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仅十九岁就病死,他真是因为寻花问柳而染上不治之症的吗?
关于同治的死因广为流传的有几个版本,其中一种说法是说同治皇帝得了天花后由于身子过虚、抵抗力差不治身亡了。另一种看法是同治皇帝得了梅毒这种比较隐晦的疾病而死。还有人甚至分析过是天花和梅毒一起害死了同治皇帝。那么哪一种说法比较靠谱呢?
其实不管哪一种是对的,都与皇帝的身体素质以及私生活不检点有极大的关系。但是在清朝历史上,对待皇子教育的问题上清朝人是着实下了一番功夫的。一来清朝皇族是马背上打下来的江山,打猎和战斗早就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二来清朝皇帝子嗣众多,秘密立储制度迫使他们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来获得皇阿玛的赏识。但是等到同治皇帝这一辈之后可能就不一样了。
同治皇帝幼年丧父,两宫太后和咸丰留下的几位顾命大臣进行了激烈的角逐最终才把同治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同时同治也是大清朝最后一位一脉相承、父死子继的皇帝。
皇帝有当皇帝的好处,但是当皇帝的确也需要经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事情。试想一个六岁的孩子正是天真烂漫、多玩好动的年纪,平常人家的孩子都在玩耍,而小同治皇帝却要忍受孤独和寂寞。
咸丰还活着的时候,慈禧太后当时还是一个妃子。那时候她只求稳定自己的地位,忽略了对小同治的关爱。等到同治皇帝即位后,慈禧太后便更有恃无恐的利用它特殊的地位大肆敛财、敛权。
当时慈禧太后为了教育同治皇帝便给他选择了四位老师。这四位老师都是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的人物。慈禧太后特意叮嘱四位老师要严格对待同治皇帝,最后导致同治皇帝在吃饭的时候都要在书房吃饭,饭前和饭后都要上课几乎不存在偷懒的机会。除非到了太后生日和春节等节假日小同治才能放假休息。
同治并不是一个能坐得住板凳的孩子,经常调皮捣蛋。但是老师面对这样一个皇帝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管制他,或者向慈禧告状。但是六岁的孩子本来就能作妖,你再怎样管着他,也无法阻止他的玩心。
再就是同治皇帝身边也有一些小人,为了迎合同治皇帝的玩心经常诱惑同治皇帝。尤其是皇帝身边的小太监,他们一个个为了得到同治皇帝的欢心,不断地将年龄幼小的同治皇帝引向歧途。
慈禧太后面对这一问题只能采取更严厉的手段来干涉同治皇帝的生活。不仅要求同治皇帝每天的学习时间要足够多,还要时不时的抽查他的学习情况。如果在考察的过程中同治皇帝的学识不够,一定会严厉的责罚同治和他的老师们。而老师们在受到斥责之后只能更加玩命的让同治皇帝加班,这样同治皇帝的厌学心理就越来越严重。
同治皇帝和他的妈妈一样都喜欢看戏和唱戏,同治皇帝喜欢武打翻跟头,甚至自己也要上台前翻跟头。而且不顾及自己皇帝的身份,在剧中还要对唱戏的太监行礼。在这一点上之后的慈禧太后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不也是让太监穿龙袍唱戏了吗?至少在这一点上,同治皇帝是遗传了慈禧太后。
要说同治皇帝的私生活混乱,最后导致了身体虚弱,这一切多少也与慈禧这个当妈的有点关系。
慈禧在皇帝选妃选太后这件事上的过多插手最后导致了同治皇帝的崩溃以及出去找妓女为乐。慈禧太后希望同治皇帝能娶富察氏为太后,这样可以方便她摆布来监控皇帝的一举一动。而慈安太后又想立阿鲁特氏为太后,因为阿鲁特氏比同治皇帝大几岁,可以照顾他。但是同治皇帝却喜欢上了赫舍里氏的美貌,并且使用了一些手段获得了他心仪的女人。
婚后的生活原本十分幸福,但是由于同治皇帝的选择打乱了慈禧太后的计划。所以慈禧太后疯狂的找茬,秘密监视同治皇帝和皇后的生活。一旦同治皇帝过于和皇后亲热,慈禧太后便极力阻挠和冷言冷语。一直逼迫同治皇帝和慧妃接触,以便早日生下龙子争得地位。
时间长了同治皇帝难免对宫中的生活心生厌倦,于是在周围人的唆使下,开始流连青楼等低俗场所。
一开始同治皇帝做这种事情还害怕被别人发现有损自己的脸面,但是人一旦陷入了这种诱惑之中便忘乎所以,顾及不了别人的眼光了。
慈禧太后的眼线众多,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一方面慈禧虽然顾忌皇家的尊严,但是另一方面慈禧又贪恋权力。如果同治皇帝沉迷青楼这种场所能够放弃一部分权利,这对于有着权力欲望的慈禧太后而言反倒是一种快事。所以便没有在这件事上采取了严厉的措施,这也为后来同治皇帝的病体埋下了隐患。
这样的状况直到有一天终于被打破。这天同治皇帝发现自己身上长了红斑,而且四肢无力,走不动道。连忙叫御医前来诊断,御医发现这种病情不一般,身上也不痒,一定另有隐情,于是叫来了外科大夫一起前来为皇帝治病。
当时宫中盛传皇帝得了天花,外边的人也有说同治皇帝得了梅毒。人们便对御医的行医手段进行了猜测。一些人认为同治皇帝被御医当做天花治疗,其实御医心中清楚同治皇帝得了梅毒,但是碍于皇家尊严,绝口不能提,只能错医。
但是在翁同龢记载的史料里边却多次提到,同治皇帝有可能得了天花而死。并且提及了身上长痘痘的病症。如果是梅毒的话,36天皇帝就驾崩多少有点难以让人信服。因此很有可能是后人为了黑化慈禧和同治皇帝而编造的一些史料,但是真实的情况往往不得而知。即便得了梅毒而死,也不会让外界所熟知。真实的历史往往随着皇帝的陵寝而永远埋藏在地下,等着后世的发现。
同治皇帝仅十九岁就病死,他真是因为寻花问柳而染上不治之症的吗?
同治皇帝载淳是怎么死的?历来关于这个问题说法不一。官方说是死于天花。野史笔记称其死于梅毒。
同治的老师翁同龢有写日记的习惯,而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1874年11月29日,同治在西苑游玩的时候着凉,然后就开始连日生病违和,10天后开始“反疹”,次日经过御医的诊断,确定是天花。
从12月9日到10日,同治被确诊以来,翁同龢从太医处得到的讯息、看到的药方确实是天花。翁同龢12月11日的日记中记录了同治的病情有所减轻,并且详细记录了所服用的药方。而从这一天开始,翁同龢每天都会进宫问安,回家后写日记的时候必定会详细记录医疗方案和药方。
12月16日,圣旨传令翁同龢与军机大臣、御前大臣进见。这是同治自得病以来,翁同龢第一次被召见,同时也是军机、御前大臣们第一次被召见,翁同龢见到了病重的同治,他看到了一脸疱疹十分密集,目光中流露出憔悴的样子。估计是这个景象吓到了老翁,以至于他彻夜不得寐。
同治皇帝如此病了一个月,到了次年1月6日,翁同龢再一次见到了同治。此时的同治已经卧病在塌,面容憔悴,疱疹结痂一半都没有脱落,看起来被病情折磨得十分痛苦。如此又诊治了6天,到了1月12日,19岁的同治皇帝载淳不治身亡。
同治皇帝之死,《清史稿》及其他官书都说死于天花,当代研究清史的学者,更具体地说他由于痘毒内陷,导致“走马牙疳”。
但是,当时私议盛传同治帝死于梅毒,是慈禧太后不知道是这种病,强行当做天花来治,愈治愈重,最终耽误了时间,一命呜呼。而这类私议其实并非物种生有,空穴来风。
同治皇帝确实私生活比较放浪,也存在微服纵淫的事实。他经常出宫找暗娼,毕竟著名的青楼妓院里有他的臣子们狎妓取乐。而参与到他这个事情中的人,不止几个小太监。他寻花问柳这个事情,翁同龢也是知晓的,只是老翁在日记里写的比较隐晦。比如同治连续半个多月都不上来上课。
同治皇帝寻花问柳的不轨行为,朝野乃至慈禧本人似乎都心知肚明,所以如果说同治得了花柳病,似乎也有可能。
但同治是否得了花柳,这个事情却并不一定是真的,因为所有记载之中,都没有这种猜测的依据,老翁的日记中也没有做这方面的暗示。所以笔者认为同治应该是死于天花。
不过,同治帝的死与其放飞自我的不检点行为不无关系。如果不是他常常夜间行动,夜夜笙歌,把身子掏空了,那么一个19岁的青年,一期旺盛的生命力,加上当时比较相对良好的医疗条件,是绝对不会被天花击倒。从日记上看,他患病之后的临床表现,有气虚肾亏的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为原创文章,请勿转载,原创不易,若您喜欢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是对笔者最大的支持和肯定!
同治皇帝仅十九岁就病死,他真是因为寻花问柳而染上不治之症的吗?
1945年,一伙盗墓贼在头目王绍义的带领下,掘开了清东陵里同治皇帝的惠陵传言这个19岁就驾崩了的少年天子死于花柳病。那玩意会传染,这伙人心生恐惧,谁都不敢第一个进入墓室
后来经过王绍义的一番忽悠,这些人信以为真,像被打了鸡血似的,一窝蜂冲进墓室,直奔同治棺椁而去
同治的棺材被打开后,这些人差点被那股恶臭味给熏死过去。据记载,同治死前痛不欲生,下身溃烂发脓,腰部溃烂出一个大窟窿,可以清楚看到里面的内脏……死状甚是恐怖
同治生前应该是已经感染了比较严重的性病,而不是他那强势的母亲慈禧对外宣称的天花
1861年慈禧的老公咸丰帝病死。作为咸丰唯一的儿子,年仅6岁的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在他的灵柩前继位,两宫太后慈禧、慈安垂帘听政到了同治17岁的时候,有两个皇后候选人供他挑选。最后同治选择了慈安看中的,大自己两岁的阿鲁特氏,而没有遂着母亲慈禧的心愿选择她看中的富察氏
(阿鲁特氏)
小兔崽子,居然不听老娘的,这让慈禧大为光火。不甘心的她常常会去干预这对小两口的生活
看到同治和阿鲁特氏稍有亲热便会大声训斥,让皇帝多去爱爱成为贵妃的富察氏
母亲的霸道让同治很是苦恼,但又无能为力,此时这个少年的内心是痛苦和压抑的。虽说他六岁登基,但只能算是个傀儡皇帝,权利都在两宫太后手里,准确的说在慈禧这个野心勃勃的女人手里攥着
在皇宫里,同治的情感得不到满足和发泄,年少而不懂自律的他常常借微服私访之名,跑到宫外去放飞自我。流连于花街柳巷感受快活人生,与青楼中的女子寻欢作乐。然而很不幸,他中招了刚开始,同治出现了下体红肿等不适症状,但是他并没有给当回事,继续在柳红花绿间醉生梦死
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桃花圣解庵日记》
1874年10月,同治病情突然加重,高烧不退,身上长满了红点。下体溃烂不堪,恶臭熏天,和晚期梅毒的症状十分相像
太医向慈禧禀告了同治的病情,慈禧吩咐按天花之症加以治疗。宫里的太医可都是一流的名家,他们当然知道同治得的是梅毒这种恶疾且没有治愈的可能
但是皇室是要颜面的,如果将实情说出去,那就成了天下第一大丑闻,脑袋肯定是保不住了。为了保命,太医们只得按造慈禧的旨意用治疗天花的方法医治同治同治驾崩后,清朝官方给出的说法是,他是死于天花。一个19岁的大小伙子,还是个天子,那么多医术高超的太医,怎么就突然暴毙而亡,说没就没了呢?同治到底因何而死?民间对此是众说纷纭,迷雾重重
同治之死,他那强势的老娘慈禧自然是脱不了干系的。全盘超控自己孩子的生活,使得同治有了叛逆的性格,也造就了自己的凄惨下场!
家和则国兴,慈禧这个老太婆着实是祸国殃民,自己的孩子都间接因为她而送了命同治皇帝仅十九岁就病死,他真是因为寻花问柳而染上不治之症的吗?
江湖传言,大清同治皇帝恢复出宫只为一亲某名妓之芳泽,而且不久之后,身染花柳病,不治而亡。但是,同治皇帝真的是因为花柳病而死吗,江湖传言可能仅仅是传言而已。
(同治皇帝像)
在这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下天花。天花是一种非常烈性的传染病,可以说是古时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甚至可以把只一两个字去掉。主要是从来没有感染过天花或者是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都会,有可能被感染到,但是天花一经治愈之后,就可以终身免疫,不过可能会留下一些后遗症,比如说原来起痘的地方会变成麻子。像千古一帝康熙大帝,就曾经被人推测,小时候长天花留下了满脸麻子。
(天花后遗症类似)
清王朝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正好是天花肆虐的一段时期,满清贵族们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对于天花的恐惧是明显可见的。比如在顺治时期规定,一旦发现民间有患有天花的老百姓,就要把它驱逐到城外40里之外,以防止传染的可能。而且,抱着宁可错杀1000,不可放过一个的思想,凡是浑身发热或者是身上生癣的人,也被强制驱赶出城。导致无数下层贫苦老百姓,在城外无依无靠,抛尸道路两旁。
到康熙时期,康熙皇帝比较开明,引进了西方种牛痘的技术,使得满清贵族上层在与天花斗争的时候,不至于手足无措。雍正时期,甚至多次下发上谕说,满洲、蒙古的王公贵族以及官员子弟,凡是没有得过天花的,都必须种痘,相当于打疫苗了。
(接种牛痘)
再说回同治皇帝的死。
几十年前,清史专家们,就在清代的档案文件中,发现了一份叫做《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的小册子,其中详细的记录了,同治皇帝,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下午开始得病,一直到十二月初五病死,这37天内的用药情况。经过分析,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同治皇帝,是死于天花,而非江湖传言中的花柳病。
《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
比如,这本小册子中,记录,同治皇帝得病第2天的症状是“头面周身疹中夹杂之痘粒透出”,明显是起天花的症状。还有十一月初七的诊断记录中有“毒盛气滞之重险痘症”。到了十一月十九日,同治皇帝得天花没有好转,反而病情加剧,册子中记载“湿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漫流脓水,腿疼痉挛,头项胳膊膝上,发出痘痛肿痛”。之后的记载就不再说了,总之就是了,因天花全身起痘,并且全身的痘逐渐破裂,全身流脓(画面真的难以想象),而且由于同治皇帝本来身体就弱,又引起各种并发症。到十一月三十日,同治皇帝已经神志不清,失去知觉奄奄一息。终于熬到十二月初五,大清同治皇帝,龙御归天。
从这份十分详细的记录,完全可以证明同治皇帝,绝对不是因为花柳病而死,而是因为天花而死。
同治皇帝仅十九岁就病死,他真是因为寻花问柳而染上不治之症的吗?
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官方记载死于天花,而野史却言之凿凿地说他死于梅毒,同治的老师是翁同龢,他有写日记的习惯,在日记中反映出:1874年11月29日,同治帝在西苑游玩的时候不小心着了凉,然后就开始生病,而且一直诊断无效,持续加深,10天后开始“反疹”(术语),第二天经过御医的诊断,确定皇帝犯了天花病。
翁同龢从太医处得到的信息,以及他自己看到的药方都证明皇上确实得了天花病;到了第二年1月12日,19岁的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医治无效,英年早逝了,《清史稿》及其他官书都说皇帝因天花病而驾崩。
私下还有这样的传闻,其实年轻的同治帝死于梅毒,但,无知的慈禧太后并不知道是这种病,叮嘱太医强行当以天花病来治疗,所以愈治愈重,最终一命呜呼。
死于梅毒一说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置信 ,是因为同治皇帝私生活确实比较放浪,而微服出宫,于色情场所纵淫也不止一次两次了;经常出宫买春的对象是娼妓,这难保其性生活的清洁卫生,而当时北京著名的青楼妓院里也有他属下的臣子狎妓取乐,所以他参与其中是有可能的;知道这事的不止他身边的几个小太监,对于皇上流连花街柳巷,身为帝师的翁同龢也应该是知道的,只是他在日记里表达得委婉含蓄,他曾隐晦地记载了同治连续半个多月都不上来上课的事实; 所以,说同治得了花柳病并非空穴来风,可能性很大!
得了性病无正史料佐证,但可以推断出同治帝的死与其私生活不检点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他不押妓嫖娼,夜夜笙歌,导致身体孱弱;一个19岁的青年,正是生命力旺盛的时候,怎么也不会为临时着凉付出生命,纵使真是天花,对当时皇宫中的医疗条件来讲,也不是不治之症,怎么得病一个多月就去见了咸丰帝了呢?
同治皇帝仅十九岁就病死,他真是因为寻花问柳而染上不治之症的吗?
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刚刚大婚未满15个月、亲政未满一年的同治皇帝驾崩于养心殿(实在不容易,总算有位皇帝正儿八经的死在紫禁城了),年仅19岁(不管怎么说,同治皇帝还是创造了一个记录——寿命最短)。关于同治皇帝“英年早逝”的原因,清朝官方给予了这样的说法:
本年十一月适出天花。加意调摄。乃迩日以来。元气日亏。以致弥留不起。岂非天乎。
这就相当于宫廷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告诉天下臣民、民间创作者,尤其是带有反清思想的文人学者:同治皇帝和顺治皇帝一样,死于天花恶疾,都别乱猜、别乱传,更别瞎写,以免后世产生误会。
《清史稿·穆宗本纪》对于同治皇帝的驾崩过程,也有着大致记载:
十月己亥,上不豫;十二月辛未,上疾大渐,崩於养心殿,年十九。
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日理万机”的同治皇帝终于病倒了;十二月初五,同治皇帝驾崩于养心殿。
关于同治皇帝驾崩当天的情形,翁同龢在其日记——《翁同龢日记》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
腰间溃处如碗,其口在边上,揭膏药则汁如箭激。气腥,漫肿一片,腰以卞皆平,色微紫,视之可骇。
腰部溃烂,腥臭无比,用药已经于事无补,全身上下呈现紫色!
注意,这是天花发展到最后阶段的正常现象,但因其和花柳病的发展趋势极为相似,再加上同治皇帝在位期间的荒唐表现,野史笔记、民间传闻开始对同治皇帝的死因予以另类描述。
《清代野记》对于同治皇帝的死因,记载的有板有眼,认为同治皇帝所染恶疾就是花柳病,但为了顾全皇室体面,慈禧太后下令让御医以天花诊治。
明明是花柳病,非要按照天花来治疗,能治好才有鬼了。于是,被越治越严重的同治皇帝愤怒了:
“我非患天花,何得以天花治!”
太医们无奈应对:这是你老娘的命令,谁敢违抗,你还是老老实实的享受来自母亲的爱吧!
一听这话,同治皇帝彻底放弃了反抗,只能放任御医折腾。在同治皇帝生命的最后几日,也就出现了类似《翁同龢日记》中的记载:
将死之前数日,下部溃烂,臭不可闻,至洞见腰贤而死。
除此之外,晚清著名文史学家李慈铭在其所著《桃花圣解庵日记》中,对于同治皇帝的死因也有过类似记载:
(同治)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
又是一个“同治皇帝死于花柳病”的有效证明。
除了当时的记载,曾经为同治皇帝诊治过“天花”的御医李德立的后代,在《文史哲》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详细说明了同治皇帝的死因:
曾祖父(御医李德立)奉诏入养心殿请脉之初,已经看出是梅毒之症。为了慎重起见,曾约请当时有名的外科御医张本仁会诊,一致认定是梅毒大疮。
好了,爱新觉罗·载淳同志的死因这算是坐实了啊!纵观有清一朝,有两位皇帝死于天花,一位是顺治皇帝,后世相传是为了掩盖“出家为僧”的事实;现在,同治皇帝却是为了掩盖“花柳恶疾”。
当然,文人笔记、民间野史对于同治皇帝死因的揣测,并非全是捕风捉影,还是有着一定事实依据的。
作为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成功继承了咸丰风流成性、荒唐不羁的习性。未大婚之前,年幼的同治皇帝便在近侍太监的“教导”下,成功打开了解放天性的大门,奠定了成为一个风流君主的坚定基础。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了同治皇帝和“毓庆宫行走”——王庆祺之间“同床卧起”的男风故事。这位名为王庆祺的官员在清朝官方文献中亦有记载,“美丰仪,工度曲,擅谄媚之术”,总之满足一切成为男宠的必备条件。这个原本负责教导、督促同治皇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官员,正事不干,天天给同治皇帝传授一些不健康内容,成功把同治皇帝带到了沟里。
有了如此贡献,王庆祺迅速升为二品大员,但同治皇帝也彻底沦陷。
同治十一月九月,同治皇帝大婚,而且和孝哲毅皇后的婚后生活极为融洽,如果历史就这样发展,同治皇帝说不定还能成为一位“中兴名主”,可皇后偏偏不是慈禧选中的皇后,自然也不希望同治皇帝给予太多恩宠。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慈禧太后为了阻止皇帝和皇后之间的真挚感情,甚至直接下令:
“慧妃贤明,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娴礼节。皇帝毋辄至宫中,致妨政务”。
慈安给你选的皇后,啥也不是,少宠;我给你选的慧妃,多完美,多去趟!
喜欢的,不让宠;不喜欢的,硬塞给;正处于叛逆年龄的同治皇帝会做出何种反应,可想而知。于是,同治皇帝先是“独宿乾清宫”,而后又在恭亲王奕訢的儿子带领下,开启了八大胡同“每日游”。
“出而纵淫,专觅内城酒肆私坊纵乐”。
就此来看,同治皇帝能够身染花柳恶疾,也属必然结果。
那么,同治皇帝到底死于天花,还是死于花柳恶疾呢?
首先,慈禧太后就算再恶毒,也不至于看自己的亲生儿子身染重病而见死不救,更不可能明知其身染花柳,却非按天花诊治。要掩盖宫廷丑闻、维护皇帝体面,封住御医们的嘴就是,有必要拿同治皇帝的命开玩笑吗?
再者,《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详细记载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开始,同治皇帝每次诊病的脉案、药方和病情发展情况,根据后世考证就是完整的天花发展过程,毫无质疑。就算慈禧太后命御医按照花柳诊治,脉案、药方能造假,病情发展还有那么多内臣看着,也能造假吗?
所以,同治皇帝就是驾崩于天花恶疾,死于花柳也只是民间臆测,或者带有反清思想的文人学者予以的杜撰。只不过,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同治皇帝的死因之所以能够被刻意风传,也是因为其短暂人生的荒唐作为造成,怪不得别人!
参考文献:《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清实录·同治实录》、《清史稿·穆宗本纪》、《翁同龢日记》、《清朝野史大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