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意思?
封建专制下有着阶级森严的三纲五常和伦理道德,其中就有这句.意思是:不孝敬双亲有三大罪,没有子嗣承宗为最大不孝
俗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意思?
谢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原典出处是《孟子.离娄上》。这是老古语了。今天我们常常能听到一句古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常常被老年人用来规劝年轻人早日成家生子,作为回馈父母的一种方式。意思是说有三种不孝顺的做法,而没有后代相传烟火,是最大的不孝顺。大意如此吧。
俗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意思?
首先解释一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它的意思是“不孝”有很多种,“没有后代”是这里面最严重的不孝。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女孩,年轻的还有不愿结婚、不愿生孩子的,用「无后」来衡量那要打倒一大片。
「无后为大」就是古人几千年来理解的那个意思,翻不了案。这可以说是古代的「礼」,放在今天已然不合时宜。「礼」必然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也就是孔子说的「损益」。礼者,理也,心即理也。所以今天我们最好讲「爱」,不要讲「孝」。
爱父母才是根本。古人也讲爱,《礼记》曰「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孟子曰「大孝终身慕父母」,这个爱慕其实就是对父母的依恋,就是小时候那个赤子之心。这是根本的「孝」。
如果没有对父母的深爱,只是自私自利,即便遵从外在教条去传了宗接了代,又算什么孝呢?所以阳明先生「心即理」说才是儒学正宗,人只要有一颗真诚恻坦的心,就是「有理」、「有礼」,否则总是「无理」、「无礼」。
俗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源自于古代思想家孟子的劝戒之言,大意是:一个人一辈子有三件事为不孝(专指男人),一是看到父母做事不妥也不劝说,二是自己不想做官以惠及父母,三是不成家或是成家没有男孩(无后)。这种观念在旧时确是做人的“铁律”!可是时至今日这种说法早就过时了!这是因为人类经过不断的进化、进步,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个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所主宰的,二者缺一不可!男女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生儿生女一个样,女儿也是传家人!既然这样,那么“无后为大”的观点就没有它的市场了!
谢谢邀请!
俗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古语是大家经常听到的格言。客观的来讲,对长辈不孝顺的表现形式有许多种,古人为什么说“不孝有三”呢?
因为儒家尊祟“礼”,是从礼的方面列举出“三不孝”的行为。对长辈特别不尊重的恶劣行为,己经超出礼的范围,属于大逆不道而入刑。
“不孝有三”是哪种行为被认为是不孝呢?
第一,“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说是明知父母有过错,也不去提醒父母改正,而盲目顺从,使父母陷于不仁不义的境地。
第二,“家穷亲老,不为禄仕”本来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年纪也大了,还是不愿意离家出去谋求职业挣钱,来赡养老人,却甘当啃老族。
第三,“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不愿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因为没有后代继承香火而绝嗣断后。
这三种不孝行力为什么又以“无后为大”呢?社会的进步和家庭的发达,人是主要因素。一个家庭若断了人脉,纵有万贯家财也是过眼云烟,所以古人才把有无后代,看的十分重要。
“无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古老的格言,对现代人来讲己经没有太大的约束力了。结婚生子属于个人自由,生男生女也都一样。不愿意去工作的啃老族,也不会遭人鄙视而自得。但是这句格言对现实社会生活来讲,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俗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两句是“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原文岀处:《孟子.离娄上》。
译文: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