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秋收季,在外奔波的你每个农忙都回家吗?现在的农忙季和你童年的有何不同?

谢悟空邀请!这个问题假如在几年前,在外奔波的人,家乡有几亩地的,还真得当回事对待。争秋夺麦,对于农民来说那不啻于两场“战役”,机械化程度低,收秋种麦全凭人工为主,在外工作打工的人怎能不结记家中的活呢,年迈的父母,妻子儿女,繁重忙乱的农活,收割、耕种,不违农时,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真不容易。

现在,可大不一样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逐步的实施,属实使农民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所有农活,能用机器的都用机器,只要有钱,老年人或妇女操持几亩地,都不是事。玉米、小麦主要粮食,收获后直接拉到收购点了,湿干都要,以质论价,不用动手,有专门从事各种农活的人员,你就管当面点清现金就行,有微信支付宝的,更是点指之劳了。这在爷爷辈老爷爷辈,连做梦都不曾做过这样的美梦,真得是社会主义好啊!

近几年实行的土地流转政策,更方便了,年轻人正还不愿意种地呢,土地流转了,放心的出去打工挣钱去了。秋麦天都不用回家,每年的承包费按时如数给送到家或去亲自支取。我昨天把承包费支取了,随手存到村储蓄代办那了。

现在过秋天麦天,真不算个问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旱滴禾下土。已不现实了,机械化基本代替了农田的全部农活,记的给人家费用即可。你说现在的新农村新农民幸福不幸福!

又到一年秋收季,在外奔波的你每个农忙都回家吗?现在的农忙季和你童年的有何不同?

秋收,那种景象现在留在记忆里,青壮年都出外打拼去了,我们村一百三十户人家没有一百口人在家。在家的都是老人,小孩大多数都在县城上学去了!没有几个人种棉花稻谷了。没有秋收这个词了。

又到一年秋收季,在外奔波的你每个农忙都回家吗?现在的农忙季和你童年的有何不同?

谢谢邀请。夏种秋收,这是农民最忙的季节,过去在无劳力和生产资料的情况下,家人最能盼望的不是探望,而是农忙中的劳动力。农民种地是多半是靠天老爷的,如果赶上下雨,需要及时播种,那就需要人手;而秋收也是如此,节气在那,非收不可,这时最盼着有人来帮忙。于是,连学校、机关、工厂,过去都放几天假,让在外边的人回家帮忙,这就是抢收抢种的辅助军。是何等的需要,在家没人手的农家,就盼着儿孙们赶紧回家搭把手。这已经成了历史了。在当今现在的机械作业或转让承包制,已经将这个问题基本上解决定了。农民也无后顾之忧了。所以,只要不是家里有很多地,一般是不需要回去帮忙了。我们在外的这幅担子,也算基本上放下了。再说,如果不放假,单独请假回去收成,用农民的话说,你们回来的成本,还不值收获的东西钱;我听他们算一笔帳:请假扣发的工资、奖金及往返的车票,算起来还不如顾人或机器划得来。当然,农忙季,闲着的在外人员,还是回去的多,虽然不用再出力,但丰收的喜悦和劳动成果还是吸引人的。为农忙而收获的人们鼓掌。

又到一年秋收季,在外奔波的你每个农忙都回家吗?现在的农忙季和你童年的有何不同?

我是六五年生人,在老家农村长大的。虽说生活在城市多年,但农村老家里,有亲戚朋友,回农村老家,那是家常便饭。

所以,对农村现在的农忙,还是过去年代的农忙,还是很了解的。

农村老家有句老俗话,叫做“三秋比不过一麦忙”。

直译过来,意思是说,三个秋天的忙碌比不过一个麦收的忙碌。

其实,农村的秋收时节,已经够忙活的了。

春种秋收,春天种下去的各种农作物,基本上在这个季节里都要收获了。玉米,大豆,高粱,谷子,地瓜,花生……等等,哪一样也不能耽搁。

大豆熟了,不去收,会晒炸裂,豆粒掉到地上,就完了。花生收晚了,花生果也会落在土里面,对产量造成损失……所以,有个名词叫做“三秋大会战”,就足以说明,秋天是有多么忙了。

可是,“三秋比不过一麦忙”,那这“麦忙”到底有多忙呢?

其实,说起来,现当下的“麦忙”,倒还真算不上是什么大忙了。这是托了农业机械化的福。

麦子熟了,联合收割机开进地里,“突突突"一阵儿过去,黄灿灿的麦粒儿,就出来了。拉回家去,找个没树遮挡住阳光的地方,晒几天,干了,收起来,就算结束麦收了。

所谓的“麦忙",其实是说早先年的麦收时节。那年头,麦收季节一到,那忙活,叫忙得昏天黑地,叫忙得焦头烂额,都不为过。

记得我们小时候上学,一年有三个假期,一个是年假,那两个就叫麦假和秋假。

之所以放麦假和秋假,就是因为这两个季节里,农家最忙,放假帮忙干活。

尤其是麦收时节,那真是老人孩子,汉子老婆,齐上阵,凡是动得了的,就得去干活。

活也是有轻有沉,谁也能排得上用场。

壮劳力,收割,肩挑推车推,运到场院里,家庭妇女轧麦子(把麦穗头从麦秸上割下来),老年人晒场、打场、扬场(晒麦穗,用碌碡压麦穗,压完用簸箕扬场,把麦粒儿和麦糠分离出来),再就是晒麦子,收麦子,装仓库。

一连串的各样活儿,流水线一样,头尾相接,一环扣一环,哪一环节也不能拖拖拉拉,不能耽搁。

就连我们这些六七岁八九岁十一二三岁的小孩,也是要下地的。

割麦子的大人们用镰刀前面收割,我们就跟在他们腚后面拣拾落下的麦子。老师带队,谁也不敢偷懒。

麦收时节,整是天热的时候。用热火朝天形容那麦收的场面,是再贴切不过了一一说不定这个词就是专门为麦收量身定做的呢!

干就干呗,致于忙成什么样呢?

这里面有个最大的问题,促使你不拚上命去忙就不行,那就是天气。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农人都知道,那年头,这一系列的农活,全是手工操作,没什么机耕来替代。效率低,干活慢,这期间,一旦碰上连阴天,将会带来重大的损失。

这麦收的哪个环节,都怕下雨,一旦来雨,那场面,就是个人仰马翻天下大乱了一样的场面。

说白了,麦收就如同上战场一样。抢收抢收,不抢就丢,这句老话,就是麦收时节的真实写照。

麦熟一晌,就是说,昨天去看看,觉着还欠点,过一个晌午头,第二天再看,就必须赶紧收割了,不然就熟过头了。一熟过头,收当然还得收,损失可就惨重了——收完的麦地遇雨后出一地的青青的麦苗,就是熟过了的麦子,收割时掉下来的麦粒所导致。

抢收麦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下茬地还紧等着种呢。

麦收完的地块,紧等着就是下茬作物的下种。"地误人地一时,人误地一年"哪!一担因为人没有及时抢收抢种,耽误了播期,直接就关系着下茬地的收成啊!

所以,那年头,麦收真得是一个“抢"字当头的!不抢,就有可能叫到口的粮食被毁的危险!不抢,也有下茬作物种植不了危险!

抢,当然就意着,人必须要拼上命,要豁出去,当然,其中的“忙”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到一年秋收季,在外奔波的你每个农忙都回家吗?现在的农忙季和你童年的有何不同?

悟空谢谢你的邀请。这个问题我就回想起以前刚分田到户单干的时候。那时候的人们都在家种三熟制的时候。种植每人一共1.2亩田的作物,那时候每年都是种三季作物,如早稻一晚稻一油菜,大小麦。每季都要种植,田没有一块空着。每到作物收割的时候,大家庭齐心协力抢收抢种。劳动力少的家庭,为了不错过好季节。还要请亲戚,朋友来家里帮忙干活。因那时候都靠人工收割和种植作物。需要更多更好的劳动力帮助干活。

如秋收冬种,收割晚稻作物,收割后,又抢种油菜,大小麦等冬季作物。一季作物紧接着另一季作物,大家都要在几天时间内要完成收割和种植,时间紧任务重,要抢早播种,适时播种,不然要应响下一季作物的收成。所以大家也会互帮互助劳动力少的人家,那时候村里的人互帮互助很和好。大家过了忙季,空的时候都在一起玩,很开心,很快乐,都在家里玩,不出去挣钱,各家各户的条件都差不多,比来比去都一样,穷。

后来村里慢慢开始改变穷和富的改变,有劳力到外面打工和做生意,有一部份人先富起来。接着在家种植各种农作物的收入低,年轻人都喜欢出去打工。有做生意的,有在工厂上班的,有做水泥工的,大家各有各的能力,到外面挣钱。

现在村里种水稻的人很少了,只有少数农户,年纪较大的人在种植,只种早稻一晚稻二熟,或单季稻一熟。成熟时都用收割机收割,没有人在人工收割了,都交钱给收割机收割了。即省力,又快,稻谷收割的很干净,稻谷拿回来晒干就可以了,很轻松很省力。也不用指望年轻人了,老人们自己种田自己能把稻谷拿回家了。收割好的田,冬季都空着没有人种大小麦了。好了,今就说到这,希望大家给我提意见和留言,谢谢大家。

又到一年秋收季,在外奔波的你每个农忙都回家吗?现在的农忙季和你童年的有何不同?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回忆小时候庄稼长的特别好,地里的庄稼全靠父母管理,收割全靠人工,可现在不同了,父母不在了,地荒了,老天爷也不下雨,无论种玉米,谷子,庄稼干旱就连苗也捉不住,更谈不上用机械化了,我是农民,体验到种庄稼顾不住生活,天太旱,在外打维此生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