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为什么长达28年不上朝,你怎么看?

万历皇帝朱翊钧在历史上颇具争议,在其长达48年的皇帝职业生涯中,竟有近三十年不上朝,消极罢工的程度令人瞠目,以至于时人和后人对其评价偏低,其中最激烈的莫过于“明朝之亡实亡于万历”。

万历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奇葩的皇帝,他28年不上朝,让大臣们争来争去,自己则居中调和,从而掌握最大的主动权,将帝王权衡御人之术发挥到了极致。

万历皇帝在亲政后还是很热衷于朝政的,但是在他执政的后28年,他都是躲在后宫不出来,让太监当中间人跟臣子交流的,极少接见除了内阁成员之外的其他臣子,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万历皇帝之所以不上朝原因有四:

第一,他有足疾,两只腿的长短不一,走路颠簸,这个在古代对于皇帝的权威和影响是很不利的。万历皇帝有足疾这件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被世人所知晓,包括史书上都很少被记载,直到后来郭沫若提出挖掘了万历皇帝的陵墓,这才发现万历皇帝的脚有问题。

第二,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一下子没了主心骨。万历皇帝亲政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张居正在维持整个国家的运行,这不仅在万历皇帝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也让他产生了很大的依赖心理。当张居正时候,万历皇帝对张居正进行了报复,抄了他的家,结果发现没有什么钱。

这个时候,万历皇帝其实是很迷茫的,张居正在,又很怕他恨他。张居正不在,自己一下子又不懂得怎么做皇帝了,也不知道怎么去制约臣子,拿回皇帝的威严。事实上,万历皇帝也发现这太难了,因为明朝的臣子太厉害了,他们可以不顾死地去反对皇帝做的决定,直到他同意臣子的意见为止。总不能杀了所有的臣子吧,那就躲着你,有事上折子,不批准你你敢抗旨么,起码不能当着面跟皇帝对质吧。

第三,因为继承人的问题和臣子赌气。万历皇帝很早就立了朱常洛为太子,那个时候他也就这么一个儿子。后来万历皇帝有了其他儿子,他就想立另一个儿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因为他嫌弃朱常洛是宫女生的,没什么势力,怕他坐不稳江山。可是臣子们不同意啊,理由是按祖制立长不立幼,硬是拉扯了十五年也没换成太子。本来万历皇帝站在国家安稳的角度来看问题是不错的,可是臣子们太倔强了,硬是跟他对着干。没办法,那就不上朝了,这气算是堵上了。

第四,万历皇帝的性格相对和善,不喜欢撕破脸,喜欢用迂回的方式解决问题,特别善于利用臣子之间的矛盾来做大自己。而且因为他腿有病,导致他性情慵懒,不喜欢管得太宽太细。可是皇帝是很累的一个岗位,从朱元璋开始就大权独揽,什么事都得拿主意?所以万历皇帝其实是很不适应的,不上朝正好和了他的心意。

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到了他执政的中后期,臣子们无不对他服服帖帖。他小事虽然不管,但是大事他一点也不马虎,比如,万历三大征都是他的决策和运筹帷幄,特别是朝鲜战争那一次,打得日本二百多年都不敢再入侵朝鲜了,这个是很长中国人的脸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还是很佩服万历皇帝的。

万历皇帝为什么长达28年不上朝,你怎么看?

1956-1957年国家批准开始挖掘明十三陵的定陵地下玄宫,1958年,郭沫若、吴晗等打开了定陵,里面有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的尸骨以及随葬物品,随葬品众多震惊世界。专家们对万历皇帝的尸骨进行整理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特征,万历皇帝的右脚明显比左脚短不少,万历皇帝的有严重的足疾,不能走路。这是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的原因之一。(万历皇帝骨架图)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批斗“牛鬼蛇神”,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的尸骨被焚烧,金丝楠木棺材烧不坏,被扔到了山沟里面,是国家的重大损失。

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是不是因为足疾?

通过考古挖掘,直接证明了万历皇帝有足疾,不能走路,这是他不愿因上朝听政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其他原因也促使万历皇帝不上朝的,足疾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原因。(万历皇帝像)

一、张居正后时代,万历帝怅然若失

万历皇帝少年登上帝位,前十年主要是张居正主持朝政,大太监冯保和皇太后支持监控。张居正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是“一条鞭法”:赋税和徭役进行合并,化繁为简;统一役法,摊丁入地;田租征银;官收官解。这一措施缓解了明朝前两代皇帝时期产生的弊端。在军事上已经基本消灭倭患,调戚继光在北京的正北方,李成梁在东北方向,国家形式一片大好,史称“万历中兴”。(张居正剧照)

1582年,张居正病死了。万历皇帝亲政,张居正得罪了很多利益集团,他们弹劾张居正,同时万历皇帝长期在张居正的阴影下生活,需要建立自己的君权威望。他先后查抄了大太监冯保和张居正,在冯保家查抄了大量的财富,在张居正家里也没有得到多少银两,万历皇帝怅然若失,长期依靠张居正,现在依靠也没有了。

二、文官制度和“国本之争”

张居正在位时,文官们都在他的把控之中。万历帝亲政了,要自己面对。明朝的文官制度,在封建道义上牵制皇帝,对万历皇帝的事情管得很宽,万历皇帝也比较和善。最后发展到在朝堂上与万历帝吵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申时行著有《召对录》,里面记载,万历皇帝身体不适,不适宜参加众多的朝政活动,言官和大臣大臣指责万历皇帝,万历皇帝曾经做过解释,但是仍得不到文官们的谅解。一个大臣指责万历贪酒好色,万历皇帝也就是免了他的职务,让他回家而已,碰上一个稍微厉害的君主估计差不多处死了。(郑贵妃像)

万历皇帝打算立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主要考虑是太子朱常洛为宫女所生,在朝堂上也没有什么势力支持他,万历皇帝担心一旦朱常洛登基,恐怕把控不了朝政,对大明王朝发展不利,其中也有宠幸郑贵妃的关系在内。而福王朱常洵在外廷的支持势力比较大,继承大统好控制朝局。

万历皇帝这个想法主要是从国家的大局出发,立太子。朝堂上的文官们抱着“立长不立幼”的封建道统,与皇帝进行力争,太子之争长达15年,这也直接导致万历皇帝开始不上朝了。

三、军权、财权和用人权控制在手

因为立太子的事情,万历和内阁争执了15年之久,万历皇帝开始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别以为万历皇帝什么都不管,军权、财权、用人权这些主要的权利万历皇帝都控制在自己手上,别人根本不能插手。至于朝堂上的鸡毛蒜皮小事,由文官们打理就行了,他也懒得理会。

万历年间的三大征。万历皇帝也是亲力亲为,1592年西北的宁夏之役、1599-1600年西南的播州之役、1592-1598年东北的朝鲜之役都取得了胜利。有人说花了很多钱,损失了很多人,伤到了明朝的根本,这样说是不负责任的,三大战役的钱都是万历皇帝搜罗的私钱拨发的,没用户部的钱。此外,内忧外患来了,不打肯定亡国更快。日本的丰臣秀吉,就是知道万历皇帝多年不上朝,以为万历皇帝是个菜鸟,没想到是一条猛龙,当头一棒,直接导致日本200多年没敢侵略朝鲜和中国。(朝鲜之役图)

万历皇帝大局把控还是非常好的,萨尔浒战役失败,也是晚年的万历不能掌控的了。

万历28年不上朝的明朝。有人曾经说,明朝亡国实际上是亡于万历,我看不然。立太子这样一件事情,万历皇帝的眼光绝对要比大臣们的眼光要长远,文官大臣们极力拥立的朱常洛,做了一个月皇帝就不明不白的死了,自己的儿子朱由检即位,魏忠贤掌握朝政专权,这也应了万历帝当时的担忧。

文官们结党营私,什么东林党、浙党、昆党等,都对明朝国家的发展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实际上和阉党专政没有多大区别,只是更加隐晦罢了。朝廷官员结党是国家政局的不稳定因素,自古以来都是有据可考察的。

万历皇帝为什么长达28年不上朝,你怎么看?

朱翊钧(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这属于朱家皇帝的怪癖之一。

朱家皇帝的怪癖太多,可读读《明朝那些事》了解。

据史料记载;朱翊钧年少继位,被张居正严格要求,还被母亲李太后严厉管教,张李联手,治得朱翊钧没有一点脾气。朱翊钧品尝了当皇帝之苦,对张居正充满怨恨。当张居正闭了眼,他恢复了自由自在天性,出于逆反心理反应,他极其厌恶那个金銮殿“牢笼”,从少去到干脆不去,习惯成为自然,28年不上朝的故事就发生了!

万历不上朝的怪癖当然误了明朝,对于天子“人治”的封建朝廷,居然有大臣从入朝做官到告老还乡,都没有面见过皇帝?他们没直接感受到“天威”,只能惶恐地估摸着做事,做的对不对由太监传话(难免走样,甚至假传圣旨),又如何能深得圣意呢?

轮到了朱翊钧的孙子朱由检(崇祯)当皇帝,明朝已积重难返,大厦将倾。至死,崇祯都没搞明白?他勤政熬白了青年头,胜朱翊钧老爷子千倍,为何明朝会亡?他只能把这归咎于大臣无能,大臣误国!

发掘定陵,打开万历皇帝棺椁,发现朱翊钧尸骨侧卧,一腿弯曲,一臂伸过头顶。专家神叨叨语;这是“北斗七星”阵。再细看,两腿长短不一。原来,朱翊钧有足疾,生前只能迈着“弧与切线”的步伐前进。

这是郭沫若数十年潜心研究万历皇帝的“重大”发现成果(笑了!)!万历数十年不上朝,源于瘸腿不便行走!

这样的解释太无聊!朱翊钧若想上朝,根本不用迈步,会有一大群人把他安放(抬、背、捧、搀)在龙椅上。

即使朱翊钧寸步难行,也照样可以四处露面当皇帝。例如美国总统罗斯福(患有小儿麻痹症,无法站立)就是这样干的,这丝毫不影响他的体面和崇高威信。

万历皇帝为什么长达28年不上朝,你怎么看?

打开陵墓确确实实是真的,足部有疾可能是真的,所谓打开陵寝恍然大悟,搞笑是认真的。

不知道这番话是怎么忽悠到众位民科的?

我来给大家理清一下逻辑:1、万历怠政和万历不上朝,是两回事;2、古代皇帝去上朝,不是用脚走去的。

万历怠政问题在哪里?大事过问,小事不管。

注意,这里的大事,指的是军事上的事情。小事,指的是朝政已经出了问题,官员斗争越发恶劣了。

万历时期,是明朝党争最激烈的时期,党争直接的结果就是朝纲混乱,朝令夕改都是常见的。而且在整个党争过程中不少官员斗不赢被贬了,有的看不下去,找万历辞职,竟没人回应,索性自己走了。万历时期职位空缺到什么地步,乱到什么地步,自己去查即可。

皇帝不管,如果说是皇帝身体不好,那可以理解,比如唐高宗,晚年因为眼疾导致武氏专权更加严重,大家对唐高宗也没批评太多,毕竟在他健康时,仍然压制着武氏。

万历就不一样了,他不管朝政,却到处派太监到各地去收矿税,注意,这是税,税是要纳入国库的,但万历为什么不派户部而派太监去?因为矿税进了他的内帑(私库)。

下面我不多说了,只说两个字:神经。而觉得万历靠一个腿疾都能洗白的人,弱智。

万历皇帝为什么长达28年不上朝,你怎么看?

明朝有一个奇葩皇帝,在位48年,有近三十年不上朝,受到大臣和史家的非议,被讥为怠政典型。

奇怪的是,这个皇上小时候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登基后重用贤相张居正,厉行改革,使国家一度出现升平景象。但是后期他却突然不再上朝,当然他并没有不管朝政,而是采用谕旨的方式发布指令。

更为奇特的是,他虽然不上朝,但是朝政并没有出现大的乱局,长期困扰明朝的宦官专权在他任职期间并未发生,也没有出现权臣专权的现象,而且他还发动了三次大的战争,均取得胜利。

万历皇帝自称5岁就开始读书,他的父皇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在朝中选了很多饱学之士做万历的老师,其中就有张居正。

万历帝的生母李太后也是一位严厉的母亲,对他的要求很严格,不允许他有丝毫懈怠,每当他淘气的时候,李太后就罚他长跪。即使在他当了皇帝的时候,太后对他的要求也没有放松。

不上早朝的时候,太后五更天就把他叫醒,让讲官辅导他读书。万历自己也非常努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学问大为长进。

万历10岁继位,他遇上了一位好宰相张居正。张居正是一位改革家,又是万历的老师,万历对他既信赖又尊敬。

张居正首先要求年幼的万历每天读书,除了上朝之日,每天一大早就到文华殿听讲官讲经,中间只做短暂休息,然后接着听老师讲课,一直学到吃午饭,饭毕才回宫。

他们师生合作,实行改革。通过实行“考成法”,改革了朝廷的官职,提高了官府的办事效率。通过实行经济改革,使国家经济大振。

除了要完成老师要求的功课,万历还自己主动学习。他研读本朝的实录,还派太监到京城书市上购买各类书籍,他既是一个好学生,又是个好皇帝。

但是继位十多年之后,万历也长大成人,更加成熟了,他却突然不再上朝,国家大事一律用谕旨的方式向朝臣发布指令,他几乎不再跟朝臣面对面议政,一直到他去世,这事着实让人感到蹊跷。

皇上不上朝,问题当然非常严重,很多政务得不到处理。单说各级官员的任免,由于多年不增加新鲜血液,造成很多官府严重缺员,缺员甚至达到十分之六七的程度。

有不少官府几乎陷于瘫痪。就是朝廷大臣,有不少后入职的人员甚至都不知道皇上长什么样。当值的大臣,虽然按时上班,但是无事可做,只能靠数日影长短,打发时间。

不过国家的很多大事并未耽误,万历用谕旨指挥了三次战争,其中有两次是平叛,一次是帮助藩属国朝鲜驱逐日本人,均大获全胜。而且在此期间没有出现宦官和朝臣弄权的现象,不得不说万历的掌控能力还是很强的。

万历皇帝20多年不上朝,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万历皇帝有腿疾,怕形象不好影响君威。

1958年,考古学家发掘定陵,打开了万历的棺椁,真相终于大白。原来,万历在棺中是蜷曲而卧,他的右腿弯曲变形,比左腿短很多。这说明万历生前患有严重的骨科疾病,他当时不仅行走困难,而且形象肯定也不好看。

作为皇帝,走路不便的困难还好克服,最大的问题是影响天子的形象,所以笔者认为万历皇帝不上朝肯定与此有密切关系。

二、首辅大臣张居正去世。

张居正的去世对万历皇帝的影响也很大,以前都是由这位老师帮助自己,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最赖以依靠的得力助手没了。

三、朝廷党派林立,门户和太子之争让万历皇帝疲于应付。

当时的明朝党派众多,门户之间相互倾轧,再加上立太子的事情和内阁意见不统一,万历皇帝身心疲惫,索性直接封闭自己,不再亲临朝政。

不知各位网友对此是怎么看的呢?

万历皇帝为什么长达28年不上朝,你怎么看?

万历皇帝怠政,几十年不上朝,颇类他的祖父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由于好黄老之术,喜欢修仙炼丹,曾经几十年躲在深宫和西苑不临朝。其实万历皇帝的父亲隆庆皇帝也是个懒蛋,他什么事都交给内阁和他倚重的高拱去办,也不怎么过问朝政,由于他的不干涉政策,隆庆朝的内阁阁臣们也就可以肆意地攻击打压对手,这也是隆庆朝内阁乱斗异常激烈的原因之一。

但是,跟万历皇帝不同的是,嘉靖皇帝虽然几十年不临朝,然而他通过司礼监锦衣卫等贴身组织,把帝王权术玩得炉火纯青,仍旧牢牢掌握着大权,而万历皇帝并非如此,他是真的不想管理国家大事,他的心思都用在怎么巧取豪夺和勒索文武百官的钱财上了。

关于万历皇帝为什么几十年不上朝,应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去看。

一、内因,万历帝从小就不好学,又被李太后和张居正长期压制,长大后,逆反心理大作,变得贪财好色,偷懒耍滑。

万历皇帝幼小继位,无法亲政,实际上前期的朝政是由三个人的联盟主持的,他们就是李太后、内阁首辅张居正、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张居正负责教导小万历的学习和处理外间一切国家大事,李太后和冯保负责监督小万历和支持张居正的权力稳固。

小万历从小不好学,但是在这三个大人的弹压之下,不得不装作刻苦学习的样子。李太后和张居正都对小万历寄予厚望,希望能把他培养成有道之君。而期间穿针引线的自然就是冯保。

万里小皇帝平常有两个固定的讲官,按部就班地教导他学习,此外他还有一位特殊的老师张居正,张居正在万历基础的学习之外,教给他帝王之道,为了让万历帝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甚至出色的皇帝,张居正可谓费了无数的心血,除了言传身教,他还从历代的史册里,抽取实例,编了很多关于帝王之道、历史兴衰的书,其中比较有名的,比如《资治通鉴直解》。

这些沉重的学业负担,让十来岁的小万历痛苦不堪。

相对于外臣张居正由于遵守君臣之礼对小万历的客气,万历帝的母亲李太后就没那么讲情面了。李太后为了能够在后宫的权势跟隆庆帝的皇后势均力敌,她费尽心机要牢牢掌握住小万历的一言一行。为此,她竟然从太后居住的慈宁宫搬到了乾清宫,为的就是能够实时掌握住小万历。

李太后对小万历也是寄予了厚望,毕竟母以子贵,她是商人家庭出身,得封皇贵妃就是靠着给隆庆帝生了这么一个儿子。所以,她对小万历的要求尤其严格。

每逢临朝之期,李太后总是将近五更便亲自去到万历的寝所,叫起他来,免致误事。万历读书的事,她抓得最紧,不但每天都要课其背诵,讲官讲过的新书还要他当面再行复讲。背诵不出,或是讲不上来,便要罚他长跪朗读,直到做好为止。如有逃学行为,则罚得更严,不但罚跪,有时还要责打。万历如或有些越轨行为,太后罚得更严。

有一次,万历帝喝酒喝多了,就忘了母亲和师傅的教导,让内侍给他唱个小曲听听,内侍推说不会,醉酒的小万历竟然拔剑就要把这个内侍给砍了。经过旁人劝阻,小万历虽然没杀人,可是把那个内侍的头发割了,说要“割发代首”。

这件事第二天就传到李太后耳朵里了,当然,都是冯保打的小报告。冯保在这三人联盟的职责里,就是替李太后监视小万历的一言一行。

李太后知道这件事以后,勃然大怒,立刻把小万历叫了过去,严厉斥责,并同时通知张居正马上进宫,要他好好劝谏万历小皇帝。李太后还让张居正替小万历起草了一份罪己诏,昭告朝廷。

在这以后,每逢小万历做了什么越轨的事,他就被李太后惩罚抄写“罪己诏”。这无异于一场折磨,因为张居正这篇罪己诏写得毫不客气,小万历每每抄得面红耳赤,羞赧难当。

在小万历亲政前的岁月里,他很多次被李太后训斥,罚跪,常常搞得痛哭流涕。李太后训斥小万历的时候,往往还要搬出张居正,她总是说,张先生如果知道了你怎么样怎么样,他会怎么想怎么说?这时候,小万历往往会忧惧万分。他实在是怕这位太保张先生。

在李太后、张居正、冯保这三人的高压政策下,小万历自然心理压力巨大,因此有很多他的贴身内侍,小太监,偷偷的引诱他沉溺于声色犬马,比如,小万历喜欢在皇宫内院里骑马玩。

由于李太后是商人家庭出身,惯于在钱财上算计,这无形中深深地影响了万历皇帝,导致万历皇帝也成了一个贪财的人,甚至于他们母子的贪财算计,竟然在史书上都留下了一笔。比如,万历帝的弟弟潞王大婚,他们母子竟然算计着怎么从这场婚礼上大赚一笔。

而万历皇帝的贪财本色,在抄没冯保的家产以后,原形毕露。他身边的两个太监张诚和张鲸,素来跟冯保不和,他们对万历皇帝说,这个冯保,靠着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势,以及李太后和张居正的支持,贪赃枉法,到处搜刮,家财甚至超过了皇上您的小金库。

万历皇帝因为冯保对他的监视,早就对冯保怨恨有加了,于是他借着张居正死去,冯保在内阁没有了支持,又有御史不断上疏弹劾的机会,便下令逮捕了冯保,派人去抄没冯保的家产,据说,这次抄家,抄出了白银百万两以及无数金银珠宝,这惊呆了刚刚成年的万历皇帝。

从此之后,贪财的万历皇帝抄家抄上了瘾,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盘算着怎么抄大臣的家,和勒索文武百官的钱财上。所以他也就多年不上朝了,因为心思不在这上面。

关于万历皇帝的贪财,举两个例子就可见一斑。

一是,抄没张居正的家财。

在张居正死后不到一年,小万历就开始报复张居正,不断废除了他的新法,诏夺了他生前死后的一切荣誉,还要抄张居正的家,为的就是张家的财产。关于万历抄张居正家的事,我另外回答过,可以去我的回答里找。

二是,通过“国本之争”勒索百官的钱财。

在万历中年的时候,发生了有名的“国本之争”。满朝文武都希望万历皇帝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是万历皇帝却更喜欢自己的宠妃郑贵妃所生的福王朱常洵,要立朱常洵为太子。万历皇帝和满朝文武,因为这件事就杠上了。

李太后是支持立长子的,万历皇帝却说,朱常洛是奴婢所生,这惹恼了李太后,直接怼了回去,你自己不也是奴婢生的?因为李太后当年在隆庆帝的裕王府,也是个奴婢。而朱常洛是万历皇帝去李太后的寝宫慈宁宫,私幸宫女所生。

万历皇帝一看争不过,但是也不肯就此罢休,趁此机会,他要好好大赚一笔。有哪些大臣上疏要立朱常洛的,万历皇帝就说,好啊,可以,先拿钱来。

至于平时的敲诈勒索,往往如此,哪些大臣有事上疏,万历帝就明着暗着让他交钱。以至于,有些大臣和内侍,为了办事,不得不贿赂万历帝。

在历史上,皇帝收受贿赂替人办事,并非罕见,唐朝和宋朝都出现过。但是,像万历帝这么贪得无厌的,却绝无仅有。万历皇帝还曾经偷偷取用国库里的银子,被张居正发现后,遭到严厉批评。

一个皇帝,整天想着敲诈勒索文武百官,整天想着怎么搞钱,他哪里还有心思上朝听政呢?

二、外因,万历帝过于倚重张居正、申时行等内阁首辅和内阁制度,养成了他怠政的习惯,反正他不管事,内阁里有人会处理,文武百官会处理。

如果说,在万历小时候,未亲政之前,他倚重张居正还情有可原,可是,在张居正死后,他仍然怠政,倚重申时行和内阁,就值得人们深思了。

其实,要找到其中的原因并不难,就是因为张居正早期大权独揽,让小皇帝万历养成了偷懒和怠政的恶习。

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倚重到什么程度呢?竟然发生了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对文官的“夺情”事件。

所谓夺情,其实就是官员父母去世,该官员要守孝三年,称为丁忧,但是皇帝以国家需要为由,不准丁忧那么久,办完父母丧事,要马上回朝廷继续给朝廷办事。重点是,一般情况下,夺情只限于武官,带军的将领,而且是有战事的时候才需要夺情,没有战事,该将领再重要,也得去丁忧,这是礼法,是规矩。

可是,张居正作为文官,却被夺情了。李太后和小皇帝万历,是一刻也离不开张居正。他们听说张居正父亲去世,两个人吓得惶惶不可终日,所以不顾有些大臣的反对,毅然对张居正夺情任用。

由于张居正的存在,小皇帝万历就养成了懒惰和怠政的习惯,什么事都要张居正做主张,甚至于有些事,万历帝完全都不过问。当然,这也与张居正权势太大有关。

张居正死后,继任首辅的是张四维,张四维当了一年左右的首辅也去丁忧了。这次,万历帝就没有对张四维夺情。

张四维走后,申时行做了内阁首辅。申时行这个人,是个嘉靖朝状元,还是张居正提拔到内阁的,而张居正提拔申时行到内阁,是看中了申时行这个人处事温和,人也聪明,不会威胁到自己在内阁的权势。

然而,张居正实在看走眼了。其实,申时行是那种“表面笑嘻嘻,心里妈卖批”类型的人物。一肚子坏心思。张居正当国的时候,大家都说他蛮横,然而张居正死后,大家才发现,申时行表面笑嘻嘻,实际上暗地里比张居正还蛮横。

就是这个申时行,教给了刚成年的万历皇帝很多偷懒和怠政的方法,使万历皇帝可以找到一些正当理由不去上朝。

我们也可以举几个例子。

一是,申时行教给不爱学习的万历皇帝怎么逃避“经筵日讲”。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皇帝,即使贵为天子,也需要不断学习,也需要找很多老师给自己上课,一般这都称为“经筵”,这一制度始于汉唐,到宋代逐渐稳固,元明清沿袭之,尤其是明代,尤为重视。

这就苦了不爱学习的万历帝。你想啊,每到经筵日,就得听那些先生讲官们,讲半天什么之乎者也,鸟兽鱼汤,听着就烦。

于是,申时行就给万历皇帝出了一个主意:让那些经筵讲官,把经筵日要讲的课业,都写成奏疏,呈给他,他自己看就行了,不用再听那些老夫子啰里啰嗦,用奇怪的方言讲了。万历一听大喜,就这么干,其实,他完全都没看,净去琢磨怎么发财了。

二是,申时行教给不爱看奏疏的万历皇帝把奏疏“留中”。

我们知道,明朝皇帝处理政务的流程是,内阁将票拟呈给司礼监,皇帝预览以后,要批红发还,至于其他大臣的上疏,也是如此。一般奏疏是不能留在宫中的。

如果该奏疏或者票拟被留在宫中大内,这就称为留中,也叫“留中不发”。 这种事,万历初年就发生过,遭到首辅高拱的强烈反对。而且,在此之前,也并非常态。

可是,申时行就给不爱看奏章的万历帝出了留中的馊主意。从此,万历皇帝收到奏章,表面上对大臣说,哎呀呀,之所以留中,是我累啊忙啊,要慢慢看,其实大部分都没看。

而且,更无耻的是,万历皇帝还借着留中,勒索百官。

有官员上了奏疏,万历皇帝迟迟不发还,事就没法办,就得去催,结果万历帝双手一摊,拿钱。

三是,申时行教给不爱看奏疏的万历皇帝调整百官的职权,要他们各司其职,不得越俎代庖。

这是什么意思呢?明朝的六部,都有给事中,称为六科给事中,包括兵部给事中、户部给事中等等。

在以前,六科给事中都能畅所欲言,随便上疏,比如兵科给事中可以就其他五科的事发表意见,其他五科当然也能管兵部的事,这就导致,每遇到一件事,御史们的奏章就像雪片一样飞到了万历的面前,让万历无可奈何。

但是,申时行就教给万历,要调整百官的职权,要百官御史各司其职,不能越俎代庖,你兵科就管你兵部的事就好了,别对其他各部发生的事指手画脚了。于是,奏章的数量大大减少,万历皇帝也就乐得清闲了。

通过以上内因外因的分析,我们也就搞明白,万历皇帝为什么几十年不上朝。有人说,明朝的灭亡始于万历皇帝,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怠政,他的贪财,他对党争的纵容,都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