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青梅竹马,被大玉儿和多尔衮演绎到极致,那么史实到底是如何的?
谢邀。大玉儿和多尔衮的青梅竹马的感情以及情深意长被各大影视剧演绎到极致。在我看来,大玉儿和多尔衮不存在真爱,影视剧中总是这么多情情爱爱,如果没有很虐心的爱情那就没人看了。影视剧里面,皇太极去世后大玉儿刚刚30岁,风华正茂,蜜桃轻熟,此时的多尔衮正值壮年,英雄气概,所以男有情,女有意,皇嫂配皇弟也就成了。这也正符合大家的预期。全世界的电视剧都是情情爱爱的。所以大家就认为真实的大玉儿和多尔衮有真情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并不存在真爱,坊间广为流传的太后下嫁,虽然是符合满族的风俗中允许叔继嫂,但皇太极有很多兄弟,为什么单单把多尔衮作为这个迎娶太后的主角?习俗并不等于历史事实。
太后如果下嫁,必是国家大事,但我们的官方史书和官方文献没有任何记载。所以不能考证。但我认为吧,他们之间不存在感情。如果有那也是他们之间更多的是男图色,女图利,利益交换,合作共赢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他们两者年龄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1.17 —1650.12.31 )他们只相差一岁,大玉儿是蒙古显赫的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13岁就成了34岁的皇太极的新娘。也就是说13岁之前根本就没见过多尔衮,一见钟情这件事却不大可能发生。因为多尔衮在建州女真,孝庄在科尔沁(蒙古),两人之间相隔数百里,并没有见过面的,他们第一次的见面的时候,孝庄已经结婚了,所以他们之间不存在青梅竹马。
我们来看下多尔衮的妻子,当时按亲王规制,亲王可同时娶四福晋四妾。所以多尔衮并未超标。 多尔衮一生中前后共娶妻10人,其中三个朝鲜人,一个满族人,六个蒙古人。
多尔衮的元配是12岁时娶的,是当时的14岁的蒙古科尔沁部的博尔吉济特氏,也就是我们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的小玉儿。是蒙古科尔沁部桑噶尔寨(吉桑阿尔寨)台吉之女,这位妻子给多尔衮生了个女儿,因为多尔衮39岁去世,属于英年早逝类,所以并没有留下儿子。但是真实的多尔衮和原配妻子感情是很好的,不存在影视剧中不爱自己原配爱大玉儿的事情。
另一个原因是清朝刚入关以后,汉化深刻,汉族是提倡贞节烈妇的,太后下嫁,不符合当家不自乱的原则;毕竟多尔衮和孝庄都是清初政治人物,应该比较清明和理智;
《朝鲜实录》中记载“皇父”这个称呼只是清朝官吏与朝鲜使臣之间私下的称谓,单凭此一条,不能完全证明有无下嫁之事。
事实上,对于孝庄大玉儿来说,她和多尔衮产生爱情在她看来也是不可能,对孝庄来讲,她的婚姻本身无关爱情。每个蒙古女子的婚姻都承载着民族的使命。任何一个科尔沁部落的女人都是抱着沉重的使命出嫁的。在这种家族使命下,孝庄不可能小女儿心思和多尔衮儿女情长。
所以,多尔衮与大玉儿之间并没有什么一见钟情、生死相许。当然首先是没有机会,在集体聚会上见过三次的两个人,就要爱得死去活来是不太现实的。是不可能碰撞出爱情的火花的。其次是没有合理性。对科尔沁部落的女人而言,婚姻是一种使命的达成。爱情,从来没想过。
多尔衮和大玉儿的感情唯一可以说的通的就是皇太极去世后,大玉儿为了顺治顺利登皇位,去求多尔衮保住他们孤儿寡母,是权宜之计,这里面也有很多孝庄的不得已而为之。为了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母子俩先活命要紧啊,然后再保着顺治登基。
况且当时的多尔衮如果要登皇位的话,豪格等其他亲贵权臣重臣自然不答应,势必引起大乱,大清刚刚建立,这时候打内战你死我活的,自然会四分五裂,自己也免不了背上谋反篡位的罪名。皇子登基继承皇位比他这个皇弟更正统,他心里也知道,这时候大玉儿主动求他,自然顺势答应辅助顺治登基,自己做摄政王。这里面是政治层面的利益互换,不存在为了私人爱情。
由此我认为,大玉儿和多尔衮的旷世虐恋只是电视工作者的艺术加工,历史上并没有这回事儿。
历史上的青梅竹马,被大玉儿和多尔衮演绎到极致,那么史实到底是如何的?
所谓大玉儿和多尔衮的青梅竹马纯属电视剧瞎扯淡,两人在福临继位之前毫无交集,怎么青梅竹马?就算是福临继位之后,多尔衮也没正眼瞧过布木布泰大玉儿,何来私情?
天命九年五月,13岁的多尔衮迎娶明安贝勒的孙女为嫡福晋。天命十年二月,13岁的布木布泰嫁给姑父皇太极做小老婆。一对堂姐妹一个是正妻一个是小老婆,多尔衮和哥哥一样,不止娶了一个蒙古贵女。
在皇太极时代,多尔衮兄弟备受防范猜忌,皇太极一边死命的用多尔衮兄弟,一边又对他们防范,多尔衮怎么可能有心情去勾搭哥哥的小老婆?终于熬到皇太极死,为了能够掌握大权,多尔衮退了一步,推举后宫势力最弱的庄妃布木布泰之子福临继位,自己摄政。朝鲜方面有多尔衮索要美女的记录,好色的多尔衮大权在握,可以尽选天下佳丽异国美女,怎么可能对哥哥后宫徐娘半老的庄妃感兴趣呢?也只有电视剧为了吸引观众眼球才搞些叔嫂恋的噱头。
多尔衮摄政时期,庄妃还是庄妃,连个太后,多尔衮都没给,还不允许她接近儿子福临,因此,福临才和乳母感情深厚,和生母感情疏远。福临乳母去世的时候,福临自己都说:“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
连个太后也没混上,和儿子一个月见一次面,电视剧也好意思瞎编。张煌言的《建夷宫词》明显是汉人文士给满清皇室扣污水的,竟然也多方被人引用,借此证明庄妃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下嫁多尔衮云云。
蒙古贵女,朝鲜美女,任君选择,多尔衮凭什么去搞庄妃?如果说为了给他哥皇太极织帽子,那皇太极尊重的中宫皇后哲哲,还有地位比庄妃高的懿靖大贵妃,淑惠妃哪个不比庄妃得宠,搞她们不是更有成就感?所以啊!在历史上多尔衮和布木布泰大玉儿没有私情,布木布泰也不是什么兴国太后。不要用电视剧来评价历史人物哈!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咱们史料说话,谢绝以讹传讹。历史上的青梅竹马,被大玉儿和多尔衮演绎到极致,那么史实到底是如何的?
青梅竹马个锤子哦,满洲原本就有收继婚的传统,尤其是在前期,如果孝庄太后真的再嫁多尔衮的话,根本没必要藏着掖着,但是清朝正式的史料中,从没承认过这件事。
流传甚久的故事,就是孝庄太后改嫁多尔衮,与他在慈宁宫中做了夫妻。
故事的大致就是,孝庄太后用自己作为代价,换取了多尔衮对于福临的支持,福临得以登基成为顺治帝,而多尔衮也成为了皇父摄政王,这种故事被现在的电视剧演绎得跟真的一样。
孝庄太后,本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也称作大玉儿,是皇太极的庄妃,其姑母就是皇太极的正室大福晋哲哲,皇太极的宠妃海兰珠,是她的亲姐妹。
十三岁的时候,大玉儿从科尔沁草原嫁给了皇太极,那时候皇太极早就迎娶了哲哲。
姑侄三人同嫁一人,这么雷人的婚姻在满洲也不算有什么问题,因为他们根本也不在乎这些中原人觉得不好的礼仪伦常,这是部落联盟的利益需要。
皇太极登基后,十五个后妃只有五人拥有单独的宫殿,哲哲是正宫,而大玉儿在五大宫中地位是最低的,倒是其亲姐姐海兰珠格外受宠,这倒是真的事情。
海兰珠生下皇八子不久,这个孩子夭折,随即出生的就是庄妃大玉儿的福临,不过皇太极对于这个儿子好像没什么疼爱的意思。
公元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但他没有选定继承人,这成为了当时内部争夺皇位的原因。
最后继位的就是庄妃所生的皇九子福临,当时才六岁,很多人就以此作为借口,称是多尔衮与大玉儿之间有一腿,所以多尔衮才帮着福临登基。
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入关前的满洲对于后宫干政极其厌弃,这一时期对于庄妃的相关记载是非常稀少的,而福临的继位,主要是八旗内部的势力平衡采取的折中方案而已。
为什么继位的是福临?第一,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之间,基本上势均力敌,双方在八旗当中都具有极其强大的势力,谁也没有绝对的优势能够取胜。
第二,皇太极的兄长实力强大威望很高,但他对于皇位继承不置可否的态度,让多尔衮觉得很有危机,于是退而求其次,支持年幼的福临继位。
第三,皇太极11子,除去豪格与已夭折的二子、三子、八子,其他的四子、五子、六子、七子、十子的生母十分低微,麟趾宫贵妃是林丹汗遗孀,都不具备继位的资格。
对于多尔衮来说,自己既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夺取皇位,那么支持福临继承皇位就是最好的选择,这样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将豪格挤出继位的行列。
福临十分年幼,无法临朝,那么多尔衮就能够谋取摄政王的地位,照样执掌大权。
而且福临也是皇太极的儿子,生母出身科尔沁部,能够博取两黄旗、正蓝旗还有强大的蒙古科尔沁部的支持,这些都是绝对有利的条件。
可以说福临的登基是八旗内部的势力平衡之后的结果,自始至终大玉儿都没能也不可能进行相关的干涉,更不可能有什么多尔衮为了大玉儿支持福临的说法。
绯闻的起源,本就无稽在福临继位的第二年,清军入关,而多尔衮凭借一系列的军功,权势急速上升,从叔父摄政王不断累迁,成为了皇父摄政王。
就在这样的一段时期,孝庄太后与福临,却被迫分宫居住。
为了更好掌握权势,福临一直居住在保育宫,也就是如今的保和殿之中,根本没有与孝庄太后居住在一起,母子俩长期分开,难得见面,以至于后来母子感情淡薄。
如果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真的有情,断然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多尔衮也不会对孝庄太后如此绝情,而两人真正传出所谓的“秘闻”,都是在多尔衮去世之后。
故事来源,源于张煌言所写的一首诗: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这首诗就是说多尔衮与孝庄太后在慈宁宫中成婚了,而且人们还认为,多尔衮的封号是皇父摄政王也是证据,就是因为孝庄太后嫁给了多尔衮。
然而,张煌言身处江南,压根儿没进过皇宫,并且他是个强烈反清的人。
清朝入关时紫禁城受损,慈宁宫直到顺治十年才修好,孝庄太后此前压根儿没住在这里,可以说张煌言的这首诗完全就是杜撰出来的,根本没有任何依据,也与事实相反。
与大多数的北方古代族群一样,满洲长久都有收继婚的传统,就好像孝庄太后与自己的姑姑姐姐,三人同嫁一夫那样,这种事情根本不奇怪。
像是那种弟弟迎娶去世哥哥的女人,也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如果按照这样的传统,孝庄太后就算是在皇太极驾崩之后,又嫁给了多尔衮,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甚至于,多尔衮还迎娶了豪格的遗孀,这都被照常记载了下来。
可以说清朝时期并没有觉得收继婚这些事情是不好的,如果孝庄太后真的嫁给了多尔衮,自然会被记载下来,根本不需要隐藏什么,但是对于这件事,完全不见著于清代史料。
康熙二十七年,孝庄太后崩逝,她留下遗诏不忍远离顺治帝与康熙帝,希望在顺治帝孝陵附近安葬,而不是陪葬关外的皇太极,因为这个举动,又引起了议论。
母陵陪子陵,这样的规制也的确是很奇怪,是违反传统的。
因为孝庄太后的这个遗诏,康熙帝左右为难,于是只能将孝庄太后的棺椁停放了三十七年的岁月,直到雍正帝继位才解决,建造了昭西陵。
陈年往事再次被无聊的人提起,有人觉得孝庄太后这样做,就是因为跟多尔衮之间有问题所以才不好意思见皇太极,因此才违背传统,要陪在顺治帝的孝陵旁边。
孝庄太后为何没与皇太极合葬呢?一,孝庄太后并不受宠,当初在皇太极身边也不受待见,感情根本没那么亲厚。
二,满洲规矩是火葬,尤其前期,而康熙时代开始土葬,如果孝庄太后被火葬,康熙帝是无法接受的,但不这么做也就不能与皇太极合穴而眠。
可以说,孝庄太后没有与皇太极合葬,根本与多尔衮八竿子打不着,在古代也并非完全没有这样的先例可循,比如汉文帝生母薄太后,也没有与刘邦合葬,而是葬在文帝霸陵附近。
孝庄太后与多尔衮之间,按照正规记载与常理来看两人根本就没什么关系,更别说什么青梅竹马的情分,当然,非要从所谓的“蛛丝马迹”当中寻找乐趣,也可能是有些人的爱好。
历史上的青梅竹马,被大玉儿和多尔衮演绎到极致,那么史实到底是如何的?
皇父摄政王这个设定很不错
历史上的青梅竹马,被大玉儿和多尔衮演绎到极致,那么史实到底是如何的?
孝庄和多尔衮来自不同的民族部落,所以上面说两个人青梅竹马是不符合史据的。而且孝庄12岁就进了宫,而在这个时候,多尔衮早已有了家室,更何况多尔衮并非影视剧设定的那般专情,府中迎娶了很多妻妾。
几十年来,不少历史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严肃的研究和考证。有说下嫁的,也有说没下嫁,但同居的。推原其故,由于现有证据之不足,以及各人解读之不同,仍是一个谜。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更多的是野史。
但我认为两人应该是保持着暧昧关系的,原因是,孝庄虽然已经是太后,但皇太极去世后没有留下正统的继承人。豪哥和多尔衮争皇位,最后权衡之下,福临继位。要是有二心的人联合起来坚决反对顺治当皇帝,那么顺治的帝位肯定不保。孝庄为了儿子,自然要跟权势滔天的摄政王多尔衮保持关系,当时多尔衮的实力是很强大的。
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孤儿寡母的孝庄和顺治也不免为流言非议。这件谜案,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也会一直流传下去。历史是客观的,历史记载的主观的。这就是历史让人着迷的地方。
历史上的青梅竹马,被大玉儿和多尔衮演绎到极致,那么史实到底是如何的?
电视剧改编的是非常好。但是真正的历史他们俩人并没有这么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