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古到今,处决死囚犯多放在中秋前后,所谓“八月决囚,秋后问斩”的来历是什么?有哪些历史典故可以参考?

为什么从古到今,处决死囚犯多放在中秋前后?

1、信奉天命

我们平时看很多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上都会说到秋后问斩,相信很多人有个疑问,为啥古代的统治者喜欢处决死囚多放在中秋前后呢?

这是因为封建社会的古代人非常信奉阴阳五行以及顺应天意,他们认为春天和夏天都是万物生发的季节,象征是生机勃勃,万物正蓬勃生长,因此不适宜取人性命。

而秋冬百物萧条,也是进入一年的尾声,自古以来,秋季就是悲情的季节,深秋充满了肃冷的气息,适合执行死刑,也算顺应天意,顺乎四时。

2、封建统治时期统治者重视农业

封建王朝的君主都是特别注重农业的,如果把犯人在春夏时期应该播种农忙的时候给处决了,干农活的人就少了,就会在农忙的时候耽误干活种粮食,影响农民收成,而自然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税收。

而秋后处决犯人的话,农民秋收也完成了,既不耽误干农活,还可以在执行处决的时候,让闲来没事的百姓来观看,起到教育和震慑作用,两不耽误。

3.秋后处斩为了给犯人申冤的机会

古代把犯人定在秋后处决的另一个意图,是可以给一些受了很大冤枉的犯人有充足时间去申冤,比如千里迢迢去找自己心中的包青天,还可以翻山越岭去告御状,为自己洗刷清白,当然这也算最人性化的解释了。

4、预防瘟疫

秋后天气寒冷,病菌也有利于受到控制,百姓的活动范围小,被处斩的尸体不会容易腐烂变臭,而且可以预防瘟疫的流行概率。

所谓“八月决囚,秋后问斩”的来历是什么?

“八月决囚,秋后问斩”的来历起源于西汉中期儒学大师董仲舒,他继承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

从此,“秋冬行刑”逐渐被后世的统治者载入律令而逐渐制度化。

有哪些历史典故可以参考?

历史上被处斩的人大多是秋后处斩,除非一些谋反或者十恶不赦的罪恶是当场正法。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在乎的是稳定社稷,哪里还管天意和四时呢?

本文章原创并首发于悟空问答,欢迎吐槽或关注哦!

为什么从古到今,处决死囚犯多放在中秋前后,所谓“八月决囚,秋后问斩”的来历是什么?有哪些历史典故可以参考?

“秋后问斩”这个词源自于唐朝,而形成制度则是在明朝以后了。

从古至今,处决死囚犯的时间其实并非完全固定,只不过士大夫们都倾向于“秋后”罢了。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节点,是因为“好处”多多。

1、顺应天意

古人十分讲究顺天应人,天意往往主宰了人们的很多决定,比如人们从春夏万物的生机勃勃和秋冬草枯叶落推断出,上天有意安排生命在秋冬终结,所以,作为人间的司法也应该与天意相适应。《礼记》就提到:“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凉风至,白露降,用始行戮”。

2、有利于震慑百姓

古代的死刑处决基本都是公开的,目的就是“杀一儆百”,起到震慑普通百姓的作用,让他们安分守己。而秋冬时节,刚好是农闲时节,地方官吏可以动员更多的百姓来围观司法行刑,这也是多数朝代倾向于秋后问斩的原因。

当然,开头已经提到了,“秋后问斩”只是一种倾向,并非完全固定,比如谋逆造反等死囚,一般都是当即处死的。再如清朝嘉庆年间,所有的死囚都执行的是立判立斩,管它什么节气。

为什么从古到今,处决死囚犯多放在中秋前后,所谓“八月决囚,秋后问斩”的来历是什么?有哪些历史典故可以参考?

一、 “八月决囚,秋后问斩”的来历

1、这种思想的记录早在《礼记》中就有记载,《礼记•月令》中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在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立秋之后是处暑,处暑的意思就是“暑气到此而止”的意思。处暑有三侯:“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意思就是这个时候鹰开始大量捕杀鸟类(鹰捕杀鸟类后吃不完就整齐的摆放在地上,如同祭天),天地万物出现秋风肃杀之气,装甲开始成熟。古人观察到这种种自然现象,记录并加以归纳。

2、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认为,"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西汉董仲舒就是把《礼记》中关于自然现象的记载进行了伦理化的解读,把帝王执政的行为概括为庆、赏、罚、刑,并将这四种执政行为与自然界的四季变化相对应,进而发展为春季庆典,夏季赏赐,秋季处罚,冬季刑典,所以就有了"秋后问斩"。

3、秋后问斩的逐渐法律制度化。汉代法津规定,刑杀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之后不得刑杀。唐、宋律规定:从立春到秋分,除犯恶逆以上及部属、奴婢杀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决死刑。清代规定,经朝审应处决的犯人,也需在秋季处决。

二、“秋后问斩”的实施

1、秋后问斩的具体时间

秋后问斩除了遵循一年四季中的秋季以外,具体应该是什么时间呢?那就是“午时三刻”了。

“午时三刻”具体又是什么时间呢?按照古代计时方式,一个昼夜被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而午时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11点到13点之间。在古代还有一种计时的方法,叫做“漏刻”,就是类似于沙漏、水漏一类的装置。人将一天分为100刻,也就是说每刻大约就是14.4分钟。综上所述,“午时三刻”大约就是中午11点45分。如果再加上“问斩”的具体操作时间,基本上可以说就是正午时分了。

古代人认为正午时分,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可以用这种最旺盛的阳气压制杀人的阴气。而且这个时候被处决的犯人,魂魄会被阳气冲杀,魂飞魄散,连鬼都做不了。

2、秋后问斩的实施地点

我们看古装剧中,经常听到一句话叫“推出午门斩首”。午门的历史其实并不长,一直到明代才有。午门是明清皇宫正门,在皇宫的正南方向,位当子午,所以叫午门。

午门的历史虽然短暂,但是这是古人思想的一种延续。从明朝开始,就算是对犯错的大臣进行处罚 廷杖也在午门举行,所有被斩首的人当然也是在午门之外了。到了清朝,斩首犯人有一个固定地点叫“菜市口”。菜市口当然是在午门之外,不过并不是在午门的正南方,是在午门的西南侧。

午门之外处决犯人,也是古人迷信和刑罚思想的延续。午门位于正南,阳气旺盛,冲杀阴气。所以再去北京故宫,就尽量不要在午门口拍照留念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