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犯人临终前吟了一首诗,朱元璋听后大怒,将在场官员全部处死,为什么?

这个故事出自《列朝诗集·孙蕡传》,说的是朱元璋因为担心有人反他,就兴起冤狱,结果诗人孙蕡(fén)就因为蓝玉谋反案而受到牵连。又因为孙蕡临终前作的一首诗,负责处死孙蕡的官员也戏剧般地被处死。事情究竟是怎样的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孙蕡在现在不是什么知名的古人,但他在明洪武年间却很有名气。孙蕡是今广东顺德人,人长得风度翩翩,性格豁达开朗,学富五车,诗写得好,文章也作得好,年纪轻轻就声名远播。孙蕡出名到什么程度呢,连当时的大儒兼大臣宋濂都知道他。

孙蕡考上进士之后不久,宋濂便举荐他担任工部织染局使,中央部级属员,起点已经很高了。不久之后孙蕡就调任翰林院,负责编修《洪武正韵》,可以直接跟皇帝有接触了。如果按照这个形势继续下去,孙蕡前途无可限量。可命运捉弄人,谁又能知道这既是孙蕡的起点,也是他的巅峰,因为自那之后,孙蕡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开始是胡惟庸案的爆发,宋濂父子数人牵扯其中,宋濂的几个儿子被杀,他本人在马皇后的救助下才得以幸免。但是孙蕡作为宋濂的裙带关系,也被牵连并被发配去修长城。修长城可不是像现在搞建筑那么简单,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过人的毅力,这基本就是个死刑。

但是孙蕡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在工作之余,他时常写诗,还常常自己创作粤语歌曲,自演自唱,受到工友的一致好评。久而久之,孙蕡的事迹就被管事的官员发现了,官员对于孙蕡的才华很是欣赏,也配佩服他的为人,便上奏请求赦免孙蕡。就这样,孙蕡很幸运地被赦免,还被派到苏州当了一个八品的小官。

如果安安稳稳做一个地方官,也没什么不好,可偏偏孙蕡不但有才,招人嫉妒,做官还很廉洁,不与人同流合污,严重影响了当地其他官员的财路。仅仅在苏州干了六年,孙蕡就被苏州官员陷害,被朝廷发配到辽东劳动改造。当时的辽东不像现在,条件十分艰苦,是明朝官员发配的主要目的地。

孙蕡这一次依然没有气馁,因为只要熬过了发配期,还是可以回去,可命运再一次戏弄了他,这一次是因为蓝玉案。蓝玉是朱元璋的养子,因为叛乱被朱元璋所杀,因为蓝玉案受牵连的人达数万之多,孙蕡就在其中。可是孙蕡跟蓝玉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牵连到他呢?

原来,孙蕡在京做官的时候,虽然跟蓝玉并没有什么交情,但毕竟同朝为官,多少有点人情往来。有一次孙蕡到蓝玉家中庆祝喜事,将一副有自己名字落款的画送给了蓝玉,蓝玉案爆发之后,朝廷在蓝玉家中搜出了这幅画,孙蕡因此而受牵连,被判处死刑。

当然,如果孙蕡坚持上诉的话,说不定也不用死,大不了受些处罚。可是,孙蕡此事已经对官场完全绝望,他知道自己既是逃过了这一劫也不可能再有什么作为了,这对于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死刑。所以,孙蕡坦然接受了这一切。

虽远在辽东,但是他还是被解押到京城接受死刑。在行刑之前,孙蕡脱口而出一首诗:

鼉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

吟完这首诗之后,孙蕡康概赴死。有心人记下了他的这首诗,并将这首诗传播开来。不久之后,朱元璋也听到了这首诗,他就详细了解了当时的情况,并将负责监斩孙蕡的官员全部招来,问他们说,此人有如此才华,为何不上奏,还是把他给杀了。官员无以为对。朱元璋勃然大怒,将监斩官员全部赐死。

如果说孙蕡的死情有可原,那么监斩官员的死可真是比窦娥还冤,明明是按照上级指示行事,可偏偏还是没让领导满意。可是这就是政治,也许一个人的死跟皇权的稳定比起来,简直就不是个事儿。但是因为朱元璋突然爆发的爱才之心,而让另一群人因此而丧命,这就没大多必要了。

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察,毕竟《列朝诗集·孙蕡传》不是正史,就算是正史,也不一定都可信,所以我们权且当个故事听一下就好。

传说犯人临终前吟了一首诗,朱元璋听后大怒,将在场官员全部处死,为什么?

草莽皇帝朱元璋,从最底层的人,走到天之骄子,自然也没有逃脱掉皇室的定律。一般情况下开国皇帝,都会对曾经的开国将领大杀特杀。前有刘邦后有朱元璋,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虽然不是开国将领,甚至只不过是一个区区的八品小官。但是也因为朱元璋的滥杀,结果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

此人名叫孙蕡(xù),别的东西没有,但是却有一肚子的墨水。在古代的情况下,想要走上仕途唯独只能靠科考。而他也确实有真本事,后来考中了举人走上了仕途。

他最拿手的还是写诗,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只要稍微的停顿一下,就能吟出一首绝美的诗篇。不仅诗文写的好,还是一个清官,在当地百姓的口碑当中非常好。

后来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渐渐的被名臣宋濂所得知。宋濂、刘伯温和高启三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元璋甚至夸赞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因此在听说了有孙蕡这样的一号人,自然起了爱才之心。

于是就把他孙蕡提到了翰林院任职,然而古代官场都是讲的裙带关系。后来因为胡惟庸一案,宋濂被牵扯了进去。几个儿子都被朱元璋杀了,但是他本人在马皇后的保荐下,得已活了下来。自己所有的靠山都倒了,孙蕡自然也没了好下场。而当时正在修筑长城,所以很多像孙蕡这样的小卒子,都被送去修长城了。不管是在什么朝代,修筑长城都非常辛苦。

然而孙蕡毫无怨言不说,工作之余还会吟个诗写个作。看守他们的官兵,感觉这个人挺不一样的,于是就把他写的几首诗带去见了朱元璋。

朱元璋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在耳濡目染之下,还是能分出个好坏的。毕竟俗话说得好,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感觉孙蕡确实是一个人才,就把他调任苏州继续做官。

但是仅仅过去6年之后,由于孙蕡为官比较清廉,和当地的官员发生冲突,结果被摆了一道,弹劾孙蕡贪污受贿。距离当初已经过去6年时间,朱元璋又是日理万机,哪还记得这样一个小人物。

于是大笔一挥,把这个人给我发配到辽东。这是明朝人常被发配的地方之一,就好比是清朝的宁古塔。可谓是荒凉无比,来到这里基本上是永无出头之日。

不过发配还算好,毕竟如果到了期限,还是有可能回来了。然而更倒霉的事情还在后面。在胡惟庸一案结束之后,朝廷当中又发生了蓝玉叛乱的事情。朱元璋把他剥了皮,填上草之后送到全国各地展览,牵扯进去的有几万人之多。按照道理来说,孙蕡这个芝麻小将,怎么和蓝玉有牵扯?

可不要忘记,他在最早的时候可是做过京官。像蓝玉、胡惟庸这样的人,他也是会经常碰到。虽然孙蕡为官清廉,但是最起码的人情世故还是懂的。他倒是曾经给蓝玉画过一幅肖像画,送到他家中。

结果后来朱元璋抄家的时候,发现了家里面的这幅肖像画,再一看上面的落款正是孙蕡。结果这就倒霉了,即使他已经被发配到辽东,单凭这幅画也可以要了他的脑袋。

曾经有人劝他可以写文章上诉,毕竟他的文笔这么好。但是孙蕡早已看淡了仕途,甚至有了求死之心。然而孙蕡在临死之前,还是念了一首诗,诗文曰:

“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鼓声响了很多声,是催促我赶快上路。如今太阳马上落山,天也要黑了。但是黄泉路上没有客栈,今天晚上我该住在哪里呢?如果没有黄泉二字,可能谁都想不到这是一首临死前的诗吧。后来这首诗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面,朱元璋看后气愤不已。立刻把当时的监斩官找来,这么有才华的人,你怎么也不留着?随后为了以儆效尤,把当时监斩的官全部杀了。

其实孙蕡临死前写诗可能是真的,就算说是没有写诗,最起码也是牵扯进了蓝玉一案。但是要说朱元璋杀监斩官,却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因为就算朱元璋再残暴,事情的对错还是拎得非常清楚的。自古以来皇权不可违,如果当时监斩官把他的命留下来了,那么可能最后还是死。

传说犯人临终前吟了一首诗,朱元璋听后大怒,将在场官员全部处死,为什么?

"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身于清萍乡,丐民称帝王,为了子孙根,滥杀无辜臣。

传说犯人临终前吟了一首诗,朱元璋听后大怒,将在场官员全部处死,为什么?

因为他得了便宜又卖乖!

蓝玉,朱元璋拜把子兄弟常遇春的小舅子,玩世不恭却敢打敢拼,很早就随着常遇春东拼西杀。而每次打完仗,他又能把一些战场经验“汇总”,所以,年龄虽不大,但指挥战斗经验丰富。

常遇春呢!也就极力向朱元璋推荐蓝玉。

朱元璋看到蓝玉的能力后,委以重任。蓝玉也争气,几场大捷下来,连克云南贵洲四川。后又北上大破元军,乐得朱元璋常常看到捷报后惊案而起。

江山打下后,朱元璋建立了大明。

但是,打下这片江山耗尽了他的半生岁月,便早早立了朱标为大子,蓝玉、常遇春等这些老一辈少一辈的开国大将自然就成了太子派。可惜!朱标却英年早逝,而他早早的离世,悲剧就上演了。

朱标死后,皇长孙朱允炆继任。

但朱允炆由于年龄太小,十年八年不能君临天下。

而朱元璋已进幕年,他见原太子派的那套武将集团班子骄横跋扈,竟然不听朱允炆使唤,处,还处处挤压朱允炆。便产生了除掉他们这些人的想法,意思呢!也是防止将来朱允炆是镇不住这些功臣,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丢了。

尤其是蓝玉,成了他心头大患。

蓝玉在屡立功勋之后变得骄横了起来,更有功高镇主不服天朝管之嫌,还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也包括朱允炆。

更严重的是在北伐北元的时候,蓝玉在朱元璋心中已是极其狂妄之徒和谋取自己江山的人了。

伐北元的时候,当蓝玉率军抵达一个关隘的时候,守关的明军为询问详情,晚了几个时晨没有及时开门,蓝玉竟命令士兵发起攻击,破门后还杀了主将,而这个主将也是立过功劳的人,还与朱元璋是结拜兄弟。

打败北元之后,俘虏的元朝皇帝的妃子被朱元璋看中,可是军中传说竟被蓝玉办了,至使元妃羞愧自杀,虽是传闻。但朱元璋还是把这笔账记在了蓝玉头上。

据野史还有一事,蓝玉有一次与朱元璋争执,竞在殿上拂袖而去,而身后竟随其而去二十几个开国元勋。

由此,震惊历史的蓝玉案终于发生了。

(在案发之前,那二十几名功臣在庆功楼上被一炮炸得尸首无存,其中就有常遇春)。

朱元璋借口蓝玉图谋造反下旨将其斩杀,侏连九族达三千多人,然后接连又杀了一大批功臣。当时被株连的,不明底细的多达1万多人,被冤枉的与蓝玉没瓜葛人更是不计其数,基本都是随自己打天下的集团哥兄弟。

其中有一个名叫孙蕡的文官,学识渊博(其实与蓝玉并无私交,只是与常遇春、胡惟庸(胡大海)交往密切),便被株连。临死前,写了一篇笔录,怒斥朱元璋所谓的蓝玉、胡惟庸案,就是卸磨杀驴。

并在临刑前,写下了一首诗;

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

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这首诗比喻的是军队夜晚收兵的鼓声,鼓声奏完之后,没人安排这些打仗士兵的去处,士兵更找不到可以栖息的住所,没办法,只有走向了黄泉路。

整首诗的含义就是

“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这首诗,不知道被谁写了无数篇,贴在了京城大街小巷

也由此诗的内容,朱元璋杀功臣的实际用意暴露无疑,因为百姓围观后,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如雪片一样传遍大江南北。

等到朱元璋知道信儿以后,天下的老百姓早就都知道了,把朱元璋弄得狼狈不堪。

因此朱元璋十分愤怒,就这么一个不大不小的孙蕡竟让他名声尽丧。

为了“表明自己是一时糊涂,听信了小人之言”,这个狠毒的君王开始用“心计”祸水东引,将错杀无辜的罪过丢给了帮助自已的“属下”。下令将参予审讯、抓捕、量刑的所有官员及监斩官在一日之内全部斩首,而之前和杀这些官负的刀斧手在行刑后全部发配。

后来被处死的这些人据说都没经过“审理”。

可笑的是,

很多监斩官在监斩蓝玉案的人时被当场斩首,稀里糊涂脑袋就搬了家,连顿断头饭都没吃着,据说刑场上刀斧手吓跑了一批又一批。

有一个捕头去茅厕,人刚蹲下,就被拉出去砍了。

传说犯人临终前吟了一首诗,朱元璋听后大怒,将在场官员全部处死,为什么?

谢谢邀请!传说犯人临终前吟了一首诗,朱元璋听后发大怒,将在场的官员全部处死,是何原因?这个“犯人”名叫孙藚,此人一是有才,二是好官,平时处理公务非常小心,是没有什么错的。他之所以被杀,是受蓝玉一案牵扯。蓝玉何罪?蓝玉是开国功臣,朱元璋对蓝玉的功勋是大加赞赏的,蓝玉因为有功,难免有居功自傲的情绪,常使朱元璋不满,尽管如此朱元璋也没有想杀他。但有一件事使朱元璋不愉快,有人说蓝玉攻进元都时,有一个皇妃漂亮无比,当时蓝玉就动手了,这个皇妃后来都落到朱元璋之手,变成了朱元璋的妃子,朱元璋一听到这话,实在窝火,才有了杀蓝玉之心,于是给蓝玉加上谋反的罪名杀之。这本来与孙藚没有什么牵扯,原因是孙藚曾经给蓝玉作一画像,画像上落款是孙藚,超蓝玉家时发现此画像,认为孙藚是蓝玉同党,诛连到孙藚。

孙藚在临刑前,行刑官问他还有什么话说,他就想起了五代人江为的断头诗:

街鼓催人急,

西倾日欲斜。

黄泉无旅店,

今夜宿谁家。

于是根据此诗,又吟了一首诗:

鼉鼓三声急,

西山日又斜。

黄泉无客舍,

今夜宿谁家。

孙藚死后,朱元璋在一次和大臣们交谈时问行刑官,孙藚临终前说了些什么?行刑官就说了这首诗,朱元璋一听,这样的人才为何不给我留着,你这是死罪。几个行刑官,也没摸着头脑,就被杀了。

有人说在场的官员,全都被杀了,是有夸张的。其原因是,明史是清朝官员修整的。满人入关后,为了加强统治,极力抹黑明朝,说什么朱元璋迫害功臣,滥杀无辜,罪恶之大等等。后人了解明朝只能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是杀了几个大臣,其实不是传说怎样怎样残忍,有人说什么火烧庆功楼……这也不一定真实。

传说犯人临终前吟了一首诗,朱元璋听后大怒,将在场官员全部处死,为什么?

明朝的一个傍晚,刑场大街上挤满了人,刑台之上跪着一位50多岁的老者,一脸的忧愁与无奈。夕阳如血一般斜照过来,染红了众人,染红了老者。

监斩官抬头看了看夕阳,对老者说:“时辰已到,你可有遗言?”

老者微微抬头,用微弱的声音吟诵了一首诗:

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

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三通鼓响,刽子手举起鬼头大刀往下一落,老者当场身首异处……

被斩首之人就是明朝的翰林典籍孙蕡,这位来自广东顺德的儒雅之士因为受“蓝玉案”牵连,冤死在大刀之下。

孙蕡的《临刑诗》

孙蕡自幼聪敏好学,中年考得进士,后被召入翰林负责编修《洪武正韵》。一介书生本来与世无争,然而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朱元璋时期规模最大的“蓝玉案”爆发后,由于孙蕡曾经帮蓝玉在一幅画上题过字,结果也被牵连进去,被判了死刑。

孙蕡斩首后,朱元璋曾问监斩官孙蕡临死前说了什么?监斩官把孙蕡死前吟诵的诗原原本本的学了一遍,朱元璋听完大怒:“有这么好的诗,怎么不早报来?”于是下令杀了监斩官。

这件事在明朝董谷所写的《碧里杂存》和陈敬所著的《明兴杂记》中均有记载。

明朝的蓝玉案是洪武四大案之一,受牵连而被诛杀者高达1.5万人之多!孙蕡和监斩官也成为这个事件的无辜受害者,依我看来,孙蕡在临刑前除了吟诵《临刑诗》以外,应该还大声喊了一声:“阴公喽!”

五代诗人的《临刑诗》

孙蕡不是第一个在砍头前作诗的人,在五代时期有一位文人叫江为,因为帮人代写降书而遭诛杀,他在临刑的时候也创作了一首《临刑诗》:

街鼓侵人急,西倾日欲斜。

黄泉无旅店,今夜宿谁家。

江为的诗从意境上来看不如孙蕡,不过人家是原创首发,孙蕡后来创作多少有点抄袭的意思。但这里我有一个疑问,古代行刑不应该是在午时三刻吗?为何江为和孙蕡行刑时间都是夕阳西下的傍晚时分?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