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评判一个人一件事,不可一概而论,要一分为二,全面点评,客观公允。具体的事,就事论事,不作人格的褒贬。具体到人,作人品价值的认定,不涉及所做事的评议。淫是态度,本位讲是对性的认知,合规合法止乎礼的淫即是正当的,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欲,只要不包藏祸心,不违德不违制,就是一个优秀的人。孝也是,只要内心存系,牵挂父母,工作之余长于探望照顾,即是孝,但不是不分好坏的愚孝。为国尽忠也是孝。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有原则的家庭情趣,犯错即非淫。孝凭心,并不在乎挂在嘴边,甜言密语。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出自清朝王永彬的《围炉夜话》。
原文是""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有书君觉得如果只是心里对异性有性、欲的渴求,但行动上并未超越法理与道德的界线,就不能算淫,必然社会上就没有好人了。
对于孝顺父母的事,根据需要从心里顺应父母就是孝顺,不然历史上就难有孝顺的人了。
1、""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
孔子说""食色、性也"",人人都有""好色""之心,这本来是人类最正常不过的本能和需求,但是如果过分追求、不加克制,""性""便成了""淫""。
""淫""字不只是淫荡,而是邪念或者说邪淫。除了""淫乱""、""淫荡"",还代表着过分的贪欲,是导致万恶之源。
""万恶淫为首""中的""淫""是人们过分追求个人欲望的结果,是对色、钱财、权势、名利过分贪婪的欲望。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不为人知的愿望和臆想。只要没付诸到行动上,能控制住自己的行为,就没人知道也没人追究。
如果把人们内心对性的向往当做淫,那这个世界真的没有完人了。应当说,虽然人人心中向往性,但只要遵守法规和社会道德,不乱来,而是通过正常的婚姻形式获得性,就不能算是淫,也完全可以是好人。
想入非非,有色心无色胆,这类人不在少数,能以此论淫?
人的恶行是要从""心意""上杜绝,我们为人处世难免会有邪念产生,但是看一个人行为的善恶,要看他做了什么,不能看他内心想什么。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嘴上说的和行动上肯定更不一样。
所以淫要论事,不论心。
2、""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谈论孝道,则应该看一个人是否有孝心,是否有尽孝的念头,这才是最重要的,不必去计较一个人究竟做了多少孝顺的事情。
因为假如以一个人做了多少孝敬的事情来评判此人是否孝顺,那么可以说全天下就没有一个人真正是孝子了。
毕竟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一个人应该做多少孝顺的事情才算孝子。可以一生每时每刻都做孝顺的事情,你也可以隔一段时间做孝顺的事情,孝子的关键在于尽心尽力。
活着就尽孝,能够想着父母的处境艰难也是孝,但不能只是想,能做的就尽量做到。死了孝不是孝,是做给别人看的,对于过世了的人没有什么意义。
为保家卫国你得去当兵,你为了求学你到异地去,为了谋生你到他乡,有的甚至到国外,尽管你内心很想孝顺父母,但身在他乡异国,真的很难照励到父母。
因而只要心中有孝,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尽到孝的责任,明理的父母一般是不会责备,也不能把你称为不孝。不然这个世界上,不孝之人也太多了。
人们只要心存孝道,但由于客观原因使得人没能在孝顺父母上做到位,不能说是不孝之人。
所以孝要论心,不论事。
3、避恶要拒行,尽孝要尽心
生而为人,都有七情六欲。曾国藩对自己的不良习惯提出""三戒"",其中之一就是戒色。
谈论淫欲之事,只能就事论事,看人的表现。没必要去议论某个人是否有淫欲之念;若真的要谈论人之淫欲之念,那么全天下没有人是完全没有淫欲之念的,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点色心。
不是一念不善即是恶行,重要的是从心里去除恶念,阻断恶意,不要做出恶的行为。
评判一个人行事风格,评判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应该用他做的事情来评判,而不能用自己的感觉来评判。
比如张扣扣杀人案,许多人认为他是孝子,报的是杀母之仇,有孝心值得同情,应该轻判。他内心想报仇是可以的,他可以通过奋发图强,努力拼搏过上好日子来弥补自己失去了母亲的痛苦。
但不能拼着自己的生命去剥夺别人的生命,“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发生了复仇杀人的行为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让自己照顾不了老父亲是为不孝。
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尽孝,不能只看他的行为,而要看他是否发自内心。人的物质条件不同,尽孝的方式也不一样。
说为孝要论心不论迹,生而为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不可能对于父母的所有想法都赞同,但只要做到顺从父母心意,并能为善去恶就是孝。
尽孝是看父母的需要,不要只从自己的角度去孝顺父母。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意,尽量做得让能够让自己的父母顺心。
贫穷的父母,金钱为孝;孤独的父母,陪伴为孝;病弱的父母,照顾为孝;忧虑的父母,安慰为孝;暴躁的父母,理解为孝;唠叨的父母,聆听为孝。
大家都是尽孝,能根据父母的需求给以最需要的,是不留遗憾的尽孝。如果贫穷,能让父母安心,让父母知道再苦再累也想着他们,这就是孝。
身为老人也要懂得多体谅孩子:""心无恶念便善良,知恩有报是孝子。""
止淫、行孝,一个论事,一个论心。所以,做人做事,对得起自己良心,尽心尽力就好。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克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放纵自己的贪欲,就是值得人们尊重的人。
有书君认为对不同的事情进行不同的评价,我们给出的判断标准不同,进行判断的方法可以不同。
所以生活中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学会变通,不要固执己见、一概而论。最好能用恕己之心恕人,多多宽容别人,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中国有很多很有智慧的俗语,比如:”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这四句语言朴实,却直击人性的幽微之处。
一、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所谓“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就是说,要判定一个人是不是淫邪之人,要看他是不是做过淫邪之事,而不是看他是不是起过淫邪之念。
食色性也,男人看到美女,都免不了多看两眼,现在,女人看到帅哥同样花痴,这是人的本能,如果说这样的就是淫邪之人,那天底下大多数人都是淫邪之人了。
所以说,淫字不能论心,只能论事,一个人看到美女,忍不住想多看几眼,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人若是不仅心动,还行动,对美女行非礼之举,此淫徒无疑。
二、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反过来,一个人是不是孝顺的人,就要看他心,而不是盯着他做的每一件事。
古人孝顺二字常连在一起,看一个人孝不孝,就是看他能不能顺从父母的心意,但是,再孝的人,也免不了有顶撞父母的时候,没有人能事事都顺从别人的心意。
所以,要看一个人孝不孝,要看他的心,看他的心底是不是真的爱父母,敬父母,而不是看他有没有跟父母吵过架,看他是不是事事都顺着父母。
这四句古话,是非常有智慧的,读懂这四句话,告诉我们对人性要多一点宽容,没有人的人是纯净无杂质的,也没有人能事事做得圆满,只有对人性多一点宽容,我们才能更通达的面对人生。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大概就齐了
谢邀!“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句话,没有生僻字,语法也不复杂,虽是古文,但也近大白话,已经很明白了,不是很难理解的。但题主还要提出该怎么理解,我想的话,应该是不能单从字面上理解,而更多的是想强调凡事不必太较真,大概齐,差不多就行了,不要过多的去纠结心、事的统一。
一方面,很多事是论事不论心的,只要结果好,心里乱乱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知道,人的心,海底针,人的心理活动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对一件事,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连瞄一眼,心里可能都有一万只草的马奔腾而过。如果凡事都剥开心,看其心理活动,即使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那也是没法看的。就像对待淫字,人虽然为人,但首先是动物,具有动物的本来属性。食色性也。如果要论心的话,每一个人都有过动物的本能想法,那是很正常的。完全没有本能性,心里完全没有过想法,而是所谓的完人——即性价值取向快要完蛋了的人,那才是不正常的。可以说,千载而下,完全不好色,这样的人是没有的。对此,大概齐,差不多,就好了。好比坐怀不乱,虽然有动物的坐怀,但只要能做到人的不乱,那就非常地可以了。
另一方面,很多事是论心不论事,只要出发点是好的,结果不怎么好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对待孝字,虽“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但孝并不是动物的本能属性,而是抽象了的社会道德规范。我国虽然有二十四孝这些学习的榜样,但不同的人具体要做到什么程度才是真正的孝,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量化的指标。即使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量化的指标,因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不同,也不可能全部都达到。大同只是个追求的理想,存异才是合理的现实。所以,要论孝,只要人有尽孝的心、情、义就可以了,不必要求每时都陪着老人,每顿都给老人喂饭,每天都给老人20000元生活费这些这样或那样的具体要求。如果非要这样要求的话,人类五十万年的历史,就没有出过孝子。
总之,凡事看主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从好的方面去支持就行了。只有大概齐,差不多,人才容易做到,人人也才能活得开心。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句话出自清代文学品评家王永彬的《围炉夜话》。这《围炉夜话》,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为三大奇书。
《围炉夜话》就是一堆文人在明月下坐在屋子里,围在火炉傍,谈论着世间之事,成就的一部作品。文人骚客多散漫,有时聊出的话题,是以所谓的传统且正统的观念所不同的,但有的却也道出了世间的真实。
几千年以来,传统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自有光辉灿烂的一面,但由于旧时统治者的需要,也发展了一些可称为是糟粕的礼教。比如千古流传一句话“万恶淫为首”,比如“存天理,灭人欲”,这些极端之学说,摧残了自然之人性,具体到社会中,竟然让妇女缠起小脚,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对人性的扭曲。
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炉夜话》提出“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伦事万年无孝心”,是对一些旧的观念的一种批判,也道出了千百年来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
那位少年不善钟情,那位少女不善怀春。对于爱情,对于异性的追求,是人的天性,可以明确的指出,对于性的追求,是每一位正常人的本性,也正因如此,人类社会才能繁荣发展下去。
但人是处于社会之中,人的行为是不可任意而为之的,不然人只能停留于原始状态之中,对于性的需求,早已正确而固定于婚姻形式之中。
话转回来,在论“淫”字时,在品评人们对“淫”的行为时,不可认为只有绝了情欲才是高尚的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情未必真豪杰。人人心中都有情欲,只要不滥情,沿着正确而有利于的社会进步的道德规范而去做事,就是真正的高尚的人。这里需要指明一点,对于一些陈旧的糟粕性的观念,该摒弃就要摒弃。现在在一些地方,在某些人群中,一些女人甘愿做起了男人的金丝鸟,这是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叛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少数人又回到了旧时的状态。
“百事孝为先”,“孝”道是优良传统,“孝”是美德。但父母的恩德,谁又敢言能够完全报答!父母给以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做为儿女长大后,理应孝顺父母,可人处于社会中,要谋生要生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为生活而奔忙,天南海北,能天天守着父母的是少数,就是过去的英雄豪杰们,要报效囯家,要追求“忠义”,天天守着父母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有人感言“忠孝自古两难全”。生活使得人们,能完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难以圆梦。因而在论“孝”时,以生活中人对父母报答的实际程度上去评判一个人,自古也难之。所以《围炉夜话》言之“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做为人之子,心中要常存孝心,要尽力去报答父母,因为父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只要尽心尽力了,人们也无需去苛求之。
世间之事就是这样,人们在追求完美,可天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间那有十全十美之事呢。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话该怎样理解?
淫字与佛字有直接联系,佛说事大谐空,无色无物。
佛是息欲净心洁体,生命体自我约束关闭色相意识的情欲,心忍止死如山川自然宇宙成一体,羽化为仙而永恒。
生命体的意识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是解放性的形形色色物相,人体游历于意识色相中,生理上自然存在情欲的贪淫,这种无度的淫为,脱离了生命意义的善,结成恶果,转化成死。
人生是一个由生到死的轮回,为了避免轮回,佛法普度众生,教育人忍耐苦修而自守。
人在意识意志上是有限度的,很难超越极限,既然做不了苦行僧,只能遵守行事的道,来制约内心意识情欲的贪淫恶。因此,贪淫恶的结果,是看行为事实,在人的内心里,善意良心抑制情欲,情欲之火燃起时,贪淫的恶就付予行为的事实。
所以,淫之恶论事实行为,人的内心是解放性的本能欲淫贪念心态,人能做的只能用善良的爱来约制行为做事,尽可能避免情欲贪淫的恶。
孝字与道字联系在一起,道法自然,自然生情,情来之善良,良心带有恩爱,爱即是道。
道重静,静能意念纯一,纯一才能一心,一心才能尽孝,尽孝才可表达真爱的道,便成为道德。
道德是发起内心里,不道德,则失去良善,如果丧失了良心,不能尽孝,做点孝事,只是虚假的遮人眼目,是虚伪装象,不是来自内心的真爱孝道。
孝是爱的牵绊,是心的思念情怀,丧失了孝道,就丢掉了善爱,就失去了自我的人性,没有人性的野兽,就无法来衡量它有多少孝心。
所以,人的孝是不看做的孝顺事,而是知道你有没有孝顺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