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伯温说张昶留不得?
朱元璋从一个出身贫农的放牛娃成为明朝开国皇帝, 非常了不起,同时他成为皇帝后,也是非常喜欢清宫,因此他看见有一个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换,直夸他是清官,而刘伯温却说“此人留不得”,这是为何?
原来朱元璋和刘伯温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大臣穿破了衣服这件事,朱元璋从小家里穷,见惯了脑满肠肥的大贪官们都是穿的绫罗绸缎,锦衣华服,而这是朱元璋非常厌恶的,可当他看到有一位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换,觉得这位大臣非常清廉,这位大臣就是曾经做过元朝户部尚书的张昶。
这位张昶本来是元朝的户部尚书,怎么会给朱元璋做了臣子呢?原来朱元璋起兵反元的时候,元朝曾经派户部尚书张昶前来招安朱元璋,结果计划赶不上变化快,中原的战场的元军节节败退,失去了战斗力。
而朱元璋出于爱才之心,并没有为难前来招安他的张昶,而是把他留下来了当参知政事,主修《大明律》,而这是朱元璋强制把他留下来的,可见张昶并不是心甘情愿归顺并且给朱元璋办事的。
朱元璋对张昶很器重,可是时间长了,大家发现张昶这个人有个怪癖,那就是身上衣服破了也不换新的,朱元璋赏赐绫罗绸缎和金银财宝他也借故推辞,这让朱元璋赞扬他为清白之官,对他更加信任。
而刘伯温却不这样认为,他向朱元璋劝谏说,张昶对皇帝的赏赐都不在乎,说明心并不在朱元璋这边,并没有把自己当成朱元璋的臣子。
不可否认,刘伯温看到了事情的本质,他认为这个张昶穿破衣服是故意为之,不是真正的清官,而且认为张昶还是一心想着元朝。
后来张昶心系元朝的直接证据浮出水面,原来张昶的一封发往元朝的书信被当时朱元璋手下的得力大臣杨宪给截获,只见他书信上写着:“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的言辞。
朱元璋大怒,于是下令查办张昶,张昶临被逮捕以后被连夜提审,张昶对审判他的人说:“吾仍思归故土也,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朱元璋听后深受打击,原来张昶一直不换衣服,天天穿在元朝带过来的旧衣服,就是思元的最好证明啊。
后来刘伯温接着对朱元璋说,张昶一直就居心不良,一方面张昶负责法律修订,但是立法却大多是重刑,很严酷,让百姓们很畏惧,失去了一部分的民心,只会让大量的百姓逃亡到元朝控制区范围,导致当时朱元璋所执政的吴国处于不利状态。
另一方面张昶经常劝说朱元璋要多多享清福,及时享乐,并且不让朱元璋操心国事,这都是一些消极的劝谏,意思是要朱元璋麻醉自我,失去进取的态度。
通过刘伯温一系列的陈辞,朱元璋再联想日常张昶的所作所为,朱元璋深受打击,对张昶也彻底失望,最后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处死了张昶。
为什么刘伯温说张昶留不得?
同样一个人,朱元璋看他是清官,刘伯温看他是祸根,最后朱元璋果断地杀掉了他,这个人是谁呢?
他便是张昶!
张昶是元朝末期的户部尚书,在元朝混得风生水起,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可是因为一系列的原因被朱元璋收编,然后在明初成为了大明的户部侍郎。之所以太祖能够欣赏他,这是因为此人确实是有两把刷子,不仅把明朝的户部治理的是稳稳当当,而且还为人谦和,做事严谨。
有一次太祖在朝中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他破旧的衣服,随即就对这个人大加的赞赏,并直夸此人身为户部的一把手,居然还如此的节俭,简直就是国家之幸,在夸奖结束后,太祖还非常客气的对他大加赏赐。
一般说来,自己的大臣穿着旧衣服生活节俭,作为皇帝应该是比较高兴的。
只不过题目中所说的这个人也就是张昶,事实上是有很大问题的,因为刘伯温识破了他的居心,然后在朱元璋心里给他埋下种子!所以最终劝朱元璋杀了他。
那么刘伯温为什么说:“此人留不得”?但是张昶这个人虽然在替朱元璋工作,但是他却是效忠元朝的。关键是这人也从来不讳言自己是元朝的忠臣,趁着职务之便,和元朝书信往来,老想着回北方。
其实这或许也不能怪张昶,毕竟人家家在北方(宛平),在元朝的官职也不低,原本老婆孩子热炕头,出一次差,被你老朱给扣了,纯属意外。
但是这边厢,朱元璋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心想收服张昶,想让张昶从内心里愿意给自己干活。所以也经常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筵,经常赐金银绸缎给张昶。这让朱元璋的好兄弟们看得眼红不已。
但是这位张昶生在福中不知福,整天穿着一身旧衣服。这个桥段大家应该非常熟悉,
但是朱元璋却认为,“人才难得啊。”你看到底是元大都来得,不但有学问,而且为官清廉,这是个好官。如果官官如此,我老朱岂不是有福了?这边厢,差点要号召百官向张昶学习了。
此刻刘伯温却说话了,“此人留不得。他这是在给元朝守节呢。”
但是很快一件事情的发生了:
《大明律》编纂与适用在法律方面使用轻典,还是使用重典上,张昶和其他人发生了冲突。
张昶主张用重典,所谓乱世当用重点典;
但是刘基等人认为此刻要发展,就要继续笼络别人,就要轻刑法。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立场不同而已,本质上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张昶的悲剧也就开始了。
“劝上重刑法,破兼并之家,多陈厉民之术,欲 上失人心,阴为元计。”有了刘基等这样的话之后,朱元璋会更信谁的?当然是刘基的,因为在朱元璋的心理,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那便是“赵高”。他认为张昶这是在学赵高。
当时张昶卧病在床,杨宪前往探视,突然得到一份张昶私通元朝的信,立刻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得知后非常生气,命令大都督府审问张昶,张昶再信的背后写了八个大字。
“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元至正27年6月,朱元璋认为张昶“是无法被再教育”的对象,于是下令诛杀张昶。
“伴君如伴虎”,尤其伴朱元璋的“君”,就更加了。
当刘伯温让朱元璋对张昶埋下怀疑种子时,他便已经在心里有了某种认定。在这种认定下,不管他做什么,就都可以被作为那种认定的论据。
总结:元朝归降朱元璋的大臣张昶,本是一位连衣服都舍不得换、经常穿破衣的清官,可因为朱元璋的“怀疑种子”,他这个优点竟也成了他被诛杀的理由之一。为什么刘伯温说张昶留不得?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朱元璋,大明的开国皇帝,从一个社会的最底层,到九五之尊的皇帝,朱元璋可以说是励志的典范。朱元璋一生阅人无数,但是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估计也是因为这次打击到了朱元璋,使朱元璋开始疑心所有大臣武将。那么这个让朱元璋“打眼”的人是谁呢?这个人叫张昶。
看过胡军版《朱元璋》的都知道里面有个叫吕昶的人,他本来是元朝的大臣,装成奔丧的闯关过卡来到朱元璋的统治区。并且面见朱元璋,劝说朱元璋接受元朝的招安,朱元璋直接把吕昶给扣留了,后来大明建立后,被封为户部尚书,掌管天下钱粮和赋税。
而这个吕昶的原型就是张昶,但是有一点不一样的就是这个张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差一点让朱元璋受了骗。同样张昶也是和吕昶一样,本来是被元朝派去招降朱元璋的,但是元军在中原地区的战争节节败退,朱元璋肯定不会接受招降的,而且朱元璋看到张昶很有才能,就留在了身边。
张昶在一开始帮助朱元璋主修国家法律制度,并且被封为参知政事。史书记载他“凡国家制度,多出其手,裁决如流,事无停滞”,朱元璋对他很是倚重。但是后来张昶这个人看到元朝大将扩廓帖木儿兵力尚强,元大都尚未被攻破,张昶经常私底下说:“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天天想着回到元朝,继续做元朝大臣,而且张昶的妻儿也在大都,张昶也想着和妻儿团聚。
张昶其实一开始还是为朱元璋做过不少事的,朱元璋也很喜欢他,就赐给了他很多金银绸缎,但是张昶固辞不受,仍然天天穿着旧衣服。朱元璋说张昶是天下“清官之首”,更加信任他。但是后来,张昶慢慢的开始劝诫朱元璋可以开始享乐了,并且还把法律制度制定的很严厉,对民众采用重刑,想让朱元璋失去民心,好让元朝能够灭了朱元璋。
这时候刘伯温发现了问题,他对朱元璋说,此人不可留,其实这时候朱元璋也看出了问题。他对刘基说:“是欲为赵高也。”刘基说,上位说的好,他这是想让你灭亡啊!但是朱元璋并没有治他的罪,只是不采纳他的建议。
张昶看到朱元璋不采用他的建议,就开始疑心重重,得了大病。这时候“超级特工”杨宪出场了,他去探望张昶。并且在张昶的床底下偷出来一封信,这个信是张昶想托人送到元朝大都的。
杨宪报告了朱元璋,朱元璋马上派人审问张昶,张昶这回也没怂,直接在信的北面写下了“身在江南,心在塞北”。朱元璋原本爱惜他的才能还想着原谅他,可是看到这八个字,并明白了张昶穿破旧衣服是思念元主的意思。于是说:“彼决意叛矣,是不可赦。”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六月,遂将参知政事张昶诛杀。
从这以后,朱元璋明白了有些大臣是表面上一套,背地里一套的。我觉得朱元璋也是因为这次,开始觉得无论对大臣再好,大臣也可能和自己不是一条心。建立大明后,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更加的疑心群臣,与此同时特务机构锦衣卫也随之而出。
为什么刘伯温说张昶留不得?
大臣衣服旧了不换,破了打个补丁继续穿,皇帝赏下来的金银绸缎也是能不要就不要,推不了就堆在家里也不用。这是什么人?这是典型的清官呀,是清如镜,明如水的好官。
这件事发生在贪腐成风的明洪武年间,简直就是不可思议。但是这件事还真的就发生了,这个大臣名叫张昶,是原来元朝的户部尚书,有一次奉旨到南方见朱元璋,因为足智果敢,谋略出众,被朱元璋留在了南京,还给了个参知政事的官,让他帮着参谋国事。
按说张昶人又有才,又特别清廉,他应该是朱元璋最需要的人才,也是朱元璋最喜欢的人才。但是张昶却在最后被朱元璋给杀掉了,杀张昶的建议是诚意伯刘伯温提出来的,而刘伯温要求朱元璋杀张昶的原因居然是因为他那一身破了都不肯换掉的旧衣服。为何?
朱元璋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而刘伯温却看穿了张昶的内心世界,那就是张昶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土,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呀!刘伯温是什么人?民间都已经把他神化了,说他“神机妙算,前知八百年,后知五百载”,大明江山能够建立起来,刘伯温有一大半的功劳。
他发现张昶不仅是破衣服不肯换,有些做法也是极不正常。例如,当时元朝势力还在,大都还没有攻破,张昶却写了很多文章,都是给朱元璋歌功的。并且还上表劝朱元璋,说天下几乎已经差不多定了,剩下的一些小地方,交给大将们去打就行了,皇上您可以安心享受后宫幸福生活了。
朱元璋不是那种安乐享受的帝王,但是他也没有往太多的地方想,刘伯温知道后,马上意识到张昶居心不良。
紧接着张昶又劝朱元璋,乱世要用重典,对普通百姓要狠一点,当时国家残破不堪,百姓急待休养生息,重典之下,岂不是要激起民变么?朱元璋没有听。
但是他对这个张昶已经有所不满,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张昶彻底丢了性命。
那是在天下基本平定之后,朱元璋想把张昶放回去,既不能大用,留着也就没有意思了,只要他没有二心,放回去也就算了。但北边,询问自己的家人在何处。身着破衣,欲效法当年苏武在北海牧羊,以表决心。可偏偏书信最后落在了朱元璋的手里,再加上刘伯温的一番话,让朱元璋最后定了杀张昶的决心。
对于朱元璋来说,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二心的人呆在身边,公元1367年6月,张昶还是穿着那身从元朝带来的的破衣服,被杀了头。刘伯温倒是看穿了张昶,最后要了张昶的命。可是他自己却没有没有看透朱元璋的心思。1375年5月,刘伯温被胡惟庸毒杀,但这是否是朱元璋的授意呢?已成千古难解之谜。
参考资料:《明史·张昶传》《明太祖实录》
为什么刘伯温说张昶留不得?
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换,朱元璋直夸是清官,刘伯温却说“此人留不得!”为什么?
作为英武有为的君王,自然欣赏那些恪尽职责、两袖清风的官员。因为正经皇帝都明白一个道理,皇帝富有四海,最重要的不是钱财,而是国家安定,百姓乐业,这样君主的统治才能长久。
历朝历代诸侯为了皇位,皇子为了帝位,挣得头破血流,究竟因为什么?这就是皇权的魅力,它可以决定任何人的生死,它可以号令天下、它可以让你享受一切人间荣华。这所有的前提则是皇权的稳固,假如四面楚歌,内部起义不断,被推翻也就是迟早的事。
朱元璋是集雄才伟略、诡谲权谋为一身的伟大帝王,他出身布艺,以平凡之躯打造出庞大的明帝国。朱元璋识人很准,离开郭子兴的时候身边只带了24个人,而这24人皆是明帝国的股肱之臣。
在创业之初,朱元璋是否也曾看错人?有一人名叫张昶,是元朝派来的使者,因为其身负大才,便被朱元璋留用。张昶经常穿一身破衣烂衫,什么时候也不换衣服,哪怕身居高位也是如此。
朱元璋见到如此清官也是称赞不已,而朱元璋手下头号谋士刘基则对张昶甚为忌惮,并对朱元璋说道:“此人留不得!”
为何张昶身为清官还被人诟病?他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
张昶何许人也?
张昶原本是宛平人,也是现在的河北地区,他是原元朝旧臣,官拜户部尚书。在朱元璋热火朝天搞造反事业的时候,元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伙势力不容小觑,令张昶为元朝使者,到朱元璋营帐中劝降。
我们都清楚朱元璋的身世,全家老小是死走逃亡,父母皆被饿死,这都是拜元朝暴政所赐。要想劝降朱元璋,那谈何容易。张昶说明来意,朱元璋也不发火,仔细交谈一番,发现此人博古通今,是难得一见的人才。
史料记载:
“昶,北平之宛平人,仕元为户部尚书,以奉使来,上与语,初默然,后见其才敏,留用之,累授参知政事。”
朱元璋创业初期,正是用人之际,对张昶也极为欣赏,当然了,和谈一事必定是谈不拢的,一方面朱元璋对元朝深恶痛绝,怎么还能投降,另外元朝政府已经腐败不堪,就差临门一脚,朱元璋争夺的是天下的统治权,元朝给的那点条件也实在不值一提。
在软磨硬泡之下,张昶留在朱元璋帐下,也许张昶是被强制留下的,或者是张昶自愿留下。所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朱元璋对于使者一向礼遇有加,得到张昶如此人才,也十分高兴。
张昶被授予参知政事之职,大概相当于副宰相,地位不低。我可以分析一下张昶的心理活动,张昶本来是来劝降的,却被敌人招安,这事情换在哪都比较奇葩,作为元朝高级官员,其内心必定是复杂的。
俗话有云,忠臣不事二主,张昶身在曹营心在汉,做事也同样表里不一,对外人“坦诚相待”,内心却仍向往回到元朝。虽然张昶口心不一,但仍为朱元璋做了许多事情。
史料记载:
“昶有才辨,智识明敏,熟于前代典故,凡国家建置制度,多出昶手,裁决如流,事无停滞。”
张昶聪明机敏,史学知识渊博,很多建国的制度都是张昶制定的,并且判断迅速、高效,从不停滞。这种人才正是朱元璋需要的,当时百废待兴,身边只有一群喊打喊杀的武将,这种国家建制的人才实在太少。
为何刘基说张昶不可留?
张昶帮朱元璋做了很多事,解决了很多难题,而最大的问题是,张昶不忠于朱元璋,这一点是哪个领导都无法容忍的,你可以无才无能,这都是可以后天弥补的,假如你想挖公司墙角,那肯定会被公司开除。
刘基正是看到张昶的问题,才向朱元璋禀报。想来以朱元璋的眼光,早就看到这一切的,朱元璋在反元初期,对事情判断极准,张昶这种里通外国之人也一定看在眼里。
对于张昶,朱元璋估计是又爱又恨,才能是如此之高,却又是个不忠之辈。很快张昶的问题就暴露出来。
史料记载:
“昶尝窃语其所亲曰:“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间阴使人上书颂功德,劝上以及时娱乐,”
张昶经常对左右亲信说:“如果我回到元朝,同样是荣华富贵一生”。另外,张昶也对朱元璋下手了,明君的特点是能听进他人意见,并有自己判断,不会人云亦云。朱元璋本身就是个刚硬果决之人,如果有人要坑他,对方当然不会有好果子吃。
张昶劝朱元璋要及时行乐,还拍朱元璋的马屁,除此之外,张昶还劝朱元璋对臣民用严刑酷法来镇压。朱元璋当然不会听从,朱元璋的执政理念正好与之相反,他是大明皇帝中最勤奋的,没有之一,甚至把宰相也废除了,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
朱元璋贫农出身,深知百姓疾苦,称帝之后减免各地赋税,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于官民朱元璋就不那么客气了,只要贪污受贿者,统统格杀,一个不留。如此心性之人,是不会轻易摇摆的。
真正的忠臣,哪有这么劝谏君主的,这必定是个大奸臣,所以说刘基要朱元璋除掉张昶。
张昶结局如何?
之后张昶越来越思念元朝故国,在家中藏了很多反叛的书稿。明朝的文字狱也是比较严重的,朱元璋因为要过饭、当过和尚,内心也有些许自卑,但凡有人在奏疏中出现相应不敬字眼,可能面临杀头之祸。
张昶的卧室中有这么一篇稿子,上写“身在江南,心思塞北”,这明摆是要叛变,被人揭发后,张昶再也无法这么混下去了。朱元璋欣赏张昶的才能,想着再次放他一马,而得到的回复却是“彼决意叛矣,是不可赦。”最终,张昶被处死。
张昶是元朝旧臣,也是元朝的忠臣,腐败的元政府中竟然还有如此忠臣,实在为张昶而惋惜。对张昶,只能哀其不幸,却无法怒其不争。
为什么刘伯温说张昶留不得?
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换,朱元璋直夸是清官,刘伯温却说“此人留不得!”为什么?(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此人名叫张昶,是宛平人,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他的经历颇为奇特,他本是元朝的户部尚书,作为大元朝的高官,长期定居在大都,和朱元璋素无来往,一次偶然的出使任务,将他和朱元璋的关系纠集在了一起。
元朝末年,各地义军突起,四处狼烟,元顺帝看到武力镇压效果不明显,于是就听人建议,采取怀柔政策,打算招安各地的义军,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元顺帝选了几个能人带着几个使团,去招安各股义军。
招安不成被反招安张昶就带领着一支使团,首先去见浙东义军领袖方国珍,结果方国珍一点面子不给,折腾了半天毫无进展,没办法,张昶只好去招安朱元璋。
此时兵荒马乱,盗匪四起,这么远的路,想要安全到达谈何容易,张昶灵机一动,就把随从们扮做发丧的队伍,披麻戴孝,将符节和文书、财宝放进棺材,一路走、一路哭,竟然顺利到达金陵,见到了朱元璋,朱元璋听说他是抬着棺材来的,对张昶的智谋所震撼。
只不过,此时的元朝已经分崩离析,马上就可以瓜分大元的天下了,朱元璋当然不想招安。
张昶没搞定朱元璋,朱元璋倒是看上他了,朱元璋早就听说张昶这个人很有才能,“昶有才辩,智识明敏,”而且担任元朝的户部尚书,是一个治世良才,自己开疆拓土、开辟新朝代,这样的人才不可多得。
朱元璋就软硬兼施,威逼利诱,死活不放人,非要留下张昶,跟着自己打江山。张昶遇到朱元璋这个泼皮出身的草莽影响也是没有办法,再说了,招安不成,回去也交不了差,走出京城转了一大圈,张昶也发现,元朝是气数已尽,覆灭是不可避免的,自己不能把一家子都交给朝廷。
朱元璋授予他参知政事之职,留为己用,此人果然有才,他“凡国家制度,多出其手,裁决如流,事无停滞”,朱元璋很是器重他,让他主修《大明律》。
户部尚书的怪癖张昶有一个怪癖,就是总穿旧衣服,身上有洞了就补一补,从来不穿新衣服,朱元璋奖励他金银绸缎,他也从来不接受,这让从小就痛恨贪官的朱元璋非常欣赏,认为他是“清官之首”,非常信任他。
但是刘伯温却对朱元璋说此时非常危险,必有反意,不可重用,朱元璋对张昶非常看重,认为刘伯温的话言过其实,甚至是嫉妒张昶的才能,所以,他对刘伯温的话没有上心,仍然非常信任张昶。
但张昶的处境非常尴尬,走吧,使命没有完成,回去也无法交代,而且朱元璋也不让他走,还竟让张昶的上级多关心关心这个大贤人,在中书省,张昶和杨宪、胡惟庸关系最好,经常向他们倾诉。
身在明营心在元刘伯温猜的非常准确,张昶对元朝无比的留恋,他饱读史书,受元朝恩惠极重,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根本不愿意为朱元璋这样的“草寇”效力,现在被情势所迫,逼不得已才留下来,《元通鉴》也记载他“心不忘北归”,时刻总想返回北方元朝。
张昶不愿穿新衣、不接受朱元璋的赏赐,就是一种怀旧思想在作怪,他这种忠于元朝的思想总是一不小心就暴露出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元朝的扩廓帖木儿部队打了一场胜仗,立即来了精神,随口和要好的同事说:我要是回到北方去的话,仍不失荣华富贵呀!
愿望不能达成,张昶便悄悄给朱元璋捣乱,他给朱元璋上书,天下大局已定,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将军们去搞定吧,人生苦短,应该及时享乐,朱元璋非常吃惊,这不是让我当秦二世吗,这家伙简直就是赵高呀,于是就把张昶的上书给烧掉了。
在讨论即将开国的大明朝用什么法律时,大臣们各抒己见,很多人认为国家初定,应该用轻典治新世,薄赋轻徭,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只有张昶独出己见,主张重典治乱世,要实行严刑峻法,“破兼并之家,行厉民之术”,总是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朱元璋变成一个昏君暴君,败坏形象,失去民心。
张昶这一招很厉害,朱元璋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如果不是头脑清醒,差一点就上当。
常常焦虑不安的张昶终于病倒了,他的好朋友杨宪非常“关心”的上门探望,杨宪东瞅瞅西望望,忽然发现张昶写的家书放在桌子上,趁张昶不注意,偷偷塞到怀里带走了,然后直奔朱元璋那里。
这究竟是一封什么信呢?原来,明朝大将李文忠攻破杭州,抓了一批元朝的官兵,《国初群雄史略》记载,张昶利用职务之便,私自放走这些战俘,还写了一封家书,打算让这些战俘带走,“以国事阴通”,向元朝泄露朱元璋的军情国事,这简直是彻头彻尾的间谍罪,而这封“家书”被杨宪偷走了,朱元璋大怒,立即拘捕张昶。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朱元璋依然看重张昶的才华,还舍不得杀他,《明太祖实录》记载“王始惜其才,犹欲活之”,打算留他一条命,就派人审讯张昶,只要是张昶肯低下头认个错,活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却一言不发,闭目等死,面对狱吏的审讯,提笔写了八个大字,让狱吏转交朱元璋。
朱元璋拿到一看,原来是“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个字,朱元璋气的牙根疼,对李善长说“我被他愚弄了这么多年,太可恨了,叫人把他的骨头打碎,扔到河里去!”《国初事迹》记载,“碎其骨,投之于江水”,这才算出了一口恶气。
张昶作为一个能吏,忠于元朝,但是他不识时务,把腐朽透顶的元顺帝奉为明主,白白成了元朝的牺牲品,死在明朝开国的前期,真是让人痛惜!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