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中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如何计工分?怎么分粮?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是没有什么工分可计的,凭劳动出工才有工分。

但是,那时国家政策还是比较优越的,即使是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群,比如孤寡孤独老人等不具备参加生产队劳动能力的人群,照样保证你吃饭生活。好像现在国家对农村五保户等困难群众照顾一样,使每个人民群众(社员)都能够生活。

怎么分粮?

粮食分配方法,是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两种情况。

按需分配的是,按人口分口粮,人人都有份,记得这种口粮也是有价格的,不过价格很低。

按劳分配即按工分再分一部分粮食。这样,有劳动力的家庭,自然挣工分多,分得粮食相对也多些。除自己食用外,多余的粮食可以卖余粮变现。

再有一个就是,社员们以挣得工分参加分红。即一个工值分多少钱。这个各村各队因总收益不等,所折合的工资也不等。有一个工值合几分钱的,有合几毛钱或更多些的。

家庭孩子们多的,缺少劳动力的,挣不到工分,也分不到按工分分得粮食。如果所分口粮不够吃的话(一般都够吃的),就需要向生产队预借,或买粮食吃。

这就形成了家庭情况不同的结果,劳动力多的家庭,较好些,每年多少可以分点红利。

家庭孩子们多,劳动力少的就相对拮据些。而且因为没有工分分粮和分红利不说,吃的口粮或借的粮食都需要花钱的。往往每年要向生产队倒拔钱,没钱的只有欠账。

在这种情况下,人家劳动力多,挣工分多的家庭,就有觉得是他们养活了这些困难人群。

自八十年代后,生产队模式解题,国家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分田到户。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有了种植收获的自由。

随后国家又免去了各种农业税赋,而且又给予种地农民各项补贴照顾,农民的收获完全归自己支配。自此,农民走上了自足有余的幸福生活。

现在,国家政策更优越,农民不愿意种地的,可以把土地流转承包出去,而去从事更适合你增加家庭收入的其它打工、创业等事业。

可以说,现代的农村农民生活是很幸福的。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中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如何计工分?怎么分粮?

六七十年代,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社员们集体劳动,共同生产,各家收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今日头条》中有楼主提出:“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中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如何计工分?怎么分粮?”下面根据我们当地那时的实际情况,具体回答这个问题。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中没有劳动能力,并且没有子女依靠的孤寡老人,与及失去劳动能力无依无靠的残疾人和失去双亲无依靠的孤儿等,国家把这类人定为“五保户”,保“衣、食、住、医、护”。“五保户”的油、盐、柴、米、醋,生吃死葬的一切费用全由生产队集体包了。吃“五保”的家庭,没有工分记,因为没有劳动能力,无法参加集体劳动。一切生活费用,全部由生产队集体报消。

当时生产队的粮食分配方案是:人口粮占口粮基数的70%,另外口粮基数的30%按劳动者工分的多少,推算到各社员帐上。而且未成年人口粮各年龄段都有统一标准数。“五保户”的口粮,按照成人口粮的70%同样推算的。

在每次分粮的时候,“五保户”家的粮食,按照他应得粮食数字,派专人为他把稻谷碾成米,然后把米送到“五保户”家里。食用油生产队按人口分配,“五保户”家应得多少,队长会派专人把应得油量送到他们家。盐和调味品,由生产队会计每月购买一次,送到“五保户”的家里。“五保户”家烧饭的柴草,队长也会派专人把生产队的农作物秸秆,送到“五保户”家烧茶做饭。

“五保户”家里的衣被,国家每年有两次向“五保户”送温暖活动。一次是夏季来临之际,公社有专人把夏季所穿的衣裤,送到“五保户”主人手中。一次是冬季来临之际,公社又有专人把“五保户”家所缺的棉衣、棉裤和棉被送到“五保户”主人手中,让“五保户”主人乐得合不拢嘴。有些能说会道的五保老人还编出了一首打油诗:

集体社会政策好,

失去劳力吃“五保”。

吃穿住医不用愁,

感谢祖国感谢党。

这就是六七十年代,我们当地失去劳动能力农民的生活状况,在党的关怀下,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谢谢阅读,我的原创。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中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如何计工分?怎么分粮?

这个问题提的,没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叫五保户,生产队里啥都全包着,还记什么工分?我们邻队有一户,老太太两个儿子先后病死,两个儿媳妇先后离去,撇下一个年幼的孙子,老太太哭瞎了眼睛。这样的家庭在当时自然属于五保户了,她家的一切生产队全都包起来,吃的,烧的,用的等等。还专门安排一个中年妇女,给她家做饭,料理家务。只到孩子初中毕业,自己能做饭了,中年妇女才离开她家。虽然她家的一切消费,都是本队里的社员们劳动所得,但是,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不乐意的,这就是集体的优越性吧。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中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如何计工分?怎么分粮?

六七十年代,在一个生产队的人,劳动力强的能吃上饭,劳动力弱的或失去劳动力的人们同样也能吃上饭。那时的人们诚实、守信、义气,人情味浓,社员与社员间有着相互帮助,相互关照,人帮着人,很有同情心的传统美德。劳动力强的总是关照着劳动力弱的,不管强与弱,男和女,老和少,都能在集体中分到相应的基本口粮,在整个粮食分配比例中,人平的基本口粮要占八成,工分粮只占二成,幼儿的基本粮要相应的少些,一般折合贸易粮后分别是四百二十斤和三百八十斤,五保户和单身汉在其它的分配方面还另有照顾。

在从事生产劳动中,如果男女的劳动力不是非常明显的好弱,一般情况下男的每天10分,妇女每天8分,初学做农活的未成年,比如学生要相应的少点分,每天的工分都要经过队委会并有社员代表参与的评议审核后才能生效。当然,对于每人所记的每一天工分只能说是基本合理而不是很绝对的合理,但在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不会很计较。

对有些能包片记件的活,生产队也搞些小承包,按工序表规定记工分。在小团伙中,更不计较谁多谁少的工分问题了,常言说得好“吃得亏,才在一堆”。

我也不知道,那时代的人怎么会那样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集体主义思想那么的强,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地融恰;劳动力强的总是把劳动力弱的关照到,比如在挑抬的重活面前,他们总是无怨言地多使力,在金钱和工分面前从不争多少,往往还是平均分成。特别是“五保户”,无论是老还是小,啥事都用不着干,集体也会像供奉自己老辈子一样来供养他们,社员们却无半点怨气,人们就有那么地热心热肠。

综所上述事实,如果说现在的人能做到先富带后富,形式上与生产队时的以强带弱,也应该没有好大的本质性区别,不过,那时的人们是自觉的、绍实在的,更是心甘情愿的。现在的先富带后富,有多少人又是那么的实实在在,那么的自觉地、那么的心甘情愿呢?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中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如何计工分?怎么分粮?

那时生产队中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生产队特殊照顾,衣食住行生产队全包了,要是哪家有什么好吃的,也没有忘了他(她),多少送一点一起分享。六、七十年代是阳光灿烂无比伟大时代。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中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如何计工分?怎么分粮?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没有劳动能力的由集体来照顾。那个时侯的分配方式是比较人性化,

我们这里是二、八分红,人口占八成、工分占二成,这样差别都不大,个别短款户也能把帐余到下一年。生产队每年拿出部分收入,做为公积金、公益金、集体提留。集体使用。对困难户都是有照顾的,比如,喂猪、打粪、刨土、……等等,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全部失去劳动能力的会成为“五保户”由村集体照顾着。照顾这些人吃喝的人员,也挣着队里的工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