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不能留在当地,而要回老家?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落叶归根,荣归故里。无论是哪个时代的国人,都是很讲究这些的。
一、光耀门庭
小地方的人到了京城做了大官员,荣华富贵,大气十足啊。老了自然是要回到故乡给故乡增光,也是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的好事,很多官员退休之后,都会回到老家,回到自己的根,也算是为家乡做的一番贡献。官员回到老家也会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戴与崇拜。
二、没有势力
退休的官员一定要回老家,这样能很好防止一些官员在本地的贪污,并且如果他们在本地继续生活的话,也会对后来上任的新官有所影响,老的官员深得百姓民心,那么谁还会去听从新官员的治理呢。明明都是一个职位的,权利都是一样的,如果老官不走的话,那么新官员做事也会蹑手蹑脚,很放不开。
老官员的退休有的时候也代表了老皇帝的退位,是新时代的降临。如果旧帝退位,新皇登基,而老的一些官员已经退休但是没有离开京城的话,就很让帝王们不放心,会很担心他们结党营私的问题。
这些官员们因为原本都是有一定的权威性的,所以在朝廷中说话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当时他们没走,还是像往常一样照顾下属,叙旧同僚,提拔学生,或许他们的社交内容都是在正常往来,但是在皇帝眼里可不一样啊。
你说你都退休了,还要提拔提拔你的学生,你的下属干啥还要找你出出主意,那这还是不是我的天下啊?你们家世袭就好了,这是你们家的天下啊,这大官小官的都跟你好啊。
如果此刻官员并没有皇帝的信任,但是身上还夹带和从前的荣光,和往日的权利人脉的话,那么下场也都是锒铛入狱,谋反谋逆的结局。
很多情商高的官员这时候一般都是主动向帝王请辞。一般都是怕功高盖主,或者位高权重引得皇帝的猜忌,不如直接就离得皇帝远远的,远离朝堂,也能远离很多是非。让帝王安心,自己自然也会有好的结局。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不能留在当地,而要回老家?
只要知道一点,就能理解了。古代官员是不允许带老婆上任的,地方官不能娶属地的媳妇,纳妾都不行。
电视剧里演的官员下班到后衙与老婆孩子小妾的各种日常。
根本不存在,根根本本不存在。
秦朝不知道。
汉朝,对家属随官没有明确规定,但有变相的规定,必须留人在家替自己尽孝,这个‘孝’压倒一切,谁也不敢留下不孝的名声,尽孝包括祖宗扫墓,一般就是正妻和嫡子女了。
晋朝,宗室家属可以随官,不得超过三人。
隋朝,开始有明确的规定,家属十五岁以上不得随官(谁家老婆没十五?)。
唐朝,李世民‘松了松’,子女十九以下可随官一人,直接漠视了嫡妻。
宋朝,老赵家好一点,官员亲属可随官员赴任,但家属不愿意去,原因嘛,‘士大夫文化成型’,文人的尿性,‘一心报效皇恩’,妻儿守家。
元朝,蒙古人不管,可惜时间太短,呵呵。
明朝,老朱的‘小心眼’爆炸,以前虽然有规定,还是有很多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老朱绝不允许大明朝的官员带老婆上任,影响做事怎么办!?老朱农民出身,对官员的尿性太清楚了,小妾也不允许娶属地的,官员的侍妾怀孕都会送回原籍,好多正妻就在家里相夫教子,这个‘子’,法理上都是她的,生理上可不一定,或者大部分就不是。
清朝,官员上任三年后家属可随官,能在一地干三年的有几个人?……无耻。
清朝的规定好像是学的宋朝,但宋朝只是讨论了一下,没执行。
清朝中后期,也慢慢放开了。
以上,官员上任带老婆,必须得皇帝的特许,任何官员都是。
皇帝特许你不尽孝~这需要很大的压力,那个皇帝也不会多事。
若私自带老婆上任,会被弹劾的,是比较严重的罪行。
对父母不尽孝、或者沉迷女色,随言官扯了。
而且,大家都是两地分居,凭什么你带老婆!?
嫉妒心发作,会被言官喷死的。
包括京官,在京师上班,也不能带老婆小妾。(可以探亲短聚,很短,一年除了过年,级别不同,有十到三十天的假期,呃~谁敢长时间离岗?道路遥远,很少有人会实现团聚)
而且一旦做官,你的老婆孩子就固定死了,别想转移户籍。
生理需求怎么解决呢?当然是侍妾,比小妾地位还低。
或者是户籍在其他地方的小妾(小妾可以带)。
说什么有的士绅给地方官送小妾,屁!送也不敢收,绝对不敢。
这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低下,家族传承造成的。
一边要做官,一边要尽孝,你能把祖坟带着跑?
再有,就是皇权制衡、朝廷吏治采取的简单有效的办法。
地方官与士绅的联姻,从法理上就行不通。
都知道,古代皇权不下乡。
朝廷官府到了县一级,下面就没有了。
靠什么治理呢,里(乡)老~
里老就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做官致仕的官员、地主士绅。
出现了邻里纠纷和其他案件,必须里老先判罚,然后才能到县衙。
电视里的那种告御状的,几百年难得见一次,见一次的都上史书了。
越级告状,要被先判罚有罪。
官员致仕,并不是真的致仕,他还是本地的‘头头’,县学或府学的名誉教授,终身为朝廷服务,不想也不行,儒家的价值观也很少有人会拒绝。
所以,为什么多数人会告老还乡?
不是多数人会,是全部,是所有。
老头只不过是回家与老婆孩子团聚而已。
没有还乡的,一定是皇帝特许的,尤其是致仕高官(其他官员无权批复,就算没有圣旨,也一定有口谕,朝廷公文会记录在案)。
衙门只有一种人可以在下班后,回家,和老婆孩子生活,那就是吏,全是本地人,多数还是世袭的,所以,真正的行政实权,一直在本地人手中。
如果是幕僚随东主上任,同样是不可以的,偷偷摸摸还行,被人发现,东主也会被骂。
古代的官,不好当!毫无人性啊!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不能留在当地,而要回老家?
所谓“告老还乡”,并不是一定回到乡下,只是回归家乡,一般而言,他们回乡之后都是居住在府城或者县城。
其一,最根本的是,传统社会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社会,所以无论官员还是贫民,最终都愿意落叶归根,这是作为儒家知识分子从骨子里认同的,也是社会的大趋势使然。
其二,传统社会控制人口极其严格,正常情况下不会像现在这样有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特定的人口迁徙政策另说),所以即使自己中举人、中进士然后外出为官,但是很难拖家带口,尤其是大家族,子孙都还在原籍。
其三,最重要的一点,这些官员回乡之后并不会被闲置下来,很多都在地方上发挥余热,地方上大的宗族势力也大多是因为宗族中有人曾在朝为官;部分官员回乡之后继续在当地教育子弟,其子孙多重复其科举、为官的道路。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不能留在当地,而要回老家?
不管是在影视剧中,还是书本里,我们常看见的情节就是:一个官员告老还乡了,收拾好行囊一骑绝尘便麻溜回乡。似乎很少有退休了还留在任职地的。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作为封建小农社会,中国古代一直有着落叶归根的观念。年轻时出外做官,等年纪大了退休,难免生出思乡之情,也许在每个人的心底深处,再好的地方也比不过家乡吧。毕竟“月是故乡明”。
第二,古代交通不便,出外做官又大多远离家乡,倘若带着家人同行,那一路的伙食费,住宿费和到了任职地后的生活开销都会是一笔大费用,光凭俸禄实在有些捉襟见肘。仅靠书信往来和寥寥几次相见,思念之情只会愈发浓烈。待退休,人身得了自由,又怎么忍得住不归乡呢?
第三,官员退休后,皇帝倘若有封赏,大都是赏赐给他们在老家拥有一些土地,而这些土地会变成他们退休后稳定的收入来源,让他们辛劳过后得以颐养天年。想想陶渊明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真是让人感叹好一幅田园风光。
第四,官员退休后,他的权力就被收回了,也就失去了保护自己的屏障。倘若他任职期间是个刚正不阿的清官,那很好,那些被打压的地痞流氓,豪强贵族可就逮到机会报复了;倘若他在职期间是个贪婪腐朽的官吏,以权欺人,横行霸道,虎落平阳还被犬欺呢,更别说他就是狐假虎威的,那些早就看他不顺眼的侠义人士还能忍住不收拾他吗?这样看来,留在任地实在有些风险,还不如驾个小车抑或骑匹马,晃晃悠悠回家去。
第五,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在京城身居高位的官员,有哪一个不是每天兢兢战战如履薄冰,好不容易捱到可以退休了,亦或是大半夜睡不着,躺床上琢磨,皇上这段时间看我的眼神不大对啊,我还是趁早离开这是非之地,保全性命吧。战战兢兢递了辞呈,皇帝大手一挥说爱卿劳苦功高,朕准你衣锦还乡。那自然是皆大欢喜。
第六,京城或者其他地方,越繁华,物价啊之类的嚼用花费就越大,大多数官员退休后是没有养老金的。况且官场浮沉一遭,朋友没几个,尔虞我诈,交际应酬倒是不少。就算热衷于此也会有力不从心,厌倦的一天,还不如卷包袱回家,去享享清净。
第七,从官位上退下来的官员,有些会被皇帝指派,成为自己家乡的官员,俗称“乡村贤达”,管理乡村的教化,处理邻里的矛盾,这样既发挥了余热,皇帝也省了心。就算不济,回乡没官可做,那也可以自己去指导年轻的官吏,传授以经验教训,正如龚自珍写道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上种种,也许不算全面,但从这些角度,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官员退休后往往选择回到家乡也是有他们的道理的。毕竟,落叶总要归根,再广阔的天空,终究比不过故乡土地的厚重。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不能留在当地,而要回老家?
古代高官辞官致士后,多般会告老回乡。
分析其原因,主要因为以下几点:①古代官员一般都是地主阶级,其主要收入来源依靠地租。官员致士后,告老回乡可以继续从事自己农业生产。
②古代官员接受文化都是儒道融合文化,讲究的达则兼济天下,退则归影山林。官员致士后,告老回乡就是从此远离朝堂争斗,回归山林从而达到身心的真正放松。
③古代官员收入主要依靠其他税收和官俸,而官俸只占很少比例,致士后官俸就会取消或者减少,其他收入来源就会缩水,生活在京城的成本远远高于乡村成本。
④古代官员作为正真的特权阶层,每当致士后,虽然许多官员依旧能得到政治待遇上的优厚,但与真正掌权时相比,落差感还是非常巨大的,告老回乡一定程度上就能缓解这种落差,更能有荣归故里、衣锦还乡的荣光。
⑤古代官员许多都是家族式的,致士后回归老家,在经营家族产业同时对家族子弟进行培养,以便再次进入官场,或者做好在外做官的子弟后盾。
⑥中国传统文化就有落叶归根的习俗,官员在外奔波一生,致士后回归故乡,就是一种落叶归根吧。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不能留在当地,而要回老家?
经常在古装剧中看到,古代官员年迈后,向朝廷或皇帝上书请求告老还乡,被批准后,官员就拖家带口回老家。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不能留在当地,而要回老家呢?
首先,在很多朝代,都明确要求退休官员回老家养老。
其实,许多朝代为了整顿史治,避免官员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明文要求退休官员回原籍养老。
在南宋律法明确要求,官员辞官后,三年内不得在任职地居住,如果有当地亲人,三年之后也不许居住,违者判一年有期徒刑。
在明清,更加严格要求退休官员必须返回老家,并禁止官员在任职所在地买房,如果官员在任职处置办田宅,那么买的房子和田地将全部充公。
其次,古代官员有官邸住,大多没有买房,因而退休只能回老家。
中国人的房子情结,房产在古代也是最重要资产,也决定了官员退休后在哪里居住。由于古代实行官邸制,在任官员没有住房压力及购房需求,而官邸都是由朝廷免费提供给官员居住,所以,官员不需要在就任的地方买房或租房居住。
古代的许多衙门都是前面办公,后面是生活区,也就是官员的官邸。但是,官员对官邸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一旦官员年老卸任,则官邸必须清空并上交,而退休的官员则要自行解决住房问题。
因为古代官员有宫邸居住,并不会考虑在当地置业,所以,官员退休后就只能回老家了。
最后,古代官员受儒家思想影响,叶落归根思想根深蒂固。
古代官员信奉儒家文化,而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同等重要,“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世人所提倡的叶落归根,人老了回老家养老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古代官员都希望叶落归根,然后安葬在家族祖坟,最后灵位进入家族祠堂。
可见,因为许多律法要求官员归籍养老,官邸制度影响了官员买房,以及叶落归根思想影响,所以,古代官员退休后,不能留在当地,而要回老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