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立宪派领袖康有为,究竟是怎样的人?
喜欢历史的朋友,一定会对“康有为”这三个字如雷贯耳,关于他的话题实在是数不胜数,赞誉者有之,反对者更是不在少数。基本上,清朝末期和民国初年的那段历史中都充满了他的印记,比如“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张勋复辟”和“君宪论战”等事件。
后世对于康有为的评价,历来就存在着巨大的分歧。那么,作为清末立宪派的领袖,康有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康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或者“南海圣人”。他是清末著名的文学家、演说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理论家,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具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性。
1858年,也就是清咸丰八年,康有为出生于广东南海的一户地主家庭,祖父康赞修和父亲康达初都是饱读诗书的士人。得益于这样的家庭教育和熏陶,他从小就开始接受系统的封建教育,立志于通过科举考试光耀门楣。
在《自编年谱》中,康有为毫不吝啬对自己的溢美之词。六岁时,能将“鱼化龙”妙对“柳成絮”,获得族中长辈“此子非池中物”的夸赞;八岁时,“经史子集”已经倒背如流,各中含义尽皆掌握;十二岁时,学业小有所成,“霸世之气”已经初现;十六岁时,已经知万国之故和览东西之学,治世能臣终于长成。
不过,到了见真章的时候,这位自诩“全才”的康有为却傻眼了,真可谓当时牛皮吹得有多响,现在巴掌挨得就有多疼。他的科举之路可谓一片狼藉,先后三次才考中秀才,先后七次才考中举人。
1890年冬,康有为在广州府学宫文昌殿后的一座祠堂内兴办万木草堂,开始在此招生授课。短短几年功夫,他就凭借卓越的口才和广告拉拢了一大批的学生们追随自己,更打响了“南海圣人”的口号。
而且,康有为招揽的学生也个个不凡,或者说是“自命不凡”。陈千秋自号“超回”即超越颜回之意,梁启超自号“轶赐”即胜过子贡之意,麦孟华自号“驾孟”即凌驾孟子之上……。
别忘了,以上的这些古贤可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试想一下,自己的学生都强过孔子的学生,那自己岂不是要强过孔子?对此,梁启超还曾经大言不惭地评价自己的老师康有为“如大海潮,如狮子吼,善能振荡学者之脑气,使之悚息感动,终身不能忘”。
过头了,真的过头了!
1895年春,已经37岁的康有为入京参加乙未科会试,之后留京等待发榜。期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辽东”和“赔款白银二亿两”的消息传回,所有举子们皆群情激愤,康有为洋洋洒洒写成的《上今上皇帝书》得到众人响应,史称“公车上书”。
虽然说,这次“公车上书”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甚至没有被光绪帝御览,仅仅泛起一丝涟漪而已。但是,作为发起者和带头人的康有为却达到了扬名立万的目的,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认识这位“南海圣人”。
从此以后,康有为利用自己的“品牌效应”接连著书,先后发表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等颇有影响力的著作。而且,他开始极力宣传自己的变法改良主张,希望能得到上层统治者的支持。
凭借这些著作和理论,康有为终于成为了公众的偶像,受到了各地莘莘学子的顶礼膜拜。以《新学伪经考》为例,这是奠定其变法主张和理论体系的核心著作,更被梁启超盛赞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
1898年1月,也就是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康有为向光绪皇递交了《应诏统筹全局折》。其中,除了宣扬维新变法思想外,还提出了具体的可行性方案,建议朝廷设置一个名叫“制度局”的新单位统筹变法事宜。
很明显,康有为建议设立“制度局”是为了替代原先的“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等机构,使之成为新的权力中枢。不过,这个步子迈得有些大了,立即就引起了顽固派势力的警觉。甚至于,就连支持洋务运动的开明势力代表恭亲王都也极为反对。
1898年5月,政治失意和子女亡故的恭亲王已经病入膏肓,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亲自抵达恭亲王府前去探视。在病榻前,奕訢握着光绪的手喃喃留下了自己的临终遗言:
闻广东举人康有为等主张变法,请皇上慎思,不可轻信小人也。
恭亲王死后,作为之前反对变法的最大阻力似乎荡然无存了!但是,也仅仅是似乎而已,因为慈禧太后仍然屹立不倒,牢牢把控着朝局。
1898年6月1日,维新派的骨干成员御史杨深秀上书陈奏:
请求陛下颁布谕旨明定国是。
与此同时,维新派的另一名骨干成员侍读学士徐致靖也再次催促光绪帝,请求早下决心。事实上,这些举措都是出自康有为的授意,终于推动年轻的光绪做出决断,只等慈禧太后最终首肯。
面对慈禧太后的不置可否,光绪皇帝变得心急起来,只好委托庆亲王从中斡旋。期间,他还斩钉截铁地表明了心迹:
倘若太后再不放权许我变法,宁愿宣布退位也不甘当亡国之君。
1898年6月8日,慈禧秘密召见庆亲王、刚毅和荣禄进行议事,流露出“试一试的态度”。对此,三人都表明了反对之意,刚毅更是“伏地痛哭”请求太后阻止变法,甚至奏请再次垂帘。
三天后,光绪帝命令翁同龢起草了《明定国是诏》并呈送慈禧太后批准,之后明发上谕开始进行变法。不过,变法刚刚开始五天,慈禧就突然发布了一道懿旨:
凡二品以上官员的任命都需由她定夺;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罢免翁同龢的一切职务。
眼见顽固派们已经开始反击,光绪皇帝决心最后一搏,准备在6月16日于颐和园内召见康有为。一个六品官员被传召觐见,这在历朝历代都是破天荒的大事,维新派们自然欣喜异常。
在殿外候见时,康有为遇到了刚刚调任直隶总督的荣禄,两人进行了一段简短的对话:
荣禄:以子之大才,亦将有补救时局之术否?
康有为:非变法不能救中国也。
荣禄:固知法当变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变乎?
康有为:杀几个一品大员,法既变矣!
在觐见期间,康有为不仅没有审时度势主张稳妥变法,反而继续怂恿光绪加快步伐。甚至于,他还提出了“以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的建议,贸然将手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划入了对立面,还决心采取决绝的手段予以铲除。
为了获得军方的支持,维新派们在暗中积极联络袁世凯,希望由他出兵扣押慈禧太后逼迫交权。经过仔细权衡,袁还是出卖了这些维新派,向荣禄和慈禧告发并促使“出手平乱”,轻松镇压了维新派和仅仅存续103天的戊戌变法。
眼见情势危急,康有为没有任何犹豫就选择出逃,这让人难以接受。之后,光绪帝被软禁于瀛台,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和刘光第成为了“戊戌六君子”喋血刑场,真不知道他会不会感到些许羞愧。
逃亡到日本以后,康有为稍作调整就又重操旧业,继续将自己包装成了忠君爱民的进步人士,还组织了“保皇会”与革命党进行论战。不过,面对“大难临头独自逃跑”的指责,他总会被人指指点点。
为了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康有为通过冥思苦想终于计上心头。根据自己学生的亲生经历,他编造出了一个版本,声称自己“出逃”实属无奈,是奉了光绪帝的衣带诏,是为了保存实力以图后效。
凭借衣带诏的剧情和高超的演技,康有为自己都相信了,开始在国外大肆蒙骗爱国华人。不久,他的钱包越来越鼓,自然要享受多彩的生活,自然要挥洒写意的人生。
在国外避难期间,康有为辗转各国“宣传维新思想”并且接受爱国募捐,哄骗不明就里的民众支持君主立宪。据统计,他曾经四渡太平洋,九涉大西洋,八过印度洋,二经北冰洋,足迹遍布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印度、埃及、德国、挪威和巴西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康有为在挪威“宣传维新思想”期间,可谓风光无限,还在百忙之中抽空登临了北极,成为第一个登上北极的中国人。真不知道,他是去找谁宣传维新思想了?
到了1906年,康有为终于逛到了墨西哥,还在此通过炒地皮小赚了一笔,成为中国第一代的房地产商人。只不过,由于挥霍无度,由于生活糜烂,他的第一桶金很快就败光了。
在长期“周游列国”期间,康有为假借“衣带诏”还替满清皇室进行“外交活动”和“政治承诺”,就差建立流亡政府了。不过,依靠蒙骗终究只能一时,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他的说辞。
1908年11月14日和1908年11月15日,随着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满清帝国的权力系统终于更新。光绪的侄子溥仪登基成为宣统皇帝,慈禧的侄女隆裕太后临朝听政,而光绪的弟弟载沣也成为了摄政王。
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杨锐的儿子杨庆昶终于将密诏的原件转呈给了摄政王载沣。至此,关于“衣带诏”的传闻才真相大白:
近来仰窥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荒谬昏庸之大臣罢黜,……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妥速筹商,密缮封奏,候朕熟思再行办理。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特谕。
很显然,光绪帝的“衣带诏”的确真实存在,只不过受诏人并不是康有为,而是他的学生杨锐。换句话说,康有为这些年来的种种行径都是骗吃骗喝,甚至是欺君罔上,实在令人不齿。
康有为在他的代表作《大同书》中,信誓旦旦地宣扬“男女平等”,宣扬“民主进步”。可是,他也就是随便说说而已,根本没有当回事,自己吃喝嫖赌抽一样都没落下,先后纳了五房姨太太,而且个个都是十七八岁。
关于这段内容,文史不假是在翻阅史料后得出的,绝对没有夸大其词。这,就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就是所谓的“南海圣人”真实嘴脸!
辛亥革命后,腐朽的满清王朝终于寿终正寝,而民主的历史潮流也无可阻挡。1913年12月,康有为终于结束了自己的流亡生涯回到国内,还大言不惭地请吴昌硕篆刻了一枚印章:
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虽然只有短短27个字,但充分暴露了某些人的无耻和下作。最让人气愤的是,康有为没有丝毫的愧疚,还在继续鼓吹所谓的“君主立宪”,还在继续谋求“清帝复辟”,彻底沦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敌人。
1917年6月14日,张勋趁着“府院之争”率领五千“辫子军”入京,还把12岁的废帝溥仪搬了出来宣布满清复国。听闻“张勋复辟”,除了一大群遗老遗少们欢欣雀跃外,康有为也跳了出来,还希望获得首揆的职务,受到瑾太妃的极力反对才无奈作罢。
张勋的倒行逆施之举,立即遭到了举国上下讨伐,孙中山更是代表革命党在上海发表了《讨逆宣言》,终于结束了这出闹剧。之后,康有为长期在上海定居,继续过着自己“奢侈享乐”的日子,时不时还在文化界发声。
北伐战争开始后,康有为因躲避北伐军,也为了体现与革命派的势不两立,于1927年春携家抵达青岛定居。不久,他因为参加文化名流宴请而食物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
由于康有为死状是“七窍流血”,而且死前极为痛苦。因此,有人怀疑并非食物中毒那么简单,极有可能是死于毒杀,但一直都没有定论。对此,其女康同环在《先父的墓碑》中这样写道:
卒前挣扎痛苦,七窍都有血渍,是中毒的现象。不过,所谓食物中毒可能是英记酒楼的食品不洁所致,未必就是政治斗争而牺牲的。
不论真相如何,这位“南海圣人”就这样走完了自己充满争议的人生。
回顾康有为的一生,有过一定的进步性,也有过很多的黑历史。对于他的评价,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苛责古人,只能这样形容——配得上“著名”二字,配不上“伟大”二字!@文史不假
清末立宪派领袖康有为,究竟是怎样的人?
对于康有为,我的评价是这样的:才华撑不起理想,口号敌不过私欲,眼高手低,欺世盗名,不能说他坏,但他确实配不上“伟大”二字!
历史上有这样一类读书人,满嘴仁义道德,暗地里却蝇营狗苟;写文章下笔千言,但治国之策却荒谬不已;谈爱国声泪俱下,但转脸便卖国求荣。显然康有为就是其中之一!
康有为作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改革者,不怎么了解他的人一定认为他是一个“完人”,不过真实的康有为却有很多缺点,甚至有人说他是一个妄人,那么这种说法有什么依据呢?
他沽名钓誉,学术方面有造假嫌疑
其实这个人本身还是有能力的,要不然他的思想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根据当时的记载,在康有为提出了变法以后,他就在自己的学历上写上了二甲第四十六名,虽然这个成绩并不是特别出众,但大小也是一个进士了。
可是根据后期的考察,人们了解到康有为先前连续考了三年,结果却连秀才都没有拿到手,所以大师的称号用到他身上好像也不怎么合适。
他的这种造假行为有双重目的,其一是为了扩大个人影响,其二是为了提高自己身份,对于当时已经被捧成“圣人”的他来说,拿一个初中学历确实掉价。
他欺世盗名,以皇家之名敛财。
作为变法的领导者,不得不说康有为的做法是有点急迫的。无论是哪个时期,改革肯定会受到阻力,康有为在跟君主的上书中明确表示,变法的成功少不了大臣的陪葬,对于那些反对的大臣应该采用强硬的手段。
所以袁世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调回京城,准备来一波清洗活动。慈禧本来是不准备干涉变法的,毕竟权利在自己手中,国家富强也对自己有好处。可是她看到军阀维护着光绪进入京城以后,就不再允许变法的事宜了,随后也就发生了变法者的流血事件,整个改革也宣告破产。
康有为为了躲避风头,来到日本继续跟华侨们维护帝制,当时他声称奉有光绪帝的"衣带诏",在日本成立了保皇会,这个组织在他的带领下筹集了巨额的钱财。
而且在当年变法的时候,他也拥有着很多钱财,变法失败了以后他把这些钱全部兑换成银票,逃跑的路上也一直带在身上。
这些钱拿来干嘛了呢?
康有为在出国以后就开始了长时间的游历活动,他曾经数次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游玩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好地方。如果说他这种行为是出于外交考虑,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他在这个过程中却带着家人,摆明了就是度假活动,他作为一个读书人,根本没能力支付旅游费用,这些钱财都是当初的公款。
双重标准,虚伪至极!
康有为是一个典型的“花心”男,一生有六位妻子,其中还有一个外国人,可谓是左拥右抱妻妾满怀,但你绝对想不到他是提倡一夫一妻制的。
他的风流史简直可以出书了,在变法之初,他大力的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可是自从出逃以后,他就开始了走到哪爱到哪的行为。
到了美国以后,他娶了当地华侨的女儿,这个女子怀孕以后,康有为给她请了一个十七岁的日本女保姆,时间长了以后他就跟这个保姆暗生情愫,最后华侨女儿病死,他也可以顺利的娶到保姆。
等到回国以后,六十二岁的他又遇到了“爱情”,在游览西湖的时候,他看中了一个船家女,这个女孩才刚刚十七岁,年龄相差将近四倍,让女孩当他的孙女都差不多了。
女孩的父母也是出于年龄考虑,并不认同这门亲事,可是架不住人家老康有钱啊,当年的公款可大部分都被他吞了,面对巨额额的彩礼,船家还是同意了。
我并不否认是康有为自身的魅力吸引了这些女子,可是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改革政治家,如此没有自控力也着实太低端了一些。
人家周总理有才华人又帅,也没见他一天天的娶小姑娘,所以他的这种做法还是不合适的。
还有康有为是倡导人人平等的,可自家却是管家奴仆一大堆。康有为是提倡心善戒杀戮的,可他自己却要日日吃肉。
这典型的双标嘛!
对于这个人的评价,只能说好坏各占一半吧。我们不否认他在封建环境下的觉醒思想和改革魄力,但要说他是一个“圣人”,那还真是有些牵强。关于康有为,民国大家章太炎先生的评价最有意思。他曾经送给康有为这样一副对联:
国之将亡必有,
老而不死是为。
很显然,这副对联没写完,每一句差了一个字!至于到底差了什么?我想大家一目了然!
清末立宪派领袖康有为,究竟是怎样的人?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岛。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在早前,史学界对于康有为这个人的评价,都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够看到用维新的方法,改革旧制,增强国家实力,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情。他是资本主义改革的先导者,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到了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籍资料的出现,对康有为这个人,史学界开始出现了一些反对的意见。认为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所做的一切改革,都是基于在保证自身利益,甚至可以说增强自身利益的情况下进行的。
康有为是一个极为矛盾,甚至可以说极为无赖的一个人。矛盾之处,想来很好理解,便是新思想与旧思想之间的矛盾。康有为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长大,这么一个思想基础,就决定了康有为此人并不能进行彻底的维新。读了二十多年的儒家经典,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传授的就是儒家观念,所以在20多年后才接受西方文化,怎么可能将自己的东西全盘否定呢?他进行维新,其基础的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拥护的仍然是君主,所以可以说康有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保皇派。果不其然,到了后来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主共和国。康有为对于这个体制极为反感,一直谋划的是复辟之事。在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后来更是与张勋一起,谋划了复辟事件。
其矛盾之处第二在于,自身行为与提倡思想的不对等。康有为一直提倡平等,但实际上他自己却搞封建特殊待遇。一生娶了很多个老婆,嫖娼无数,红颜知己遍地都是。
康大在海外谎称自己有皇帝的衣带诏,到了国外,四处跟海外华侨募款讲他要回去救君。然而事实上吗,这笔钱很大一部分都挪作己用。海外华侨回国投资必须要康本人同意,必须给他分红和股票。宣统元年刘士骥成功地完成了招股计划后回到广州,但不幸在四月初九日被康有为派遣的8名凶手杀害。
康有为的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维新变法时期。
经济思想,主张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赋税政策要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减出口之税以扩商务。他猛烈抨击了厘金税,认为它既不利商,又不利农,也不利于国,必须予以裁撤。他说内地害商之政,莫甚于厘金一事,天下商人久困苦之。经济兴国,统治者必须轻税保商中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以困辱之。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人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
宪政思想,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是基于君主立宪制上提出的。他指出不仅要限制公民,同时也要限制君主。他第一次提出了包含限制君权意义的法律概念,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就是维新之路,宪法限制君权、对抗封建专制。主张立一议院以行政,并民主亦不立。,君臣一伦,亦全从人立之法而出,有人立之法,然后有君臣。今此立法权归于众,所谓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者也,最有益于人道矣。
倡导权力制衡,肯定三权分立的作用。他认为以互相逆制立法,凡地球古今之人,无一人不在互相逆制之内。以一顺一逆立法,凡使地球古今之人,有彼能逆制人,而人不能逆制彼者。则必有擅权势而作威福者,居于其下,为其所逆制之人必苦矣。同时具体的阐述了三权分立:泰西论政,有三权鼎立之义。三权者,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也。夫国之政体,犹人之身体也。议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为手足,司法者譬如耳目,各守其官,而后体立事成。同时,他反对机构设置重叠,认为中国之弊在治地太大,小官太疏也。
教育上,他认为教育是培养维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以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为教育宗旨。请求光绪帝令今乡会重试,请改试策论。并且进一步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宏开校舍,教以科学,俟学校尽开,徐废科举。
清末立宪派领袖康有为,究竟是怎样的人?
一:贪图享乐,表里不一
康有为一共有六位太太。一、张云珠,二、梁随觉,三、何旃理(美),四、市冈鹤子(日),五、廖定_,六、张光。坐拥中日美三国美女。
康有为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又南辕北辙,妻妾成群。尤在晚年,他与几位中外妙龄女郎,谱写了一曲曲晚年恋歌。既倡导一夫一妻制,自己确表里不一,妻妾成群,着实是在打自己的脸。
二:家庭背景,仕途不顺
康有为生于广东南海西樵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父康赞修,官至连州训导;其父康达初,官任江西补用知县;从叔祖康国器,护理广西巡抚,曾经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难看出,康有为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了。但在科考方面,康有为五考五败,最终也只是个秀才
三:投机取巧,意志不坚定
光绪二十四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保皇会,顾名思义是为了保全皇帝,确实,康有为从始至终都是主张帝制,这体现出其变法的不彻底性。他虽倡导变法,但确没有为变法流血牺牲,反倒很会享受,妻妾成群。
清末立宪派领袖康有为,究竟是怎样的人?
康有为是一个热血青年,当年公车上书。但他毕竟是旧社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接受的仍然是皇权教育,不具备一个改革家的能力。
清末立宪派领袖康有为,究竟是怎样的人?
『中國風』·二十四节气·夏至·起源
『夏至食谱』
1、酥豆空心菜
【材料】空心菜400克,青豆150克,青柿子椒50克。
【调料】盐、味精、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
1.空心菜洗净,切丁;柿子椒去蒂、子,洗净,切丁;青豆洗净,沥水。
2. 炒锅放植物油大火烧至五成熟,下青豆,炸至浮出油面且皮酥时,捞出备用。
3.原锅留底油大火烧至七成熟,下空心菜、柿子椒、盐,煸炒至空心菜断生,下青豆、味精翻炒均匀即可。
2、清炒空心菜
【材料】空心菜500克。
【调料】葱花、蒜末、盐、味精、香油、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
1.空心菜洗净,沥水。
2.炒锅放植物油烧至七成熟,下入葱花、蒜末爆香,放入空心菜炒至断生,加盐、味精翻 炒,淋入香油,装盘即可。
『夏至简介』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夏至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