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八王议政时,老十三躺在担架上为何还能控制兵权?你怎么看?

胤祥一生的得失、喜怒哀乐、荣辱兴衰,都与哥哥胤禛息息相关。

胤祥文武全才,最多的一人身兼九职,照样不辱使命,把各类事物打理得井井有条,实属罕见。不愧是胤禛赞扬的:柱石贤弟

十三爷胤祥出色忠贞的才干和务实高效的办事能力,为迅速扭转康熙末年人浮于事,民生凋敝,结党营私等做了了杰出贡献,得到了上至雍正皇帝和下至朝臣的忠心拥戴。他根据弘昼的一句话,就断定胤禩在兵权上打主意,拖着病体去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及时夺回了兵权,挽救了大局。

为什么胤祥能轻而易举地就化解兵变呢?

雍正皇帝继位后成立军机处,胤祥为首席军机大臣,雍正对胤祥评价:“少称神勇,帷幄运筹,计周万里”

用现在通俗的话说,胤祥就是现在的军委主席。大家都知道,军委主席一般都是国家一把手兼任,可雍正皇帝就把这个职位给了他最信赖的人,他的弟弟胤祥。

剧中胤祥两次亲赴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一次是胤禛登基时,一次就是胤禩利用雍正皇帝刷新吏治,整顿旗务,因为大清王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满人很少,清初只有区区几万人,采取满蒙联姻,建立八旗制度起家,旗人在清朝是特权阶层,作奸犯科的多半都是旗人,要改革若不从八旗开始,那就是治标不治本。

胤禩和旗主王爷勾结,旗主进京的当晚就夺得了军权(接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防务,又勾结九门提督隆科多,整个京城的兵力全部掌握在八爷党手里),第二天上朝,胤禩觉得万无一失,因为十三爷病重,想恢复八王议政,架空雍正。

朝堂上竟然没有人站出来替雍正的新政(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说话,任由胤禩党在朝堂上大肆攻击新政。最后是雍正皇帝曾经为之掌灯的新科状元王文昭实在看不下去了,被九爷胤塘骂得狗血喷头。

“你不过是我们满人的狗。”

状元被气得口吐白沫,当场晕倒。

雍正环视朝堂,竟然都静默无语。

这时顾命大臣、上书房大臣张廷玉站出来:九爷不会也说我是满人的一条狗?

张廷玉言简意赅地给大家科普了八王议政。

康熙爷为什么取缔八王议政?

张廷玉的挺身而出,让雍正稍微缓了口气。也用大量的史实告诉朝臣压根就没有什么八王议政,这对胤禩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

但胤禩并不是很在意,因为隆科多已经倒戈,军权在握,虽然张廷玉说的都是事实,哪又怎么样,谁控制了军权谁说了算。

八王议政时,隆科多临阵倒戈,嘴上说着要加强安保,手里却将图里琛亲自率领的御林军用自己的人手换掉了,这明摆着是在给雍正施压啊,而图里琛是怎么做的呢?图里琛见到这架势,装模作样地盘问和阻止了一下,之后就没再动作了,而且,八王议政的过程中,图里琛也是不见踪迹,后来才急匆匆地赶到雍正面前谢罪。

带着一大批兵马前来,气势汹汹地要求换防,图里琛率领的御林军从人数上来看不是对手,如果过于强硬地阻拦,那很可能就要爆发械斗了,这样一来,自己和雍正都会陷入被动,可能自己的命都得搭进去,所以图里琛选择了息事宁人,并没有及时禀报。

隆科多这么硬气地过来,可见雍正已经成为了被针对的对象,这场八王议政简直就是暗流涌动、各怀鬼胎,也许权力会重新洗牌也说不定,所以,图里琛干脆选择认怂装傻,一来这样也不算是背叛了雍正,顶多是办事不力而已,二来一旦真的出了什么变故,自己也不会成为活靶子,起码是能保住小命的。这样一分析,其实图里琛的做法根本不算什么“失误”,相反,这正是他精打细算后的结果,他的勇敢和果断,只会用在确定的局势下,一旦局势可能会对自己不利,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避其锋芒,毕竟保存实力才有机会伺机而动,这未尝不是一种智慧。

八爷很嚣张,面对胤禩的步步紧逼,雍正很恼怒,雍正不知道该拿胤禩怎么办?这时图里深来报:“十三爷来了。”

这时胤禩和隆科多心里有点慌,隆科多想溜走,被图里深拿下。

十三爷命令把旗主手下带上殿。这时旗主王爷控制军营的将领,八爷党和旗主王爷看这情景知道大势已去,这时胤禩破罐子破摔,讽刺雍正虽然今天赢了,但他失了人心,说着带着九爷,十爷扬长而去。

旗主王爷看到胤禩走了,直接慌了,在十三爷提醒下,纷纷下跪认罪。雍正看着脸色苍白的老十三,心里绞痛。惩罚了各个旗主王爷,让他们退下。

雍正痛斥群臣,十三爷看到此情景,为雍正担心,他心痛难当,口喷鲜血,众臣心惊,雍正忙奔了过去,十三爷交代几句,阖然长逝。

十三爷一生,为国为民,不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坚定地站在雍正的立场上,为人坦荡,不论是军事,刑狱,水利,经济等方面都贡献卓著。

雍正曾如此称赞胤祥:“王之年齿小朕八岁,不但赖王襄赞朕躬,且望王辅弼于将来,为擎天之柱石,立周公之事业,使我国家受无疆之福。此实朕之本怀。”

意思是,胤祥是值得托付的人,是国家的顶梁柱,如果我的后人,也能得到胤祥的辅佐,定然是周公辅成王一样,是社稷之福。

《雍正王朝》里八王议政时,老十三躺在担架上为何还能控制兵权?你怎么看?

《雍正王朝》中,十三爷仅仅凭借弘昼的一句话就判断出了隐藏的危险,愤而前往丰台大营,重掌兵权。

八阿哥胤禩串通弘时,以整顿旗营兵务为由,召关外的四位铁帽子王带兵进京。而在关外的八旗官兵驻扎在丰台大营的时候,弘时又误导弘昼“假传圣旨”,进而让关外四位铁帽子王带来的将领控制了丰台大营的兵权。

而越想越不对劲的弘昼似乎闻到其中的端倪,因而在上朝前,找到了十三爷胤祥说明了实情,十三爷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只身前往了丰台大营,进而重新掌握了丰台大营的兵权。同一时间,朝堂之上,八爷党一众伙同关外四位铁帽子王以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为由,对雍正实施逼宫,隆科多也假借理由撤换了防卫宫殿的御林军,此时的雍正可以说是四面楚歌、危机重重。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十三爷带兵赶到,同时更是带来他重新掌握丰台大营控制权的消息,帮助雍正化解了眼前的危机,同时也宣告了八爷党末日的来临。

十三爷之所以能从弘昼的一席话中发掘隐藏的危险,也是有着他的思考和顾虑。

一来,丰台大营驻防北京,必然是上三旗的官兵,况且也是通过他们来关外来的下五旗的旗营兵务,现在反而是被关外来的将领控制了起来,说明关外的铁帽子王并不是来整顿旗营兵务,而是另有目的,而现在失去了丰台大营的控制权使得雍正和整个北京城变得非常的危险。

二来,十三爷非常了解弘昼的性格,做事虽然浮夸但是绝不会出格违制的弘昼必然不会违背雍正的旨意做事,说明其中必然有蹊跷,并且弘昼此时主动向自己说明情况,更说明弘昼从中发现了什么活着因为他的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所以这也让十三爷瞬间紧张了起来。

三来,就是与弘昼同行的是弘时,此时的弘时因为和八阿哥走动的过于亲密,已经进入了十三爷的视线,因而十三爷也断定,此时的弘时已经有了背叛自己父亲雍正的想法,而弘时的背叛无疑是对雍正最大的威胁和打击,也将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

正是因为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这才有了十三爷坐在担架上,拖着病重的身躯赶赴丰台大营重夺兵权的一幕。

坐在担架上的十三爷依然能够迅速的控制兵权,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十三爷的身份和地位。

一方面,雍正和十三爷非常清楚丰台大营的重要性,必然一直将其牢牢控制在手中。

在雍正登基前,邬思道就向雍正说明过丰台大营的重要意义,而在雍正登基的过程中,也是有赖于十三爷控制丰台大营的兵权,进而率兵勤王,稳固了皇位。

这使得雍正和十三爷必然非常清楚丰台大营的重要性,实际上雍正登基的当晚,十三爷来到丰台大营杀死成文运,夺取丰台大营兵权的时候,就已经将丰台大营的管理体系进行了撤换,是由十三爷的亲信掌管。而凭借雍正对十三爷的信任以及十三爷军旅阿哥的身份,雍正登基这些年,必然也是一直由十三爷代雍正管理丰台大营,从上到下都是雍正和十三爷的人,因而当十三爷重新出现在丰台大营的时候,可以立马掌管兵权。

另一方面,十三爷是掌握大权的怡亲王,远非关外铁帽子王和他们手下的将领能比。

十三爷胤祥自始至终就坚定地站在雍正一边,因而在雍正刚一登基就被封为怡亲王,并且是“铁帽子王”。

作为雍正亲封的铁帽子王,又是雍正最为信任的宠臣,进入军机处,还是掌管实权的王爷,因而无论是权势还是地位,远不是那四位依靠承袭爵位获得铁帽子王的关外王爷所能比的,因而在十三爷所拥有的绝对权势和地位面前,关外的下五旗官兵必然只能服从交权,即便是四位王爷在场,也无法与十三爷相抗衡。

所以,即便是十三爷躺在担架上,凭借其身份和地位,依然可以重新掌管丰台大营的兵权,带兵进宫勤王,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十三爷能够重掌兵权与八爷党一众对于十三爷的疏忽有着巨大的关系。

八爷党中的九阿哥,在十三爷病重的时候,就曾经说“老十三还是先管好他自己吧。”也正是因为十三爷自雍正执政中期开始,身体大不如从前,长期卧床,因而长期未能参与政务,也正是因为如此,去丰台大营安排旗营兵务整顿的事情,雍正才会交给弘时和弘昼去。毕竟,丰台大营只听雍正和十三爷的,而弘时和弘昼是雍正的儿子,也是因为雍正的关系才会为丰台大营的守将所相信,要不也不会如此轻易的就丢掉了控制权。

由于十三爷的病重,使得八爷党觉得此时的十三爷已经无法再没有能力去妨碍这次逼宫的行宫,更为重要的是,八爷党自认为皇宫内有隆科多的支持,皇宫外由控制了丰台大营,已经有了绝对的兵力优势,因而对于此次逼宫行动的成功有了盲目的乐观和自信。

而弘昼临时告诉十三爷丰台大营的情况,十三爷突然前往,也是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更是八阿哥等人所未曾想到,并且没有及时了解的。

也正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再一次疏忽掉了十三爷,使得十三爷再一次的带兵勤王,将八爷党势在必得的胜利变为了最终的失败,同时也宣告了八爷党的彻底终结。

《雍正王朝》里八王议政时,老十三躺在担架上为何还能控制兵权?你怎么看?

《雍正王朝》中八王议政是十分精彩的一段情节,但主要镜头都集中在朝堂之上雍正与八爷党的交锋,老十三躺在担架上夺回兵权被设定为辅助线,一带而过。

但这条辅助线却是雍正逆袭的关键,印证了毛主席那句名言:枪杆子出政权。

奄奄一息的老十三有何本领,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兵不血刃的解决叛乱?这里看似简单,实则牵出了中华民族千古不变的官场潜规则:山头!

权力是什么?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解释,权力是制度规定下的责任划分,规章制度规定了权力的范围和大小。

但在皇权社会,权力却是由另外两层含义构成。

一则是职位赋予的有形权力,各色朝廷命官,分工不同,权力不同,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则就是源于个人魅力和人脉关系的无形权力,权力的大小不再局限于现有的地位职责,而是建立在人心中的号召力。

古代社会主考官是个十分重要的职位,做了主考官意味着当年的所有考生都是自己的学生,所谓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就是这个道理,上级需要下级扩展自己的权力,贯彻自己的意志,下级需要通过上级来改变自己的仕途,得到提拔的机会。

基于这种特殊的依附关系,双方结成了无形的利益集团。而有了这层关系,即便是上级归隐一方,或是获罪免官,依然能够呼风唤雨。

这种存在于特定群体内的号召力,便是山头。

十三阿哥无疑是个非常有魅力的皇子,他早年率军出征,战绩卓著,不仅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嘉许,也受到了将士的爱戴,纵然他已离开军队,但与将士的联系并未中断。雍正继位前就曾拜访被圈禁的十三阿哥,希望他们举荐信得过的将领,以防万一。

雍正上位以后,十三阿哥荣宠至极,虽然电视剧中并未做交代,但昔日的老上司官场得意,老部下自然受益匪浅,即使双方并非直接隶属关系,却丝毫不影响十三阿哥的号召力。

八王爷利用铁帽子王进京的机会夺去了丰台大营的兵权,也是基于自己的号召力,但他的地位比不上皇帝,所派遣的人马影响力有限,十三阿哥一到,就被压制住,兵权顺利回到雍正手里。

雍正信任老十三,同样是基于这种号召力,据史书记载,两人从小就关系融洽,年长些雍正负责教育十三弟,雍正很爱护这个弟弟,十三阿哥也十分尊重四哥,两人的友谊维持了一生。

特殊的情谊赋予是双方更大的信任权限,雍正谁都不信,却对老十三知无不言,而十三阿哥也是实心办差,处处为皇帝分忧解难,这才有了八王议政上的那一幕。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雍正王朝》里八王议政时,老十三躺在担架上为何还能控制兵权?你怎么看?

不是老十三还能控制兵权,而是八爷党压根就没控制兵权!

要明确一点,八爷党想要发动这场行动,那自然需要掌握一定的兵权,那八爷党可以依靠的力量有哪些?

1、关外四位旗主王爷所带来的4000满洲骑兵。

2、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清军。

3、九门提督隆科多所控制的京城内的军队,以及皇宫内的御林军(御林军虽然由图里琛直接掌管,但隆科多有调兵的权力)。

后来的情况大家都清楚,八爷党在密谋运作之下,上述三股力量,他们成功地控制了两个半。所谓的半个,是他们秘密联络了弘时,这个雍正的儿子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欺骗的手段,哄骗亲弟弟弘宣说出了旗主王爷率军进驻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整顿军务是受了雍正的旨意,并且享有两座大营的共管特权,圣旨会在第二天白天到达。

而两座大营也受到欺骗,他们同意4000骑兵进驻大营,四位王爷留在营中的佐领也得到了共管的权力。所谓的共管权,指的是这些佐领可以与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指挥官享有同等的权力,两座大营的任何行动需经过双方的共同同意。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第二天的雍正察觉到皇宫内外的情况不对,其派人前往城外大营,通知营内的守军立刻进城,已经具备了共管权力的关外佐领完全可以行使否决权。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一旦失去獠牙,那这支最效忠雍正皇帝的武装也将失去战斗力。

除了两座大营之外,关外的王爷们和他们手中的军队已经明确站到八爷党那边,隆科多也选择靠向八爷党并在关键时刻按兵不动,拒绝执行雍正下达的、派兵入宫逮捕八爷党成员的命令。当所有力量全部占到八爷党这边时,困守皇宫的雍正似乎在劫难逃。

可最后的结果,雍正为何又能实现反转?这就不得不提到在整个八爷党的这场布局中,他们出现了一系列的致命硬伤,且这些硬伤根本无法改变。在政变发起前,八阿哥也就是廉亲王曾经强调自己已经占据了九成胜算,唯一缺少的一成把握就是天算。可在笔者看来,八爷党别说是九成胜算,他们或许连一成的把握都没有!

因为大家好好审视一下这场行动的全过程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一个问题,整个八爷党看似拥有强大的支持,可实际上,参与行动的清军或许对雍正存在看法,但他们可未必会站在八爷党这边。

臣等刚才听皇上说新政如何如何好,可臣在关外听到的消息可不是这样......

这是四位关外旗主王爷之一——东亲王永信开头发难的一句话,但短短的一句话,却也暴露出了一个问题:八爷党能够在朝野上拉拢诸多群臣,那是因为雍正的新政引起了诸多官员的不满,摊丁入亩和官绅纳粮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可这些新政仅仅是在关内推行,地广人稀的关外根本不是新政推广的区域。

这也就意味着,四位王爷和手下的旗人根本不受任何影响!那他们为何要跟着八爷党闹事?只因为老八开出了一个让他们心动的诱饵——八王议政,也就是清朝的皇权不再由皇帝一家独大,而是由八股力量分别治理,四位关外王爷可以分割走一半的权力。

新政没有造成关外旗人的损失,四位旗主王爷才不在乎雍正的新政是好是坏,可权力的诱惑却不能不让他们心动,他们便与八爷党联合起来,共同来了一场武力逼宫。请注意,他们的想法也仅仅是逼宫!因为王爷们不想扣上造反篡位的帽子,他们还想继续拥护雍正成为皇帝,只是这个过程中想分走一部分权力。正因为如此,他们带来的4000铁骑只是限制住了城外两座大营的行动力,而不是直接入城向紫禁城进攻。

可王文昭冒了出来,一出现场弹劾,参的东亲王目瞪口呆,这个新科状元直接给亲王扣上了一个咆哮朝堂、亳无人臣之礼的大帽子。接着张廷玉再补一刀,其引经据典,讲述了清朝根本不存在八王议政的历史,八爷党抛出的诱饵顿时失去了法理和祖训上的支持,四位王爷也开始默不作声。

而隆科多呢?此时他看似可以直逼雍正的性命,可屠戮帝王的帽子他可不敢戴。对于佟氏家族而言,他们只在乎皇上是否能保证家族的利益,但他们也不会为了这个追求而铤而走险。隆科多所希望看到的,也仅仅是八爷党能够战胜雍正,进而拥立自己所期待的弘时成为下一代皇帝,他能做且愿意做的,也仅仅是在关键时刻按兵不动。

关外王爷们经过教育后再也不敢轻举妄动,而隆科多本来就想坐山观虎斗,当八爷党最仰仗的两股力量都失去行动力的时候,十三爷返回两座大营夺回兵权自然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因为按照共管权力,关外王爷的佐领们虽然可以限制原驻扎清军的行动,但反过来,营内的主帅也可以用同样的权力来限制这4000满洲骑兵的行动。且不说事发前,王爷们根本就没有开战的意识,他们的手下甚至还会以为所谓的共管圣旨的确存在。

所以,十三爷可以大摇大摆地进入两座大营,依靠他与老部下们常年配合的默契,十三爷只需几个眼神,旗主王爷留在大营里的佐领们就会束手就擒,面对根本拿不出来的圣旨,其麾下的官兵也会失去抵抗力。

紧接着,十三爷带兵进城,本身就是墙头草的隆科多哪敢率军抵抗?八爷党所引发的这场八王议政逼宫看似轰轰烈烈,可实际上却是虎头蛇尾,本来就没成功的可能!

《雍正王朝》里八王议政时,老十三躺在担架上为何还能控制兵权?你怎么看?

雍正登基以后,反对雍正的老十四逐渐被削去兵权,由雍正的铁杆兄弟老十三来掌握。

在去往八王议政的路上,老十三从弘昼的提示中意识到兵变的隐患,立即赶往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和九门,重新安排、调整了京城防务的兵权,然后才到八王议政现场。

原来,八王议政开始前,老八和弘时及四位旗主王爷背着雍正和老十三,以整顿旗营兵务为名,安插了自己的将领和兵士。

在八王议政的现场,虽然老十三躺在担架上,但是他已经把兵权稳稳地抓在自己的手中。在这重要的历史关头,及时粉碎了八爷党用兵变促政变的夺位阴谋。

《雍正王朝》里八王议政时,老十三躺在担架上为何还能控制兵权?你怎么看?

这是二月河小说《雍正王朝》里的桥段。按照作者的说法,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在康熙朝的时候就是带能文能武的皇子。

等到雍正登基,胤祥更是当做肱股之臣封,掌管兵部和刑部。当时,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都是拱卫京师精锐部队,兵力数万。由于胤祥多年经营,军官皆为其嫡系。纵然关外旗主带的几千兵马进驻,但毕竟人数有限。至于爱新觉罗·胤禩派驻监视的将官,则更是无用的光杆。事实上,即便胤祥没有及时发觉胤禩的阴谋,这些人在兵营里都未必能掀起什么大浪。更何况胤祥直接出现在他们面前。

虽然小说有杜撰的成分,但胤祥的才能和对雍正的忠心却并非虚构。雍正帝曾经十分感慨地说:“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胤禛、胤祥兄弟君臣之间的至诚相托和忠心以报,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也是极少见的,世人经常用“棠棣情深”来形容二人兄弟情谊。另外,在雍正登基以后,所有兄弟为了避讳,都将胤改为了允,而只有这位十三爷,在死后恢复了本名胤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