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拥有智者相扶,又有猛将相助,为何到最后还是未得天下?

在三国演义当中,刘备这个形象,历来都是非常忠厚仁爱,非常的富有智慧。从桃园三结义,到赤壁之战,再到白帝城托孤,刘备的一生,总是被后世的人们哀叹。

不过,看完三国演义之后,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

水镜先生曾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两个都得到了,最后怎么反倒是以失败收场呢?

在三国演义当中,刘备麾下的人才,似乎远比曹操和孙权更厉害。文有卧龙凤雏,武有关羽张飞赵云之流,皆是不世出的大才。

为什么刘备有这些人的辅佐,最后仍是会失败,没能恢复汉家天下呢?

1.演义不是正史,小说对刘备有所夸大

三国演义这本书,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实在太大。即便是没上过学的孩子,很多也都听说过这本书的名头。

但是,正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头过大,才导致很多人忘了一件事: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和真正的正史其实差别还是很大的。

三国演义,是从刘备和汉家正统的角度出发,一向有崇刘抑曹的嫌疑

而在真正的历史上,刘备麾下的文臣武将,其实都不如曹操。

三国演义当中,几乎将刘备麾下的几个文臣和将领,无限制的夸大。如此一来,才显得刘备麾下人才的质量更高。但实际上,刘备麾下除了最优秀的这几人外,其余只能算是平平。从整体来看,真的远不如曹操。

曹操麾下,出色的武将要远比刘备多很多。文官方面,因为曹操早年得到了颍川士族的支持,后来一统北方后,又赢得了北方大士族集团的支持,更是远远超过刘备。而且曹魏政权从中期以后,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选拔和传承上,远不是刘备的蜀汉能比的。

正是因为这种原因的存在,才导致三国后期魏国依然人才济济。反观蜀汉这边,等刘关张这些老一辈都逝世后,基本上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人来。

这样的蜀汉,灭亡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刘备起家太晚

三国当中,魏蜀吴三个国家。曹魏一统北方,东吴占领东南,蜀汉偏安西南。

这三个政权,就数刘备起家最晚!

曹操打官渡之战的时候,刘备还在四处漂泊,连一块根据地都没有。孙权则是子承父业,当年老爹和哥哥,早已在江东替他打下了稳定的基础。

所以,赤壁一战的时候,曹操几乎已经完全统一了北方,东吴也勉强全占东南。唯有刘备,只拥有荆州极小的一部分。

一步慢,步步慢。

赤壁一战后,刘备虽然发展很快,后来又入主益州,彻底形成了三国之势。但这个时候,三足鼎立之势已成,刘备再也没有机会乱中取利。只能联合东吴,和曹魏正面抗衡。

正是因为起家太晚,才导致刘备集团,在三国当中实力最弱,最后被灭也就理所应当了。

3.西南当时人口太少,综合实力不行

如今的四川巴蜀一带,虽然称得上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但是在三国时期,那里却是不折不扣的不毛之地。

在先秦两汉时期,曹操所在的北方,才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七成以上的人口,也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而南方,当时还没有被完全开发,是中原人眼中的蛮夷之地。直到百年之后,西晋灭亡,一场衣冠南渡,才让中原的世家大族迁移到南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才开始渐渐南移。

但在三国的时候,那里实在不是什么好地方。

实际上,单从人口来看,就算蜀汉和东吴加起来,也比不过曹魏。在古代,人口就是最重要的本钱。没有人口,万事皆休。

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蜀汉综合实力最弱。没有人口,没有兵源,就算刘备和诸葛亮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有机会翻盘了。

在刘备的一生当中,确实也曾有过机会,但早年却一一错过了。等到刘备在西南雄踞一方的时候,三国之势已成,他又实力最弱,自然也就没了胜利的本钱,只能让后人徒增伤感了。

刘备拥有智者相扶,又有猛将相助,为何到最后还是未得天下?

个人认为,刘备是否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五虎上将,并不是能不能得到天下的主要因素。

论人才,刘备有,曹操有,东吴更有,谁的智囊团,武将营都不差。

看看三家的阵营吧

刘备:诸葛亮、庞统、法正、领衔智囊团,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领衔武将营

曹操:郭嘉、程昱、荀攸、贾诩、荀彧、司马懿领衔智囊团,夏侯惇夏侯渊、许褚、张辽、徐晃、张郃领衔武将营

孙权:周瑜、鲁肃、陆逊领衔智囊团,太史慈、程普、黄盖、甘宁、蒋钦领衔武将营

整体看来,这三家都所谓人才济济,将星云集。

所以如果只说刘备有高人相助就可以得天下,是十分片面的想法。

那么,是什么导致刘备不能统一天下呢?

异地创业,没有根基

纵观刘备、曹操、孙权,曹操和孙权都是本土创业,而刘备则是唯一一个异地创业者。

孙权不用多说,孙氏家族历代在吴郡做官,经营江东颇久,看看这些为围绕在孙氏集团周围的骨干智囊,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孙策和周瑜是好朋友,且因为大小乔的关系,二人又成为连襟。周瑜和鲁肃是发小,周瑜当初起兵投靠孙策时,鲁肃家里有两个粮仓,鲁肃说一个是我的,另一个送给你,可见二人关系有多么亲密。陆逊是孙权的女婿。再加上孙氏父子三人,孙坚、孙策、孙权皆是人杰,所以孙氏父子在江东广获当地大族、名仕人心。

曹操也是本土创业,他身后站着广大的颍川名士,荀彧、荀攸、陈群、郭嘉、戏志才等等,都是颍川名士,因此可见,曹操也深受颍川大族的支持,根基颇深

而独独刘备没有,刘备起兵是在河北涿县,后先后投靠过辽东的公孙瓒,徐州的陶谦、许都的曹操、荆州的刘表等等,刘备从东汉末期一直到入主益州,差不多横夸了整个汉朝地图,刘备在益州,是不择不扣的外来军阀。在益州,刘备没有盘根错节的关系,没有这么多名仕、当地望族去支持他,这也是为什么入主成都后,诸葛亮立刻着手制定《蜀科》更改益州现行的法律法典,就是为了整治当地大族,稳定民心。要知道,在汉朝那个时期,名仕就是大V,望族就是利益集团,没有名仕的支持,就得不到舆论上的倾斜,百姓就不知所以然;没有望族的支持,就没有利益集团的协助,没有打仗的钱和粮。

所以,如果光靠几个武艺超群,能上阵杀敌的武将,刘备是没有争天下的资本的。必须要获得益州当地人的支持才行。当然,这也是刘备、诸葛亮一直没能做到的。蜀地的名仕自始至终都看不上刘备这些外来户,大名仕刘巴宁可得罪张飞,也不和张飞说一句话。如果不是有诸葛亮这个荆州大名仕坐镇,别说刘备争天下了,可能连益州都稳定不了。

刘备没有把益州当成一个国家,没有像治理一个国家那样去统治益州

我们通过翻看曹操、孙权的传记,可以看到,二人为了如何治理领地,改善治下百姓的生活,都有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方法。而刘备却没有。是诸葛亮兴屯田,修水利,鼓励异族通婚等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恢复经济,恢复人口。

有人可能说,刘备没有政治头脑。其实我认为不是没有,是他的心没在益州。刘备自始至终认为,他应该取代曹操,统治汉室正统,占领中原,而益州在他的心里始终是偏远地区,只不过是他挺进中原的一块跳板。

所以,他得了益州后很快就发动了汉中之战,汉中之战后,又很快发动了夷陵之战,不考虑民生、国力是否有能力连续发动大战,一味任性征战。可见刘备虽然建国,却也没有把益州真正当成国家来治理。

而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卷33《蜀书三·后主传》:

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史官是专门编撰历史的官职,中国历代皆设有这个职位,魏国有,吴国也有,独蜀国没有。既然蜀国已经建国,为何不立史官?个人妄测,是刘备始终心系中原,想着北伐中原,光复汉室,继承正统。所以根本没把益州的蜀国当国来看,因此才不设史官。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统治者,他没有把自己的领地当成国家,循序渐进的治理,而只是当成一个殖民地来不停的消耗,他又怎么可能有争夺天下的实力呢?

纯属个人意淫,绝无抹黑刘备的意思,我也是很喜欢刘皇叔的。各位刘粉勿喷

刘备拥有智者相扶,又有猛将相助,为何到最后还是未得天下?

刘备文有神机秒算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军事诸葛亮;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魏延,这些都叱咤风云的一流上将,但是刘备在关羽张飞死后过度悲伤失去理智,不听诸葛亮等一批文臣武将的苦苦哀求劝谏,举全国几十万大军伐吴——最后被东吴的都督陆逊用大火🔥烧的蜀军几乎全军覆没,把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家底都赔上了——最后毒火攻心含恨而亡,这一切只能都怪刘备自己任性的结果!这一点远不他的老祖宗刘邦,刘邦悟性非常的高知道自己错了马上就改——听劝。

刘备拥有智者相扶,又有猛将相助,为何到最后还是未得天下?

刘备之所以难以平定天下,是有深刻的原因的,政权基石不稳,战略空间狭窄,社会治理乏善可陈,战争连年不断,难敌曹魏和东吴。这是历史的必然。

之所以后人总认为刘备应该平定天下,恢复汉室,是因为评论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往往容易受到《三国演义》的诱导而演义化。这也难怪,人们对三国人物的认识,大都是看《三国演义》知晓的。有几人是先读陈寿的史书《三国志》,而后才知罗贯中的小说呢?因此,在中国人的眼里,三国人物往往是文学形象模糊了历史形象。

文学化的三国演义

比如刘备刘皇叔,若论皇室宗亲,刘皇叔要与汉献帝攀亲戚,那得从三百年前西汉景帝的儿子的儿子算起,后人受罗氏演义感染,以为刘备真就是汉献帝的叔叔,刘备统一汉王朝也成了理所应当的责任,这就是文学模糊历史。罗贯中要树立一统天下的正宗形象,按照儒家文化逻辑,给刘备套上皇室宗亲的头衔,也误导了人们,以为刘备完全有可能一统天下。

刘备被塑造成汉室后人

刘备大半生只是个"漂泊将军",征战二十多年还没有自己的割据之地,到赤壁战后方借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的半个荆州,最终仍被东吴抢了回去,至死仅拥有益州这么一天下。虽有智者相扶、勇者相助,无奈天时、地利、人和皆有不济,何以一统天下呢?能占据荆州、进取西川已经达到了政权极限。

桃园结义

东汉王朝在公元220年曹魏政权建立之后宣告灭亡,此时北方士族以及百姓对于复兴汉室早已没有期待。同时,曹魏政权实行有利于士族阶层发展的九品中正制,连益州的士族都盼着曹魏能过来解放他们。孙权历经三代经营,后期治理国家都是依靠江东士族的拥护,政权固若金汤。因此,刘备、诸葛亮虽能,却阻挡不了天下大势。

战将关羽

其次,当初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理想的大略是在占据益、荆二州之后,两路北伐。后来那半个荆州丧于关公之手,迫使刘备出三峡玩命,终于死在白帝城。再后来,诸葛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都无法实行隆中对策的地理之利,在失去荆州的形势下单线北伐,只落得功败垂成。

诸葛亮壮志难酬

蜀汉政权最大的缺陷就是一直没有完成政权的本地化改造。因为打进益州的都是荆襄出身,所以蜀汉政权的荆襄集团与本土集团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从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费帏、董允)可以看出,没有一个本土才俊,全是荆襄集团出身,致使其政权无法巩固。在蜀人眼里,蜀汉政权就是一个外来政权。

政权基石不稳,难成大业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刘备绝无可能一统天下。

刘备拥有智者相扶,又有猛将相助,为何到最后还是未得天下?

刘备将单兵寡,白手起家,加之刘本身除奸诈,並无经天纬地之才,德难配位。与曹操的雄才大略,挾天子以令诸候,麾下兵多将广相比,婉有天地之別。即便与经营几世东吴也无法相比肩。

刘备拥有智者相扶,又有猛将相助,为何到最后还是未得天下?

三国时期,三方实力,以魏国最强,吴国第二,蜀国第三,三国都有智者和猛将,综合实力刘备一方没有优势,土地人口都是最少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