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为什么要把他的母亲开膛破肚?

历史

郑成功之所以矢志抗清,与其母亲被清军迫害有很大的关系。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福建泉州人,早年在海商从事贸易,后在日本投靠日本华人巨商李旦,从而发展壮大,成为东南沿海、台湾和日本一带的最大海商和海盗,并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郑芝龙在日本的影响力非常大,连日本德川幕府的将军都接见过他,郑芝龙也因此受到日本人的拥护和爱戴。日本平户藩地区的诸侯松浦氏就非常喜欢他,不仅送给他住宅,还将自己的家臣田川昱皇的女儿田川松介绍给他做老婆。

田川昱皇是日本华裔,原名翁昱皇,福建泉州的商人,后来到日本从商并定居,得到松浦氏的赏识,成为其家臣。田川松不是田川昱皇的亲生女儿,只是因为田川松的母亲改嫁给田川昱皇,所以田川松便跟随田川昱皇生活,并改姓田川。

田川松与郑芝龙结婚之后生了两个儿子,长子郑森(郑成功),次子七左卫门。由于郑芝龙常年在外,所以郑成功晓得时候一直跟在母亲田川松身边。郑成功六岁的时候,郑芝龙开始将他带在身边,居住在福建老家。

郑成功长大之后,不仅考中了秀才,还迎娶了福建籍进士礼部侍郎董飏先的侄女为妻,可谓人生得意。但是不久之后,清军入关攻占了北京,大明朝就此灭亡,郑成功的好日子也到头了。明朝旧臣在南京拥立明福王朱由崧为敌,是为弘光帝。但是弘光政权也没持续多久,就被清军给消灭掉了。

不久之后,郑芝龙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是为隆武帝。隆武政权成立之后,郑芝龙就把自己的儿子郑成功(当时还叫郑森)介绍给了隆武帝。隆武帝非常喜欢他,便将国姓赐给郑森,还给他改名成功。这样,郑森就变成了朱成功,而人们更习惯叫他“国姓爷”。

隆武二年(1646年),22岁的郑成功开始领军作战,在福建一带与清军斡旋,多次击退了清军的进攻。同年,清朝汉臣洪承畴以福建老乡的身份来规劝郑芝龙投降,并许以三省王爵的重利。郑成功极力反对,但是郑芝龙还是带着其他几个儿子和大部分兵力投降了清朝。

当时清朝攻打福建的主帅是博洛,博洛见郑芝龙已经来到了自己的帐前,担心郑芝龙会是个祸害,便临时决定背弃盟约,将郑芝龙和他的几个儿子逮捕,送去了燕京。而且博洛见郑军主力大部分都投降了过来,便又起兵攻打郑芝龙的老家泉州南安。

而当时郑成功的母亲就在南安。因为在一年之前,郑芝龙将田川松从日本接回了中国,但是把他的另一个儿子七左卫门留在了日本。而且在郑芝龙投降清朝之后,郑成功便带着部队去了金门,所以此时的南安异常空虚。

清军很快便攻克了南安,抓到了田川松。清军如同禽兽般对田川松百般折磨和侵犯,田川松不堪受辱,自缢而亡,享年45岁。消息传到郑成功的耳朵里,他感到内心十分痛苦,自己的父亲被清军骗降,自己的母亲又被清军折磨致死。郑成功在心里暗暗发誓,此生与清朝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郑成功派人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将她开膛破肚,把她的内脏清洗干净之后又放了回去,然后再将她安葬。这个说法来自于明朝遗老黄宗羲写的《赐姓始末》,里面的原文是这样的:

功大恨,用夷法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殓。

郑成功的这种做法比较极端,可能是受了日本文化的影响,其目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洗净自己母亲的内脏,还她一个清白。这种做法也并未是故意对自己的母亲不敬,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

但是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清军攻入南安之前,郑家的其他宗亲都带着钱财跑了,只有田川松放心不下,毅然决定留下。清兵找到田川松时,她手持利剑,刺杀了几个清兵,但最终寡不敌众,于被俘前剖腹而死。

但是不管哪种说法,田川松都不是个怕死的人,而且显得极为刚烈,是个值得敬佩的人。这也那怪田川松的死对郑成功的影响如此之大,后来他与清军交战数十年,从不曾退缩,最后收复台湾,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为什么要把他的母亲开膛破肚?

这是一个很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跟血腥残忍无关,跟忠孝悲壮有关。

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

他爹郑芝龙是福建泉州人,早年间跟随舅父黄程干海上贸易。1623年,郑芝龙贩卖白糖、麝香到日本。在日本,郑芝龙结识了九州岛的华侨领袖、海盗商人李旦,在李旦的栽培引路下,郑芝龙很快走上了亦商亦海盗的彪悍之路。

因为势力越做越大,当时的日本权贵纷纷来拉拢郑芝龙。平户藩领主松浦氏为了留住郑芝龙,不仅专门赐给他宅邸,还特意精挑了一个日本女人送给他。

这个日本女人叫田川松。

嫁给郑芝龙的第二年,田川松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郑成功(当时叫郑森)。

郑成功六岁之前一直跟母亲田川松生活在日本平户。田川松是一个有胆有识,性情异常刚烈的女人,她不仅对郑成功管教甚严,而且还要郑成功学习日本武士花房的武士道和“二道流”剑术,简而言之,这位日本母亲对郑成功的成长影响极大,史称郑成功“果敢刚毅,传之自母”。

郑成功七岁那年,他爹郑芝龙受大明招安,摇身一变,由纵横海上的大海盗升级成大明将领,并且还半公开地兼营着他的海上商业帝国。因为有了荣华富贵和安稳的环境,郑芝龙便将他最看重的儿子由日本接回泉州老家,并为他提供了文武双全的一流教育。

大明灭亡后,1645年,郑芝龙在福州拥立朱聿键为帝,是为南明隆武帝,郑芝龙达到了个人权势的巅峰。隆武帝为了拉拢郑氏家族,将当朝最尊崇的朱姓赐给郑成功,并将其原名森改为成功,从此郑成功在民间有了“国姓爷”的美名。

也就是在1645年这一年,郑芝龙把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由日本接到了泉州。

然而,郑芝龙这个人实质上是个老海盗,对民族、家国这些儒家的、宏大的理念根本没概念,他拥立南明政权只是为了攫取更多的权势、财富以及女人。所以,当清军大举南下时,他很快就动摇了,在他看来,明朝、清朝没什么区别,不过是换个主子而已,谁对他有利,他就认谁,典型的实用主义。

但刚过二十岁、已经开始领兵的郑成功不一样,郑成功有浓重的家国情怀、忠义情操,骨子里更流淌着英雄主义的热血。

父与子,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这注定了郑氏家族的历史悲剧将无法避免。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二月,清军大举南征,兵锋直指郑芝龙的势力范围福建。在清军南进途中,郑芝龙就开始与之密使洽谈投降事宜。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郑芝龙密令部下放弃天险,自动撤退,并且留下粮草,以备清军使用。

二十二岁的郑成功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安,为此,他和父亲展开了一次著名的长谈,据《台湾外纪》记载——

成功劝曰:“以儿细度,闵粤之地,不比北方得任意驰驱。若凭高恃险,设伏以御,虽有百万,恐一旦亦难飞过。收拾人心,以围其本;大开海道,兴贩各港,以足其饷。然后选将练兵,号召天下,进取不难矣。”龙曰:“稚子妄谈,不知天时时势。夫以天堑之隔,四镇雄兵且不能拒,何况偏安一隅。倘画虎不成,岂不类狗乎?”

在郑芝龙看来,清军已经占领中原,只有福建、两广、云南尚未归附。况且满洲八旗的战力已经一再得到证明,以一地抗全局,无异螳螂当车。既然早晚都得投降,那么,晚降不如早降,被迫不如主动,消极不如积极。

二十二岁的郑成功虽然聪明精干,但在郑芝龙眼中终归是乳臭未干的“稚子”,根本没有和他深入探讨的必要,所以父子谈到最后,“龙见成功语繁,厌听,拂袖而起”,干脆不甩自己这个儿子了。

然而,决意降清的老海盗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这个个性果敢刚毅的长子竟然敢公然违抗他的命令,不但不随着自己一道投降,而且不久还成了清军在东南沿海最忌惮的敌人。

老海盗为了郑氏家族的利益最大化千算万算,万万没有算到,因为郑成功的坚决抗清,不但他的如意算盘没能打成,最后更是把自家的性命搭进去了。

子不似父,却似母。

郑芝龙决意降清后,田川松拒不同行,如此,才有了她后来的惨死。

而一说到郑芝龙降清后,包括他在内的郑氏家族多人被杀,简单的看法都是说清廷出尔反尔,其实入情入境深入地了解,甚至可以这么说,是郑成功坚持忠义,间接弑了父,害了母。

英雄郑成功在那一刻,忠孝不能两全,很悲壮,更痛苦。

郑芝龙降清后,由于表现的太积极,满清对这个诡计多端的老海盗始终不放心,把他挟持到北京后,仅仅给他授了个一等精奇尼哈番的空头官衔,根本没有兑现闽粤总督的承诺。

郑成功起兵反清后,满清对郑芝龙怀疑更深,以为他们父子在唱武力要挟的双簧。为了让郑氏父子陷入被动,满清反过头来以郑芝龙为诱饵,把他放在案板上做举到欲杀状,“借父胁子”,威逼郑成功投降。

见过大风浪的郑芝龙岂能不知道自己的处境有多凶险,但他能做的只剩下不断地给郑成功写劝降信。清人杨英的《先王实录》中记载了其中一次情景:郑成功的弟弟作为特使,来见郑成功。

“跪下涕泪涟涟称,父在京许多斡旋,此番不就,全家难保,乞勉强受诏。”过两天,又来“涕泣恳告曰:二使此番失意而回,大事难矣!我等复命,必无生理,并太师老爷(郑芝龙)亦难。”

透过这些历史情景可以想见,对当时的郑成功而言,不降,其父必死;反清反的越凶,其父死的越快。

郑成功和郑芝龙的父子感情其实是很深的。但在家国忠义面前,郑成功只能“移孝作忠”,与满清一些面上的虚与委蛇,根本不能让郑芝龙逃离险境。

为此,郑成功经常中夜起立北向,私自痛哭失声。

因为郑成功拒不投降,郑芝龙随后被捕入狱,后又举家被流放到宁古塔。满清之所以始终不杀,那是因为对招降郑成功还抱有一线希望。

但随着郑成功东征台湾,满清再不抱任何希望,郑芝龙因此也不再有任何价值,最终一家十一人被清军杀戮。

间接弑杀了父亲,让郑成功悲痛欲绝,但紧接而来的还有更大的悲痛。

清军随后攻入郑成功老家安平,郑家族人纷纷逃走,郑成功母亲田川松手持长剑不肯离去,清军入门之际,有的说田川松被俘,之后被送往军营,遭到日夜不停地凌辱,最终惨死;有的说田川松没被俘,而是毅然拔剑割肚而死。

但在世人的风言风语中,英雄的母亲是惨死于凌辱的。

郑成功抢回母亲的尸体后,为了让母亲以清白之身入土为安,他按照日本风俗,刨开了母亲的肚腹,洗涤了污秽之物,然后隆重的安葬了母亲的遗体。

怎一个惨痛、悲壮可以形容!

之后的一幕更让人感慨动容——将母亲隆重安葬后,郑成功头换儒巾,身披青衫至南安文庙焚烧,在至圣先师孔子像前四拜,言“昔为孺子,今为孤臣,相背去留,各有作用。谨谢儒服,庶先师昭鉴!”

礼过之后,去青衫,换铠甲,誓死抗清!

郑成功为什么要把他的母亲开膛破肚?

无论我们承不承认,同不同意,都无法改变郑成功的出身,他是一个中日混血儿,身上留着一半日本人的血。

郑成功的母亲叫田川松,是个果敢有魄力的日本女人,也是一个杀伐果断利落之级的母亲,郑成功受他母亲影响很大,至于他那个圆滑无比,周旋于各地的海商父亲,对郑成功的影响实在有限。

但是,让人无法想象的是,郑成功的母亲死后,郑成功将其开膛破肚,这到底是为了什么?一个世人瞩目的英雄,为何能做出这种事情?

一切,从郑成功的父亲开始说起。

郑成功的父亲叫郑芝龙,见多识广

郑芝龙出生在福建,少年之时因日子实在艰苦,无奈之余,跑澳门去找舅父黄程。这舅父是个大能人,做着自己的生意,周游着各个国家。郑芝龙跟着舅父大大地开了世面,见了很多人,经过了很多国家,什么菲律宾的马尼拉,什么日本的东京,如此等等,统统去过。

各个国家转了几圈后,郑芝龙经舅父引荐,认识了李旦,这是一个在日本的华侨,是有钱的主,生意大得很,尤其是海上贸易更为居多。李旦没有妻子儿女,郑芝龙就“以父事之”,从此成了李旦的义子。

郑芝龙跟着李旦做生意,讨生活了,在这期间,有人给郑芝龙介绍了一个老婆,这就是田川松,是个纯日本人。有人好奇了,一个中国人,如何搭上田川家了呢?理由很简单,因为田川松的继父是个华人,所以两家走得比较近,这以后,田川松嫁了郑芝龙。

郑芝龙和田川松早期的感情还是不错,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就叫郑成功,二儿子叫田川七左卫门。

俗话说得好,叶落要归根,人老要归乡。郑芝龙在李旦死后,获得了李旦的大批遗产,但是大批遗产在台湾,怎么办?简单,去台湾。就此,郑芝龙到了台湾,羽翼丰满了,开始自立门户了。之后的岁月里,郑芝龙快速招人,并成立队伍,一边做生意,一边搞抢劫。慢慢地,郑芝龙成了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这样的势力,朝廷当然不会听之任之,于是进行了几次围剿,但结果非常不理想,于是开始招安郑芝龙。

郑芝龙被成功招安,从此成了明朝的官员了,终于有组织了。但是,大清太猛,进了关之后,一路南下,挺进江南,郑芝龙在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分析、思考后,投降了大清朝。

而郑成功则根本没有投降,他拉起了队伍,辅佐南明,开始在东南沿海进行反清复明的大业。

郑成功父亲被抓,母亲田川松自杀

郑芝龙是个趋利避害的人,从年轻时候起就游历在各方,这样的经历让郑芝龙的“国家界限”较为模糊,起初在海岸线附近搞抢劫,一看大明厉害,就投降了大明;一看后来的大清势头更猛,于是郑芝龙果断投了大清。

而郑成功在当地人们的影响下,以及自己中国教书老师们的引导下,早已有了一颗赤子之心,有了所谓的英雄气概,誓死不降大清。

大清很无奈,老子都投降了,儿子还收复不过来,很气人。这怎么办?凉拌。大清朝廷开始拿郑家人撒气。先是抓了郑家十多口人,统统杀了。在靠近安平郑家老宅时,他人吓得面如土色,早早逃之夭夭,但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持剑不退,最后被大清所俘虏。据说田川被众军士糟蹋,刚烈的田川就此上吊自杀。本来投降了的郑芝龙也因此受牵连,被送去了宁古塔,后来被杀死。

郑成功很轴,就算是父母出事了,他依然坚持反清。

当取回母亲的遗体,看到母亲的惨状,郑成功嚎啕大哭,但忠孝不能两全,只能先顾大家,后顾小家了。

哭完,郑成功将母亲的遗体开了膛,破了肚,这是为什么?难道不知道让死者安息吗?

郑成功将母亲开膛破肚的真实原因

郑成功对母亲开膛破肚,绝对不是不敬,也不是不孝,只是因为传统。哪里的传统?当然是日本的传统,在日本人看来,腹部是人最重要的部位,那时的日本人认为,人的灵魂就在腹部,遇到生命遭遇危险时,遇到生命受到糟蹋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剖腹自杀。

于是,在无数抗日战争片里,可以看到不少的日本军官在兵败时剖腹自杀,据说哪里是通往天国最近的地方。剖腹可以拉近和天皇的关系,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程,剖腹因此成为很多日本军官的选择。

由于田川松是受尽侮辱后自杀的,因此郑成功将其剖腹后,洗干净肠中的污秽,然后再将其缝起来,入殓下葬。

因此,郑成功对母亲开膛破肚并不是故意为之,并不是没有孝心,而是依从了母亲所在国当时的传统。

郑成功为什么要把他的母亲开膛破肚?

郑成功父亲郑芝龙是明臣,却急不可待地投降了清朝。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是日本人,为何最终却努力抗击清军,不屈而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郑成功剧照)

田川松死后,郑成功把母亲肚子剖开。郑成功为何又要这样做呢?

1604年,郑芝龙出生在福建一个小官吏家庭。由于家道中落,郑芝龙在十七岁那年,便前往澳门跟随舅父黄程讨生活。在舅父的带领下,郑芝龙先是在马尼拉和葡萄牙人打了一段时间交道。后来去日本后,便开始为日本平户的华侨李旦效力。

在相处中,李旦开始慢慢倚重郑芝龙。而郑芝龙也抓住机会“以父事之”,李旦于是越发喜欢他,后来便将郑芝龙收为义子。

在日本这段期间,郑芝龙认识了一个叫做翁翊皇的华侨。翁翊皇娶了一位日本女人为妻,不过这个女子是二婚,她之前就有了一个女儿,名字叫做田川松。日本女子改嫁后,田川松就成了翁翊皇的继女。

后来,在翁翊皇的撮合下,郑芝龙很快与田川松成婚。因此,在一些历史典籍中,田川松也被写作“翁氏”“翁太妃”。

成婚之后,田川松为郑芝龙生下两个孩子:一个是郑成功,另一个则随母姓,叫做田川七左卫门。

郑芝龙的义父李旦没有妻儿,李旦死后,他所有的产业,就全都留给了郑芝龙。不过,这些遗产大部分都在台湾,郑芝龙只得离开妻儿,去台湾接收遗产。

后来在台湾,郑芝龙的海上力量逐渐发展壮大,引起了明朝的重视。明廷在几次围剿不成后,便生出了招安的想法。

(郑芝龙剧照 )

事实上,郑芝龙的海上势力,常常会对荷兰殖民者造成沉重的打击。比如在1627年,驻台荷军就曾与郑军爆发过战争,郑军最终大获全胜。

利用郑芝龙抗荷,也是明廷想要招安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郑芝龙出于对大局的考虑,也接受了明廷的招安条款,归顺了明朝。

不过,当时的明朝已经是一团乱麻。随着李自成进京和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明朝遗老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成立了南明政权。到隆武帝时期,郑芝龙手握重兵,已经成为了隆武帝最重要的抗清军事力量。

但郑芝龙毕竟是商人出身,他通常会将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见到明朝衰落而清军强盛后,拥有军政大权的郑芝龙,便不再全力抗清。比如在清军南下福建之时,郑芝龙就将军队撤走,让清军顺利进入了闽北地区。

后来,在洪承畴的利诱之下,郑芝龙为保住郑家基业,带着几个儿子北上向清朝投降。

不过,郑成功却坚决反对投降。郑成功在6岁之前呆在日本,后来便回到了泉州安平。在当地人的影响下,郑成功从小便培养出了誓死效忠大明,抵御外敌入侵的英雄气概。这与他的父亲是截然不同的。

郑芝龙决定投降后,郑成功带着部分士兵出走金门,打算继续与清朝抗争。

(田川松剧照)

清廷见郑成功还敢抵抗,先是将郑芝龙等人控制起来,押往京城,然后便派兵直捣郑家的老宅。

郑成功的生母田川松,在一年前刚刚从日本来到安平。在清军进攻安平过程中,田川松提剑作战,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下自杀身亡。

还有一种说法是,田川松遭到了清军的侮辱,性格刚烈的她不堪受辱,最终上吊身亡。

郑成功闻讯后迅速回援安平,但却只看到了母亲的尸体。根据《赐姓始末》记载:“成功大恨,用夷法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殓。”

这句话意思是说,郑成功十分悲痛,他把母亲的肚子剖开,重新洗涤了肚肠,之后又将肚子缝上后才下葬。

这里的“夷法”,指的当然是日本人的礼节。在日本,腹部是人体的灵魂所在。想要进入天国,回报天皇,最好的办法就是切腹自尽。而这个部位,是神圣的,绝对不能遭受侮辱的。

郑成功将母亲肚肠中的污秽洗涤干净,再入殓下葬,是尊重了母亲的民族文化,也体现出了他的大孝。

因为母亲的死,郑成功更加坚定了自己抗击清军的决心。他曾用黄金为母亲铸造了一尊像,珍重地供奉起来。但这尊像后来被清军抢去烙化掉了,郑成功由此更加痛恨清朝。

1650年,郑成功在厦门设立祭坛,并让人宣读了永历皇帝的敕命,将田川松封为“一品夫人”。

(参考资料:《南明史》《赐姓始末》)

郑成功为什么要把他的母亲开膛破肚?

此事说明了郑成功对清兵的愤恨之至。

郑成功诞生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年长期在浙江及福建一带落草为寇,也可以说成是海盗吧。郑芝龙靠打劫为生,平常跟日本人来往比较密切,因此也经常去日本做买卖。有一次,郑芝龙在日本认识了一个叫田川松子的姑娘,并且两人不久就相爱结了婚。婚后田川氏为郑芝龙生了一个胖小子,取名郑森。在日本的童年时期,母亲经常教郑成功习文练字。

与父决裂

崇祯皇帝自缢死后,1645年郑芝龙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健为帝,即隆武帝。同年,郑芝龙带郑成功入朝面圣,隆武帝看到郑成功面貌非凡,于是对他说“恨无一女以配之”,赐姓朱赐名成功。隆武二年(1646年)郑芝龙决意降清,郑成功哭谏未听。同年隆武帝在前往江西途中被清兵俘获,不屈殉国,郑成功闻知噩耗,悲愤不已,决意起兵抗清,与父决裂。不久把母亲从日本接回了福州。1658年郑成功率10万大军誓师北伐,控制了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但没有乘胜追击,最终给了清军调兵回援的机会,郑成功坐失良机,北伐以失败而终。回到厦门后,清兵步步相逼。

母亲被辱

郑芝龙降清后,被软禁于北京,直至最后被杀。不久清兵攻下福建安平后,郑成功的母亲还在城内,清兵破城后轮奸了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子。清兵退去后,田川松子羞愧难当,上吊自杀。郑成功后来找到了母亲的遗体。随后郑成功干了一件令人毛骨悚然之事,为了还母亲一身清白,他命令手下把母亲的腹部剖开,将肠子里里外外清洗了一遍,然后将肠子塞回体内,缝合好,再入殓下葬。

郑成功忠君爱国,尽孝双亲的精神可佳,但是作为一个如同百姓都应该遵守的人间伦序却遵守不了,自己的君父隆武帝朱聿殉国而死,父亲卖主降清,母亲遭此劫难,于国于家,郑成功皆痛断肝肠,为了还母亲一身清白,做出让人不忍之事。郑成功从此与满清不共戴天,势不两立。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郑成功为什么要把他的母亲开膛破肚?

郑芝龙是商人兼海盗,以劫掠别人为生计,同时也有当时福建沿海实力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非常出名,人尽皆知。

郑芝龙是郑成功的父亲,从事着这样的生意,日子过得很滋润,在福建和日本等地做一些买卖。他一生先后共娶了五个媳妇。

郑芝龙的媳妇中,还有一个日本女子,名为田川松子,是他的第二房媳妇。

婚后,郑芝龙和日本媳妇两人共育有两子,都是男孩,一个是郑成功,另一个是郑成功的弟弟。小哥俩只有童年的时候在一起生活过,后来被迫分开了。

再后来,国内大乱,郑芝龙被清兵抓去,虽然是投降,但是日子肯定不好过,据说最后死在了牢狱之中。

再后来,清军攻下了福建,郑成功孤儿寡母定是无法应对的。可气的清兵侮辱了田川松子,并把她沦为“慰安妇”,成为了她一生的耻辱。

最后,田川松子受不了了,自杀身亡。

一时失去父母双亲,人间悲苦。

民间对郑成功母亲的事情议论纷纷,作为儿子的郑成功他明白这都是乱世做的孽。但是此事萦绕在郑成功的心中,就像是阴霾一样挥之不去,痛苦不已。

后来,母亲身上的污点一直折磨着郑成功。为了此事,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剖出其母遗体的内脏洗好,缝好并再次下葬!这就是题目中提到的这个问题,原因就是如此简单。

在郑成功看来,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母亲洗去耻辱,还母亲一个清白之身。与人们想象的残忍之举是不挂边的。

其实,郑成功的做法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我安慰罢了。但是,郑成功觉得自己能做的,能帮母亲的,可能就是如此了吧!其母在地下,如果领会了儿子的意思,或许会含笑九泉了吧!

郑成功(1624年-1662年),幼名福松,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郑国姓”等。

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郑成功率父亲的残余部队进行抗击,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郑成功横渡台湾海峡。

第二年,郑成功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的驻军,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并大力发展生产,但不久即病死。

他没有中国名字,因为当时日本政府想要招降郑芝龙,扣押了他。

后来,郑成功的弟弟(田川七佐卫门)被迫留在日本。这样,他的弟弟就一直由外祖父外祖母照顾,且跟着他们姓,成了他们的“孩子”。

清军入关,田川氏自杀后,郑成功的弟弟给郑成功了很大的帮助,他大力提供物质帮助,聊表自己的爱母心,爱国心。

因为种种的原因,从未到过中国是田川七佐卫门的遗憾。后来他有了儿子后,便给儿子起了一个中国名字——郑道周,了了自己没有中国名字的这一遗憾。

对田川松子的死法,也有不同的说法,田川母子曾苦劝郑芝龙不要投降,但郑芝龙没有听。郑芝龙被掳走,之后清兵来了。

郑芝龙既降,被挟北去,清兵所到处,烧杀淫掠,无辜百姓惨遭兵祸。清兵的暴行激起田川氏义愤,最后持剑抗暴,“不屈而死”。

此时,田川大义凛然地持剑抗暴,最终没有受到屈辱,但还是自杀而死。

江日升《台湾外纪》:“韩岱奉贝勒世子命,统满汉骑步突至安平,郑芝豹、芝鹏等惧兵威,不敢战,敛其众,挈家资、子女于巨舰,弃城出泊外海。成功生母倭妇翁氏手持  剑,不肯去,强之再四,亦不行。大兵至,翁氏毅然拔剑剖肚而死”

从这段文字记载,同样也是反映了田川松子临危不惧的烈妇,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女人。

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对这样事你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