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化肥上涨,粮食价格下跌,农民该怎么办?
谢邀回答!以我们这边现在的情况,化肥农药上涨,粮食价格下跌,和个体种地的农民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为什么呢?农民大多数已把土地流转了,地都不种了,多数都去打工、或搞其他事业了,化肥农药涨价、粮食价格下跌当然没什么了。
关系最密切的是农业合作社,土地承包大户。化肥农药的涨价及粮食价格的高低,直接关联着这些经营者的利润关系。化肥涨价,粮价高低,作为真正种地的农民来说,该种还得种,因为别无选择。
年轻人可以不种地而去打工创业获取比种地收入高的其他行业,而中老年农民已不具打工条件了,还有少部分农民觉得土地流转给别人不划算自己仍然经营着土地的,这类人群,他们是不管化肥农药涨与跌、粮食价格高与低,仍然以种地为主。
现在理智的农民,多数都不以种地为生了,打工创业,搞养殖或家庭副业等,都比种二亩地收入强。所以,价格高点低点把土地流转出去,化肥农药、粮价高低不予考虑,也不是自己考虑的事了。反正每年每亩地承包费是固定的,绝不会每季或每年随时变动的。都是有约定时间或签有合同的。
因此说,化肥农药涨价,粮食价格下跌,由它去吧!对于部分仍然种有土地的农民也就这个样子了,化肥农药贵我少使点或不施,或施农家肥。粮食价格低,起码我种地打多打少保证自己食用,不以种地为主。而去搞其他事业增加经济收入,总要想法生活下去的。
话虽这么说,但是,如果化肥农药无限度的上涨,粮食价格下跌或低迷,合作社及土地承包者无利可图时,撂挑子不承包了,农民又不愿再种地了。那么,问题就严重了,国家定会出台政策调控整治理,偌大的国家总不能完全依赖进口粮食为生吧!农药化肥上涨,粮食价格下跌,农民该怎么办?
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的年轻人大多到城里打工去了,现在,都是老一辈人在农村种地。如今,受新冠疫情影响,各种物质也在飞速上涨!包括农资等农民的生产成本也增加了,而农民生产的粮食价格不涨反跌!因此,种粮农民的收益相对减少!国家补贴到种地农民的只是杯水车薪,不能满足其生活需求,固而另谋出路!
象我一样,今年种了40亩水稻,从5月下旬播种到10月下旬收割,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将近5个月。平均亩产虽然获了1200斤,但稻谷(送到粮站3等谷,水份不超过14%)单价只有126元/百斤,低于国家保底价128元/百斤。而农资成本比去年上涨100元/亩,固种地5个月还赚不了2万元。因此,农闲时选择到外地打工,每个月只少6000元,5个月要赚3万元。
我是边种田边打工,而如今农村种地的都是一些老农民,十年,二十年后,那些老农民都种不了地了!我想国家不可能长期依赖进口吧!今后的农田由谁来种,将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
农药化肥上涨,粮食价格下跌,农民该怎么办?
谢谢邀请!
面对农药化肥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下跌的困局,农民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青壮年外出打工,二是不适应外出打工的老年人,坚持把地种好,争取多些收入。争取小日子过得更宽绰,更美好!
农药化肥上涨,粮食价格下跌,农民该怎么办?
要创新,学小岗。
农药化肥上涨,粮食价格下跌,农民该怎么办?
谢谢邀请!
一包就灵,一包就富,农业单干充分调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生产效率爆发性提高,一年粮食产量可以顶以往二十年产量。还需要买什么化肥农药?使用化肥农药即费钱,又对生态环境有害。
农药化肥上涨,粮食价格下跌,农民该怎么办?
"勿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尿素降价了!与题主相反,化肥降,粮价涨。农民该怎办?还是白天种田,晚上洗洗上床,夫妻双双被窝窝里面话桑麻。
尿素价格累计跌幅己达400元/吨,我们所说的"随行就市",当需求相对集中时候,尿素很容易出现涨价的局面。因为原料煤炭、天然气价格继续持维高位。尿素再想回归到以前的价格是不可能的。由于化肥价格波动让农民"很受伤"。作为"粮食的粮食",国家也紧急调控;相关部门出手"商储无忧″化解价格波动风險,以期呈现"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市场表现。
国际玉米、大豆、小麦和大米价格均己大幅上涨,国内玉米等粮价均己上涨。化肥降价,一上一下,种植收益的提升刺激了作物种植面积的增长。前期种植大户对化肥高价抵触心理增加,观望情绪浓厚,随着肥降粮涨,部分种植大户面积开始小幅增加。从目前农资公司报表数字看到,枇杷等种果大户增加使用鸡粪有机肥数量,配合复合肥混用。价贵尿素销售下降,直接反映就是农民用肥的变化。伴随肥料价格下降,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对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有利影响。
农民知道,化肥降、粮价起,是市场经济,市场供求影响和价格波动变化一样是正常现象,不能因农资价格一时波动影响了生产。"吃照吃、田照做",一亩三分地老农照做,年轻人照样做工、做手艺、做生意挣钱。抛荒田地不哭不叫,待等春风拂过,政策出台,流转投胎"富贵人家″,和无人插秧机、无人收割机、无人喷肥、药飞机合唱丰收四季歌……
政府也出台惠农利农政策,我这个小小农艺师与坐办公室命不一样。配合政府,请来"新洋丰"大大宣传车,上山下乡,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广种植、施肥在内的适用新技术。以此提高农作物单产和品质,从而提高亩均效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