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控制疫情的?
从古到今,人类遭受了无数的瘟疫,在古代,因为医疗卫生条件落后,每次经历瘟疫都会死伤无数,那么,古人面对瘟疫等传染病,是如何来控制疫情的呢?
在古代,如果发生瘟疫,官府都会重视起来,一般都会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控制疫情:
采取隔离措施在古代一旦发现沾染瘟疫的病人就要进行隔离,隔离就是把受灾区的全部人集中在一个地区集中处理,除了政府官员医生都不允许人进来,同时也不让任何人离开。
通过隔离病人,可以有效防止传染病的扩散,如果有得了瘟疫而死的人,为了避免感染其他人,官府会给民众提供草席棺木让民众掩埋死者,并且一律将其火化。
派官吏问诊施药古代医学技术不发达,百姓手里可用的药物很少,有些药物昂贵是普通百姓们无法承担的,一旦瘟疫爆发,皇帝一般都会命令太医院开门,令太医等人深入民间问诊、施药。
除了官方就诊施药以外,官府也会向民众发放钱财,动员民间大夫和民间医馆,共同对抗瘟疫,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控制住瘟疫,还可以给皇帝在民间留下亲民爱民的好名声。
在水井里面撒药瘟疫发生的时候,古人还充分发挥水井这当时重要饮用水源的作用,给水井加栏,上盖,必要时直接将治疗瘟疫的药物投入井中,供大家饮用,如此一来,也能有效治疗和预防瘟疫的传播。
消毒处理,预防疾病传播中医在古代就已经有消毒的意识了,在疾病爆发的区域,会使用醋或者石灰进行消毒处理,宋代的时候还用艾蒿等药物驱赶蚊虫以预防瘟疫,而且禁止灾区的百姓随意出入城门,对来往的车马都要进行消毒。
综上所述,在古代古人一般采取隔离、掩埋尸体,消毒、官府有专门机构发放药物等措施来控制疫情,在古代,交通并不发达,同样瘟疫传染起来也很慢,慢慢瘟疫就被平息了。随着古人对抗瘟疫的经验不断积累,古人对瘟疫的预防也日渐科学。
古人是怎么控制疫情的?
提到瘟疫,就想起了十四世纪中叶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2500万人丧生于此。大多数史学家认为罪魁祸首就是当时称霸全球的蒙古大军。黑死病就是鼠疫,常通过鼠蚤叮咬(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方式将动物身上的病菌传播给人类。
既然蒙古大军能将病菌带入欧洲,那么华夏大地能幸免吗?史载,元明时期,中原灾害瘟疫频发,除了受到寒冷气候(小冰河期)的影响,蒙古沙鼠也是罪魁祸首之一。
据统计,大明国祚276年,有疫情的年份竟有118年,占比高达43%。其中,爆发在万历年间的疫情更是令人发指,据专家估计,1580年,山西、北直隶和河南三省的总人口大概2560万人,然而到1588年时,大概还剩下1300万人,死亡率高达40%多。
据专家分析,这次大瘟疫实则就是鼠疫,1571年大明重启明朝和蒙古的边市,同时,部分中原农民迁居蒙古草原,无意中入侵了蒙古沙鼠的栖息地。慢慢地,携带病毒的鼠蚤从老鼠身上跳到人类身上。大约1580年,山西率先爆发瘟疫。尽管大明立刻关闭了马市,然而疫情已经向中原蔓延。1587年,京师瘟疫盛行,到了1588年,山西、陕西、河南及南畿、浙江等地同时发生饥荒和瘟疫。
死伤人口如此之多,是因为就当时的医疗水平,根本就不知道那是鼠疫,因此大明朝廷也没有太好的措施来阻止疫情的扩散。但是面对这样的灾情,朝廷也并非无动于衷,那么,他们是如何来应对疫情的呢?
1)古时候,人们常将自然灾害瘟疫等看作是老天对执政者的警示或惩戒。因此,皇帝往往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同时要求朝廷官员修身反省,力惩贪官,清理冤案,减免赋税,赈济抚恤百姓。除此之外,还暂停宫廷舞乐,总之是期望老天看到执政者的悔悟,从而能早日撤回惩罚。
2)自洪武年间,朝廷为了应对多发的疫情,便在多地设有免费施药、施诊的惠民药局。而在京师,朝廷则会精心挑选太医,分别驻扎在京城内外,诊治病人,发放药材。据史载,明世宗亲自制订治疗瘟疫的“小饮子方”,命令礼部刊行。
3)隔离。年来水旱作灾屯,疾疫家家尽掩门。鉴于当时的医疗水平,人们还没认识到鼠疫为何物?但已经清楚的意识到,只要接触患者就容易被传染,因此,便自发地通过禁足来隔离外部的传染源,从而保护自己及家人。
等到1911年的满洲鼠疫爆发时,伍连德虽然引进了西方的防疫方法,但显然对鼠疫还是束手无策,除了简单粗暴地将疑似病例隔离在官办的疫情医院。据说,先喝碗小米粥,接着泡20分钟的冷水浴,再换上薄棉袄。一顿操作猛如虎,是个人也该发烧感冒了,于是病情确认,从此,与外界隔绝,没有任何取暖设施,脸上撒上石灰,地上铺上石灰,病人就躺在冰冷的地上等死。病人死后,被统一深埋。
此举后来遭到很多家庭的抗议,人们不想被如此残忍地隔离,便刻意隐瞒家中的病人不上报,等到死后,才将尸体扔到外面。当然,这也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也许能保住一条命,但是也有可能因此搭上全家人的性命。因此,在医疗水平不发达的古代,甚至是遇上新病菌的现代,隔离仍是上上策,至少可以阻止疫情的迅速扩散。
古人是怎么控制疫情的?
看过电视剧《神医喜来乐》吗?
电视剧里,沧州发生疫情,光绪帝派太医院的王太医去治疫。结果好多天都没治好,疫情反而越来越严重。
然后靖王爷就向光绪帝竭力推荐喜来乐。喜来乐自然愿意回老家治疫。
喜来乐回到沧州,在治疫前,做了四件准备工作。
第一,派王太医和狗腿子卢忠去数水井。
第二,派沧州知府去准备麻袋和绳子,王太医他们查到多少水井,就准备多少麻袋。
第三,派药霸孟庆和等药商去准备药材,使用的仍然是王太医的药方。
第四,派人去开粥厂。
然后一切准备停当,不久之后,沧州瘟疫就被喜来乐给治好了。
一样的药方,王太医治不好,为什么喜来乐治好了?
看喜来乐的四个治疫步骤,可以看出来,最重要的就是水源,因为流民多,到处都是,单独治根本控制不住,但是,是个人就要喝水,通过控制水源,将治瘟疫的药装进麻袋投入水井,每个水井就是一个药房,不管哪里的流民,只要喝水,就喝了治瘟疫的药药,然后,瘟疫自然而然就治好了。
喜来乐这种治瘟疫的方法,并非空穴来风,古代大体上都是这么治的,首先朝廷和官府控制住感染源,水源,然后准备药材,接着开始治。
只有疫情实在控制不住了,才开始关城,甚至不得已屠村,烧尸埋尸,彻底消灭传染源。
只是由于古代科学不发达,治疫实在困难,真正一开始控制住的很少,大部分都是没办法,让它自生自灭,当然死了很多人。
明朝末年,军队里发生过鼠疫,极大地影响了明军的战斗力,明朝灭亡,这也是个重要原因。
古人是怎么控制疫情的?
办法很简单。古代人口流动性小,有的人一辈子都不会出村,官府把关隘城门一关,疫情就控制住了,肯定不会发展成全国性的瘟疫。接下来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吃中药,药能治愈则治愈,如不然,就只能等瘟疫自己消散了。至于染病者能活下多少人,全看病毒有多强。这个时候一定要相信人与人之间的体质差异,因为很多人光靠自身免疫力就能顽强的活下来。
简而言之,古人对瘟疫的控制手段,就是简单的“防”和“堵”。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里推荐一部电影《大明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到了近代,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官府能做的工作比古代多了一点。但如果没有针对瘟疫的特效药发明,官府对瘟疫的控制,仍然只能是防堵为主,没有更好的办法。
举例子说——“1910年东北鼠疫事件”。
1910年10月底,黑龙江省满洲里的一家客栈连续出现客人突然暴死事件。死者无一例外都是先发烧,然后咳嗽不止加吐血,最后因为呼吸困难而死。死掉的人,皮肤浑身都会呈现黑紫色,异常恐怖。
PS:这场鼠疫源自沙俄,但沙俄方面没做合理控制措施,导致不少中国矿工染病,所以最先出现鼠疫的地方就是位于两国边境线上的满洲里。
客栈老板被吓坏了,再加上客栈频繁的出现客人突然暴死的现象令客栈凶名大盛,无人再敢住。于是老板决定关店,先回家过年。
但是,最吊轨的一件事情发生了!
客栈老板回家不久,也突然暴毙身亡。亲戚们为老板停尸五天,举办丧礼。结果丧礼还没办完,客栈老板老家村子里便不断有人病倒,乃至暴毙而亡。
最后,整个村子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就变成了鬼村,到处都是呈现黑紫色的尸体。
看到这里,现在正在家“闭关”的朋友应该都能猜到下面会发生什么事情了——由于这是传染病,每一个接触到感染者的人都有几率成为病毒的携带者。所以这场瘟疫在大家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很快就从满洲里,蔓延到了黑龙江全省。
1910年11月6日,哈尔滨的一位铁路工人突然高烧不退。两天后,工人死亡,事后被确诊为鼠疫。
由于该名工人生前与很多人都接触过,所以不久后,几乎是一夜之间,好多哈尔滨家庭都是全家突然暴毙。就连负责维护现场和处理案件的警察、医护人员也纷纷染病倒下。
转瞬之间,鼠疫就像是开闸了的洪水,迅速在哈尔滨蔓延开来。
截止到1910年12月初,哈尔滨每日死亡人数达到一百多人。
注意,这只是一天的死亡人数。
哈尔滨“沦陷”不久后,1911年1月初,长春和沈阳先后“沦陷”。仅仅20多天,鼠疫就传遍了整个东三省。平均每月死亡一万人,很多家庭都是举家暴毙,直接被病菌灭门。
更可怕的是,由于当时的东北是全中国的工业中心,建立了全国最发达的铁路网络,瘟疫可以沿着铁道网迅速蔓延到关内。所以东三省总督锡良向朝廷呈递的奏折里,称东北疫情:“如水泄地,似火燎原”。
希望朝廷赶紧想办法,否则过不了多久,京城就沦陷了。
疫情如此凶险,势不可挡,清政府高层当然不敢怠慢。所以没过多久,由外务部右丞相施肇基极力推荐的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博士便成为了治理这场鼠疫的总负责人。以全权总医官身份赴哈尔滨,开始了大规模的鼠疫防疫工作。
1910年12月24日傍晚,伍连德先生带着一个助手抵达哈尔滨,当天夜里,他就深入疫情最严重的哈尔滨傅家甸区域进行深入调查。
其实早在1910年11月8日第一例鼠疫患者死亡后,死者那极其明显的死状立刻就让在哈尔滨工作的沙俄和日本医学专家联想到了鼠疫。并且次日通过化验也确认了这一结果。
所以此时此刻,摆在伍连德面前的,不是确定这场瘟疫是否是鼠疫,而是鼠疫到底是从何而来?又应该如何防堵?
不找到鼠疫根源,防疫就无从谈起。
在伍连德调查清楚这些问题之前,东北当地政府听从了日、俄医学专家的意见,全东北范围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打老鼠行动。因为当时的世界医学界普遍都认为鼠疫是跳蚤从老鼠身上再传播给人类的,比如当年让欧洲人闻风丧胆的黑死病就是这么传播的。所以日、俄专家便认为只要打死老鼠,就能掐断瘟疫源头。
然而事实证明,日、俄专家搞错了方向。东三省官民几乎把耗子抓绝种了,可瘟疫蔓延的现象并没有得到遏制。
瘟疫源头不是老鼠,那又是什么呢?
后来伍连德通过实地了解,发现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消息——很多人与患者没有发生过身体接触,可依然会被感染。
前面说了,传统鼠疫是通过跳蚤这个中介间接传染到人体身上的,所以传统鼠疫要想扩散开来,被感染者与源头感染者之间,一定会有身体接触。可是,伍连德现在发现的信息却推翻了这一结论。于是这让伍连德开始有了一种猜测——这不是一般的鼠疫,而是一种变异过的,更凶险的鼠疫,它脱离了接触传播的限制,可以通过空气,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具备人传人的能力!
而且伍连德通过对傅家甸区域的土拨鼠皮毛采样化验,也证明了自己的猜测。这就是新型鼠疫,而不是传统鼠疫。
PS:沙俄人和东北人都喜爱穿貂皮,但野生貂太少,于是就有很多人用土拨鼠的毛皮来代替貂皮。伍连德经过化验,得出了这场鼠疫的源头就是来自土拨鼠的皮毛。
有了调查结果,伍连德很快就向上级汇报了自己的工作思路。比如做隔离,给每个医护人员配发口罩等。
然而,伍连德的研究结论却受到了日、俄专家的反驳。他们认为伍连德的研究结论完全是无稽之谈。人与人之间没有身体接触也能传染上鼠疫?开什么玩笑?
为了反驳伍连德,法国医学专家梅斯尼决定进行实地调查。他于1911年1月5日前往中东铁路医院探视鼠疫患者。在进入传染病房之前,梅尼只穿戴了白色工作服、帽子和一双橡皮手套,并未戴口罩,就直接对四名患者进行了诊察。他绝不相信鼠疫会通过呼吸或唾沫传染。按传统鼠疫的传播方式,他是绝对安全的。
然而事实证明,伍连德的结论就是对的,这就是一种经过变异后的新型鼠疫。梅斯尼在接触患者后不到三天,就突然出现低热、头痛、寒战的情况,并在次日清晨出现咳嗽和痰涌。尽管梅斯尼第一时间入院治疗,注射了抗鼠疫免疫血清,但仍然医治无效,最后暴毙而亡。
梅斯尼死后,整个世界医学界哗然,大家都不敢再质疑伍连德,于是关于控制鼠疫,也就按照伍连德的方案正式全面展开了。
首先,清政府下令,封锁山海关,并在山海关外设立三道军事防线。从1911年1月13日开始,任何人出入山海关,都必须要先在军人的看守下滞留5日,待确认无恙才可以放行(当时鼠疫的观察期是五天)。任何人都不能例外!
其次,东三省总督下令,从1911年1月14日开始,南满铁路与东清铁路停止运行,最大程度减少人员跨区域流动。
其三,所有人都配发口罩(伍连德发明了一种因地制宜的棉纱口罩,佩戴方法和如今流行的主流口罩基本相同),而且强制要求佩戴,不戴口罩者直接抓捕。
其四,严格控制人员窜门现象,尤其是哈尔滨鼠疫最严重的傅家甸区域,被划分为了四个小片区,这四个片区的老百姓分别配发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口罩。警察通过口罩颜色不同,控制不同区域内的老百姓相互窜门。
应该说,这是非常科学的防疫制度。
不过,尽管当时在伍连德布置并实施了各种科学的防疫措施,但疫情没有得到遏制,继续愈演愈烈。
防治措施没有效?老百姓纷纷质疑,以至于人心惶惶。一种恐惧和绝望的心情在民众中间蔓延开来。
伍连德认真审视整个防控措施,终于发现还存在的一个漏洞,那就是死者的尸体。因为鼠疫杆菌可以在尸身上存活很久,如果不把尸体处理好,鼠疫不会结束。
起先,伍连德想把尸体做深埋处理。但当时是深冬季节,天寒地冻,积雪达七寸高,不可能挖开土地埋葬。而如果等着春天雪化了再让死者们入土为安,到时候鼠疫又会传播开来,导致东三省再度“沦陷”。
于是深思熟虑后,伍连德奏请朝廷,请求以焚烧尸体的方式彻底断绝鼠疫。
按中国传统文化,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不能安葬就没办法见祖宗,把遗体烧了,这是大不敬的事情。并且一次性要焚烧几千具尸体,这是绝对不能让人接受的事。
所以伍连德的这个提议一经传开,立即就遭到了当地百姓甚至是地方官的一致反对。
不过好在当时远在京城的摄政王载沣没有犹豫,他准了伍连德的奏陈。于是在有了朝廷支持的情况下,东三省所有感染鼠疫的死难者遗体全部被焚烧。这是当地,甚至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集中焚尸行动,烈火足足烧了几天才熄灭。
遗体全部焚烧后,奇迹出现了。
从1911年2月20日开始,东北所有采取了隔离措施的地区,死亡人数全部出现下降。
这是疫情开始以来的首次。
到了1911年3月1日,疫情最严重的哈尔滨首次出现了零死亡!
此时距离而距离伍连德下令焚尸的那天,刚好过去一个月,距离清政府封锁山海关,过去了47天。
从3月1日到3月底,整个东北,再也没有出现新的死亡报告。
没有出现新的死亡报告即说明,席卷了全东北,导致数万人死亡的鼠疫,得到了控制。
总体而言,传染病有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这两个要素,会因病毒的不同而不同。但不管是什么病毒,其对人类的伤害是一样的。
换而言之,如果出现传染病,你我他,大家都是易感人群。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所以一旦出现传染病,大家要做的就是尽量配合组织,一定要戴口罩,尽量不出门,切断传播途径。只要大家别瞎恐慌,听从安排,过了这个时期就行了。
千万别传谣,别传谣。也不要崇古贬今,觉得古人就能有什么好办法。
古人是怎么控制疫情的?
我也是听老一辈人讲,过去叫瘟病,有钱人请郎中看一下,一般不会好,没钱人自己挖草药,吃一下,多数人都会死的,只有几个能幸存,真的很悲惨。
古人是怎么控制疫情的?
古人怎样应对疫情的,人类与瘟疫的斗争几乎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几千年来,瘟疫一直就是威协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头号敌人。为了延续生命,古代人民不断探索对瘟疫的认识和防治,经历了一个从懵懂无知到科学防治的艰辛过程,积累了丰富的防治措施。
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瘟疫发生在周代,鲁庄公2O年“齐大灾”。这里的“大灾”就是指泛滥的瘟疫。1232年,金国汴京也曾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场罕见的惨烈瘟疫,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诸门岀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其数”。据学者们的不完全统计,从周代开始,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大型瘟疫就近3OO次,其中以清朝最多,几乎占据了五分之一。
更可怕的是瘟疫一般都伴随着自然灾害。正是由于大灾发生后,百姓饿殍千里,牲畜成片死亡,大量的人畜尸体得不到无害处理,导致细菌和病毒的兹生、蔓延,继而引发了瘟疫传播。为此,古代人采取最严厉的隔离制度:“患者隔离,村庄隔离,往来人员隔离,往来货物也隔离”。
古今中外面对疫情的经验告诉我们,除了及时的医治、隔离就是防止疫情的扩散传播,保卫健康民众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对待现在的疫情,减少接触,在家静候得到抑制是专家一再呼呼,也是我们保护自已的有效方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