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医疗基金跌跌不休,天天创新低。请问会不会清盘?
过去一段时间,整个基金市场表现都不太乐观,就连一直香饽饽的医疗基金也跌跌不休,有很多医疗基金跌幅都超过30%,这让很多居民非常难过。
面对一直下跌的医疗基金,很多人现在都犯难了,到底应该继续持有还是尽快卖掉止损呢?
我个人的建议是既然亏已经亏了,都再多亏一点也无所谓了,所以我还是建议大家坚持持有,等待反弹的那天。
虽然最近一段时间医疗基金下跌了,但从长期来看,我个人仍然看好医疗基金的发展前景,我相信未来某一天肯定会反弹。
首先大家要弄清楚,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医疗基金会下跌,这里面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位回调。
最近两年时间医疗股表现比较火热,跟医疗股挂钩的医疗基金涨幅也比较大,最高峰时期个别医疗基金涨幅甚至达到年化80%以上的利率。
但涨幅越高,意味着它回调的风险越大,毕竟谁也不想成为韭菜,当收益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抛售出去,所以医疗股在高位下跌回调很正常。
第二、医疗行业自身的变化。
一直以来医疗基金表现之所以比较火热,因为大家都知道医疗行业是一个刚需行业,而且目前很多地方医疗都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但是最近几年,我国也在不断对医疗行业进行改革,比如很多药品都开始纳入集中采购当中,这让很多医药公司的盈利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最终这种影响肯定会传导到股市上面的。
第三、资金池有限。
进入2022年以来,A股一直在2900点~3600点之间震荡,整体资金规模稳定,在资金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其他行业的爆发肯定会对医疗行业造成挤出效应。
尤其是在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表现火热的背景之下,吸走了很多资金,所以不只是医疗基金,包括其他基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第四、全球股市进入下行通道。
进入2022年以来,实际上不只是医疗股,全球整体股市表现都不太乐观,在全球进入加息通道的背景之下,流动性收紧,所以股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比如A股也从年初的3700点左右下跌到目前的3200点左右。
受到以上3点因素的影响,最近一段时间医疗股出现明显的下跌,没有什么大惊小怪。
但我认为从长期来看,医疗股仍然有较好的成长空间,短期的下跌并不影响长期的反弹。
从整体来说,医疗行业仍然是一个刚需行业,而且我国的医疗行业仍然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只要企业在不断地发展,那股市肯定会跟着涨上去。
再说目前市场上优质行业比较少,医疗是少有的几个优质行业之一,因此一直以来医疗行业无论是对于机构还是对个人吸引力都比较大。
假如未来医疗股下跌到一个比较合适的低位,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在低位买入的,这对于带动医疗基金的反弹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所以面对医疗基金跌跌不休,我觉得大家一定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比如一定要获得20%的收益率才出手,在此之前千万不要随便抛售,哪怕跌个50%都要坚持持有,只有等到未来这个基金反弹到20%收益率了才果断出手,这样才能反亏为赢。
现在医疗基金跌跌不休,天天创新低。请问会不会清盘?
对于我来说医疗基金📉多少百分比完全取决于我每天加多少钱,加得越多看着📉的百分比就不那么大了[捂脸]不然你告诉我咋办呢
现在医疗基金跌跌不休,天天创新低。请问会不会清盘?
我持有一只医疗基金,是周定投,持有两年多了,总共投了6w多一点,到现在亏了近20%。医疗基金今年以来确实表现很糟,但我们要清楚其中的原因,一是前些年医药和医疗板块股票涨得太多了,花无百日红,没有一直上涨的板块,泡沫吹得太大总会有吹破的那一刻,一旦泡沫破了,那跌幅也会很大,持续时间也会很长,这就象生重病的人要重新恢复元气需要长时间的休养调理。二是国家加大集中采购力度,大大压缩了药企的利润空间,业绩下滑了,前景暗淡了,大家都不看好它的未来了。总之,医药和医疗板块遭到杀伤力极大的“戴维斯双击”,医疗基金跌跌不休的现状自然不难理解了。
必须承认去年到今年投资医疗类基金的人犯了严重错误,至于说是否清盘则不可一概而论。买在高位的人,损失不大的,及时清盘另做打算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损失大的,可以躺平等反弹机会再逐步减仓清盘,也可以长线投资,在底部加仓摊低成本耐心等待翻身的机会,这个机会概率挺大,毕竟医药关乎每个人的健康性命,市场极大,是绝对的“刚需”。
我最想说的还是做为一个投资者需要认真总结个人的实战经验教训,这一点对提高个人的眼界、思考能力和投资水平、投资业绩非常有益。
现在医疗基金跌跌不休,天天创新低。请问会不会清盘?
医疗基金死守很不明智,大势和国内政策都不支持医疗板块走强,只能壮士断腕了,不能补仓,风险太大,越陷越深
现在医疗基金跌跌不休,天天创新低。请问会不会清盘?
过去一段时间,整个基金市场表现都不太乐观,就连一直香饽饽的医疗基金也跌跌不休,有很多医疗基金跌幅都超过30%,这让很多居民非常难过。
面对一直下跌的医疗基金,很多人现在都犯难了,到底应该继续持有还是尽快卖掉止损呢?
我个人的建议是既然亏已经亏了,都再多亏一点也无所谓了,所以我还是建议大家坚持持有,等待反弹的那天。
虽然最近一段时间医疗基金下跌了,但从长期来看,我个人仍然看好医疗基金的发展前景,我相信未来某一天肯定会反弹。
首先大家要弄清楚,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医疗基金会下跌,这里面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位回调。最近两年时间医疗股表现比较火热,跟医疗股挂钩的医疗基金涨幅也比较大,最高峰时期个别医疗基金涨幅甚至达到年化80%以上的利率。
但涨幅越高,意味着它回调的风险越大,毕竟谁也不想成为韭菜,当收益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抛售出去,所以医疗股在高位下跌回调很正常。
第二、医疗行业自身的变化。一直以来医疗基金表现之所以比较火热,因为大家都知道医疗行业是一个刚需行业,而且目前很多地方医疗都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但是最近几年,我国也在不断对医疗行业进行改革,比如很多药品都开始纳入集中采购当中,这让很多医药公司的盈利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最终这种影响肯定会传导到股市上面的。
第三、资金池有限。进入2022年以来,A股一直在2900点~3600点之间震荡,整体资金规模稳定,在资金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其他行业的爆发肯定会对医疗行业造成挤出效应。
尤其是在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表现火热的背景之下,吸走了很多资金,所以不只是医疗基金,包括其他基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第四、全球股市进入下行通道。进入2022年以来,实际上不只是医疗股,全球整体股市表现都不太乐观,在全球进入加息通道的背景之下,流动性收紧,所以股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比如A股也从年初的3700点左右下跌到目前的3200点左右。
受到以上3点因素的影响,最近一段时间医疗股出现明显的下跌,没有什么大惊小怪。
但我认为从长期来看,医疗股仍然有较好的成长空间,短期的下跌并不影响长期的反弹。
从整体来说,医疗行业仍然是一个刚需行业,而且我国的医疗行业仍然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只要企业在不断地发展,那股市肯定会跟着涨上去。
再说目前市场上优质行业比较少,医疗是少有的几个优质行业之一,因此一直以来医疗行业无论是对于机构还是对个人吸引力都比较大。
假如未来医疗股下跌到一个比较合适的低位,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在低位买入的,这对于带动医疗基金的反弹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所以面对医疗基金跌跌不休,我觉得大家一定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比如一定要获得20%的收益率才出手,在此之前千万不要随便抛售,哪怕跌个50%都要坚持持有,只有等到未来这个基金反弹到20%收益率了才果断出手,这样才能反亏为赢。
现在医疗基金跌跌不休,天天创新低。请问会不会清盘?
基金是否会清盘得看基金合同以及相关的法规。
不是单纯的跌多了就会清盘的。
基金清盘一般有以下几种状况:
1、到期清盘
通常是封闭式基金,合同中就写明了运作时间是10年、20年的那种。
这类基金在运作到期后就会清盘。
2、基金持有者开会表决清盘
基金份额持有者召开持有者大会,相当于股东大会,大家投票表决清盘。
这种情况下,一旦持有者中的大多数都同意,那么也会进行清盘操作。
3、基金规模过低主动清盘
这种清盘方式的法规依据为2004年证监会发布的《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
涉及法律法规原文如下:
第四十四条 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后,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两百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五千万元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及时报告中国证监会;连续二十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向中国证监会说明原因和报送解决方案。
连续20个工作日,持有人不满200人,或者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
其实仔细看的话,没有强制清盘的要求,只是需要基金管理人说明原因和报送解决方案。
当然,一般当一只基金规模小到这个程度的时候,绝大多数基金管理人的解决方案就是清盘。
4、其他法律合规问题导致的清盘
这种就不用多说了,基本属于违法违规导致的清盘。
上面这几种清盘方式中,出现概率最大的就是第三种。
也就是基金的资产规模低于5000万的情形。
所以现在你要问会不会清盘,看一下现在的基金规模就行了。
如果你说的医疗基金是名气很大的那只的话,基本不存在清盘的可能。
最后,基金投资是个长周期的事,不要过于在意短期的得失。
多从宏观角度分析行业的未来。
也可以运用定投等方式,优化投资策略。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再走呗!
我是申万宏源证券投资顾问小沈。
每天分享投资理财知识。
有投资需求的朋友记得点赞、收藏、加关注哟!
有问题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量为大家解答。
您的每一份支持都会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免责声明】
沈卓绝 申万宏源投资顾问 执业证书编号:S0900615040014。
本文所载信息及表述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所涉及的标的不做推荐。
本人不对所引发的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人须对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