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排座次,武松为何排在鲁智深和杨志中间?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二龙山来的三名头领鲁智深、杨志、武松的排名: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和排名第十三位,天伤星行者武松排名第十四位,天暗星青面兽杨志排名第十七位,杨志之上,武松之下,是双枪将董平和没羽箭张清。

梁山排座次有什么玄机?

众所周知,忠义堂石碣受天文,不过是宋江、吴用和公孙胜等梁山核心领导层弄出来平衡梁山上的各大派系的一个把戏。梁山好汉们的这个排名,不是天书上写好,而是宋江、吴用等人提前权衡谋划好。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把这个排名公布出来,让梁山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职责。

二龙山鲁智深、杨志和武松的排名,其实大有讲究。为什么在二龙山时期,本来在杨志之下的武松,反而在梁上聚义时,就能领先杨志两个席位?这与宋江和吴用的人员安排分不开,既然梁山是宋江做主,自然就要分个亲疏远近。

因为担心朝廷官军围剿,势单力薄,鲁智深等人投靠了梁山。尽管作为梁山之外最有实力的一股势力,既然选择了归顺,在宋江的手下做事就要听从宋江的吩咐。但是,宋江也忌讳二龙山集团的实力,因为无论是鲁智深、杨志还是武松,他们的个人能力在梁山都是属于第一流的。所以宋江必须要笼络人心,又能够让他们服从自己的号令。

宋江和吴用的策略就是稳住鲁智深,拉拢武松,疏远杨志,然后分化二龙山的实力,为己所用。

鲁智深为什么进不了前十?

鲁智深之上,宋江之下,分别是宋江的铁杆追随者如吴用和花荣,要么是朝廷降将如关胜、秦明、呼延灼等,要么是一方大员如卢俊义、柴进和李应。水泼不进,宋江必须笼络这些上层阶级出身的人才能完成招安大计。

所以鲁智深满打满算,即使作为梁山最有实力的第二股势力的头领,也只能排到第十四位。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和林冲早年间的拜把子交情。林冲是梁山的三朝元老,两次维护梁山权力轮换稳定的功臣,而且是晁盖原班人马中的代表人,宋江必须安抚好林冲,因此林冲才能进入前十位。

凭借和林冲过命的交情,加上自身二龙山不俗的实力,鲁智深得以进入第十四位,合情合理。再往后,鲁智深不满意,二龙山这股势力就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再往前,鲁智深掌握了太多的主动权,在今后的招安工作就不好开展,毕竟鲁智深和武松是明确反对招安大计的头领。

武松凭什么排在杨志之上?

一朝天子一朝臣,二龙山时期,杨志和鲁智深是草创班子的元老,武松后来在菜园子张青夫妇的介绍下上山投奔,排在杨志之后理所当然,并不屈就武松。

杨志家世显赫,名门之后,论单打实力武力值也不在武松之下,曾经和林冲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败。但是杨志有个不好处,他和梁山势力有宿怨。

当初正是晁盖、吴用等人带领三阮和刘唐劫了他押运的生辰纲,才导致他不得不落草为寇。所以杨志,因为之前造成的隔阂,不可能和宋江、吴用等人走得太近,投奔梁山是不得已之举。

武松就不同了,武松早期在柴进庄上,和宋江是八拜之交。宋江那时候把武松当兄弟看,后来武松落草二龙山,虽然和梁山属于两股势力,相对于杨志,笼络武松显然更容易一些。所以武松后来居上,在梁山时期反而排在了原来的二龙山的二当家杨志之上。

尽管宋江吴用使了不少手段和心机,二龙山三兄弟鲁智深、杨志和武松三个真正的英雄好汉,并没有被分化离间。

三个人的关系始终如一,而且一致反对招安。招安后征讨方腊,梁山好汉死伤殆尽,鲁智深坐化,杨志病逝,武松为了守护当年二龙山结义之情,在杭州六和寺出家,始终没有离开和背叛自己的兄弟。重情重义,光明坦荡,这也是为什么武松被后人敬重的原因。

梁山排座次,武松为何排在鲁智深和杨志中间?

二龙山三大头领在梁山排名确实称得上“诡异”,因为,二龙山原本就是一座“诡异”的山,三个大头领更是“诡异”的人。

诡异的二龙山

《水浒传》中写了很多被梁山好汉占据的山寨,所有的山寨除了梁山而外,就数二龙山最强大。在清风山一伙好汉尚未加盟之前,以花和尚鲁智深为头的二龙山,其实力在梁山之上。那么,二龙山又是个什么去处,为何聚集了这样强大的势力呢?

施耐庵作《水浒传》意在隐藏真实的历史,书中以人物、地名、器械,等等所有的物象隐喻历史真实,二龙山就是这样一个“诡异”的所在。这座山头之所以“诡异”,问题就出在了“二龙”这两个字上。

宋江上梁山后,曾经到九天玄女庙走了一遭,见到了两幕诡异的场景:二龙相戏、二龙戏水。其中,“二龙戏水”隐喻的是靖康之难后,宋徽宗、宋钦宗父子皇帝在五国城“坐井观天”的历史。仅从这个情节来看,《水浒传》中的“二龙山”指的就是皇家山寨。

证实二龙山隐喻了皇家山寨,书中至少还可以查出两个证据。其一,二龙山原寨主邓龙,意为“浑邓之龙”。浑邓,就是昏昏邓邓的意思,这个词出现在“林冲水寨大火并,晁盖梁山小夺泊”这回书中,是形容公孙胜做法时的情景:“黑漫漫堆起乌云,昏邓邓催来急雨”。

邓龙也是一个和尚,所以,鲁智深将他打死后,吩咐喽啰:“把邓龙等尸首扛抬去后山烧化了”。因为邓龙是个和尚,他“办公”的地方不叫聚义厅,也不叫忠义堂,而是“宝珠寺”。所以,其二,二龙山原来是一座皇家寺院的所在地。

宝珠寺藏着佛门七宝,也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阿弥陀佛经)。佛门七宝原本为赵员外霸占,鲁智深就是从赵员外的“七宝村”上的五台山,然后,又转到东京大相国寺,再来到二龙山宝珠寺做了住持方丈的。

二龙山宝珠寺就是一座皇家寺院。于是,“诡异”来了。这座寺院中竟然有一个俗人——青面兽杨志。而且,鲁智深一人拿不下二龙山,非得杨志“双夺”才能办到。而二龙山三大头领的座次更是“诡异”,两个佛门弟子,竟然夹着一个俗家好汉:鲁智深、杨志、武松。

诡异的三大头领

鲁智深按照智真长老预示的正果之途,“遇林而起”,实现了“汝等皆不及他”的佛门正果,做了二龙山宝珠寺的住处方丈,地位与智真长老齐平,力压五台山所有方丈以下的僧众。但是,佛门正果为何要俗家的杨志来帮扶呢?

武松杀人逃命,再入十字坡,却被两个俗家的江湖好汉装扮成了行者,前来二龙山入伙。很多读者不理解,认为武松在孔家庄不愿意随宋江去清风山,是因为“看透了宋江”。武松哪有这般慧眼?武松说,去二龙山是避难,暂时躲过眼前灾祸,等待朝廷招安。武松是不打算造反的,其实,他真正的去处是宝珠寺,做了一路的苦行僧,也该找个寺庙挂搭了。

诡异的是,鲁智深、武松两大宝珠寺僧人,为何是一对杀人卖人肉馒头的好汉“度化”的呢?张青、孙二娘在十字坡的所做所为,与佛门完全背离,但他们却接连把梁山两大佛门高人送到进了皇家寺院,这不是很诡异吗?

诡异的还在后头。二龙山的寨主似乎不是鲁智深,而是青面兽杨志。在三山聚义打青州前后,都是杨志做主,决定山寨事务。李忠派人求救,鲁智深仿佛还记着李忠的小气,有点好生不然。杨志一句话,鲁智深就立即出兵了。

到了阵前,花和尚却打头阵,杨志反倒成了压阵的主将。

武松为救孔明叔侄,建议聚集三山人马去打青州。这个提议,也被杨志否决,三山头领都听从青面兽的意见,去梁山搬取大队人马。

杨志在二龙山说一不二,鲁智深不仅言听计从,还充作先锋打头阵。梁山人马来到之后,又是杨志代表二龙山与宋江计议,鲁智深、武松等人似乎都变成了配角。

假如以二龙山的决策情况,“三山聚义打青州”时的情形推断,杨志的地位似乎要高于鲁智深、武松。但是,到了梁山大聚义时,杨志的座次却要低于鲁智深、武松,只排在了第十七位。

二龙山的“诡异”,才是梁山排名时,武松超越杨志,排在三大头领中间这等“诡异”现象的原因吧。

佛门弟子功德圆满

二龙山为何这般“诡异”呢?这其中,寄托着施耐庵的佛教思想:佛道合一。怎么讲?

上文讲到,二龙山有座宝珠寺,是一座皇家寺院,鲁智深做的是皇家寺院的住处方丈。二龙山则是一座象征“二龙”的山头,其中,就有道君皇帝,这不就是道家的山寨吗?鲁智深、杨志拿下这座山头,这回书的回目是“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标题十分明确,佛家帮助道家夺了二龙山,道家则帮助佛家占了宝珠寺。

那么,这个故事中,为何又是杨志代表道家,与佛家“佛道合一”的呢?因为,鲁达在渭州城之前的故事,就是历史上“招安巨寇”杨志的经历。

《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中记载,招安巨寇杨志曾经在种师道、种师中手下做选锋首,将选锋军攻打辽国,抗击金兵。而杨志卖刀杀牛二,也是这段历史的隐写。我有一篇概括《水浒传》第十二回书的文章,其中解读了杨志卖刀杀牛二,其实是攻辽的伏笔。

杨志忽然出现在二龙山,配合鲁智深打下二龙山夺占宝珠寺,就是这个意思。《水浒传》中佛道一同替天行道,但佛家更主张以不造反的方式实现这个目标。因而,最先提出招安的,是佛门弟子行者武松。道家的天罡地煞则是天生的造反派,杨志占据二龙山,肯定是要造反的。所以,杨志做主与呼延灼作对,请梁山大队人马攻打青州,斩杀国舅慕容知府,道家的造反便推向了高潮。

鲁智深、武松同样是“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的三十六天罡,但他们却又是佛门弟子,造反不够彻底。所以,二龙山造反的实际大头领就是杨志。又因为杨志是复制了鲁达的经历,而且,二龙山聚义是在宝珠寺,方丈才是最大的,杨志这才排在鲁智深后面,是“二龙山宝珠寺”名义上的二头领。

梁山大排名时,鲁智深是第十三位、武松排在第十四名,杨志隔了几把交椅,排在了第十七名。两大佛门弟子紧挨一起,是十分合理的。而在鲁智深、武松前面,则是朱仝。朱仝又为何排在了两大佛门弟子的前面呢?

这是因为,朱仝上应天满星。朱仝以关羽象形象征梁山的“义”,他是梁山好汉中最讲义气的人,朱仝讲义气可以不顾法度,不顾个人荣辱,放走了晁盖、宋江、雷横。朱仝又是梁山最敬佛、礼佛的好汉,放晁盖时,先到观音庵取齐队伍。放宋江时,则是在三世佛供床下的地窨子里。放雷横则是为了孝义,于是,在沧州城误失小衙内,其时间背景是盂兰盆大斋之日的前半个月,又是在地藏王菩萨庙附近出的事。

朱仝敬佛、礼佛,功德圆满,所以,上应天满星。三十六天罡中的天满星就是排在第十二位的,位置固定,不能更改。鲁智深、武松都有杀人放火的经历,与佛作对。所以,朱仝便是他们的标杆,两大佛门弟子也将成为功德圆满的得道高僧。

佛道一同替天行道

二龙山宝珠寺寓意佛道合一,这个象征隐喻是《水浒传》的又一大主题。其实,二龙山还不是这个象征隐喻的代表,梁山才是。宋江是道家的天魁星,晁盖则是佛家的护法天王,鲁智深、杨志、武松是梁山的天罡星煞,最终都将归于施耐庵的大主题,佛道联手,一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荡平曾头市之战,杨志负责攻打正北大寨,象征着段景住盗马的“北地”。鲁智深、武松负责攻打正东大寨,总攻打响后,这两大佛门弟子追击苏定,在正北大寨与杨志会师。二龙山头领在这场驱逐金兵,保境安民的战斗中,共同成就了佛道两家“替天行道”的正果。

杨志在东京城落难卖刀之前,曾经感叹命运不济: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 子,也与祖宗争口气。杨志的祖上金刀令公杨业就是在“雍煕北伐”中被“牛二”活捉并斩首的,杨延昭也参与了澶渊之战,是宋辽“澶渊之盟”的亲历者。澶渊之盟虽然为北宋赢得了百年和平,但却被当时认为是耻辱的盟约。因而,杨志去边庭搏杀,为祖宗争气就是这个原因。

武松在孔家庄辞别宋江时,宋江劝他“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二龙山宝珠寺之所以能够聚集鲁智深、杨志、武松,书中早有伏笔。而这个伏笔,也是梁山好汉在七十回书之后的抗金保境故事的大预言。

梁山大排名时,为体现“佛道合一”共同替天行道的主题,杨志便不再夹在两大佛门弟子中间,而是以“天暗星”的身份,排在了第十七位。这是因为,按照三十六天罡的固有顺序,“天暗星”就是排在这个位置上的。

梁山好汉排座次,总的规则是:人物对应绰号、绰号对应星号,星号对应排名。杨志对应上了天暗星,就得坐第十七把交椅,排在鲁智深、武松之后。

鲁智深绰号花和尚,这个绰号不仅是因为他脊背上有花绣,而是智真长老说的“命中驳杂”,驳杂,就是“花”的意思。鲁智深既是道家星煞,又是佛门弟子,所以是命中驳杂。同时,鲁智深不仅做到了皇家大寺院的方丈,成就了佛门正果,又以天孤星的身份抗金保境,得成道家正果,这也是“花”的寓意。

命中驳杂,又有花绣,这就是“天孤星”。

江湖上的武松总共杀过二十二人,是梁山好汉中能够统计出来的杀人最多的好汉。武松不仅伤人,而且伤虎。入了佛门,武松不再伤人。但是,武松必将去边庭搏杀,他将大伤金兵,再显打虎英雄本色。武松是伤他人,伤金兵,因而,上应“天伤星”。

天孤星、天伤星就是排在天暗星之前的。如此说来,武松排在鲁智深、杨志之间,就不诡异了。

梁山排座次,武松为何排在鲁智深和杨志中间?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二龙山来的三名头领鲁智深、杨志、武松的排名: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和排名第十三位,天伤星行者武松排名第十四位,天暗星青面兽杨志排名第十七位,杨志之上,武松之下,是双枪将董平和没羽箭张清。

梁山排座次有什么玄机?

众所周知,忠义堂石碣受天文,不过是宋江、吴用和公孙胜等梁山核心领导层弄出来平衡梁山上的各大派系的一个把戏。梁山好汉们的这个排名,不是天书上写好,而是宋江、吴用等人提前权衡谋划好。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把这个排名公布出来,让梁山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职责。

二龙山鲁智深、杨志和武松的排名,其实大有讲究。为什么在二龙山时期,本来在杨志之下的武松,反而在梁上聚义时,就能领先杨志两个席位?这与宋江和吴用的人员安排分不开,既然梁山是宋江做主,自然就要分个亲疏远近。

因为担心朝廷官军围剿,势单力薄,鲁智深等人投靠了梁山。尽管作为梁山之外最有实力的一股势力,既然选择了归顺,在宋江的手下做事就要听从宋江的吩咐。但是,宋江也忌讳二龙山集团的实力,因为无论是鲁智深、杨志还是武松,他们的个人能力在梁山都是属于第一流的。所以宋江必须要笼络人心,又能够让他们服从自己的号令。

宋江和吴用的策略就是稳住鲁智深,拉拢武松,疏远杨志,然后分化二龙山的实力,为己所用。

鲁智深为什么进不了前十?

鲁智深之上,宋江之下,分别是宋江的铁杆追随者如吴用和花荣,要么是朝廷降将如关胜、秦明、呼延灼等,要么是一方大员如卢俊义、柴进和李应。水泼不进,宋江必须笼络这些上层阶级出身的人才能完成招安大计。

所以鲁智深满打满算,即使作为梁山最有实力的第二股势力的头领,也只能排到第十四位。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和林冲早年间的拜把子交情。林冲是梁山的三朝元老,两次维护梁山权力轮换稳定的功臣,而且是晁盖原班人马中的代表人,宋江必须安抚好林冲,因此林冲才能进入前十位。

凭借和林冲过命的交情,加上自身二龙山不俗的实力,鲁智深得以进入第十四位,合情合理。再往后,鲁智深不满意,二龙山这股势力就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再往前,鲁智深掌握了太多的主动权,在今后的招安工作就不好开展,毕竟鲁智深和武松是明确反对招安大计的头领。

武松凭什么排在杨志之上?

一朝天子一朝臣,二龙山时期,杨志和鲁智深是草创班子的元老,武松后来在菜园子张青夫妇的介绍下上山投奔,排在杨志之后理所当然,并不屈就武松。

杨志家世显赫,名门之后,论单打实力武力值也不在武松之下,曾经和林冲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败。但是杨志有个不好处,他和梁山势力有宿怨。

当初正是晁盖、吴用等人带领三阮和刘唐劫了他押运的生辰纲,才导致他不得不落草为寇。所以杨志,因为之前造成的隔阂,不可能和宋江、吴用等人走得太近,投奔梁山是不得已之举。

武松就不同了,武松早期在柴进庄上,和宋江是八拜之交。宋江那时候把武松当兄弟看,后来武松落草二龙山,虽然和梁山属于两股势力,相对于杨志,笼络武松显然更容易一些。所以武松后来居上,在梁山时期反而排在了原来的二龙山的二当家杨志之上。

尽管宋江吴用使了不少手段和心机,二龙山三兄弟鲁智深、杨志和武松三个真正的英雄好汉,并没有被分化离间。

三个人的关系始终如一,而且一致反对招安。招安后征讨方腊,梁山好汉死伤殆尽,鲁智深坐化,杨志病逝,武松为了守护当年二龙山结义之情,在杭州六和寺出家,始终没有离开和背叛自己的兄弟。重情重义,光明坦荡,这也是为什么武松被后人敬重的原因。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梁山排座次,武松为何排在鲁智深和杨志中间?

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梁山泊大聚义的时候,鲁智深和武松分列13、14位,杨志17位,武松的确在鲁智深和杨志中间。但是最初二龙山小山头聚义的时候,武松排在第三位,杨志第二位。梁山大聚义和之前小聚义的名次有不同。还比如最开始花荣排在秦明前面,后来秦明就排在花荣前面了。

(《水浒传》影视剧鲁智深、武松、杨志)

最初的排名其实可以理解,鲁智深做大头领实至名归,在江湖上,鲁智深的声望比杨志要高,别人介绍桃花山时,会这样介绍:二龙山有鲁智深,还有个叫什么杨志的。张青和李忠都是如此说。

鲁智深和杨志一起打的山头,所以杨志排了个第二,武松是后来才上山的。他们这三人,武艺难分伯仲,因此就按照了先后顺序,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等到梁山大聚义后,杨志名次就排在了后面,杨志是定位是八虎骑兼先锋使,自然排在五虎将之后,马军、步军名次交错,五虎将为马军,接着就是鲁智深和武松这两员首次席位的步军将领,所以反倒是将杨志挤到了后面,但是名次也很靠前。

(《水浒传》剧中鲁、武、杨)

除了老生常谈的“上应星宿”外,就是人们常常提起的阴谋论。武松脾气比杨志更分明,也更难对付。杨志对朝廷的怨恨没那么深,他上梁山完全是花石纲、生辰纲的连锁反应,倒是吴用那厮“成全”了杨志上山。武松早些时候和宋江提过是否有幸被招安这事,说明当时武松要么是搪塞宋江之口,要么就是没想明白是否真要成为“良民”。等后来和鲁智深相处时间长了,反倒是极力反对招安的人,鲁智深对他的影响不能说不大。所以这对好兄弟后来也是前后挨着排名,以示宋江的手段。

说到底杨志也是个较次要的角色。

梁山排座次,武松为何排在鲁智深和杨志中间?

二龙山上,三个头领是鲁智深、杨志和武松,而鲁智深和杨志是一起上了的二龙山,武松是之后去的二龙山。后来二龙山人马也上了梁山,在排定坐次的时候,武松居鲁智深之下,却在杨志之上。

那武松为什么会排在他们三人中间呢?

首先,鲁智深和武松是步将,而杨志却是马上将军。梁山军队头领排序先是马军、再是步军、最后是水军。

梁山马军以五虎为首,除董平是居八个骠骑先锋使其中的花荣和朱仝之下外,其他关胜、林冲等四人,都在骠骑先锋使之上,而杨志就是骠骑使之一。

鲁智深和武松是步军的头领,在梁上先马军、再步军,马军有五虎,步军有鲁智深和武松。他们分别是马军和步军的代表。

因此对于战将而言,马军五虎之后,是步军头领,而后是骠骑先锋使。

其次,鲁智深和武松都是步下将军,都是步军头领,但他们还是有先后的,是鲁智深在前,武松在后。

在二龙山时,鲁智深就是坐二龙山的头把交椅,在梁山后,同样武松是在鲁智深之下。

最后,杨志虽然是杨家将的后人,心里也想再为朝廷效力,但终究不是宋江的心腹之人,同时吴用等人毕竟劫了杨志押送的生辰纲,杨志对吴用等人心里多少有点不痛快,而吴用又是宋江的左膀右臂。

而武松虽然反对招安,但他跟宋江很早已经相识。

所以二龙山的三位头领鲁智深、杨志和武松,武松会排在鲁智深和杨志之间。

梁山排座次,武松为何排在鲁智深和杨志中间?

没什么诡异的,排名序列实至名归。鲁智深在梁山是真正的好汉,无论站在任何立场上用价值判断,鲁智深都是最完美的。他仗义秉正,扶危济困,抱打天下不平从未考虑个人得失,都是天性使然。他多次涉险救人,从不讲回报,不似武松受人恩惠,只得替人出头,供人驱使。鲁智深性情豁达,直来直去,不受任何羁绊。108将唯鲁智深的归宿最好,最后彻悟人生,得到涅槃解脱。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善恶有报的因果使然。武松的豪爽侠义性格使得他快义恩仇,行为上常有惊世骇俗之举,一生在践行他的英雄本色。他身上发生的故事是写不完的,因此,《水浒传》用十回的篇幅专写武松。武十回是其他人不能相提并论的。武松排鲁智深之下是有道理的,相差的是本性和境界,当然还有滥杀无辜。就杨志的武艺而论也许不比二人差,但出身和境遇使得他缺了点英雄的豪气,常遇事不决,忧柔寡断。一上梁山还对朝廷抱有幻想,丢生辰纲后才无牵挂。因此杨志排在二人之后也是合理安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