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你对作者路遥了解多少?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以20世纪70、80年代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代表的陕北农村青年的平凡世界和生活。其中,以小见大地反映出了中国农村的真实变迁,成功刻画出了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追求和挫折、欢乐和痛苦、情感和劳动……。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得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更被誉为是“皇冠上的明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小说的作者路遥曾经这样表示:“我认为这个世界是属于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也因此而得名。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近这篇小说的作者路遥,走近这位被潘石屹称为“用心、用生命去写作的人”。
路遥(1949年12月——1992年11月),原名王卫国,陕西榆林清涧县人。他是生于陕西长于陕西的当代作家,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的副主席,代表作除了《平凡的世界》外,还有《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等。
建国不久,路遥出生于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弟弟和妹妹们相继出世后,父母再也无力供养这个家庭,他在幼时就被过继给了延川县的大伯父。
大伯王玉德也是农民,他曾经生过三个孩子但都不幸夭折了,所以才希望收养一个儿子为自己养老。过继给伯父后,路遥显得非常早熟,当真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的乖巧和懂事得到了养父母的喜爱,还得到了读书上学的机会。
尽管成绩优异并且考上了县城的高中,但养父王玉德也不富裕,最多只能为他提供每月25斤的粗粮作为在校的口粮。作为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小伙子,这点儿粮食完全无法撑到月底,更不要说到食堂去打菜吃了。因此,他成了学校中成绩最好但又生活最苦的一个学生,基本上每天都食不果腹。
在《平凡的世界》开篇中,孙少平在县城读书期间吃不起“甲菜”,吃不起“乙菜”,只能吃最便宜的黑色高粱面馍这种“丙菜”。其实,这是路遥在真实回忆自己曾经的过往岁月,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加工。
从延川中学毕业后,无门无路的他只得回乡务农,不久还担任了乡村教师。好在,他有文化,又有干劲,所以能以群众代表的身份进入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工作。
一年后,他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再次回到了广阔的农村。在此期间,他遇到了北京前来上山下乡的知青林虹,被她美丽和优雅的气质所吸引,两人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
从1970年开始,国家开始逐步恢复招工,但条件却十分的苛刻。由于路遥的表现突出,县里特意给了他一个进城当工人的指标,可是当他看到林虹期盼的眼神时,却把指标偷偷让给了她。
林虹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农村返城,不过,她却在不久后寄来了一封分手信。经此打击,路遥一度萎靡不振,绝望之下甚至想到过自杀。
在最落寞的那段时期,路遥还找到过林虹的好友林达,希望她能出面劝说林虹回心转意。不过,当林达赶到工厂后,却发现林虹早已经和一个军官好上了,完全遗忘了路遥。
善良的林达开始越来越同情和理解路遥,认为他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不久后,路遥被调到了县文化馆工作,而林达则在县委宣传部工作。随着交往的增多,两人越来越了解对方,逐渐萌生了爱意。
1973年,路遥考上了延安大学中文系,但林达却继续留在县委宣传部工作,并且还承担了恋人上大学的所有费用。其间,他开始在校内进行文学创作,多以那场大运动作为背景和题材。
大学毕业后,路遥被分配到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延河》担任编辑。不久,他和林达终于结束了爱情的长跑,正式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林达主动承担了家里的一应家务,保证路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创作。得益于此,他不断在国家和地方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屡屡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初步在陕西文坛崭露头角。
文笔越来越犀利的路遥,很快写出了轰动一时的《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等颇具影响力的小说,成为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为了继续创作,他经常出差,还频繁到各地去体验不同的生活,逐渐忽视了对妻女的关怀。
或许,正是这种对家庭的冷漠态度,使得林达越来越不能理解自己的丈夫,越来越怀疑当初的选择,两人开始争吵不断。最终,这些争吵和分歧彻底耗尽了曾经的美好,而路遥依然我行我素。
1988年,路遥耗费了自己五年的时间,终于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作品一经出版,便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成为了一种现象级的著作。
就在路遥事业成功之时,他的家庭终于破碎了,妻子林达向他正式提出了离婚。当时,路遥已经病入膏肓难以痊愈,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但还是尊重妻子的决定,在临终前签署了离婚协议书。
1992年11月17日,在和妻子离婚后不久,路遥就因为肝硬化腹水而医治无效病逝于西安,年仅42岁。三天后,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安的三兆公墓举行,时任陕西省委副书记的牟玲生、陕西省委组织部长的支益民、陕西省副省长的徐山林等领导都参加了追悼大会。
2002年11月17日,延安大学特意召开了“路遥逝世十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深情缅怀这位本土作家的其人其事。
2009年8月,路遥的故乡清涧县开始修建他的纪念馆,场馆总面积5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馆内布展的内容分为了“困难日子”、“山花时代”、“大学生活”、“辉煌人生”、“平凡世界”和“永远怀念”六个部分,展出了路遥生前所用的许多珍贵照片、手稿、信函、音频和视频等实物资料,真实再现了路遥的一生。
最后,以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一段话结束本篇文章:
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你对作者路遥了解多少?
我就记得《平凡的世界》脱稿了,路先生扔了笔感慨了一句:真热,特么的文学!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你对作者路遥了解多少?
路遥,是一个出生在陕北黄土地上的农民的儿子。少年时期的苦难练就了他自强不息、和多舛的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他用惊人的毅力和朴实的文笔在中国的文坛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殊荣。为广大的读者呈现出了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一批普通的劳动者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生活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在作品人物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身影,他的渴望和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表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表现在这些平凡世界里普通的劳动者身上。
路遥,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为了创作呕心沥血,忍受病痛的折磨,在简陋的居室里,历时六年写出了经典作品《平凡的世界》。但他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1992年11月17日;定格在了他四十二年的风雨路程中;定格在了哺育他成长的黄土地上。“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就是对他短暂人生的最真实的写照。追寻他平凡而朴实的足迹,我们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不至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迷茫。拜读他的作品就会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去在平凡的世界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你对作者路遥了解多少?
路遥,著名作家。从延安黄土地上走出来的作家,深深了解那里人们的生活状况和追求。他的《人生》反映了当时青年人的生活状况和理想,是路遥的成名作,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广播电台播讲,特别是改编成电影,轰动全国。《平凡的世界》更是他的一部恢宏力作,引起了很多的年轻人的共鸣。路遥英年早逝,年仅42岁,令人惋惜。他的墓,在延安大学后面的文汇山上。路遥被誉为“”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墓后的墙壁上写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2015年冬,我去延安时,特地去墓地凭吊,以表达缅怀之情。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你对作者路遥了解多少?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获得矛盾文学奖,对他而言是非常不易的。
因为他的这部小说第一部投稿时就遭到了冷遇。好几家出版社都退稿了,说他的故事和语言都过于老套,不符合当时流行的“先锋派”文风。辗转多时最后才终于有一家出版社同意出版。
当时,经历了多次打击的路遥,精神和身体都处于即将崩溃状态。他拼命抽烟,耗尽了最后的生命之光,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
虽然这部书现在很畅销,但当下还是有人觉得这本书水平不高——言下之意获奖有些勉强。但是,这本书的畅销使得路遥的“生命”得以延续,这本书给许多乡村青年或者逆境中的青年以鼓励和鞭策......
我觉得,虽然路遥的天资和才华或许不是很高,但他的努力、执着和为文学献身的精神无疑是非常令人钦佩的。
我“认识”路遥,是通过《人生》这部中篇小说。
看完了小说,我对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当年的农村生活印象深刻,感觉主角高加林和其他人物塑造都很成功。接着又去看了小说改编的电影,感觉令人难忘。
正是由于这个中篇的成功,促使路遥开启了长篇《平凡的世界》的创作。
《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路遥用自己的生命写就的一本书。为了这本书,他多次去乡村,去煤矿体验生活。他不顾身体健康,猫在乡下窑洞里拼命写。为了这种“疯狂”写作,妻子与他离了婚......
如果路遥活在当下, 他就不会因为生活拮据那么早离世而去。他用生命写作确实不值得提倡,但他留下的作品和为文学献身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你对作者路遥了解多少?
谢邀,我是七隅,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路遥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100名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他受之无愧。作为一个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写作并以其经典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改写了新时期中国文学版图的一位作家,人们有理由向他致敬。
众所周知,中外文学史上,不少作家都有很高的文学技能,但能够成为截断众流、转变风气大家者却是廖廖,也许只有韩愈等少数几位。究其原委,正如黑格尔所说,他们不是关注天空而是只关注或只能关注脚下的人。而“一个民族要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如果只关注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文学家立身立文之本在于启蒙意识、救赎意识和社会担当。这样其作品才可能夺造化、见生气。试看一部中国文学史,如果没有从屈原、曹雪芹到鲁迅等一批“民族魂”,何来中国文学的辉煌。路遥的真正写作始于1976年之后,他以非凡的勇气和见识写出的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与那个时期虚假文学划清了界限。这篇小说如果没有文学前辈秦兆阳慧眼识珠很难摆脱胎死腹中的命运。因此路遥是位大梦先醒者,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开启的文学新时代中他并没有落伍。
但此后文学的形式探索、试验蔚成大观,在“寻根小说”、现代派先锋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零度情感介入、不确定内含等等面前,以出身贫苦,心比天高但命运多舛,深刻了解农村的写作身份闯入文坛的路遥反而冷静下来,有了自己清醒的判断。在现实主义不被看好甚至认为已经“老旧过气”时,他接受了他的“文学教父”柳青的教诲,坚信在中国,现实主义远未走到头,与时代相匹配的现实主义巨作也远未出现。他下决心以生命对赌这一艰巨使命。今天看来,路遥当时对文学形势的判断可赞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人生》《平凡的世界》终于诞生并成为经典,当下现实主义的回归,也应当感谢路遥以自己的创作给了我们一个理由。
路遥所理解的现实主义,是能够把握大势的现实主义卢卡契对现实主义的要求是“整体上把握现实”,而并非环境与细节的细致描摹。洞察现实是现实主义文学很难攀援的一个高峰。因为现实处于变动不居中,现实的矛盾样态怎样认识与把握,人物怎样才能跨越时代局限成为典型?这一点上,路遥的成就甚至超过了他的前辈柳青。柳青笔下的梁生宝等很难摆脱当时的政治局限而成为了“有局限的典型”。但路遥不一样,他立体、全景、即时地书写变革年代的生活史诗,众多作品在格局气魄上都不能望其项背。路遥对改革时期一些深层社会问题有深刻独到的洞察。他认为这些问题有的是改革所遭遇的旧习惯旧势力旧思维的阻扰,有些恰恰就是改革自身不当所催生出来的。
作为虚构性文学最高形式的人物,路遥以其笔下的青年农民形象展现了1975年到1985年改革关键期中国农村青年异乎寻常的命运道路。他们有的考上了大学,“前程似锦”;有的回乡务农,准备在新形势新政策下大有作为;有的一心想走出农村。这几种类型的农村青年建构了宏大的当代农民史。
在《平凡的世界》中安于乡村生活的孙少安率先办起砖窑厂,但贫富悬殊给他这样“先富起来”的极少数农民带来的心理和道义上压力,路遥捕捉到了;同时他还看到,分田到户只是给农民带来短暂的好处,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不愁吃了,但马上感到钱少,农民活动空间仍然狭窄;对土地进行掠夺式耕种,不仅造成污染,而且剥削地力,难以持久。当然他更看到农民的劣根性,如果不经过教育,命运不会得到根本改变。
在柳青的世界里,农民的命运会在外力作用下较容易地改变,但路遥对这种外力作用的模式存疑,他的目光更为冷静。路遥看重演绎农民的“尊严”,但路遥笔下的农民的尊严的取得都来自他们自身,而非救世主或某个历史机遇的恩赐。由于路遥始终关切维系中国农村的浓浓人情,以及农民对于“尊严”的追求。他笔下改革大潮中催生的一代农民形象特别励志,路遥的读者马云曾说:“是路遥的作品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无论是高加林还是孙少安,他们的灵魂中响彻着路遥的话:“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诞生灵魂的歌声。”
总结所谓文艺精品,是指能广泛筑构于社会,长期传承于社会,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影响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作品。苦难是懦弱者的深渊,是无畏者的垫脚石。路遥的“根”在人民,他热爱他们,热爱土地,他在他的文学沃土上孕育出一个个鲜活的生灵,这些生灵在山河巨变中同步完成自身的蜕变。这位伟大作家虽像一颗流星逝去,他笔下人物灵魂的歌声却永远响彻,铸就了文学史上极具光彩的一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