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为什么没有被杀?

由于雍正皇帝的猜忌心理,以致于当朝的很多朝臣和宗亲都先后被杀,但李卫却是非常幸运的一位,他不仅没有被杀,反而在雍正朝一直都飞黄腾达。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字——“知进退”。

在《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和《乾隆王朝》的三部曲中,笔者个人还是最喜欢《雍正王朝》。剧中,区区一个乞丐出身的李卫在机缘巧合下跟随皇四子胤禛并成为了他的包衣。

胤禛在“九子夺嫡”胜出后,李卫的好运终于开始了。他先从布政使开始,到巡抚,再到总督,简直就是顺风顺水。

之后,他还继续着自己的拉风之举,比如越级弹劾、冲闯贡院、擅入刑狱、斥责曾静、涉及储争……。即便如此,雍正也没有怀疑过他的忠诚,一直都是宠信有加。

抛开电视剧不谈,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同样是雍正朝响当当的人物,炙手可热的人物。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历史上真实的李卫。

李卫(1687年——1738年),字又玠,江苏徐州人。他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而是以捐官的身份入仕为官,历经了康熙朝、雍正朝和乾隆朝。

和影视作品不同,历史上的李卫家境非常富裕,通过花钱捐官获得了员外郎的虚职。在雍正登基之初,经怡亲王胤祥的举荐,他由员外郎被破格提拔为正五品的户部郎中。

自此开始,他与雍正有了更多的接触,一步步获得了圣心圣宠。以担任布政使为标志,李卫成为了地方的实力派大员。

雍正三年,李卫升任浙江巡抚;雍正四年,他开始兼领两江盐运使;雍正五年,又升任了两江总督并兼领巡抚事;雍正六年,他两江总督并兼管海事。

这种升迁速度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短短三四年时间,他就由一个员外郎成为了满清最富饶的地方首长。而且,李卫的好运并没有停止,被称为是雍正的“三大宠臣”。据《清史稿》记载:

上赞于心关切者,鄂尔泰、田文镜、李卫三人耳。

到了雍正七年,李卫进京担任了兵部尚书。同年,雍正设立了军机处全权负责军政大事,正要授予他军机大臣之职时,李卫因母亲过世而归乡丁忧守制。

雍正十年,李卫守孝期满返回了朝廷,暂代刑部尚书一职。不久后,他转任地方成为了直隶总督。

一般而言,为了皇权稳固,直隶总督并不执掌八旗军。但是,雍正却特旨李卫可以节制直隶境内提督以下的所有将领,无论满八旗还是汉八旗都受他统辖,可见雍正对他的信赖。

雍正十一年,压根不隶属直隶管辖的九门提督鄂尔奇被李卫上疏弹劾,这实在不是他的职责。鄂尔奇是谁?他是当时内阁首辅鄂尔泰的亲弟弟。据《清史稿》记载:

上以鄂尔奇为鄂尔泰弟,曲宥之;奖卫,命议叙。

也就是说,雍正出于维护鄂尔泰颜面的缘故,没有严惩鄂尔奇的过错。但是,他对于李卫的公正无畏还是非常欣赏,给予了充分的嘉奖。

雍正帝虽勤勉执政,但却显得严苛冷酷。登基后,他不仅严惩了当年参与“九子夺嫡”的众多兄弟,甚至就连辅保自己的股肱之臣年羹尧和隆科多也先后问罪。据《清史稿》记载:

隆、年二人凭借权势,无复顾忌,罔作威福,即于覆灭,古圣所诫。

由于李卫“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性格,反而使得雍正一朝都对他非常信任。在乾隆登基后,李卫继续担任直隶总督一职,继续着自己一贯的作风。

乾隆二年,李卫上疏弹劾诚亲王约束自己的门人不力,乾隆尽管不情愿,但也只得斥责了诚亲王。事后,他赏赐李卫穿四团龙补服,何为“四团龙补服”?满清时期,除了皇子和宗亲外,只有功勋卓著的满臣才有资格穿戴,汉臣极少能有此殊荣。

回顾满清入关两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只有五位汉臣获得过“赏穿四团龙补服”的荣誉,分别是马见伯、岳钟琪、史贻直、李卫和朱珪。我们所最熟知的一群汉臣们,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不在此列中。

乾隆登基后,希望有别于父亲雍正的严厉形象,将自己塑造为开明和宽容的君主。因此,他对于李卫的直言无畏行为,多次委婉地规劝,可李卫依然我行我素。

乾隆三年,李卫因病过世了,平稳走完了自己豪横的一生。笔者个人认为,幸亏他过世了,不然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张廷玉,也会被乾隆厌弃。

李卫过世后,乾隆也感到如释重负,他公开下旨表彰李卫:

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李卫为什么没有被杀?

历史上的李卫和电视剧中不一样,历史上的李卫虽然也没啥文化,但是他可不是雍正潜邸的包衣奴才,他是正经靠他爹李土豪花钱买来的官。

历史上的李卫算是三朝老臣吧,他爹李土豪在康熙时期靠着家里土豪的财产帮他买了一个五品官户部员外郎,当时还是四阿哥的雍正曾经管过一阵户部,李卫也就是在那时期攀上了雍正的高枝。

李卫对雍正忠诚度极高,兼且李卫不像年羹尧一样即掌握兵权,还不知收敛飞扬跋扈,李卫虽然是个大老粗,但是他头脑非常聪明,所以对官场上这些道理明白的比年羹尧还透彻,所以年羹尧被杀了,李卫依然深受雍正信赖。

李卫在雍正时期可谓是深受信任,步步高升,曾出任过浙江总督,这属于非常大的官职了,李卫和当时的河南巡抚田文镜被雍正称为左膀右臂。这主要在于李卫在辖区内率先大力推行雍正新政,以及铁血镇压反清份子,主要是天地会。

李卫在两江一带曾经铁血镇压过反清志士,平书中鼎鼎大名的大侠甘凤池,其实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曾经是反清份子,后来甘凤池就是被李卫抓到了,被抓后甘凤池立刻叛变出卖了曾经的反清同志们,李卫在甘凤池出卖完队友后,立刻把江南一带的反清分子全部抓了起来,还顺道把没有利用价值的甘凤池凌迟处死了。

李卫虽然为人粗鄙,但是他对清廷的忠心是被雍正深深喜爱的,所以李卫官运一直非常好,甚至雍正之死都和李卫有关系,李卫曾经向雍正推荐了一个江南贾道士,雍正常年劳于政务,身体透支很厉害,晚年企图想服用长生不老丹药以延缓生命,结果雍正吃了李卫推荐的贾道士的药第二天就猝死在颐和园中。

不过好在乾隆比较英明没有追究李卫的责任,乾隆为了掩饰父亲晚年迷信丹药的问题,在继位后第一时间封锁消息,然后悄悄把那些道士流放出去了,以至于雍正死因被后人多加揣测。

乾隆继位后肃清了很多雍正时期的重臣,但是唯独李卫没有被肃清反而得到重用,被乾隆调进中央出任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可惜李卫还是为人粗鄙,在中央经常得罪同僚,所以没干几年乾隆没办法又把他调到地方当总督去了,最后李卫出任直隶总督病死在任上,乾隆得知李卫去世后还是非常悲伤,特赐李卫谥号为“敏达”,这个谥号在谥法里还算是比较高的称号,而且非常符合李卫的一生,正所谓“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李卫为人虽然粗鄙,但是人情达练的功夫绝对是登峰造极,不然他也不能深受雍正和乾隆父子两代皇帝喜爱,始终在官场屹立不倒。

李卫为什么没有被杀?

导语:

这个问题有意思!因为在《雍正王朝》中,李卫从曾经一个小要饭的,到机缘巧合之下,碰到了离京在外办事的四阿哥,从此跟着四阿哥进入雍亲王府,先是从小跟班做起,让四阿哥甚是满意。然后悉心栽培,委以重任和重用!

可以说,在雍正参加夺嫡的大戏中,李卫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也就知道了很多见不得光的秘密!按照雍正处事的风格和手段,像李卫这种知晓他太多秘密的人是不留活口的!但是,李卫不但留下来,还做上了封疆大臣。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李卫对雍正的忠心耿耿!

那次雍正还是四贝勒时,有次离开京城去河南办事。

适逢河南发大水,淹灭了很多村庄,很多老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当时李卫不叫这个名,叫狗儿,跟着一个叫坎儿的一起逃荒!(这个坎儿就是后来雍亲王府的管家高福儿)

当时发生了事端,承蒙雍正的搭救才作罢。后来见他们两个无家可归,信佛的雍正大发善心收留了他们还带回来京城。

先从小跟班做起!

这个狗儿呢,人又聪明乖巧,还会侍奉人,尤其是对雍正的大福晋。几乎雍亲王府上上下下都对狗儿的评价好!

为了测试狗儿是否对自己忠心,雍正还曾经授命其他人对狗儿试探过。见狗儿对自己忠心耿耿了,雍正才让他参加了很多秘密的大事!尤其是夺嫡的大事!

二,登基后的雍正,任命心腹李卫当了封疆大臣!

在九子夺嫡的大戏越来越残酷的时候,狗儿的好兄弟坎儿,已叫高福儿,做上了雍亲王府的管家!

可是这个高福儿,为了八千两银子一幢宅子和一个女人,就被八阿哥的手下收买了!

得知高福儿背叛了自己的雍正马上召集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站在雪地里训话,然后当众宣布处理背叛主子的高福儿——直接活埋在雪堆里,以敬效犹。

这样一来,同样的出身同样的栽培,坎儿高福儿背叛了主人,狗儿李卫一直忠心耿耿,这鲜明的对比,让雍正更加的信任李卫!

后来,雍正让李卫做了江南巡抚,很多新政都是交给李卫在江南先试行:官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都是绝对的朝廷大事,可见信任度之高!

当然,李卫对于雍正的吩咐都是尽心尽责去办好,这样一来,成为了雍正的信任重臣,依仗来不及,怎么会杀他呢?

由此可见:雍正没有杀李卫,并不是说雍正皇帝的慈悲!而是李卫的识做,而是李卫对雍正皇帝的忠心耿耿!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李卫为什么没有被杀?

导读:《雍正王朝》中的雍正皇帝虽然刻薄寡恩,但是不是嗜杀之辈。年羹尧、高福、高毋庸等人被杀都是雍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稳定皇位后还是需要心腹来帮助自己的。而李卫虽然出身比较低,但是其忠诚超过年羹尧;灵活高过田文镜;既能从大出着眼,又能从小处入手;虽然不敢僭越,但是发自内心的以子侄一般的亲近和忠诚雍正。况且在与大多数官员为敌的推行新政过程中,李卫作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心腹雍正怎么舍得杀呢?非但如此在处置夺嫡中暗下黑手弘时的时候,雍正都避讳别人咨询李卫的意见这是多大的信任?

李卫最初和高福、小翠只是江南乞讨的乞丐,如果不是当年还是四贝勒的胤禛江南赈灾筹款收下了他们也许就没有李卫的官宦青云直上。当然过程也不会这么艰险,坎儿(高福)也不会死。但是李卫确实凭借这自己的忠诚、灵活乃至不按套路出牌的机灵,走上了两江总督的高位,但是过程也是异常的凶险。

收降的过程,小乞丐初露锋芒

康熙四十六年黄河发大水造成灾害,户部亏空严重朝廷无力赈灾。四贝勒胤禛和十三贝子胤祥被派到江南向盐商筹款赈灾。在这过程中遇到了靠把式骗人的李卫三人。胤禛处于恻隐之心收下了他们,所以好心有好报在江夏镇李卫就用几桶开水除掉了在暗道埋伏的杀手。

在接下来的谋求《百官行述》的过程中,高福和李卫先后出场去万永当铺挖坑。李卫确实装龙是龙、一举成功,很快四爷就借着抄赃物的机会把《百官行述》弄到了手里。事后为了防止李卫被认出来牵连四爷府,李卫被打发到即将去四川上任的年羹尧哪里。一来是让李卫躲出去不被认出;二是监视三心二意的年羹尧。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李卫初露锋芒但是绝对没到重用的程度。

信任的建立由浅入深,甚至后来如何处置弘时也征求李卫的意见

李卫在被派到四川后忠实的履行了监视的义务,这给了四爷胤禛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胤禛和老十四胤禔达成陕甘总督换大将军王的关键时刻,胤禛从李卫的信中得知年羹尧居然偷偷的进京了。要知道四王爷胤禛安排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是所有布局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年羹尧居然有了向八爷胤禩效忠的心思。胤禛勃然大怒立刻拿走了任命文书,年羹尧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主子爷帮自己弄到的差事。四爷胤禛需要利用年羹尧的陕甘总督牵制大将军王老十四,年羹尧需要陕甘总督的职位一拍即合。

胤禛真是这个关键布局构成了他登基的重要一环,可以说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卫的通风报信是非常及时的。所以李卫这第一脚算是踢响了。

当康熙圣寿李卫回京时,李卫那句回家了和见到四爷胤禛的惊喜绝对是发自肺腑的。李卫和小翠真正把四爷府当做了家,把四王爷当做的亲人维护而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之前写信通宝年羹尧进京时自也汇报了老婆小翠怀孕说有小狗儿的消息,与亲人分享喜悦的心情跃然纸上。李卫生的孩子叫李忠四爷;到四爷府时都不乘轿子走着进四爷府的胡同以示尊敬;这都让四爷胤禛心里暖洋洋的,但是四爷还是通过邬思道考验李卫。

在李卫跟随年羹尧去四川不久,高福就出事了。无论什么原因、无论事后多么内疚,但是高福为了八千两银子和女人把四爷出卖是事实。虽然高福被鸩杀,但是多疑的胤禛要用邬思道来考验与之有亲密关系的李卫。李卫虽然伤感但没有怨恨,好不犹豫的表达了四爷就是他的根本这样朴素的道理。PS:其实李卫想的对,如果不是四王爷他一个小乞丐如何有走上官场的可能。

从布政使到江苏巡抚再到两江总督,李卫的官越做越大。但是他与雍正的情分并没有减弱,在雍正晚年探望四爷的时候看到雍正只吃那么一点真情流露都哭了。雍正在独自相处的时候也不拘君臣之礼称呼李卫的小名狗儿,这不光是君臣之谊还有家人的情分。甚至在如何处置在夺嫡中多次下黑手的弘时这样敏感的皇家内幕时都在征求李卫的意见,李卫也有担当虽然说的很隐晦但是最终还是说出了雍正采纳的意见。

不但是情分上的亲近,李卫也是政治朝局上的坚定支持者。作为封疆大吏以灵活的手腕强硬的推行新政,和田文镜一起成为雍正推行施政方针的急先锋

当雍正登基后召回了西北的老十四,在这个时刻李卫回京复命。李卫汇报工作时说了江苏暂时不推行新政的理由:西北要打大杖,在这个当口上江南作为财税重地不能乱。这种见识被雍正高度评价为“既能从大出着眼,又能从小处入手”。在雍正询问西北带兵人选时,李卫毫不犹豫的说出了半隐邬先生的人选年羹尧。李卫虽然有点小聪明,但是在雍正面前从来不抖机灵。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回答心中所想,这就是心腹之臣的态度。

当西北打完仗后,李卫用自己的办法逐渐捏住反对派的小辫子强力推行新政。不但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李卫和田文镜一起成为配合雍正推行施政方针的急先锋。

小结:

像殴打曾静为雍正出气、奉命鸩杀年羹尧等等都是李卫出手,这些都是李卫遵从内心真实情感而做的事情。也就是说李卫通过自己的真诚和能力成为雍正的心腹,继而成为雍正首先少数能够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这才是李卫躲过兔死狗烹,最终善终的理由。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李卫为什么没有被杀?

我是叮当猫游历史,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题主是问李卫为什么没有被杀?估计是根据影视剧里的有关剧情问的。在影视剧里,李卫是一个出身贫穷但极为机灵的人,先是受灾的贫民,后成为雍正的家奴,由于忠心,最终成为雍正的得力大臣。而在真实历史上的李卫,出生于1687年,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先祖在明朝曾担任过锦衣卫。他出身于军人世家, 没读过多少书, 因而走不通科举入仕之路, 但家中富裕,(并非电视剧中的穷困出身)于是在康熙五十六年捐资为兵部员外郎, 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是雍正时期的名臣。由于其政绩卓著, 与鄂尔泰、田文镜一起被雍正誉为“模范三总督”。李卫于乾隆三年(1738年)病逝,年五十一,乾隆帝下旨祭奠, 赐谥号为“敏达”,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李卫为官的一生。

李卫能干且性格刚硬,自述“嫉恶如仇, 敬贤如命”,这一点在其任户部郎中时就有所体现。他任户部郎中时, 管理银库事务, 有位亲王对于收缴的白银, 每千两都要额外加收10两作为库平银。李卫坚决反对, 但亲王执意要收, 李卫就将银柜抬到廊下, 在柜子上书写这是某某亲王的“盈余”, 指明是非法收入。亲王闻此大惊, 只得停收库平银。因为这件事, 他得到怡亲王胤祥的推荐, 升为云南盐驿道。李卫于云南任内大胆改革当时颓废已极的盐政, 不仅于短时间内清除了积弊, 使得云南盐政焕然一新, 而且还增加了食盐的销量, 使得盐课由亏损变为盈余。雍正很欣赏李卫的才能和性格, 即位后大加重用。

雍正对于李卫的倚重和信任,一是由于李卫的能干,另一方面,也与雍正即位时面临的复杂情况有关。

雍正即位之后, 面临着康熙后期围绕着争夺皇位而形成的各种官僚朋党集团势力。同时, 康熙一朝, 东北与沙俄交战, 西北有蒙古叛乱, 西南有三番之乱, 东南有台湾郑氏政权, 所有这些问题都被康熙解决, 国家空前统一, 而国库也空前空虚“各省库项亏空动盈千万”雍正继承了这样一个大摊子, 面对这两个严峻的问题,雍正就从清查各地财政的漏洞开始, 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雍正的这一举措, 一方面要解决财政问题,通过整顿吏治填补康熙留下的财政亏空, 一方面借机清除异己势力。为了防止科甲形成的朋党势力, 雍正在位时期, 多次打击科甲出身的士人官僚, 如李绂、杨名时等人。另一方面, 雍正重用捐纳出身的官僚,雍正朝最为宠信的三个大臣——鹗尔泰、田文境和李卫, 除了鹗尔泰是满族八旗举人出身之外, 田文境和李卫都是捐纳出身。

在地方上,雍正首先把矛头指向江浙富庶地区, 不断大规模地打击江浙地区的官员和士人, 不是以科举案, 就是以文字狱, 或者清理欠税等等, 查抄他们的财产, 惩处官员和士人。其中的原因, 第一是巩固刚刚建立的王朝, 因为江浙一直是反清复明的中心;第二是为了开疆拓土的财政需要。清代初期频繁用兵边疆,而开疆拓土就需要财政的支撑, 江浙是明清两代财赋的主要来源地, 因此历来是税赋最重的地区, 拖欠和抗交的情况层出不穷, 所以对他们施行高压政策, 完全是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需要。

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李卫这样的能干官员去管理地方。李卫除了能干,且非科甲出身, 从不参与结党,没有雍正所厌恶的科甲和朋党习气,他对于雍正所推行的改革措施也是大力支持, 认真推行, 所以雍正对其极为信任。

纵观李卫为官的经历,也的确是实心任事、忠君体国的典范。雍正三年 (1725年),李卫调任浙江巡抚后同时兼管两浙盐政,后雍正又专门为李卫设了浙江总督一职, 兼管江南苏松七府五县的匪盗案,以保证其行事不被掣肘, 可见对其信任有加。

当时江浙两省社会秩序比较混乱, 又曾是南明小朝廷的盘踞之地, 民间反清复明势力比较活跃, 一直是朝廷的隐患。李卫长于缉盗, 或令捕快化装后混入匪穴, 或命投诚的盗贼暗通情报, 终于侦破了以江宁人张云如、甘凤池为核心的反清复明势力。李卫还加强缉私队伍力量, 重点打击具有强大组织的大盐枭。李卫通过调查发现,江浙之所以多盗贼, 原因之一就是人多地少, 无地失业农民只得以偷盗为生。为了稳定社会秩序, 消除隐患, 李卫招募百姓垦田晒盐, 尽量减少失业游民, 同时修筑海塘、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减免赋税。经过5年的治理, 浙江东南数千里无盗贼之警。

李卫于浙江总督任内, 不仅在浙江清理积弊, 尽职尽责, 而且还被任命兼理江苏省的诸多事务, 一改江浙两省吏治民风混乱的状况,使得两地的风气大为改观。因此李卫深受雍正倚重, 雍正允许他“凡天下有关吏治民生、兴利除弊之事”, 但有所闻, 即可入奏, 而且即使其所奏有误也不加罪, 可见对其品行、能力的肯定。

另外,如前文所述,李卫敢于碰硬, 不畏高官。大学士鄂尔泰的弟弟、步军统领鄂尔奇犯法, 时任直隶总督的李卫不畏鄂尔泰的地位在自己之上, 毅然上奏弹劾鄂尔奇, 雍正只得将鄂氏革职查办。由于李卫敢于大胆惩处地方贪官劣员, 使得地方吏治得到整肃, 这无疑符合雍正的心愿,所以特别得到雍正的垂青。由于皇帝的赏识和信任, 李卫更加呕心沥血、勤于政事。他历任封疆大吏14年, 直至乾隆三年病死在直隶总督任上, 年仅51岁。乾隆帝下旨祭奠, 亲赐谥号为“敏达”,这个谥号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李卫为官的一生。

欢迎大家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李卫为什么没有被杀?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叫做李卫。李卫这个人,也是个职场精英啊,要不然不会从一个小混混混到一个两江总督的职位,这和他的做人是十分有关系的。和李卫一起的,是叫做高福,在剧中也就是坎儿(小说中高福和坎儿是两个人)。我们从第一集就似乎能够预测到,这两个人会有不一样的结局。两个人在一起行骗,负责骗人的是李卫,负责装死的是高福。就这样,李卫就能骗到钱,什么样精明的话都能说出来,什么生个儿子个个点状元,生个女儿个个封诰命。

从刚开始他们的表现,起码能看出来李卫是个随机应变的人,而高福是一个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听话做事的人。这也给后来高福被杀奠定了一个基础。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雍正杀了高福呢?这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这一套书,那就是《百官行述》,这一点我们在先前已经讲过了。四阿哥胤禛得到了《百官行述》藏在了哪,也就是当铺里,这个时候呢,让高福去拿着当票去换东西,结果把这事办砸了,实际上也不怨高福。但是呢,雍正就是把他给办了。我们来简单的说一说,雍正为什么要杀了高福(坎儿)。因为他去拿当票去换这个《百官行述》,结果呢,他们要求必须本人才能换,再加上当铺是八爷的当铺,所以呢,这个消息就一定泄露了,这就让八阿哥肯定起了疑心,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也是致命的,因为李卫和高福都喜欢翠儿,当然结果也知道,高福肯定没有李卫情商高,然后邬思道就瞒着四阿哥让高福去办一些事情,这个事情是邬思道想要借着老八的手然后废掉太子,当然这个事情高福也是有点功劳的,但是呢,他触及到了一些机密的事情,后来再加上李卫带走了翠儿,然后呢就心中郁闷,去酒馆喝酒,然后呢,就被老八的人用点手段,给利用了,结果他成了在雍正府邸的一个小内线。四阿哥胤禛,知道了,当然尽快把他给办了,虽然他也是当时跟四阿哥走过来的,但是大是大非四阿哥还是分的清楚的。所以呢,邬思道就说了一句,杀高福者,邬思道也。我们再来是哦一说,为什么四阿哥不杀了李卫呢,李卫当年也是帮着他做了很多秘密的差事啊,为什么就不杀了李卫呢?首先我们先肯定李卫这个人的能力,再加上这个人知道怎么和主子说话,和主子一起吃饭,看到主子吃的少,自己哭的一塌糊涂。另外呢,我们能从很多细节中都看出来,就比如后来李卫做了粮道,然后呢坐轿子回京,来到京城就下轿子走路去见四阿哥。这个时候,翠儿也挺会说话,说到了家,不能坐轿子,是对主子不恭敬,然后呢,还有一个神奇的一就是给儿子取名字叫做“李忠四爷”,这四阿哥听了,真是满心的欢喜啊。想想让谁谁不高兴呢。

不过呢,还有一个原因是,雍正登基以后,能用的人实在太少,再加上李卫也有能力,就历练历练李卫。所以说,李卫这个角色,是值得推敲的,整天给四阿哥办事,肯定涉及到一些秘密的事情,还必须和其他人打交道,所以呢,李卫这个人在职场中,也是有自己的一些方法的。《雍正王朝》这部剧,真的有太多的角色需要去细细的琢磨。这部剧精彩也精彩到每一个配角,都跟主角似的。

以上仅仅根据电视剧来写,在剧中高福和坎儿是一个人,但是在小说里并不是,如果你也喜欢《雍正王朝》,那么可以关注小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