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坡之变,到底谁是杀害杨贵妃的凶手?

刚刚从武周手中恢复了政权,李唐着实经历了一段混乱时期。李隆基通过数次政变,终于取得了皇位,平息了唐朝的局势。

从此以后,他对于皇位格外的眷恋,深怕再被人夺走。即便是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从来没有真正相信过,始终认为他们都是皇位的最有力抢夺者。

李隆基的长子名叫李琮,在外狩猎时被野兽所伤,以至于面部毁容而无缘成为一国之君,只得无奈退出了储位的争夺。就这样,二皇子李瑛轮到了,他被玄宗皇帝册立为首任太子。

李瑛虽然成为了太子,但生母赵丽妃没有太强的背景和能力,无法扶助他走得更远、更稳。因此,太子位并不牢靠,随时都有被撤换的危险。特别是,在玄宗皇帝的宠妃武惠妃诞下寿王李瑁以后,李瑛的太子地位就更是危在旦夕了。

眼见李隆基迟迟没有下定决心,武惠妃不断进行推波助澜,以“宫中有变”为由诱骗太子李瑛率兵入宫救父。李瑛提防不周,虽然心存疑虑但还是穿甲率兵入宫,被玄宗误以为要预谋兵变,当即下旨贬为庶人。受此影响,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也遭到了牵连,一同被废为庶民。

不久后,涉案的这三位皇子都通通遇害身亡,被民间百姓怜为“三庶人”,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据《新唐书》记载:

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同恶均罪,并废为庶人。瑛、瑶、琚寻遇害,天下冤之,号曰三庶人。

虽然扳倒了数位皇子,但武惠妃的阴谋并没有得逞。因为,玄宗皇帝还没有真正糊涂,起码没有他晚年时那么糊涂,虽然废除了太子李瑛,但不想太频繁更迭,担心会引起玄武门之变的悲剧重演。故而,他没有册立武惠妃之子李瑁为太子,反而把没有太多根基的忠王李亨确立为新任太子。

在失望之余,武惠妃终于郁郁而终,遗憾地离开了人世。随着她的过世,其子寿王李瑁顿时就失去了靠山,甚至就连自己貌美如花的王妃杨玉环也没有保住,被好色的父亲玄宗所霸占了。

自从杨玉环被唐玄宗宠幸后,本就门第显赫的杨家更加得势了。尤其是,在她被册封为贵妃以后,其兄长杨国忠更加势不可挡,成为了当朝的权臣。

再反观李亨,从继任太子以后就没有睡过一天好觉,表现得如履薄冰,生怕步了几位兄长的后尘。可即便如此的谨小慎微,他依然没有能赢得父亲的信任,不断被各种各样的政治漩涡和政治陷害所波及。

在反对太子李亨的势力中,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最为坚决,双方简直到了誓不两立的程度。表面上看,是太子在与宰相进行党争,实际上却是唐玄宗在与太子李亨隔空角力,争夺朝廷的主导权。

在这种背景下,太子李亨和父亲李隆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紧张。

公元755年,在唐玄宗的一再纵容下,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终于羽翼丰满。在得到了契丹和突厥等少数民族的支持后,他在自己的老巢范阳起兵造反,史称为“安史之乱”。

已经承享太平许久的唐朝上下都慌乱不堪,只得仓促起兵应战。果然,叛军轻而易举就攻陷了山西、山东和河南等地,向国都长安杀来,官军只得返回潼关进行死守。

高仙芝成为统帅后,誓言在潼关坚守御敌,终于遏制住了叛军的嚣张气焰。在他看来,官军以一国之力抵御一域之兵,不出三个月就能击溃已成惊弓之鸟的叛军,坚决不能主动出击。

但是,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竟然听信了监军太监的诬告之言,认为高仙芝与叛军勾结图谋不轨,仓促下旨将一代良将斩首。据《新唐书》记载:

仙芝弃陕守关,遏贼西势,以丧地被诛。

高仙芝被斩后,太子李亨对于杨国忠更加痛恨,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唐朝任命了另一位名将哥舒翰成为统帅,继续在潼关阻挡叛军,使之成为了安禄山难以逾越的雄关。

与此同时,郭子仪率领朔方军已经在背后袭击了史思明所部,彻底切断了叛军和范阳老巢的联系,形成了战略包围之势。一时间,安禄山已经做好了撤兵回防范阳的准备,毕竟自己的大本营不能有失。

由于哥舒翰坚持闭关不出,唐玄宗开始担心他拥兵自重。而且,奸相杨国忠担心太子李亨势大,也在一旁煽风点火怂恿皇帝下旨强令哥舒翰东出潼关主动决战。据《旧唐书》记载:

国忠以翰持兵未决,虑反图己,欲其速战,自中督促之。

为了避免重蹈高仙芝的覆辙,哥舒翰只得无奈遵旨,亲率唐军主力东出潼关,史料形容为“恸哭出关”。果然,唐军放弃自己的优势,很快就被擅长骑兵野战的叛军所击败,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潼关就此失守。

听闻潼关失守,唐玄宗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就丢下了满城百姓,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领的禁军护卫下,携带自己的后宫家眷一同逃往蜀地避祸。当这伙“高贵的难民”抵达马嵬驿时,早已经是人困马乏,禁军将士们开始抱怨,场面接近于失控。

作为禁军的首领,陈玄礼也看不惯宰相杨国忠的嚣张跋扈,开始逐渐同情和支持太子李亨。此刻,他眼见小小的马嵬驿已经波诡云谲,于是秘密约见随行的太子李亨。

二人议定,在马嵬驿立即策动士兵哗变,逼迫唐玄宗诛杀杨国忠和杨玉环兄妹俩。如果顺利的话,还能逼迫唐玄宗提前退位放权,由太子李亨掌权平叛。据《旧唐书》记载:

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

按照约定的计划,陈玄礼怂恿士兵们直接斩杀了杨国忠,之后还包围唐玄宗并要他诛杀杨玉环。否则,所有的禁军士兵都拒绝继续护卫他逃往成都。

此时,唐玄宗已经确定这次兵变系太子李亨在幕后指使。但为了保住杨贵妃的性命,他只得恳求所有士兵,恳求太子饶过杨贵妃,可惜却完全无济于事。据《资治通鉴》记载:

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在先后处死杨国忠兄妹后,李亨和父亲李隆基的关系已经决裂,双方都心知肚明。甚至于,他想一不做二不休,逼迫父亲直接传位给自己。不过,真正掌兵的关键人物陈玄礼眼见唐玄宗痛哭流涕地求饶后,转而开始同情于他并决心继续辅保其入蜀,反对太子提前登基。

这下,太子李亨尴尬了,甚至是危险了。试想一下,他自己在幕后策划了马嵬驿之变,先后弄死了杨国忠和杨贵妃,还逼迫父亲唐玄宗下罪己诏。以老爹睚眦必报的性格,自己如果再继续随驾入川的话,必定难逃一死。

于是,太子李亨主动请战北上平叛,借机逃离了这波儿逃难的大军。据《旧唐书》记载:

马嵬涂地,太子不敢西行。

分道扬镳后,太子抵达了朔方军的大本营灵武,逐渐获得了军队的支持。一个月后,他在灵武自立为帝,史称唐肃宗,而尚在蜀地的唐玄宗稀里糊涂的就成为了太上皇。

显而易见,马嵬驿之变的幕后指使就是太子李亨。他在这个小小的驿站内与父亲唐玄宗上演了一出权力的游戏,而无论是杨国忠,还是杨玉环,都只是游戏的筹码罢了。@文史不假

马嵬坡之变,到底谁是杀害杨贵妃的凶手?

公元755年,唐朝边将安禄山、史思明以清君侧之名起兵造反,兵锋直逼长安。唐玄宗李隆基被迫带领杨贵妃、杨国忠等近臣,在禁军的护卫下逃往蜀中避难。

玄宗车驾行至马嵬驿,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统领的护卫禁军兵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胁迫玄宗缢死杨贵妃。在高力士和陈玄礼等人的劝说下,玄宗下旨缢杀杨贵妃。

杨贵妃专宠但不干政,死之罪名在于为杨国忠之妹,乱军恐贵妃为国忠复仇。也有玄宗过于宠信杨氏一门而荒于朝政,乱军认为这是导致“安史之乱”的原因之一。

马嵬驿之变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政变,应该不是一般下层兵士所能完成的。最终,杀死杨国忠和杨贵妃的幕后决策者,很可能是随行太子李亨与大将军陈玄礼。

马嵬坡之变,到底谁是杀害杨贵妃的凶手?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长恨歌节选》白居易

杨玉环之死可以说是中国爱情故事当中最为凄美的一幕了,许多人都说杨玉环并未祸国殃民,为何一定要杀她呢?

其实杨玉环之死表面原因是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平息军乱,被动缢死了杨玉环。但是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杨玉环为代表的杨家十余年间骄奢淫逸积累的矛盾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到达顶峰。

可以说杨玉环死于唐玄宗的昏庸,死于杨家的欲望,死于政敌的集体反扑,死于天下大乱的大局……

一、马嵬驿之变

公元756年,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爆发的安史叛军攻破长安门户潼关,兵锋直指长安。

7月13日乙未,唐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准备带着文武百官出逃蜀地,7月14日丙申,唐玄宗一行逃到了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将士们饥渴难耐,又愤怒杨国忠是造成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军心沸腾。

唐玄宗的发小,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一方面不忿大唐国事被杨国忠祸害至此,另一方面也不满杨国忠权势滔天,暗中联络太子李亨,准备除掉杨国忠,但是李亨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7月15日,杨国忠准备出发,结果半道上被二十余名吐蕃使者拦住,要求杨国忠提供饮食。杨国忠还没来得及说,有人大喊一声:杨国忠和吐蕃人阴谋造反!

已经积累了大量积怨的大唐士卒立刻被这句话引爆了情绪,大家一拥而上射中了杨国忠坐骑,杨国忠仓皇逃命,在马嵬驿西门内被禁军骑士张小敬(对,就是《大唐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追上,先射杨国忠落马,然后被士兵追上杀死,并肢解了他的尸体,把头颅挂在矛上插于西门外示众。

然后一不做二不休,士兵们又接着杀了杨国忠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又杀了杨国忠的两个姐妹韩国夫人、秦国夫人。

在乱军之中,有一个看不清局势的御史大夫魏方进还以为自己很厉害,对叛军呵斥:"你们胆大妄为,竟敢谋害宰相!"于是士兵们又把他也杀了。

但是杨家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角色--杨玉环!可以说杨玉环和宠信杨玉环的李隆基才是杨家最大的靠山,没有杨玉环,杨国忠也不会当上宰相,杨家三姐妹也不会权势滔天。而杨玉环要是还活着,再造一个杨国忠也是轻而易举。

于是愤怒的士兵们接着逼宫唐玄宗,要求处死杨玉环。唐玄宗虽然不愿,但此时自己没有兵权,声望扫地,而且从小到大的心腹高力士、陈玄礼都站在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对立面。唐玄宗无奈之下,最终缢死杨贵妃表示并不追究将士责任才算平定了此事。

之后唐玄宗按照原计划逃亡蜀中,而太子李亨则带领大半军队北上灵武,并在此直接称帝,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这就是著名的马嵬驿之变。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唐朝在李隆基继位后,在年轻的李隆基励精图治之下迎来了开元盛世,无论经济、军事还是百姓生活水平,都可以说是唐朝最为强势的时期之一。

但是随着唐玄宗李隆基的年纪增大,开始重用奸相李林甫、重用安禄山……还把儿媳妇杨玉环通过出家再出嫁的手法娶进门。为了让杨玉环开心,杨家人可以说鸡犬登天,杨家一门权势滔天,豪奢淫逸冠绝天下。唐玄宗每年赏仅赐给她们的脂粉钱就有千贯之多。

据《开元遗事》记载,一年上元佳节的时候韩国夫人一口气制造了一百枝挂满灯笼的灯树,每一棵灯树都高达八十尺。唐代的一尺合今30.7cm,八十尺差不多是2456cm,接近25米高,搁到现代差不多有8-9层楼高。 这一百枝巨大的灯树到了上元节这天点燃后,据说一百里外都看得见,灯树的亮光都赶上满月的月光了。

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上元夜燃之百里皆见光夺月色--开元遗事

比起奢侈,杨国忠更加过分。 据记载杨国忠让但凡是杨国忠子弟,在家门口左右两侧都布置了一千枝巨大的红蜡烛点燃,被当时的老百姓称之为:“千炬烛围”。

杨国忠子弟各有千炬红烛围于左右,时人曰“千炬烛围” --开元遗事

要是杨国忠本人很有才华,能玩转大唐的内政、经济、军事也还好,但是杨国忠只会贪污受贿,大肆发展杨家势力,对于国事一窍不通。这就引发了从朝臣到百姓几乎除了唐玄宗外所有人的不满,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公敌。

而杨玉环虽然没有直接贪污受贿,干涉国政的记载,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李隆基的昏庸杨玉环要有一大半的责任。比如用加急情报系统送水果给美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而且,杨国忠虽然权势滔天,但是正儿八经搞政治斗争还是经验不足,但是为何杨国忠一直不倒?根本原因就是杨玉环才是杨家最大的支柱,杨玉环不死,杨国忠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也正是因为如此,老百姓甚至都改变了重男轻女的想法,一度都“重女轻男”了。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长恨歌》

这也是马嵬驿的时候,没有任何人给杨国忠、杨玉环说好话。最后马嵬驿之变轻松解决也是这个原因。

三、香消玉殒长恨歌

悲剧比喜剧往往更有力量,如果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能够圆满结束,可能在称颂之余根本不会有如今这样的影响力。

但是正是因为这一出爱情的悲剧后面是安史之乱这样的国家悲剧,杨玉环的死又有其咎由自取,也有其无辜的一面,所以人们希望李隆基和杨玉环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这也是希望安史之乱没有发生或者能迅速平定的朴素愿望。

在这样朴素的愿望之下,《长恨歌》中也算是给了杨玉环一个相对比较完美的结局,让双方精魂再见一面。

但是这样一个结局,老百姓依然不满意,就像想象西施没有被沉船而是和范蠡共同泛舟于天下;老百姓干脆想象杨玉环没有被缢死于马嵬坡,而是假死脱身,东渡扶桑的美好结局……

马嵬坡之变,到底谁是杀害杨贵妃的凶手?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面,曾经写了一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专门来形容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由于貂蝉、西施、王昭君等美女历史较为久远,很多史料不可考,在唐朝的这位美女就备受人的关注,遗憾的是,这样一位美人,竟然死于一场兵变,简直是令人诡异,甚至有些野史说杨玉环并没有死,而是东渡到了日本,可见,关于杨玉环的事情,还是民间老百姓所喜爱的故事。

人狠,话也多,纵横今天就来说说关于杨玉环的二三事。

从此君王不早朝——杨玉环的丈夫

杨玉环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人称杨贵妃,因为通晓音律,擅长歌舞,而深得帝王宠爱。

实际上杨玉环的第一任丈夫,就是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杨玉环因为太过漂亮,又擅长歌舞和音律,与时为寿王的李瑁在其姐姐的婚礼上一见钟情。

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按辈分是武则天的侄孙女,也是当时李隆基最宠爱的女人,武氏深得武则天的真传,手腕很强硬,当时曾经让李隆基一日之日连杀三个儿子,在得知儿子有了喜欢的女人后,特意让李隆基出面,定下了这桩婚事。在开元廿三年,不到十七岁的杨玉环嫁给了寿王李瑁,成为了寿王妃,据说两个人婚后的感情还算不错,毕竟,在武惠妃的主持下,李瑁很可能是未来的皇帝。

但好景不长,武惠妃大概是在整死了李隆基的三个儿子后,良心会痛,心理素质不过关,不久就一命呜呼了,李瑁的帝王梦自然就破碎了。

武惠妃的去世,对李隆基的打击很大,《旧唐书》中描写当时李隆基所遇到的困境是“后庭数千,无可意者”,其实做人吧,到了李隆基这个份上也挺难的,选择多了,大概就会出现选择恐惧症,后宫几千人都没有能上李隆基欢心的,还有什么活着的理由。

结果李隆基偏偏看上了已经是儿媳的杨玉环,这在古代封建礼制社会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但是这里是唐朝,什么是唐朝,就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朝代,前有李治娶了“他妈”武则天,李隆基要娶自己的儿媳妇也就没有什么礼法上说不通的地方。

老规矩,先让杨玉环出家,然后给李瑁找新对象,然后再召杨玉环入宫,一套组合拳之后,李隆基终于能够放宽心的说了一句:“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

千乘万骑西南行——杨国忠之死

在得到杨贵妃后,李隆基就开始了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倦政之心,开元盛世也因此而毁,李隆基沉迷美色,荒废朝政,宠信杨国忠、李林甫等奸臣,加上盲目信任重用安禄山,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的爆发,跟杨玉环有着必然的关系,李隆基因为宠爱杨玉环,而宠信杨玉环的族兄奸臣杨国忠,杨国忠担心安禄山造反,不断的构陷安禄山,正好安禄山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要杀了杨国忠,因此爆发了安史之乱。

本来,唐朝军队面对安禄山的军队还能够抵挡,但是在杨国忠的一系列操作下,导致朝廷痛失潼关,长安、洛阳也无险可守。

结果李隆基来了一个逃跑主义,以御驾亲征的名义带着满朝文武和皇亲国戚跑了。

跑到哪里是一个问题,当时天下大乱,本来应该李隆基号召天下兵马来长安勤王,如果李隆基到军事重镇,取得兵权,很快就能平定叛乱,但是李隆基认为存在一定的风险,杨国忠劝李隆基逃到蜀地,因为蜀地是杨国忠的地盘,而且易守难攻。

这一切,都被朝臣和太子李亨看在眼里,太子李亨是李隆基一日杀三子后立的,能坐上太子之位真是如履薄冰,隐忍颇深。

在李亨被立为太子的同时,杨玉环也受到李隆基的宠爱,杨国忠在扳倒李林甫的同时,也开始对李亨进行打压,使得李亨年纪轻轻就少白了头。李亨隐忍多年,不敢正面相抗,对杨氏兄妹十分忌惮。

安史之乱的爆发,对李亨来说,也是一次机会,在逃跑的时候,李隆基将一部分兵权给了李亨,因此就有了,李隆基率领军队走到马嵬驿,发生兵变的故事。

关于马嵬坡兵变的一般版本是,李隆基率领禁军走到马嵬坡的时候,将士都饥肠辘辘,士气低迷,现在越走越远,要知道,他们的家人还在长安,而他们作为军人竟然干起来逃跑的勾当,士兵不满议论皇帝,都认为是杨国忠造成的。

当时杨国忠将一些东西给了吐蕃使节,当时有士兵大喊: “杨国忠与胡人谋反”,杨国忠一看这种情况,随即开始往李隆基的住处跑,希望能够得到皇帝的庇护,结果还没等跑到,就被士兵杀死于马嵬驿西门内,到了这个份上,李隆基出面说早就知道杨国忠要造反,今日大家杀得好,也不追究责任了,但是这些士兵也不走。

六军不发无奈何——杨玉环之死

陈玄礼作为龙武大将军,开始向李隆基提出请求,要求李隆基处死杨贵妃,李隆基说杨贵妃一直在深宫中,不可能参与造反,陈玄礼本身就是李隆基最信任的禁军将领,他这么说,李隆基也不知奈何,这个时候,高力士劝李隆基,杨贵妃可能没有,但是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杨贵妃就不应该在陛下左右侍奉。

李隆基虽然心中不舍,但迫于无奈,就命令高力士赐死杨贵妃。可怜杨玉环享尽一世荣华,却死于一条白绫之下。

实际上,当时杨玉环只有三十八岁,而李隆基是随时都有可能挂,这样的女子对唐朝来说绝对是一种危害。

毕竟唐朝出现过武则天这样的女皇帝,若是李隆基死后杨贵妃想要效仿武则天称帝,那对太子李亨来说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

尽管在马嵬坡兵变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关于李亨的身影,但是从兵变直指的对象,已经兵变后李亨到灵武登基的情况来看,应该是李亨与陈玄礼、高力士等人联合所为。

这些李隆基身边的重臣武将对李隆基宠信杨国忠和杨贵妃也早就看不下去了,如果真的到了蜀地,杨国忠就真的掌握了生杀大权,在马嵬坡杀了杨国忠才符合大唐王朝的利益。

实际上,如果李隆基年轻三十岁,也不会走四川这条逃跑主义路线,而应该是重整兵马,再夺江山。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人们都说杨玉环祸国殃民,魅惑君主,是红颜祸水,但她一个弱女子,又能做些什么呢?李隆基如此宠爱她,但到最后还是将她赐死,以求保全自己。男人的嘴,骗人的鬼,纵是千般恩爱,最终也难逃大难临头各自飞的结局。

马嵬坡之变,到底谁是杀害杨贵妃的凶手?

谁说杨贵妃死了呢?她明明去了别的地方呀!且听西域鹰眼慢慢道来。

这是一个历史上黑暗的日子,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逃离长安,宠妃杨玉环在马嵬驿香消玉殒,这个悲情的主人公也成了历代文人墨客争相咏叹、文学创作的绝佳素材。但是关于杨贵妃的死却是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对于杨贵妃的死大约有一下几种说法:

一、死于佛堂

这种说法最广泛,《旧唐书·杨贵妃传》中记载说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对唐玄宗说“贼本尚在”,意思就是要斩草除根,要杀死杨贵妃以绝后患,唐玄宗居然无奈,最后将自己最爱的女人“遂缢死于佛室”。从这里看弄死杨贵妃的凶手应该是陈玄礼。

《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说是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也记载说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在了佛堂的梨树下,另外还有很多作品里都是如此说的。

所以,综上所述,杨贵妃的死不能怪陈玄礼,因为既然都把杨国忠等人已经杀了,那可是杨贵妃的至亲,要是留着杨贵妃,玄宗能够重掌国权岂不是老账新账一起算,陈玄礼必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只能斩草除根。而高力士只是奉命执行命令的人,他对唐玄宗可是忠心耿耿的,被称为一代贤宦,他知道杨贵妃是唐玄宗最疼爱的女人,应该不会处心积虑的去害杨贵妃的。

二、死于乱军之中

在杜甫的《哀江头》里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应该是有其他的死法,而杜甫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里描述的东西大多是真实存在的。虽然他没有看到杨贵妃死亡现场,但是经过传闻他应该能够获得一些信息。

在李益的《过马嵬》和《过马嵬二首》里分别写道“托君休洗莲花血”、“太真血染马蹄尽”,反映了杨贵妃是在乱军之中被杀的。那么凶手是谁就说不清楚了。

三、吞金而死

在刘禹锡的《马嵬行》中写道:“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中可以看出杨贵妃是吞金而死。对于这种说法,陈寅恪先生曾经也考证过,在他的《元白诗笺证稿》怀疑了杨贵妃吞金而死,但是也没有明确的排除,只是说可能在缢死之前有可能吞过金。

四、流落民间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道:“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意思是在说后面到马嵬坡去挖已经没有了杨贵妃的尸骨,那去哪里了呢?传说是杨贵妃被藏到了民间。

五、远走美洲

远走美洲算是一种比较离奇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中说的,他说杨贵妃并没有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到了遥远的美洲。这还真有点像现在的一些红通经济犯呢!

六、逃亡日本

能去美洲,当然也能够去更近一点的日本了,据说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只是 一个侍女,而禁军将领陈玄礼垂涎于杨贵妃的美貌,不忍心杀了,就和高力士串通让侍女代死,把杨贵妃偷偷的护送难逃,扬帆出海到了日本。这种说法更有戏剧性,但是真实性却很低,首先高力士是不会这么做的,其次杨贵妃也应该不会乖乖就这样离开唐玄宗。

总之,这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有着各种各样的版本,甚至还有杨贵妃死而复生的传说。到底她死了没死,死了又到哪里去了呢?也许只有某一天发现了杨贵妃的墓或者相关的物证才能确定了!

马嵬坡之变,到底谁是杀害杨贵妃的凶手?

我是有历史,我来回答。

有这么几种可能。

这件事发生的极其荒谬,疑点重重。

其一,杨贵妃从不干政。她既不像妲己那样撺掇纣王设计酷刑杀人,也不像武则天一样直接处理政务,与慈禧太后相比更是相去不可以道里计。只是一个“三千宠爱在一身、春从春游夜专夜”的娇贵妃子而已,根本没有惹起众怒。

其二,禁卫军一直很老实,被唐玄宗管治的服服帖帖,怎么敢突然硬起腰杆,包围驿站,逼着玄宗赐死杨贵妃?

其三,高力士表现的也很异常。禁卫军们逼迫玄宗杀杨贵妃,玄宗一开始不肯,高力士居然站出来说,陛下如果不杀贵妇,保不齐禁兵们一怒,来个玉石俱焚……玄宗这才无奈下令。这时估计玄宗内心一万头上古神兽草泥马呼啸而过:高力士你这个太监居然敢威胁我……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究竟谁是幕后的主使?千百年来,各种推测层出不穷。

说法一,幕后主使者是太子李亨

唐玄宗出宫逃难时,太子李亨也在其中。他主使禁兵杀杨贵妃有充足的理由。

李亨与杨国忠矛盾极深。李亨虽然贵为太子,但父亲玄宗自来对儿子们猜忌防范十分严苛,李亨两个异母兄弟曾经流露过一些不轨的想法,便被玄宗迅速处死,李亨处世一直非常谨慎,不敢稍有张扬。宰相杨国忠倚仗玄宗的宠信,不把太子放在眼里,他也非常有可能劝说玄宗除掉太子,另立新的储君。

安史之乱前太子对此毫无办法,只能坐以待毙,此时天大的机会送上门来,杨国忠的爪牙和势力都不在身边,杀他易如反掌。而杨贵妃乃是杨国忠在宫中的根子,既杀杨国忠,就必须杀杨贵妃,以免日后贵妃报复。

而且,马嵬驿的局部条件也非常有利于太子。一方面唐玄宗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威望大大下降,对禁卫军的控制也一落千丈。另一方面,禁军首领陈玄礼与杨国忠也素来不和。

虽然我们找不到太子指使的直接证据,但后来太子把玄宗晾在一边,径自北上到灵武自立为帝,可见他是有作案动机的。

说法二,幕后主使是高力士

高力士也与杨国忠有矛盾。早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高力士就冒着生命危险,弹劾炙手可热的宰相杨国忠,说他尸位素餐,导致天下矛盾丛生。玄宗没有批评他,但也没把他的话当回事,继续对杨国忠保持充分的信任。高力士当然不是全出于公心去弹劾杨国忠,只因杨国忠权力太大,不仅在外朝一手遮天,有时连高力士主管的内廷还想插手。

高力士杀杨国忠兄妹,比太子的更具有便利条件。玄宗指挥禁卫军,一直依靠高力士传令,久而久之,高力士成了禁军的实际统领者。禁军大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一直对高力士十分敬重。高力士在关键时刻指使他逼宫,先杀杨国忠,再杀杨贵妃以绝后患,也是十分自然的。

特别是,一直对玄宗俯首贴耳的高力士,在马嵬驿事变前后,突然变的高调起来。前文已述,玄宗杀杨贵妃的命令实际上是高力士逼出来的。

事变发生后,玄宗仍然不敢直接面对愤怒的禁卫军,他让高力士出面,晓谕禁卫军奸臣已除、祸水已去,不能再犯上作乱,禁卫军这才停止对抗,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亲自向皇帝谢罪。

太监说话居然比皇帝好使,很大可能因为高力士就是主使者。

说法三,指使者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

有史料表明,禁卫军走到马嵬驿后,突然情绪失控,并把皇帝蒙尘、天下大乱的罪责,公然指向宰相杨国忠和贵妃杨玉环。

禁卫军历来不参与政治,如果真心作乱,不会管什么天下大乱不大乱,直接杀了皇帝抢了财物四散而去,这是大兵们的本色。现在却突然打起清君侧的政治牌,这显然是有组织的行为。

而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禁卫军施加影响的,最大可能就是首领陈玄礼。

陈玄礼一向对唐玄宗忠心耿耿,他目睹杨国忠弄权导致天下大乱,心有戚戚却无能为力。如今皇帝播迁,王纲沦落,禁卫军掌握了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的生死,出于义愤,陈玄礼指使禁兵作乱杀杨贵妃,也是有可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