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项羽死后是怎样处置项氏家族的?

楚汉相争,项羽让刘邦吃尽了苦头,还差点杀了他的父亲刘太公、老婆吕雉和几个孩子,要说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不想拿项羽的族人开刀,我是万万不信的。

可是有这个心并不代表刘邦一定会这么做,因为连雍齿这个曾今背叛过刘邦的人物他都没杀,不仅没杀还给他封了侯。

当年刘邦起义之后不久,雍齿在刘邦十分困难的时候,将他的大本营丰县献给了魏国周市。刘邦屡攻丰邑而不下,曾站在城下发誓,一定要亲手宰了雍齿。

可是最后的结果却大不相同吧。

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因为刘邦的身份地位前后不同,所思考的问题自然也就不一样。雍齿固然可恨,但是他是一员猛将,尚可用;刘邦大封群臣,很多人对封赏不满,刘邦便封雍齿为侯,以此来激励群臣,安定人心。

再来说项羽,刘邦一生最大的敌人。

泥腿子刘邦以自己独有的眼光和人格魅力招来萧何、张良、韩信等众多人才,最终在拉锯战中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项羽,使得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最终建立大汉王朝。

项羽虽然死了,但他的威名更久不衰,是我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英雄人物;而刘邦虽然胜了,但人们也是习惯性地认为这都是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功劳。

诚然,刘邦的才能不在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不在于治理天下,安抚百姓;更不在于统兵作战,百战百胜。刘邦的才能在于识人用人,如何用权谋驾驭群臣。我们可以说,刘邦和众臣其实是相互成就的。

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了刘邦的智慧,特别是在处理曾今的敌人这件事情上,他是十分理智的。

项羽死后,刘邦赦免了所有项氏族人,并赐姓为刘。这里面以项伯为首,其他的主要的人物也只有项襄和项他。

项羽的其他族人:

项羽的叔父项梁在与章邯作战的时候战死;

项羽的堂弟项庄最出名的事迹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但他在项羽战败后就不知所踪;

其他项羽的兄弟子侄,诸如项声、项悍、项冠和项婴等人,在汉朝建立之前,或失踪或战死,这里就不多说。

项伯:项伯在楚汉时期有点类似于双面派的人物,一方面他是项羽的叔父,一方面他又与张良交好,还与刘邦结为亲家,在鸿门宴的时候救了刘邦一命。项伯还曾多次调解刘邦与项羽的矛盾,使得刘邦一次次化险为夷。可以说,刘邦能够发展壮大,最终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项伯的功劳是很大的。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对自己的帮助,将他封为射阳侯。项伯在汉朝生活了十年之后去世,由于项伯的儿子项睢犯罪,不得继承射阳侯的爵位,于是他的封地就被西汉朝廷给收了回去。

项襄:项襄是项羽的远支亲属,很早就跟随项羽南征北战。在前205年的定陶之战当中,项襄被灌婴击败并俘虏,项襄不得不选择投降,成为了刘邦手下的一员战将。

汉朝建立之后,英布叛乱,项襄作为主要将领跟随刘邦打败英布,因功被封为佻侯,并擢升为淮南太守。后项襄因为犯罪被免爵,不不久之后又被吕后重新封为佻侯。

公元前170年,也就是汉文帝时期,项襄因病去世,时年不详。不过项襄的儿子刘舍很争气,在汉景帝时期官职宰相,可以说是项氏族人在汉朝混得最好的一个了。

项襄之所以会得到善待,是因为他性格温和,跟项羽不对付,所以在战败之后就顺势投降了刘邦。而刘邦在当时也需要树立一个典范,以此来震慑项羽部将,所以刘邦和项襄两人一拍即合。

项他:项他是项羽的族侄,有十分突出的政治才能,期初在魏国为相,后来做到了柱国的位置。刘邦在平定三秦的过程中,项他和楚将龙且被灌婴在定陶之南所俘获,随后投降刘邦。前201年,刘邦封项他为砀郡长,同年7月又被封为平皋侯。

项他的爵位一共延续四代,依次是刘他,刘远,刘光,刘胜。刘胜因为犯罪侯爵被削,封国也被朝廷收回。

总体而言,刘邦在对待项羽族人这件事上,还是做得不错的。同样,项羽的族人之所以会得到厚待,一方面是因为其确实有才能,一方面也是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毕竟国家新立,项氏已经完全失势,刘邦要做的只不过是收拢人心而已。

刘邦在项羽死后是怎样处置项氏家族的?

项羽的亲属在楚汉时期有:项梁、项伯、项庄、项声、项它、项悍、项冠、项襄、项婴等9人

现在具体来说他们个人的结局:

项梁: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和章邯作战而死。

项伯:项伯在鸿门宴前通风报信是换张良当年的人情,是想救张良而非刘邦,是张良得知消息后通知刘邦的,不是项伯通知刘邦。分封诸侯时,原本刘邦只得到巴蜀,但因为刘邦贿赂项伯,通过项伯求情,项羽给了刘邦汉中地,也算是有功。英布投靠刘邦时,英布妻子和儿子都被项伯所杀。刘邦和项羽对峙时,项伯曾在项羽要烹杀刘太公时劝止。因此项伯对刘邦有两个功劳:一是加封地汉中;二是阻止项羽烹杀刘太公。项羽战死后,项伯投降刘邦,刘邦赐予项伯刘姓,册封为射阳侯。

项庄:在鸿门宴舞剑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不知道是否战死了还是其他。

项声:公元前205年和龙且共同攻击败叛项羽投靠刘邦的九江王英布,英布逃脱,但妻子全被杀。公元前203年,项声和龙且救齐,被陈武、蔡寅、丁复、王周、陈涓、吕泽联军击败。最后项声镇守下邳,被彭越击败,再无音讯,可能隐居了。

项它:在项梁杀会稽代理郡守殷通时,就开始跟随项梁。在魏王魏咎被秦军包围时,项它和齐王田儋率兵援救,但均被章邯击败。公元前205年,韩信攻打魏国时,项它以步将身份和曹参对战,最后战败逃回西楚。韩信进攻齐国时,项它作为主将,和龙且、周兰二人率军救齐,被韩信、陈武、丁礼等联军在潍水击败。项羽战死后第二年(汉六年)项它以砀郡长身份投降刘邦。刘邦赐姓刘氏,任命项它为郡太守,封平皋侯。

项悍资料不详。

项冠:在项羽战败后坚守鲁城,后被刘邦击败,其部下五楼烦将五人、连尹一人被灌婴所杀。项冠本人生死,是否投降刘邦,不详。

项襄:项羽旁支族人,公元前205年在定陶被灌婴俘虏并投降,以客将身份跟随灌婴作战。公元前196年项襄曾以大谒者身份跟随刘邦击败英布,因功被封桃侯,赐姓刘氏,官至淮南太守。公元前188年因有罪被免爵。公元前186年吕后重新封项襄为桃侯,公元前170年汉文帝10年去世。项襄儿子刘舍,在汉景帝时官至丞相。

项婴:在范增的建议下,被项羽派遣监察张耳,张耳投降刘邦时被张耳所杀。

项承晖,自称是项羽后裔(根据他的墓志铭《大唐故右威卫左中侯项君墓志铭》),被唐玄宗授予右威卫左中侯,有个姐姐项贵妃,是唐玄宗的妃嫔。

投降刘邦被封侯赐姓的有:项伯、项它、项襄3人。踪迹成谜的有:项庄、项声、项悍、项冠4人。死亡的有项梁、项婴2人。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刘邦在项羽死后是怎样处置项氏家族的?

楚汉相争时期延续了春秋战国的君子之风,打仗归打仗,祸不及家人。项羽曾抓了吕雉、刘太公以及刘邦的儿子都未曾下毒手,刘邦既然夺得了天下,也没必要对项氏一族进行屠戮,这不仅是项羽宽待刘邦家人的回报,而且是项羽屠戮秦宫、诛楚怀王的前车之鉴。天下初定的时候,没有什么能比善待项氏更收拢人心。

项伯“汉王与项羽有郄于鸿门,项伯缠解难,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史记高祖本纪》

项伯是楚营里最难以琢磨的人物,在历史上成功帮助刘邦鸿门宴脱险,而后又阴差阳错的间接促成英布投汉反楚。范增因离间计告老还乡死在途中多少有项伯的功劳。这样的人物没有理由不受厚待,鸿门宴之前刘邦也曾许下诺言要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虽然没有兑现,但救命之恩理当厚报,大业初定便封射阳侯,封地在今江苏宝应县射阳湖镇东部,是刘邦顾及往日恩情的举动。

项伯在孝惠帝三年(前192年)去世,此时他的后代已随赐“刘”氏,其子刘睢因为获罪,不能继承爵位,故而射阳侯封国灭亡,封地由西汉朝廷收回,且因获谋逆之罪,遭灭三族。

项襄

项襄是项燕的第三子,按辈分算也是项羽的叔父,与项伯一样。但项襄在刘邦被封王的第二年(前205年),就在定陶战败于灌婴后归顺了刘邦,至此还被赐刘氏。项襄虽然投降了刘邦,但属于无奈之举,因此在刘邦阵营里如后世的徐庶一般默默无闻。也许他还有卷土重来的熊心,但当项羽战败之后,这种熊心就慢慢泯灭了。他深知天下形势已定,身处汉营就没必要再怀念故楚了。也有说法是项襄早就对于项羽的残暴有看法了,特别是杀了楚怀王之后彻底对项羽失望,故而归顺刘邦。

因而在刘邦称帝之后,淮南王黥布反叛时,刘襄便开始为汉室效力,随刘邦出征平叛,事成之后留任淮南太守。公元前195年,刘邦封项襄为桃侯,以表其功。到了汉惠帝七年(前188年),项襄因罪削去侯爵,两年之后,吕后为了笼络人心,恢复了项襄桃侯爵位。项襄去世之后由嫡长子项舍袭爵。

项他

项他(又称项佗)是项羽族侄,应该算是项氏族人里治政才能最突出的一位,在楚营里官至柱国一职,算是项羽集团的高级智囊参谋,相当于萧何对于刘邦的作用,与项声一文一武算是项氏族人中的佼佼者。公元前206年,项他随龙且一道战灌婴于定陶之南,战败后逃向彭城,但最终还是被灌婴擒获。

“坐酎金,胜失侯,国除。”——《汉书》

项他在史籍中是在公元前201年才正式效力刘邦的,同时也被赐姓刘,因突出的政治才能得到刘邦赏识,同年被封平皋侯。 其侯爵共传承四代,依次是刘它的炀侯、刘远的恭侯、刘光的节侯。而到了刘胜时,只记载了他失侯的原因,且因此除国。

酎金是汉朝祭祀宗庙时,由诸侯进贡朝廷的礼仪性物品。其实也是汉朝廷用以削弱地方诸侯的一种手段。汉律对于酎金的数量、大小、颜色、成色均有严格的规定。稍有不和,即定为“坐酎金”治罪。一般来说会以“诸侯国除,王削其县”作为处罚,从而到达打击地方诸侯势力的目的。汉朝这样的例子比较多,如卫青之子卫不疑、卫登皆因“坐酎金”而失侯。这里的刘胜失侯应该也是汉廷削弱项氏后代的一个手段罢了。

其实在刘邦夺得天下之后对待项氏家族的态度就是“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这是当时天下初定所需要的政治手段。刘邦赐姓在现在看来有侮辱项氏的意思,但其实也非如此,古时男子并非重视姓,而是注重氏,氏代表着地位的尊贵且可以改变,但姓不会改变。所以刘邦赐的并不是姓,而是赐刘氏。还有诸多项氏族人如项悍、项庄、项声、襄婴、项冠,在楚汉之争时要么战死,要么消失在史籍中,故而不得查。

刘邦在项羽死后是怎样处置项氏家族的?

项氏家族围绕项羽分成两部分。

(1)项羽的至亲。

项梁:项羽之父早死,叔父项梁在和秦军作战的时候,被章邯大败而死。

章邯后来投降项羽,项羽并没有杀他为叔父报仇,反而封章邯为雍王。

项伯:项羽另一个叔父项伯,因为和张良交好,及时的给刘邦通风报信,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一命,后来项羽要杀刘邦老爸,又是项梁劝说才作罢。

刘邦称帝后,项伯赐姓刘,封侯。

项伯的儿子因有罪,没有承袭项伯的爵位。

(2)项羽的族人。

项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人因鸿门宴出名,但是和项羽是何关系,无史料确证。

项声,项悍,项冠:均为项氏族人,下落不明。

项婴:为张耳所杀。

项佗:归顺刘邦,赐姓刘。

项襄:谜一般的人物,很早就受到了刘邦的重用,后来赐姓刘,封侯,他的儿子也做到了很大的官。

刘邦在项羽死后是怎样处置项氏家族的?

公元前202年,项羽在乌江边自刎而死,他的尸体被刘邦的部下吕马童等人获得,然后献给了刘邦。刘邦收集了项羽的尸体,然后以“鲁公”的葬礼为他下葬,以安抚其他楚人的情绪。

不过当时项氏家族还大有人在,刘邦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呢?项羽死后,刘邦本打算尽诛项氏子弟以绝后患,不过张良却劝说刘备应该宽待项羽的亲族。老谋深算的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劝告,并没有对项羽的亲族赶尽杀绝,而是给予了恩惠。

对于过去曾在鸿门宴上帮助过自己的项伯(项羽叔叔),刘邦也是给予了他侯爵的封赏。而其他项氏子弟,也没有遭到刘邦屠戮。对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称:“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这里就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项羽家族的人,刘邦一个都没有杀,而且还封项伯为射阳侯。此外,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等人也都是项羽家族的人。只是为了杜绝后患,刘邦要求他们全部改姓为刘氏。不知道项羽如果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此后,项羽家族的人便归入刘氏,为汉王朝尽忠。而项羽那位亲叔叔射阳侯项伯还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一直活到刘邦的儿子惠帝刘盈在位时期。不过项伯的儿子项睢(刘睢)因为犯了罪,所以无法继承爵位,导致射阳侯的封国(侯国)被废除。“孝惠三年(项伯)去世,嗣子睢有罪,不得代,国除”。

刘邦在项羽死后是怎样处置项氏家族的?

虽然项羽死了,自己的尸首也被汉军大卸八块拿去邀功,但在项羽死后,项氏家族大多过的还是不错的。

《史记.项羽本纪》曾在最末尾的时候简单提了项氏一族一些人的结局,即“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这也说明刘邦并没有因为项羽的缘故而为难项氏家族,他选择放过他们,甚至给他们这些人裂土封侯,并赐姓刘,这样做的目的毫无疑问是为了显示自己仁德,以收买人心。

而且刘邦不仅是给项氏家族厚待,对项羽的后事也是处理的相当友善,他先是把项羽以鲁公之礼厚葬(项羽曾最早被楚怀王封为鲁王,鲁地也最晚降汉),再亲自为项羽哭丧了一通。

之前简单提了下项氏家族遗留下的几个人,这里我来详细说一下,聊到项氏家族,我们先说大家最熟悉的项伯。项伯是项燕之子、项羽最小的一个叔父,曾跟随项梁、项羽起兵反秦,官至左尹。

但在鸿门宴时,他在项庄舞剑时,亲自用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难下手,最终让刘邦逃过一劫。刘邦在后来也是感激项伯鸿门宴救命之恩,在项氏家族中给了他最佳的待遇,改其名为刘缠,并将他封为射阳侯,封国在今江苏宝应县射阳湖附近。

桃侯项襄也是项燕之子,项羽叔父,他在定陶之战中被汉将灌婴所击败,投降了刘邦,项羽败亡后,改名刘襄,还跟随刘邦平定了英布等人叛乱,受封桃侯。

平皋侯项他是项羽家族难得一见的宰相之才,也是项羽势力中重要的一个宗族骨干,他的作用就好比是刘邦的萧何。在定陶交战失败后,为灌婴所俘,之后受封为平皋侯,赐姓刘,平皋侯国在今河南温县附近。

而之前的玄武侯没有详细记录,也就不知道是项氏哪位宗亲。

值得一提的是,项羽的堂弟项庄,这个楚国第一剑客,在鸿门宴后就没有了记载,不知道这个没有记载的玄武侯会不会就是项庄。不过个人觉得有这个可能性,但概率相当小。首先刘邦不会留,毕竟差点要自己命;接着项庄特别忠心于项羽,他很有可能是在乌江陪同项羽一起战死了。

项羽有记载的亲人大概就这么多了,估摸着也还有不少未记录的,但相信结局也不会太差,即便没被封侯,也至少性命无忧,不过这些人都被刘邦改姓刘了,这也算是从根源上灭了项羽家族了。

个人觉得有些惋惜,有记载这些都为项羽的亲戚,却无史料记载项羽的直系后代,项羽作为一代霸主,也活了三十岁,要说没有生育个一儿半女,这个不怎么有信服力。项羽大概率是有后代的,只不过可能被项羽自己给刻意隐瞒了起来,毕竟不让他人知道自己有亲人,自身在外征战才能无后顾之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