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
众所周知,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合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在其中,中国更是以璀璨夺目和绵延未断的文明发展史而著称于世,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过,由于缺乏有效可靠的文字记录和考古发现,我国坚称的“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尤其是对于“夏朝”,我国学者大多认为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中国文明史的起点和开端。可惜,在发现的所有殷商时期遗址和文物中,却始终都没有找到夏朝存在的直接和关键证据。
中国长久以来都坚持“五千年文明”的提法,主要是基于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夏朝的记载: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不过,仅凭西汉初期的考古和科研水平,实在没有太大的说服力。而且,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只是记录,甚至是推测了夏朝的存在及世系,并没有具体准确的年代。 因此,国际社会在没有夏朝遗址和相关文物的直接证据下,基本上都认为所谓“夏朝”并不存在,只是中国美好的神话传说罢了。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在洛阳一带发现了一处古都城遗址,称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当时初步测定,这处遗址大致存在于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属于是夏朝的中后期。
但是,随着考古挖掘工作的推进,并未从中找到能直接证明夏朝存在的器物或者文字等物。而且,随着遗址内出土卷沿鬲、陶豆等器物,反而说明了这座城池与殷商早期的特征更加具有相似性。 换句话说,“二里头文化遗址”非但没有证明夏朝的存在,反而因为距离另一处商朝遗址“洛阳偃师商城”只有几公里距离,更倾向于证明这里是商朝的早期遗迹。
最关键的一点,“二里头文化遗址”具备了夏朝存续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特点,却未能出土类似于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甚至,就连间接的证据也没有发现,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于是,质疑夏朝的声音反而更大了。除了国际上,就连包括很多国内学者在内,都开始对夏朝存在与否表达出了质疑。
而事实上,我国也的确没有关于夏商周的确切纪年,一直以来都是根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进行的推算。而且,也只是向上推算到了西周晚期的“国人暴动”,时间定为公元前842年。故而,才有了“五千年文明只三千年历史”的尴尬境地。
本着还原历史和探寻真相的目的,我国相关部门开始积极筹划。在1995年,国家科委主任宋健邀请了在京的部分专家和学者召开学术座谈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一宏大的设想。
1996年,经过了一年的准备时间,国家成立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小组”,由李学勤担任专家组组长和首席科学家。在科委的主导下,从全国各地组织抽调了历史学、考古学、测绘学、古文字学、文献学、地质学和天文学等多个不同领域的200多名专家,成为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组。
通过了四年时间的努力,国家科委在2000年9月公布了《夏商周年表》,作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阶段性成果。其中,不仅推定夏朝起源于公元前2070年,止于公元前1600年。而且,对于商周时期的几个大型历史事件也做出了断代,比如“盘庚迁都”发生于公元前1300年、“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
不过,这些结论一经公布就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一致怀疑。除了长期致力于研究古人类文明史的亚洲研究协会、斯坦福大学历史研究所等国际机构外,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倪德卫更是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抨击:
国际学术界将把这份所谓的学术报告撕成碎片。
夏商周年表公布后,国内的很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比如,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和考古专家张忠培就曾这样表示:
搞三代纪年的动机无疑很好,热情可嘉,但这是否科学,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那么问题来了,这次著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结合了国内一大批的专家学者,为何会搞成了这样的尴尬局面。甚至,还被人称为“文化界的豆腐渣工程”?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文史不假个人认为这些质疑声主要集中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事件年份全部取整数根据《夏商周年表》,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周朝建立于公元前1300年……。
除了这些,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年鉴中,“取整数”的现象非常多。 个人相信,所有参与的专家学者都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去进行了这次断代工程。
可是,在如此严谨的工作中得出了如此“不严谨”的结论,充分说明他们在内部缺乏有效的实物依据,在内部也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因此只能以“取整数”的方式进行妥协折中。
二、过分倚重天文测年天文测年在历史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多以辅助和验证为主。不过,断代工程中却有些本末倒置的意思,太过于相信古书中对于天文景象的记载。例如,在《国语》中有这样的记载:
昔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
在古代,木星称为“岁星”,以十二年为一周天,因而把天象分为“十二次”,分别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其中,“鹑火”相当于黄道十二宫中的狮子宫,因此将“岁在鹑火”推定为公元前1046年。
这种天文演算看似十分的科学,但实际上却存在诸多的疏漏。因为,中国古人相信“天人感应”,相信“天道轮回”,单纯将科学测年完全建立在古书的天文记载上,实在缺乏可信度。
三、“碳-14”测年法和树轮测年法无论是“碳-14”测年法、树轮测年法还是天文测年法,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人为的不确定性。
就以科学性相对较高的“碳-14测年法”为例,通过考古遗址中的地层划分和出土器物进行仪器检测,它的数值也只能作为一种参照,只有68%左右的可信区间。
至于“树轮测年法”,因为利用了树木形成层向内侧分化结构,就需要正确判断出当时所处的极端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而且,这种测算方法只能判断两百年左右的时长,用来测算数千年的数轮,必定会造成太大的误差。
四、关于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测算断代工程推算出商周各王的在位时间,已经精确到了个位数。如果之前的某个王推算错误,那么后面的所有结论都显得毫无意义。
比如周厉王的在位时间,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他在位37年,断代工程就采信了这个数据。然而,《史记·卫康叔世家》又有这样的记载:
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顷侯立十二年卒,子釐侯立。釐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于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
根据这段记载,周厉王出逃是在卫釐侯十三年,在卫釐侯之前还有卫顷侯在位12年,因为卫顷侯是被周夷王册封的,所以周厉王在出逃前的在位时间不能超过25年。于是,《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厉王在位37年,而《史记·卫康叔世家》却又间接指出他在位不超过25年,这是显而易见的前后矛盾。说明司马迁当年的记载并不可信,断代工程的依据就存在问题,结论自然也不会正确。
五、夏朝的开国之君究竟是谁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没有继续在禹和启之间左右徘徊,而是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指出夏朝是由禹建立的。这里,完全采信了春秋战国时期《竹书纪年》的记载:
自禹至桀十七世。
以此为起源,还明确提出了夏朝的世系,自禹开始至桀终结,一共历经了十七代。不过,对于禹的身份却没有太过于详细的解释或者说明。比如,禹的准确身份究竟是什么,是通过“禅让制”还是“暴力制”建立的夏朝?是亲手建立还是后世追封?种种疑问,断代工程中都没有明确提及。
综上所述的内容,文史不假个人认为,虽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明确提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中国文明社会的开端。但是,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所得出的结论,似乎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最后,即便退十万步讲,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做的结论全都正确,以公元前2070年真的就是夏朝的开始。那么,我们自小就接受的“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教育也是错误的。
尽管不太情愿,可我还是只能遗憾地承认:“中华文明四千年的历史”。@文史不假
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
本来是不打算回答这问题的,可是看到某些人的回答之后,觉得与其让他们胡诌八扯,不如我来说说其它文明的断代是怎么确认的,来以正视听。
古埃及我们所熟知的古埃及的王朝年代历表来自于曼涅托Manetho(公元前三世纪初)的划分为基础,此人是位埃及祭司,用希腊文著作了《埃及史》,把埃及历史划分为30个王朝和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三个时期。
当然,按照惯例,这本由曼涅托所写的《埃及史》失传了。
而曼涅托的名字与古埃及历史再次被人提及,则要到几百年后的约瑟夫斯(公元70年)这位犹太人所著作的《上古犹太人史》的摘要里(早期犹太人是法老众多奴役民族的一支)。
在这本《埃及史》中,对于古埃及历代王朝的法老名字(重要)以及其统治年表(在位年数)颇为不可靠,其记录的30个王朝也缺少其他原始材料的佐证。有人可能会提及巴勒莫石碑和罗塞塔石碑这两件古埃及历史文物,可惜石碑原本断片不全,而且即使完整,也只记录了前五个王朝的事件。 且其与都灵纸草(意大利都灵古埃及博物馆)中对于法老名字和其在位记录也有着严重错位及空缺的出入。
美索不达米亚被称为地球上最古老的文明,和古埃及一样,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断代也是出自公元前三世记,而且作者贝罗索斯Berossus和曼涅托一样,是巴比伦神庙的一位祭司。
当然,他的著作和曼涅托一样,也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遗失了。只能在几百年后的希腊罗马时代的著作中偶有提及。但是,在他的记录中这些统治者年龄动辄几万年…
Ps: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苏美尔人拿一天当做一年来算…
和研究古埃及文明必然扯到犹太人一样,研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必然扯到圣经旧约,毕竟闪米特人一神教(基、伊、犹)的发源地就是这里。因此,研究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中充满了各种圣经故事里的人名和地名…当然,也有翻车的时候,比如人类第一个帝国-阿卡德的遗址到现在都没找到…
古印度印度(身毒)这个概念在近代以前只是个地理名词,而且因为他们对于文字记载的不重视,以至于他们的历史多数要靠中国文献来考证(比如著名的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石柱出土后,不知为何物),但是随着哈拉帕遗址和摩亨佐-达罗遗址的发掘,一下子将印度文明的时间从原本认为的两千多年猛然向前推进到公元前两千年左右…
不过这个古文明的载体-印章文字,至今为止也没人能够破解…因为在雅利安人的数次南侵后,原本的土著民被打断了文明进程,犹如欧洲人登陆北美之后的印第安人一样,很快就迷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Ps:老是不自觉的代入五胡乱华时的黑暗历史中…
古希腊作为一个受两河流域、埃及文明影响甚深的次生文明,古希腊可能我觉得是槽点很多的文明。
比如依靠《荷马史诗》在土耳其西萨里克山找到特洛伊遗址的施里曼,可实际上那个遗址一共有9层不同年代的遗址,而且不论是哪一层都无法和特洛伊相吻合…
比如克里特岛上公然造假的伊文思,用钢材和混凝土建造新墙壁,并模仿古代绘画方式刻画天花板、壁画,甚至于自造文物以谋利(甚至流入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就在这样不严谨的考古基础上,西方硬生生划分出了古希腊的所谓迈锡尼文明,克里特文明等,并写出了明确的纪年…
讲这些不是为了否认什么,而是想说,依照西方及某些中国人对于夏商周的高标准严要求,这些文明的断代估计细查起来,没一个站得住脚的。
归根究底,话语权真的很重要。
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发起人叫宋健,他在参观访问国外博物馆时发现外国古文明大多已有了详细、公认的年表,而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却有世无年。大禹治水发生在哪一年?武王伐纣是在哪一年?尽管耳熟能详,却没人知道它们具体发生的时间。历史课本上也没有。
《史记》最晚只追溯至西周晚期,即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姬胡暴政,被国人赶到了山西,这件事就发生在公元前841这一年。基于此,有人说“东周以上无信史”。
疑古派不在少数。怎样“走出疑古时代”?尽管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已证实了商朝的存在,但是商朝的存在并不能证明“夏”也存在。尤其是当我们甚至无法说出夏朝的起止年代时,辩驳的底气实在不足。毋庸置疑,与夏代有关的问题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1996年5月16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直接参与的专家、学者多达200余人。其中,首席专家4人。考古方面的李伯谦,测年方面的仇士华,李学勤负责历史文献和古文字,席泽宗负责天文方面的研究。
- 四位首席专家
具体目标如下:
“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要给世人提供一份相对准确的夏商周历史年表。这似乎太难了,毕竟这是几千年前的事了。但是,在200多位学者的努力之下,于2000年11月公布了研究成果。
从公元前841年往前推,敲定夏代的建立时间为公元前2070年,排出了西周10位周王的具体在位时间,确定了从盘庚到纣王共12位商王的大致在位时间。
研究成果已被国内大多数学者广泛接受,当然,也有不少质疑。
短短4年就完成了这么宏大的工程,攻克了如此之多的学术难题,似乎很难让人信服。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引以为傲的科学技术“碳十四测年”本身就存在误差,能保证的最小误差为±20年,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又怎么保证拟合的纪年是准确的呢?因此,“工程”确定的世系表必定存在误差。
还有不少学者主张,“夏商周断代工程”以考古材料为基础,本身就是错的。他们更倾向于文字史料,尤其是《竹书纪年》的被忽视引起了许多学者的不满,认为这是断代工程最大的败笔。
- 《竹书纪年》里的西周王年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的王年
尽管存在着诸多的质疑,总得来说,“夏商周断代工程”成绩亮眼,加速了对中国文明研究的步伐,确定了一个基本的文明的标尺。在此基础上可以探源中华文明。因此,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有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夏以前的龙山文化时代会是怎样一幅图景呢?或许,我们更应该期待的是这个。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
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
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公元前5450年—公元639年),而今“不朽的”法老安静地躺在砖石的金字塔里,成为世界旅游胜地,古埃及文明只是被研究的历史;
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公元前3100年左右-公元前600年),而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这个文明就不断被各种外族侵入,而最初的原住民却沦为最低种姓等级;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孕育了璀璨的古巴比伦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729年),而那著名的空中花园和古巴比伦文明的其他建筑一样,埋葬在了滚滚黄沙之中。
而同为四大古国的中华文明,却至今延绵不断,它没有因为外族的侵略而消亡,而是将外族(胡、夷)同化,吸纳融合,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模样。
“夏商周断代工程”
在其他三个古代文明之中,古埃及、古巴比伦的上古史,都有相对确切的年份记录(文字)。
而我们中华文明最早的记录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00年 - 公元前1100年)。
可我们中国人最常说的就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按照甲骨文的所体现的时间,那我们的历史只能追溯到3000多年前啊。
在那之前的历史呢?夏朝到底有没有,能确立它的时间吗?
作为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华夏文明,是否应该有更明确的追溯呢?
围绕这些问题,国家在1995年开展了一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
主要是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这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
文明的标准
那为什么说古埃及、古巴比伦的上古史,都有相对确切的年份记录(文字),甲骨文甲骨文的所体现的时间,那我们的历史只能追溯到3000多年前呢?
这里就牵扯到一个“文明”的标准。
一般世界上公认的文明的标准,或者说这个社会文化(部落群体)出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大致有四种:
1.有文字的出现;
2.有城池(城郭)的出现,一定规模的大型城市;
3.有大型的祭祀遗址出现;
4.有金属、冶金出现。
具有这四种形态,才能被称之为文明古国。
所以,在我们的甲骨文被发现之前,大部分西方专家都不承认中国是文明古国,都认为“中国文化西来说”,也就是说,中国的文明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自己没有自己的文明。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最接近这四个文明标准的文化遗址是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有大量的玉器、青铜器、祭祀遗址、大量碳化稻米、还有11座水利工程的水坝、有内外城郭........唯独缺少“文字”。
根据“良渚古城”发现者、良渚古城考古主持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先生的观点,“良渚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代表。
工程主要成果
上面说过了“文明的四个标准”,那其他几个古文明都是因为他们的文字,才确定的年代。
我们在19世纪末发现的甲骨文,确实能够证明“商”的存在,而且甲骨文上的很多记载和《史记》里的“殷本纪”基本吻合。
《史记》最早的年代记载是周厉王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
周厉王之前的年代,经历过多少代王,起始年代到底是如何的,这就是一个“断代”,这个“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主要研究这个。
这个工程从1996年正式开展,到2000年出了一份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已经出版)。
整个工程由200多位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运用文献、考古、天文、地理、计算机、碳-12测定等手段,来研究这个问题。
在阶段性初步成果报告中指出:
夏王朝大约建立在公元前2070年,距今约4000余年;
公元前1600元左右,殷商建立,公元前1300年是盘庚迁殷;
公元前1060年左右,武王伐纣,建立周朝。
(夏、商、周,不是交替兴亡的朝代,是同时存在的类似部落的族群、城邦,在这片土地上着三代就是夏人、商人、周人共同居住活动。
最终,周三分合一,统一建立了天下共主的封邦建国的西周。)
个人观点
对于“夏商周断代工程”,也有一些不同意见,很多专家指出:
- 夏商周的史实与年份,从清代一直到现在,几百年间,都有很多学者在研究,也很有成果,只是难以得到学术界的确认。
- 到目前为止,结果本身也仍然是根据资料进行的推测,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 研究结果,其实跟以前学术界的说法差不多,仍然是处于一种“疑信”之间,并不足以让人信服。
其实呢,从1926年,李济发掘西阴村算起,我国的考古学真正有所发展,也不过是近百年的历史。
之前,我国的很多重大考古发现都是清晚期,进入中国的那些打着“考古”旗号的洋盗墓贼。
在那段屈辱的历史中,我们自己连生存都是问题,更何况研究先人。
新中国建立以后,伴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我们的考古学发展也越发蓬勃。
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更新着我们的认知,比如我们一直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但目前看来长江上中下游分别都有远古的文化(马家浜文化、汤家岗文化、马家窑文化),乃至广汉的三星堆(古蜀).......
这些考古发现,越发印证了苏秉琦先生的“满天星斗”说。
就目前来说,很多专家都认为,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它不是一蹴而就生成的,它一定有个慢慢演化发展的过程,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
我想,追求历史的真相,尤其是涉及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漫长的工程,伴随科技的发展与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相信会有更多可信的资料,现于世界。
我们共同期待吧~!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的阅读!
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国家“九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该工程主要是解决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纪年问题,建立夏代与商代前期年代框架,复原商代后期和公元前841年前西周各王比较准确的年代。
夏商周断代工程由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主持。该工程于1996年5月正式启动,至2000年9月15日,取得阶段性成果,编制出《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初步确定夏朝起始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并排出西周10王在位年代和商后期12王大致在位年代。中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向前延伸了459年,中国古史年代框架向前延伸了1229年,为夏商周三代建立起有较多科学依据的年代学标尺。
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
历史文化政治化的代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