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思道为什么要以“天子无私事”为由,劝胤禛不要去见深夜登门的十七阿哥?
汉文帝时,太尉周勃准备和文帝说点什么,却被侍从宋昌所阻。邬思道熟读治世经典,是防效先贤,既然做了皇帝,社稷是公器,要以天下为公,行事要做天下垂范,向明君汉文帝看齐,不能像做亲王时那样,以自己好恶来定亲疏。
也有网友撰文说,邬思道是为了自保,但我不认同这一点,为什么呢?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有大智慧的人,能把一代圣君康熙的心思摸透,能帮助雍正皇帝坐上帝位,难道没有后手,以他的神鬼莫测的手段,搞不好不知道埋了多少雷,雍正能在九王夺嫡中胜出,没有蠢到自掘坟墓吧,明朝建文帝的教训在哪里放着呢?
若雍正皇帝杀了邬思道,十三爷就算不离心,年羹尧,李卫,田文镜等也会离心,他还想刷新吏治,推行新政,谁来执行?
若雍正皇帝想杀他,康熙驾崩后,就不会把后方指挥权交给邬思道。
雍正祭天时,把钦差关房留给了邬思道,约定时间伺机而动,那可是兵权,把自己和全府的身家性命都交给了邬思道。
当然,我们都不是雍正皇帝,不知道他究竟是怎么想的,但雍正当政13年,他杀的人是清朝历代帝王杀得最少的,用易中天老师的评价是:雍正皇帝刻薄但不寡恩。
剧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康熙的幼子胤祕康熙驾崩时6岁,胤禛悲痛欲绝,其他诸位皇子各个心怀鬼胎,八爷党更是趁乱搅局,睁眼说瞎话,编出传位给十四的假话,这是一个稚嫩的声音说:我听清了,是传位给四阿哥。
胤䄉斥责他,他替雍正仗义执言,为了力挺四哥胤禛,胤祕跟老十胤䄉反唇道:“秤砣儿小能压千斤,麦秸垛大压不死老鼠!曹冲六岁称象,甘罗十二为相,融四岁让梨,你读过书没有?”就是因为这句话,雍正都一直记着胤允祕的好,雍正登基后,对这个弟弟也是特别疼爱和关照。
他比弘历还小5岁,雍正十一年,他被雍正封为亲王,娶乌雅氏的侄女为福晋。
17岁,又没有战功,又没有擎天保驾的功劳这么小的封亲王,在大清王朝绝无仅有,他上面的好几个哥哥可什么都不是呢。
后来乾隆继位,又被委以重任,任满洲镶白旗都统。
还有竭尽全力,忠诚辅助他的张廷玉,赐他配享太庙,这是大清近300年统治唯一汉人。
……
这些事实都证明雍正皇帝是个是非分明的人,重情重义的人。
《雍正王朝》邬思道为什么要以“天子无私事”为由,劝胤禛不要去见深夜登门的十七阿哥?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老十七是个挺神秘的人物,他只在康熙驾崩当晚出现,然后就没了音讯。但就是这短暂的亮相,却让人浮现连篇。
老十七在康熙驾崩的当晚干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在康熙弥留之际口头传位给四阿哥胤禛的时候,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娥都表示没听清,甚至开始混肴视听说康熙说的是传位给“十四阿哥”,诸皇子们大都只顾痛哭,不反驳也不表态,这个时候十七阿哥站出来反驳:“我听清了,是传位给四阿哥!”,还有一位小皇子表示自己也听清了,是传位给四阿哥。
在康熙咽气的床前,十七阿哥和九阿哥十阿哥争吵起来。这个时候的十七阿哥显得非常的坚决。他的争吵其实作用很大,至少是压制住了九阿哥和十阿哥“搅局”的企图,八阿哥胤禩的“混肴视听”的阴谋没有得逞。
但是,这个十七阿哥的事情还没完。在雍正顺利登基的当晚,雍正没有在皇宫为康熙守灵,而是匆匆的赶回潜邸。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有很多的猜测,大多数人倾向于雍正是赶回去处理师爷邬思道的事去了,甚至是带着“杀人灭口”的念头回去的。
在邬思道和雍正一番斗智斗勇之后,雍正选择了同意邬思道提出来的“半隐”的请求。其实,不到万不得已,雍正是不会轻易地对邬思道动手,他根本不知道邬思道会留有多少后手让他无法面对,所以“半隐”的方案雍正还是比较满意。
就在邬思道和雍正达成共识,口头签订协议之后,侍卫张五哥进来禀报:十七阿哥求见。雍正想都没想就说:让他进来吧!
但是,刚刚签订协议,不再干涉雍正的所有事务的邬思道,却坚决的制止了雍正接见十七阿哥。所以这一次十七阿哥的戏是只听名字没见人。
邬思道阻止雍正接见十七阿哥的理由是:如果是公事,明天找张廷玉公事公办,如果是私事,就说:天子无私事。然后他问雍正:这样说行吗?
雍正采纳了邬思道的建议,居然就没有在潜邸接见十七阿哥。这件事就很耐人寻味:十七阿哥赶到雍正的潜邸深夜求见究竟有什么必须当晚汇报的大事?邬思道为什么要“替”雍正拒绝十七阿哥的求见?雍正为什么会接受和默认邬思道的“违约”之举?
这里面肯定是有文章的。
首先,十七阿哥在整部电视剧当中就在康熙驾崩当晚开始活跃起来,给人感觉很突兀,而正是这种突兀更加表明这个十七阿哥在胤禛的夺嫡过程中是一个不为人知的但是很重要的角色。他在康熙口传“皇位继承人”之后站出来阻止八阿哥和九阿哥十阿哥的“搅局”,应该不是一时冲动“仗义执言”那么简单,如果没有平时的铺垫,他不可能在那个时候“挺身而出”。
第二,十七阿哥允礼在雍正登基的当晚赶到雍正的潜邸求见,也不会是火急火燎的向雍正表功这么幼稚。除了有当晚必须要办的事或者要汇报的的事,并且是和雍正约好的事,十七阿哥绝对没有理由也没有胆子跑到潜邸求见。十七阿哥允礼和雍正之间是有“真正的秘密”的。
十七阿哥是在给雍正办“秘密差事”。这个秘密的差事被邬思道猜到了。不仅如此,他还预感到这个“秘密差事”十有八九和自己有关。邬思道好不容易和雍正达成了“半隐”的协议,在这个时候,绝对不能“节外生枝”坏了他的好事。这是邬思道出乎预料的“替”雍正回绝了十七阿哥的求见。
邬思道让张五哥给十七阿哥传的话,其实是说给雍正听的。邬思道提醒雍正,你现在是皇帝,有太多的正事要办,以前的事要赶紧画个句号。皇帝办事要“光明正大”,那些所谓的“秘密差事”就赶紧停了吧,有损于皇帝的名声。
所以,在此之后,我们在整部电视剧当中再没有见到这位十七阿哥允礼。
《雍正王朝》邬思道为什么要以“天子无私事”为由,劝胤禛不要去见深夜登门的十七阿哥?
邬思道这其实是自保之策,根本就不是为了雍正考虑。
那日夺嫡大战,胤禛成功上位。当夜,他并未在皇宫过夜,而是匆匆回到雍王府,为什么? 因为他要立即处理一些私事。
其中就包括邬先生的“安置”问题,邬先生陷入巨大的危机中。
说实在的话,雍正也在两难之中,怎么处理邬先生是个难题,留下吧?随时都是个隐患;办掉吧?按当时的局势,朝堂并不稳固,还想继续利用他的智谋。
有两种情况下,邬先生坚决不能留活:
一是想留下做官。
邬先生为雍正登上皇位立下了首功,这是毫无疑问的。有功必要赏,按这样的功绩,你赏位能低了吗?
低则生怨。功绩和赏报不相称,两人就会离心,离心则生怨,生怨则生事,到那时处理岂如现在一了百了,来得干脆。
高则自矜。居功而登高位,位高则权重。邬先生是什么人?是能窥破帝王心术的大智之士,当初康熙帝如此深长的智略,都被邬先生一一解破,从容应对。留这么个随时瞧破心机的人在朝堂上,雍正不会毛骨悚然?
二是要走。
九子夺嫡,各施奇谋。明的暗的,正的邪的,为登大宝而不择手段。包括胤禛在内,谁还没有点阴私苟且的事情。
而胤禛这些暗事情,哪一件又不是出自邬先生那颗奇计百出的脑袋瓜?哪一件又能瞒得住邬先生那双精明睿智的眼睛? 这些事情如果大白于天下,或被政敌掌握,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况且,像邬先生这种人,如果不能为我所用,当然也不能为他人所用,否则,太危险了。
所以,雍正回到潜柢,就是来办理这些私事。
回来后先探口风:“邬先生之位,容我再做思量。”
明义:你要什么赏?
暗义:说,要死要活,你准备怎么办吧?
邬先生是什么人,自然是心知肚明。三招打消雍正的杀心:
一、“我安排了五路兵马,互不统属”
明义:保护你的安全。
暗义一:绝不会给你暗中下手的机会。
暗义二:你放老实点,今晚上你要出了事,明天都不会有人知道你咋死的。
二、我要半隐,去给李卫做幕僚。
明义:我不做官,不要赏,也不会逃走。
暗义:我即不给你添麻烦,也不脱离你的控制,请放心。
三、“天子无私事”
明义:你已经是天子了,该考虑的是君王之光明正大的事了,要有帝王的仪度。
暗义:你的来意我很清楚,你是想来办私事的,我早有准备,你别妄想了。
雍正综合考虑了一下当时的情形,觉得这种状况下,暂时没有理由和机会下手,决定还是先留邬先生一条活路。
邬先生选择去给雍正的心腹李卫做幕僚。那么就等同于让雍正一只手捏住了形踪,这就太放心了。李卫最大优点就是忠诚,在他那里是再合适不过的安置了。这个情况还是比较理想的,符合雍正的心思。
第二天清晨,侠肝义胆的老十三胤祥到来了,雍正更不方便动手,邬先生就彻底安全了。
郊外与胤祥一别,邬先生就此脱离了漩涡中心。
《雍正王朝》邬思道为什么要以“天子无私事”为由,劝胤禛不要去见深夜登门的十七阿哥?
邬思道为何以“天子无私事”为由,要四爷拒绝私下见十七王爷允礼?
明面上讲的通,允礼刚刚为老四出了大力,与允祥一起调兵,稳定军心,这是一。刚刚与老八,老九大闹一通,差点打架,这是二。但是一句话,都是帮你老四,这个是邀功。
但是,邬思道也讲得对,“天子无私事”,不赏,冷了人心。现在就赏,太急,就有结党之嫌。你是天子啊,没有结党营私的必要。
私下里,邬思道也明白,老四是一个疑心极重的人,刻薄寡恩。他怀疑,老四现在回雍亲王府,是要“了结私事”,也就是咔嚓了他和一党专为老四私下做事的人。
作为新君,老皇帝康熙才蹬腿,从孝道而言,老四该守灵啊!平民都如此,何况一国之表率的皇室!而且“八爷党”未除,心腹之患尚如梗在心,老四回家,只有一个目的,除掉他和一批为老四私下干事的人。
老四突然回府,老十七来意不明,算无遗策的邬思道当然怀疑,所以讲了这一句话。
后面的对话,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雍正说,你的安排我还没有想好!
其实,邬思道的安排也就二条,一,灭口。二,安排一个官职,以示奖励。
但是,以老四的为人,如果不知进退,邬思道恐怕早晚得死,因为他太熟悉胤禛了,也掌握太多秘密了,只要泄露一条,就是丑闻,朝野震动啊!
所以,邬思道以残疾,心智已竭等各种理由请辞,要求“半隐”,既急流勇退,又让雍正知道自己的行踪,消除他的怀疑。
雍正也答应了。
小编说说自己对这件事的评价。
如果邬思道确有其人,也有这般才华。雍正确实只能做一个守成之君,绝非明君。
事实上他就是,为下一代敛财,刷新吏治,为乾隆皇帝做了铺垫。
但是也得罪了天下士绅,落了个暴戾名声。事实上他没这么糟,是守成之君。
如果他是明君,就该知道,邬思道的为人。绝对会重用他。
就任何其他功劳不说,仅仅凭邬思道帮他培养三个儿子,尤其是宝亲王弘历,这可是太子的老师啊,重用他,其他大臣就无话可说!
雍亲王能登基,康熙皇帝私心大大的,就是因为他被谈吐,气度不一般的弘历完全吸引了。才会把弘历接到宫中亲自教导。
打造弘历的是谁?邬思道也。
雍正皇帝一登基,就要先杀自己的左膀右臂,未来的帝师,愚蠢之极!
设想一下,如果邬思道不走,十三阿哥怡亲王允祥,这位王总理大臣能仅仅在雍正四年就活活累死了吗?他这个皇帝在位才十三年,恐怕也是这个原因。
而且,你就是为儿子留一个经天纬地之才,堪称大清的“房杜”,会天打五雷轰吗?
《雍正王朝》邬思道为什么要以“天子无私事”为由,劝胤禛不要去见深夜登门的十七阿哥?
雍正王朝中面对十七阿哥的深夜拜访,为什么邬思道劝雍正帝别见?
一、
要搞明白邬思道为什么劝老四胤禛不要见十七阿哥,我们还得从邬思道本身的角度考虑:
邬思道说出这句话的前提是什么?
就是他自己也面临着死和生的问题,之所以会面临这个问题,完全在于老四胤禛的性格使然。
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夺嫡大战以后,终于以老四胤禛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当晚,他并没有在皇宫中居住,而是又回到了府邸。
雍正帝的理由是,刚刚继位,皇宫里不够安全。这虽然是理由,但绝不是全部,他这次回来其实是跟之前的自己说拜拜的。
既然说拜拜,那么无外乎几个方面,包括物品、思想和人。东西不用说了,他已经成为皇帝了,雍亲王府上那点东西已经不值得一提。思想嘛,看不见摸不到,只要雍正帝自己觉得自己跟以前不一样了就行了。那么最后一个他放不下的就只剩下人了。
再确切的说,最放不下的是邬思道,至于那些王府下人,根本不值得一提。
所以,面对来势汹汹的雍正帝,邬思道已经感受到了强烈的危机。
那么此时摆在邬思道面前的貌似就只剩下三条路了:
一条是继续装作无知的拥护雍正帝,给他出谋划策,最好能出仕做官;另外一条则是提出归隐,远离朝政,远离这是非之地,毕竟自己的抱负已经实现,自我价值也得到体现;第三条路则是学习王掞,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以后,从容赴死,不留遗憾,江湖上只留下邬思道的传说。
二、
但是在刚刚即位的雍正帝看来,只要邬思道动了前两条路的念头,则必死无疑:
第一就是继续辅助雍正帝,既然继续辅助雍正帝,那么他的名分是必须要有的,毕竟不同于以前。毫无疑问的是邬思道在老四胤禛夺嫡大战中立了首功,那么就面临论功行赏之事。
赏赐的少了,付出和获得不成正比,久之则生怨,一旦生了怨气,那么两个人自然就离心离德,到时再除,反而让雍正帝落下“过河拆桥”的话柄。
如果赏赐的多了,难免不会出现第二个年羹尧,而且邬思道比年羹尧更可怕的地方在于,他能猜透帝王的心思,你想啊,在雍正一朝上有一个位高权重的邬思道,还能看透帝王心,想想就可怕!
所以,当邬思道说自己已经安排了五路人马保护雍正帝的安全时,雍正帝显然不高兴了,他以为邬思道在邀功,于是连看邬思道都没看邬思道一眼,背对着他就说了:
“你的名分容朕慢慢安排!”
此时邬思道显然愣住了,也突然就明白了雍正帝此行的目的……
第二条路就是逃离,你想啊,老四胤禛的夺嫡之路多么的艰辛,不管是明着的还是暗着的,总有做得不够地道的地方。而这些明着暗着的手段,大部分还是邬思道出的主意,一旦邬思道离开这里,或者大白于天下,或者被反对自己的人利用,那么对自己的皇位不利。
所以,邬思道如果选择前两种道路的话,必死无疑!
三、
如果大家理解雍正帝是刀俎,邬思道是鱼肉,那就大错特错了:
邬思道至少做了好几手准备,邬思道又不傻,从坎儿被毒死的那一刻起,他就一直为自己的安全考虑了。雍正帝这次回来想秘密处决邬思道,就像当初处理郑春华一样,最后装作不知情的样子,大不了给死亡的邬思道追封个称号。
我们仔细看剧,雍正帝回府的时候,众人都在院子里跪拜,唯独少了邬思道,而显然这些人并不是雍正帝最想见的,于是他让众人平身以后,先问的就是邬思道在哪?
见到邬思道寒暄几句,坐下就开始埋怨老十三胤祥:
“老十三也是太费事了,有个丰台大营,还看不住这个院子吗?用得着把顺天府和善扑营的兵都调过来吗?”
这句话的潜在意思其实是说如果人少嘛,办邬思道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突然多了这么多人,这么多眼睛,还是老十三胤祥的人,大家都知道老十三胤祥出了名的侠肝义胆。在这么多人的注视下办邬思道还真不方便啊!
而且在老四胤禛去畅春园争夺皇位的时候,府上的事全权交邬思道管理的,邬思道躲在自己的屋子里鬼鬼祟祟的,谁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而且这么多人马,谁知道有没有邬思道的人呢?毕竟他也在府上这么多年了,不可能没有亲信吧?
而邬思道的一句话也说明了一切:
“是我叫十三爷这么办的,五路人马平素不相统属,共同护驾,十三爷居中指挥,才不至于出意外,这个时候越小心越好啊。”
这也传递给雍正帝几个信息,一是,这些人马是我让十三爷安排的,言外之意,十三爷是服从我的指挥安排的人马;其二就是这五路人马不相统属,言外之意就是你根本不知道哪支是哪支;其三,十三爷居中指挥,有个风吹草动,他必然知道,惹恼了十三爷也够喝一壶的;第四,既是说给雍正帝,也是说给自己,这个时候,我不小心点,小命都没了。
四、
邬思道为什么以“天子无私事”劝雍正帝不见十七阿哥?
这时候的雍正帝和邬思道就僵局了,谁也不敢轻举妄动了,还好邬思道提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半隐。
再然后就是十七阿哥半夜求见雍正帝,前面我们也提到过,十七阿哥也是四爷党的人,是他伙同老十三胤祥夺取的两个大营的兵权。
这时候邬思道提出来著名的“天子无私事”理论。
关于这句话其实是有一个典故的,汉高祖刘邦驾崩以后,吕后专权,再后来吕后一死吕氏崩盘,代王刘恒被拥戴为新皇帝。于是刘恒去长安,走到渭桥的时候,太尉周勃走近代王辇车说“有话私底下跟皇上说说”。然后宋昌说:有公事就当着大家说,如果是私事,天子无私事”。于是太尉跪呈玉玺和皇帝兵符,这就是天子无私事的由来,
后来周勃获罪后,太后还给他辩解,说如果他造反的话,当初手握兵权和玉玺的时候就反了,还会等到现在?反而救了周勃一命。
邬思道说这句话有三层含义:
一层是告诉雍正帝以后当皇帝了,做事要光明正大,不能再做阴暗的事情了,要摆正态度。
第二层含义也是帮十七阿哥,你半夜求见,无外乎求赏,但是别忘了周勃的例子。你手握兵权求赏什么意思?你先把自己的差事交给张廷玉,把兵权交给十三爷,想领赏,等皇帝回宫了在大殿上讲!
第三层意思就是为了自己了,既然天子无私事,那么就是告诉雍正帝,你以前的那点私事我会烂在肚子里的。其次,你今天来其实还想办点“私事”,但是我已经有准备了,你要考虑清楚。
过了这个晚上,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邬思道就踏上了离京之路,从此以后,他也就安全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邬思道为什么要以“天子无私事”为由,劝胤禛不要去见深夜登门的十七阿哥?
《雍正王朝》中,在一番惊心动魄的博弈后,雍亲王成了雍正帝。继位的当天夜里,按照常理,雍正应该在皇宫为康熙守灵,但为了“看望”邬思道,还是回到府邸。
雍正刚刚见到邬先生,十七阿哥突然登门拜访。雍正准备接见,邬先生却以“天子无私事”为借口,劝雍正不要见。
在剧中,十七阿哥完全就是一个打酱油的,戏份少的可以忽略不计,仅在雍正继位当晚露过一次脸。在原著中,十七阿哥一直都是雍正的铁杆粉丝。
来“意”不明,不见为好雍正登基的当天夜里,是非常时期,整个皇城都处于紧急状态。十七阿哥早不来晚不来,为什么偏偏这个时候来?要见雍正也不差这一时半会,还是来日方长吧。
万一十七阿哥提出非分要求或者跑来请功,雍正不管答应还是不答应,都会有损龙威。如果拒绝要求,显得雍正不厚道,毕竟人家为了力挺雍正还与八爷党大打出手,有定策之功;如果答应他的要求,说不定他会得寸进尺。
至于“投名状”、“感情牌”等等小伎俩,就更不可能让他玩。
如果是工作上的事,找张廷玉就可以了;如果是紧急事件,找十三爷就能搞定,完全不需要麻烦雍正。
提醒雍正和十七阿哥,注意君臣有别之前胤禛和十七阿哥是兄弟,是一家人,关系上是平等的,平时开个玩笑逗个乐都没问题。
此一时彼一时了,胤禛成了皇帝,兄弟关系转化为君臣关系,君臣是要遵循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是想见就能见的。
雍正准备见的时候,还说了句他是朕的兄弟,说明雍正此刻的心态还没完全转变成帝王心态。
邬先生是在提醒雍正,皇帝就该拥有皇帝的架子,刚刚登基先立皇威。可以等到位置稳了,再打出兄弟之间的感情牌,给他施恩。皇帝是天子,天子无私事。
让十七阿哥吃闭门羹,也能让他明白,不能再和皇帝称兄道弟了,自己做好臣子的本分就行了。
历史上,十七阿哥胤礼是雍正的得力助手,雍正对他评价也不错。
“实心为国”、“尽心竭力”、“操守亦甚清廉”在雍正年间,十七阿哥是宠臣,先是封郡王,掌管理藩院。后来又升为亲王,管理工部、户部。在雍正所有的兄弟中,地位仅次于十三爷。雍正去世后,胤礼还成了顾命大臣。
原创:秋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