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禩真的不适合做皇帝吗?

胤禩适不适合做皇帝,看看当时重量级人物是怎么说的就清楚了。

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这样评价胤禩,“心性好,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福全为人老成持重,一般不乱讲话,更何况立储之事重大,他评价会更加谨慎。

李光地是康熙最宠幸的汉臣,也是废太子胤礽的老师,从情感上他应该支持胤礽才合理,但是当康熙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明确表示支持八阿哥胤禩。

康熙一废太子后,第二年他又想复立太子,找来李光地向他表达了复立太子的意思,希望他把意思透漏给大臣们,然后他提出公推太子时,大臣们领会精神都推举废太子,这样复立太子就顺理成章了。没想到李光地不支持复立太子,没把康熙的意思传达出去,结果上演了一出公推太子的闹剧。参加推举的大臣一致推举胤禩,康熙食言,说结果无效重推。大臣一致推举胤禩,大学士马奇是做了工作,但是如果胤禩不是非常突出,大臣们又不是铁板一块,怎么可能没有不同意见。

雍正心气是比较高的,他贬低过十四阿哥胤禵,说康熙不可能将皇位传给他,他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但从来没贬低过八阿哥胤禩。雍正说胤禩能力、操守在大臣中没有出其右者,说胤禩聪明强干,能办大事,还说在他的兄弟们中胤禩才能最高,甚至承认和自己“能力相当”。

一个人看走眼可以,这么多人看走眼不可能,而且这些人都是政治场上的老手,看人功夫深着呢,他们认为胤禩是个好皇帝的料应该不会有错。

康熙打击胤禩,雍正也打击胤禩,正是因为他能力太强了,威望太高了,威胁到他们的权威。

胤禩要是当皇帝,在国家治理上也能不错,只是他赶的时机不好,康熙为政宽仁,留下来很多弊政,雍正有魄力,敢于大刀阔斧的改革,割除弊政,能使大清更加强盛。胤禩为人和康熙很像,假如他继位,继续宽仁,国家发展不会比雍正管理效果好,但不会影响他成为一代明君。

爱新觉罗.胤禩真的不适合做皇帝吗?

胤禩适不适合做皇帝,看看当时重量级人物是怎么说的就清楚了。

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这样评价胤禩,“心性好,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福全为人老成持重,一般不乱讲话,更何况立储之事重大,他评价会更加谨慎。

李光地是康熙最宠幸的汉臣,也是废太子胤礽的老师,从情感上他应该支持胤礽才合理,但是当康熙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明确表示支持八阿哥胤禩。

康熙一废太子后,第二年他又想复立太子,找来李光地向他表达了复立太子的意思,希望他把意思透漏给大臣们,然后他提出公推太子时,大臣们领会精神都推举废太子,这样复立太子就顺理成章了。没想到李光地不支持复立太子,没把康熙的意思传达出去,结果上演了一出公推太子的闹剧。参加推举的大臣一致推举胤禩,康熙食言,说结果无效重推。大臣一致推举胤禩,大学士马奇是做了工作,但是如果胤禩不是非常突出,大臣们又不是铁板一块,怎么可能没有不同意见。

雍正心气是比较高的,他贬低过十四阿哥胤禵,说康熙不可能将皇位传给他,他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但从来没贬低过八阿哥胤禩。雍正说胤禩能力、操守在大臣中没有出其右者,说胤禩聪明强干,能办大事,还说在他的兄弟们中胤禩才能最高,甚至承认和自己“能力相当”。

一个人看走眼可以,这么多人看走眼不可能,而且这些人都是政治场上的老手,看人功夫深着呢,他们认为胤禩是个好皇帝的料应该不会有错。

康熙打击胤禩,雍正也打击胤禩,正是因为他能力太强了,威望太高了,威胁到他们的权威。

胤禩要是当皇帝,在国家治理上也能不错,只是他赶的时机不好,康熙为政宽仁,留下来很多弊政,雍正有魄力,敢于大刀阔斧的改革,割除弊政,能使大清更加强盛。胤禩为人和康熙很像,假如他继位,继续宽仁,国家发展不会比雍正管理效果好,但不会影响他成为一代明君。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爱新觉罗.胤禩真的不适合做皇帝吗?

其实,胤禩还是完全具备做皇帝的素质的。但是,他却不适合在康熙之后当皇帝!因为胤禩缺乏除弊纠错的觉悟和魄力,无法对康熙末年以来清朝的种种积弊进行改革。也正因如此,康熙最终选择了雍正,而不是这位素有“八贤王”之美誉的胤禩。

不可否认,胤禩也是一个很有能力,也很有政治野心的皇子;

胤禩自幼聪明能干,品行端正,一向深得康熙宠爱。因此,他年仅17岁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的皇子中最年轻的。

此后,胤禩凭借自己谦逊随和的个性和灵活圆润的处事方式,很快便与朝中众多王公朝臣建立不错的交情。就连一贯稳重谨慎的康熙之兄裕亲王福全,也在康熙面前称赞他“不务矜夸,聪明能干,有德有才”。所以,胤禩也一度被誉为“八贤王”,在朝中树立颇高的威望。

“大善若伪,至善若恶”,其实胤禩不过是官绅阶级的“代言人”罢了。

正如《雍正王朝》中,康熙所言:“胤禩虽仁义,但却只会用仁义去收买人心,不能够有效的治国理政。”

实际上,这番话说得一点都没错。正所谓“大善若伪,至善若恶”,胤禩对百官的“仁义”其实更多只是表面功夫,目的不过是为了拉拢人心,让庞大的官绅阶级都站到自己的一边,把自己变成官绅阶级的“代言人”。对于当时的民间疾苦,他却漠不关心。

而作为既得利益群体的官绅阶级,他们当然是巴不得由这样的人当皇帝,所以自然都对他加以褒奖,大加称赞。

但是,倘若大清的江山真的交到胤禩手上,恐怕清朝就会进一步衰落,而不会有延续的盛世了。因为,沦为官绅阶级“代言人”的胤禩断然不会像雍正那样,用铁一般的意志顶着官绅阶级的巨大政治压力,推动改革,破除弊政。

胤禩是不可能通过打击官绅阶级,来实现让利于民的目的。他只会继续扮演他的“仁君、贤君”角色,继续纵容官绅阶级对社会财富的垄断,无视清朝社会矛盾的激化。

而康熙晚年也深知自己为政过宽,导致朝政积弊过深,百姓疲惫。他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康熙是不可能找一个学他那样继续抱着“宽仁”来治国的皇子来当皇帝。而是需要找一个有钢铁般意志,大公无私,敢向官绅阶级出手的皇子来继承大统,而这个人就是素以“冷面王”著称的雍正了。

本文作者:小贱贱

爱新觉罗.胤禩真的不适合做皇帝吗?

要知道,在康熙皇帝传位于皇四子胤禛之前,胤禛的表现并不突出,看起来就是一个闲散王爷的派头,从政的功绩和才干远不及八阿哥胤禩和大阿哥胤褆以及废太子胤礽,文学才华不及三阿哥胤祉,后族背景不及老九老十,战功不及十四阿哥胤禵。那么,康熙又是凭什么认为胤禛是合适的帝王人选呢?要知道,康熙是很注重皇子们在从政过程中的表现的,他专门让皇子们承担一定的政务,就是要考验和磨练皇子们的能力和才干。谁在磨练中表现优异,谁在磨练中表现一般,谁表现很差,康熙都是心知肚明的。难道说,越是优秀的人才,反而还要受到康熙的打击和冷落?这么来看,表现和成绩平平的老四胤禛又是怎么入康熙的法眼的呢?

综上两点,大家说,老四胤禛难道就适合做皇帝?

那么,反过来说,八阿哥胤禩为什么符合康熙所有的标准,却与皇位终究失之交臂呢?

所以,天下之事,万事万物,皆“时也,运也,命也。”

1.先说时。时可以理解为时势。在位时间已经五十年的康熙皇帝是有史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按照清代人均寿命只有33岁的平均年龄来看,康熙可谓垂垂老矣。年轻时代的康熙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功勋卓著,但是到了晚年,为政松弛,敏感多疑,国库空虚,吏治腐败,再加上继承人的问题,康熙力不从心。这就是当时的时势所在,按照一般的逻辑思维,谁能继承和发扬大清优良传统,担起改变这种时势的责任的皇子,就是康熙看好的皇子。

然而,皇子们为了皇位打得你死我活,谁能担起来呢?康熙的目光难道会落到表现平平的老四胤禛身上,显然不会。治国须有方,放眼望去,太子被废之后,除了八阿哥胤禩,舍他其谁?然而,年老的康熙仿佛丧失了判断力,他多疑敏感的性格直接导致了对八阿哥的不信任,因为参与到老大胤褆夺嫡之战,康熙怒气难消。举荐新太子的时候,朝野都是胤禩的支持者,这无形的压力压得康熙踹不过起来,他甚至感到胤禩会逼宫弑父。这时候的康熙皇帝,已然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已经“走火入魔”,难以自拔。所以,他坚决要对八阿哥进行打击,因为胤禩就像一面墙矗立在他的面前,他难以忍受。本来八阿哥胤禩才干俱佳,能力非凡,但是康熙不喜欢,不喜欢他带给自己的压力。

2.再说运。不要说大阿哥胤褆喜欢厌胜之术,喜欢算命卜卦,其实康熙的这些皇子们,都喜欢这套,老四胤禛也喜欢,就曾叫自己的心腹戴铎寻找算命的高手。命运,并不是算出来的,能够算出来的命运就不是命运了。都说命运多舛,就是说,命运是时刻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八阿哥胤禩,康熙对他的喜爱不亚于任何一位皇子,除了他非凡的才干之外,胤禩的为人处世也深得康熙信赖。比如在处理凌普一案的时候,就处理得令康熙相当满意。八阿哥号称八贤王,并非是浪得虚名,也并非是他要结党乱政。举荐新太子的措施是康熙以民主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他的初衷是废太子胤礽,但是在这种“民主”气氛中,胤禩脱颖而出,难道是胤禩私下拉了选票么?没有,就算是雍正继位之后,都夸赞说胤禩得人心,才干突出,非他所能比。感叹只感叹胤禩运气不济,选举结果康熙要否定,两只老鹰送给康熙居然奄奄一息,这些诡谲的过程既有康熙的问题,也有运气的问题。

3.最后说命。有人说胤禩是辛者库贱妇所生,故出身低微难以为帝。那老四胤禛呢?庶妃出身,庶妃排在答应之下,可谓低入尘埃。老十胤䄉呢?除了胤礽,出身比其他皇子高,也不见得有机会登基。所以,说出身是没用的,康熙对每位皇子的教育都是一样的,没用任何偏私,要说偏私,废太子胤礽倒是他最大的偏私,可还是被废了。八阿哥出身虽然低微,但是却得到诸王大臣的拥护,这样的命本来很好,然而,还是那句话,康熙不喜欢胤禩的“招摇”,不喜欢胤禩的实力,不喜欢胤禩的做派。所以,就算胤禩命再好,也要被康熙打击。

胤禩不孝顺吗?不。胤禩结党了吗?哪个皇子不结党?胤禩有才干吗?非其他皇子能比。胤禩的所有表现,都比反响平平的老四胤禛要强之百倍。谁又能保证,胤禩上台后,不会进行改革,不会实施新政?谁又能保证,胤禩上台后就不是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

不能,谁都不能。所以,说胤禩适合不适合当皇帝,是一个伪命题。

我们只能猜测,在康熙病逝前,还没有最终确定最合适的康熙心目中的继承人(注意,是康熙心目中的,不是你我推测出的)。在生命垂危之时,康熙皇帝临时起意,将最平凡的皇子胤禛推上了皇位。为什么?古来这样的事儿多了,选择一个平庸的皇子当皇帝,有利于平衡和缓解其他皇子之间的冲突,只有暂时保持这样,让后继者们自己去解决这个大麻烦了。

爱新觉罗.胤禩真的不适合做皇帝吗?

爱新觉罗·胤禩是清康熙皇帝的第八个儿子,在康熙众多的儿子当中,皇八子允禩最初是康熙非常喜欢的一个儿子。

和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的那个“伪善的”,只知沽名钓誉,培植党羽,结党营私的八阿哥胤禩不同,历史上的皇八子胤禩,是一个大器早成的皇子,在他非常年轻(十七岁)的时候就被康熙封为“贝勒”,是诸皇子当中封爵最年轻的。同时也是在康熙的儿子中参与朝政的皇子之一。

十七岁时的胤禩就开始担任各种差事,包括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

皇八子胤禩从小待人亲切随和,这让他得到了很多的朝廷大臣的喜爱和赞赏。

但是这个八皇子胤禩,却是一个“高开低走”的皇子,这与他“出道太早”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一点上,他和那个刚满周岁就被册封太子的二皇子也是嫡长子胤礽有相似之处。

出道太早,就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同时办事太多,和康熙打交道太多,很多的人短处和弱点就暴露的更加充分。

就八皇子胤禩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来讲,在康熙的诸皇子当中能和他比肩的几乎没有。八皇子胤禩无论是才学还是骑射,无论是办事能力还是待人处事,都是得到康熙的肯定,也得到满朝文武的赞赏,基本上一致的评价是“素有贤名”。

但是,过早的树立威望以及由此形成的庞大得党羽集团,使得胤禩对太子之位产生了强烈的觊觎之心。他算是高调参与储君之争。

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之时,素有贤名的八皇子胤禩还是受到了康熙的信任和重用的,康熙四十七年秋,在太子被拘押不久,康熙命胤禩属理内务府总管,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位,在这个时候形势对胤禩还是比较有利的。

但是胤禩遇上了一个猪队友,这个猪队友就是他的大哥,皇长子胤褆。

胤禩从小就是由皇长子胤褆的生母惠妃抚养,他和胤褆的关系很好,所以,在对太子之位觊觎之心更重的皇长子胤褆首先被康熙排除出局的时候,这个大阿哥在康熙面前推荐了八皇子胤禩,并且给康熙说有个世外高人(江湖术士)张明德说允禩今后必是大贵之人(这就是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那个“八王大”的故事原型),最为愚蠢的是,为了给胤禩创造条件,胤褆竟然提出愿意替康熙杀了废太子胤礽。

康熙对此相当的愤怒,他认为这一切的幕后指使就是八皇子胤禩。康熙在盛怒之下甚至动了要锁拿胤禩治罪的念头。

康熙就此开始厌烦胤禩,他想复立太子,并且也做了很多的铺垫,包括与太子缓和关系,在公开场合表示不再追究太子等等,

做好了铺垫,康熙想通过公开推举太子的方式,由朝廷重臣推举太子胤礽复位。

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居然发生了让康熙十分尴尬的事:朝廷的重臣们(包括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等)居然一致推荐的是八阿哥胤禩。

这说明在满朝的文武大臣心目当中,八阿哥胤禩是最具备当未来皇上的能力和素质。

可惜的是,越是这样的结果,康熙对八阿哥胤禩的厌恶就越强烈。结果是太子没当成,爵位也混没了。

到了康熙五十三年,八阿哥胤禩又办了一件蠢事,让他的储君之路彻底堵死了。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赴热和巡视,允禩随行左右,在路过密云的时候,因为恰逢他的生母良妃三周年忌日,胤禩前去祭母,但他没有亲自前去行宫向康熙请假而是派太监到行宫代为说明,同时托这个太监带去他进献给康熙的一只老鹰。

本来去祭祀生母没有亲自请假就已经是有不敬之嫌,更倒霉的是那只老鹰送到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

康熙气得要吐血:这是咒我早死啊!朕没你这个逆子(父子之恩绝矣)!

胤禩从此就彻底凉凉。

从胤禩和康熙的关系变化的过程来看,胤禩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前还真的就是一个“太子备胎”的角色和地位,这一方面说明康熙对这个八皇子的信任和喜爱,另一方面也的确说明这个八阿哥胤禩是具备作为皇帝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至少在满朝文武和宗室贵胄的心目中应该是这样。

但是,有这个素质,未必就有这个运气。遇上一个“猪队友”和一只倒霉老鹰,胤禩当皇上的梦也就彻底破裂了。

胤禩的能力没太大问题,但是遭到了康熙的猜忌和厌恶,就是他自己没处理好和康熙的关系的缘故了。

事实再一次证明:起的早不一定身体好。

爱新觉罗.胤禩真的不适合做皇帝吗?

八阿哥胤禩到底适不适合做皇帝,这个还真不好说,毕竟他没有那个机会去证明自己。但是从当时人们的评价表现来看,胤禩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皇帝。

比如康熙的哥哥,老王爷福全就一直很看好这个侄儿,甚至直接称其适合当太子。

“心性好,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

老王爷的评价可不同于一般朝臣,他地位崇高,没有必要去巴结胤禩。而且立储之事,关乎国本,即使他是当今天子的哥哥,那也得谨慎言之。而他仍然这么说了,这说明胤禩却是有他的优点。

当然,如果仅仅是老王爷一个人看好胤禩,那也不能说明什么。关键是,当时满朝文武,大部分都站在八阿哥这边,其中不乏李光地、佟国维、马齐这样的重臣。尤其是李光地,他可是太子胤礽的老师,但他一直认为八阿哥才是康熙最为贤能的儿子。

这么多人看好胤禩,那就很说明问题了。

当然了,不排除这里面有着利益的牵扯博弈,因为胤禩的出身很低,母亲良妃卫氏乃是“辛者库贱妇”,属于皇室包衣,地位较低。远不能和赫舍里氏、钮祜禄氏这些八旗贵族相比。这也就意味着胤禩背后没有什么强大的母族势力支持。而这无疑是给了那些没有皇子血亲的满洲贵族以机会。

因为如果支持太子、大阿哥这些人,到头来无非只是为他人做嫁衣,好处都被外戚给拿了。但是如果支持胤禩,事后分红的机会可就大多了。而且,胤禩背后势力薄弱,没有根基,那么届时控制起来也容易许多,利益也能得到最大化。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诸多朝臣贵族们之所以甘愿冒着触怒龙颜的风险去力挺八阿哥,如果仅仅是因为喜欢,估计也说不过去。这也应该是八阿哥在朝中人缘颇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不管怎样,胤禩也需要有值得他们投资的能力才行,否则到头来,也只是一场空罢了。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胤禩,他的能力都是不差的。而他当不了太子,自然也和能力高地没关系。

康熙之所以不喜欢他,本质原因在于他卑微的出身。

清朝虽然不是那么讲究嫡庶之分,但是子凭母贵这个规则大部分朝代都适用。因为外戚背后,往往意味着强大的助力,清朝也不例外。像太子的背后是索额图为代表的赫舍里氏,大阿哥背后则是明珠为首的纳兰氏,就算是低调的四阿哥,其母亲乌雅氏也是正黄旗出身。

而胤禩呢,背后什么都没有!

当然了,这本来没什么问题,或者说其实也算是一种优势。因为没有势力便没有威胁,那么就更容易获得康熙的亲近。

但问题是,胤禩这样一块无主之地,同样也会引来其他贵族的觊觎。而当他拥有强大势力之后,给康熙所带来冲击也远比太子这些人要大。

因为太子出身摆在那里,有人支持无可厚非。而胤禩却是没有这样的资本,所以便不该具备这样的实力。然而,他现在却有了,这无疑会让康熙感到一丝恐惧,一丝权力被夺走的恐惧。尤其是在太子被废之后,储位空悬,大家有着奋斗的动力。

这是康熙所万万不能接受的,毕竟他现在还是皇帝,可臣子们却都站在自己儿子的一边,要知道他还不是太子呢。所以,我们看到,当朝臣向康熙推举八阿哥之时,康熙出奇震怒,重责佟国维、马齐等人。

当然,对于胤禩敌意和厌恶也愈发深厚,尤其是大家越称赞八阿哥,康熙就越难受。当胤禩声望达到空前高点的时候,也正是康熙最为厌恶他的时候。

胤禩甚是狂妄,竟不自揣伊为何等人”

在这样的情感积累之下,“毙鹰事件”这种看似荒唐的闹剧,也足以将胤禩打入深渊。

“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总结来看,胤禩当不了皇帝,不是因为他不够优秀,而是太优秀了,优秀得让康熙恐惧。关键是他的出身匹配不了他的优秀,如果他和太子一样,背后有着强大的亲族势力,那么他的优秀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不会让康熙排斥。

或许,如此他才能有着当上太子的机会,想来也是可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