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子为何要裹脚?有什么好处?对女子有什么影响?

苏东坡《菩萨蛮》一诗中道“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写了小脚的曼妙,虽然在我们现代看来,裹脚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把脚上的筋骨缠断,既不美观还损害身体,可是在古代,裹脚却是刚需,不仅男人喜欢,女人也默默接受了这种社会现象,在古代有很多对小脚的赞美之词,比如“三寸金莲、香钩”等,那我们今天来说下中国女子为何要裹脚呢?

古代女子裹脚原因:

第一:古代男人审美

说到底,女子裹脚还是因为男性的变态审美,裹脚真正风行是在宋朝,在小姑娘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裹脚,因为这时候骨头比较有韧性和可塑性,之所以女性下了血本裹脚,还是为了取悦男性,因为当时古代男人喜欢三寸金莲。

既然男性有这种癖好和变态审美,作为女性自然要取悦,于是社会上就形成了这个风气,不裹脚的女人成为异类,裹脚在当时是妇女的美德,马皇后就是因为有一双大脚,才遭到别人耻笑,这种环境下,女性为了讨好男性,迎合社会主流审美,就开始裹脚。

第二:增加闺房之乐,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

古代的男性认为裹脚以后的小脚像三寸金莲,把玩起来很让人销魂,妇女的脚越小,越能增加性趣。

不仅如此,古代男性还认为女性裹脚以后会让骨盆变宽,有利于生孩子,从而更好地让妇女承当传宗接代的生育工具。

第三:为了把女性禁锢在闺阁之中

封建时期鼓吹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古代男性认为女人是他的附属品,因此如果女子裹脚以后就不能从事过多的运动,天天待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达到了男性控制女性的目的。

裹脚有什么好处?

裹脚纯粹是为了满足男性的审美,女性们深受封建制度思想的束缚,能有什么好处呢?男人是永远无法理解女人裹小脚的疼痛的。

对女子有什么影响?

第一:思想被禁锢

古代女孩子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当然很爱惜自己的小脚,像保护自己的贞洁一样保护自己的脚,在《水浒传》中,西门庆在桌子底下摸潘金莲的小脚,其实就是潘金莲变相的已经接受了他的调戏,想和他下一步发展,因为小脚在当时女性心目中是和胸部等重要部位相同的地位,思想已经被禁锢。

第二:身心受到摧残

俗话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小脚的缠裹,血泪斑斑,古代女性为了裹脚,必须折断筋骨,掉一两个脚趾头,疼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也是家常便饭,让无数女子的身心会受到摧残。

第三:在家庭没地位

裹完脚的女性肯定是不能下地种地挑水的,走路都颤颤巍巍,要是遇到兵荒马乱,只能坐以待毙。

因为无法参加家庭的劳动,自然也不能种地打工赚钱,家里的一切都是男性创造的,女性自然没地位,也没自尊,只能沦为男性的玩物。

综上所述,裹脚就是封建传统制度下“男尊女卑”突出的表现之下,还是活在现代的女性更幸福。

中国古代女子为何要裹脚?有什么好处?对女子有什么影响?

好处?毒瘤好不好!在所谓三寸金莲的背后,代表着古代中国人的畸形审美!

在我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下,女子的地位是远不如男人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很多“针对”女子的不正当规定也应运而出,而缠足就是其中一种,那么这种行为对女子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缠足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是有点残忍的。整个脚掌除了大拇指以外,四个脚趾以及上面的一些脚掌,都会被人为的“折叠”在一起。这种过程单单是想想就已经很“疼”了。而且这个行为必须要在女子幼童时期进行,很难想象幼小的孩童要经历多大的痛苦。

云南六一村的吴杨氏老太太这样回忆她的缠脚的经历:她母亲用织布机上的"射通",横垫在她的脚腰下,让脚腰凸起。然后,裹扎起来,逼她走路。慢慢的,脚腰被"射通"凸断了。她因此一个多月不能下床走路。虽然脚腰折断了,但她的脚仍然臃肿难看。她母亲又念叨:你这双男人脚,怎么还不烂?她奶奶也说:难烂了,该使用法子了。于是,她母亲在她奶奶的指导下,找来半个瓷碗,砸成碎片,放在她的脚底、脚腰、脚面上,再用缠足布包裹起来,套上小鞋,让她下地行动。她的脚被划破了,血迹从缠足布中渗透出来,变黑,发腥,发臭。她经常疼得脸色苍白,精神恍惚,体重大减。

从这种高等级的痛苦中,可以看出女子缠足其实对自身是没什么好处的,那么她们为什么被要求缠足呢?男子又能从其中得到什么?

这个问题基本上就切中“要害”了,女子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其本质还是建立在男权社会的利益基础上的,重要的是男人们喜欢!

首先就是一个“审美观”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女子以脚小为美"是普遍的审美观念。其之所以会开始流行,是因为一些引领着所谓"审美潮流"的封建文人士大夫们病态审美。这些人身居高位,喜好风流,久而久之,催生初一些诸如喜好小脚的怪癖。

为了让女子恪守贞操,统治者们想了很多办法来限制女子行为。缠足之后,女子一次性是走不了多少路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她们也就没有了接触陌生男子的机会,与其幽会更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这个方面,给女子上了这道无形的“枷锁”。

另外,根据当时的一些记载以及后期考证,女子在进行了裹足行为以后,平时在走路的过程中会拉伸私处肌肉,起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作用。长期进行“锻炼”以后,女子私处会保持紧致,这样在房事活动中男子会更加有快感。这样的事情虽然“露骨”,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却极其现实,女子就这样被无奈的“摆布”着。

至于裹脚女性是否真的有美感,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估计这种美感也“荡然无存”了,女性如果追求那种裹脚后“优雅”的步姿,穿一双高一点的高跟鞋就能达到效果了。当年的很多国家都把中国女子裹脚看做落后,这是一种对女性的束缚行为,所以裹脚“传统”在这种压力条件下也慢慢消失了。

所以,裹脚不是什么好东西,那是“陋习”,是古人畸形审美的一种表现!

当然,这样的评价,未免有些过于主观。因为审美这种东西,因人而异,更因时代而异。我们不能因为你觉得不美,就去说他畸形。

但有一点,其对于身体的伤害巨大,这是肯定存在的,如果美需要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话,我并不认同!

中国古代女子为何要裹脚?有什么好处?对女子有什么影响?

【儒学垃圾朱熹们用缠足裹脚摧残古代中国妇女。】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回忆纪念批判作品,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冷清的母亲就是小脚的老太太,2014年母亲80岁时走了。准确的说:母亲不是天足,是半裹脚的女人,据母亲讲她四岁的时候姥姥给她缠足,用一块布把脚裹起来,几乎都把脚趾骨裹断了很痛。几天后,再放开的时候,脚已经变形了,脚趾骨压迫收敛。还没等脚恢复原样,就再一次的用布缠上去,几个月以后小脚趾和四脚趾基本上就“废了”。

据母亲讲,她四岁的时候,姥姥家摊上壮丁了,母亲的大哥正好18岁被抓壮丁抓走了。姥姥家在陇南山区,从来就没有进过县城,大舅被抓走后,姥爷和小脚的姥姥去了一次县城,才知道已经是“民国”了,皇帝被推翻二十多年了,男人早就不兴留辫子了,女人也不兴“裹脚”了。姥姥回来就把母亲的脚放开了,但是母亲的脚已经畸形了,那一年是1938年,母亲说大舅再也没有回来。

母亲的脚是半裹的小脚,走路走不快也走不了远路,畸形的脚上经常的生“茧子”。我小时候经常看见母亲洗完脚,用剪刀割半残疾的脚上的茧子。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金门炮击也停止了,两岸关系正常化了,母亲用剪刀割脚上的茧子,经常给我们讲大舅的事情,她说:“假如大舅还活着的,应该回来看家里人了。”可是,一直也没有大舅的消息,估计大舅早就不在了。

母亲的小脚是很受罪的,我长大以后喜欢历史研究,平时也注意收集一些女子缠足的事情。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末年,南宋政府开始倡导女子缠足,普遍认为中国女性缠足是宋代“程朱理学”倡导的。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以及他们的弟子组成的新儒家学派。新儒家学派重新修订了四书五经,重申了“三纲五常”,所谓“程朱理学”者,就是从儒家学说上升到儒教,把儒家的思想变成约束普罗大众的教义,直接渗透、规范、影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中国历史上,女子胖瘦之美的观点不同,从来就没有彻底断绝过争论,“楚王好细腰宫女犹饿死”,帝王士大夫们不同的审美观,也一直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习惯。汉唐“环肥燕瘦”的审美观,也是一直在不断的变化的,但是并没有超出正常的社会伦理。《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又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后世称妇女之小脚为“三寸金莲”。

盛唐之后的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环肥燕瘦”的审美观错位,士大夫阶级倡导女子手脚纤细为美。《宋史•五行志》记载:“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到了北宋末年女子小脚的审美观就近乎变态了。北宋末的苏轼,《菩萨蛮•咏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宋•秦观《浣溪纱》:“脚上鞋儿四寸罗,唇边朱粉一樱多,见人无语但回波。料得有心怜宋玉,只应无奈楚襄何,今生有分共伊麽?”站在秦观秦子游和苏轼苏东坡的角度,观察北宋末期女子小脚缠足,仅仅流行于宫廷及闺阁之中,这种有损女性身体的病态美,并没有在全社会妇女中流行。元末明初人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考证说:“缠足在熙宁、元丰之间,为之者犹少。”熙宁、元丰是北宋晚期1068年至1085年,那个时候缠足的妇女是很少的。

古代中国女子普遍缠足,能够确定的是从南宋开始的。倡导女子缠足的是就是新儒家学派,伪圣人朱熹继承了程颢、程颐的歪理邪说,并且将儒家学说的糟粕上升到“理学”,后人把这种东西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在朱熹的手里,上升到“女教”的理论高度。朱熹指出,“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北宋初期,由于重文轻武,军事制度不合理,在对外的战争中屡战屡败,1004年的《澶渊之盟》向辽岁贡绢(丝绸)20万匹、岁银10万两;1044年的《庆历合议》向西夏进贡岁绢15万匹、岁银10两、茶叶3万斤,折合白银400万两财富,相当于宋朝年财政收入四分之一,把宋朝变成了世界性的“血汗工厂”。到了熙宁年间,宋朝财政已经破产,王安石变法失败,北宋再也无药可救了。

北宋末年,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面积破产,经济破产也导致社会的细胞家庭,大面积的倒闭解体,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整个社会处在风雨飘摇和动荡之中。北宋朝廷和士大夫阶层,把国家经济破产的原因推给了王安石变法,把人民起义社会动荡的原因推给了中国妇女,说她们不守礼制宗法,追求奢靡的生活方式,家庭破裂而男人们铤而走险,造成社会的大动荡。

程颢、程颐们开始歪曲儒家思想,借助儒学礼教给女子们制定规矩,倡导宫廷闺阁女人纤手小脚为美。到了南宋朱熹的时代,朱熹更是叫嚣“存天理、灭人欲”,把儒家思想拔高到“天理”程度,把人的七情六欲视为洪水猛兽,灭人欲的社会实践首先从妇女身上开始。病态的女子小脚美成为突破口,女子从三四岁开始裹脚,到成年之后女人的脚畸形残废,不能正常行走也出不了远门,把女人拴在家里遵守“三从四德”,成为男人的附属品,那么家庭就稳定了,社会也就稳定了。

朱熹们就是封建的礼教卫道士,他们摧残女性的身体,自己却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苏轼、朱熹们都有“爬灰”的经历,他们的儿媳妇都是他们乱伦纵欲的工具。爬灰一词就是从苏轼的身上演化的。传说,苏轼的儿子死后,苏轼和儿媳妇关系暧昧。有个小偷去苏轼家偷东西,躲在厅堂的梁上。桌子尚未擦拭上面有一层灰,苏轼嘴里念叨着在桌子上写下儿媳妇的名字,这时儿媳妇进来了,苏轼急忙用手把桌子上的名字抹掉。媳妇问公公干什么呀?苏轼回答说:“我扒灰呢”。

后来,人们把公公偷情儿媳妇就叫做“扒灰”(爬灰)。传说朱熹的儿子死了以后,朱熹的儿媳妇还怀孕了。人们怀疑是朱熹撒的种。宋代的文人大儒们,给社会和普通人制定了一整套的封建礼教,说什么“男主外、女主内”,女人最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样家庭和社会就稳定了。让女人出不了门的最好方式,就是给她们从小缠足裹脚,等长大了脚畸形残疾了,想出个远门也做不到。朱熹们对中国妇女残忍的做法,在当时就有很多人反对,包括程朱理学的徒子徒孙。

南宋辛弃疾,基本是和朱熹同时代的诗人,他有一首《菩萨蛮》:“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蓦地管弦催。一团红雪飞。曲终娇欲诉。定忆梨园谱。指日按新声。主人朝玉京。”说女子在台上唱戏,穿着淡黄色的弓样小鞋,纤细的腰身只怕被风吹到。描写小脚的女戏子在台上痛苦的表演,曲终人散时自己的痛苦无法诉说,辛弃疾在这首词里间接的痛斥了朱熹们对妇女精神肉体的戕害。

车若水是朱熹的徒子徒孙,非常崇拜朱熹的理学思想,曾经跟随朱熹的弟子监察御史杜范学习“大学”,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程朱理学”的徒子徒孙,对程朱理学给女子缠足裹脚,也是不能理解和反对的。车若水曾经在他的《脚气集》中,质问儒家礼教的祖师爷们,缠足裹脚相当残忍,为什么要给女人们缠足?原文:“妇人缠脚不知起于何时,小儿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的小来不知何用?”程朱理学是儒家思想的糟粕,就如同“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

中国古代女子为何要裹脚?有什么好处?对女子有什么影响?

欢迎走进文史工作坊!

男人的审美情趣——足文化

小脚女人嘛!给人一种小鸟依人的感觉。而且在中国古代戏剧小说中,白嫩嫩的纤纤玉足是“性”字的衍指符号,会勾起男人的无限遐想。

《金瓶梅》中潘金莲就是小脚。她的名字金莲也是有词义。

《射雕英雄传》中欧阳克有句经典台词:“本公子阅女无数,看脚便知这女子身材如何!样貌如何!”可见脚是古代男子对女性一种重要审美元素!裹脚的鼻祖——窅娘

古代第一个裹脚的女人是南唐李后主的宠妃——窅娘。

据说窅娘本是歌妓,李后主见其样貌美丽,便将她从苦难处所接处,朝夕相处。

一日窅娘与李后主逛荷花池。李后主看到美丽的风景言:要是人的脚能长得像红菱那样在莲花上舞蹈该多好啊!

李后主随口一句,不想窅娘记在心中。为了报恩,她便用白绫裹紧双足。

李后主看后喜出望外,视若珍宝。但是这个女子的取悦之心却给后世无数女孩留下痛苦。

女人家的悲哀

为啥这样说呢!女人家,女人家,离了女人不是家。所以中国古代男人便有一种龌龊心理:女子缠足,有了小脚,便很难逃离自己的手掌心。守着锅碗瓢盆,相夫教子生娃娃。这就是封建主义下女子的悲哀。

中国古代女子为何要裹脚?有什么好处?对女子有什么影响?

在古代的时候,女人以脚小为荣,主要意思就是,脚小好看!为什么以前有的人骂人会骂:你不知道那脚大脸丑!意思在古代看来,如果一个女人不裹脚,脚看上去大,都不好意思出门见客,更不好意思上街逛!会被人家唾骂!我的外婆姐妹三个,我外婆和她的大姐小的时候都正是裹脚的时候!听我外婆说非常的疼!小时候的女孩子都裹脚,必须裹,都害怕,跟酷刑差不多!她不知道裹到什么程度的时候!八路军看到了大多数人都裹脚,非常的痛苦,就把这一项政策废除了!谁家裹脚,发现就罚款!我外婆说她家有两个人裹脚,一人罚款5毛,两个人罚了一块!一块在那个年代(一九四几年)也是可以买好多东西的!

中国古代女子为何要裹脚?有什么好处?对女子有什么影响?

既然这个问题有三层,那么笔者就按顺序,总体上依照三个层次来回答。

首先,古代女子为何裹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个故事。汉成帝的第二位皇后赵飞燕出身贫寒,一开始入宫做宫女,后来在阳阿公主的府邸学习舞蹈。据说有一天,已过而立之年的汉成帝到阳阿公主府邸游玩。为了取悦皇帝,阳阿公主召了府里善于歌舞的众女子为汉成帝献艺。舞女赵飞燕舞姿灵动,翩若惊鸿,竟一点点腾空,“飞”到了池中荷叶之上继续舞蹈。汉成帝一看这位美人如此了得,便起身靠近。没想到赵飞燕突然从池中跃起,跳到汉成帝的掌心,继续舞蹈,最终捕获汉成帝的心。

这是个民间故事,带着质朴的夸张。但它却反应出一种社会心态——对小脚的青睐。只有一双纤纤玉足,才能以掌为台,自在舞动。

对于脚的的大小,古人形成了“三寸金莲,四寸银莲,四寸以上是铁莲”的审美。社会的崇尚,是无数女子对小脚趋之若鹜的一个原因。为了迎合大众审美,缠足这种手段便被人们纳入选项。

而如果仅仅是为了追求美,缠足的普及度可能并不会很高。真正使缠足成为古代女子定式的,是纲常伦理的发展。

宋明时,儒学获得长足进步。封建纲常伦理进一步强化,男权社会到达新的高度。为了使女子更符合“三从四德”的礼教标准,更安稳的待在家中,人们选择了缠足这种通过摧折身体来限制女子行动的方式。

而缠足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它最大的“好处”,也正是它被推行的原因——有利于培养出更多遵从“三从四德”等传统礼教的女子。缠足以后,女子因为足部畸形而行动不便。他们很多人往往需要扶墙而走,甚至基本丧失行动力,成为“抱小姐”——完全需要别人抱着才能移动。这样的女子,连迈出大门都不太可能,又怎么会有机会做出红杏出墙这种有损贞洁的事呢?

而另一方面,缠足虽然会给女性足部带来极大伤害,但因为全身重量集中在踵部,髋部运动强度增大,长此以往,妇女腰髋部发达,盆骨受影响。这一定程度上使得妇女生育更加顺利。虽然古人并不是为了传宗接代而缠足,但缠足却对他们的生育提供了一定帮助。

而作为缠足的承受者,古代女子从缠足中获得的弊大于利。

接受缠足,女子们的足部首当其冲。今天,如果我们鞋子略微小了,都会觉得磨脚,觉得难受。而古代女子初次缠足的年龄,一般是七八岁。因为缠足是通过外力改变足部骨骼形状,进而改变足部整体形状,所以缠足一般开始的比较早。按照古人经验,十岁左右就已经很难缠足了。古代女子们在小小年纪就要用布条等工具缠着脚,穿着不合脚的鞋子,做一条小美人鱼,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而缠足以后行动受限,女子基本沦为生育工具。他们很少外出,在一方庭院中长大,又在一方庭院中死去。他们的自由不仅在精神上受到礼教压迫,在肉体上也受到限制。

虽然拥有小脚,女子们会获得社会赞誉。但他们却为此付出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代价。笼中的夜莺不快乐,小脚的太太恨难言。他们是时代的牺牲者,无奈而又悲哀地垫着小脚走过春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