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之死,做了九个月皇帝,正值壮年为何突然驾崩?

朱高炽遭父亲朱棣的嫌弃,还被两个弟弟不断陷害,好不容易捱到当皇帝了,结果在位仅仅八个月就去世了,实在是悲催。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朱棣在北伐鞑靼部返回的途中,于榆木川病逝,时年六十五岁。

朱棣去世之后,内臣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等人担心汉王朱高煦趁机叛乱,于是秘不发丧,等将朱棣的棺椁运回北京之后,然后马上拥立太子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

当时的情况确实十分危急,因为朱高煦对皇位一直虎视眈眈,他虽然人在山东,但京城遍布他的耳目,一旦他得知朱棣去世的消息,那么必定有所动作,朱高炽极有可能无法顺利继位。

朱高炽继位之后,不但停止了四处征伐,还采取了一系列优化财政的措施,比如说停止郑和再次下西洋,取消边境的茶马贸易,停派去云南和交趾(安南)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等等,这些措施大大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也给了老百姓喘息的机会。

朱高炽还表现出了他十分宽仁了一面,不但给靖难之役中被朱棣诛杀的大臣平反并赦免他们的家人,还广泛实行仁政,重新启用那些在永乐朝受到打压的臣子,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由此可见,朱高炽在位时间虽然短,但实施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体现了他的爱国爱民之心,可以说是一位很不错的皇帝了。

不过朱高炽在位期间,他还有一个很大的动作,那就是积极筹措还都南京,为此他还特意派遣太子朱瞻基去南京主持迁都事宜。

但可惜的是,还没等迁都工作正式开始,朱高炽就于1425年5月29日突然去世了,死时年仅四十八岁,距离他登基称帝仅仅过去八个月。

那么,朱高炽为何在正值壮年就意外去世了呢?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01,朱高炽长得太胖,身体还多病,再加上工作繁忙,压力巨大,所以最后在各种并发症的作用下突然去世。

据记载,朱高炽从小就喜静厌动,虽然在朱棣的督促下勉强懂得一些射箭的本事,但跟他的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相比,那就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了。

朱高炽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研读经籍和文学,尤其在儒学经典上的造诣很深,也从中领悟到了以仁爱治国的理念,这也是他的谥号之所以是“仁”的原因之一。

因为朱高炽不喜欢运动,生活又十分优越,所以他长大之后就变得非常肥胖,到后来连走路都费劲,朱棣因此特别不喜欢他,而是更看重他的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

后来,朱高炽又患上了足疾,就更少运动了,脂肪的堆积因此给他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为此,朱棣一度差点废掉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但好在他治国理政的才能做活跃,又是个大孝子,在大臣们们的劝谏下,朱棣才打消这个念头。

据推断,朱高炽因为肥胖,可能患上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或者糖尿病,这些疾病放在现在都是很难治愈的,在古代就更不用说了,只有通过充分地休息和适当的运动才有可能得到一些缓解,从而延长生存时间。

但问题是,朱高炽休息和运动的时间太少了,因为他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我们都知道,朱棣是个喜欢征战的人,他十几岁就开始对蒙古作战,哪怕是在他当了皇帝之后,也多次御驾亲征。而且朱棣还时常巡行各地,作为太子的朱高炽因此经常担任监国之职,代替朱棣处理朝政。

据记载,在永乐一朝,朱高炽作为监国的时间,零零散散前后加起来加起来长达八年之久。

哪怕是朱棣人在北京,朱高炽的担子其实也很沉重,因为朱棣更多时候在关心国家边境安全相关问题,其他方面的事情更多地是交给朱高炽去完成,特别是财政方面的工作。

而朱高炽又是个十分负责的人,朱棣在外面打仗,他不但在国事上兢兢业业,还十分关心前线的战事情况,粮草的筹措他都要亲自过问,十分辛苦。

朱棣班师回朝后,朱高炽一方面要帮朱棣擦屁股,解决因为打仗造成的各种问题,一方面要积极协助朱棣处理朝政,同样十分操劳。

所以说,朱高炽本来就胖,又有病,工作又这么辛苦,身体自然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到朱高炽当皇帝之后,朱高炽的担子更重了,也更加辛劳了,所以身体就差了,结果当皇帝不到一年,就因为各种并发症突然去世了。

02,朱高炽当太子的时候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继位之后就开始放飞自我,结果就成了乐极生悲的典范。

据记载,早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炽的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就时常陷害他,意图夺取燕王世子之位。

朱高炽被封为太子之后,因为朱棣对他十分严苛,又更加喜爱有战功的朱高煦和朱高燧,因此他的地位一直都是岌岌可危的。

不仅如此,朱高煦和朱高燧还时常陷害朱高炽,导致朱棣杀掉了许多支持朱高炽的文臣武将,这给朱高炽心灵上造成了极大创伤。

后来,朱棣为了维护朱高炽的太子地位,就封朱高煦为汉王,封朱高燧为赵王,让他们到封国去就藩,但他们死活不走,还继续使用各种手段打击朱高炽。

特别是朱高煦,他因为在靖难之役中战功卓著,所以对朱高炽尤其不服气,时常在朱棣面前说朱高炽的坏话。

有一次,朱高煦当着朱棣和众兄弟的面说“唐太宗天策上将,吾得之岂偶然?英勇,岂不类秦王世民乎?”这样嚣张的言论。

朱高煦夺嫡的野心昭然若揭,但朱棣却只是责骂他,却不是让他赶紧去就藩以避免争端,这就让朱高炽内心更加忧惧了,时常担心自己被废。

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北伐,朱高炽担任监国,朱高煦和朱高燧抓住这个机会,“日夜谋嫡,复造飞语,动摇监国”。结果朱棣轻信了谣言,下诏斥责了朱高炽,还再次差点废掉了他的太子之位。

一直到永乐十三年,朱高煦和朱高燧因为拖延的时间太久了,所以被朱棣强迫前往各自的封地就藩,朱高炽的威胁这才稍微小了一些。

但即便如此,京城依然充斥着朱高煦和朱高燧的爪牙,他们时时刻刻盯着朱高炽的一举一动,朱高炽的压力依然很大,常常夜不能寐。

因此,朱高炽长期生活在朱棣和他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强大压力之下,他这个太子当得实在太不压抑了,可能因此还落下了不少病根。

朱高炽登基之后,精神压力突然得到缓解,便开始放纵自我,甚至做了一些荒唐事。

据《明史·罗汝敬传》记载,朱高炽登基之后,在后宫之事上十分操劳,加上他本身就肥胖还有病,年纪也将近五十岁了,所以身体就越来越差了。

朱高炽自觉身体不行,却没有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而是试图服用丹药来提升精力,结果导致暴毙而亡。

……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

关于这一点,从另一件事上或许可以得到印证。

据记载,在朱高炽去世前三天,翰林侍读李时勉曾在上朝的时候上奏劝谏他,朱高炽看完奏折后勃然大怒,让武士打断了他三根肋骨,还将他下了锦衣卫昭狱。

到朱高炽去世当天,他还愤愤不平,卧在床上对夏元吉说,李时勉在朝廷上侮辱我!

当天晚上,朱高炽就突然去世了。

仁宗大渐,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那么,李时勉究竟说了什么,让朱高炽这么生气呢?

其实李时勉别的没说,就只是在劝谏朱高炽要少接近女色,保重身体。李时勉这些话其实都是为朱高炽好,却挨了一顿毒打,还差点丢了性命。

而朱高炽之所以反应这么大,其实是因为李时勉戳到了他的短处,这才大发脾气。

李时勉是翰林侍读,跟朱高炽比较亲近,了解的情况更多,所以他说朱高炽太过于贪念女色这件事,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朱高炽可以说是乐极生悲的一个典型案例了,好不容易捱了二十多年才当上皇帝,结果太过于放纵自我,最后一命呜呼了,这跟他的八世孙朱常洛的遭遇简直是如出一撤啊!

三,阴谋论:“好圣孙”朱瞻基干的?

1525年5月初,南京地区发生地震,但这没有打消朱高炽迁都的决心,于是派遣太子朱瞻基去南京视察情况,并为迁都做准备。

5月28日,朱高炽突然病重,于是众人急召朱瞻基回京,第二天朱高炽就去世了。

而在6月3日的时候,朱瞻基竟然出现在了北京。

这件事实在太诡异了,因为北京到南京相距二千余里,从使者去南京传召,到朱瞻基从南京赶回北京,就是骑最快的马,四五天时间也是不够一个来回的,那朱瞻基又是怎么做到呢?

不仅如此,由于汉王朱高煦提前得到了朱高炽去世的消息,所以他再次燃起了争夺帝位的野心,便派轻骑兵去半道上拦截朱瞻基,试图将其杀死,阻止他回京继位。

但奇怪的是,朱高煦的骑兵早就到达了预定地点,却没有等到朱瞻基;后来骑兵又四处寻找朱瞻基的下落,但还是没有看到人影。

从时间和距离来说,朱高煦派去的骑兵是足以拦下朱瞻基的,但最后却没有,难道朱瞻基真的有如神助,飞到北京去的?

而且朱瞻基到达京城之后,他的亲信之臣曾提醒他依然不可掉以轻心,但他却完全不放心上,还自信地说,“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似的,这一点确实很可疑。

朱瞻基登基之后,就有人开始议论他为何能够躲过汉王的拦截快速回到京城,他便下了一道圣旨,说“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他说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但她也没有解释自己为何那么快回到京城。

朱瞻基为何说这么奇怪的话?除非他根本没离开京城,不然怎么都解释不通。

凡此种种,有人就推测,朱瞻基可能预料到朱高炽的身体不行,便没有离京,而是做了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情,提前登上了皇位。

那么,朱瞻基的动机是什么呢?

朱瞻基虽然是太子,但这源自于朱棣对他的宠爱,早在朱高炽还是太子之时,他就已经是皇太孙了。但朱高炽其实并不喜欢朱高炽,因为他跟朱棣很像,喜武而不喜文,这让朱高炽有些反感。

在朱瞻基小的时候,朱高炽因为工作繁忙,就没有对给予他太多关爱;朱高炽在当太子期间,朱瞻基特别喜欢骑射和打仗,也时常跟随朱棣出征,朱高炽对他就更疏远了;等到朱瞻基成为太子之后,因为他特别喜欢权力和谋略,朱高炽就经常训斥他,警告他不要擅权,要安分守己。

由此可见,虽然朱瞻基时常暗中帮助朱高炽免于遭受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残害,但父子二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那么融洽。

特别是在朱瞻基当太子期间,由于他敬仰祖父朱棣,所以对朱高炽废除永乐朝的一些决策十分反感,于是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班子,时常跟朱高炽唱反调。

就比如说在迁都这件事情上,朱高炽就跟朱棣的想法一样,认为北京为都比较好,但朱高炽不愿意打仗,执意迁都南京。

总而言之,朱瞻基跟朱高炽虽然是父子,其实关系不怎么好,他们性格差别大,喜好也极其不同,执政理念更是天差地别,很难相容。

因此,朱高炽之死与朱瞻基有关系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总结一下,关于朱高炽为何在壮年时期突然去世的原因,目前说法有很多,但主要是以上三种说法,至于真相如何,只能等待更多证据了。

明仁宗朱高炽之死,做了九个月皇帝,正值壮年为何突然驾崩?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六十五岁的明太宗(成祖)朱棣,第五次出塞,讨伐鞑靼。但是这一次成祖一改往日雷厉风行作风,刚刚出塞,行程不过半,便下令班师。七月,在返回京师路上,一个叫榆木川的地方,成祖驾崩。

这样看来,也许当初出塞时,成祖已经发病,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立即返回,以安排后事,但是没有能捱到回京,半道而崩。

随驾文臣杨荣、金幼孜等,在事出突然之时,封锁消息,照常向御帐进饮食,维持正常局面。暗中由杨荣亲自带队,率亲随疾驰返回京师,密报皇太子朱高炽,以成祖遗命,奉太子登基,即明仁宗。

这个时候,觊觎皇位的成祖次子汉王朱高煦已经被赶到山东乐安就藩,三子赵王朱高燧因上一年谋逆事件,被成祖废弃,诛杀党羽多人,也闭门不出。由于杨荣动作迅速,即使汉王在京师之中耳目众多,也没有来的及反应。等到他知悉成祖已经去世时,太子大哥早已奉遗诏继位,无可奈何了。

仁宗自永乐二年(1404年)被立为太子,至今已二十年,由于身体肥胖,腿脚又不便,无法像成祖那样跃马上阵,驰骋沙场,所以一直不得成祖欢心。

而其二弟汉王朱高煦,简直就是成祖的翻版,靖难时身先士卒,勇冠三军,立下汗马功劳。成祖早就有易储之心。如果不是朝中文臣死保,加上成祖确实喜欢太子长子,皇太孙朱瞻基,朱高炽的太子地位几乎不保。

成祖去世,使得仁宗彻底摆脱了朝不保夕的日子,终于一步登天,成为天下至尊。即位后的仁宗,在长出一口气同时,也着手开始实施自己的治国理念,改变永乐一朝大张大阖的政治态势,安定朝局,消除对立,稳定生息为上。

对于两个跟自己作对了二十年的弟弟,仁宗宽宏大度,不予追究,各加禄米二万石,其他赏赐甚厚。以自己的举动为表率,向天下人表示以和为贵。

政治上,仁宗将永乐年间为了保护自己而得罪成祖,被下狱治罪的诸文臣第一时间开释,重用杨荣、杨士奇、杨溥,蹇义、夏元吉等,澄清吏治,减轻百姓负担,使得天下从成祖时因频繁用兵、大兴土木而财政崩溃、人民困苦的局面中恢复过来,修养生息。

仁宗自己也厉行节俭,为天下表率。停止也宫中采办珍宝、地方敬献方物、并缩减皇宫日常开支,对于地方受灾,也及时减免赋靓,并加以赈灾。对于原有的军事征发物料,仁宗也下令户部拨付钱物至市场购买,不再自民间无偿收取。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民间能够恢复元气,休养发展。

在位短短十个月的仁宗,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能够以百姓疾苦为出发点,去制定相应国策,已经是很难得了。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当了二十年太子才登上皇位的仁宗,不过仅仅在位十个月,就突然去世,年四十八。对于他的突然去世,后世诸多猜测,疑团种种。

倒底真相如何,目前没有明确的结论,史学界还是倾向于仁宗是自然死亡,不过自身也有一定原因。

猜测一:年纪大了,身体肥胖,身患诸多疾病,成为皇帝后,政务繁忙,压力巨大,最终因并发症诱发疾病而去世。

仁宗自幼就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成年后更加是“罹患足疾”、步路蹒跚。极有可能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加上因肥胖而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而他日常中,肯定不会有锻炼的机会,也没有注意过饮食,日复一日的拖下去,等到了登基的时候,估计已经是病重难返。再加上日常政务繁琐,更加影响病情,最终导致或是突发心脏病,或是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导致驾崩。这也是正统观念的结论。

猜测二:二十年太子,在严父苛责下,战战兢兢,不敢稍有差池,导致生活压抑。父亲去世后,终于登上天子之位,压力骤然一空,松懈之下,难免荒唐了些。于后宫中“操劳过度”,导致身体亏虚。又因为年纪已步入老年,体质也不好。多病、放纵、年老之下,身体一下子垮掉,又急于治病,服用金石之药,导致暴亡。--------“……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明史·罗汝敬传》

仁宗死前三天,还对辅臣忿忿不平地说:“李时勉侮辱我!”而李时勉,是当时的翰林侍读,在仁宗得病时上疏,惹恼了仁宗,被仁宗让卫士用金瓜打断了三根肋骨,之后下狱。

能让仁宗死前还念念不忘的羞辱,到底是什么呢?据后来考证,李时勉奏疏中是谏言仁宗少近女色、保重身体,而且言辞尖锐。

被说中了短处的仁宗,再宽厚也不能忍,于是少有地大发脾气,惩处了李时勉。这从另一方面来说,道出了仁宗因纵欲,而导致身体衰败,最终去世的实情。这和二百年后,仁宗八世孙--明光宗朱常洛的死因如同一辙。

猜测三,也是最具阴暗理由的:是其子,时为皇太子的宣宗朱瞻基暗害而亡。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病中的仁宗遣皇太子朱瞻基前往凤阳祭祖,而后赴南京,巡视江南。在太子出京后,四月,仁宗还前往昌平祭拜成祖长陵,显然此时皇帝尚无大碍。

而五月十二,仁宗病重,遣內官急忙往南京招太子返京。次日,仁宗驾崩。而六月初三,太子朱瞻基竟然就“有如神助”般返回京师(北京),同时奉遗诏,登基为帝,即明宣宗。

南北两京相距近二千里,自京师来使到达南京,到太子得知消息立即返回,无论如何二十天都做不到。如果不是太子对于仁宗之死早有预料,早做准备,还有其他什么理由可以解释么?

另外,对于仁宗去世,汉王朱高煦得报极快,立即派出骑兵往半道准备截击太子。汉王藩地乐安位于两京中间偏东,路程大大短于太子返京路途。而以他消息之快、动手之迅速、路程之短,居然连太子的影子也没追上,更加说明了太子朱瞻基早有准备。

仁宗因这个儿子酷似成祖,全然不像自己,一直没有太多的特别关爱。虽然儿子为稳固自己的太子位置,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这么做同时也是维护朱瞻基自己的地位。

仁宗登基后,宽厚仁和,对于这个全不像自己、又善骑射,谙武事,热衷权利,工于计谋的儿子,一向较为疏远。按照皇统立其为太子后,估计还曾经训斥过他“不要擅权、安分守己”等言语。

而太子已经二十七,也早就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班底,对于老父的敲打,也许心生不满。同时太子崇敬祖父成祖,对于仁宗将成祖诸多决策一一废除,渐有不忿之心,所以不顾亲情,乃至于此。

宣宗登基后,诏告天下的旨意中也有“……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的话,耐人回味。而在抵达北京时,有大臣劝诫:“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宣宗自信回答:“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对于自己的掌控之力,流露出极度的信心,如果不是早有安排,那又是什么呢?

特别说明:猜测三的这个论断,都是后人推测,没有实据,哗众而已,录于此,以兼明,不代表同意此观点。

以上,就是仁宗突然驾崩的三个猜测,至于几种看法孰是孰非,谁真谁假,现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本人倾向第一种。大家看看就好,不必推论于电视剧,而先入为主。谢谢!

明仁宗朱高炽之死,做了九个月皇帝,正值壮年为何突然驾崩?

明仁宗朱高炽,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 生于洪武十一年,于洪武二十八年被祖父明太祖朱元璋册封为燕王世子,永乐二年被父亲明成祖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在皇太子之位苦熬了二十年之后,终于于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熬死了父亲明成祖,荣登九五。但是,仅仅九个月之后,洪熙元年五月,明仁宗便去世了,年仅四十七岁。明仁宗究竟是怎么死的,史籍记载很少,明朝公开的官方史料只记录了明仁宗从患病到病重、死亡的过程,并没有交代明确死因,这就让明仁宗的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于是,各种猜测出现了。有说明仁宗是“马上风”,死于纵欲过度的;有说明仁宗是被胞弟朱高煦派人暗杀的;更有甚者说明仁宗是被儿子明宣宗朱瞻基派人暗杀的;最离奇的居然还有说明仁宗是被雷劈死的!总之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被雷劈死之说太过无稽!的确有被雷劈死之人,但是从古至今被雷劈死的名人有几个?被雷劈死的皇帝又有几个?这种概率简直比小概率事件还要低!几乎不可能发生。那么,暗杀说呢?这个乍一看可能性似乎还挺大的,但仔细琢磨琢磨,根本站不住脚。

自古以来,政治暗杀都是有诉求的。简单说就是,杀了被暗杀者之后,买凶者或者执行者是会有下一步政治行动的。那么,我们来看看朱高炽和明宣宗在明仁宗去世后的表现。明仁宗去世后,朱高煦并没有身在北京,而是在他的封地乐安。而且,得到消息的朱高煦首先做的是派人在途中截杀从南京返回北京奔丧的明宣宗。因为事起仓促,朱高煦居然没有截到明宣宗!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如果是朱高煦谋杀了明仁宗,那么他必然是事先经过周密策划的,让明宣宗漏网这样的低级错误居然会发生,似乎太不可思议了。更何况,如果朱高煦想弑兄篡位,自己提前进入北京、制造“兄终弟及”的既成事实难道不比单纯派人半路截杀明宣宗要更加稳妥?可是,朱高煦并没有。那只能说明,朱高煦是在明仁宗去世后才得到消息的,只因为山东比江苏更靠近北京,他才有机会在半路截杀明宣宗。可惜,事起仓促、准备不充分,居然让明宣宗漏网了,这样是不是更加合理一些呢?

至于明宣宗,他就更加不可能派人暗杀明仁宗了。首先,明宣宗彼时三十岁还不到,而且他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后来只活了三十八岁。更何况,彼时明宣宗已经是皇太子了,名分早定,加之明仁宗身体并不好,他是很有期待的,并不需要急于抢班夺权。其次,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的一段时期内,明朝的皇帝和皇太子实际上是分居北京和南京的。如果明宣宗弑父篡位,他不太可能一直待在南京,直到明仁宗去世后才前往北京奔丧。且不说其他问题,光就他那位比自己离北京更近的叔叔朱高煦就是个大障碍!要想抢班夺权,就只能先朱高煦下手,即便明宣宗不在北京,起码也得在现在的河北境内等着,这样才能比朱高煦更快,不是吗?可是,并没有!否则也就没有后来朱高煦派人截杀明宣宗的事情了。由此可见,暗杀说也站不住脚!

那么,“马上风”说呢?这个还真有可能。据史籍记载,明仁宗是个将近三百斤的大胖子,走路都要人扶,这样的体型,到了四十多岁本就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妥妥的“三高人群”!作为皇帝,而且是勤政的皇帝,明仁宗的工作压力肯定也小不了。这样的身体状况、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在加上床上的那点儿小爱好,兴奋过度、突发“马上风”死在女人肚皮上,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存在,但并不一定就是明仁宗的死因。个人更倾向于明仁宗是死于遗传性疾病,至于是什么病,几百年过去了, 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明仁宗之后的明朝皇帝,除了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钧,没有一个活过四十岁的!有人说,那是因为明朝皇帝普遍纵欲,而且喜欢服食春药、丹药所致。但是,明朝那么多没有实权的小宗藩王们整日里就是滚床单、生娃,服食春药、丹药的也不在少数,为什么没有如此大规模英年早逝呢?而且,明朝的皇帝并没有被权臣、逆臣弑杀的,都是正常死亡。那么,只能有一种解释,他们患有家族遗传性疾病!否则,如此大规模地早逝根本无法用医学常识来解释。因此,个人认为,明成祖或者仁孝皇后徐氏很可能存在隐匿的遗传性疾病,虽然在他们自己身上没有表现出来(事实上,仁孝皇后徐氏也不长寿,只活了四十五岁,很可能病根在她一方),但是他们的后代就遭殃了!明仁宗活了四十七岁、明宣宗活了三十八岁、明英宗活了三十七岁、明代宗活了二十九岁、明宪宗活了四十岁、明孝宗活了三十五岁、明武宗活了三十岁……没有一个活过四十岁的!即便是明世宗和明神宗,也没能活过六十岁。要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可活了七十多岁呢!

因此,个人认为,明仁宗最大的可能性还是死于家族遗传性疾病。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猜测,并没有证据可以证实。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或许明仁宗只是死于急性发作的心脑血管疾病,也不是没有可能。又或许他就是正常死亡,毕竟在那个年代,四十七岁也算不得太短命了。

明仁宗朱高炽之死,做了九个月皇帝,正值壮年为何突然驾崩?

历史上所有的皇帝突然死亡,都会给后人留下百般的猜想,明仁宗朱高炽突然驾崩,同样给人们留下无尽的遐想。

朱高炽能继朱棣位,当上皇帝还是很不容易,当世子的时候每天担惊受怕,老子朱棣在前面冲锋陷阵,靖难夺位,朱高炽在后方镇守北平;好不容易朱棣靖难成功,登基称帝,朱高炽在太子位置上有如履薄冰,时不时的要受到兄弟朱高煦的排挤和打击,甚至一度让朱棣想要废太子而立朱高煦。

朱高炽实在不像天子,但却有一颗皇帝的心。

朱高炽形象与天子形象出入太大,体型肥胖,腿又是瘸的(明朝有两个瘸子皇帝,另外一个是万历),走路都很困难,这样的形象当天子,实在是有点有辱皇帝威严。

朱高炽与朱高煦的太子之争,虽然最终是朱高炽胜出,但在朱棣的心里,可能更愿意让朱高煦继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朱高炽与朱棣相差太大,人与群分,即使父子也是如此,朱棣更喜欢性格脾气都像他的次子朱高煦,能文能武,还长得帅。

朱高炽却有着比朱棣、朱高煦缺乏的本质——仁义务实,这也是他死后的能上“仁”这个谥号的重要原因。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了,当了二十多年太子的朱高炽登基继位,此时他已经47岁了,算是老成皇帝,不过,他也只活了47岁,洪熙元年他就死了,在位只有九个月时间。

不要以为朱高炽只当了九个月时间,就没有多少建树,说实话,他的这九个月比得上明朝大部分皇帝的十几年二十年,他对明朝中兴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说一点,他能够在他爹朱棣死后尸体都没有凉的情况下,大赦靖难时期建文帝朝的前朝官员和被杀、被关的前朝所谓“奸党”,这就相当的不容易,更是体现了朱高炽具有比一般皇帝更自信和包容,这个举措可以说从根源上杜绝了建文帝一朝臣子的复辟,绝对比朱棣的要杀要关要流放更高明。

明仁宗朱高炽在皇帝位上采取与朱元璋、朱棣更稳健的国家政策,宽松政策,与民生息,废除冗余官僚,建立内阁制度,这些措施都为后来的宣宗登基中兴大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说了这么多关于朱高炽当皇帝的优点,是人都有缺陷,皇帝也不例外,朱高炽的缺陷还是很严重,这就关乎到了他是怎么死的。

前面说了,朱高炽身体情况不佳,在当世子期间就病怏怏的,从史料资料关于他的身体状况来分析,他应该是得了糖尿病和高血压,在当时那个医疗情况下,这样的病症相当的麻烦,算是绝症。

而朱高炽还有另外一个爱好——好色。其实,这不算缺陷,是个男人都好那一口儿,更何况朱高炽这样的世子、太子和皇帝。

他登基后,天下就他说了算,政策算是放开了,他就可劲的造,对女色的需求越来越高,男人好色不是个事儿,关键是朱高炽这哥们儿要有本钱来消费啊。

他的身体情况绝对不允许他那么毫无节制的满足自己(全天下所有男人)的爱好,有时候,有权力有地位有金钱能够消费自己的爱好,但是你要有命消受啊。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期间,因为男人这点事儿,还受到当朝大臣的劝谏,朱高炽还非常生气,差点把他给他杀了,这些都记载于官方史料里。从侧面看得出来,朱高炽实在是贪那一杯儿。

至于很多阴谋论,说的是太子朱瞻基有意谋杀其父朱高炽,这就是民间传闻了,当时的朱瞻基还在南京监国,他没有任何机会,更何况此时的朱高煦还虎视眈眈的盯着呢,朱高炽死后,朱瞻基能够顺利接班,运气不错,居然错过了朱高煦派出来对他埋伏截杀的人。

总体说来,明仁宗朱高炽的死其实是个自然的死亡,只是死得太突然,纠其原因,还是在于身体才差,而对自己的爱好又毫无节制。

明仁宗朱高炽之死,做了九个月皇帝,正值壮年为何突然驾崩?

在古代,皇帝是一个非正常死亡率很高的职业。正因为身份的特殊性,许多皇帝的死亡,都会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比如明仁宗朱高炽。

朱高炽四十六岁接替朱棣,成了明朝历史上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仁政,休养生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然而,这位仁君在位仅仅九个月,便莫名其妙地去世了,享年四十七。

关于朱高炽的死因,一直都是未解之谜,明朝官方历史以及清朝修的《明史》全部只字未提,这就给了后人很大的想象空间。

太子谋害说

皇帝与太子的关系,往往十分微妙,名义上是父子,实际上也是君臣。而且这可不是一般的君臣,太子是储君,如果迫不及待了,就会取而代之;皇帝是君,发现太子有不好的苗头,可以更换太子。所以,两人既有竞争关系,还要相互提防。

朱高炽在做太子的时候,每天都提心吊胆,朱棣好几次都想改立朱高煦。最后,在文臣的力保下,朱高炽才有惊无险地转正。朱高炽性情比较温和,还能安分守己,他的儿子朱瞻基就不一样了。

朱瞻基出生就自带英气,深受朱棣赏识,还被立为皇太孙。与朱高炽温厚的个性相反,朱瞻基喜欢阴谋诡计,很早就已经不安分了。

当了太子的朱瞻基,离皇位仅一步,他有无数理由说服自己不顾亲情,也有无数方法送朱高炽见先帝。

朱高炽去世前后,朱瞻基的行为都很反常。先与朱高炽身边的宦官密谋过;然后本该去凤阳,结果直奔南京,而且在南京就预料到朱高炽去世;回京奔丧,很快就表现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自信;朱高炽的葬礼,极为简略。

朱瞻基的动机与反常行为,让他成为朱高炽去世的最大获益人和嫌疑人。

身体问题说

朱高炽当太子时过于谨慎,对自己各方面也很苛刻,当了皇帝后,没有约束,身体上也要解放自我。

有一次,一位大臣上书朱高炽,劝他在“夫妻之事”上要节制一下,切断与朱棣妃子的不正当关系。朱高炽看完奏折后怒不可遏,差点要了这位大臣的命,即使在生命垂危的时候,还不忘诅咒这位大臣。

有理由相信,朱高炽当皇帝后确实有纵欲的习惯,甚至与朱棣的妃子真有“那点事”,大臣的劝勉戳中了他心里的痛,否则他也不会如此介怀。

当时的朱高炽47岁,体型偏胖,体质偏弱,如果再加上纵欲,身体就会吃不消,不排除他是明朝的“汉成帝”。

《病逸漫记》记载,朱高炽因纵欲过度而患上“阴症”。“阴症”是一种很怪的病,无药可治,朱高炽病急烂投医,服食“金石之方”中毒而亡。

关于朱棣去世的种种猜测,还有“雷劈说”“心脏病发说”。

综上:虽然历史没有明确记载朱高炽的死因,但我觉得“太子谋害”的可能性最大。很明显,朱高炽的死因记录被刻意删除了。谁有能力删除?继任者朱瞻基。只有当事件与之相关,并让其心虚,他才会删除相关的历史记录,只是这样反而显得自己欲盖弥彰。

明仁宗朱高炽之死,做了九个月皇帝,正值壮年为何突然驾崩?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自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起被册为皇太子,此后朱棣每次北征大漠,出巡北京,朱高炽都是当仁不让的监国太子。在他二十年的太子生涯中,两个弟弟汉王和赵王无时无刻不在为了太子之位对他明里暗里上下其手。朱高炽本人也因为身材原因,屡屡遭到老爹朱棣的歧视,太子之位多次岌岌可危。

朱家三兄弟

那么最终朱高炽凭借着自身出色的能力,外加在贤内助太子妃张氏和神助攻皇太孙朱瞻基的合力之下,好不容易熬到了朱棣去世,从而顺利登基。可是这位明仁宗仅仅做了9个月皇帝,就在48岁的壮年突然驾崩,这其中是否又有什么隐情呢?综合史料来看,对仁宗的死因,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猜测:

一、李时勉气死皇帝

李时勉,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进士,曾参与修纂《太祖实录》,仁宗继位时官至翰林侍读。从五品的翰林侍读品级虽然不高,但却是天子近臣,负责为皇帝和太子讲读经史,备顾问应对。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5月9日,李时勉上疏批评皇帝。由于内容劲爆,仁宗不想和他当庭进行辩论,于是将李时勉召到便殿,想好好和他沟通一番。未曾想李时勉此人二杆子精神发作,在和皇帝的辩论中毫不退让,最终激怒了仁宗。

洪熙初,上疏言事,命武士以金瓜摇之,伤觔几死。—《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一》

李时勉这个人,《明史》对他的评价是“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当初就因为反对迁都北京而当面顶撞朱棣,气得永乐皇帝把他关入大牢,幸亏杨荣出言搭救才放了出来。这厮连成祖皇帝都不怕,自然更不会买仁宗皇帝的账。据《明史》记载,当时李时勉足足被打断了三根肋骨,差点一命呜呼。

5月10日,气愤不已的仁宗不想再看到李时勉,下旨将他外放为监察御史。但是5月11日,越想越气的朱高炽改变主意,下旨将李时勉打入锦衣卫大牢。当晚仁宗在召见户部尚书夏原吉之时还在大骂李时勉,估计朱胖胖突然血压升高,随即“不豫”。5月12日,仁宗崩于钦安殿宫中。

仁宗大渐,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

仁宗剧照

那么李时勉究竟写了什么导致仁宗如此生气呢?仁宗即位后曾对宫殿进行小规模修补,被说成“所谓节民力者此也”。仁宗下旨挑选一些侍女补充后宫,被说成“所谓谨嗜欲者此也”。仁宗身体不适几天没有上朝,被说成“所谓勤政事者此也”。然后以上行为又被总结成为一句话:“所谓务正学者此也”

仁宗是非常勤勉的皇帝,稍有小过(甚至都称不上过错)就被李时勉如此冷嘲热讽,骂人不吐脏字。作为一个三高患者,仁宗在受到极度刺激之后突然脑出血或心梗去世。

不过李时勉此人结局还不错,一直活到了明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四月,以74岁的高龄去世。死后赐谥“文毅”,后改谥“忠文”。这家伙要是放在“我大清”,只怕族里族外已经株连三遍了。

二、宣宗谋害仁宗

5月11日仁宗不豫之时,中官海寿就携带敕书紧急赶往南京,召皇太子朱瞻基回北京。6月3日,朱瞻基自南京赶回北京,并于6月12日即位。但是后世有人根据《明史汉王传》中的一段记载,怀疑宣宗才是仁宗之死的幕后凶手。

未几,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朱高煦是仁宗皇帝的亲弟弟,因其在靖难战争时期的战功,一度受到靖难勋贵和朱棣本人的支持。虽然他最终夺嫡失败,但却一直没有断了觊觎皇位的念头。因此怀疑论者的观点是当时汉王封国在山东乐安州,与朱瞻基所在的南京相比,离北京更近。汉王又在北京城内设有大量密探,仁宗病危乃至去世的消息必然会第一时间送达其手。但饶是如此,汉王的动作居然还是没有宣宗快,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朱瞻基是否早已料定其父必死,故而提前行动?

宣宗与汉王剧照

实际上从5月11日北京发出敕书,到6月3日朱瞻基赶到北京,期间总共20天时间。这个时间短吗?其实不短。作为对比,笔者来看一看当初马皇后去世,朱棣从接到讣报到抵达南京花了多少天。

马皇后去世时间是洪武十五年8月10日,而彼时的燕王朱棣抵达南京的时间是8月26日,中间只有16天。考虑到燕王可以只带随身护卫赶往南京,朱瞻基身边还有东宫官属,时间上迟缓一些亦属正常。从这个角度看,皇太子朱瞻基花了20天时间赶到北京,并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当然朱瞻基回京时间正常,并不代表笔者对他就没有怀疑。当时宣宗和仁宗之间,就是否要回都南京其实是有很大分歧的。仁宗放弃北京,必然会引起大量既得利益集团的不满。朱高炽强行让朱瞻基先回南京,打算造成既成事实。但此期间南京连连地震,在迷信天象的古人眼中都是不吉之兆。朱瞻基是否会铤而走险,弑父夺位呢?似乎也不无可能。

三、野史胡扯

在野史之中,仁宗之死还有“雷击致死”、“中毒而死”等说法。这个说法首先出于正德年间翰林编修陆釴所著《病逸漫记》。

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

到了著名的胡扯专家、大才子祝枝山所著《野记》对上述说法做了进一步艺术加工,细节更加活灵活现。剧本改成了宫斗,仁宗宠妃郭贵妃趁皇后生日进毒酒,不料被仁宗误喝。

仁宗郭妃以中宫诞辰,邀过其宫上寿,上亦往。妃进卮于后,后不即饮,上曰:“尔又为疑乎?”遽取饮之,妃失色,无及矣。俄而,上崩,妃自经死,时适雷。—《野记·卷三》

祝枝山这厮,惯会道听途说。仁宗皇后张氏的生日是4月7日,仁宗喝了毒酒还能拖上一个月到5月12日才死吗?真真地不值一驳。

结语:仁宗由于身体肥胖,必然有相关心血管疾病。他被李时勉气到,从而突然驾崩的可能性是最高的。至于宣宗暗下毒手的说法,目前并没有有力的证据可以支持。而野史的那些故事,大可一笑而过。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无伤大雅,信以为真则未免过于无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