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授粉完成后将上半部茎秆割掉可以抗倒伏,是真的吗?
这个办法没有多大的意思!头些年有制玉米种的这样做过。在生产队上时,也有过此做法,说是去雄,说是增强抗倒伏能力,还能增产。后来,经过对比验证,抗倒伏能力是有那么一丢丢作用,增产表现不明显。
我个人认为,在玉米授完粉就把棒子以上的部分去掉不好,天穗(雄穗)去掉犹可,即使不去掉,授完粉它的使命完成,几天后就干枯了。可是,棒子以上的3~4片叶子是一直陪伴玉米棒子到成熟,仍然不失绿。玉米棒子以下也就是3~4片绿叶子了,说这个的意思是,玉米在授完粉后,进入灌浆期,此期一方面植株吸收来自土壤的水分营养,再一个就是靠绿色叶子光合作用共同供给玉米棒子灌浆成熟。试想把棒子以上的茎叶去掉,对玉米棒子的灌浆能部不影响吗?如果,把玉米棒以下的叶子也打掉,刚授完粉的玉米产量会是什么样子呢?那是绝对不行的,收获些秕籽减产是肯定的。
我在西红柿上做过试验,在西红柿挂了好多果后,我把西红柿所有的叶子包括鳌芽都掰掉了,心想营养全部都供应给果实,肯定的应该长的大,长得快!然尔,没几天整棵西红柿死球了。看来这个方法不好使。因为,花开还需叶扶!
再说抗倒伏的问题,去掉了上部秸秆和叶子,减少了对于风的阻力,肯定的有点作用。但没什么大意思,上部本身就秸秆纤细,三四片窄叶子,也产生不了多大的阻力,如果同级风力、同样的品种和种植条件,去掉上部的玉米可能倒伏要轻掉。如果遇到大风雨天,四邻八家玉米都倒伏了,去掉上部的玉米谁敢保证不倒伏?电线杆子都倒了,谁能顶住。
玉米抗倒伏,和品种、打控旺剂的时机有关系,对去掉棒子以上的秸秆的做法,关系不大。可忽略不计!个人观点,如有不妥,欢迎指教斧正!谢谢!
玉米授粉完成后将上半部茎秆割掉可以抗倒伏,是真的吗?
真佩服您的想象力,玉米授粉完成后直到成熟还是需要些时日的,春玉米大约要50天时间。授粉后就将上半部茎秆割掉当然能抗倒伏,玉米倒是倒不了了,那您不想想玉米灌浆还会正常吗?
在这漫长的生长期中,玉米要从乳熟到腊熟再到完全成熟,玉米籽粒中的淀粉、蛋白质、胚乳细胞都是需要叶片光合作用来转化营养,需要根系来吸收水分和养分还有些生长刺激素来维持玉米灌浆的。
这本来就是个常识,玉米叶片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玉米低部叶片,也就是从苗期就开始生长的那一部分叶片,大约6、7片叶吧,这些叶片为玉米苗期及拔节时的光合作用营养转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中间就是棒三叶,也就是玉米果穗叶片及其上下两片叶子,这三片叶子是玉米中后期功劳最大的叶片,其长度也够、宽度也行、厚度也最厉害,吸收阳光及二氧化碳的能力是叶片中最强的;上部几片叶是后期才长成的,也相当于是生命最短的几片叶,但是它们在玉米灌浆期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视,缺少了上部叶片的光合作用支撑,玉米灌浆也许会失败,而且这时候上部叶片是接触阳光最多的,透气性也是最好的,是玉米灌浆成功的主力队员。
您要把玉米穗以上茎秆割掉,势必会造成玉米灌浆营养缺乏,按照其营养吸收速率来看,割掉的话估计会减产30%最少。您现在倒是抗倒伏了,但是减产损失怎么算?所以,您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应该的,不能因为有些地区玉米授粉后割去雄穗抗倒伏,就空穴来风,搞个果穗上部全割,那绝对是不应该的,也是不科学的。玉米授粉完成后将上半部茎秆割掉可以抗倒伏,是真的吗?
忍不住多说几句。
玉米授粉以后将上半部秸秆割掉抗倒伏是真的,但减产也是真的,而且减产幅度很大。
去掉上半部秸秆,也就去掉了秸秆上长的叶子。有人说,顶端三叶最重要,有人说棒上三叶最重要,我说棒上的所有叶片都重要,一片也不要丢。随着下面叶片的老化,玉米果穗的养分来源就全靠果穗上面的叶片。如果你真的将果穗上面的秸秆去掉,我敢说你连亩产300公斤都达不到(正常的650公斤)。
玉米“授粉之后”什么没有用?雄穗没用了,可以去掉。但为什么很少有人这么做呢?因为玉米授粉之后,雄穗吸收营养的高峰已经过去,如果去掉雄穗,所节省的养分也是微乎其微的。去掉雄穗可能每亩增产二三十公斤玉米,相当于是四五十块钱。按我的经验,将一亩地的雄穗全部拔掉,大约是一个人大半天的时间。值不值?因人而异。
去掉雄穗的另外一个好处是稍微增加玉米抗倒伏性,这也是真的。但能不能起作用并不是很确定。如果没有风,你去了雄穗没倒,别人没去雄穗也没倒,你去雄的辛苦就白费了。如果风很大,别人家的倒了,你家的也倒了,你的工也白费了。只有别人家都倒,而你家没倒,那你就赚大了。所以这是个机会问题。
以上都是指小面积,家有个两三亩地的情况,又有闲人。如果是大面积,就不要想了,因为你根本做不过来。花钱雇人干这个活肯定是不划算的。
下面这张图可不是在玉米完成授粉后就去掉了上半部分茎杆,而是在接近成熟的时候去掉的。即使这样对玉米的产量也是有一些影响。这片地不过是为了参观更方便而已。
玉米授粉完成后将上半部茎秆割掉可以抗倒伏,是真的吗?
玉米授粉完毕,将上半部茎杆割掉,抗倒伏是绝对的,这个勿用质疑。如果不想追求产量,仅为了增加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可以再往下割。
我真搞不懂,你为什么对玉米的叶片这么痛恨呢?你又何必劳师动众滴去割玉米茎呢?难道你不了解作物叶片的重要性吗?
一,玉米叶片玉米的叶片形似剑,叶面呈瓦垄形,边缘有波状皱纹,而且现在的玉米品种大都为紧凑或半紧凑型,叶片直立。玉米叶片如此生长,是有它一定道理的,这些特征都有利于它收集雨水而流向根部,增强抗旱能力,同时又可避免风灾。
更为重要的是,玉米叶片中含有大量的大型叶绿体,这可是一座养分加工厂,能进行气体交换,散发水分,同时又能利用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
玉米上部茎生叶为粒叶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合成有机物主要供给玉米籽粒的生长。你说你割它干什么?这不是毁掉了具备正常生产能力的半座加工厂吗?得不偿失———馊主意!
你有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这种无用功,那还不如早喷点玉米控旺剂来的实惠。
二,玉米化控防倒玉米控旺剂具有良好的防倒扣增产作用,但在用药方面要求比较严格,掌握不好会造成减产。喷早了玉米不长,喷晚了起不到化控的作用。注意适时喷,可根据自己所购买控旺剂的使用方法喷。大约是在玉米的7–10叶期,干高1米左右即可,要根据自己的玉米生长情况决定是否喷药,生长势弱,矮的不能喷。
总之,玉米割茎决不可取。现在的玉米都是活秆成熟,青枝绿色活秆成熟才能实现玉米的高产。生长中后期加强肥水管理,延长叶片的光合时间,防止早衰。同时坚决杜绝玉米成熟前的削尖,打叶现象。玉米植株在未干枯前,还有大量的养分,还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未完全成熟的籽粒中去,这种情况下带秸秆收获也有一定的增产作用。玉米授粉完成后将上半部茎秆割掉可以抗倒伏,是真的吗?
你好,我是卫农,很高兴回答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
题主想的不错,玉米授粉后就将上半部茎秆割掉,玉米茎杆矮了就能抗倒伏了。但是你却没有想到玉米虽然倒不了,靠什么供应养分,来灌浆成熟呢?
看到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让卫农不由得想起了一件陈年旧事。那是还在生产队的时候,有一年队里种了一片玉米,不知是种子,还是天气的原因,眼看就要播种小麦了,可是玉米就是迟迟成熟不了。为了不耽误播种小麦,队长带领社员把玉米棒子以上的茎杆割掉了,想让玉米快点成熟的。过了一段时间这些玉米收割后,籽粒明显不饱满,产量低不说,做成的玉米榛子,皮多很不好吃。
这还是在玉米快要成熟的时候,现在你说在玉米授粉完成后,就要割掉上半部的茎杆,你想想行吗?玉米授粉后就进入灌浆成熟期,玉米稞粒中的淀粉、蛋白质等都要靠,叶片的光合作用来转化营养,你把叶子割了怎么行呢?
玉米不同部位的叶片,对玉米各个生长时期,都有重要的作用。比如玉米苗期的叶片,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了大量的营养,才促使玉米能茁壮成长的;中间的叶片叫棒三叶,也就是玉米棒叶,及棒子上下两片叶子,这三片叶子对促使玉米孕穗抽雄、及灌浆都有重要作用;玉米棒子上部的几片叶子,虽然生长得比较迟,也比较小,但光合作用比较强,在玉米灌浆成熟期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缺少了上部叶片的光合作用,玉米灌浆成熟肯定会受到影响,产量也会降低的。
如果把玉米棒子以上茎秆割掉,降低了叶片的光合作用,肯定会导致玉米灌浆成熟期营养供应不足,影响产量的。也就是说你虽然做到了玉米抗倒伏,但却要遭受玉米减产的损失。所以说,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科学的。
以上是卫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文字原创,图片来之网络。
玉米授粉完成后将上半部茎秆割掉可以抗倒伏,是真的吗?
玉米授粉完成以后将上半部茎干割掉有点太早了,对于抗倒伏那是一定的。但是对于题主说的这个情况不建议推广。
想要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可以通过这几种方式来进行操作:首先在购买玉米种子的时候可以选择抗倒伏能力强的玉米品种。最近几年我们这里推广的种植模式是这样的,既能够高产又能够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高杆玉米和低杆玉米套种的模式。比如说先玉335和048,裕丰303和商都518。一趟高一趟低不仅能够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也能提高玉米的授粉率。
其次在玉米长到6-10叶期间的时候可以选择喷施一遍控制旺长的农药,也可以添加中微量元素肥,比如说硼肥和锌肥能够提高玉米气生根的生长再加上控制旺长的农药也可以起到让玉米棒子下面的茎杆变得粗壮,这样的话就能够有效的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第三点在给玉米追肥的选择上第一次追肥可以选择高氮的三元复合肥或者玉米专用肥。追施尿素的时候选择在玉米出穗授粉以后,这样虽然比较辛苦一些但是可以有效的提高玉米的产量并且还不会让玉米出现旺长的情况发生。
最后说一下玉米割掉上半部分的时间点是在玉米灌浆期末的时候进行的,时间点在阳历9月上旬的时候,一般在我们朝天椒和玉米套种的田地里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把玉米秸秆割掉主要是为了提高朝天椒的光合作用让辣椒更快的转色,并且玉米秸秆是绿色的还能够喂羊。大面积种植玉米到目前为止我们这里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