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得宠的海兰珠为何没能与皇太极合葬?
皇太极和海兰珠的爱情现在一直被后人所津津乐道,他们之间的爱情超越了世俗和生死,以至于皇太极如此雄才伟略的帝王形象黯然失色,被后世记住的都是他的情痴形象。
然而后世的我们一方面感慨他们的爱情,一方面还有个疑问,海兰珠宠冠六宫,皇太极也因为对她的死忧伤过度而驾崩,却为什么海兰珠没和皇太极合葬呢?
海兰珠去世后,皇太极为海兰珠举行了隆重的丧礼,然后还亲自撰写祭文,并破格赐海兰珠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
“元妃”表明了在皇太极心里,海兰珠才是自己的原配,因为在皇太极称汗前,最早的嫡妻就被称为“元妃”,元就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原配的意思,海兰珠明面上是最尊贵的皇贵妃,其实在皇太极心里,她才是被真正认同的皇后。
然而即使皇太极如此爱海兰珠,在她逝世后,仍然情深意长,因为海兰珠的身份,以及皇太极去世过早的原因,两人终究还是不能合葬。
首先,只有皇帝和皇后有合葬的规矩,海兰珠去世前并不是正牌皇后,唯一的儿子早夭,也没有再次生下皇子成为太子,和皇太极合葬,于理不合,即使皇太极宠爱她,可当时皇太极还没去世呢,他只能先给海兰珠建造个陵墓安置,而海兰珠是位于贵妃园的陵寝。
其次,皇太极驾崩的时候,正妻原配皇后哲哲还在世,在推举福临成为皇帝以后,哲哲皇后被尊为皇太后,福临自然只认哲哲为母后皇太后,即使海兰珠和皇太极感情很深,那又如何,还是得按照祖宗规矩办事,在哲哲皇后去世后,把她和皇太极合葬了一起,而海兰珠的陵墓也只能遥遥相望了。
虽然皇太极痴爱海兰珠,然而最终没有合葬,可这又有什么关系,海兰珠依然是后人心中皇太极最爱的宠妃。
最得宠的海兰珠为何没能与皇太极合葬?
很简单啊!因为宠她的人不在了,没人为死去的海兰珠做主合葬。海兰珠在生前非常得宠,因为她的病重,皇太极抛下战事从前线往回赶,日夜不休跑死六匹马,就为了见海兰珠最后一面,因为没有赶上,皇太极晕倒不知人事。
醒来后的皇太极想起来就要哭一场,亲自祭奠海兰珠,赐予她四字谥号,对她的祭祀规格很高。
主要是皇太极猝死,并没有交代后事,没有留下与海兰珠合葬的遗言,后来自然就没人为海兰珠他俩考虑合葬的事,你们活着腻歪着辣眼睛,死了还让你们在一起撒狗粮给大家看吗?就算是皇太极真的留下合葬的遗言,相信顺治娘俩也不会尊崇的,可以参见明朝英宗遗言皇后合葬的事,就被宪宗母子差点遗弃,不是百官又哭又闹的,钱皇后根本不可能合葬英宗。
就是这样。
图文来自网络侵删。
最得宠的海兰珠为何没能与皇太极合葬?
清代,皇太极和顺治都是痴情的皇帝。董鄂妃薨逝后,有顺治皇帝出家当和尚的传说,而皇太极在自己的宸妃海兰珠去世之后,失魂落魄到极点,他痛不欲生,也差点………。宸妃葬在哪里不应该是个谜!可现在,有说海兰珠葬在昭陵的妃园寝,也有说宸妃墓应该在沈阳城北的蒲河附近(《清史稿》),还有说宸妃也可能葬在沈阳城北的老鹳堡子(参照《清关雎宫墓地考》一文)。这位26岁才进宫,命途多舛的皇妃为什么一个归宿地就有如此众多的说法呢?1.宸妃,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字是海兰珠。是孝端文皇后哲哲(大清第一位名副其实的皇后)的侄女,后来呼风唤雨的孝庄(顺治他妈)皇后是她的亲妹妹。她成熟淡定,俏丽端庄。崇德元年,皇太极不惜盗用古代名妃的封号,赐其为“宸妃”,还把她居住的宫殿命名为“关雎宫”,这两件事足见皇太极对海兰珠用情之深。2.崇德六年九月,皇太极在松山前线与明军打得不可开交,突然收到了宸妃病重的消息。皇太极突然龙目蕴泪。不顾众将的劝谏,毅然踏上了探望爱妃的征程。至盛京城外时,路上遇索尼等人。他们说宸妃已逝,皇太极悲痛不已,但,就是不相信 !还是策马扬鞭,赶往关睢宫。其时,风华正茂的海兰珠早香消玉殒(只33岁)了。皇太极抱着宸妃冷去的身体,不吃不喝,千呼万唤。可宸妃再也没睁开淡淡哀愁的双眼了。皇太极从此魂不守舍、日渐消瘦。有天中午,皇太极突然失去了知觉,仿佛灵魂随宸妃而去,直到酉时才醒过来。他告诉心腹说:“天生朕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此后,他恢复了神智,但依然伤痛不已。
3.皇太极有次打猎,经过宸妃的坟墓时,触景伤情,大恸豪哭了一场。在宸妃丧期,因为有两个不守规矩的王公没有展示悲戚的意思(阿达礼与紥哈纳),皇太极立马剥夺了他俩的爵位。皇太极在她的丧礼期间,自己都停止了宴乐。崇德七年,松山锦州大战全胜。明朝率军将领洪承畴、祖大寿降清。当年四月,皇太极为此二人设宴庆贺,自己却没有出席。他解释说:“盖因关雎宫敏惠恭和元妃之丧未过期,故尔……”。自从宸妃去后,皇太极形容憔悴,茶饭骤减。仅过了两年多,能征惯战的皇太极也追随宸妃而去了。4.宸妃在关睢宫宫于崇德六年九月十八日薨逝,死后的第二天,她的棺椁由盛京皇宫东侧门抬出宫,被送到了城北“地载门外五里”临时搭建的帐篷内。出殡之时,皇太极率领王侯将相等各级官员送葬,公主、福晋、公主、格格等也尽列其中。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哀声一片。在宸妃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了火化仪式。宸妃的骨灰罐子放在芦殿安放了两年之久,到崇德八年二月初十才正式埋入了地宫。而此时皇太极已疾病缠身了。他没能亲自席爱妃葬入地宫的仪式。半年之后,皇太极撒手人寰。5.皇太极在世时,宸妃墓祭祀频繁,每月都有。而当清明节与大年时祭祀倍加隆重,朝鲜国王还派特使送来香烛礼物致祭。皇太极每每经过宸妃墓时,都痛哭不已、下马伫立,怅望良久。6.太宗皇太极于崇德八年八月九日在清宁宫驾崩,昭陵也因此大兴土木.不久,在昭陵西边修建了妃子园寢。 可查遍史料,宸妃没有归葬清妃园寝的任何记载。
皇太极最宠爱海兰珠,为何她死后葬在妃园寝没有与皇太极合葬清昭陵?
我认为,宸妃后来应该被迁入了妃园寝,原因如下:
如果令皇太极魂牵梦萦的宸妃依然独自一人在地载门外安葬,至太宗驾崩都原地未动。那么依清朝的惯例与典制,这个墓要加“园寝”二字。并且,按照园寝制度应该增建其它建筑,以彰显她的身份。但,你看清史,根本没有地载门外五里有宸妃园寝的蛛丝马迹。这是否表明,宸妃墓早已移出地载门外了?大家要用心琢磨。
最得宠的海兰珠为何没能与皇太极合葬?
清朝皇帝里多情的比较多,比如皇太极爷俩,一个痴迷宸妃,一个钟情董鄂妃,乾隆也算一个,到老还是念念不忘他的富察皇后。
这里来聊聊多情皇帝之首皇太极的爱情。在他的后宫里,来自科尔沁贵族的哲哲,与她的两个侄女共事一夫,不过在满族也不是新鲜事。姑姑居中宫,享“椒房之尊”,两个侄女一为关雎宫宸妃,一为永福宫庄妃,姑侄三人中,皇太极最宠爱海兰珠。
皇太极有多宠海兰珠呢?海兰珠与皇太极成婚时,已二十六岁,但仍是冰肌雪肤,如花似玉,尤其是她那成熟女性的独有的魅力,使皇太极偏爱于她。皇太极虽已过不惑之年,可与宸妃情投意合,两人整日形影相随。宸妃的居住的后宫叫“关雎宫”。
“关雎宫” 取自《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皇太极把这美好寓意的三字赐与海兰珠的宫室,可见有多怜爱海兰珠。
当年皇太极的王宫及后妃起居的寝宫,在今沈阳故宫的凤凰楼上,至今保存完好。这座关雎宫在中宫清宁宫的左侧,建筑与清宁宫相同,只是台基稍矮一点,这表明关雎宫的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仅次于中宫皇后。
崇德元年(1636年)七月初七,宸妃海兰珠按宫廷礼仪被册封为“东宫大福晋”。而这距离她进宫还不到两年。
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海兰珠为皇太极生下第八个儿子。皇太极见爱妃产子,万分高兴,颁布了第一道因皇子诞生而发的大赦令。
而接下来两三年里,庄妃生下第九子福临,即日后的顺治帝,麟趾宫贵妃生下第十一子,后被封为襄昭亲王。她们生的皇子都没有举行如此隆重的活动,很显然,皇太极已将宸妃海兰珠所生的皇八子视为储君。
皇太子为皇八子举行的隆重庆典,引来了八方朝贺。皇都不远千里载着土特产赶往盛京表示祝贺。
天有不测风云,这个被视为“天命神授”的皇八子,在来到人间不足一年就不幸夭折了。海兰珠无法承受失去亲子的打击,不久便身染重病。皇太极除抚慰她外,还册封她为“贤妃”,赐仪仗,以安慰其失子之痛。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不多日,海兰珠便追随爱子而去,年仅33岁。
宸妃病重之时,皇太极正在前方率军攻打锦州。锦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军想入关,必须先夺取锦州。因此皇太极御驾亲征,驻军松山城外。
然而刚过十二天,宸妃病重的消息便传来。统帅三军的皇太极离不开阵地,又实在放心不下病重的爱妃。他立即召集统兵要将,把战事布置妥当后,便马不停蹄赶往盛京。星夜兼程,皇太极刚到盛京城,宸妃娘娘病逝的消息便传来了。可惜皇太极竟没与她见上最后一面,悲痛不已的皇太极奔向关雎宫,当看到香消玉殒的海兰珠的遗体时,
为告慰海兰珠在天之灵,皇太极将丧事办得非常隆重。他请来法师为海兰珠超度亡魂,并且为她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祭文。每逢宸妃祭典,他都亲自举行,每次祭祀他都会伤心地大哭一场。每次打猎路过城北宸妃的殡所,他都会上前哭祭。皇太极还把宸妃的去世当成大清国的“国丧”,连元旦大典也停止举行。
宸妃之死,对皇太极精神上打击非常大,不久便得了重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年仅五十二岁的皇太极在清宁宫病逝了。
为什么没留遗言让海兰珠与其合葬?一个是皇太极有皇后啊,二来即使他有遗言,继位的顺治和其母亲庄妃乐意吗?他会执行吗?
就像明英宗临终交代儿子明宪宗一定要与钱皇后合葬,虽说明宪宗也照办了,可是母亲周贵妃不干了,还是暗中做了手脚,没让钱皇后与英宗合葬,而预留自己的位置与英宗最近。
前车之鉴,皇太极估计只顾着伤心了,忘记交代了,不过交代也是白搭,海兰珠又没儿子存活,没人执行。
我是历史逸事,专注历史知识分享,欢迎关注点赞。最得宠的海兰珠为何没能与皇太极合葬?
首先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皇太极这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一生有过很多的女人,却唯独痴情于海兰珠一人,而他与海兰珠七年的爱情却羡煞旁人。
人常说自古多情空余恨,越是投入越多的感情越是失去的也快,历史上皇太极与妃子海兰珠的情感大致如此。用苏轼的《江城子》形容两人的情感再合适不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皇太极对皇太极的爱是绝对的真爱,超越了生死,也超越了祖制,这些可以从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看出。
一,海兰珠的年龄,据说海兰珠在进宫时候已经是二十六岁的大龄剩女,这在古代提倡早婚早于的年代,这样的年龄别人比较忌讳,主要的是,传说海兰珠在进宫前有过一段婚姻,后来成为寡妇。后来由于科尔沁嫁给皇太极的两个女人没有生出儿子,海兰珠背负生育机器的使命被送到盛京,这也是姑侄三人同嫁一夫的原因。
二,海兰珠进宫后,得到皇太极如若珍宝般的宠爱,并后来者居上,被封为宸妃,居住在关雎宫,位子也仅在皇后之下。不久就生下了八阿哥,虽然那个时候皇太极已经有七个儿子,但面对心爱女人生下的儿子,还是非常宠爱,为了庆祝这个儿子的出生,皇太极破天荒颁布建国后的第一道大赦天下的诏令。更不顾群臣反对,要立海兰珠的儿子为太子,可惜这位皇八子福薄夭折了。
三,在海兰珠因病去世后,远在战场的皇太极听问心爱的女人病危,丢下在前线作战的军队,昼夜不停的赶回盛京,而且不顾身体劳累,只为见心上人一面,典型的爱美人不爱江山。在海兰珠去世后,皇太极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并不顾皇后的面子,追封其为“敏惠恭和元妃”。而“元”字在金人看来就是皇后意思,也只有皇后专用,从这可以看出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真心。
由于海兰珠去世比较突然,就被皇太极葬在离盛京很近的地方,估计是为了祭奠佳人方便。但在《清史稿》关于宸妃海兰珠死后的埋葬地点却没有详细记载,只是粗略的说了下葬在沈阳城北的蒲河附近。但也传说是葬在昭陵的妃陵园,也有人说是葬在了沈阳城北的老鹳堡子(古盛京附近)具体在那个位置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按照明清时期修建 陵寝的制度来看,凡是比皇帝先死的妃子,一般不会单独修建陵寝,哪怕是海兰珠在怎么得宠,皇太极也不会失去理智为其大兴土木,况且当时的皇后还在世。再有就是皇太极去世的时候海兰珠已经在地下长眠很多年,这位痴情人大概是不忍心打扰心爱的女人,真正的爱情除了拥有彼此,时刻替对方着想,尊重对方。
最得宠的海兰珠为何没能与皇太极合葬?
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嫔们无福与皇帝合葬,即便是皇帝最宠爱的宸妃海兰珠也是如此。海兰珠生前得到过皇太极特别的恩宠,她死后皇太极十分悲痛。但是海兰珠的姑姑就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哲哲,她不可能越过皇后与皇太极合葬。而且海兰珠是再嫁出身,地位不及皇后尊贵,幼子早殇,只能安葬在北陵公园荒凉的妃嫔园寝,陪伴她的都是难姐难妹,也就是皇太极的其他妃子。相对于哲哲皇后与皇太极合葬清昭陵的阔气,妃嫔的坟墓显得十分荒凉破旧,令人感叹。海兰珠之所以无缘于皇帝合葬,除了于理不合外,也在于死得很早,皇帝和皇后都在她的后面。哲哲皇后也就是海兰珠的姑姑是最后去世,肯定要和皇帝合葬,这时可没有活着的有权势的人替海兰珠撑腰。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这些妃嫔十分苦命,由于年代早她们都是遵照女真人习俗火化安葬。按理说火化的墓葬没有什么随葬品,盗墓贼不会愿意光顾。但是皇太极的妃嫔们墓园地上建筑年久失修,倒塌了也无人过问,即便没有什么随葬品,但还是被盗墓贼挖掘了。时至今日,海兰珠和其他妃子的坟墓都十分破败。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