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如果韩信果断拥兵自立,打得过刘邦吗?
我们先来看看韩信有过多少次自立的机会,再看看他如果拥兵自立,能否打过刘邦。
01,韩信第一次有机会自立,是在他平定赵国之后。
前204年,韩信、张耳率军进攻赵国,双方在井陉口爆发激战。
当时赵国有军队二十万,而韩信只有数万人,势力完全不成对比,但由于赵国成安君陈馀太过轻敌,最终被韩信击败,赵国二十万军队大部被消灭,其他的要么溃逃,要么成为了韩信的俘虏。
在这次战役中,韩信最大的收获除了占领赵地之外,还得到了一个人,名叫李左车。
李左车可不是个简单人物,他是个非常优秀的军事战略家,享有很大的声誉,就连一向自负的韩信见到他都要让他坐在上座,还给他行弟子之礼,由此可见一斑。
当时韩信向李左车询问攻燕、伐齐之事,但李左车却告诉他,攻打燕国和齐国是下下之策,最好的策略是按兵不动,先派人安抚赵国各地,然后派谋士去招降燕国,只要燕国投降,齐国势必也望风而降,这样天下大事就可图了。
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於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喧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
李左车的意思其实很明确,那就是让韩信保存实力,然后将燕国和齐国招降,这样就可以图谋天下了,言外之意就是劝韩信自立。
李左车之所以这么自信,是因为在此之前刘邦在彭城大败于项羽,几十万军队被项羽给消灭了;而项羽后来又深陷齐地,也腾不出手来对付韩信,所以韩信是有机会慢慢发展自己,然后谋求自立的。
后来,韩信听从李左车的建议,派人去招降燕国,燕国果然投降,但还没等韩信派人去招降齐国,刘邦就开始采取行动了,他先是派人去游说齐国投降,然后将韩信、张耳的军权给夺了。
刘邦之所以夺韩信的兵权,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他那时候兵少,又屡败于项羽,他需要韩信的兵力来加强自身实力;第二是韩信的实力那时候已经超过刘邦,刘邦因此非常忌惮韩信,所以将他的军权给夺了。
据记载,那时候刘邦担心韩信不交兵权,所以带着夏侯婴东渡黄河,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来到韩信军营门口,欺骗卫士说他们是汉王的使者,然后直接进入韩信、张耳居住的卧室,将代表军权的印信兵符给拿走了。
等到早上韩信和张耳起床,才知道刘邦去过他们的卧室,他们因此大惊失色,不久后刘邦就召开了军事会议,让赵王张耳守赵地,任命韩信为相国,然后带着大部分将士去了荥阳,只留下很少一部分赵兵给韩信,让他去攻打齐国。
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从刘邦的反应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那时候韩信有自立的想法,并且出兵攻打刘邦,刘邦绝对是打不过他的。
只不过,刘邦的反应太快了,还没等韩信反应过来,他就已经将韩信的大部分兵力给夺走了,不得不说他就是个人精,在风险管控这一块做得还是很不错的。
值得玩味的是,刘邦明明已经派人去游说齐国投降了,但他还是下令韩信去攻打齐国,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非也,因为刘邦根本就不认为韩信有实力攻下齐国,他也不想将消灭齐国的这份大功劳留给韩信,他让韩信去攻打齐国,只不过是假意安抚韩信,证明自己没有不信任韩信罢了。
当让刘邦意想不到的是,后来韩信的所作所为,大大超出了他的意料。
02,韩信第二次自立的机会,是在他平定齐国之后。
韩信率领军队开往齐国,在即将抵达齐地的时候,就听说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田广投降汉王了,他便不想再攻打齐国。
韩信的谋士蒯通却不同意韩信的做法,他对韩信说,你是奉命攻打齐国,汉王又没下令让你停止攻打,你这不是违背诏令吗?再说了,一个书生(蒯通)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劝降了齐国,你一个大将军反而不如一个书生吗?
韩信听完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率军攻打齐国,齐国因为没有防备,所以被打得很惨,不得不向项羽求救,项羽便将手中三十万军队中的二十万人交给龙且,让他率军与齐军共同抵挡韩信。
双方在潍水爆发激战,韩信先是趁龙且大军半渡的时候在上游开闸放水,然后在适当的时候下令发起进攻,最终将龙且大军彻底击败,龙且在战乱中不知所踪,其部众大多投降韩信,而齐王田广也在逃走后不久被杀,齐地因此彻底平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潍水之战。
在消灭齐国之后,韩信的实力得到急剧扩充,刘邦听说这件事极为惶恐。
不久后,韩信听从手下建议,派人去请求刘邦立他为代理齐王。
刘邦当时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形势十分危急,又听说韩信请求立他为代理齐王,就深感韩信在要挟他,因此很不高兴,不愿意答应这件事。
张良见刘邦不愿意答应,就对他说,现在汉军如此不利,你怎么能拒绝了,不如任命韩信为代理齐王,以此来安抚住他,否则他有可能生乱啊!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刘邦听了韩信的话,倒吸一口凉气,于是连忙对韩信的使者说,韩信平定了齐国,功劳这么大,要做就做真齐王,何必做假齐王呢?
韩信的使者走后,刘邦还不放心,于是派遣张良去齐国立韩信为齐王,并征召韩信的军队攻打楚国。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了,韩信在灭掉齐国之后,他的实力是非常强的,而刘邦则被项羽打得抬不起头,如果韩信自立,并出兵攻打刘邦,刘邦铁定是要完蛋的。
那么,韩信本人态度如何,他有过自立的想法吗?
其实,那时候韩信之所以要刘邦立他为代理齐王,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治理齐国,这是从战略角度考虑的,他并不是在要挟刘邦,更没想过背叛刘邦。
03,韩信第三次有机会自立,是项羽抛给他的橄榄枝。
项羽本来没有把韩信放在眼里,但他交给龙且的二十万军队被韩信消灭之后,他手上就只剩下十万军队了,他因此感到非常惶恐,也开始意识到韩信的强大。
更让项羽感到难受的是,他与刘邦在荥阳对峙,根本抽不出兵力对付韩信,如果韩信趁机攻打他,那他就腹背受敌了。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必须要改变策略,转而去拉拢韩信了,于是他派遣谋士武涉去劝说韩信,目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劝说韩信联合项羽攻打汉军,即使不能,也不能让韩信帮助刘邦攻打楚军,也就是让韩信保持中立是项羽的底线。
武涉见到韩信后,说了很多话,简而言之就是,韩信当时的实力很强,如果他帮助项羽对付刘邦,刘邦必将失败;如果他帮助刘邦对付项羽,项羽必将失败。但是,如果项羽失败了,刘邦肯定是容不下韩信的,只要韩信能够联合楚军攻打刘邦,那项羽会答应跟他三分天下。
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
不得不说,项羽在危难关头,还是拿出了极大诚意的,只要韩信能够与之联合,大概率是可以消灭刘邦的,及时刘邦侥幸逃脱了,那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可以保证的。
但是,韩信竟然对武涉说,当初他在项羽军中时,项羽根本就不重视他,而刘邦则重用他,他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他不愿意背叛刘邦。
不过,韩信虽然没有答应武涉联合项羽,但他也没有说自己会帮助刘邦,其实这个时候他的思想还很挣扎,一直在考虑是否应该自立。
武涉离开之后,蒯通又找到韩信,他说了很多话,大意有以下三点:
第一,韩信如果一心一意跟着刘邦,到头来最多只能混个侯爵,但蒯通在给韩信相面之后,觉得他有富贵之相,就看他怎么决断了。古人相信相面之术,蒯通其实是在用这种办法来劝说韩信自立。
第二,楚汉争霸陷入僵局,谁也无法消灭对方,如果韩信此时选择自立,那么三足鼎立的局面就形成了,而且齐楚汉三国中哪一国都害怕另外两国形成联盟关系,因此不敢轻易进行战争,这样齐国的安全是有保障的,没有后顾之忧;
第三,项羽可以进行分封,那韩信为什么不可以呢,他完全可以联合燕国和赵国进行第二次分封,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自立了,不存在背弃刘邦这个说法。
不得不说,蒯通将问题看的还是很透彻的,他的观点跟武涉其实大致是一样的,只不过他没有劝说韩信联合项羽攻打刘邦罢了。
不仅如此,蒯通还向韩信阐述了自立的具体做法,那就是以齐国为大本营,从燕赵之地牵制楚汉后方,然后用仁德之心收复民心,这样自立为诸侯就没有问题了。
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
听完蒯通的话,韩信非常心动,准备答应下来,但他转念一想,还是不忍心做对不起刘邦的事情,于是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
蒯通知道韩信最终将失败,于是去成为了一个巫师,每天喝得酩酊大醉,还整天疯疯癫癫的,以此来证明自己以前说的都是胡话,从而避免被韩信猜忌。
就这样,韩信失去的第三次自立的机会,但这还不是他最后一次有机会自立。
04,韩信第四次自立的机会,是在刘邦追击项羽失败之后。
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韩信则在安抚齐国各地,准备趁项羽虚弱的时候进攻。
后来,刘邦趁项羽不备发起进攻,项羽败退,刘邦一路追击,还让韩信和彭越跟他一起追击,但韩信和彭越都按兵不动,最终刘邦在固陵被项羽给击败了,损失极为惨重。
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
这个时候,项羽军中缺乏粮草,而刘邦则实力大减,在两败俱伤的情况下,韩信自立的条件比任何时候都从成熟,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事实上,韩信那时候依然摇摆不定,不然他怎么没有配合刘邦追击项羽呢?只能说韩信是有野心的,但他被道德给束缚了,不愿意轻易背叛刘邦。
刘邦当然知道韩信在想什么了,于是下诏将更为广阔的土地封给韩信和彭越,让他们务必出兵合击项羽,韩信得到土地之后非常高兴,这才决定出兵帮助刘邦。
后来,韩信、刘邦、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三十万在韩信的率领下,发起了对项羽的终极一战,最终将项羽给击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项羽在此战后自刎于乌江,刘邦自此统一天下,被众人推为皇帝。
可以说,在垓下之战之前,韩信有着自立的绝佳机会,并且他当时的实力也是足够对付刘邦的,但他终究是没有抓住这次机会。
垓下之战一结束,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冲到韩信军中,将他的兵符给夺走了,然后改封他为楚王,让他到下邳(江苏邳县东)去生活。
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也不知道韩信是咋想的,一次次被刘邦猜忌,却一次次选择效忠刘邦,最后还被刘邦来了个釜底抽薪,不但失去了广阔的齐国封地,被打发到没有任何根基的楚国去当王,这不是等着被刘邦宰割么?
从以上内容我们看出,韩信有四次自立的机会,不说他一定能击败刘邦,至少他可以保证自己不被刘邦击败,但这四次机会都被他浪费了,所以后来他两次想自立的时候,从实力上来说就不足以击败刘邦了。
韩信第五次有机会自立,是在他去到楚国之后,当时很多项羽的旧部去投靠他,这其中就有大将钟离眛。
钟离眛是韩信的朋友,他当时在韩信的王宫中住了很久,后来刘邦得知这件事,就准备出兵攻打韩信,韩信因为被刘邦剥夺军权,还被改封到楚国而感到不高兴,再加上他想要保护钟离眛,便想起兵造反。
史书上虽然没有说韩信手中有多少兵力,但以他诸侯王的规格来说,他能拿得出手的兵力不可能太多,而那时候刘邦已经拥有天下,诸侯皆诚服,打韩信是错绰有余的。
关于这一点,韩信也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他最终没有选择造反,而是去拜见刘邦,他自认为自己功劳大,刘邦不会把他怎么样。
刘邦见到韩信后,将其绑起来押解到长安,最后刘邦念及他的功劳而没有处死他,而是将他贬黜为淮阴侯,并让其居住在长安,也就是在刘邦的监视下生活。
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韩信在长安不把其他功臣放在眼里,羞于与樊哙、周勃和灌婴等出身低劣的人为伍,因此态度十分傲慢,对刘邦的不满也越来越多。
后来,陈豨将要去钜鹿担任太守,他在出京前去拜访韩信,韩信认为钜鹿是天下精兵汇聚之地,于是产生了造反的想法,便让陈豨去钜鹿后招兵买马,随时准备造反,而陈豨作为韩信的小迷弟,表示愿意服从于他。
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后来,陈豨果然起兵造反,刘邦便率军亲自前去讨伐,韩信假托自己有病不去,但他在刘邦走后不久,就马上召集家臣商议对策,然后假传诏书释放监狱中的囚徒,准备出兵将吕后和太子刘盈控制起来。
只不过,韩信造反的消息给他一个仆人的家人给告发了,吕后知道这件事之后,跟萧何商议对策,最终决定由萧何出面将韩信诱骗到宫中,然后将其处死。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韩信因为相信萧何,所以跟着萧何一起入宫了,结果就被吕后埋伏的士兵给杀死了。
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
所以说,韩信死得其实并不冤,因为他不但有谋反之心,也有谋反的事实,这对于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是无法容忍的。
总结一下,韩信一共有过至少四次机会可以拥兵自立,然后与刘邦分庭抗礼,但都被他给浪费了,等到他下定决心想要谋反的时候,实力上其实已经不允许了,并且刘邦和吕后对他一直有防备心,所以他是不会成功的。
至于说韩信能否在自立之后击败刘邦,我认为大概率是可以的,毕竟那时候楚汉相争比较惨烈,韩信实力保存得比较好,可以更好地把握机会,你认为呢?
当年如果韩信果断拥兵自立,打得过刘邦吗?
我们来看,韩信有多少次自立的机会:
1、井陉关击败陈余而灭赵后,韩信大可要求刘邦封自己为赵王,或者干脆自立。按照广武君李左车的建议:
“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於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諠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後实者,此之谓也。”这就是李左车的合纵建议:
向燕国秀肌肉,要求燕国联盟;燕国同意结盟后,齐国必然不敢来攻打,也会和赵国联盟。在北有燕东有齐两个盟国稳定后方下,赵国何惧南方的西楚和汉,更有可能一统天下,即“天下事皆可图也”
联盟燕、齐,击败楚汉,一统天下,这就是李左车给韩信的建议。虽然李左车没有明白建议韩信自立,但“天下事皆可图也”已经点明了自立的建议。
但韩信只是听从了一部分,派使者去劝服燕国,其后更发兵攻打齐国,更将本来可以一统天下的赵国,拱手让给张耳!
其后刘邦因为兵少,东渡夺取了韩信兵权,只给了韩信赵国相国这个职位,还下令韩信攻打齐国。于是李左车联盟燕齐而一统的策略,就这样被韩信白白浪费了。
李左车真的是遇人不淑:劝陈余坚守,陈余不听;劝韩信联盟燕齐,韩信只听了一点!一个本来可以和张良、萧何等人齐名的机会就这样被别人浪费了。
2、在刘邦封韩信齐王后,项羽派遣武涉说服韩信反刘邦。武涉已经将天下大势分析得非常清楚:
“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而韩信的回答是:项羽不重用我,刘邦重用我!可见当时韩信依然是还是一个臣子的心态——投靠明主!没有自己做明主的自信!
3、蒯通劝韩信自立。蒯通对韩信所说的话,立脚点虽然和武涉基本一致,但增加了第二次分封的建议:
“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於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於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县於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原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虑之。”蒯通的话有下面几个层次:
1)、楚汉陷入僵局,双方均无力击败对方:“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
2)、和武涉一样都赞同韩信三分天下:“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即,如果韩信自立,齐、楚、汉三国势力均衡,哪一国都害怕对方联盟对付自己,因此谁都不敢坚持进行战争。
3)、齐国联盟赵国和燕国,进行秦末第二次封建。第一次封建是项羽在咸阳进行的,是一帝、一伯、十八诸侯。当了韩信做齐王时,所分封的诸侯基本上没有几个存在了。
对有功之人进行封建,是当时的需要和主流——否则刘邦也不用大封异姓王!
蒯通,比起李左车的联盟燕齐策略、武涉的三分天下提供了进一步的规模:第二次封建。
其行动计划是:
“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其目的是:
“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蒯通第二次封建的建议是对如何三分天下的建议,根本目的是制约楚汉而让齐国称伯。
至于帝的名分,按照当时的可能,应该是下面这几个人:
1、东周姬姓后裔;
2、秦朝嬴姓后裔;
3、楚国后裔,或楚怀王后裔;
4、田齐后裔。
姬姓后裔,最大的优势是恢复六国建立诸侯,劣势是没人记得了——要知道,亡秦的口号中从来没有包括恢复周天子的说法;
嬴姓后裔,最大的优势是嬴姓是第一个皇帝,曾经的天下之主,作为天下共主是最合适的,劣势就是若立嬴姓——当初我们起兵是干吗来了?灭秦又立秦?
楚国后裔,最大的优势是从楚怀王到楚义帝,但劣势就是楚义帝是楚人所杀的,面子不好看,谎言不好说;
田齐后裔,最大的优势是对韩信最有利,但劣势就是项羽难以接受,但如果是齐王建的直系,项羽可能也能接受。
但不管是谁做皇帝,其封地只有两个选择:
1、洛阳,即东周之地;
2、彭城,即宋国之地;项羽还是迁都去扬州吧!
4、钟离昧劝韩信自立。这个时候,虽然不是韩信自立的最佳时机,但有能自立,三分天下的基础还在。钟离昧劝韩信自立的话,就显得非常委婉了:
“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以眛在公所”,钟离昧的这句话,点出了韩信在当时自立的基础:
韩信若自立,当年项羽的部属,必然因为钟离昧受到韩信重用,加上刘邦杀项羽的恩怨,纷纷投奔韩信。
即,若当时韩信自立,韩信拥有齐国部将和项羽部将两大部分,占据了三分天下中的两份人才!这些人,可不是那么小看的。
另外的优势,还有,就是英布、陈豨——一心想反的人,韩王信、卢倌——这两个不想反但不得不反的人。这些异姓诸侯也注定了即便韩信自立,刘邦也不敢打动干戈的原因。
在韩信拥有齐国旧部、项羽旧部的优势下,加上英布等第三方势力,刘邦若发动战争,那他就成为了第二个暴秦了。
5、韩信和陈豨合谋反叛。虽然《史记》记载是韩信主动建议陈豨反叛,但韩信是否在关中无兵无权的情况下反叛,证据不足。就不多说。
总结:在灭赵后,李左车劝韩信自立为赵王,联盟燕齐而一统天下,韩信拱手把机会浪费;
在灭齐被封齐王后,项羽劝韩信自立,三分天下,韩信以当年项羽不给他做将军为由拒绝——韩信的眼界太低了,无话可说;
蒯通,不但建议韩信自立以三分天下,还给出了二次分封而称伯的计划,但韩信面对这个比李左车、武涉更详细、更具操作性的建议,犹豫不决而浪费机会;
在被从齐王徙为楚王后,钟离昧劝韩信自立,以整合韩信和项羽两部人员,但韩信把钟离昧的人头送给了刘邦。
上天给了韩信四次自立的机会,但韩信一次次的浪费,最后竟然在临死时,责怪老天: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和项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有得一比。
韩信浪费四次自立机会,不责怪自己却去责怪老天;项羽不懂合纵,一心莽撞和刘邦作战,却不东和齐国议和、封彭越为王以安抚、北援助赵国陈余或离间韩信和刘邦关系,整整3年都在和刘邦进行攻守之战,最大的责任是他项羽而非老天。陈余的赵国和田荣的齐国不灭,刘邦也无力击败项羽。
明明是自己的错,却把责任推给老天!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当年如果韩信果断拥兵自立,打得过刘邦吗?
韩信本该是开国皇帝齐太祖至少是楚太祖,却落得全家死光夷三族!当年韩信果断拥兵自立,最差三分天下齐、汉、楚,其次平分天下南北朝——楚、汉,最好一统天下齐王朝或楚王朝!
韩信曾一阵见血地支出项王的最大毛病是妇人之仁,在政治上他韩信的妇人之仁简直就是西楚霸王的2.0版!西楚霸王自刎千古留名,他淮阴侯韩信株连家人再无后!韩信军事的强悍和韩信政治上的弱智,造就了韩信及其家人的悲剧!
军事上的强悍韩信度陈仓、定三秦、虏魏、平代、破赵、收燕、灭齐、围楚!正是韩信,让困于蜀地的刘邦麻痹项羽和他的小伙伴们。做好准备后突袭三秦,占据关中之地,向东擒魏豹。然后配合刘邦突袭代国,效仿当年马服君阏与之战,一举清除了赵国的屏障代国。然后,一鼓作气对赵国发起了井陉之战。大败赵国后,韩信采纳李牧的孙子广武君李左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策,修书一封就将燕国纳入囊中。接着韩信就向齐国下手了,本来齐国这时由刘邦的说客郦食其将齐王说服投降了。韩信犹豫着打不打齐国,他的谋士蒯通(本名蒯彻,因为避讳汉武帝的名讳而被改名)意思就是打。他郦食其靠着你威名对齐王威逼利诱让齐王投降,这功劳不救让一个书生给抢了吗?韩信在齐王麻痹,准备投降撤掉边防之际,攻打过来。项羽见势不妙,派龙且助攻。龙且一向看不起韩信,他以为他是神助攻,恨不得要吃掉韩信。韩信为了龙且的神助攻,还专门上游拦水。龙且一看河水更浅,渡河就更兴奋了。兴奋后来就变成了兴奋死,韩信放水了,水淹龙且!最后,韩信、彭越、刘邦、英布他们对项羽完成了合围!
政治上的弱智项羽死了,韩信倒霉还远吗?不远了!刘邦先把齐王韩信改封为楚王,好能实现调虎离山。有不少答友回答,即使如日中天的齐王韩信反抗刘邦那也是死路一条。理由就是井陉之战后,韩信就被刘邦微服私访夺权了。但您知道吗?被调虎离山后的韩信,刘邦都不敢跟韩信交战,因为刘邦在军事上根本不韩信的对手,所以才有天子巡游召见诸侯的套路把韩信给扣起来,软禁到长安,降为淮阴侯的,这下不是调虎离山而是把老虎关到笼子里了。之前多好的机会,他都因为把刘邦视为知己,感念他的栽培之恩的妇人之仁给毁了,谁劝都不听,对得起良心,对不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家人和部属。
其实韩信原本是皇帝命,他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一统天下
1、大齐王朝:
韩信灭掉齐国时,他所管辖至少势力范围是代国、赵国、燕国、齐国。当时韩信的实力非常强大,引发了刘邦的猜忌和项羽的青睐。其实这时的韩信,刘邦不仅是猜忌更是痛恨,早在灭赵时,刘邦就偷偷潜入他的军营收了的他兵符了。而后的收燕、灭齐中,他功高震主,最让刘邦忌恨的有两点。
第一、韩信的争功导致刘邦的说客郦食其在大功告成后落下了被人借刀杀人的下场。
第二、刘邦被项羽打的招架不住,韩信却派人来刘邦这里“跑官”——要做假齐王!
此时的韩信,内有谋士蒯彻,外有项羽暗中支持,必要时联合匈奴,他只要在积极准备地坐山观虎斗,最后坐收渔利轻易而举。
2、大楚王朝:
就是韩信被刘邦调虎离山,调到楚地当国王。他同样可以在楚国励精图治,重视经济和军事的发展,跟九江王他们保持暧昧。在刘邦平叛诸王时,趁刘邦京城空虚,必要时联合百越一下子就端了刘邦的老窝。刘邦前方交战还没得利,后方又被侵占,势必会导致刘邦的失败。韩信自然而然就能对刘邦取而代之,那些诸侯王因为韩信更厉害而只能臣服!
- 中策——平分天下
1、齐、汉对峙
中策就是韩信保持者齐国、燕国两地,对于楚汉之争,作壁上观就行。等刘邦战胜项羽后,韩信依据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刘邦不敢轻举妄动。加上刘邦是自己的老领导,韩信也会对刘邦高抬贵手,两人平分天下的南北朝,约为兄弟之邦!
2、楚、汉对峙
就是韩信调到楚地为王,刘邦不敢攻打韩信,但刘邦敢攻打九江王英布。那么,韩信就会和刘邦一起灭掉英布。同样的是韩信感觉刘邦有恩于自己,力求两国相安无事,各自罢兵。
- 下策——三分天下
1、齐、汉、楚鼎立
韩信为齐王时,蒯彻和项羽的使者武涉对韩信说,你现在帮刘邦,刘邦赢;助项王,项王胜。福垊就认为,只要韩信中立,刘邦、项羽他们俩只要有长远的眼光就不敢斗个你死我活,因为他们就怕有人捡漏,左手渔翁之利。而这自然而言就形成了三国时代!
2、楚、汉、九江鼎力
同样的道理,韩信是楚王时,刘邦也不敢对九江王玩命地打,一旦他们玩命了,必然一死一伤。而韩信这个兵仙,必然会趁火打劫,让伤者也亡。他们基于这个因素,同样会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而韩信却选的是下下策,给刘邦送上了好哥们钟离眛(mei,注意不是昧)。眛,就是眼神不好,而钟离眛自杀前还对韩信说自己眼瞎,竟然没看透你,你也会很快玩完的。刘邦见韩信离开了楚国,带着人头来拜谒自己,叫了两个武士,一代韩信就被称了刘邦的囊中物了。韩信悲惨的命运,从此也就决定了!
当年如果韩信果断拥兵自立,打得过刘邦吗?
最鼎盛时期的韩信,如果真的意欲造反,率大军反攻刘邦,那么,汉王朝能不能建立还得两说。
韩信确实是古今罕见的军事奇才。话说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斋戒沐浴,设坛拜将,封差点开小差逃走的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仔细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他说项羽虽然霸天下而慑诸侯,但一向残暴嗜杀,百姓并不拥戴他,所以其强易弱;相反您汉王入关后军纪严明,与民约法三章,对民秋毫无犯,得到秦人的衷心拥护。因此,假如您能利用将士征战已久、渴望东归的迫切心情,挥兵东进,关中(三秦)一举可定矣。刘邦采纳这一建议,很快就占领了关中。
在楚汉争霸战中,韩信显示出其卓越的军事才干。比如刘邦惨败彭城后,韩信迅速率军与汉军残部会合于荥阳,阻挡了楚军凌厉的攻势。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正相持不下时,又是韩信率偏师在楚军的侧翼发动了一系列袭扰性的攻势,很好的牵制了项羽、策应了刘邦。
韩信在率军讨伐魏国时,先以疑兵佯攻临晋,他亲率主力出其不意地奔袭安邑,生擒魏王豹,平定了河东郡。随即又率军攻伐代、赵。汉三年十月,韩信击灭代,乘势东下井陉攻赵。彼时赵王聚合大军屯扎井陉,对外号称二十万,声势浩大,在兵力上居于绝对优势。韩信在敌众我寡,迅速调整战术,一面派两千骁骑做机动,伺机偷袭赵军大营,同时以精锐万人背水结阵,引诱赵军倾巢来攻。赵军果然中计,聒噪着全面出击,汉军乘机两面夹击,大获全胜,赵军死伤惨重,全面崩溃,赵王歇被俘虏。同时,他再接再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灭掉燕国。汉四年,屡建功勋的韩信被刘邦拜为相国,率大军征伐齐国,很快攻克齐都临淄,活捉了齐王田广,并在潍水一带将楚悍将龙且率领的二十万援齐大军团灭。
彼时的韩信,屡战屡胜,从无败绩,麾下有二十余万能征善战的虎贲,若他起了反心,灭刘邦那数万人马还不跟玩似的。可韩信就是韩信,他并无异心,实力强劲但他只是向刘邦提出封王的请求。
刘邦虽然恨得咬牙切齿,但为稳定人心,同时从大局考虑,只好派张良去军营拜韩信为齐王。次年(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韩信率大军南下与刘邦会师,与项羽的十万楚军决战于垓下。在这场史上著名的大决战中,刘邦采纳韩信计谋,利用人多的优势,设下十面埋伏,层层包围了困兽犹斗的楚军;他还组织降汉的楚人在四面高唱楚歌,楚军听了思乡心切,更加军心涣散,纷纷相率逃亡。项羽倚仗悍勇杀出重围,后穷途末路,被迫自刎乌江,强大的楚国灰飞烟灭。
此时的韩信若想代替刘邦称帝,乘势反戈一击,定可以一举灭掉刘邦 。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能“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国士无双的他只善谋国,却不善谋身,他自恃功高,且一直把深谙帝王权谋的刘邦当普通人看待。
在此之前,韩信执掌军权、麾下有二十余万百战精锐之师,深谋远虑的齐人蒯彻(又称蒯通)数次劝告他,提醒他吸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和文种的历史经验教训,防止“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鸟兽已尽而走狗烹”的悲剧重演。蒯彻提醒春风得意的韩信,如今您看似志得意满,其实处境非常危险,因为您“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位极人臣,名噪天下”,必然被汉王所忌。蒯彻认为,韩信功高震主,久后必遭其害。于是建议他在“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的有利形势下,采取最安全稳妥的办法“两利而俱存之(谁也不得罪,两边获利),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再寻机剪灭刘、项,全取天下。可韩信依然对刘邦刻薄寡恩的为人没有认知,对他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根本听不进去。
假如彼时韩信采纳蒯通之策,历史必将被他改写。
韩信对蒯通说:汉王对俺不薄,很够意思,“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韩信天真的以为,自己为刘邦立下盖世功劳,他不敢把自己咋样。蒯彻见韩信不听劝告,必然要出大事,害怕受到牵累,就装疯卖傻,乘机逃走,混迹于巫婆神汉中。
楚汉战争刚一结束,刘邦立即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将他改封为有名无实的楚王。韩信到楚地后,内心惶恐不安,经常带兵出入,被人告发阴欲谋反(最该反时不反,成光杆司令后再反,岂不荒唐?)。汉六年,刘邦采纳陈平毒计,假装游云梦(今湖北荆州地区的湖泊群),召韩信前往谒见,乘机逮捕之,将他带到洛阳,降为淮阴侯。汉十年,代相陈豨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前去平叛。韩信本是陈豨上司,两人一直暗通声气,书信来往不断,次年韩信部署家臣诈诏释放囚徒,企图将这些犯人武装起来袭杀吕后和太子刘盈,结果再次被人告发。
萧何献计,伪称高祖平叛班师回朝,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囚禁起来。后来,吕后唆使一群宫女用竹枪将韩信刺死于长乐宫钟室内,诛灭其三族。《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被杀前,追悔莫及,哀叹道:“吾悔不用蒯通(钟离昧也劝过他起兵击刘邦)之计,乃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只可惜,悔之晚矣!
韩信短促的一生,雄辩的证明他的确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大将,对于汉王朝的建立居功至伟。但也正如历代史家指出的那样,由于他不能“学道谦让,不伐其功,不矜其能”,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学张良功成身退,反而居功自傲,又缺乏黄袍加身、取而代之的奸雄手段,因而不能见容于刘邦,错过了保命的最佳时机,最后在实力被削夺干净后却被迫图谋造反,结果落得个身首异处、三族被灭的可悲下场。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当年如果韩信果断拥兵自立,打得过刘邦吗?
没有韩信,就不会有刘邦的帝业;没有刘邦,也不会有韩信的功成名就。韩信和刘邦,不仅是君臣,也是政治盟友。
韩信本是个不受待见的人,无一技之长却又好吃懒做,堂堂七尺男儿,却总依靠别人接济度日。而且他又狂妄自大、自命不凡,经常自吹自擂,邻里对他嗤之以鼻,躲之不及。
韩信后来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后归属项羽,只做了个郎中的小官,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但均不被采纳,项羽给的薪水又很低,于是韩信跳槽到了刘邦那里。
刘邦认为他夸夸其谈没有真本事,只封他做个仓库管理员,韩信非常郁闷,跳槽还不如不跳。恰逢刘邦和项羽大战在即,许多将士均不看好刘邦,都偷偷跑到项羽阵营去了。韩信也跟着大伙,趁着月色偷偷的逃走了!
后来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把韩信追回来之后,再三举荐韩信做大将,刘邦不了解韩信,但他信任萧何,于是就同意了,还搞了个隆重的认命仪式,韩信感觉很有面子,决定好好干,但他自视甚高,随着功劳逐渐增多,欲壑难平!
韩信天生就是战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绝不拘泥于兵法,极善于灵活用兵,留给后世无数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在中国历史上,韩信军事水平可以排前三。
尤其是韩信制定的“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基本战略,是刘邦取胜之根本。刘邦曾对韩信有过中肯的评价,“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这是番肺腑之言,颇有自知之明,反观刘邦打仗,毫无章法,逢战必败。
项羽曾以三万精兵击溃刘邦五六十万诸侯联军,杀掉刘邦十万人。刘邦带着残兵南逃,慌不择路,落入睢水而亡的,又有十万之众。楚军将汉军团团围住,要不是一场龙卷风吹乱楚军,刘邦极可能死在睢水。
刘邦派韩信率三万军北上,开辟北方战场。韩信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俘获许多兵马,刘邦立即就将俘获的精兵抽调至他的阵营,只留给韩信一些残兵弱将。一是担心韩信拥兵自重,二是正面战场确实比较吃力。韩信此时心中不爽,但他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虽然是残兵,但在他的调教之下,就能成为强兵悍将!
刘邦和韩信首次交恶应该是在攻打齐国时,刘邦派了郦食其去说服齐国降汉,齐国已经同意了,但韩信却执意攻打齐国,结果齐国以为郦食其是个间谍,就将他煮了。韩信攻占了齐国后,就和刘邦讨价还价,要做代理齐王。
此时刘邦正被楚军围困于荥阳,韩信这家伙不来救场,还讨价还价,刘邦非常恼火,但形势急迫,刘邦被迫只得答应其要求。
此时,楚汉之争胜负砝码就掌握在韩信那,韩信这个砝码向谁倾斜,谁就能取得最终胜利。此时项羽派人来游说韩信,愿意三分天下,让韩信当齐王。此时齐人蒯通也来劝说韩信,说他功高震主,非常危险。
但韩信谢绝了项羽和齐人蒯通的建议,他还是愿意相信刘邦,他认为刘邦得了天下后,会像项羽一样分封诸侯,这样他会顺理成章成为齐王。只是,他想错了,刘邦不是项羽,刘邦志不在此,他要的是整个天下!
假如韩信背叛刘邦帮助项羽,梁王彭越也会随之反叛,南面九江王英布或也会停止北上,那合围楚军的态势就会土崩瓦解,反而刘邦极可能被团团围住,成为瓮中之鳖,那陷入四面楚歌的就是刘邦了!历史得重新书写了!
就算韩信和梁王彭越保持中立,来个坐山观虎斗,待项羽和刘邦鱼死网破,他俩坐收渔翁之利。那么,最后争夺天下的就是韩信和彭越二人。以军事实力来说,韩信更强,那做皇帝的就是韩信了。
当年如果韩信果断拥兵自立,打得过刘邦吗?
韩信如果执意造反,率兵攻打刘邦,能灭了汉朝吗?
谢谢!首先向大家讲清楚,韩信即然能成为一代兵神,决不是傻子,也不是后人的文章能分析清的。纸上谈兵历史上没有胜利将军。
从刘邦同韩信的谈话中,两人各自的能耐都一目了然了。刘邦问韩信说“将军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多则二十万”,刘邦又问“将军能带多少兵”,韩信回道“多多益善”。韩信看刘邦气色不佳赶快回了一句“善带兵者不可带将,将者政道也。善带将者不可带兵,兵者诡道也“。
即然一开始出现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开端,能把韩信追回也证明韩信知道萧何的能耐方针。只要韩信不傻至死都不敢有异想。关于史书中各种传言也是当时给杀韩信付加的理由,杀人的伪装罢了。所以历史传“成也萧何败也何“。杀韩信就是历史冕案,没有如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