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冷兵器发展到后期为何只剩下刀剑矛?

古代的各个武艺,其实指的就是当时的兵器。最出名的就是“十八般武艺”,其实也就是指当时常见的兵器。如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中国的武术兵器远远不止这些,这些也只是常见的,被大家所熟知的。

青铜器时期,因为青铜器不够坚韧,比较脆,所以造出来的武器也都是比较短小的,一般都是只在六、七十厘米左右。后来秦朝一统天下之后,才开始发现了有九十厘米左右的青铜剑,但是青铜器毕竟不太适合铸兵器,所以被后代抛弃。

汉后,到宋时期,这时候的军队多是以骑兵为主,这个时候的武器就是长矛,弓箭之类的兵器,需要能打的远的,要不然坐在马背上那刀剑,都砍不到人。当时的步兵也有,步兵拿拿盾和刀具,矛这一类的,主要是这个时候的战争决定了采用这样的武器。

后来到了明朝之后,就是三眼火统,一种火器。这种火器既可以远距离的射击敌人,又可以近战砸人,一器两用,好用的不行。这是从历史朝代的变更来看的,根据战争的需要,从而决定了武器繁衍的具体形式。

这些大批量,实用性能高的武器,都是作战时士兵们携带的,因为战争最主要的出力者还是士兵们。但是作为指挥者们所用的武器,一般就是比较轻便小巧的,比如剑。指挥者们很少自己拿着武器去亲自杀敌,所以一般他们拿的都是一些防御性质的武器,用来保护自己,或者刺杀逃兵。这是剑的作用。

但是矛在战争之中一直都是广泛运用的,无论历史如何演变,战争如何进化,矛都是非常尖锐可以刺穿突破的最佳武器,而且还可以配合很多武器共同使用,是无论那个年代的战争都是性价比很高的存在。

刀就不太一样了,刀是因为杀伤力比较大的。刀一定是比剑刺的直接,但是并没有矛长,但是长矛的幅度很大,而且力量性也是和刀没法比的,所以混战的情况下还是刀最为合适。

我国古代的武器五花八门,花样之多,但是很多武器并不适用,并且会逐渐合并,不断完善并且消失,最后留下的,一定是根据战争需要,简单粗暴的武器。

古代冷兵器发展到后期为何只剩下刀剑矛?

因为兵器越怪,死得越快。

冷兵器格斗最直接有效的动作就是“一戳一打”。戳就是刺杀;打就是劈砍撩扫。除此之外,其他动作全是花法。

而长矛与刀剑,临阵时或用于刺杀、或用于劈砍,用起来最是得心应手。

所以,经几千年的冷兵器格斗实践积累之后,古代军队最主流的格斗类冷兵器,就只有长矛与刀、剑三种。就因为最好用,用起来最顺手。而其他种类,全是非主流与辅助型。

  • 其实是二种,因为刀与剑用法相通。

(此图为笔者所绘,无他,过个瘾。)

关于冷兵器格斗怎么打,这话题什么样的人最有发言权呢?

而冷兵器时代经常统军打仗、且亲临一线上阵搏杀的将军,肯定最有发言权。

明将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

  • 而史上将军成千上万,但武艺超群、又专门著书立说专门讲战斗细节的将军,唯有戚继光。

那么,古代临阵用刀矛格斗厮杀的武艺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又是怎么练的?

“一打一戳为正,余者皆花法也。”

这句话,就是戚继光说的。语见《练兵实纪》卷之四·练手足第四篇。

古今那些所谓的武学宗师,传奇武林大师等等说出来的话,必有水份,真不可全信,得打个对折。

如武侠化的那些奇门兵器,什么乾坤日月圈等等,用来人前搏个眼球出个彩,行。要拿这些上战场,那么如同是自杀。

讲个故事吧。

笔者数年前,曾偶遇武林某大师,并一起吃了顿饭,因某师名头太盛,得席间众人追捧。习武在一起,酒酣之后,自然就扯起了拳棍刀枪。

一讲,就讲到了大师门派中的“某某刀法十三式。”

究竟十三式还是十六式,忘了。

大师曰:

“此刀法传自古代战场,乃杀人之术,招招皆可杀人。”

众人眼带崇敬,齐声抚掌惊叹:“哇!”

然后又是一阵追捧声。吾实不忍睹,亦不能闻之,便借故去卫生间咬着牙蹲了半小时。

且来讲一讲,所谓古战场传来下的杀人刀术、刀刀能杀人之说,有多荒谬?

若给你一把精钢打制的、锋刃透着寒光长短腰刀,你就算不习刀术,轮起来兜头劈砍过去,又有哪一刀杀不了人?

所以啊,“大师”二字,本为尊称;而世风不正,却将之变成了近似贬义词。

可以确定的是,世上从无什么秘传的无敌枪术或者刀法,所谓秘传绝技,都是骗人的。

那么古代战场上一击必杀的刀枪之术怎么练出来的,练成怎样才算是用枪高手?

决不是能把一趟刀式枪法套路,演练得如行云流水,舒展流畅的就是高手了。

(1)枪要戳得快,戳得准。

(2)持刀上前要冲得急、冲得进,砍得中。

能做到以上二点的,才是真高手。说白了,就是速度加力量才是王道。

介绍几种正式记载在戚继光著作中的枪矛刀盾考校运用方法。

一:枪术考校。

先于二十步外立一高五尺,横阔八寸的木靶。靶上分别按眼、喉、心、腰、足为标识分设五个孔。

孔大一寸许,孔內又置放一小木球。

人持长枪,立于二十步外。

但得擂鼓声急响,立即擎枪疾步冲向木靶,并抬手急刺靶上五孔。

以枪尖能中刺穿孔內一二木球者,并戳得球钉在枪尖上者为熟。

枪尖能钉住球,说明刺击准确且有力量。

凡能五刺皆中孔内,并将木球俱戳于枪尖上的,技艺为精熟,将受赏赐!

如果有人一枪都未刺中,那么不论他平时大枪舞的多好,就会立即被捆起来,挨军棍打屁股、并扣饷银伙食了。

二:戚定军的刀盾之术——标步齐进。

刀盾兵练什么,看了会让你大吃一惊。

戚家军在东南抗倭战斗中,藤牌手用“标步齐进”之法,不知结果了多少倭寇性命。

下面看戚家军藤牌手的这项真正杀人技。

藤牌手装备:

每人圆藤牌一面,后腰带上插标枪两根,腰刀一把。

战法:

临敌时,执藤牌遮住身体,作势向敌前进,左手执牌,右手抽出标枪,腰刀横置牌内挽手之上,以手腕抵住。

离敌三五步,投标枪掷向敌人。

标枪一掷出,不论中与不中,立即抽刀连人带牌疾步猛扑向敌兵。

敌本能之下,必用枪顾拔标枪。

牌手趁此空档,随牌抽刀急进砍杀,一入敌人枪身之内,敌之长枪则为弃物,此时,必杀敌人。

这一打法,要领就是要快,标枪掷出,同步抽刀执牌急撞进去,越快越好。

而快字何来?

就是反反复复,一个动作重复一千一万遍练出来的。

无论兵器格斗,还是拳脚格斗,真理就是:最简单直接的,就是最高效的!

而招式越怪者,同样如开篇所言,到真打时死得越快。

以上二种方式,皆来自于《纪效新书》

(图来自网络)

古代冷兵器发展到后期为何只剩下刀剑矛?

在冷兵器时代,士兵手中的武器通常比较单一,就是题目中提到的刀、剑、矛。但这里说的只是多数士兵的情况,不论是在冷兵器发展的前期还是后期,兵器的种类始终是五花八门的,而刀剑矛由于独特的优势,逐渐占据了冷兵器的大半江山。

首先题目中提到的矛主要应用在车战时代,随着车战时代的过去,矛也逐步退出了主流兵器的行列,取而代之的是“枪”。枪是从矛演化而来的,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矛的“血统”,题中的原意应该是刀剑枪三种。

这三种武器能逐渐占据主流地位,一定会有他的过人之处。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军队越来越正规化,士兵的武器也出现了统一配备。刀剑枪占据主流后,其他武器由于被使用的机会越来越少,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相信还会有一些传承人依然在不断传承有关这些冷兵器的技艺。

刀,剑,枪的优势我们一个个来介绍,首先是刀。刀的历史是非常久远的,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兵器便是刀,石器时代古人类就会用石头等物件制作单刃武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刀。

刀由于使用方便,招式易学,加上制作工艺简单、成熟,非常受将士喜爱。刀和其他兵器想比,更容易形成战斗力,甚至随便挥舞就可以发挥较大威力,骑兵也看中了这一点,刀就成为了骑兵习惯使用的武器之一。

剑和刀不同的是,剑并没有被大规模生产和装备部队,剑逐渐在战争之外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唐宋开始,舞剑成为了一种娱乐方式,明代各武术门派针对剑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直到今天,太极剑等一些剑法还在各种场所出现。一些做工精美的剑也被赋予更多的附加意义或者用来象征身份,或者用来辟邪镇凶。

枪被称为“百兵之王”,枪和矛作为长兵器的代表,在面对刀剑时拥有天然优势。枪其实就是在短刃后面加一根长棍,最初的目的和主要作用就是“长”,可攻可守,还能投射。以枪为主要兵器的古代部队,除了车战时代的长枪兵外,要数明代的秦良玉最为出名,秦良玉统帅的白杆兵一律使用白蜡树(即小叶枔)作柄的长枪,在镇压叛乱的战斗中表现十分抢眼。

最后,其实还有一种冷兵器一直存在在人们的视线中,它就是“弓箭”。从后羿射日到现在成为一种体育项目,弓箭的历史和前景是其他冷兵器望尘莫及的。无论是在古代哪一个朝代,弓箭兵始终作为一个重要的兵种,直到火器营取代了弓箭兵的地位。

综上所述,与其说冷兵器最后只有刀剑矛被广泛使用,不如说是冷兵器发展到最后,真正主宰战场的还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兵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兵器也是这样,刀、剑、矛的功能和制作工艺符合古代的需求和工业水平,自然会被广泛使用。

古代冷兵器发展到后期为何只剩下刀剑矛?

只剩下刀剑矛?真的吗?

且不说远程武器吧,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钝器都一直有很大的作用。

比如说,在中国得到使用的金瓜:日本流行的鬼金棒:

欧洲流行的……欧洲流行的钝器太多了,数不过来,随便拿一个举例子吧,页锤: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盔甲在冷兵器的战场上都是个很重要的东西。钝器虽然重心不平衡、攻击距离短、使用费力、惯性大不灵活,但是在对付盔甲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只要战场上还有盔甲,钝器就会得到广泛的使用。

而在盔甲式微之后,由于钝器有上述缺点,所以也被放弃了。

在长柄武器方面,古代的后期也不是只有矛的。

一直沿用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瑞士戟说话了吗?日本薙刀呢?中国长柄朴刀呢?

古代冷兵器发展到后期为何只剩下刀剑矛?

尽管大家都很熟悉“十八般兵器”的说法,但里面的大部分兵器并不实用,个人出于偏爱使一使没关系,但如果想要在军队中大规模应用,兵器必须简单易上手,这样一来降低士兵的训练成本,每天反复练习几个固定的拼杀动作就可以了;二来听命令不容易出错,三来冷兵器时代都保持紧密的作战队形,根本不容许随便乱动,否则很容易误伤战友。所以像刀、矛、剑这类用法简单的兵器最受欢迎,至于什么方天画戟、凤翅镏金镋、五股托天叉之类,用法都太复杂,很难普及。

还可以看看戈这个例子,它是在先秦时代成为主流兵器的,甚至直接成为战争、军事的代名词,金戈铁马、反戈一击、大动干戈,等等等等,然而在十八般兵器里甚至没有它的位置,这里有多种原因,但有一点很重要:它看起来攻击手段多样,可以刺、可以啄、可以砍,可是要论刺,完全可以用矛;要论啄,可以用戟;要论砍,可以用斧钺。也正因此,戈的外形不断简化,先是去掉一边的锋刃变成戟,后来横出来的那一道也不要了,直接变成矛。

古代冷兵器发展到后期为何只剩下刀剑矛?

这个问题不是很对。因为冷兵器发展到后期,只剩下刀剑矛的时候,已经是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了。而且这个概念应该限定于欧洲战场。其他地区,各种战场冷兵器还很多呢……

比如明清时代的各种镰刀类武器,俄罗斯射击军的大斧头、印第安人的单手战斧等等

至于为什么欧洲战场主流只剩下刀剑矛。根本原因就是火器的大兴盛。特别是进入十七世纪,欧洲火器威力和精度的不断提升,火炮和火枪逐渐成为战争中的主角,冷兵器在战争中作用就大大降低了。

比如西班牙方阵,一开始还有长矛兵、火绳枪手、戟兵、剑盾兵等兵种,之后戟兵和剑盾兵被淘汰,只剩下长矛兵和火枪手,两个兵种的比例大致为2:1到1:1。

之后尼德兰共和国的莫里斯亲王更提高了火枪手的地位,缩减方阵纵深,让火枪手组成阵列进行循环射击。

等到了莫里斯亲王的学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时代,更重视火力打击的威力。瑞典军队军队会进行三排齐射,也就是著名的“古斯塔夫的雷霆”。按照古斯塔夫的战术思想,火枪兵一次齐射就可以为长矛兵实施冲锋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样的一次齐射,不仅可以给敌人更大的杀伤,而且还可以极大地打垮敌人的士气。

在1631年的布赖腾费尔德会战中,一个瑞典军官如此回忆:“我令滑膛枪手们在敌人进至火枪火力射程之内才进行齐射。先是前面三列齐射,接着是后面三列。然后,我们冲进敌人队形,用滑膛枪和马刀击倒他们。”

显然到了17世纪,欧洲战场上的主要杀伤方式已经是火枪了,冷兵器逐渐成为火枪的辅助品。需求的降低,自然导致了冷兵器的减少与简单化。

对于步兵来说,已经不需要装备战斧、战锤、斧枪等破甲武器了,因为面对火枪,铠甲也在被逐渐的淘汰。一方面步兵在大量装备火枪,另一方面,步兵只需要装备长矛就可以满足基本的肉搏和对抗骑兵已经扛住战线的任务了。相应的,比如双手巨剑之类的武器,也在快速被淘汰。弓弩什么的也更不用说了。

对于骑兵来说,骑矛已经意义不大了,重装骑兵更喜欢用好几把手枪贴脸射击,然后手持长剑就能应对肉搏任务了,轻骑兵仅需要马刀就能满足基本的作战任务。

总之,正是火器的大发展才使得冷兵器在战场上被迅速的淘汰和简化,体现在欧洲战场上,就只剩下长剑、马刀和长矛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