寺发放勒令,如此大费周章,其中必有隐情。

或许,这里真是建文皇帝的最终归隐之处,但因朱棣篡位,其后世不愿张扬,秘而不宣罢了!也有人认为,这里是为明朝国师而建,即便没有找到建文帝,里面那块牌子还是大主持为感念皇帝的恩德而设。

这是不是暗示,宣德皇帝来过此地呢?各位,壁画上,年轻的僧人,是建文帝还是宣德帝呢?你怎么看呢?

总之,建文帝居无定所,永乐大帝终其一生也没有可能找到建文帝,而建文帝一生的梦想依然是恢复江山,重登皇帝宝座,而他们都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明代风华》朱棣与建文居然见面了,历史上朱棣到底有没有找到建文?

《大明风华》中,由于剧情需要,导演、编剧用创作想象力结合部分传说,将建文帝与朱棣的“见面会”搬上荧屏,不仅增添了文艺作品的艺术感,而且在逻辑上也能自洽,给人感觉好像就是真人真事。然而,事实真相,真的如此吗?

“靖难之役”中,朱棣带兵攻入南京城,宫中火光冲天。朱棣在宫中清剿数日,宫人、女官、内官皆被杀害,只有那些建文帝的政敌除外。朱棣最“挂念”的无疑是建文帝,但建文帝究竟何去何从,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建文帝被宫中大火烧死;有说建文帝已经逃之夭夭。

如果建文帝被火烧死,那朱棣可谓高枕无忧,也就没有见面的机会;如果建文帝活着跑走,那对朱棣的威胁就不小。

据说,南京失守时,建文帝看形势不妙,想到朱元璋曾经留下的一个盒子,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是度牒和一封信。信的大致内容是,朱元璋早就料到朱棣会谋反,朱允炆不是对手,因而为自己的孙子留下后路,让他出家当和尚。

于是,建文帝剃了发,带着几个随从悄悄出宫。走到河边,这时正有一条船在岸边等候,撑船的是一位道士王升。他对建文帝说,朱元璋托梦,让他在此等候。建文帝上船后,暂时脱离险境,开始了流亡生活。此时,南京城虽然失陷,但大片河山依旧是建文帝的地盘,他没打算抢回皇位,却一走了之,所以,建文帝的逃跑也被称之为“逊国”。

建文帝一行人,奔波于滇、黔、川、鄂、闽、浙之间,打尖而食,建庙而居,既要躲避官府追查,还要防备盗贼劫掠。

在永乐朝,朱棣一直没有停止对建文帝的搜查,他派胡濙四处寻找。永乐二十一年,朱棣讨伐蒙古,驻扎在宣府。有天夜里,朱棣已经休息,听说胡濙从南方回来,马上起床召见。胡濙报告了建文帝的行踪,朱棣得知建文帝并无复辟的打算,也就放心了。

随着朱棣、朱高炽的去世,建文帝的境况有所好转。到正统五年(1440年)时,建文帝因一个和尚出卖,被逮至京城。

此时,靖难之役已经过去40年,建文帝也遁入空门,对明英宗没有任何威胁。因此,朝廷对建文帝以礼相待,他被迎入西宫。建文帝入宫后,宫中人都称他为老佛。后来,他在宫中安享晚年,圆寂后葬于北京西山。建文帝的墓地,既无封土,也无植树。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在西域、福建、云南甚至南洋,都流传着建文帝的传说,但都没有确切证据。在明帝王世系中,建文帝也一直没有正式地位。

不论建文帝当时是否逃走,他跟朱棣的血海深仇已经结下,即使活着,两人也几乎没有见面的可能。

第一,朱棣与建文帝虽是叔侄关系,但在权力斗争面前,亲情与人性经不住考量。

龙椅只有一把,它是天下排他性最强的神器,谁都想坐上去,但坐上龙椅的人一定会千方百计排斥他人。为了龙椅,手足相残,亲人相互猜忌的案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秦有胡亥诛扶苏,唐有世民杀建成……

建文帝即使被拉下马,但他却是合法皇帝,只要他在世,就是一面旗帜,尤其在朱棣继位初年,有相当的号召力。朱棣要坐稳皇位,必须将建文帝除之而后快,管你跑到天涯海角还是遁入空门,只要你朱允炆活着,叔叔我的皇位就成色不足。

以朱棣杀伐决断的个性,以及对带有建文标签之人的处置手段来看,朱允炆的行踪只要被他知道,必然难逃一死。

第二,建文帝不敢。建文帝皇位被抢走,他若活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他逃命都来不及,怎么可能有胆量,再入龙潭虎穴,去见朱棣叔叔?

第三,正史记载上面,建文帝下落不明;民间传说、野史笔记上,各有各的说法,但都是建文帝云游四方。

在不确定建文生死的前提下,朱棣肯定是找过建文帝,甚至传说连郑和下西洋都与之相关。如果朱棣真的找到,那些关于建文帝下落的传说,早就烟消云散。

秋媚说:当建文帝开始削藩,朱棣准备“清君侧”时,叔侄两就注定了你死我活,即使相见,那也是阴曹地府。建文帝一日下落不明,朱棣心里就是虚的,谁要他的皇位是篡的呢?

《明代风华》朱棣与建文居然见面了,历史上朱棣到底有没有找到建文?

当年朱棣起兵造反,建文帝朱允炆就跟人间蒸发一样消失了。这是朱棣的心头大患,所以朱棣派了胡濙寻找朱允炆,这一找就是二十几年。

朱棣作为皇帝,他是成功的。但是他的皇位得来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如果有一天侄子卷土重来,像当初的他一样把自己赶下皇位,那他不得死的很惨。于是朱棣一直派人在暗中寻找朱允炆,想要找到朱允炆,了结他的心结。

胡濙是朱棣一手提拔起来的,胡濙对朱棣很忠诚,胡濙一直在秘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后来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其实也是为了寻找朱允炆。

在一个深夜,胡濙求见朱棣,此时的朱棣本已睡下,却仍然召见了胡濙,只有一个可能便是胡濙带回了朱允炆的消息。

胡濙和朱棣汇报了情况,但这些消息只有他们两个知晓,后人有三种猜测。第一是朱允炆已经死了,而且胡濙找到了他的葬身之地。第二种是朱允炆被胡濙杀了。第三种是朱允炆已经阪依佛门,对朱棣没有威胁了。

《明代风华》朱棣与建文居然见面了,历史上朱棣到底有没有找到建文?

在《大明风华》中朱棣大军攻入南京称,建文皇帝朱允炆在朱元璋画像的指引下,剃度出家了,此后,朱棣又在剧中女主及其一帮人的筹划、安排之下,在一座寺庙中与建文皇帝相见,叔侄俩畅谈一番,在朱允炆表示对皇位没有兴趣之后,朱棣那颗忐忑多年的心忠于放下了,于是便放走建文皇帝,他也对天下人宣称建文已死,最后高兴的回宫了,哪历史上建文皇帝最后到底是死了,还是逃出京城,有没有和朱棣见面呢?

这个问题600年来一直以困扰着后人,尤其是夺其帝位的朱棣更是担忧。但是《明史》中说他在城破之时被烧死了,又说他化妆逃跑了,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明史·建文皇帝本纪》这明史是清朝人修的,他们也不知道建文皇帝去了哪里,因此记录的也是模凌两可,而《明太宗实录》也是说“阖宫自己焚燃”并有明确记载建文皇帝去那里。

另外,在明朝一位匿名人士撰写的《建文皇帝遗迹》中说:“朱元璋临终的时候,召见朱允炆并且给他留下一个盒子,要他遇到危险才能开启。初,太祖临崩,治命密敕一封柜,召太孙曰:「此柜不可妄启,汝若遇难时,速启视之,即无害也。」至是《建文皇帝遗迹》,因此,当朱棣大军逼近宫门的时候他就打开,上面写这如果他想生就剃度出家,从皇宫密道逃走,如果不愿意就只能自尽而亡,朱允炆选择了剃度逃了出去,而朱棣人京城继承大统当了皇帝。靖难师将逼,启视其柜,见一刀、一度牒,上有敕曰:「汝欲生,可将此牒投往它处为僧,后宫某处有密地可通。汝其不然,将刃自尽。」于是少帝竟削发以逃,天下之人实皆不知其生也。已而太宗文皇帝师入南京,继统皇极。《建文皇帝遗迹》

那为何要相信匿名纂写《建文皇帝遗迹》呢?因为他在文中称朱棣为太宗而不是成祖,由此可见这本书是朱棣去世,嘉靖皇帝以前写的,而朱棣时期又不许记录建文朝的事,所以这个人只能匿名写《建文皇帝遗迹》,之所不备后世承认,只因他不是官修。再加上《明史》记载:朱棣曾派户部主事胡濙,以寻找张三丰为名,暗访建文皇帝下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文皇帝是活着逃出宫了,对朱棣而言就是如刺在背不得安宁,朱棣只好掩人耳目宣布建文皇帝死了,能让其顺利合理的继承皇位。

既然朱允炆已经逃出了皇宫,朱棣就得拼命的找了,因此,如《大明风华》、《永乐英雄儿女》等影视剧中,总会演绎出朱棣找到建文皇帝,解决俩人之间的恩怨情仇。但有没有找到呢?有人认为找到了,依据记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胡濙在暗访十多年后突然在宣府,去拜见朱棣皇帝,此时朱棣已经睡觉,如若不是很紧急的事,他为何要在急着见朱棣并且打扰他睡觉,况且俩人一谈就谈到深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现在时间凌晨两点大多)。《明史·胡濙传》而朱棣听了胡濙的汇报之后心中疑虑解开了,“至是疑始释”。

因此,有人相信胡濙深夜长时间汇报,能让朱棣解开疑虑的事,肯定就是关于建文皇帝的事,但是要想两人见面估计是不可能,因为第二年朱棣忙着打仗,七月份死在了榆木川这个地方。可如果真是关于建文皇帝的,史书为何不让记载,朱棣为何不秘密告知他的子孙,到了正统年间有人还要冒充建文皇帝呢?由此,我觉得他们应该没有找到建文皇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