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太子胤礽与他庶母(康熙之妃)偷情交欢,为什么康熙不杀他并在废其太子位后复立?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的太子胤礽和康熙的妃子郑春华偷情交欢,康熙后来也得知,但是康熙没有杀太子并在废其太子之位后复立,他这样做,是因为有自己的深层考虑。
儿子比妃子更重要郑春华只是康熙的庶妃,而且并不受康熙宠爱,她在后宫中的存在感很低,因此才会和太子私通,而太子胤礽是康熙和原配皇后赫舍里所生的嫡子。
胤礽的母后赫舍里因为难产于两个时辰后去世,终年21岁,康熙和赫舍里感情很好,因此对于胤礽同样爱子心切,恩宠逾常。
胤礽皇太子是康熙的亲儿子,也是自己最心爱女人所生的儿子,是爱情的结晶,康熙和胤礽是亲父子,而郑春华,没有家世背景,也没有倾城美貌,更没有康熙的宠爱,在康熙的后宫只是众多佳丽中的一个。
因此胤礽和郑春华私通,康熙只是当成是郑春华勾引太子,因此处置了郑春华肚子里的孩子,把郑春华发配辛者库,而康熙更没有想到杀胤礽。
不愿意事情闹大,顾全皇家脸面郑春华曾经告诉太子胤礽说,康熙已经快一年没有翻她的牌子了,可见在康熙眼里,郑春华只是一个女人而已,没有一丝感情,后来太子胤礽和郑春华在鹿园鬼混的时候,被康熙撞到,康熙当时就在门外,但是却不愿意开门进去当面撞破。
即使康熙知道郑春华和胤礽私通,也不能处置或者杀掉胤礽,不愿意事情闹大,并没有公开此事,这样做为了保住皇家颜面。
为了朝局稳定,复立太子康熙撞破郑春华和太子胤礽的奸情后,十分生气,但是没有下令处置太子,但是十四皇子胤禵伪造了太子胤礽调兵的手谕陷害太子,因此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下令废掉了太子,胤礽因罪被废拘于咸安宫。
但是太子被废以后,八阿哥胤禩和大阿哥等展开了皇位之争,康熙的众多儿子矛盾激化,康熙为了缓和局势,也为了朝局稳定,因此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二月就把太子胤礽释放,在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
结语:综上所述,康熙虽然知道太子和庶妃有私情,但是在康熙心中,相比一个后宫的女子而言,他和太子胤礽的父子情更重要 ,况且为了保全皇家脸面,他不愿意把事情闹大,而康熙作为一国之君,为了稳定朝政局势,因此不会处置胤礽,更不会杀他,还把胤礽复立为太子。
康熙太子胤礽与他庶母(康熙之妃)偷情交欢,为什么康熙不杀他并在废其太子位后复立?
康熙子嗣众多,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手段尽出,鹿死谁手未可知,胤礽作为康熙的第二子,很小就被寄予了重大期望,被康熙立为太子,原本胤礽很有可能能够继承皇位,然而却被发现与其庶母郑春华偷情,但是康熙却没有杀他,并且被废了太子之位后又复立其为太子,这里面有什么原因呢?
一、胤礽是康熙最爱的皇后所生。赫舍里皇后是康熙最爱的女人,但是命运不好,在生下胤礽之后就撒手人寰了,康熙对赫舍里十分愧疚,所以连同对胤礽特别喜爱,为了弥补对赫舍里皇后的愧疚之情,胤礽不到周岁就被立为太子,所以即使在发现胤礽与其妃子偷情,发现胤礽喜欢郑春华,所以最终还是选择原谅胤礽,不想因这件事就对胤礽失望。
二、郑春华并不受宠,对康熙来说并不重要,但是她从小扮演着胤礽母亲的角色郑春华很早就被康熙故意冷落,康熙说她没教养,并不喜欢她,但是郑春华对胤礽很好,当康熙责备胤礽时,郑春华当面顶撞康熙,所以在胤礽的心里,因为母亲早逝,郑春华充当着母亲的角色,康熙也意识到这点,所以选择息事宁人。
三、家丑不可外扬康熙被带了绿帽子,心里肯定是很痛苦的,一边是自己喜爱的儿子,一边是自己的妃子,一旦传扬出去,皇家的脸面将丢尽,所以宁愿这件事不传扬出去。
四、复立胤礽是稳定朝政,打击其他皇子气焰。胤礽的表现让康熙一次次失望,终于康熙把胤礽的太子之位废除了,但是康熙发现,胤礽被废除,太子之位空悬,各阿哥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开始与朝中的重臣结党,当康熙故意测试一下让各大臣推举太子人选,大臣们一致推举八阿哥胤禩为太子,康熙平生最恨结党营私,于是权衡之下,为了稳固朝政,也为了打击各皇子气焰,复立胤礽为太子。
结论康熙对胤礽的确很重视,并没有因为胤礽和郑春华偷情而对其失望透顶,而是重新给他机会,复立其为太子,如果胤礽能够改过自新,接管大清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康熙太子胤礽与他庶母(康熙之妃)偷情交欢,为什么康熙不杀他并在废其太子位后复立?
1 康熙对已故皇后赫舍里的感情太深 赫舍里作为皇后为他生下嫡皇子时难产致死,为了表达自己对赫舍里的爱与纪念,将她的遗腹子立为太子,这是爱屋及乌,是为了弥补他心中的痛; 2 胤礽被人行巫蛊之术 胤礽出现乱伦状况后还被发现有逼宫提前篡位举动,令康熙暴怒。在那个寒冷的雪夜,他自己在有着温暖炉火的行宫中吐血昏厥,奄奄一息,让八个儿子跪在雪地思过。后经查证,胤礽没有一丝谋反篡位举动,是有人伪造调兵守令。并且在胤礽住所发现巫蛊器具,这更加让康熙确认胤礽是被人陷害。想起死去的爱妻赫舍里,自己没有照顾好她的遗腹爱子,康熙是有深深自责的。所以,对于胤礽肯定舍不得杀,而是下决心好好教诲。但是迫于舆论和朝堂局势,太子在位行动失德,所以不得不暂时废除胤礽的储君之位; 3 九王夺嫡储君之位不可轻易撤换 废掉胤礽太子之位后康熙没有重新指定新的储君,他还想教育改造胤礽,位子还给他留着。因为康熙知道九个儿子斗的难解难分,换谁新上去还是一个样,难解争斗。老大胤褆在太子犯事后主动提出要代替康熙行万难之事,就是代替康熙杀胤礽,把康熙吓傻了!一是舍不得胤礽死,二是想不到皇位之争兄弟亲骨肉可以相残。所以康熙断然决定永久圈禁老大。随后利用推举太子的举措,又一举将老八胤禩的八爷党拿下,消除了朝廷内的党争,确实还是为给胤礽的复位扫平了道路。
4 皇宫女人对于皇帝根本不是一个事 儿子才是亲骨肉。虽然康熙也恼怒此事的舆论影响,但终归是自己的亲孩子。我们想想,如果康熙在乎张春华,哪怕对她稍微好一点点,她也不至于冒那么大风险与作为皇帝的丈夫之儿子私通,虽然也包含赌的成分,赌太子登基后自己可以受宠,但毕竟太子还是有太子妃的,皇后也轮不到她,但这风险实在太大。由此只能说明康熙不是很在乎她,圣眷冷落,根本无暇顾及她。再说,康熙一生当中登记在册的皇后贵妃贵人常在答应等共有66位,其他侍奉的无名号的女人则不计其数。他有皇子35位,公主20位。所以这么多人他想名字都想不过来,怎么会在乎一个小小的张春华?(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康熙太子胤礽与他庶母(康熙之妃)偷情交欢,为什么康熙不杀他并在废其太子位后复立?
根本原因在于,康熙废太子就不是因为郑春华一事,复立太子也不是因为郑春华一事。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与自己的庶母郑春华偷情,被康熙撞到。首先康熙本人并没有声张,虽然他很愤怒,也很难过,但他根本没有把它当做一件严重到足以废掉太子的事。在他的观念中,比起一个默默无闻的妃子,太子胤礽显然重要的多。胤礽是他辛苦数年培养的国之重器,更是朝局保持稳定的根本,一旦太子被废,不仅自己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更会引起夺嫡之争,朝局动荡。
所以,即便胤礽不成器,又与庶母有染,康熙仍然不愿将其废黜,因为代价太大了。
而且,如果康熙真的在撞破胤礽与郑春华丑事后,一怒之下将其废黜,也缺乏能拿得上台面的理由。胤礽办差不利,卖官鬻爵,还昏庸无道,这些你都能忍住不废他,他又没谋反,那么你猝然废立,需要一个什么理由呢?难道真要昭告天下,说自己的儿子与自己的妃子搞在一起了,所以要废掉儿子?显然对于这种宫廷丑闻,康熙肯定会为了保全皇室的体面,选择自我消化。
但是,康熙还是在郑春华一事发生的当晚废掉了胤礽的太子名位。因为康熙接到了凌普奉太子命令率军进驻八大山庄的消息,他本能意识到大事不好,胤礽有可能在奸情被撞破后选择狗急跳墙,直接调兵逼宫了。
在这种恐惧情绪的驱使下,康熙想都没想,便立即采取了措施,先是命狼覃进驻八大山庄以加强安保,接着加封诸皇子以安其心,最后下令停用太子一切印信,废黜胤礽太子名位。
可以说,作为一位帝王,加之之前他的确撞破了胤礽的奸情,康熙有这种应激反应还是能够理解的。但如果仅有郑春华一事,而没有胤礽的疑似逼宫,康熙是不会废黜胤礽的。
但紧接着峰回路转,康熙在张廷玉的提醒下发现太子调兵手谕有假,原来是有人伪造手谕陷害太子。不过,康熙也意识到不能立即查,因为会打草惊蛇,所以他便暂时默认了太子被废的事实,准备接下来看一看谁有夺嫡之心。
当晚,大阿哥胤禔和三阿哥胤祉就露馅了,胤禔建议康熙杀了胤礽,而胤祉则反杀胤禔,曝出曝出胤禔魇镇胤礽之事。康熙一怒之下将二人打入另册,一个被终身圈禁,一个则永远失去了夺嫡的可能。
胤礽刚刚被废不过几个小时,还没怎么着呢诸皇子就斗起来了,这要时间长了,势必会引发夺嫡之争,萧墙之祸。更何况,胤礽根本没调兵逼宫,是有人在暗中陷害他,还有人在暗中魇镇他,他本身就是无辜的。
于是,康熙又萌生了复立胤礽为太子以稳定局势的想法。
但是这么做出尔反尔,毕竟不好,所以为了平息众议,康熙决定令百官推举新太子,一方面投石问路,看看诸皇子势力究竟如何,另一方面也为胤礽复立做好准备。
结果,在推举的过程中,康熙发现八爷胤禩势力之大,超出想象,加之之前在刑部冤案中胤禩诱审肖国兴令康熙不喜,这更坚定了康熙复立胤礽的念头。
于是,在康熙的谋划下,佟国维、隆科多等人配合他完成了一波神助攻,张廷玉、胤禛等人又上奏康熙复立胤礽,康熙最终顺理成章地复立胤礽为太子。
由此可见,郑春华就是男权世界里微不足道的存在。无论康熙是装聋作哑,还是废胤礽,抑或是复立胤礽,都是出于现实利益考量,跟她一个小小的嫔妃毫无关系。
康熙太子胤礽与他庶母(康熙之妃)偷情交欢,为什么康熙不杀他并在废其太子位后复立?
题者一定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发问,关于太子胤礽与庶母郑春华偷情之事,是剧作者编造的结果,历史上不存在这样的事情;而关于康熙皇帝一废太子和复立的情况,与郑春华虽多少有些关系,但并非主要原因。下面,我一一来说清楚。
1.为什么编剧要编造郑春华这么一个人物?《雍正王朝》主要展现的是康熙末年以及雍正即位后改革新政的情况。所谓康熙末年,大概也在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的前夕,也就是说,皇太子胤礽已经当了三十多年了,在九子夺嫡的残酷斗争中,皇太子胤礽已经逐渐失宠,为康熙皇帝所厌弃。如何表现胤礽自身的状况,或者说将康熙废太子的“锅”直接甩给胤礽本人,那么只好从胤礽的失误开始,比如说黄河发大水,举止失措,无所作为,比如说为筹措国库欠款,卖官鬻爵,背后还当好人,戳老四的脊梁骨,再比如,他居然跟康熙皇帝的妃子郑春华偷情,这不是赤裸裸的乱伦么?所以,康熙皇帝说“太子不修德”,这就是典型的无德之人干的事儿,你总要编出这句话的例证啊。于是,郑春华就横空出世了。
不过,郑春华并非简单出世,这里面有一个逻辑,也算是能够圆得了台面。说是:郑春华本是一个丫鬟,时常看见康熙皇帝不顾场合训斥皇太子胤礽,不知道是不是恻隐之心犯了,于是有一次康熙在训斥胤礽的时候,郑春华为太子说话,说哪有父亲如此不顾体面训斥自己儿子的道理。当时连胤礽都吓坏了,以为康熙皇帝会杀了郑春华,不曾想康熙皇帝不仅没有怪罪郑春华,反而纳郑春华为妃子。胤礽于是和郑春华一来二去就好上了,胤礽的母亲赫舍里氏曾是康熙皇帝的爱妃,胤礽出生难产而死,胤礽从小缺乏母爱,郑春华的出现让胤礽感受到了母爱的存在,不过,这种母爱最终变为乱伦之爱。不知道康熙皇帝曾经纳郑春华为妃,是不是弥补胤礽心理上母爱的缺失?他曾会想到这二人会搞到一起去吗?总之,郑春华的存在是在“污染”皇太子胤礽,为胤礽的被废创造合理的条件,这可谓编剧者的套路之一。
命苦的郑春华最终因为卷入到九子夺嫡斗争中去,成为皇子们彼此斗争的一颗棋子,最终只得以自杀了结一生。
康熙皇帝发现并撞破胤礽与郑春华的私情是在八大山庄秋猎期间,很多人会问,康熙皇帝为什么没有因此惩戒胤礽,或者说杀胤礽?杀胤礽是不可能的,胤礽是皇子,是储君,康熙皇帝只会给他这个不争气的儿子遮丑,所以无论如何是不会因为郑春华一个妃子而杀了自己的儿子的。康熙皇帝打掉了怀在郑春华身上的胤礽的孩子,将她罚去辛者库做苦活儿,也算是要了结这段孽缘。
但是皇帝的心思其实也很深,本来,康熙皇帝只要将郑春华暗地除去,对于皇太子胤礽以及其他参与夺嫡的皇子都有好处,但是康熙皇帝没有这么做,而是留下了郑春华的命。从某个角度讲,他也是想利用郑春华这颗苦命的棋子来牵制参与夺嫡的皇子,尤其是皇太子胤礽,本身就和郑春华关系不清不楚,胤礽必然也会因为郑春华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至于胤礽是否能做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2.关于一废太子又复立。这件事在《雍正王朝》中,虽然废太子是迟早的事,但是导火线却在八大山庄,那个夜晚,康熙皇帝撞破胤礽与郑春华偷情之事,老十四伪造了太子调兵的手谕,命令凌普围困八大山庄,老三胤祉又揭发出老大胤褆诛魔太子的事儿,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康熙皇帝长期以来对太子的不满也迸发出来,这就有了一废太子的事。
说实话,康熙皇帝撞破胤礽与郑春华的奸情并不是一废太子的主要原因,因为在此之前,康熙皇帝对胤礽已有诸多不满,胤礽与郑春华的奸情,说到底是皇室内部的丑闻,康熙皇帝自可为其遮掩,他更不会当着皇子们和满朝文武抖露胤礽的私情,那样,他这个皇帝的脸面也荡然无存了。
而复立太子胤礽,才是一件十分不简单的事。
如果说康熙皇帝废掉太子胤礽然后复立,是因为有兄弟诛魔之事或者不修德之事导致康熙皇帝后悔了,那一定不时真的,对于胤礽的所作所为,康熙皇帝内心是十分失望的,对于废掉太子胤礽,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大清不能有胤礽这样的皇帝,这点“认识”,康熙皇帝心中十分清楚。那么谁才是一个合格的储君呢?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老四胤禛甚合康熙心意外,其他皇子基本都没有入康熙皇帝的法眼,但是就此就认定胤禛为未来储君,很显然康熙皇帝并没有做好这样的打算。
为了试探朝野的风向,康熙皇帝作出一个惊人之举,那就是公推太子,不要认为这样民主的事儿在大清就有了,康熙皇帝只不过是另有企图罢了,他是希望借着朝野诸王大臣之口复立胤礽,以缓解九子夺嫡带来的焦头烂额。可是,意想不到的事儿发生了,老八胤禩被共推出来。这是康熙皇帝最不喜欢的一个皇子,虽然能力出众,深得人心,但是这人于国于民不利,在刑部冤狱案中就表现出来了,所以,康熙皇帝万不会将大清的江山交到老八胤禩的手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皇帝才以牺牲佟国维为代价,对八爷党进行沉重打击,还是将废太子胤礽复立起来当挡箭牌。
综上所述:说实话,康熙皇帝这出出尔反尔的戏并不见得高明,他打压佟国维的理由也并不十分充分,老八胤禩作为殃及池鱼者损失最为巨大,隆科多的上台意味着佟氏家族的荣耀并没受损,所有这些戏的结果却只有两个:胤礽以挡箭牌的作用被复立,老八胤禩深受其害。康熙太子胤礽与他庶母(康熙之妃)偷情交欢,为什么康熙不杀他并在废其太子位后复立?
首先题主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剧情提问的,正史上不存在太子胤礽偷情康熙妃子一事,郑春华是原著作者二月河为了剧情饱满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下面我就来回答一下剧中康熙无意撞见二人偷情,却不杀太子反而废而复立的原因。
若杀太子,康熙势必会背上无情昏君的名声众所周知,康熙一生非常重视自己以及爱新觉罗皇族的名声,尤其是在康熙晚年,更加注意保护自己的名声不受损害。若单单因为太子胤礽与自己的妃子偷情就杀掉,恐怕自己会背上无情杀子的坏名声。所以当时康熙只是圈禁太子,停了太子的印信,而没有将其诛杀。
这一点在《康熙王朝》剧中多有体现,我们举一个例子:当康熙知道大阿哥胤禔在亲征噶尔丹的时候曾被噶尔丹俘虏过的事实之后,康熙当时时非常生气的,康熙说:“被俘过,丢人啊!你让朕怎么和大臣们说?”然后令胤禔张嘴,很明显康熙一是生气胤禔被俘过丢人,二是怪罪胤禔不应该把真相说出来,这样会让皇家颜面尽失。所以他对大阿哥胤禔一顿暴揍之后,再三叮嘱“胤禔你记着,这件事儿不要再对任何人提起。”,然后把仇恨转嫁到了噶尔丹身上。由此可见,康熙是非常注重自己以及皇家名声的,所以这是不杀太子的一个原因。
康熙与胤礽生母感情颇深,所以太子不能杀康熙不杀太子,废而复立,其实跟太子的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有着莫大的关系,赫舍里是索尼的孙女,当时孝庄太后为了拉拢索尼制衡鳌拜特意将12岁的赫舍里立为皇后,婚后康熙和赫舍里的十分恩爱,两人感情非常深厚,康熙甚至违背大清祖制在赫舍里难产病危之际立两个人的儿子胤礽为太子,这实际上是对两个人感情的最大肯定。
再加上,当时正处于三藩之乱的非常时期,立太子显得尤为重要,既稳定了朝局又彰示了康熙平定三藩的决心。实际上,康熙对太子一直是疼爱有加,何况太子也不是一无是处,只是剧中光挑着太子表现不好的地方演罢了。所以康熙顾及和赫舍里皇后的感情,是不会轻易杀胤礽的。
不杀太子,是康熙需要太子背后的索额图牵制明珠康熙朝,四大辅臣时代结束以后,明珠索额图上位,两人的朋党之争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同时他们也各自攀附皇子参与夺嫡之争。明珠为人圆滑,身份显贵,身边聚集了不少同僚,同时又是大阿哥胤禔的舅舅,自然和大阿哥一党,一直想尽办法让大阿哥出人头地,引起康熙重视,同时不断的打压索额图一党。
索额图一党背后是太子,剧中索额图是太子的岳父(正史上太子岳父是索额图哥哥噶布喇)索额图继承父亲索尼的衣钵,又依仗太子的权势,大肆发展自己的势力集团,沦落了不少朝臣,与明珠斗的死去活来,太子的多次出格之举,都是索额图在背后煽风点火,助纣为虐。
聪明的康熙皇帝自然知道自己的左膀右臂在进行党争,所以康熙不杀太子就是让太子背后的索额图能继续跟明珠相互制衡,一旦太子被杀,索额图一党自然会失势,这样明珠就会一党独大,为了防止这种局面出现,康熙就不能杀太子,反而复立,就是为了让索额图一党牵制明珠党。
废而复立,是为了缓和夺嫡之争的矛盾恶化,同时也为稳定朝局巩固皇权太子被废之后,大阿哥向康熙说尽了太子胤礽的坏话,而且还要“替康熙行万难之事”,要替康熙除去庆父之忧,让康熙斩草除根、永除后患。这让康熙感到十分生气,痛骂大阿哥胤禔禽兽不如,是蠢猪。
此时,三阿哥胤祉站出来给康熙打了个小报告,揭发大阿哥曾经给太子下了魇镇,要置太子于死地,所以导致太子当晚疯疯癫癫,三阿哥虽然在说出真相之前把自己撇的一干二净,说自己并不是挑拨兄弟关系,落井下石。这里不难看出,对于太子之位,他也是有想法的,也想成为一国之君。
这些只不过是夺嫡之争缩影罢了,实际上夺嫡之争是非常残酷的,电视剧里碍于剧情时间限制无法一一详细展现。康熙面对愈演愈烈的夺嫡之争,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复立太子胤礽,他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如下:
第一,为了缓和储位之争带来的皇子皇帝之间的矛盾。太子之位久悬不立,势必会让众皇子斗的更加激烈,搞不好就会出现自相残杀的局面,那样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太子复立之后,众皇子得到了晋封,并领了差事,在一定程度了消弱了太子党的势力。
第二,为了朝野稳定皇权稳固,康熙权衡再三只能复立胤礽。复立胤礽时,佟国维、马齐、联合大半朝臣推举八阿哥胤禩为太子,这让康熙感到非常可怕,党争已经非常明显了,八阿哥居然能将大半个朝廷握在自己手里,这不得不让康熙担忧自己的皇权安危,这更加坚定了他复立胤礽为太子以打击日益猖狂的八爷党。
总结:
康熙不杀太子胤礽是了为顾及赫舍里皇后的感情,同时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复立太子是因为康熙需要缓和子嗣之间的矛盾,稳定朝局,让皇权不受损害,进而遏制党争不会继续恶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