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活的年纪大了是福是祸?
老年人活的年纪大了是福是祸?
这个问题需从三个角度来说,也许是福,也许是祸,或福祸相依。就是说人老了,有许多因素决定是福还是祸。老了有丰厚的退休金、老了没有退休金、身体健康状况、儿女的家庭状况及心理健康状况等。
一、福!老人年轻时候或是高官、或挣工资的,退休或卸任有丰厚的退休金,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不拖累任何人,甚至还可以为儿女们帮忙或带带孩子等。这样的老人,对己对儿女都是福。
即使身体欠佳,或卧床不起,只要退休金远超聘请保姆费,或儿女亲自伺候,老人的退休金超过儿女上班的工资的。这样的情况,对儿女来说也算福。对老人自己来说就不能算什么福气的事了。因为,人人都敬财神!衷心祝愿老人万寿无疆!
二、年纪大了是祸。年纪大了,没有退休金或仅有每月百十来元的养老金,体弱多病,或瘫痪卧床,完全靠人伺候的。对于子女及自己都不算福。久病床前无孝子。谁不相信去试试!这样的情况,长疼不如短疼,早死早解脱。
三、福祸相依。有弟兄几个的,本身又不很和睦的,老人年纪大了,有丰厚退休金的,但是,身体欠佳或卧床不起的。谁伺候可以得到退休金和老人遗产的,这个伺候者是福,而老人就谈不上是福了,多活一天多受罪一天。对另一个儿子来说,他也不愿意伺候老人,也不差钱,甚至收入远超老人的退休金,老人死与活都无所谓。也无从谈起福祸了。还有个儿子,自己没有条件伺候老人,眼瞅着老人的退休金,遗产等没有自己的份,无可奈何,无计可施。
所以,老了年纪大了,是福是祸,要分具体情况而论。讲一个真实的案例吧!
某市某局长,在任时即将退休患了脑血栓,哑瘫失语身体偏瘫,老伴也不壮实,老两口子需有人伺候照料。
他们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因暴病去世了,留有一儿一女。局长的老大儿子在本市某县某局任局长,老大夫妻,儿子儿媳妇都有相应的好工作,不便伺候,压根也不想伺候老人,也不计较老人的退休金什么的,他们不差钱。
老二一家是农村的。老三当时在市里上班,媳妇孩子在农村。老四在市里上班,天下老的向小的,他爹在任时就给老四买了楼房,娶了媳妇,并在他爹的局里任某科长。
老人患病了,需要有人经常的伺候照料了,老大,老三,老四都有工作,老三媳妇有小孩子,都不便伺候老人。惟有老二在农村务农,有条件伺候,理所当然的老二去伺候他爹了。他媳妇在家操持着几亩地,地也好操持,机械化程度高,偶尔忙时还可找帮工的,男人不在家,女人找帮忙的很容易找的。
老二这两口子“聪明过人”或说“贼精”,空门不走啊!认准了这是一条爆富之路,为进入城市典定了基础。2年多后他母亲去世,在她娘去世前,老二已拟好了遗书,由他父母都按了手印。大意就是谁伺候老人,养老送终,遗产(楼房)归谁。平日的护理费、退休金等理所当然归伺候者了。
老三上班期间得罪了单位领导,被辞退下岗,因父亲瘫痪了,和在位时不一样了。回家务农吧!老三也想着得去伺候老人几天,盘算着老家伙眼一闭,多少能分杯羹吧!他前去市里要求和二哥合伺候老人,可是老二以种种理由婉拒:你甭管了,我自己就行了(心里说你也伺候,到时候遗产咋办)。
老局长患病后,一直活了20年,老二媳妇到处说:俺男人伺候得周到、耐烦、细心!换作别人伺候,早死球了!这确实是“实话”,不过谁也心知肚明,老人多活一个月万八块钱就到手了。“活财神”越活的时间长越好!
老局长翘了辫子后,老二把他爹火化后,找了几个自己人,像埋条狗似得低调埋葬了,其它弟兄三个基本没有插手。事后乱套了,其它弟兄三个,还有外甥外甥女都露头了,意思很明白,都想弄几毛!
乱了!真乱了!经本族长辈调解无果,经市中级法院调解,还没判定。据说老二要把老人的楼房权转到他户名上,还需有其它弟兄们或姐妹们的意见,同意或不同意。反正里面的事故头不少。此案正在审里中。
所以,老人年纪大了,看具体情况而论,或是福或是祸,一切皆有可能!
老年人活的年纪大了是福是祸?
老年人活的年纪大了是福是祸?根据各人的观点不同,具有不同的答案。但不管是什么情况,我的观点是一致的。
一个人的寿命长短,与这个人的遗传因素,生活实俗与及心里因素有关。如果老人的遗传基因好,具有良好的生活实俗,心态平和,这样的老人必定是长寿的。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样的老人基因好,必定会遗传给他的下一代,那么他的下一代也是个长寿者,所以人们把家里的老人称着是家里的宝贝,也就是说家里有这样的老人是家人的福份。
不管老人的基因好与差,他都是我们的长辈。不但给了我们的生命,不辞辛苦的把我们抚养成人,而且还尽最大努力供我们读书,帮我们成家立业。就这一点,我们都应该知恩图报,应该好好的孝敬父母与及其它长辈。
老人活的年龄越大,如果是身体好,生活能自理,有退休金,且有一定的存款,这当然是晩辈们的福份。这样晚辈们不但减少了对长辈护理的负担,而且还不用愁老人的养老费用,这真是晚辈们的特大福份。
如果老人活的年龄大,且年老体弱,经常住院治疗疾病,而又没有存款,没有退休金,住院费需要儿女摊派承担。这也不能说是“祸”,只能说是父母的条件差点,给儿女带下来的压力大点。
我们知道,父母为了养育儿女,拼命的赚钱,供我们生活、读书。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底子薄,所以父母只能靠自己的劳动赚钱,供全家人生活,供儿女们读书。那时候的收入低,家里吃饭人口多,父母上有老,下有小,也却实不容易。为了给儿女们成家立业,父母长期以来省吃俭用,储钱为儿子娶媳妇,父母把所有的钱都用在了儿女身上,从来没有考虑过给自己储存养老钱。现在父母老了,体弱多病,我们应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应该无怨无悔的去伺候父母。不要嫌弃父母无能没有存款,更不能暴怨父母没有退休金。要让父母活得开心,他们的病情才能恢复得快。
老年人活的年龄越大,是家里的的福分,应该为之感到高兴,说明家里有良好的长寿基因。对于老人的护理,应该无怨无悔,多多尽孝,尽最大努力让老人晩年生活过得愉快。谢谢阅读,我的原创。
老年人活的年纪大了是福是祸?
很多人认为,老人寿太高对后人有影响,会减少后人的寿命,是祸。也有些人认为老人寿高是基因好,会遗传给后人,是福。
每个人都想活的很久,能够长命百岁,可是人的寿命却有长有短。据专家们研究,人的寿命是由遗传基因、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三个方面决定的,其中遗传基因约占40%左右,其它两方面约各占30%左右。问题所限,其道理我就不多说了。
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们见多识广,可时时提醒子孙们怎样做人,怎样处理事情,还可以看家守户带孙子、曾孙子,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身体健康的老人还可以劳动养活自己,不会给儿孙添麻烦。
所谓老人寿高会减儿女寿命是唯心之论,没有什么科学道理。不少人嫌家里老人寿高,如果家里年轻人出了事,就会考虑有可能是老人寿高的原故(这样的人见多了)。老人最怕的也就是这一点,毕竟白发人送黑发人难以让人接受,所以有些老人觉得寿高了不好,早点死了比较安逸。是实上年青人出事与家里老人有多少关系?拿过去的话说“生死天注定”,用现在的理论来讲,你不好好保重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死了与家里老人有何关系?
据说过去有一个地方有这么个习俗,他们把满60岁的老人送进事先挖好的生基(墓穴)里面,由子孙每天送一顿饭,砌一块砖,直到墓门完全封闭,把老人活活的闷死在里面。他们可能认为60年的花甲满了,再活下去就会减后人的寿数,简直荒唐至极!
老人们一生为儿女,勤奔苦做,吃尽了苦头,应该乐度晚年。当然,能够动就帮助子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减轻他们的压力,尽量少说无用的话,不要惹事生非,这就是一家人的福气。有的老人恃人旺财旺,家里有人当官,就欺负弱者,拈花惹草,有的甚至还打十几岁女孩的主意,象这样早死了好,免得生事闯祸!
年轻人不要嫌弃老人,要好好的孝敬老人,要知道自也会有老的那一天!
老年人活的年纪大了是福是祸?
关于老年人活的年龄大了是祸还是福?这个问题存在如下。
老年人年纪大了,有丰厚的经济收入,或者有足够的存款,身体健康,经济不存在要儿女承担,不需要儿女照顾,而且还能帮助儿女分担部分家务,接送孙子孙好,外孙等,家有一老,等于一宝,有父母在,儿女会生活的非常幸福的,在这样情况下,父母亲活多大年龄都没有问题!
另外一方面是父母年龄大了,没有固定收入,也没有存款,身体再有问题,躺在床上需要人来照顾,失去了生活质量,儿女在经济上的承担过重,病床上的照顾,儿女自己家中也有负担,这样会把儿女拖垮的,如果是这种情况,活年龄大了是给自己造罪,给儿女增加负担,活年龄再大也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老年人,要多锻炼身体,保持乐观心态,只要身体健康,就不会给儿女添加负担,活到多大年纪都会是儿女的福气!
老年人活的年纪大了是福是祸?
人的寿命有长有短,这与遗传、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心态好坏,都有着一定的关系。
人老了,耳不聋,眼不花,头脑清醒,走路硬郎,自己能解决的亊情绝不麻烦别人。有一定的收入,子女孝顺,能长寿才是有福之人,也是全家人的福气。
人老了,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语言表大不清,艰难痛苦的活着,自己受罪,家人受累,老话说的好“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样长寿的活着,毫无意义,就是受罪。
人老了,活的要有质量有尊严,如果没有质量没有尊严的活着,对老人来说那就是痛苦,有质量的活着,生活能自理,不给儿女添麻烦,能活多久都是福。
人生苦短,最珍贵的是下半场,因为越走越短,除了健康,什么都是浮云,学会看淡一切,知足、没病、没灾、心宽,因为知足才能常乐!健康才能幸福!
老年人活的年纪大了是福是祸?
中国有句古话:“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老年人活得年纪大了不是福也不是祸,给晚辈们增添麻烦成为累赘是真的。自理能力强收入颇丰晚辈也还乐意接受,尤其没有自理能力,一切要别人来照顾,生活得没有质量,也没有尊严的老年人。活着的时候只要有一口气也不原意等死,的确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应证了一句老话“是福不是祸 ,是祸躲不过”,就不要怨天忧人了,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