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农民很难富起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来交流交流!
一般认为农民没有工资没有退休金算穷,工人有工资有退休金为富。其实细说起来,是有这个大原因,但不是绝对因素。要知道农村有的农民比部分工人富裕程度不在以下。
多数农民富裕不起来,究起原因,我认为应该是这两个方面:
一、个人拥有的土地有限
多数农民人均土地仅一亩多点,如果没有其他经济收入来源,仅靠这一亩三分地,根本没有致富的机会和条件。也不是人们常说的,什么粮食价格低,农资价格高的问题,毕竟土地产粮是有局限性的,这只是一个因素。
二、国家体制问题
为什么普遍现象是工人较富,农民较穷呢?就是国家体制不同,同是国家公民,社会福利待遇不同所导致。
穷富的标准,简单的理解就是以钱说话,有钱钱多为富,没钱钱少谓穷。同样是工作或劳动拼搏奋斗,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千差万别。工人的经济收入是旱涝保收,农民的收入是遇到灾荒年颗粒无收。
所以,要想共同富裕,就需工农一视同仁,同等享受国家福利待遇,绝对就显不出贫富差距了。
以上提到过,农民土地有限,无关乎粮食价格低和农资价格高。靠种有限的土地,即使粮食价格提高十倍,农民也永远无致富之门。
为什么说有的农村农民比城市工人还富裕呢!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这些富裕农民,绝对不是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人。而是从事其他营利行业的农民,即使是有种地的,也不外乎流转承包、规模土地经营者,以及在一定的土地上搞特种种植、养殖的农民。
因此说,农民要富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目前真没有切实可行的好办法。最关键的问题是社会福利待遇相等!谁有能力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交流探讨!
你觉得农民很难富起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带有倾向性,明显居心叵测多!
首先,你凭什么说农民“很难富起来”?其次,什么是“富”?再次,农民的“富”与谁比;与什么阶段时代比?你所指的“农民”是那里的农民?边远山村还是江南流域?这些都不明确的问题是你故意为之别有用心;还是文化水平欠缺?如果是后者,拜托你勤学习;多见识;搞调研,……省略一万字。
你觉得农民很难富起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什么算叫富裕?富裕的标准是什么?总提农民难富裕,在农民眼里城市里有养老金的人就是富裕的,农民总以为城市里每个人都有稳定的工作,是国家干部,靠工资富裕起来的,真是这样吗?这是片面的看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真实的。多少城市里的人,其实都是没有稳定工作的,都是靠打工,做点小本生意,申请吃低保来维持生活的,怎么可能是富裕的呢?再说有稳定工作的人,虽然有工资,那是死的呀,多的没有,但不会少你一分钱,买房买车,购买大件只能是向银行贷款,他也富裕不了嘛!富裕不富裕,那是看个人勤俭持家,省吃俭用,计划安排逐步好起来的。
你觉得农民很难富起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人的需求是在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这种发展提升至少存在两种情况,一个是中国农民由于改革开放生活有了大踏步的提高,使收入和生活需求水平有了巨大的进步;另一个是人的主观对这种这种大踏步的进步没感觉,只看到其与城市相比,与美日的农民相比,差距太大。提出本问题,其实根本不了解中国农业的历史和现状,如果了解了,就不会提出本问题。于是,对本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历史原因。其实说历史,这里涉及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农民的收入历史,农民的生活历史。
(1)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大而不强。中国农业之大,是说中国农业历史上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比较高,高的时候占封建时代世界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但这种规模的巨大,其内核十分脆弱,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看走西口,创关东,走南洋,还有湖广填四川等等,这种背井离乡的闯荡,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原因十分简单,这些闯荡出去的人,他们很勤劳,身上常有像牛一样使不完的力气,他们能够耕种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土地,一户人家能够耕种300多亩土地,甚至更多,收下的粮食吃不完,用来喂鸡鸭,喂牲畜,这对于第一代,或者第二代移民来讲,生活是根本无忧无虑的,但是这种无忧无虑也只是眼前景象,到了第三第四代,随着老祖宗的(第一代移民)离世,过去大多数家庭是群居不分家的,随着老一辈的离开,就必然要分家,一分家,五六个弟兄,平均只分得60余亩地,这60余亩地还能够维持一家的生计,但是随着第二代或者第三代家庭撑舵人的离世,如果再有5至6个兄弟,则每户只能分得十余亩土地了……可以预见再下一代的生活前景是十分不堪的。农民家庭的整个趋势就是如此,无计划生育,有限的土地,当然还得加上自然灾害,生病什么的,所以农业的发展史是一部与自然的斗争史,这部与自然进行奋斗的历史,中间少有快乐和欣慰,更多的是充满了艰辛和苦难,同时也显示着农业的历史脆弱性,不但中国农业是如此,他国农业也具有这种脆弱性。这种庞大和脆弱的同时存在,是中国农业历史的基本面。当祖代传下来只剩十来亩土地的情况下,如果风调雨顺,还勉强过得去,如果有天灾人祸,那卖房卖地是常有的事,如果父辈还勉强熬得过去,但儿孙辈就可危险了。在饿肚子的情况下,饿极了,卖房卖地,先渡过了眼前再说。最终,城市游民,上山为匪,做乞丐乞讨,一波一波的,成群结队,就是旧的社会的沬不去的现实。所以旧中国农业的脆弱性就体现在这里。
(2)在这种庞大和脆弱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农村中的富裕户是少数,就是说象地主啦富农啦这些富裕大户只占少数,不是十占其一,而是百占其一,就是说大概一两百户贫民中只有一两户是富裕大户,他们占有着大量的土地,依靠出租土地和雇佣佃农来耕作,当然这中间是必然存在剥削的,大多数的农民是穷苦的,前途是无望的,后辈的结局存在穷困潦倒的可能。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去做佃农,为地主打工,或者租用地主的土地,被剥削是中国农业历史的基本社会状况。
(3)由于人多地少,由于被剥削,农民的目标很简单,只求温饱,但是这个温饱在封建社会,在旧中国,在三座大山压迫之下,也是难以企求的。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民有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温饱得到了保障,农民是从心底里感谢共产党、毛主席的。
(4)这样感恩的历史延续了大约三十年,从1949年直到大约1979年,中国的目标,或者说农民的目标,都是以解决温饱为主体目标的,这也是计划经济的初衷目标。如果从历史的纵向来对比,解放后的三十年,比起解放前,农民的生活有天与地的差别,这个从旧社会过来的老农民都有切身感触,年青一代应该了解老一辈的情感历程。但问题是我们不满足于温饱,与欧美比,与日韩比,中国经济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农民的收入同样也存在巨大差距,这是进行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因和初衷,当然从1979年开始,至今改开进入了第43个年头,中国经济从改开前的约人均上百美元,提高到今天的人均超过12000美元,如果不计物价指数,增长了100多倍;从恩格尔系数计算,从改开前的90%以上降低到了目前的30%之下;就是说改开前的收入的90%以上是用来买食品的,如今只用20%多的收入来购买吃的,所以从恩格尔系数看,中国人的收入是大踏步地提高了。
(5)随着中国人均GDP的提高,中国农民收入也在不断提高,虽然讲农民的人均GDP不及城市高,但与改开前相比,其提高是十分显著的;另外在农村中,也存在一部分收入高于城市平均水平的农户;从农林牧副渔五业看,随着老少边穷扶贫工作的推进,真正收入低的行业在于农业一头,而对于农业中的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等业态看,真正低收入的在于粮农一头。但农村的现状是:拆村并居,土地都流转出去了,农民获得了一些流转的收入,并居后的新村里人很少,都出去打工了,必经打工收入要高于承包地上的收入,这是中国城市化的一个边缘景象,一方面城市化在吸收农村中的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农民也希望去城市打工争钱乃至在城市买房落户。但打工具有不稳定性,必然存在工作不稳定的状况,而农民本身也存在知识、学历、技术等弱势,这更为打工难增加了变数,在这种情况下,与城市比,与美日的农民比,提出探究农民难以富起来的原因,还是有点情有可原的。
二、目标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目标基本是温饱问题。经过大约30年,与欧美日韩相比,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还太慢,所以要进行改革开放,国家第二代主要领导人的目标,已经在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乃至定下了追赶的决心,并采用了市场经济的方法,到目前完止,不是成效显著,而是功绩至伟。到了今天,少数焦虑的农民,或者说具有前瞻性的农民,提出了探索影响农民致富的原因,与国家领导人相比,那完全是马后炮,党中央早就决策到要将中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这个目标正在一步一步的紧锣密鼓的实施当中,只是这中间,总有一部分人会被最后关照到。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国,美日德加起来也不及中国的工业规模,我国工业的GDP占比在41%左右,第三产业占比已超过了52%,并且,我国未来第三产业的发展,会向发达国家的70%至80%看齐,前途无量啊!
我们的目标,不再是温饱,我们的目标,已经瞄向欧美,我们的目标,是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不仅是站起来,而是要强起来,富起来!不仅是屹立在东方,而且要雄踞于东方!在这样的目标之下,无需担忧一己之贫富,而需担忧的是国人能不能理解,能不能为之共同奋斗!
三、产业原因。收入的提高,其本质是产业的发展。要看这个产业的发展能够养多少人,这个养包括供应量和就业量。从农业的供应量看是基本保证了社会的需要,并且在质价上都在提高,但从就业量上看,分田到户,这个就业量是保证了,但这个就业的质量就不能保证,就是说农业的劳动收入比较低,这主要还是在粮农这一块。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对于数量繁多的经济作物而言,是难以进行机械化的,这种状况导致消耗了更多的农业劳动,或者说是绑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但对于经济作物来讲,其收入要比粮农收入高得多,所以对于农业中的经济作物而言,其产业容纳了较多的农民就业,也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所以说,从农业产业的发展看,农业并不是都是低收入的载体,搞经济作物的收入,高于城市工人收入的多的是。
对于粮农这一块,由于合村并居,腾出了或者说节约了大片的土地,且土地大都流转了,留在新村里的少量年老的农民,在农忙时,去为流转商打工,每日工资在50元上下。对于50元一天的工资,城市人看来太低,但对于乡村来讲,不干就没有收入,干的人也很多,就是你不干,也会有别人来干。于是,对于留守的年老农民来讲,他们也不属于真正的传统农民,他们属于新一代农业打工人的雏形。
收入是由产业状态决定的,一个国家的产业状态决定了一个国家中民众的收入状态。但一个国家不能仅仅依靠农业来解决收入问题,必须一二三,三个产业一起上,国家早就决定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中国传统农业中农业人口占到了八九十,经过了四十余年的改开,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在62%以上,而欧美的城市化率在80%以上,中国的城市化率最终也会趋近于80%。而城市化的发展,基础在于产业的发展,也就是一二三三个产业的发展,其中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个二三产业的发展,才是城市化发展的扎实基础。城市化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农业土地和农民(就业人员)处于一种更合理的布局结构,其是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的需要。所以,提高农民收入,不仅仅要搞良种、科技、设施、机械化等等,还需要从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状态来协调、规划、决策。
四、个人原因。农村中有的人富,有的人不富,有大环境的原因,但主要的还是在于个人的原因。个人的努力和创新,个人根据自身及家庭的情况,了解市场的状况,去搞多种经营,或者搞养殖经营,是能够首先致富的,这种致富的例子,那是俯拾皆是,不用我例举。当然这中间也会存在失败,但不屈服于失败者,最终还是会成功,是赢家。在大环境下,是要让大家都富起来,但如果不努力、不奋斗,筹靠要,最终如果实现愿望,也是大环境下的最后一批受益者。
中国农业的发展,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是由于有一些敢于创新的敢于努力奋斗的人走在了前面,后面的人学习了跟上来,才有了经济繁荣昌盛的今天,干才是出路,干才能成功。等靠要望只能叹息。所以要认识大寨,感悟大寨:怎么治理了七沟八粱一面坡;了解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中国的农业是干出来的,中国的富强也是干出来的,在干的前提下,眼前的困难算不了什么,我们比祖辈幸福得多,而中国的未来会更美好!
而未来的美好,需要每个人的奋斗!
五、观念原因。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长,要依靠科技,决策、管理等等的措施,也包括前面提到的产业发展和个人的勤奋努力,但这些东西归结到一点,就集中到观念上,一个观念,一个好的观点,就是一片市场,就是一片市场下的一个产业发展空间。科技的、决策的、经验的等等的因素,都会归结到一个决策观念的问题,创新是观念,科技是观念,经验也是观念,理论的基础还是观念,甚至制度的建立最初也是现念。所以观念,以及观念形成中的斗争,以及之后的思想、理论、路线、制度、经济、就业、收入等等,都起步于最初的观念。上面第四点,影响农民致富的个人原因,个人能够致富,是因为这个人有致富的正确观念,没有正确的致富观念,是不能致富的,就算跟随别人偶然富了,常常也会败下来,因为没有继续致富的新观念。凡是重在致富企求,荒于观念探索的,大都是高消费群体,消费总是大于收入,怎么会满足于现状呢?又怎么会致富呢?在现实中怎么不会是落拓的失败者呢?
观念的探索,是思想的深耕。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收入的增长,无不是思想观念深思熟虑的结果。
影响农民致富的原因,其根本还是在于思想观念。别人为什么能富,你为什么不能,因为你们想的不一样!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因为其由科技和思想决定的的观念存在差异,观念的落后,是永远的落后,是难以救药的,甚至是不可救药的。
如果讲人多地少是制约农民致富的原因,但我们可以思考,日本的土地总量和人均土地都不优于中国,他们为什么能够有优于城市工人的收入?以色列地处沙漠地带,干旱少雨,但其农业几乎是世界上搞得最好的。所以人多地少只是表面原因,不是关键原因,关键原因还是在思想观念上,至于怎么来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怎样来提升我们的观念,怎样来创新我们的观念,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书己见,任尔思索……
在头条上,常有这样的提问:哪里最适宜养老?哪个城市最宜居?这类问答,这并非不好,其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度的思索,是拱托城市化的一种氛围,这其实也是一种最初的观念,支撑这个观念的是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实力。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将这种经济实力用于购买房产来享受余生,还不如用来投资,因为舒适的城市环境总是比不上收入带来的享受。由于这个观念,我也参与了去哪里养老的讨论,并提出了去沙漠中投资养老的结论。城市环境之美丽舒适,是要靠产业发展来拱托的,祖国遍地是资源,到处可以生存发展,不只局限于适居的城市,产业发展比适居城市更重要,创业比享受更重要,创业观念比享受观念更重要!
你觉得农民很难富起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农业基础,经济分配,耕植理念,合理劳动力。农业基础是首要,农业基础讲的是农业设施及现代化机械等等要紧跟上时代的发展,基础带动经济,经济促进理念和管理,理念调配了合理劳动力的方向。
你觉得农民很难富起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星星之火,如不能辽源,只能自生自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