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舰队出国访问,语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一个国家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与外国交流,都抵不过自身的强大实力更有说服力。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家的强大才是硬道理。
据礼记记载:
无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这说明早在周朝时期,我国就有专门从事翻译的职业了。因为周朝时期,中原与北方少数名族联系比较紧密,但是语言并不通。于是周朝就派人专门学习他们的语言,翻译成中国语言,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翻译。配图
到了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明朝有一个叫会同馆的部门,负责与外国人打交道,有翻译人员任职。同时还在顺天府设置了四夷馆,下设有很多翻译机构,专门负责外国语言的翻译工作。
郑和下西洋除了依靠自己本来就有的翻译人才是不够的,毕竟有很多国家与明朝来往较少,语言交流不频繁,那么这时候怎么办呢?据记载,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除了使用明朝自己的官方翻译人员外,还使用了至少三种任来进行翻译工作。
一,明朝在外国经商的商人,各国在明朝经商的商人。这些商人由于职业需求,通晓很多国家的语言,可以用于翻译工作。
二,各国在中国的外交代表,也就是使节。这些人长期呆在中国,学会了中国话。当郑和去到他们国家时,可以让他们充当翻译。
三,当地的华侨,中国自古就有很多人移民海外定居,郑和没到一个地方,就寻找当地华侨协助翻译。配图
所以,综上所述,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除了少数国家之外,大多数国家的语言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其实,如果没有明朝强大的实力作为依靠,再好的翻译都没有用。正是因为明朝的强大,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才会畅通无阻,四方拜服。
国家强大的实力,才是最好得外交语言。
郑和舰队出国访问,语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船队中有翻译。中国到西亚和非洲的这条航线是阿拉伯在几百年前开通的。新加坡到中国的航线开通较晚,新加坡以西的航线开通的更早了。已经有考古证明沿着这条航线关键港口都存在着阿拉伯人的居住区和生活区域。
其实,当时中国和南洋、阿拉伯等地的海上交往很密切,寻找几个通晓当地语言的翻译不成问题,甚至只需要通晓阿拉伯语就能基本畅通无阻。
下西洋策划者姚广孝
船队中到现在还留有姓名的翻译人员,主要有马欢、郭崇礼、哈三等人。
马欢是浙江会稽人,字道宗。郑和七次下西洋,他参加了四次。他自称“余以通译番书,亦被使末”,可知他在船队的工作就是翻译,精通阿拉伯与波斯语。“善通番语”是别人对他的评价。马欢后来写了本书,叫《瀛涯览胜》,记载了他跟随郑和下西洋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是现在研究郑和航海的重要史料。
郭崇礼是浙江杭州人,通晓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他也是郑和船队的通译,《瀛涯览胜》一书的写作他也有参与。
哈三是陕西西安大清真寺的掌教,通晓阿拉伯语。他是郑和专门前往西安请来的人才,“求所以通译国语 , 可传信使者 , 乃得本寺掌教哈三焉”。因为郑和所到国家,绝大部分都是穆斯林国家,所以哈三在船队中,除了担任翻译以外,还起着和穆斯林们联谊宗教的作用。
另外还有费信,江苏昆山人,《星槎胜览》作者,精通阿拉伯语;蒲日和,福建泉州人,蒲寿庚后裔,官至泉州卫镇抚,精通阿拉伯语。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上有不少的阿拉伯语城市,如阿丹(亚丁)、慢八萨(蒙巴萨)、木骨都束(摩加迪沙)、麻实吉(马斯喀特)等。有的城市的居民第一语言未必是阿拉伯语,但均以阿拉伯语为贸易通用语。这种语言的通用性是由遍及整个商路的《古兰经》教育保证的。
郑和舰队出国访问,语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我也想知道<(`^´)>
郑和舰队出国访问,语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带翻译!
郑和舰队出国访问,语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郑和下西洋是官方活动,不是民间组织的个人探险。
站在一个舰队底层士兵的视角上来说,郑和这么大的人物被派出来,率领这支舰队,执行如此艰巨的任务,如何保证这个大人物的安全才是重中之重。
至于舌人(翻译)、向导、领航员、船员、补给、沿途基地建设等问题,在选择航线时就已经解决了。
郑和船队选择的是已经成熟运转了N年的商贸航线,沿途有大量的专业人员等待雇佣,基地成熟可靠,物资补给十分充足。
唯一不确定的,就是海上的风浪了,可是这个问题,当时只能交给老天了。
郑和舰队出国访问,语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唐朝就有波斯人进来,非洲与阿拉伯国家邻近,郑和下西洋就这些国家,所以不缺翻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