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分蘖的枝,要不要去除,有些人说不去除可以增产,有没有科学?

只是提问者和问法不同而已,在问答里不知道讨论几次了。我的看法是掰掉好。但是掰不掰掉真的没有什么关系,对整个产量影响甚微,可忽略不计。

你别说我又和稀泥呢!我观点已明确,方便的话掰掉好,起码不浪费地力吧!

掰与不掰,始终存在两种观点,且都是“专家”观点。

主张掰掉好的观点是:

玉米分叉必然消耗地力及自身的能量。且分蘖的枝丫上也长不出像样的棒穗,浪费地力肥力分吸植株的营养,一定要掰掉!使其养分集中供给主茎棒穗,有利于高产。小树不挄还不成材呢!

玉米不可掰掉有好处的观点是:

玉米芽子千万不能掰掉,玉米芽子是地力肥沃的主要原因之一,贫瘠薄地的玉米是不会蘖生丫子的。好处是玉米芽子有储存能量的作用,到玉米灌浆期玉米主茎棒穗需要大量营养供需时,玉米丫子会形成养分反哺供给主茎的棒穗,从而使棒穗大、千粒重增加,达到高产。

再有掰掉有弊端,掰断的伤口处最易受病害和虫害侵染,而导致玉米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增加防治成本投入。是为弊端。

因此,按专家们的意见,农民就无法操作了,听谁的呢!这也无法做个令人信服的试验!其实试验难度也很大,你想,每年种植同样的玉米品种,同样的管理方法,年年亩产量应该是一样的吧!可是真的不一样。还试验个头啊?反正不是多打就是少打,难说年年产量都一斤不差。

所以,就不要纠结这个了。就听我说吧,有工夫、不怕天热和拉脸,你就去掰掉。想“躺平”不爱动就任他长去,真的无所谓啦!

在简谈一下为什么玉米会蘖生枝丫?

在于各自品种问题、地力肥沃水肥充盈问题、稀稠问题等。生发枝丫的玉米主要发生在空旷的地头地边,地里苗稀的地方。合理密植、苗期大喇叭口期前适当控制水肥、选择好品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分蘖的生发几率。

对于地头田边、稀疏地带已生发的枝丫,要在它幼小时就掰掉。并根据玉米长势适时控旺。还是那句话,掰不掰无所谓,自己看着办即可。

玉米分蘖的枝,要不要去除,有些人说不去除可以增产,有没有科学?

在播种玉米后,农民们偶尔会遇到玉米分蘖现象,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而这种分蘖又是因为什么产生的呢?

玉米产生分蘖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生理原因。

玉米属禾谷科类作物,禾谷科类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是存在分蘖这样的现象,玉米生长期它的每一个节都有可能会产生一个腋芽,如果顶端腋芽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抑制的话,那么靠近基部的腋芽就会生长,从而产生分蘖。

2:玉米品种原因

玉米品种是产生分蘖的最主要原因,有些品种具有很强的分蘖性,那种顶端生长过程中优势弱的品种分蘖能多一点,密植品种玉米分蘖能多些。

3:玉米播种密度有可能导致玉米分蘖

曾经有农民尝试过,同品种玉米,播种密度大和播种密度小的玉米田里,密度小的玉米会出现分蘖现象。

4:玉米田里施肥过多可能造成分蘖

在播种玉米之前,农民喜欢在玉米田里施基肥,如果底肥使用过量,土壤肥力比较高的话,也是导致玉米幼苗出现分蘖的原因,属于营养过剩,致使分蘖出现。

5:播种时间也是导致分蘖的原因之一

玉米播种有时间限制的,不能过早播种,过早播种的玉米有时候会出现分蘖现象。

6:玉米幼苗期高温干旱可导致分蘖

玉米在幼苗期如果遭遇到干旱和高温天气时,受温度影响玉米的顶端被抑制,高温天气下导致植株出现分蘖。

7:玉米生长过程中施用生长调节剂过量会导致分蘖

如今农民们在种植农作物过程中,为了防止作物后期出现倒伏,会给农作物喷施控旺药物,这种药物就好植物生长调节剂,过量使用会导致玉米矮化严重,从而产生分蘖现象。

8:玉米种植过程中不当的使用除草剂也是影响玉米分蘖的原因

为了图省事省力气,农民们种植玉米以后不再进行人工锄草,而是使用除草剂来给玉米田地除草,而除草剂过量使用会造成药害,导致玉米心叶退绿卷缩不能正常抽出,致使玉米生长受到抑制,植株矮化的同时,会出现分蘖现象。

有经验的农民在播种玉米时严格把控密度,玉米种植太密不仅仅达不到高产,还会因为玉米地透气性不好,导致玉米植株产生病害,所以玉米田里播种玉米需要疏密适宜,而分蘖会增加玉米的密度,因此是导致玉米后期容易滋生病害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玉米分蘖植株会消耗玉米中心主枝的养分和水分,严重影响到了玉米主茎生长,最终结果是致使玉米减产,因此农民在种玉米时,如果发现玉米苗有分蘖现象,一定会抓紧时间来解决这一问题,不要影响到玉米当季产量。

玉米分蘖最早是出苗期,小苗长到不十五厘米时会出现分蘖现象,这种情况应该是品种原因导致的分蘖,而后面玉米植株到了大喇叭期甚至穗花期出现分蘖,是其他肥大,或者干旱,药害等各种原因导致的。

当玉米出苗期发现分蘖后,要人工进行掰掉,记住了!一定是掰,因为分蘖和主茎都在同一个根上,拔起会把主茎一起拔起,别说不能拔起,还要注意在掰分蘖植株时,要做到不动根部,轻轻掰下才能保证玉米根部不会被损害。

及早掰分蘖的好处是:能够减少主株营养被争抢,促进主株生长,还能很快修复掰下分蘖时的伤口,因此在发现分蘖时,要早早掰下来,别耽误了玉米生长,保证后期产量。

有人建议说在苗期可以用中耕培土的方法来解决分蘖问题,我们当地农民从来没有这样做过,确实比人工挨棵玉米掰分蘖省事多了,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玉米苗期分蘖等我们发现时,基本上都长到主植株的半身腰了,因此培土不太管用。

与其在玉米分蘖后及早处理分蘖,还不如在播种之前或者管理过程中预防更好,最起码减少了体力劳动,分蘖处理再好,它也会或多或少影响玉米生长。所以预防才是最关键的方法。

1:玉米分蘖预防措施第一步品种选择

购买玉米种一定要到正规农资部门购买,或者正规种子店,因为当地这两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会根据地方特征来给农民准备最适合当地种植的种子。后期如果种子出现问题,只要保存了盛种子的袋子,到时候会因为种子导致的减产,还会得到补偿。

2:玉米分蘖预防措施第二步科学施肥

玉米施肥要根据土壤进行有机无机合理搭配施肥,不需要过量用肥,减少因为施肥过猛造成的玉米分蘖。

3:玉米分蘖预防措施第三步合理密植

购买种子时,可顺路问一下技术人员,播种密度为多少适宜,在确定密度以后,合理的进行播种,防止出现密度高时,田里出现不通透现象导致玉米容易滋生病害,又可预防因为苗疏而产生分蘖现象。

4:玉米分蘖预防措施第四步合理喷施农药

在对玉米田地里喷施除草剂和矮化剂时,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忌过量使用农药,防止对玉米造成药害和分蘖现象。

最后强调一下,当种植玉米发现田里玉米有分蘖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处理,掰除分蘖越早对玉米主茎生长越有利,减少它的养分和水分损耗。掰分蘖玉米苗时间应选择晴天上午九点以后至下午4:30之前。阳光明媚能让玉米植株掰除的伤口恢复更快更好。

  

玉米分蘖的枝,要不要去除,有些人说不去除可以增产,有没有科学?

在玉米种植后一个月左右,主茎形成后,部分玉米茎秆基部节上的腋芽,生命力强的就有可能成长为分蘖。实际上这种情况不是近几年才发生,只是近几年个别玉米种发生的这种情况较多。那么,玉米植株基部出现的分蘖有什么用?是否应该去除?

【一】玉米分蘖的好处:玉米分蘖从主茎基部长出后,由于生长需要养分,可以促使根系发育、生长,使根系增粗、加长,为后期主茎生长、抗倒伏起着一定作用;分蘖上的叶片逐渐增大、加厚,吸收充足的阳光后,把光合营养传播给根系,使根系增加更多养分。从单棵植株上来说,增加了叶片数量,因而植株增加了光合作用能力。所以,玉米分蘖可以促使根系生长,增加植株的整体养分,相对来说植株更加健壮。

【二】玉米分蘖的坏处:凡事有利则有弊,既然有好处,肯定有坏处:①消耗养分。虽然分蘖增加了光合营养,但显而易见的是消耗了土壤中的养分,如肥料、水分等,从而和主茎争夺营养,使主茎生长相对缓慢;②分蘖的生长,无疑使基部通透性降低,在土壤潮湿、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病机率。

【三】分蘖的整体生长趋势:玉米植株在从小喇叭口期至大喇叭口期,由于叶片增多,增大等原因,使基部几乎得不到阳光的照射,因此分蘖基本停止生长:有的萎缩干枯,偶有生存者纤细、柔弱,形不成对植株的威协。这时吸收的养分微乎其微。

总之,玉米分蘖既有利于根系生长,增加光合作用;同时也会消耗部分养分并影响田间的通透性。但从总体上说,利和弊在玉米的整个生长周期来说,都是微乎其微。所以在分蘖长出后,可任其生长,也可直接掰去。

玉米分蘖的枝,要不要去除,有些人说不去除可以增产,有没有科学?

我种过多年玉米,从老农那学得经验直至今天,我们这里对玉米分蘖的枝是去除的,叫"打杈"。打过杈的玉米杆壮,偶尔有遗漏或耽误的,有杈的主干明显细矮,杈上一般秀穗也不生棒,偶有也是病棒或空壳。这是实践经验,至于科学,是集中田力丶水分等于主干,么光合作用更好我无依据。

促进根系发达和合理密植我看科学,我们这普遍采用。但不是不打杈。一是在玉米苗长二三十公分时,根周围挖坑晒土,然后施氮肥或人畜粪便(发酵),均要灌足水,然后盖;在苗长一米以上(看品种),根部有裸露根,适当培土,都促进根系生长,又防风防倒。二是过去玉米种植行株距相差不大,都2尺左右,现改成行距大(2尺多点)株距小(5寸左右),亩株数增加,通风透光好,管理也方便。以上两法,产量大增。

玉米分蘖的枝,要不要去除,有些人说不去除可以增产,有没有科学?

玉米分蘖该除掉:

影响产量很重要!

分枝肯定夺营养:

所结果实确太小!

玉米分蘖的枝,要不要去除,有些人说不去除可以增产,有没有科学?

谢谢邀请!题主所提问题是玉米出现分孽的枝,要不要去除?有没有科学道理?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在我所在农村管玉米分孽的枝称为玉米的分杈,所以下文中出现的分杈即题主所说的分孽的枝,特加说明。

我虽然生在农村。但真正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时间十分有限,只是在寒暑假里参加当时生产队的劳动,应该说了解的农业知识很少。

但我也想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所见所闻。

玉米的种植在北京大兴区是相当普遍的,是秋天的主要作物。我们当地主要作物分为两茬,一茬是冬小麦,冬小麦收获以后,马上翻地播种玉米。每个生产队都有几百亩的玉米地。玉米地里的劳动是生产队的主要劳动项目之一。当时对于玉米的分杈是坚决去除。去除的主要过程是两个时段。第一是在玉米间苗的时候。当时上没有播种机,撒籽儿主要靠人工,这就难免出现疏密的问题。待玉米苗长到4、5寸(拇指和食指伸直的长度)高的时候就要进行定苗了。定苗的时候要顺便掰除玉米的分杈,如果间距合适就直接去掉分杈的玉米苗。另一次是玉米的培土。在玉米长到齐腰深的时候,要进行第1次培土,培土是用锄来培土,堆到玉米的根部以便于玉米分孽,扎根,防止后期倒伏。在培土的时候,要注意去除玉米的分杈。因为在这以后,玉米的生长日渐加速,后期的管理就相对简单了。在这一次的劳动过程中,要对玉米的分杈坚决去掉。那时生产队长是要检查社员的劳动质量的,在这项劳动中,主要检查的就是是否漏掉了玉米的分杈。如果发现了玉米的分杈没有除掉,少不得是要挨队长的批评的,所以社员们在这项劳动中都很在意这个问题。将玉米的分杈去除干净,是衡量社员劳动质量的一项主要指标。

所以就我所了解的事实来看,在当时对于玉米的分叉就是持这样的态度的。

至于题主所说的,去除分杈是否有科学道理的问题,我对此问题没有过深的了解,不能加以科学的说明。但从植物的生长规律来看,过多的分杈显然会影响植株主干的生长,影响植株主干营养的吸收,影响主干的光合作用,所以分杈是玉米的一种病态,应予去除。

以上只是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时的亲力亲为,不知对于题主所提问题解释的是否清楚?希望看到的朋友多多指正。希望在评论区看到更多的朋友的意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