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顺提议杀慈禧,为何咸丰皇帝断然拒绝,仅仅是因为伉俪情深吗?

慈禧在角逐后宫中取胜,还想着可以在前朝取得权力,想通过左右咸丰皇帝来参与朝政大权,但是她因为自己参政手段高明取得了朱批权力而高兴的时候,自己的丈夫咸丰却不久于人世,因为当时只有慈禧生了儿子,所以慈禧的儿子成为皇帝是必然的,因此在咸丰病重的时候,当时的肃顺就提议咸丰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的做法,杀掉慈禧,原因是母强子弱,防止女人干政和外戚专权,可是当时的咸丰皇帝却断然拒绝,这仅仅是因为伉俪情深吗?其实咸丰帝不仅仅是因为对慈禧伉俪情深,这其中也包含了自己的深思熟虑。

首先:咸丰对慈禧还是多少有点情谊的,毕竟是夫妻,慈禧也给了咸丰很多快乐和美好的回忆,毕竟慈禧已经给咸丰生下了唯一的一个男孩。况且咸丰本身从小就没有母亲,渴望母爱,自己也不愿意让儿子受到没有生母的痛苦,想给儿子一个完整的母爱,而且清朝的祖训是后宫不能干政,当时咸丰帝以前,清朝除了孝庄没有狠角色的女性了,因此咸丰万万不会想到只是贵妃的慈禧日后会干政专权,因此无论如何下不了手。

其次:咸丰帝毕竟有点文弱,没有杀伐决断的气魄,咸丰帝不忍心下手啊,可也是一边爱着慈禧,一边又得防着慈禧,他知道肃顺说的也有道理,因此自己在临死前也做了一番精心的布局,一方面,咸丰帝命令顾命八大臣辅佐同治皇帝,另一方面,咸丰还给慈安太后下了道密旨,大体意思就是说要是自己死后,慈禧太猖狂的话,慈安可以凭借正宫皇后以及母后皇太后的身份按照祖宗家法,对慈禧进行处置,毕竟,慈安是妻,慈禧属于妾,慈安有权力处置慈禧。这其实就是咸丰帝为慈禧量身定制的防专权方案。可是奈何不了后来慈禧的权术,逐一把敌人大败,大权在握。最终咸丰还是没能解决了慈禧专权的隐患。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咸丰作为帝王,也不是头脑简单的,他对肃顺同样有戒心,他知道肃顺作为远亲宗室,飞扬跋扈,可能欺负小皇帝年幼,成为第二个鳌拜那样的人物,他留着慈禧,也知道慈禧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不是省油的灯,而慈安太过软弱,如果慈禧死去,那就是权臣当道,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皇位可能也不好坐。

综上所述,咸丰并没有杀掉慈禧,慈禧如愿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太后,穷奢极欲,只顾享乐,割地赔款,把大清王朝葬送,咸丰效知道因为自己的心软导致丢掉了大清朝江山,估计后悔死了,你们说是吗?

肃顺提议杀慈禧,为何咸丰皇帝断然拒绝,仅仅是因为伉俪情深吗?

肃顺提议杀慈禧,咸丰断然拒绝,其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有慈安太后在,他不相信慈禧能够专权

咸丰临终托孤,让他最信赖的八大臣辅佐同治皇帝。八大臣中肃顺是头,肃顺可不是吃素的,处理事情比较老辣,咸丰朝铁腕整顿吏治就是例证。对于肃顺来说,咸丰最担心的是将来他尾大不掉,夺了他儿子的皇位,为了制衡肃顺,咸丰把他平时用的两枚印章“御赏”和“同道堂”给了慈安和慈禧,八大臣发布政令必须盖上两枚印章才能生效。本来有慈安太后的一枚印章就够了,咸丰担心慈安制衡不了肃顺,所以才又给慈禧一枚,让慈禧也参与其中。咸丰根本不会想到后宫妃子慈禧能把政治老油条肃顺干掉。

慈安是后宫之主,即便后宫专权也是慈安的事,到不了慈禧头上。慈安并不喜欢政治,而且慈安比慈禧小两岁,按理慈禧没有出头之日。在咸丰看来,他托孤八大臣,让慈安制衡八大臣,让慈禧协助慈安,太完美了,完全可以保证同治的皇位万无一失。

第二点,慈禧是个有能力的人,用慈禧符合咸丰的用人特点

肃顺本来是个落魄贵族,年轻时不干正事,穿的得破衣喽嗖的,经常连饭都混不嘴里,咸丰听说他有能力,安排他办了几件事,发现肃顺的确是个人才,于是把他变成了自己的亲信,委以重任。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是汉人,但都是有能力的人,咸丰把他们用起来。咸丰朝以前是不重用汉臣的,咸丰一改大清朝惯例,不管是汉人还是满人,只要有能力他都重用。

大清朝内忧外患,每天奏章堆积如山,咸丰压力太大,找来慈禧帮忙批阅奏章。大清朝祖制,女人不得干政,慈禧有能力帮咸丰,咸丰敢违背祖制用慈禧。

咸丰是个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人,慈禧是个人才,在他托孤时启用慈禧制衡八大臣,符合咸丰的用人风格。

第三点,不乱杀无辜,这是咸丰一贯的行为方式

1853年12月,安徽庐州被太平军围困,形势吃紧,咸丰皇帝下旨让曾国藩马上率军出征去解庐州之围。曾国藩磨磨蹭蹭不去,说没准备好。咸丰急了,说我看你曾国藩不是没准备好,而是怕死,你就是一个胆小鬼。话说到这份上,曾国藩还是不去,这要是崇祯皇帝早把曾国藩拉出去砍头了,咸丰只是骂一顿完事儿。

左宗棠曾经给湖南巡抚骆秉章当幕僚,骆秉章一切都听左宗棠的,左宗棠比骆秉章还牛。因此左宗棠被人弹劾幕僚干政,罪该杀头,结果潘世荫一句有名的话“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咸丰听后免了左宗棠的罪。

咸丰不是乱杀无辜的人,慈禧没有犯错,只是生了个当皇帝的儿子,担心子少母壮就要杀慈禧,未免太过残忍,不好生杀的咸丰怎么可能杀掉慈禧。更何况后期慈禧帮助过咸丰,两人感情还算不错,咸丰更不忍心杀慈禧。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讨论!

肃顺提议杀慈禧,为何咸丰皇帝断然拒绝,仅仅是因为伉俪情深吗?

肃顺有没有提议杀慈禧,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证据。有这种说法大概是来源于著名电影《火烧圆明园》中,肃顺劝咸丰效法钩弋夫人故事的情节。

但是我个人分析,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为何这么说?

1.清代的皇位传承有固定的规律,并没有杀母的先例,也没有外戚的问题。

清代前期连续出现两次年幼继位的情况,都没有“杀母”的先例,顺治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康熙的母亲孝康章皇后们不仅没有被杀,而且政治地位显著上升。

武帝杀钩弋夫人其主因是为了防范外戚,汉一代外戚的权势极为严重,但清一代外戚的影响则不具备什么威胁。杀害皇帝生母,不仅不会保护新皇帝,还会削弱未来皇帝的权力基础。

2.肃顺没有立场向皇帝提议这个事情。

肃顺只是臣子,而且并非权倾朝野,在君臣界限分明的清代,对皇帝家的家事他是没有立场表态的。

你想想你是老板,一个员工对你说,你把公司传给儿子前,和你老婆离了吧。你会是什么态度?

接着补充下肃顺和慈禧的矛盾,两边的核心矛盾是在咸丰死后才爆发的,在咸丰死前这两个人应该很难有交集。

肃顺理想的政治结构是以他和载垣为首八大臣总览朝政,排斥僧格林庆、文祥、奕䜣等人,并让慈安、慈禧两个太后当他的橡皮图章。

但慈禧则希望通过垂帘听政,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政治体系。

两派从实力上说,慈禧占据不小的优势:

1、慈禧是圣母皇太后,身份尊崇。皇太后是有权废立君王的,所以对臣子的任何处置都是法理框架内的。

2、垂帘听政掌握朝政是有先例的。

3、僧格林庆、文祥、奕䜣等实力派都支持慈禧。

4、外朝的汉臣表示中立。

肃顺实际掌握的权力并不大,第一没有掌握军权,第二在法理上只是臣子的地位,顾命大臣的地位并不特别,并没有掌握朝政的合法性。

如果让肃顺掌权,几位顾命大臣必然内斗,带来更加深远的政治动荡,慈禧建立的垂帘听政模式,实现了权力的稳定交接和集权制度的稳固,对当时的朝廷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肃顺提议杀慈禧,为何咸丰皇帝断然拒绝,仅仅是因为伉俪情深吗?

帝王之家,很难谈到伉俪情深。宫中政治斗争非常残酷,一个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

在那样一个狭小的空间,权利是凌驾在所有亲情之上的唯一。

尤其在国家政权交替之际,咸丰考虑更多的是子嗣顺利接班,大清江山千秋万代。此时此刻

讲感情讲亲情就是矫情。

咸丰之所以不杀慈禧,是想建立一个政治平衡。两宫太后与八大臣互相牵制,小皇帝最后成为最大收益者。

人算不如天算。

咸丰设想的很好,但是事与愿违。他的平衡与牵制,很快就被打破了。

其实说白了,咸丰最大的败点,是个人恩怨代替了对国家整体的布局。

奕訢也许是他这一辈子最忌讳的人,但是皇帝唯一的亲弟弟,这种政治地位永远是不可忽视的。更何况奕訢正年富力强。必有一番政治理想与抱负。

咸丰撇开奕訢去考虑政治布局,本身就不平衡,实质上权利反而交到了奕訢的手里,由他翻云覆雨。他站在哪一边,胜利的砝码就会向那一方倾斜。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是,咸丰重用满人,满清权贵更多的是养尊处优,缺乏政治远见。

肃顺提议杀慈禧,为何咸丰皇帝断然拒绝,仅仅是因为伉俪情深吗?

咸丰不杀兰儿,我想有三个理由:

一是,皇帝是幼主,必须有人支持,有两位皇太后支持,幼主成功的机率大些。不是有孝庄太后,顺治很难说不会丧于多尔衮之手。沒有孝庄太后,康熙也难制服鳌拜。沒有孝庄太后,三藩也难以平定。

二是,咸丰是想构建三角权力中心,太后和幼主,辅政大臣,鬼子六等王爷党。三权制衡,政局才能稳定。

三是,当时正是多事之秋,真是内忧外患,二次鸦片战争要和谈,少不了鬼子六,太平天国要平定,朝廷要妥善调度。放眼天下,只有兰儿才有协调各方的能力。慈安太后可以制衡慈禧,但无力制衡天下。杀了慈禧,担心慈安会被人干掉。

肃顺提议杀慈禧,为何咸丰皇帝断然拒绝,仅仅是因为伉俪情深吗?

肃顺杀不了兰儿,就不要提勾弋夫人,贝里亚杀不了朱科夫,就不耍在斯大林面前诬陷。政治欠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