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考上了乡镇,却想尽办法往县城调,即使是借调呢?

在乡镇工作11年,很想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交代下本人的情况,夫妻二人都是通过读书,国家包分配,在乡镇谋得一个岗位,父母公婆都是靠土地刨食度日的农民。

96年——2006年一直在乡镇工作,那时的最大愿望就是想调到县城,主要原因如下:

1、孩子99年出生,意味孩子三岁以后就要上幼儿园,乡镇没有像样的幼儿园,让孩子接受县城的教育是想调到县城工作的最大动力;

2、乡镇工作,虽然说是乡镇,其实就是在乡镇辖区的某个村委会,80%的工作精力是烤烟生产、20%的工作精力是计划生育、催收各种款项等等鸡零狗碎的工作,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办公室,我们跟村委会干部的主要差距是我们受过正规的学历教育,工资稍高,其它并无太大区别,这样的工作环境实在让人想要逃离;

3、乡镇工作不仅辛苦,而且节假日经常“出其不意”,周末也保证不了,尤其是每年的“大战红五月”,不仅全月无休,而且是“白加黑”,在乡镇工作的11年,不知在晚上走访了多少农户,召开了多少场户长会,已经无法用数字来丈量。

为什么很多人考上了乡镇,却想尽办法往县城调,即使是借调呢?

因为乡镇工作最繁忙、最辛苦、最艰苦,所以很多乡镇公务员选择辞职或者调动。我就是乡镇公务员出生,在乡镇工作过11年,当过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

一、乡镇干活的人少。乡镇公务员编制30多个,事业编40来个。看上去人还不少,但是老的老、病的病,请假的请假,借调的借调,学习的学习,有的50多岁等着退休,还有的几十年提拔不了过着佛系生活、干着佛系工作。真正干活的人也就那么几个。

二、乡镇工作繁杂。县里有50多个部门,而乡镇只有10来个部门。意味着,乡镇一个办公室至少要对县局5个局,还有一些县直属事业单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每条线都要穿好穿到位,确实很难。有的人要跨部门干活,只要领导有召唤,是他负责的要干,不是他负责的也要干。比如,当初我在党政办时,什么事情都要干,党建的、农业的、扶贫的、经济的,上山巡林、下村走访、春耕秋收、安全稳定等,什么乱七八糟的都要干。

三、乡镇工作责任压力大。现在什么工作都要总结,都要督察,都要排名,出了事情,经办人、负责部门、分管领导都跑不了。出了事故,要处理人;排名低了,也要通报批评。另外,乡镇工作直接面向群众,很多工作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大错。

四、乡镇工作休息时间少。因为工作繁忙,绝大多数时间都得加班加点,五加二白加黑是常事,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保证不了,越到上级突击检查,那就要通宵达旦准备迎检。我在乡镇工作11年,几乎每个周六都工作,几乎没有休过假。有些家在县城的乡镇公务员,有时两个月都回不了一次家,陪伴不了妻儿子女。

五、乡镇条件艰苦。乡镇远离县城,交通不方便,医疗条件差,教育资源少,商业氛围不浓厚,经济又不发达,各种基础设施跟不上,办什么事情都要往县城跑,生活幸福指数不高,极大限制小孩的教育成长。特别是现在,大家都比较重视教育,对小孩投入非常大。但是在乡镇工作,硬件教育条件肯定不行,软件上的家长陪伴也满足不了,对小孩将来发展是一种极大的亏欠。

六、乡镇提拔缓慢。以我所在的乡镇为例,35个公务员,有书记、镇长、人大主席、副书记、党委委员、副镇长等11个副科级领导,其余的都是科员、办事员。看上去,11比24,提拔比例很高。其实不然,很多党委委员、副书记、副镇长,都是县直单位空降的,真正土生土长的乡镇公务员提拔副科的少之又少。很多空降下来的乡镇副科,又因为调不到县城,导致乡镇副职严重堵塞。久而久之,很多乡镇副职领导10几年,仍然在几个乡镇之间兜兜转转,还是副科级原地踏步。副科领导走不了,底下的科员肯定提拔不了。以我们乡镇为例,任职15年的乡镇副职好几个,任职20年的科员一大把。2020去年初,江西一位50多岁的乡镇干部病倒在疫情防控一线,这位工作了30多年的大学本科生,病倒至少还是副股级的干部,正好赶上职级并行福利,晋升为四级主任科员。

工作繁忙、条件艰苦、提拔缓慢是乡镇工作的三大特点。但是,随着乡镇公务员津贴补贴的调整完善,随着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乡镇工作条件越来越好、会越来越得到改善,乡镇也会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特别是随着公务员职级并行的实施,以前可能科员原地踏步、终此一生,此种情况会完全得到改善,即使没有背景没有外力,普通农家子弟公务员退休前也会解决三级主任科员,享受科级干部的退休待遇。

虽然乡镇艰苦繁忙,但是作为年轻人,想实现个人仕途抱负的,作为过来人,我还是建议和希望到乡镇去锻炼。只有在基层锻炼过了,才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才懂得基层工作方法,才有机会提拔晋升。再说,县局的大多数副局长、局长,大多都是从乡镇副镇长、副书记、镇长、书记中调任的,只有在基层工作过了,才有机会到县城当副局长会局长。

为什么很多人考上了乡镇,却想尽办法往县城调,即使是借调呢?

作为一个曾经从乡镇进城的公务员,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进城——在体制内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针对那些在乡镇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大多都有这样的想法,有的人甚至不惜长年借调,只为谋得一个在城里工作的机会。

县城到底有什么好呢?

一、更体面的工作岗位

同样是体制内,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作环境就是能带来不一样的社会地位。

举个例子,教师和公务员都是铁饭碗,但公务员的社会地位普遍高于教师。同样的,在县城工作也比乡镇工作更体面,当初我进城时感触很深,感觉一夜之间亲朋好友们对我的态度都变了,仿佛升官了一样。

二、更规律的工作时间

网上经常有人说乡镇工作是五加二,白加黑,实际有些夸张了,有加班,但是也不至于那么忙。相比于忙,乡镇工作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县里突然来工作了你得加班,省里、市里来工作了也是一样。

因为处在最基层的位置,太多的工作都是被动的,所以乡镇干部们平时很少能朝九晚五正常上下班,更别提午休了。

县直部门的工作大多都是年初定了计划,按部就班的做就行了,作息时间更规律,下了班更自由。

三、更单纯的工作内容

说的不好听一点,乡镇就是一个“菜市场”,卖什么“菜”的都有,工作内容太杂,连扫大街这样的事情都要做,平日里和形形色色的老百姓打交道,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工作很复杂。

县直机关的工作就单纯多了,大多数时间是重复同样的工作,看起来枯燥,实际上不用自己动脑筋,很轻松。

四、更好的生活

虽然近些年乡镇的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但相比于县城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举个例子,我在乡镇工作就遇到过很多次停水,最长的时间是停一个星期,当时的厕所是什么样子,请你自行脑补。

无论是衣食住行的哪个方面,县城都是遥遥邻先的,这一点也是很多女同志不愿意待在乡镇的原因,身边有个真实案例,身边一位女公务员为了能享受城里的生活,甚至放弃前途,不惜借调到一家临时机构长达六年之久。

五、家庭原因

其实很多人并不是排斥在乡镇工作,想进城也是迫不得已。他们大多数都把家安在县城,养小孩、上学、照顾老人等等,为了家庭他们不得不进城。

一位在乡镇工作的朋友,他本人很喜欢乡镇那种没人管、自由自在的工作方式,可是去年他老婆生了二胎,他也不得不向生活妥协,四处托人找关系,通过推荐加考试的方式进了城。

最后,纠正一些对乡镇的误解:

1.在乡镇工作没有前途

远了不说,至少最近几年乃至以后,乡镇绝对大有可为,从乡镇提拔的人很多。如果不是在两办、组织部这样的核心部门,其他县直单位的前途压根比不上乡镇。

2.乡镇待遇差

大错特错,乡镇有乡镇补贴,还有单列的绩效考核奖,同级别、工龄的公务员,在乡镇工作每年收入多出上万元。

到底选择乡镇还是县城,最好还是量体裁衣,各取所需为妙。

为什么很多人考上了乡镇,却想尽办法往县城调,即使是借调呢?

作为一个成功考回市直单位的过来人,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 原因一:乡镇工作的压力有目共睹

乡镇作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是政策落实和执行的最终端,也是同群众联系最紧密的一个行政级别。

但现实是,多层执法、监督下的乡镇干部,面临着“权责利”严重不对等的现象:乡镇没有那么多的权限去修改条款或者政策,但是所有的工作任务都要承担执行落实职责,乡镇干部作为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有限。

  • 原因二:乡镇工作千头万绪。

上级职能部门太多了,工作需要落实的也太多,各种监督检查也不少,既要负责政策落实到位,还要负责不能出错,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说的就是乡镇干部的工作现实:很多乡镇干部存在一人身兼多职。

估计有小伙伴会说,人不够可以继续招人啊。

现实是,每个乡镇核定的编制数是有限的,不是你想招就可以招的,无论是编制数还是财务支出,都有上级职能部门审核监督,但是工作是层层推进的,中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 原因三:局委工作相对轻松。

并不是说局委的工作就一定轻松,但是同乡镇比起来,还是要好很多的。

业务较为单一。不同于乡镇一人身兼数职、对接数个上级单位的情况,局委的工作人员业务划分及职责划分清晰且单一,一般是一个科室主管一项或几项业务。

工作节奏没有那么快。排除两办及几个极重要的职能局委,很多局委的工作节奏没有压得那么紧,压力相对小些。

工作环境比乡镇好。无论是硬件环境还是日常有可能接触到的群体类别或者其他,局委都比乡镇要好很多。

  • 原因四:家庭生活需要。

很多即使是在乡镇工作的小伙伴,家安在本乡镇的较少,都是在县区或者其他乡镇。为了能够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让家人得到更多的生活便利,很多小伙伴都尽可能地把家安在县区,但为了能够更多的照顾家庭,自然也希望在离家近的地方工作。

我本人就是如此,为了让小孩接受市区的教育资源,就努力考回了市区(县级市)。

为什么很多人考上了乡镇,却想尽办法往县城调,即使是借调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能很好地照顾家庭。如今很多在乡镇工作的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都在县城买了住房,孩子在县城读书有着优越的教育资源。为了方便接送孩子读书。

二是为了生活便捷。乡镇与县城比,各方面都还要差一些,特别是到了夜晚,夜生活更不能与城里相比。下班后可以去图书馆读书,到商超购物,就是约朋友相聚也更多选择的去处。

三是“树挪死,人挪活”。有的人在单位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哪怕是借调,只要适合的自己岗位,更能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许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平台不同,价值不同。

为什么很多人考上了乡镇,却想尽办法往县城调,即使是借调呢?

谢谢邀请:

很多人当初考取乡镇,只是单纯地为了解决工作问题。

现在工作稳定了,也成家了,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而来,越来越认识到在乡镇工作的不利因素。

都想往县城调,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

在乡镇工作的人,绝大多数的家都安在县城或者市里面。如果长期在乡镇工作的话,照顾家庭就是一句空话,远一点的乡镇有时候甚至一周才能回家一次。

就算是近一些的乡镇,上下班的距离与县城到家的距离相比,那也是远的。开车回家,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得好几个小时。

如果调到县城或市里的单位,最起码每天下班以后能够按时回家,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就多了。

即便是长期借调,也比在乡镇上班每天早出晚归得好。

二是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进步。

在体制内工作的人,最终的愿望都绕不开职务升迁这个话题。

对于乡镇来说,一般都是科级建制,这就限制了个人成长的最高天花板就是个正科。

而现在乡镇人很多但是科级编制少,正直能步入科级干部行列的机会,相对而言还是比不过县区或市直部门单位的。

很多在乡镇工作的人,有的干到退休也就是享受个副科级待遇,能享受个正科级待遇退休,都感觉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而到了县城或者市直单位就不一样,路子也宽了,上升渠道也打开了,副科、正科都不在话下。

如果在市直部门,混得差不多的,将来退休大多都能享受一个四级调研员的待遇,至少工资待遇上不吃亏。

三是日子可以过得更滋润一点。

在乡镇工作,从目前来看,工资可能比在县城或市直单位同级别稍高一点,但是工作上的压力就不是大一点点的事情了。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的工作最后都需要基层来落实。而乡镇就是上级部门眼中的基层。

乡镇干部往往都是身兼数职,领导也要求乡镇干部要变成多面手、全能冠军、百事通,工作上五加二、白加黑对乡镇干部来说是常态。

而调到县区或市直单位,虽说机构改革后人员减少了,现在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但工作上的压力与乡镇干部相比较,还是要小很多。

所谓人往高处走,在乡镇工作的人 ,都想往县城调,这也是能理解的,谁不想生活的更好一些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