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王和公到底谁大呢?
周之前的爵位这里不讨论,史学界争论很大,且爵位系统不完善。自周而下,历朝历代都有爵位分封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才消失。配图
有皇帝之前王最大,王封各爵。在皇帝这个称谓出现之前,王是天子的专用称谓,跟皇帝一样的,天下只有一个,代表着最高统治者。如周文王,周武王,就是那个时代的皇帝。
除开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为王所封。
第一等为公,在周时只有宋国,虞国等少数几个国家的国君是公爵。这些国君主要都是周王室后裔。
第二等为侯,鲁国,晋国,齐国,卫国等大多数国家的国君都是侯爵。这些国君大多是开国主要功臣的后裔。
第三等为伯爵,秦国,郑国,曹国等几个国家的国君是伯爵。这些国家的国君大多是对周王室有一定贡献的功臣后裔。
第四等是子爵和男爵,这些是子爵,男爵的国家很有趣,大多是当时被称为蛮夷之地的楚国,吴国,越国等国君的爵位。
除非被天子削夺,以上这些爵位一般可以世袭罔替。但凡事都有例外。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统治力下降,诸侯国,逐渐强大,楚国就短暂称王过。并且各诸侯国纷纷称公,尤其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得国君。王的地位下降,俨然和各诸侯国平起平坐了。
配图
有皇帝之后,王成为爵位自从秦始皇称皇帝之后,王就跌落神坛。
从西汉开始增设王爵,地位在其他爵位之上。王爵无比尊贵,除去少数王朝和一些特定时期外,王爵一般都只能是皇族拥有,异姓者不得封王。
而其他爵位历朝历代都不一样,基本上也只有皇亲国戚,功臣及后代才有资格封爵。汉武帝
总体而言,王从开始最高统治者的角色,演变成被帝王封赐臣子的爵位,是一个历史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我国封建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王朝的兴衰往往伴随着爵位制度的混乱,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殊不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喊曾响彻大地。
历史上,王和公到底谁大呢?
周朝建立后,把王室成员和大臣们之间划分出严格的贵族等级,这个周礼中记载明确,分别是王、公、伯、子、男爵。在等级上说王是一等爵位,是最大的,公就排其次,贵族等级的划分是显赫身份地位的象征,这种等级一直延续到清朝。也是礼的另一种形式,既然是礼,那它就不存在谁命令谁。就像我们熟知的周公,他是武王的弟弟,也就是公爵位。像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中韦小宝就被康熙分为鹿鼎公。
“公”在旧时也是对男子的尊称,像当年国民党的代总统李宗仁,人称“德公”。“子”也同样是古时人们对品德高尚人的尊称,如“孔子”,“孟子”,他们的原名分别是孔丘、孟轲。
要是说“王”和“公”谁大,应该这样认为:周朝的官职是天子、诸侯、卿、士大夫。周时期的贵族代表之物就是“鼎”,鼎是贵族们宴饮时用来盛食物的器皿,也是身份的象征,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用五鼎,士大夫用三鼎。天子的爵位是“王”,比如周成王姬诵,诸侯的爵位是“公”,比如周公姬旦,这样王就可命令公,天子命令诸侯,周公当年的封地在鲁,山东的东南部。
历史上,王和公到底谁大呢?
论官职王大,自家封赏,公则不然了,百分百战功卓注,拿命换来的报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