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权不下乡,是哪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自古以来皇帝只有一个,但是天下的城市那么多,皇帝一个个走都走不过来,更不要还有那么多的乡、镇、村一类的地方了。
正所谓天高皇帝远,皇权虽然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在乡里,权利和管理的权利,还是掌握在一些族长以及乡绅手中,他们在乡村之中更具有威严以及威望,乡村人民的利益对这些人息息相关。一个乡村也确实没有那么多的事物,需要皇帝来操心,所以皇权下乡意义不大。
朝廷固然可以减税利民,颁布一些利民的福利政策,但是日常时机掌管事物的权利,还是都在这些乡绅族长的手里,皇帝对他们来说,既高贵,又遥远。
由于古代交通不发达,皇帝从京城里颁发一步政策,基本要经过几个月才能到达各个省市,乡间的百姓基本平常不会常去城里走动,所以很多乡下信息比较封闭,人员也比较封闭。
而且管理乡镇等地的意义并不大,并没有什么好处。外面的改朝换代对于封闭的乡下来说,都不一定会有什么影响。所以皇帝一般不想去管乡下怎么样,毕竟皇帝要掌控整个国家大事,是没有那么多精力把乡下这种细节都加进去的。
那乡下人民就接触不到政府皇权吗?当然也不是,皇权虽然不下乡,但是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乡里的那些里长和乡绅,就是皇权的代言人。
有些县城的中心到边界可能就有一百多公里,而一个县城就设置一个县令。审案伸冤,财政等事都有他来管,如果所有小事都要他来管,你觉得他能管得过来吗。
这些县衙的捕快以及其他的在职人员加起来没有一百也就几十,这些人员的工资费用,肯定是要由国家来拨款的,这样算下来,县城那么多,也是一笔十分吓人的开销。
但是如果这些乡下都由这些乡绅来管理的话,乡绅们自然很愿意享受这份权利了。乡绅不需要付钱,而且还对县衙可以实行很多帮助,可以帮助县衙分担很多的压力。而且一些不太严重的小事跑一趟县衙也犯不上,还不如就近直接解决。
皇权不下乡很多时候也不是皇权不想下,很多时候也都是为了大局考虑就必定会忽略一些细节。而且,古代皇权下乡的成本,实在是太过高昂。皇权实在是难以渗透到土地的每一个角落,所以只能在大局和细节之中选择了前者。
古代的皇权不下乡,是哪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从秦始皇登基奠定中央集权到清朝灭亡,皇权的影响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逐渐加强。
史前社会,诸如黄帝、尧舜禹,从按照血缘关系的部落,逐步发展成部落联盟,再由部落联盟发展为国家雏形的夏商周。
不同时期,领导者的权力是不同的。尧舜禹时期,权力比较分散,多数靠“开会协商”来解决问题,所谓的“帝王”顶多也就有个“一票否决权”。
夏启开启专制道路,大权越来越向上层集中。这时候与尧舜禹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于领导层有了明显的上下级。
但权力仍不属于一个人。
大家比较了解周朝的政治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级权力结构。虽然天子是老大,但也管不到诸侯国中具体的事务。
诸侯国中,诸侯才是“天子”。
嬴政统一天下后,确立中央集权制,大家注意这里是“中央”集权,这个中央指的是位于咸阳丞相、九卿等大臣组成的朝廷,而非皇帝。
这个时候的皇权别说下乡了,在地方上(郡县)也不怎么好使。直到汉武帝时期,皇权才进一步加强。
汉武帝一生做了很多事,我只稍微举例一些加强皇权的举措。首先便是削弱丞相大权。汉武帝通过设立内朝、大将军以及不停的换丞相等手段,不断分掉丞相的权力。
分丞相大权,属于中央内部的斗争,毕竟皇帝和丞相都是中央集权制的受益人。
夺取地方大权,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政策——察举制。察举制的本质是地方将人才举荐到中央,由中央来安排。
无论什么时代,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当然这一举措到后期成全了世家。
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一段大混乱时期。除去其中异族内迁等民族问题,最大的原因便是地方割据势力强于中央。
三国是地方诸侯混战,最后剩下魏蜀吴。东晋、南朝是地方武将掌控大权后反噬中央皇帝。这一时期中央同地方间的争斗才是“混乱”的源头 。
隋、唐、宋三朝皇帝最大的任务便是加强皇权,唐玄宗的节度使本质也是如此。到明清时期,我们便改“中央集权制”为“君主集权制“,这时候的皇权才真正到达巅峰。
换句话说,直到明清才需要考虑“皇权下乡”的问题。其实题主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皇权之所以不下乡,因为没钱。
朝廷征收上的赋税不足以给养乡镇级别的官员(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下明朝的里甲制)。
哪怕在现代无论欧美还是哪里,对一些偏远地区仍缺少管理权。有人会说古代宗亲力量强,县令管不了也不敢管。
举个夸张些的例子,假如朝廷有足够的钱粮,每个县放100名基层官员外加1000名士兵,还会出现皇权不下乡的局面吗?
说白了,还是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政治权力。
再多嘴一句,现代管的比较全面不仅仅因为有钱了,基层官员多了,而是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无论哪里出了问题,上层领导总能第一时间接到消息,也能第一时间派出人手去解决问题。
所以,生产力才是一切。
古代的皇权不下乡,是哪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古代的帝王不是不想一杆子到底管到乡一级,而是他们没有能力管到这一级别。
王权不下乡,不是不想下乡,而是力竭也。
管理是需要成本,同时需要人力和物力的。
在秦朝之前管理的模式就是天子管诸侯,此时周天子已经没有什么用了,诸侯才是真正有实权的,诸侯管的不是全国,而是除了大夫封地之外庶民。所以庶民被分割成属于国君,属于大夫这个样子。当然大夫还是属于国君管理的。
你仔细算一算,不管是国君还是大夫实际管理的范围并不是很大,范围小他们才能实现有效管理。
秦统一天下,六合中原之后就面临一个大问题,怎么管理?
丞相的意见是郡县制与分封制混合,秦地影响力比较大的用郡县制,离秦地比较远的用分封制度,但是李斯认为这样不行,分封最终还是会造成周朝的悲剧。
秦始皇本来觉得混合制是比较好的,但是因为他考虑的是万世,他是始皇帝,所以一考虑万世,那显然还是郡县制比较好。
全国统一郡县制从长远来看,那是对的,问题是与当时的情况不符合。
岭南的一条信息传回到咸阳,或许是半年或者更久之后,虽然秦始皇以咸阳为中心修了驰道,但这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信息反馈的速度太慢了。
秦亡实际也是亡于实行全面郡县制!当然这不是唯一原因,但是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后世采用的就是分封制和郡县制混合的方式,换句话说有抓有放,而不是全部抓在自己手中,因为能力不够。
有些县的中心到边缘可能就一百多公里,一个县就一个县令,他不管什么都管,审案,财政等等 一切都要管。你看一看古代一个县级部门备了多少人,你就知道他能不能管过来。
这样他们就需要请大量的临时工,可能一个县就二十个捕快,但临时工可能有几百人。这就是一个现状。
这些临时工的工资谁付?当然不是县衙完全负担,那怎么办?
因为管理肯定要管理啊!
所以就将一些权力放出去,让乡绅替代管理。乡绅自然很乐意接受这一份权力了。
老百姓也有这种习惯,情愿找乡绅不愿找官府。
乡绅当然不需要付钱,而且还可以帮助县衙处理很多事情,减轻县衙的负担,这有利于县衙的运转,不然的话,任何一件小事或者纠纷都去找县令,那县令光审案就来不及了,他哪有精力管其他的呢?
所以古代的原则是小事不出乡。当然任何事情也不是完美的,这样虽然减轻了负担,但是也造成三老在乡间横行和渔肉乡民。
古代的皇权不下乡,是哪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论断,古代乡、镇、村、里这些行政划分本身就是皇权意志的体现,汉唐的乡里制,宋元的保甲制,这都是皇权的延伸,能涉及到每一个人。
当然,除了收税、徭役等必须落实到底层个人身上的权力以外,其他权力确实很少直接落实到乡以下,这一点我是赞同的。
这个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①交通不便,成本过高。
古代一项指令从中枢发往全国各地少说也得几个月,但是你以为到达各地在城门贴个榜就完事了么?乡间百姓有时候几年才来一次城里,所以有些指令政策看不到是常有的事。
再者,从县一级发往各乡、里的朝廷指令更加是一个门槛,有些乡、里,车马是进不去的,就算进去了,不识字的也大有人在,一对一的宣传需要的人力物力代价有些过高。
所以,通常指令到达县以后,县交给那些里长、乡长,至于到没到位就不知道了。
②统治者的意愿。
其实,只要统治者意愿够强,别说下乡,下村都没问题,但是一般而言,统治者的超越性权力没那么强,换句话说,不是皇权不能管,而是一般不想去管,如果皇帝的个人性格很强,他们就能超越种种限制,在法理上是没有障碍的。就比如秦皇征调百万民夫,杨广也是如此,只是,世界上强有精力性格的总是少数。
③封建宗族制度。
封建社会有句话:“铁打的胥吏,流水的官”。所以,统治一个地方的真的是县令么?他们任几年就调任了,还是要靠当地有势力的人家。
县一下皆宗族,有宗族就会有豪强,有些地方上的宗族并不一定是同姓大规模住在一起…他们可能有很多依附的人,这些人和他们根本不是一个姓。官府依赖这些宗族稳固地方,甚至宗族有时处理宗族人员时,官府也无权过问,这就形成了“皇权不下乡”的现象。
在中国古代,宗族的确对乡里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甚于中央的权力,这一切因为上面看的通常是结果,至于过程,中央是不想管的。
所以,“皇权不下乡”这种说法对也不对,因为皇权对乡里的权力还是牢牢掌控的,只不过是意愿与态度问题。
古代的皇权不下乡,是哪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管理成本。
没有良好的通讯设施和管理手段。
古代王朝统计的人数都是有点问题的,更何况是管理呢。
没有电话,没有汽车,没有打印机,让你管理个1万平方公里的地方,你头都大,更何况古代辽阔的疆域。
古代的皇权不下乡,是哪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我分析原因如下:
1、自从盘古开天地,到轩辕大帝改部落制为部落联盟制,再到夏商周的诸侯联盟制,再到秦始皇把我国政权性质改为大一统国家制,直到清朝,最后到民国。一直秉持的是乡村自治,乡绅治理的理念。
2、过去的人口不多,一般一个乡镇也就是十个到十几个村,一个村也就是一到几个富人和他的亲戚、长工、佃户等等。所以富人和乡绅是当然的保(村)长、甲长,乡镇长由各村及各富人、乡绅竞争选出。
3、过去的管理也很少,基本上就是收税、收粮和抽丁。一般都是向乡里一下放,乡内按一定规定自行完成。
4、那时的乡绅就是落第秀才、退休官员、富人等等,对当时的国家政策一目了然。
乡村自治自有乡村自治的好处。起码具有稳定性,与国家由谁当政基本上无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